新聞

此分類收錄各種國內外醫療新聞或政策,包含全球或台灣醫療領域的新突破或發展,新型研發藥物消息,醫學期刊新發布的研究,或是新種病毒或細菌,以及政府相關衛生單位的公告等。

基礎知識

新聞

2025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聚焦大健康與智慧醫療新未來 拓展全球醫療合作契機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2025年6月5日至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盛大登場。 本屆展覽以 Innovating Wellness 為主軸,聚焦「大健康產業」,涵蓋「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與「創新及新創」四大領域,串聯跨產業資源,展現台灣醫療科技創新實力。 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鏈結 打造台灣大健康產業新藍圖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作為連結產業發展與國際商務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2025)規模再創新高,集結264家企業、476個攤位,全面呈現台灣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及新創應用的產業實力。 展覽期間並將舉辦逾50場次的論壇、演講及發表會,深入探討國際合作商機、醫材法規認證、智慧醫療應用、長照趨勢等關鍵議題,協助業者掌握全球市場動態與技術前沿。 整合完整醫療解決方案 滿足各類照護場域需求 精彩展出內容涵蓋手術室設備、診斷監測系統、術後照護、在宅醫療解決方案,以及獸醫用醫療用品等,滿足醫院、診所、長照機構、復健中心、居家照護與寵物醫療等多元應用場域需求,打造一站式醫療採購平台。 同時,外貿協會攜手「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打造「智慧醫療主題館」與「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現場模擬AI手術房、自動化ICU與遠距診療應用,展示智慧醫療在臨床與居家場景的整合應用,提供參觀者沉浸式的未來醫療體驗。 寵物健康與AI新創齊發 引領醫療產業新焦點 因應寵物照護市場需求快速成長,今年新設「寵物醫療用品專區」,網羅台灣優質廠商,展出從診斷、治療到日常照護所需之醫材、耗材與再生醫材,提供全方位寵物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去年廣受矚目的「M-novator新創展區」也將擴大規模,邀請來自5個國家的11家醫療新創企業,包含數位健康、AI醫療影像分析、數位治療與健康追蹤等前瞻技術,促進創新與臨床需求對接,加速市場應用。 掌握全球市場脈動 精準媒合商機 展覽期間同步舉辦「歐亞醫療市場商機與趨勢論壇」,鎖定歐洲、東協與亞太銀髮市場,協助業者掌握各地區發展機會與投資潛力。 「AI智慧醫療專區」論壇與沙龍,探討AI醫材法規與臨床應用實務,提升業者對AI醫療市場的法規掌握與技術整備。展中辦理「一對一採購洽談會」及「買主之夜」,連結業者與國際買主,促進產業與國際市場的交流,並深化實質合作。 「2025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凝聚醫療產業能量,共同打造橫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照護應用等「大健康產業」多元平台;透過一對一商務媒合、產業論壇與技術發表等多元形式,不僅有助於台灣業者拓展海外通路、提升品牌能見度,更進一步協助企業掌握全球趨勢、加速創新技術落地應用,帶動整體大健康產業邁向高值化與永續發展。 展覽自即日起開放預約登記,相關展覽訊息可至展覽網站查詢:www.medicaltaiwan.com.tw 或立即註冊登記參觀: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register-pro-visitor/index.html

看更多 新聞 相關文章

新聞

誰是三明治世代?三明治族最擔心什麼?定義、壓力緩解方式詳解

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上有長輩、下有幼小」的壓力下,被稱為「三明治世代」的中壯族群,家庭照顧壓力勢將有增無減;一項調查顯示,長輩健康與子女教養、家中經濟壓力,同列三明治族的三大擔心之一。究竟什麼是三明治世代?各種壓力又該如何緩解?《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誰是「三明治世代」?定義為何? 所謂「三明治世代」(The Sandwich Generation),指的是需要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的族群。這個詞最早在1981年由兩位女性學者Dorothy Miller 與 Elaine Brody 分別引入社工及老年領域,最初概念是指30、40歲世代的女性,既要身負照顧孩子家庭的責任,也必須滿足父母、雇主、朋友和其他人的需求。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照顧家庭責任的分工,這個概念也延伸至男性,也就是說,不分性別,都可以是「三明治族群」。 在「三明治世代」的年齡定義上,美國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曾做過一項全國性民調,約有 47%的美國民眾須同時照顧 65 歲以上父母、未滿 18 歲小孩或仍須提供成年孩子經濟支持;調查指出,「三明治世代」多為中年人, 71% 約在40歲至59歲之間,男、女性比例相同。 調查指出,這個約 40、50歲的世代,不僅要肩負父母及孩子的照顧、經濟責任,同時也需要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三明治世代」有哪幾種類型? 隨著年齡及家庭結構的不同,年齡老化及年長族群照護專家 Carol Abaya,將「三明治世代」分成三種類型: 「傳統三明治世代」(The Traditional Sandwich Generation):通常是指 40 多歲或 50歲出頭的族群,夾在需要經濟或其他幫助的年邁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 「總匯三明治世代」(The Club Sandwich Generation):這裡指的是 50 多歲或 60 多歲的年長者,他們夾在更年邁的父母、成年子女,甚至可能還有孫子輩之間。這個分類也可以指 30 多歲或 40 多歲的族群,他們同時有年幼的孩子、年邁的父母,甚至高齡祖父、母。 「開放式三明治世代」(The Open-Faced Sandwich Generation):任何在人生階段需要照護長者的非專業族群。 三明治世代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經常蠟燭兩頭燒。 「三明治世代」壓力有哪些? 「三明治世代」身兼照顧長輩與孩子世代的責任,壓力無所不在;根據保誠人壽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三明治族面臨的壓力來自子女、個人、長輩及家庭等四個面向,其主要煩惱分別如下: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1 :子女(85 %): 子女教養(41 %) 教育開銷(39 %) 子女健康(28 %)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2:個人(84 […]


新聞

奧運保險套發放史:巴黎奧運非最高,這屆竟發45萬個!

巴黎奧運於2024年7月26日舉行,本屆奧運以包容、性別平等及年輕世代作為宣傳主軸,不僅男、女性選手人數相當,性別比接近1:1,主辦賽事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更為選手發放20多萬個保險套,其中包含女用保險套,以及史上首次發放的口交保險套,再次攻佔新聞版面,成為熱門話題之一。 事實上,奧運發放保險套行之有年,歷屆數量雖有增減,但整體而言,呈現逐屆增加的趨勢,《Hello醫師》為您解密奧運的保險套發放史。 奧運為什麼要發保險套?奧運的保險套發放史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奧運期間發放保險套,主要是為了防止愛滋病傳播,最早可追溯至1988年的南韓奧運,當年國際奧委會共發放8,500個保險套;下一屆、也就是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則發放9萬個保險套;不過,到了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卻縮水至發放1萬5千個保險套。 從歷屆奧運期間發放的保險套數量來看,2016年的里約奧運共發放45萬個保險套,創下最多保險套發放紀錄。原應在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至2021年舉行,當年提供15萬個保險套,而且,還建議選手們將保險套作為紀念品,避免選手村因頻繁的「人與人接觸」而爆發疫情。 交友軟體助攻,巴黎奧運發放20萬個保險套 本屆2024年的巴黎奧運,共約1.4萬名運動員參與,國際奧委會為此備有30萬個保險套,而且種類多元,包含女用保險套與口交保險套;由於交友軟體的普及與高使用率,目前已發放20萬個男用保險套、2萬個女用保險套,以及1萬個口交保險套,預計視需求隨時提高發放數量。 國際奧委會備有多元類型的保險套,蔚為話題,但事實上,早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即發放10萬個女用保險套;不過,2024年巴黎奧運更進一步,成為首屆發放口交保險套的奧運,顯見奧運也隨著時代的演進,展現對多元性別與性行為的尊重與考量。(延伸閱讀: 保險套尺寸怎麼選?闊度怎麼量?看懂保險套大小、材質及使用重點) 保險套小學堂:女用保險套是什麼? 女用保險套主要是讓女性也有專屬的避孕用品,外型為乳膠製的小袋子,保險套兩端有軟狀的環;使用時,將整個保險套放入陰道中,一端的環可覆蓋外陰部,防止性行為時體液滲入,另一端的環則套住子宮頸,以免保險套滑出。(延伸閱讀:女孩當自強!妳不可不知的女用保險套大小事  ) 左為男性保險套,右為女性保險套 保險套小學堂:口交保險套是什麼? 口交保險套又稱口交膜,材質同為乳膠,外型類似保鮮膜;使用時,將口交保險套放置於私密部位上,可避免嘴巴直接接觸,降低性病的感染風險。(延伸閱讀: 性病別從口入!口交也有專門保險套 )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新聞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公開!詳解台灣十大死因、癌症死亡率排名

衛生福利部6月17日公布最新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其中癌症連續42年蟬聯榜首;與111年相較,國人標準化死亡率下降3.2%,其原因究竟為何?《Hello醫師》本文為您解答: 為何112年死亡率下降? 國人十大死因排名 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男、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112年死亡人數減少的原因 衛福部指出,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2,863人,死亡率下降1.4%,若以WHO西元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計算標準化死亡率,死亡率則下降3.2%。 死亡率下降主要與新冠疫情趨緩有關,相較於110年,111年的死亡人數增加24,266人,其中有14,667人因COVID-19死亡;隨著疫情緩和,112年COVID-19的死亡人數降至8,962人,相比於上一年減少5,705人,連帶降低整體死亡人數。 然而,就長期變化趨勢觀察,隨人口成長及高齡人口比重增加,死亡人數呈上升趨勢,近10年死亡人數及死亡率皆平均年升2.9%,標準化死亡率則平均年降0.1%。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結果 112年十大死因統計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從111年的第3名,降低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分別上升1位至第3、4、5名,其餘排名不變。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死因別 死亡人數(人) 死亡人數年增率 1.癌症 53,126 2.3% 2.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 23,424 -1.0% 3.肺炎 16,702 16.6% 4.腦血管疾病 12,371 -0.4% 5.糖尿病 11,625 -5.4% 6.COVID-19 8,962 -38.9% 7.高血壓性疾病 8,930 2.4% 8.事故傷害 7,063 1.6% 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6,164 -5.1% 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5,814 0.0% 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結果 112年與111年比較,十大癌症死因的順位皆無改變,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4年排名前2名。(延伸閱讀:健檢發現肺結節?免驚!定時追蹤肺結節、持續11症狀快就醫防止肺癌!)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癌症別 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死亡人數(人) 所有癌症死因 227.6 53,126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44.3 10,348 2.肝和肝內膽管癌 33.1 7,724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9.1 6,791 4.女性乳癌 25.2 2,972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7 1,815 6.口腔癌 15.5 3,610 7.胰臟癌 12.3 2,879 8.胃癌 10.0 2,327 9.食道癌 8.8 2,064 10.卵巢癌 6.4 751 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大腸癌,即是結腸直腸癌。 追溯過往近10年的癌症死因,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卵巢癌的死亡率皆有成長趨勢;相較於101年,各自死亡人數與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如下:   死亡人數上升幅度 死亡率上升幅度 前列腺癌 42.5% 44.3% 胰臟癌 57.4% 57.5% 卵巢癌 30.4% 28.7% 【延伸閱讀:罹患卵巢癌和基因有關?了解卵巢癌原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112年男、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 依112年癌症死因統計結果,男性每十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6.6,女性為179.8。 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乳癌與結腸直腸癌。(延伸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男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56.4% 2.肝和肝內膽管癌 45.6%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33.6% 4.口腔癌 28.6% 5.食道癌 16.6%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7% 6.胰臟癌 13.4% 7.胃癌 12.4% 8.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7.4% 9.膀胱癌 6.4%   女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32.6% 2.女性乳癌 25.2%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4.7% 4.肝和肝內膽管癌 20.9% 5.胰臟癌 11.3% 6.胃癌 7.6% 7.卵巢癌 6.4% 8.子宮頸及部分未明示子宮癌 5.5% 9.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5.1% 10.子宮體癌 4.5% 註:上表以每十萬人口計算 從年齡看112年癌症死亡人數 依年齡別來看,112年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占總數的87%,其中以65~74歲死亡人數的增加幅度最多。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年齡別 死亡人數 較111年增減人數 0~24歲 147 2 25~34歲 264 8 35~44歲 1,317 - 131 45~54歲 5,022 - 79 55~64歲 11,105 377 65~74歲 15,423 869 75~84歲 12,028 130 85歲以上 7,820 - 135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食物中毒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6大食物易有!

寶林茶室爆發近年罕見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表示,經解剖2位死者遺體及相關個案檢體,共檢出22件邦克列酸(原稱米酵菌酸),確認是國內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6月11日再新增一名死者,共造成6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月26日公布「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結案報告,累計通報達35例,加上6月11日新增的死亡個案,共造成6人死亡。據疾管署監測,33例邦克列酸陽性者,都曾在3月19日到24日間於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用粿條或河粉;不過,疫情範圍為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並無擴及其他分店。目前。衛福部抽樣檢驗35件食材中,包括粿條、香蘭葉及在來米粉等主要食材,都呈陰性反應,反而是在廚師手部及餐廳環境中檢驗到邦克列酸毒素。 究竟邦克列酸毒素怎麼產生?哪些食物有較高風險?不小心吃下肚後有哪些風險?如何處理與預防?《Hello醫師》為您帶您認識邦克列酸,聰明遠離。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稱為米酵菌酸,但因名稱中的『米』引發部分民眾對米製品的疑慮,因此,衛生福利部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毒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共同決議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名稱「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在國內相當罕見,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當食物中出現邦克列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邦克列酸的生長條件 溫度:22-33°C 酸鹼值:6.5-8.0 氯化鈉:<1.5–2% 脂質型態: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荳蔻酸、棕櫚酸、椰子脂肪濃度 20-50%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毒素為何這麼強? 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人體內的粒腺體有如細胞的發電廠,提供細胞運作的適當能量,邦克列酸產生的毒素,會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說,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邦克列酸毒素,會讓身體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損傷,當身體所有細胞無法運作的情況之下,會出現如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腦部、心臟肌肉全都因此癱瘓。 因此,即使邦克列酸濃度極低,吃進身體後,前期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無力、頭暈、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得腸胃道黏膜受損,造成血便、血壓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醫院前就已呈現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 根據文獻報導,邦克列酸半衰期長達102小時,每4天後,體內的量才會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導致患者死亡,死亡率從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當高。 邦克列酸易出現在6大食物 當澱粉等食物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沒有獲得適當保存時,就容易產生邦克列酸(米酵菌酸菌),特別是以下6類食材最常出現: 發酵玉米麵粉 變質的澱粉 黑/白木耳 糯米湯圓 馬鈴薯粉製品 甘藷粉製品 邦克列酸中毒10大症狀 中毒後邦克列酸會攻擊肝臟、腎臟與大腦等器官,由於這類毒物在台灣較少見,且初期症狀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類似,容易讓人掉以輕心,如果吃完東西後2個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注意: 胃部不適 噁心、嘔吐 腹脹、腹痛 全身無力 頭暈 嗜睡 器官充血 水腫 急性肝腎功能損傷 少尿 血尿 死亡(致死率從30%至100%) 邦克列酸吃下肚該怎麼辦? 邦克列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 預防5重點 由於目前沒有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可以檢測邦克列酸,邦克列酸也不會因洗滌或烹煮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衛福部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另外,建議也從以下5點來避免吃下有問題的食物: 製作發酵類食品時要勤換水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或應放入冰箱保存 維持環境與食品衛生 不食用變質與長期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避免生食 印尼、中國、莫三比克都曾出現邦克列酸中毒事件,影響人數統計: 國家 統計區間 影響人數 死亡人數 印尼 1951~2013 9336 1112 中國 1953~2014 2359 905 莫三比克 2015 200 7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embed-health-tool-bmi]


新聞

嚴重醫療疏失!高雄民生醫院「送錯人 開錯刀」院長自即日起免職、懲處5人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粉專)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遭爆「送錯人、開錯刀」的嚴重醫療疏失!本月4日一名因低血壓住院的黃姓病患,被誤推進開刀房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直到病房護理師給藥時,才驚覺送錯病人;由於開刀前的五道核對身分關卡,全都未發現送錯開刀病患;高雄市衛生局(9日)隨即做出處分,院長顏家祺被拔官免職,主刀醫師記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另有4人同遭記過處分。 這起罕見的開錯刀醫療疏失,受害人是一名中低收入且中風的高齡黃姓患者,他與需要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的張姓患者住在同一間病房;手術當天,醫院傳送人員到病房接人時接錯人,因黃姓患者中風,無法言語表達,且平時住在養護之家,住院時沒有家人在身邊陪伴,因此第一時間並無人發現。 按照正常開刀流程,住院病房護理站接到手術通知後,傳送人員須先和病房護理師再次核對身分,確認無誤後,才會送往手術室;此時,包括手術房護理師、麻醉師與手術醫師等,也都要再三確認身分後,才可執行手術;但這次送錯病人開錯刀事件,從傳送人員到手術房的醫護人員,整個過程與相關人員都沒有發現患者身分有誤,過程明顯有嚴重疏失。 這起醫療疏失爆發,是因病房護理師預計發藥給黃姓患者時,才發現原本應送至手術房開刀的張姓患者仍在病房,另一床的黃姓患者卻被送進開刀房;雖然第一時間緊急聯絡主刀醫師,但當時黃姓患者已經完成胸腔引流手術,回到恢復室休息。目前受影響的兩位患者病況都穩定,民生醫院表示,院方會持續加強照護。 針對此起重大醫療疏失,高雄市衛生局(11日)調查後,隨即做出懲處;顏家祺被拔除院長職務,改由市立醫院管理中心執行長林盟喬代理院長,衛生局也對高雄民生醫院處理最高50萬元罰鍰。 此外,衛生局也針對手術相關人員做出懲處,包括記主刀醫師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負責的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均各記過一次。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接獲消息後隨即要求民生醫院對患者進行關懷、照護,並請院方依醫療事故及爭議處理法,對此事件進行分析與提出改善方案。今日稍早,在衛生局尚未免除院長職務之前,顏家祺公開道歉表示,整起事件後,是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與主治醫師5人,未依照標準作業流程的規定辨識患者身分導致,除了院內處分,未來也會加強內部教育訓練,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新聞

小林製藥紅麴風暴!保健品驗出致命毒 「軟毛青黴酸」是什麼?吃下問題紅麴怎麼辦?

日本日本知名藥廠小林製藥爆發紅麴風暴!上月小林製藥宣布回收紅麴相關機能性保健食品,累計造成5人死亡、數百人住院或接受治療。國內目前已有二百多件採用其原料及相關產品下架,衛生福利部也接獲20餘件服用相關產品「非預期反應通報案例」。 小林紅麴案引發各界高度重視,經日本厚生勞動省檢驗發現,問題產品被驗出不應存在的成分「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目前暫時無法確認「軟毛青黴酸」是造成受害者腎臟損傷的主因,相關調查仍進行中。究竟這起小林製藥紅麴風暴如何發生?軟毛青黴酸」又是什麼?為何又會出現在保健食品中?《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小林製藥紅麴「機能性保健食品」事件 小林製藥3月22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回收紅麴相關保健食品,起因於多位民眾食用紅麴「機能性保健食品」後,陸續出現洗腎甚至嚴重致死的案例。 經調查化驗後,日本厚生勞動省與小林製藥在3月29日再度召開記者會證實,從問題產品中驗出不該存在的未知成分「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目前暫時無法確定軟毛青黴酸是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但厚生勞動省已進一步展開調查。 累計至4月2日止,這起紅麴風暴已在日本造成5人死亡,死者年齡約介於70到90多歲,還有超過157人住院及680人就醫治療。 小林製藥紅麴產品事件在台最新發展 根據小林製藥官網公布的問題紅麴產品資料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制署指出,台灣並無直接進口販售出問題的紅麴機能保健食品,不過,台灣三合興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共進口1萬1115公斤小林製藥紅麴原料,並販賣給下游業者製作成商品販售。 根據食藥署公告資料顯示,使用這批紅麴原料的廠商,已將有疑慮的商品自主性下架;根據食藥署(4/1)資料顯示,下架商品多達226種,民眾可至食藥署官網查詢。(日本小林製藥紅麴案台灣預防性自主下架清單) 另外,食藥署也公布「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截至4月3日止,已接獲22例通報個案,包含6件取得食藥署健康食品標章,另有16件是一般食品。在一般食品中,有3件是民眾從日本自行購入的小林製薬紅麴相關產品,其餘13件是買到台灣業者使用小林製薬紅麴原料製成的相關產品。 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范振國,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4/2)提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非常重視此事件,一定會查明原因,防止同樣的事情再發生。而日本政府會主動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本案的相關資訊,也會向各國政府提供必要的資訊。 日本小林製藥問題紅麴下架產品一次看? 圖片來源:日本小林製藥官網 https://www.kobayashi.co.jp/newsrelease/2024/20240322/ 紅麴是什麽? 紅麴(Red Yeast Rice,又稱作紅麴米),是以蒸熟的米經紅麴菌發酵所製成,其中紅麴菌(Monascus purpureus)廣泛存在於穀類、澱粉、新鮮牧草、泥土和松樹根組織中。紅麴經發酵後會產生天然的「紅麴色素」,因不會隨pH值改變而變色,且耐熱性極佳,自古以來便常用於幫食物染色。   3大紅麴好處 紅麴普遍被認為對人體有好處,包括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降血壓等。不過,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紅麴健康食品規格標準》,自紅麴健康食品所攝取的Monacolin K,每日至少應達到4.8毫克以上,但不得超過15毫克。另外,橘黴毒素citrinin濃度應低於2 ppm的規範。 吃下問題紅麴怎麼辦? 日本一位40多歲男性吃了相關產品,兩個多月後回診抽血檢測,發現腎功能退化,宛如80多歲老人;而台灣也有一名70多歲婦人通報指出,吃了由小林製藥紅麴原料製成的保健膠囊後,被診斷急性腎衰竭,目前每週須接受洗腎三次。 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表示:「若吃到出問題的產品,要立刻停止使用」;對腎功能有疑慮者,可到醫院進行腎功能檢測,因為腎臟是無聲的器官,在衰退的初期和中期幾乎沒有症狀,及早了解腎臟功能,當出現問題時可及早治療;此外,也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是否出現腎臟疾病常見的5大症狀: 泡泡尿 貧血 水腫 疲倦 高血壓 小林製藥紅麴案台灣民眾該如何求償? 小林製藥社長小林章浩在記者會上表示,不會忽視海外消費者的權益,對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受害者,將採取和日本國民相同的賠償標準;然而,求償過程通常都很冗長,不僅需要民眾的購買紀錄、疾病紀錄,發病與保健品的兩者的因果關係等證據,更有語言的障礙。 因此,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建議,應由台灣進口紅麴原料的廠商統整受害者資料後,集體向日本小林製藥求償,如此較容易達成目的,而駐日單位也會可協助聯繫、溝通。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對此回應則表示:「衛福部會以專案方式,統整民眾資料,一併提供給日本」。 由於3、4月是日本的櫻花季,許多台灣人會到日本旅遊,且而國人採購日本保健食品的需求也很高。國人的用量也非常大,台灣與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范振國提醒:「暫時不要購買與服用相關產品,以維護自身安全」。 軟毛青黴酸是什麼? 此次小林紅麴風暴中,最新驗出的毒素是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這是一種從青黴菌衍生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根據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曾在實驗室中看過,不算是罕見黴菌,但毒性相當高」。有資料指出,軟毛青黴酸是一種抗生素,正被研發作為治療瘧疾的藥物。 軟毛青黴酸會導致腎臟疾病? 日本民眾吃下有問題的紅麴產品後,出現腎功能衰退、接受洗腎甚至導致死亡的情形,日本小林製藥調查後發現,部分紅麴產品出現不該存在的未知成分「軟毛青黴酸」,因此,研判是造成有很大的關聯。然而,為什麼吃下軟毛青黴酸後會影響腎臟功能,致病幾轉目前仍不清楚,需要更進一步研究。 軟毛青黴酸為什麼會出現在保健食品? 製作環境出問題 紅麴是經由發酵而產生,正常的製造過程並不會產生軟毛青黴酸,日本政府單位研判,問題可能出在紅麴產品的製作環境。3月3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與大阪市官員,共同前往小林製藥大阪舊廠(已停工)與歌山縣紀之川市工廠進行大規模搜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新聞

掛號費取消上限、荷包縮水?8家醫院升格,看診費用也調漲

衛生福利部宣布自3月4日(2024年)起取消掛號費上限,讓價格調整回歸市場機制,不少民眾擔心各醫療院所會任意調漲掛號費,增加就醫支出,加重經濟負擔。 衛福部在2000年訂定「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規定,設定門診費用為0~150元、急診費用為0~300元,此次公告解除多年的參考限制,也取消備查制度,醫療院所若調整掛號費無須向衛生局報備,也沒有收費上限。 另外,因應衛福部公布最新的醫學評鑑結果,有8家醫院因升格,看診費用也將依規定調整,未來一般民眾赴這些醫院看診時,將增加160~180元不等的部分負擔費用,急診費用也增加250~350元。 六都醫療院所調漲情形 六都醫療院所 掛號費調漲家數 2023年 2024年 台北 205家 95家 新北 110家 25家 桃園 111家 45家 台中 35家 142家 台南 6家 15家 高雄 8家 (參考來源:各市衛生局) 衛福部所屬26家醫院掛號費暫不漲價 衛福部表示,雖然取消醫療院所的掛號費上限,但由於所屬26家醫院多位於偏遠或特殊照護地區,在醫療服務、照顧弱勢群體及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考量下,衛福部決定暫不調漲掛號費。 各縣市衛生局、新北聯合醫院、高雄市立醫院凍漲 衛福部於3月7日公告,為讓國人能安心就醫,不因掛號費用影響就醫意願,目前各縣市政府衛生局轄下衛生所之醫療門診掛號費仍維持現狀。 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潤秋表示,為維護新北市、尤其偏鄉住民之就醫權益,新北市聯合醫院及29區衛生所暫不規劃調漲掛號費,維持原收費50元。 高雄市衛生局也表示,9家市立醫院承市府醫療公衛政策推展責任,目前各院門診掛號費50~100元,急診掛號費100~200元,均較一般醫院診所略低。 醫療院所調整掛號費須公開透明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聲明指出,為維護民眾就醫權益,掛號費調整的資訊須公開透明,以利民眾選擇,各醫療機構仍應將所訂掛號費收費額於機構明顯處張貼與標示,周知病人。 新北市衛生局也表示,因應掛號費漲價調整可能衝擊民眾就醫費用支出,新北市衛生局已發函全市各醫療院所及公會,若有調漲費用情形,應加強公告事先通知民眾,也須將收費告知衛生局,且已將掛號費收費情形納入醫療院所督考項目,以掌握各醫療院所收費情形。 8家醫院升格 掛號看診費用漲價 根據衛福部2月6日公布的2023年度醫院評鑑,其中8家醫院因升級,於3月1日起調漲掛號費;其中包括台北慈濟醫院、衛福部雙和醫院和台大新竹分院晉升醫學中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為準醫學中心;義大癌治療醫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和台大癌醫則升為區域醫院。民眾前往這些醫院看診,門診費用須多付160~180元,急診費用則增加250~350元。 不過,民眾前往這8家醫院的看診費用變貴,並非因為掛號費漲價,而是因應不同醫院等級有不同收費標準,部分負擔費用也隨之增加,;由下圖可知,醫院層級愈高,各類部分負擔金額也愈高。 一般民眾的看診費用包含兩部分:掛號費+部分負擔金額;低收入戶、老年人或罕見疾病等弱勢族群,均有若干額度不等的減免優惠。 漲價後各家掛號費+部分負擔變動 升格醫學中心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390 ➜ 570元 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700 ➜ 1050元 台北慈濟醫院 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390 ➜ 570元 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620 ➜ 970 元 新竹台大分院醫院 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390 ➜ 520元 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700 ➜ 1000元 升格準醫學中心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420元 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700元 升格區域醫院 台大癌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 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180 ➜ 340元 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400 ➜ 650元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230 ➜ 390元 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450 ➜ 700元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180 ➜ 340元 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400 ➜ […]


新聞

蘇丹紅是什麼?哪些食品受影響?4招加速代謝排毒

國內爆發蘇丹紅食安疑慮,有業者將具有潛在致癌風險的蘇丹色素摻入辣椒粉及調味粉中,引發民眾高度疑慮;衛生福利部及各縣市衛生局積極追查蘇丹紅違禁品流向,並公告下架及回收產品名單;究竟蘇丹紅是什麼?對人體是否有危害?若真的吃進肚裡,又有哪些方式可以加速代謝排毒?《Hello醫師》帶您了解蘇丹紅及其所帶來的影響。 蘇丹紅是什麼?會致癌嗎?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蘇丹紅(Sudan red)為人工合成的工業用紅色染料,有6種常見種類: 蘇丹紅I 蘇丹紅II 蘇丹紅III 蘇丹紅IV 蘇丹紅7B  蘇丹紅G 蘇丹紅主要使用於溶劑、蠟、機油及鞋油等產品,目的是讓商品顏色更鮮豔,由於成本比食物色素更便宜,因此,部分不法業者將染料混入食用產品中,例如鴨蛋黃、辣椒粉、胡椒粉或豆腐乳等,藉此讓食品看起來更美味可口。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研究指出,蘇丹紅 I 可能具有基因毒性,同時 I 到 IV 具有潛在致癌風險,皆列為第三類致癌物;不過,目前仍屬動物實驗階段,所以對人類致癌性尚未有充足證據。 在台灣,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Chemicals Administrantio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將蘇丹紅 I 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代表有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的疑慮。 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人類致癌因子分類表 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人類致癌因子分類表 1級:確定為致癌因子 1A級: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 2B級:可能為致癌因子 3級: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 Chemicals Administrantio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化學物類別 第1類:環境中不易分解或因生物蓄積、濃縮、轉化等作用,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 第2類:有致腫瘤、生育能力受損、畸胎、遺傳因子突變或其他慢性疾病等 第3類:化學物質,暴露後恐立即危害人體健康或生物生命 第4類:化學物質,具有內分泌干擾素特性或有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1995年,歐盟等國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蘇丹紅,當時環保署(現升格為環境部)自2018年6月28日起,將蘇丹紅公告為「毒性化學物質」,列入環保署跟衛福部工業原料的聯合稽查項目。 添加蘇丹紅的食品? 近期發生的蘇丹紅食安問題,起因於5家違規業者自中國進口蘇丹紅,販售給下游多間食品公司、小吃店,下游業者再將蘇丹紅摻入食品或調味料中。目前違規業者名單整理如下: 辣椒粉驗出不合格專區5大違規業者 蘇丹紅原料廠商 最新違規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查看: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2886 2024蘇丹紅產品清單 使用保欣公司不符合原料下游業者、產品名稱及相關資訊 使用津棧/佳廣公司不符合原料之下游業者、產品名稱及相關資訊 使用葛瑞特洋菜公司不符合原料之下游業者、產品名稱及相關資訊 使用長谷農產有限公司不符合原料之 下游業者名單、產品名稱及相關資訊 蘇丹紅吃下肚該怎麼辦? 目前雖無醫學研究證實,蘇丹紅直接導致癌症,但仍屬於工業用產品,是不可食用的工業色素,可能導致肝腎功能受損與皮膚過敏等問題。 蘇丹紅屬於脂溶性毒物,食用後經肝、腎代謝,會由腸道排出,若不小心食用相關產品,建議可藉由提升身體代謝的方式,加速毒素排出體外: 多吃蔬菜、水果,植化素可提高體內與肝臟有關的酵素活性,還可增加腸道蠕動,同時也可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劑 保持適當運動,促進排汗 […]


新聞

編輯部推薦/2023最多人搜尋的10大健康知識文

《Hello醫師》是國內成長最快速的健康媒體,向來以讀者為本,出版讀者最想知道的健康知識文,並在Google搜尋引擎的關鍵字排行,獲得SEO最佳排名與搜尋量;我們更積極邀請知名醫師、營養師及專家協助審閱文章,提供讀者最正確的健康資訊,並在最需要的時候,做出對自己健康最有利的選擇。 邁入後COVID-19年代,國內面臨諸多健康議題的挑戰,讀者最常搜尋的健康內容又是哪些呢?《Hello醫師》編輯部特別為您整理2023年度最多人搜尋的10大健康知識文,其中包括同樣在2o22年高居榜首的〈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以及關注個人健康而讓搜尋量大增的〈鈣片選擇必看!檸檬酸鈣、海藻鈣、碳酸鈣比較:最有效是這款〉,同時也有關登革熱疫情的〈登革熱6症狀!傳染途徑:這狀況恐「人傳人」重症死亡率50%〉,帶您了解過去一年的讀者搜尋趨勢,請您千萬別錯過。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1名: 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累計點閱:52.6萬 只要提到血壓,大部分的人都是想到高血壓帶來的危害。事實上,低血壓也會對身體帶來不少傷害,像是頭暈、四肢發冷,嚴重時恐有暈厥、死亡的危機,萬萬不可輕忽。 一般正常血壓標準為120/80mmHg,再往上就接近「高血壓前期」,而低血壓則是指血壓下降至<90/60mmHg ,也就是收縮壓(最高血壓)<90mmHg,舒張壓(最低血壓)<60mmHg。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2名: 鈣片選擇必看!檸檬酸鈣、海藻鈣、碳酸鈣比較:最有效是這款 累計點閱:45.6萬 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至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便會逐漸減少;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65歲以上民眾身體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質疏鬆的比率為14.1%,等於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因此,「存骨本」也成為身體保健重要基礎,其中包括日常飲食補充鈣質,或選擇市售鈣片產品。 目前市面上鈣片主要有檸檬酸鈣、海藻鈣、碳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5大類型,每種鈣片的吸收度、優點、缺點與特色都不盡相同。《Hello醫師》為您比較常見5種鈣片,讓您輕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鈣片!(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3名: 登革熱6症狀!傳染途徑:這狀況恐「人傳人」重症死亡率50% 累計點閱:44.3萬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熱症狀有後眼窩疼痛、骨關節疼痛,皮膚紅疹、搔癢,此外早期症狀與流感相似,會出現突發性燒(≧38度)、頭痛等故發病初期較難區分。 登革熱依病症嚴重性可分為初期的「典型登革熱」,以及較嚴重的「出血性登革熱」、「登革休克症候群」等重症。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4名: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累計點閱:41.8萬 血液中的葡萄糖被稱為血糖,血液將葡萄糖帶到人體所有細胞中,提供人體所需能量。不過葡萄糖需要胰島素(Insulin)的幫助才能有效提供細胞能量,而當我們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就會造成血糖過高,進一步造成糖尿病等其他嚴重問題。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5名: 扁桃腺發炎: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累計點閱:40萬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發炎(Tonsillitis)通常是因為扁桃腺受到感染,導致淋巴組織的腫脹或發炎。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如果反覆感染即可能成為慢性扁桃腺炎。有趣的是,一般民眾常說的扁「條」線,其實是錯誤讀音,由於扁桃腺形狀像扁「桃」,故得稱。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6名: 皮蛇會傳染嗎?帶狀疱疹多久會好?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認識3大治療方法 累計點閱:37.9萬 皮蛇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發,大部分都是小時候曾經長過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藏在感覺神經節內,等到免疫力下降或是年紀大時再次復發,並以帶狀疱疹的型態出現。 皮蛇通常會成群出現,經常長在軀幹部位,有些人也會長在臉部、頸部,或是眼睛。若長在眼睛附近要特別小心,若沒有及時治療恐會有失明的可能。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7名: 花青素是什麼?有何好處?超詳解花青素4大功效!花青素12大食物排行一次看 累計點閱:37.7萬 花青素(Anthocyanidin)屬於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種植物色素,可讓植物呈現藍色、紫色、暗紅色等顏色,常見於藍莓、櫻桃及葡萄等水果中。 目前自然界有20幾種花青素,其中以紫紅色的矢車菊素(Cyanidin)、橘紅色的天竺葵素(Pelargonidin)及藍紫色的飛燕草素(Delphinidin)等3種最為常見。 花青素是水溶性物質,吸收速度極快,攝取含有花青素的食物後,約數分鐘後血液即可測得花青素,並通常於1小時達到濃度高峰。除了花青素外,前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也經常被提及。前花青素是花青素的前驅物,同樣存於藍、紫或紅色的植物中,對人體也有相當多的益處。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8名: 汗皰疹6大原因!手腳狂冒小水泡注意!8大治療方法有效根治 累計點閱:36.9萬 許多病痛、過敏往往在換季時發作,汗皰疹(Dyshidrotic Eczema)便是其中之一,雖名為汗皰疹,但跟汗疹與皰疹無關,也不用擔心會傳染;其實汗皰疹為濕疹的1種,發作時奇癢無比,患處常會長滿小水泡,最討厭的是,汗皰疹難以根治又容易復發;不過,汗皰疹的狀況是可以控制並加以預防的。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9名: 一直咳嗽怎麼辦?7種快速止咳方法:喝什麼、做什麼一次懂 累計點閱:35.6萬 咳嗽通常是因為呼吸道疾病所引起,例如感冒、喉炎、支氣管炎、肺結核及肺炎,或是物理性刺激、化學刺激、溫度刺激(過敏)及服用特定藥物等。 此外,鼻子、心臟及腸胃方面的問題,有時也會造成咳嗽,例如胃食道逆流、嗆到或心臟衰竭等。 2023最多搜尋健康知識文第10名: 腸胃炎吃什麼?可以吃水果、蛋嗎?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一次看! 累計點閱:35.3萬 一般常見的急性腸胃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症狀會持續3至7天,除了上吐下瀉外,也可能合併發燒;若是由食物中毒所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會持續1~3天。 得了腸胃炎後,腸胃會變得十分敏感,病人可能一吃東西就不舒服、想吐或拉肚子,因此攝取合宜的食物可緩解病情,加速康復速度。


新聞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簽署ESG宣言 籲肺阻塞別濫用短效緩解用吸入劑 三大症狀快就醫

65歲的陳爺爺是老菸槍,平常卡痰、咳嗽都不以為意,直到最近感覺喘、甚至夜咳、夜醒等症狀,經社區篩檢發現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經診斷果然罹患肺阻塞。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說,因肺阻塞患者疾病意識低,推估國內盛行率可能高達10%;而且,近4成患者會引發高血壓與心血管等共病,呼籲國人踴躍接受問卷篩檢,1分鐘見分曉,及早發現,即可預防病情惡化及共病發生。 11月15日是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13日攜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共同簽署「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永續環保共識宣言,希望持續透過醫師加強衛教,提醒肺阻塞病人切勿過度依賴速效型的短效緩解用吸入劑,避免其中所含的壓力推進劑,成為破壞溫室氣體的來源。 台灣胸重醫學會也是國內首個簽署ESG宣言的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醫療機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5%至8%,在胸重醫學會及醫師20餘年努力宣導下,過去4年來,國內使用速效型的短效緩解用吸入劑的數量,已從2018年的60萬支下降近10%,2021年僅約54萬支,因此,希望其他醫學會也能跟進,不僅提升病人照護品質,避免病人過度依賴,耐受性愈來愈差,也為環境盡一分心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統計,國人因肺阻塞(COPD)下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高居十大死因第九位,其中肺阻塞每年有近5千人死亡;肺阻塞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因病情進展時程比較晚,等民眾發現就醫時,常常已到末期,而且還會產生許多共病,才會造成如此高的死亡率。 吳昭軍說,肺阻塞是下呼吸道因長期發炎,造成呼吸氣體進出不順,而造成阻塞的疾病;最明顯的風險因子是抽菸,約9成患者是吸菸族,而且,不管是一手、二手或三手,都可能是致病因子;因此,呼籲民眾及早戒菸,避免菸害,更何況抽菸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共病危險因子之一,提醒民眾,務必遵守今年3月22日通過的新版《菸害防制法》,減少菸害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日是為年11月的第二個或第三個星期三,由世界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共同訂定。今年主題為「Breathing is Life - Act Earlier」,強調呼吸就是生命,以及早期診斷及預防的重要性。 王鶴健說,肺阻塞的高風險因子,除了吸菸以外,空氣汙染、工作暴露風險及先天肺功能就差的人,也要特別小心;他說,一般人的肺功能全盛期約在20歲,因此,他呼籲民眾在安排健康檢查時,能加入肺部功能檢測,就有機會及早找到這些先天肺功能有缺陷的族群,及早因應,避免等到後期病情惡化,反而成為健康更大威脅。 王鶴健說,肺阻塞病人在吸氣時沒有問題,但可能在運動後,吐氣時間不夠,就會出現症狀;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是兩大表現類型,其中,「咳、痰、喘」是三大典型症狀;對於吸菸族群癌說,咳嗽或有痰很常見,但若加上喘,就很不尋常;萬一急性惡化,甚至可能要送加護病房急救。 肺阻塞不僅在台灣有高死亡率,每年在全球更奪走約3百萬人生命,在全球十大死因中高居第三名,40歲以上民眾要特別留意「咳、痰、喘」三大症狀。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說,由於肺阻塞病人的疾病意識低,根據健保資料庫,已罹患肺阻塞且在治療中的病人約占2.38%,若與胸重醫學會研究調查,約6.1%已罹患肺阻塞或出現咳、痰、喘症狀的結果相比,差距達2.4倍;他說,許多病人更對自己罹病毫無自覺,因此盛行率可能高達10%,人數相當多。 鄭世隆說,今年口號「act early」非常重要,他收治的病患陳爺爺,本身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也是個老菸槍,因此常會咳嗽、有痰,卻自認只是所謂「菸咳」;幸好在參加亞東醫院舉辦的社區肺功能篩檢,填寫「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時,發現是肺阻塞的高風險族群,當下進行肺功能檢測,確定診斷為肺阻塞;目前經醫師藥物治療並搭配戒菸,病情獲得穩定控制。 鄭世隆說,根據台灣肺阻塞流行病學調查,約36.1%的肺阻塞患者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疑似肺阻塞患者同樣也高達33.9%;透過「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篩檢確診率高達55%,所以,及早發現,不僅可以及早獲得治療,更可減少發生共病的機率。 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強調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之重要性,若總分超過五分,即為高風險族群,應儘速至胸腔內科進行進一步的肺功能檢測。 所謂「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即透過以下問題,包括「是否吸菸」、「是否感到呼吸急促」、「是否在未患有感冒時感到有痰」、「是否經常在未患有感冒時咳嗽」,以及「是否使用過肺活量計了解肺功能」等,若總分超過五分,即為高風險族群,應儘速至胸腔內科進行進一步的肺功能檢測,早篩檢早治療,才能守護肺部健康。 以下為讀者再次整理: 什麼是肺阻塞、症狀及治療方式? 所謂肺阻塞,又稱慢性肺阻塞,或COPD(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因為呼吸道長期發炎,造成呼吸道組織受損或阻塞的疾病,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患者最常出現「咳、痰、喘」的症狀;其中包括以下兩大類型: 慢性支氣管炎 肺氣腫 肺阻塞典型症狀為何? 由於患者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最常出現的三大症狀包括: 咳 痰 喘 肺阻塞的危險因子為何? 菸害:如生活常見的一手菸、或二、三手菸 有家族病史 環境有害物質:如長期接觸粉塵、化學物質、有害煙霧及毒性揮發溶媒等 肺部健康狀況:如患有氣喘、支氣管過敏病史或肺部反覆感染者 肺阻塞的維持治療藥物種類為何? 單方支氣管擴張劑(LAMA或LABA):適用症狀輕微族群,急性惡化風險低 複方長效支氣管擴張劑(LAMA或LABA):適用症狀明顯族群,急性惡化風險低 複方長效支氣管擴張劑三合一治療(LAMA或LABA)+吸入型類固醇:適用症狀明顯群,急性惡化風險高 ※《Hello醫師》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戒菸資源: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全國近3,5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