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組織漿菌症

組織漿菌症

組織漿菌症的定義

什麼是組織漿菌症

組織漿菌症(Histoplasmosis)的感染,常常是因為吸入潛藏在鳥類和蝙蝠糞便裡的真菌孢子,每當打掃房屋建時,這些孢子就會散播於空氣中。另外,土壤受鳥類或蝙蝠汙染,同樣也會散播莢膜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因此,農夫和景觀設計師均為感染的高風險者。

大部分感染莢膜組織胞漿菌的人,常常沒發覺自身有症狀,或被感染。對嬰兒,或缺乏抵抗力的人,組織漿菌症可能會很嚴重。然而,目前仍有方法能有效治療症狀。

組織漿菌症有多常見

組織漿菌症十分常見,它可能會影響各個年齡層的人。然而,若減少風險因素,便能有效控管該病症。請諮詢醫師,獲取更多資訊。

組織漿菌症的症狀

組織漿菌症有哪些症狀

組織漿菌症有許多類型,最輕微的不會顯示出跡象或症狀,但最嚴重的可能會危及生命。一旦出現症狀,通常會持續3~17天,症狀可能如下:

  1. 發燒(Fever)
  2. 寒顫
  3. 頭痛(Headache)
  4. 肌肉痠痛
  5. 乾咳
  6. 胸部不適

有些人罹患組織漿菌症後,會出現關節疼痛或皮疹;擁有潛在肺病,例如:肺氣腫(Emphysema)的患者,很有可能衍生慢性的組織漿菌症。慢性的組織漿菌症的症狀可能包含體重減輕和咳血,有時候會類似肺結核(Tuberculosis)。如果對於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您的抵抗力衰弱,在接觸鳥類或蝙蝠糞便之後,罹患類似流感的症狀,請諮詢醫師。

組織漿菌症的原因

組織漿菌症,主要由莢膜組織胞漿菌的生殖細胞及孢子所造成。孢子非常輕,當打掃環境,清理灰塵髒汙時,很容易就跟著氣流飄浮起來,散播至空氣中。即使過去曾罹患組織漿菌症,患者也可能再度感染,然而,狀況相對來說會較輕微。莢膜組織胞漿菌喜於潮濕天然的土壤繁殖生長,特別是有鳥類或蝙蝠糞便的地方。也因此,在雞舍、穀倉、洞穴或公園容易有莢膜組織胞漿菌。

組織漿菌症的風險因素

當吸入愈多孢子,就愈可能罹患組織漿菌症。可能曝露於莢膜組織胞漿菌的職業如下:

  1. 農夫
  2. 除蟲工作
  3. 養家禽者
  4. 建築工人
  5. 屋頂維修工
  6. 景觀設計師或園丁
  7. 山洞探勘者

嚴重感染的風險: 小孩和長輩因為免疫力較差,所以他們很可能會感染傳染性的組織漿菌症。另外,可能弱化免疫力的因素如下:

  1. 愛滋病毒(HIV)或愛滋病(AIDS)。
  2. 密集的癌症化療
  3. 皮質類固醇,例如普賴鬆(Prednisone)。
  4. 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 inhibitors),經常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5. 器官移植抗排斥藥物。

組織漿菌症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所提供的訊息不能取代任何醫療建議。 請務必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更多訊息。

組織漿菌症如何診斷

診斷組織漿菌症可能複雜,依據影響的部位而定。雖然輕微的組織漿菌症通常不需要特別檢查,但是,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仍然相當重要。檢查組織漿菌症也有限制,舉例來說:檢查可能要花6星期取得結果。另外,醫師可能建議透過別種方式,採集樣本:

組織漿菌症如何治療

輕微的組織漿菌症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但如果症狀較嚴重,或者罹患的是慢性或傳染性的,患者則需要透過抗菌藥物(藥丸或靜脈注射劑)的治療。

組織漿菌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組織漿菌症:

  • 避免接觸風險因素:抵抗力較弱者,請別靠近新建物,以避免接觸汙染土壤,同樣地,山洞探勘和養鴿或雞也不建議。
  • 清水噴灑土壤:因需接觸土壤之前,建議先用清水噴灑土地、雞舍和穀倉,藉此能降低真菌孢子恣意散播於空氣的風險。
  • 善用口罩或面罩:相信戴上口罩或面罩,是最好阻隔自己和真菌孢子的最好方式。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histoplasmosis. https://www.cdc.gov/fungal/diseases/histoplasmosis/. Accessed 10 Jan 2017

histoplasmosis.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stoplasmosis/basics/definition/con-20026585. Accessed 10 Jan 2017

現行版本

2020/05/11

文: Louis Zhang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ED API 更新


相關文章

從廚房到浴室~原來居家細菌這裡最多

洗手要勤也要正確!乾濕2洗法防細菌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Louis Zhang · 更新日期:2020/05/11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