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不僅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也富含Omega-3、維生素與礦物質,幾乎任何年齡都適合。然而隨著海洋汙染愈發嚴重,衛福部食藥署在2017年發布「魚類攝取指南」,指孕婦和嬰幼兒應少吃鮪魚、旗魚等大型魚類。
為何這些大型魚類應少吃?吃多會有哪些問題?建議的攝取量為何?《Hello醫師》帶你深入瞭解重金屬對魚類的影響,告訴你怎麼吃魚才安心。
大型魚重金屬汙染嚴重,汞中毒會傷害神經、大腦
大量的工業廢水排入海中,汙染海裡的魚類。在眾多魚類中,以鮪、旗、鯊等大型魚類汙染最深,因為牠們是掠食性魚類,在海裡位於生物鏈頂端,生命週期也比其他魚長,所以較容易累積重金屬(如汞)、戴奧辛、多氯聯苯及其他環境荷爾蒙等化學污染物。
在眾多汙染源中,以重金屬汞最為常見。大自然中,汞以3種形式存在,分別是金屬汞、無機汞和甲基汞。海裡微生物會將無機汞轉化為甲基汞,並以甲基汞的形式存於魚類體內。一般我們常聽到的汞汙染,便是指甲基汞。(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人體對甲基汞的吸收率高達90%。若攝食量過多、毒性過高會導致汞中毒,傷害人體中樞神經,使人出現聽力或視覺喪失、手抖、大腦退化、感覺失調或倒錯等症狀。尤其,孕婦汞濃度過高,其毒性也會透過胎盤傳給胎兒,影響孩童大腦發育。
除了大型魚類汞含量較高外,生活於海裡底層的魚類汞含量也較高。此外,魚類採集處人為介入愈多,代表鄰近地區有愈多的工業建築或航運活動,魚的汞濃度也愈高。也因如此,市面上部分魚油產品才會強調原料是來自於挪威、阿拉斯加等人為活動較少的純淨海域。
[embed-health-tool-bmi]
這4種魚要少吃,吃魚最好「小魚取代大魚」
由於汞中毒危害嚴重,衛福部食藥署訂定魚類攝取指南,建議孕婦、育齡婦女及1~6歲兒童避免吃以下4種魚類:
- 鯊魚
- 旗魚
- 鮪魚
- 油魚
若食用,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攝取不應超過2份(70克)的旗魚、鮪魚及油魚,鯊魚則不超過1份(35克);1~6歲兒童的攝取量,則是4種魚類每週都不應超過1份。
然而,即使衛福部如此建議,可能還是會有人在意重金屬的危害,但若不吃這些魚,還有哪些魚類可以選擇呢?
依據上述魚類汙染的程度,選擇體型較小或生活於海洋中上層的魚類,例如鯖魚、四破魚、秋刀魚、肉鯽魚、鱸魚、丁香魚、竹筴魚、台灣鯛。
在攝取魚類上,須注意避免食用魚的內臟組織,因為這類部位的重金屬含量較高。若不確定魚類是否為小型魚,可用魚類是否與手掌大小相似、放在盤中能否看見頭尾作為判斷標準。
除了小型魚外,甲殼類動物如蝦子、螃蟹、龍蝦,或是軟體動物如魷魚、蛤蜊、扇貝、牡蠣等,都是很好的替代選擇,不僅汙染程度少,低脂肪、低熱量外,營養成分也十分豐富,很適合孕婦或兒童等需要充足營養的族群食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