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細菌感染

細菌傳染的途徑有很多,除了食物傳染之外,還可經由動物本身或糞便傳播,例如惡名昭彰的 鼠疫 。另外,土壤中也有可能導致球黴菌症的真菌。此分類包含各種類型的細菌傳染介紹,以及如何防範。

基礎知識

其他細菌感染

類鼻疽是什麼?類鼻疽傳染途徑、症狀、預防與治療一次看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的資料,國內截至目前(10/22),今年已累計98例個案,共18人死亡,感染人數為近2001年來同期最多。 究竟類鼻疽是什麼?傳染途徑為何?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類鼻疽症狀?該如何預防?《Hello醫師》整理相關資訊,讓您一次瞭解! 類鼻疽是什麼?好發於哪些地區? 類鼻疽(Melioidosis)是一種感染疾病,由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所引起。 類鼻疽桿菌屬於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且經常出現於下大雨、洪水或颱風,以及耕作地收割期後的區域。 類鼻疽的流行地區為東南亞及澳洲北部的熱帶地區;台灣首例類鼻疽個案出現於1982年,病患因在菲律賓溺水而感染。 在1996~2000年間,台大醫院共收治15例個案,其中11例為本土病例;衛福部疾管署(當時名為台灣疾病管制局)於2000年時,將類鼻疽納入通報監測疾病,並在2007年10月,列為第四類傳染疾病。 類鼻疽傳染途徑與潛伏期 主要透過皮膚外傷,如擦傷、挫傷、燒燙傷等,接觸受汙染的水或土壤而感染,但也可能因吸入或吃進受汙染的水、塵土或食物而被傳染。 類鼻疽桿菌不僅會透過上述原因傳染人,也會傳染給羊、馬、豬、猴、囓齒類及鳥類等動物,不過,極少發生動物傳人或人傳人的案例。 類鼻疽在人體的潛伏期最短2天,最長可達數個月或數年,發病的高峰期約在感染後第9天。 類鼻疽常見症狀 感染類鼻疽後,多數病患的症狀不明顯或類似感冒,因此,感染初期,患者經常容易忽略。 類鼻疽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 發燒 頭痛 局部腫痛 潰瘍 胸痛 咳嗽、咳血 提醒您,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盡速就醫: 肺炎 急性皮膚化膿、局部淋巴腫大 慢性化膿性類鼻疽 菌血症、敗血症 根據疾管署資料指出,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為4.5%。 類鼻疽症狀嚴重程度分4類 瀰漫性菌血性類鼻疽:血液細菌培養為陽性,1個以上的器官受侵犯,死亡率達75%。 非瀰漫性菌血性類鼻疽:血液培養為陽性,但找不到感染部位,或只有1個器官受影響,死亡率為61%。 多處器官侷限性類鼻疽:血液培養為陰性,1處以上的器官受到感染,死亡率為21%。 侷限性類鼻疽:血液培養為陰性,只有1處器官受感染,死亡率為13%。 類鼻疽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類鼻疽桿菌對於許多抗生素都有抗藥性,急性感染期須使用第三代頭孢子素針劑(ceftazidiime),療程至少2週,若出現敗血症或單側肺炎,則須拉長至3週。 若感染擴大,影響到關節、深部組織或多葉肺炎,治療時間須變成4週;骨髓炎患者的療程為6週,感染到中樞神經者,療程則須延長到8週。 病患度過急性期後,仍須使用口服抗生素,搭配葉酸補充劑治療,並持續3~6個月以上,避免復發。 外科治療 部分膿瘍須至外科進行引流或手術治療。 類鼻疽預防2重點 身體虛弱且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包括糖尿病、酒精成癮等慢性病者,應避免赤腳接觸污水與泥土。 皮膚有外傷,如撕裂傷、擦傷及燒傷等,應避免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若需接觸,可使用鞋套或手套阻隔,若不慎接觸,應儘快清洗及消毒接觸部位。 類鼻疽的高風險群 糖尿病 癌症 肝病 地中海型貧血  腎臟疾病 慢性肺疾病 脾臟切除 免疫功能受損 過度飲用酒精 暴露在污水或土壤等環境 若您屬於高風險族群,且近期有出現發燒、胸痛或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幫助醫師即早診斷與治療。 類鼻疽台灣確診人數與地區統計 台灣類鼻疽病例統計(本土+境外移入) 2024年(截至10/22) 共98例 其中18例死亡 類鼻疽台灣確診人數分布 高雄:74人 台南:10人 台中:4人 屏東:4人 嘉義縣:2人 基隆、桃園、彰化、花蓮縣等其他縣市:各1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看更多 其他細菌感染 相關文章

其他細菌感染

貓抓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貓抓病的定義 貓抓病(Cat-scratch disease)是一種受到貓爪帶原的細菌感染,而擴散到貓抓傷處的淋巴結(Lymph glands/nodes)所導致的疾病。淋巴結是由身體對抗感染的免疫系統組織結構而成。貓抓病很罕見,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入秋及冬天裡。 貓抓病有多常見 貓抓病通常發生在兒童和年輕人身上,80%個案年齡低於21歲,且大部分的病人介於3~12歲。貓抓病是可以預防的,請諮詢您的醫師關於貓抓病的詳細資訊。 貓抓病的症狀 貓抓病的症狀發生在被貓抓傷後數天內,傷口出現腫塊,有時可能伴隨化膿,1~3週後,傷口腫塊周圍的淋巴結會開始腫脹,且因為淋巴結腫脹表示有大量的白血球、淋巴球(Lymphocytes)集結在傷口處對抗感染的細菌,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發燒、疲倦感以及頭痛。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感染症狀輕微,受感染的腺體會自行痊癒,但如果您出現以下症狀,請就醫: 淋巴腺不明原因腫脹。 腫脹情形在2~4週內惡化。 腫脹周圍的皮膚變硬,當您觸壓時皮膚不會下陷。 持續發燒、夜間盜汗或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貓抓病的原因 導致貓抓病的原因是一種叫做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的細菌感染所致,大部分的家貓都有帶原該菌,但很少有被家貓抓傷後出現感染症狀的例子。 貓抓病的風險因素 貓抓病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養貓或跟貓玩耍。 貓舔到您的傷口。 衛生環境不佳。 貓抓病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的資訊。 如何診斷貓抓病 醫師會依據您最近被貓抓傷的事故史,貓抓傷的傷口情形、是否紅腫、化膿、出現水泡來確診貓抓病,醫師也可能會觀察腫脹化膿的淋巴結以及傷口周圍膿液的狀況。 如何治療貓抓病 若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貓抓病感染通常會在給予抗生素治療後的1~2週內痊癒,若症狀輕微,身體也會自行痊癒。而免疫系統較差的人醫師會開立抗生素來治療,例如:愛滋病患者(AIDS)可能會出現嚴重感染症狀。 其他治療方法為,多休息直到退燒及體力恢復為止,並不需要搭配特別的飲食,但多補充水分對治療發燒有幫助,在水泡上熱敷、服用止痛藥也有助於緩解症狀。 貓抓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照護可以協助您克服貓抓病: 多休息直到症狀減退。 依照醫囑服用完所有的抗生素。 被貓抓傷後持續觀察感染的徵兆。 遠離野生動物。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其他細菌感染

球黴菌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球黴菌症的定義什麼是球黴菌症 球黴菌症又稱為溪谷熱(Valley fever),是一種由球黴菌屬(Coccidioides)的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已知這種真菌存活在美國西南部、部分墨西哥和中南美洲地區的土壤裡。近年來,在華盛頓州的中南部也發現了這種真菌。人們吸進空氣中的微生物真菌孢子,就可能得到球黴菌症,但是大部分吸進孢子的人未必會患病。 通常得到溪谷熱的人,會在數週到數個月的時間內自行好轉,但是有部分人需要接受抗黴菌藥物治療。有特定的族群屬於會發展出嚴重症狀的高風險群。在環境中有大量球黴菌屬真菌的地方,很難避開相關的接觸,而高風險族群如果待在這些場所時,要避免吸進大量的粉塵。 球黴菌症有多常見 在以下地區居住或旅遊的人可能會得到球黴菌症: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加利褔尼亞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猶他州)、墨西哥或中南美洲部分區域。球黴菌症會影響所有年紀的人,但是較常見於60歲以上的成人。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更多資訊。 球黴菌症的症狀球黴菌症有哪些症狀 有許多人即使暴露在球黴菌屬真菌的環境中,也不太會有症狀,但有些人可能會有類似流感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在數週或數個月後自行消散,如果您的徵兆和症狀持續了一週以上,請聯絡醫護人員,以獲得更詳盡的資訊。球黴菌症的常見徵兆和症狀包含: 疲勞 咳嗽 發燒 呼吸短促 頭痛 夜間盜汗 肌肉疼痛或關節痛 上半身或腿部起疹子 在極端特殊的罕見案例中,真菌孢子會經由切口、傷口或破片進入皮膚,而導致皮膚感染。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出現上述徵兆,或有任何問題,請冾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與醫師討論永遠是最適合的辦法。 球黴菌症的原因造成球黴菌症的真菌通常是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或Coccidioides posadasii),這類真菌在乾燥沙漠地區的土壤中快速滋長,如亞利桑那州南部、內華達州、墨西哥北部以及加州的聖華金谷。這些真菌也在新墨西哥州、德州、部分中南美洲地區等冬暖夏乾的地區盛行。 如同其他真菌有複雜的生命週期,球黴菌屬也有複雜的生命週期,在土壤中的球黴菌以長絲黴菌的姿態生長,在土壤環境不佳時便將孢子散播至空氣中。 球黴菌症的風險因素球黴菌症有許多風險因素,如: 在以下地區居住或旅遊的人: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加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德州、猶他州)、墨西哥或中南美洲部分區域。球黴菌症會影響所有年紀的人,但是較常見於60歲以上的成人。 嚴重球黴菌症的高風險群: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如有愛滋病(AIDS)、器官移植、或服用皮質類固醇或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等藥物的人。 懷孕婦女。 糖尿病(Diabetes)患者。 球黴菌症的診斷與治療本文所提供資訊不能代替醫療建議,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球黴菌症如何診斷 如果您的醫師懷疑您有此狀況,將會進行理學檢查並建議您接受一些檢驗。醫護人員最常用來檢測球黴菌症的方法是抽血,將血液樣本送到實驗室,看看是否有球黴菌抗體或抗原。 醫護人員可能會進行成像檢查,如胸部X光或肺部斷層掃描等,看看您是否有球黴菌症肺炎,他們也會採集組織切片,從身體取下一小片組織樣本,放在顯微鏡下檢查。實驗室也會檢查體液或身體組織的樣本中,是否會長出球黴菌屬的真菌。 球黴菌症如何治療 對許多人來說,球黴菌症的症狀就算不治療,也會在幾個月內消退。醫護人員會給某些人開立抗黴菌藥物,以減緩症狀的嚴重性或預防感染惡化。會投予抗黴菌藥物的通常是球黴菌病的高風險族群。治療時通常會使用氟可那挫(Fluconazole)或其他抗黴菌藥物3~6個月。為您診斷出球黴菌病的醫護人員,可能會建議您尋求專精治療溪谷熱的其他醫護人員協助。 有嚴重肺感染或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時,患者需要接受抗黴菌治療,也可能需要住院。針對此類感染,療程通常需要6個月以上。如果不治療的話,可能會發展成致命的腦膜炎。 球黴菌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如果您居住在球黴菌症盛行的地方,或到這些地方旅遊的話,請做好適當預防措施,尤其是在夏季的感染高峰期,應考慮戴口罩、沙塵暴時不外出、挖土前先弄濕土、保持門窗緊閉。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冾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其他細菌感染

鼠疫、黑死病都一樣?解析鼠疫類型、症狀與預防

什麼是鼠疫?鼠疫(Plague)屬於第一類傳染病,病原體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可透過老鼠及其身上的跳蚤傳染給人類。 相信許多人對鼠疫的印象來自於 14 世紀爆發大流行的瘟疫——黑死病(Black Death),根據當時的文獻紀載,黑死病的症狀與鼠疫類似,因此許多學者專家推斷黑死病與鼠疫皆源自於鼠疫桿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鼠疫在非洲一帶國家每年仍在發生,不過自 1953 年後,台灣就未有鼠疫案例通報。 鼠疫是老鼠的鍋? 鼠疫的感染並不完全是老鼠的錯,它是藉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一種人畜感染的細菌所傳染,常見於囓齒類動物,像是老鼠、松鼠、林鼠、田鼠、土撥鼠、花栗鼠,以及兔子,包括寄居在其身上的跳蚤。一般而言,此細菌會尋找固定的寄生宿主,這就是所謂的地區動物循環(Enzootic cycle),若其他的肉食性動物將感染此菌的動物吃了,則可能導致鼠疫的擴散,進而危害家畜和人類。(推薦閱讀:人畜傳染症狀像感冒!兔熱病嚴重恐致命) 只要在鼠疫桿菌和人群共存的環境下,鼠疫在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美國的西南地區也是風險地區之一,尤其在農村或自然生態比較多元的地方,而隨著轉秋入冬的季節,更容易引發鼠疫傳染。 瘟疫的症狀瘟疫有哪些症狀 人被鼠疫感染,通常是透過被感染的跳蚤咬、接觸了受感染的動物,包括家裡的貓、狗,或是被感染者藉由空氣傳給另一個人。其潛伏期為一到七天,症狀包括發燒、發冷、頭痛和身體痠痛、身體無力、噁心及嘔吐。不同的鼠疫會引發不同的症狀,以下介紹它們的差異: 腺鼠疫(Bubonic plague):也稱淋巴腺鼠疫。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當人被受感染的跳蚤咬,鼠疫桿菌就會透過傷口侵入淋巴結,然後開始繁殖。常見的症狀是腹股溝、腋窩、頸部的淋巴腺腫大,腫起的大小約雞蛋大小,摸起來會痛、溫熱。其他的症狀包含突然發燒、發冷、頭痛、疲勞、不適、肌肉疼痛 敗血性鼠疫(Septicemic plague):若鼠疫桿菌轉移到其他部位,並在血管裡繁殖,就可能導致皮膚和器官的瘀血,不予以處理的話,則會造成細胞組織壞死和器官衰竭。常見的症狀有發燒、發冷、極度虛弱、腹痛、腹瀉、嘔吐、口鼻或直腸或皮下出血、休克、末端組織(壞疽)發黑壞死,大多位於手指、腳趾、鼻子等處。(推薦閱讀:細菌感染別大意!若引發敗血症恐致命) 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簡稱肺鼠疫):唯一一種可透過人與人的飛沫傳染的鼠疫,也可能經由腺鼠疫或敗血性鼠疫發展而成。常見症狀有咳嗽、咳血、血痰、呼吸困難、反胃、胸痛、嘔吐、高燒、頭痛、虛弱,屬於鼠疫中最危險的類型。 可能有些症狀未列於上表,如果你有任何症狀上的疑慮,請洽詢醫師。 感染鼠疫的危險因子 位置:鼠疫最常在人口眾多、衛生不良、高鼠類密度的偏鄉地區爆發。 職業:獸醫和助手較常接觸家貓和家狗,而這些動物可能已感染鼠疫,因此使獸醫和助手感染鼠疫的風險提高。 環境:在鼠疫帶原動物普遍存在的地區工作的人。 嗜好:在鼠疫帶原動物棲息地露營、打獵、健行的人會有較高的風險,可能被帶原跳蚤叮咬。 瘟疫的診斷與治療瘟疫的診斷方法 醫師可能會從患者身體採取樣本,檢查是否有鼠疫桿菌,以診斷瘟疫,身體樣本包括: 淋巴結:如果患者有腺鼠疫,通常會從腫大的淋巴結中採取樣本。 血液:敗血性鼠疫患者的血液中的鼠疫桿菌,可透過採取血液樣本判定。 肺部:如果懷疑壞者罹患肺鼠疫,醫師可利用由口鼻放入內視鏡,收集呼吸道之痰液樣本,以便檢查。 瘟疫的治療方法 鼠疫的通常治療方式是透過抗生素進行,如: 見大黴素(Gentamicin) 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 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雖然鼠疫一天內恐致命,但只要馬上給予治療,搭配指定抗生素和支持療法(Supportive therapy),存活下來的率仍然很高,至於疫苗注射的方法,WHO 並不建議採用,因為目前市面上並沒有可控制此細菌的有效疫苗。我們能做的就是遠離感染源,包含固定打掃家園、前往爬山或露營前先擦上驅蟲劑、不赤手摸動物屍體,以及定期幫寵物做定期身體檢查。 鼠疫的預防方法 保護家中不受齧齒動物侵擾,除掉可能築巢的地方,如枯枝堆、石堆、柴薪堆、垃圾堆等,也不要在齧齒類容易接近的地方放置食物。 注意寵物的乾淨,清除寵物身上的跳蚤。滅蚤須在滅鼠之前或同時進行。因為老鼠死亡時其寄生之跳蚤有可能跳到新的宿主(人)繼續吸血。 面對可能帶原的動物時記得戴手套,以防皮膚接觸到有害病菌。 使用驅蟲劑,當孩子和寵物在有大量齧齒動物存在的地區活動時,密切注意他們的動向。 鼠疫雖然有死菌及減毒疫苗可施打,但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並不建議施打。


其他細菌感染

致死率高!5方法避免感染海洋弧菌

您可能曾在新聞報導中聽過或看過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大名,這種細菌會使患者在感染之後傷口迅速惡化,面臨截肢甚至喪命的結果。由於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從事水上活動或是喜愛吃海鮮的人都不在少數,而這些台灣人喜愛的活動,剛好都是感染海洋弧菌的可能途徑。若是想要了解這種兇猛的細菌是如何入侵人體,又要怎麼應對以及預防,以下為您介紹海洋弧菌的特性、入侵、治療與避免方式。 海洋弧菌的特性與感染症狀 海洋弧菌的正式名稱為創傷弧菌,多棲息在溫暖的海洋中,因此每當夏季來臨,除了海水溫度上升有利於海洋弧菌生長,戲水人群增加也會使感染機率上升;主要感染人類的途徑為:生食帶有海洋弧菌的海鮮、遭到海中生物刺傷或是帶有傷口接觸海水等。由於海洋弧菌的症狀擴展速度相當快,大約在24~48小時內便會出現明顯症狀,例如:發燒、噁心、嘔吐、腹瀉(Diarrhea)或打冷顫,而且可能引發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使得皮膚和組織潰爛,即便在感到不適之後迅速就醫,仍舊需要透過清除壞死組織,甚至截肢來保住性命。 這種細菌看似相當難纏,所幸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輕易感染到海洋弧菌,一般來說,癌症、糖尿病(Diabetes)以及肝病的患者,由於他們的免疫力通常較低,比較難以抵禦海洋弧菌的入侵;而工作需要接觸海水或是處理海鮮的人,也有較高機率遭受感染。 海洋弧菌的治療方式 感染還沒太嚴重時,使用抗生素是治療的第一選擇,不過若是海洋弧菌引發了壞死性筋膜炎或敗血病(Sepsis),通常需要透過清除壞死組織來避免病菌蔓延至其他部位。此外,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數次清創手術,甚至截肢才能完全免除海洋弧菌的威脅。 如何避免感染海洋弧菌 由於感染海洋弧菌的致死率高達60%以上,比起接受治療,避免遭受感染才能更加有效避免生命受到威脅,以下提供5種可以避免感染海洋弧菌感染的方法: 避免食用生食:對於不愛水上活動或去海邊戲水的人來說,食用生魚片或是生蠔,是最有可能遭受海洋弧菌感染的原因,如果您本身是病菌入侵的高危險群,那麼會建議選擇熟食代替生食,因為海洋弧菌在無法在高溫烹煮下生存;但若您的健康狀況良好,生吃海鮮仍應該慎選餐廳,因為擁有食材新鮮的店家,可以降低您感染病菌或是寄生蟲的機率。 有傷口不要下水:這幾乎已經算是個常識了,海水中的細菌多不可數;讓傷口泡在海水中,就算沒有遭受海洋弧菌感染,也可能被其他細菌入侵,使得傷口感染或發炎,拖延復原速度,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如果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接觸海水,請使用防水貼布保護好傷口,降低感染機會。 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如果您的身體狀況、體態良好,請繼續維持下去。保有健康飲食習慣、規律作息且不要酗酒,為的就是避免讓自己罹患肝病、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導致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成為海洋弧菌感染的絕佳目標。 戴手套處理海鮮:許多人在料理海鮮時,一不小心就會被蝦子刺傷或是魚鱗割傷,使得細菌有機會從傷口入侵,如果事先戴上手套,便能避免產生這些細小的傷口。 妥善處理傷口:如果您被海中生物刺傷或是傷口有接觸過海水,請仔細的清理傷口並包紮,並留意傷口是否有感染擴散或是感到發燒、想吐等症狀,一旦出現以上情形,請立即就醫,以免耽誤診治的黃金時間。


其他細菌感染

隱球菌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隱球菌病的定義 什麼是隱球菌病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種呼吸時吸入新型隱球菌引起的疾病。健康的人鮮少罹患此疾病,但對免疫系統異常的人來說,這種病特別危險,因為身體缺乏抵抗隱球菌感染的能力。 隱球菌病多常見 健康的正常人鮮少受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感染,通常感染的情形都發生在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身上,尤其是罹患重症愛滋病(AIDS)者。隱球菌可透過避免危險因子來避免感染。若需要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隱球菌病的症狀 哪些是隱球菌感染的症狀 健康的人感染隱球菌幾乎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不過,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身上,可能會造成腦部感染。而神經(腦部)症狀較晚出現,因此,多數感染者被診斷出來時都會出現腦部及脊椎腫脹發炎。下列是其他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視力模糊或複視 骨頭疼痛或胸骨疼痛 胸痛 意識不清 乾咳 疲勞 發熱 頭痛 噁心 皮疹,包括微小的紅斑(Petechiae,又稱瘀點、出血斑)、潰瘍或其他皮膚病變 不尋常出汗或晚上過度出汗 腺體腫脹 非預期體重減輕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聯繫醫師。 什麼時該看醫師 若您出現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請與醫師討論以得到最妥善的治療。   隱球菌病的原因 新型隱球菌會導致此疾病,且通常在土壤裡找到。若您吸入新型隱球菌,便會使肺部受感染。感染可能自行痊癒、或者留在肺部或擴散至全身。新型隱球菌感染通常發生在免疫系統低下的人身上,且為最常見的愛滋病患者致命感染。   隱球菌病的風險 什麼會提高隱球菌感染的風險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容易受感染,例如: 愛滋病患者 服用高劑量皮質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 medication) 接受癌症化療 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disease) 隱球菌病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隱球菌感染 醫師可透過下列檢查及檢驗來診斷隱球菌感染: 血液培養 頭部斷層掃瞄 痰液培養(含抹片篩檢) 肺部切片 支氣管鏡檢查 腰椎穿刺(Spinal tap) ,取得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腦脊髓液培養及檢測是否出現感染 胸腔X光 隱球菌抗原測試(尋找特定可進入血液的新型隱球菌) 如何治療新型隱球菌感染 有些感染不需治療,不過,一年內必須定期檢查,以確保沒有擴散。若出現肺部病變或擴散,應開立抗菌藥物。可能需要長時間服用藥物。以下為可能治癒的藥物: 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 B) 氟胞嘧啶(Flucytosine) 氟康唑(Fluconazole) 請注意!服用兩性黴素B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 隱球菌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改善隱球菌感染: 若您的免疫系統較弱,請避免到高汙染地區。 好好休息,直到發燒及咳嗽痊癒。 服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已減緩疼痛及退燒。 喝足後的水並均衡飲食。若容易噁心嘔吐,請少量多餐。 定時回診,以防病情復發。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其他細菌感染

組織漿菌症

組織漿菌症的定義什麼是組織漿菌症 組織漿菌症(Histoplasmosis)的感染,常常是因為吸入潛藏在鳥類和蝙蝠糞便裡的真菌孢子,每當打掃或房屋拆建時,這些孢子就會散播於空氣中。另外,土壤受鳥類或蝙蝠汙染,同樣也會散播莢膜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因此,農夫和景觀設計師均為感染的高風險者。 大部分感染莢膜組織胞漿菌的人,常常沒發覺自身有症狀,或被感染。對嬰兒,或缺乏抵抗力的人,組織漿菌症可能會很嚴重。然而,目前仍有方法能有效治療症狀。 組織漿菌症有多常見 組織漿菌症十分常見,它可能會影響各個年齡層的人。然而,若減少風險因素,便能有效控管該病症。請諮詢醫師,獲取更多資訊。 組織漿菌症的症狀組織漿菌症有哪些症狀 組織漿菌症有許多類型,最輕微的不會顯示出跡象或症狀,但最嚴重的可能會危及生命。一旦出現症狀,通常會持續3~17天,症狀可能如下: 發燒(Fever) 寒顫 頭痛(Headache) 肌肉痠痛 乾咳 胸部不適 有些人罹患組織漿菌症後,會出現關節疼痛或皮疹;擁有潛在肺病,例如:肺氣腫(Emphysema)的患者,很有可能衍生慢性的組織漿菌症。慢性的組織漿菌症的症狀可能包含體重減輕和咳血,有時候會類似肺結核(Tuberculosis)。如果對於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您的抵抗力衰弱,在接觸鳥類或蝙蝠糞便之後,罹患類似流感的症狀,請諮詢醫師。 組織漿菌症的原因組織漿菌症,主要由莢膜組織胞漿菌的生殖細胞及孢子所造成。孢子非常輕,當打掃環境,清理灰塵髒汙時,很容易就跟著氣流飄浮起來,散播至空氣中。即使過去曾罹患組織漿菌症,患者也可能再度感染,然而,狀況相對來說會較輕微。莢膜組織胞漿菌喜於潮濕天然的土壤繁殖生長,特別是有鳥類或蝙蝠糞便的地方。也因此,在雞舍、穀倉、洞穴或公園容易有莢膜組織胞漿菌。 組織漿菌症的風險因素當吸入愈多孢子,就愈可能罹患組織漿菌症。可能曝露於莢膜組織胞漿菌的職業如下: 農夫 除蟲工作 養家禽者 建築工人 屋頂維修工 景觀設計師或園丁 山洞探勘者 嚴重感染的風險: 小孩和長輩因為免疫力較差,所以他們很可能會感染傳染性的組織漿菌症。另外,可能弱化免疫力的因素如下: 愛滋病毒(HIV)或愛滋病(AIDS)。 密集的癌症化療。 皮質類固醇,例如普賴鬆(Prednisone)。 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 inhibitors),經常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器官移植抗排斥藥物。 組織漿菌症的診斷與治療以下所提供的訊息不能取代任何醫療建議。 請務必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更多訊息。 組織漿菌症如何診斷 診斷組織漿菌症可能複雜,依據影響的部位而定。雖然輕微的組織漿菌症通常不需要特別檢查,但是,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仍然相當重要。檢查組織漿菌症也有限制,舉例來說:檢查可能要花6星期取得結果。另外,醫師可能建議透過別種方式,採集樣本: 肺分泌物 血液或尿液 肺組織切片 骨髓 組織漿菌症如何治療 輕微的組織漿菌症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但如果症狀較嚴重,或者罹患的是慢性或傳染性的,患者則需要透過抗菌藥物(藥丸或靜脈注射劑)的治療。 組織漿菌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組織漿菌症: 避免接觸風險因素:抵抗力較弱者,請別靠近新建物,以避免接觸汙染土壤,同樣地,山洞探勘和養鴿或雞也不建議。 清水噴灑土壤:因需接觸土壤之前,建議先用清水噴灑土地、雞舍和穀倉,藉此能降低真菌孢子恣意散播於空氣的風險。 善用口罩或面罩:相信戴上口罩或面罩,是最好阻隔自己和真菌孢子的最好方式。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細菌感染

超級傷寒首例!病毒抗藥性強且會致命

擁有一套完整的衛生措施不可少,由於近期國內一位男性因出差緣故,被證實了感染廣泛抗藥性傷寒菌株(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yphoid fever,XDR typhoid fever),並造成嚴重腹瀉、發燒、紅疹等症狀。而且由於它的抗藥性很強,若不給予正確的治療恐有致命的風險,因此也被叫做「超級傷寒」,以下帶您一一了解。 我國也有4宗傷寒沙氏桿菌病例 此病毒屬於傷寒(Typhoid fever)的一種,會藉由傷寒沙氏桿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腸胃道傳染;多發生在水源不乾淨,且醫療缺乏的地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過去3年間,廣泛抗藥性傷寒菌株感染的病例已破5千宗病例,且疫情集中在巴基斯坦(Pakistan),其中又以首府喀拉蚩(Karachi)和海德拉巴(Hyderabad)區域最為嚴重。其他感染的國家還包括有:印尼、柬埔寨、印度、菲律賓、緬甸、中國大陸,以及馬來西亞。 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23日,我國共有18宗傷寒病例,其中4宗為本土病例。由於傷寒傳染性極強,因此只要處於較差的衛生環境下,都有可能受其病菌所感染,提醒民眾務必時時保持良好的清潔衛生。 所以即使離開疫區,回國也千萬別大意,因為傷寒的潛伏期約8~14天,但也有可能由3~60天不等,建議這段期間要留意觀察身體狀況,若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痛、腹瀉、咳嗽等症狀,請馬上向專業醫師求助,並告知您的旅遊史及飲食史。 多數抗生素無效,出國請先打疫苗 由於傷寒沙氏桿菌有對抗生素的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t,AMR),且它能抵抗絕大多數的抗生素,因此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目前僅能透過使用後線抗生素進行治療,包含口服亞藥索黴素(Azithromycin),或注射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s)。如果近期計畫至傷寒高風險國家或地區,請於出國前2~4週先接受傷寒疫苗的諮詢及評估,特別是要前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的民眾,凡滿2歲以上者皆可接受此疫苗接種。 要預防傷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確保食物充分煮熟再食用,並飲用煮沸過後的水,外出則使用瓶裝的礦泉水。此外,吃飯及如廁前後,都要用肥皂或洗手劑澈底洗手乾淨,這能大大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


其他細菌感染

3個月內致命的超級真菌:耳念珠菌

近來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不斷在國際間擴散,入侵歐美亞洲等20多國,約半數案例都在短短90天內死亡,使全球提高警戒。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去年一名老人在紐約市的醫院做完腹部手術後,發現遭感染這種新菌種,儘管立即被隔離,卻仍在90天後死亡,且之後該病房每個角落皆遭汙染,使院方大動作消毒。 耳念珠菌是新型抗藥性菌種,台灣近年僅有一例確診為輕症,雖該患者日後痊癒,但民眾們仍不可輕忽。因為抗生素的長期濫用,英國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時,恐將有1,000萬人受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 什麼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Fungus,包含了酵母、黴菌等微生物),最早於2009年在日本發現,它具有多重抗藥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能抵抗多種抗真菌藥物,並且需用專門的實驗室技術,才可準確識別,傳統實驗室技術容易辨別錯誤,造成不當管理,便難以控制疫情在醫療環境傳播,目前被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列入「緊急威脅」的名單。 耳念珠菌的傳播途徑 以目前的數據來說,耳念珠菌可透過接觸受汙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或是人與人接觸等方式傳播,因此經常進出醫療機構的人,需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感染耳念珠菌後的症狀 耳念珠菌可能會進入血液並擴散至全身,會出現如發燒、疼痛和疲勞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引發血液、傷口和耳朵等感染,但一般只從症狀來看是無法判斷的,必須經由檢驗才能確診。此外,雖然在呼吸道和尿液中也可採集到樣本,但目前仍未確認是否會導致肺部或膀胱感染。 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根據目前有限的數據資料顯示,感染耳念珠菌的高風險族群,包含手術後恢復期的病人、糖尿病(Diabetes)患者、使用廣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和抗真菌藥者等,以及住院中免疫力差,或戴有呼吸器、血管留置導管、導尿管等患者。若身體健康、免疫力佳的人,則較不易受該菌威脅。 平時別忘飲食均衡、規律的運動和睡眠作息,才能養出好免疫力,並且盡量少用抗生素,進出公共場所記得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以減少感染機會。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