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再傳猴痘確診案例,究竟猴痘(M痘)是什麼?猴痘症狀與前兆?傳染途徑有哪些?致死率高嗎?國內猴痘疫情現況為何?《Hello醫師》帶您一次瞭解!
猴痘(M痘)最新國際疫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今年截至第37週累計報告約13,884例確診病例,其中多集中於非洲(42.6%)及美洲(31.3%);5月起非洲疫情驟升,主要係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之Ib亞型之疫情所致;因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較高,且當地資源匱乏,無法進行系統性監測,WHO決議宣告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猴痘(M痘)國內疫情
2024年9月18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國內累計M痘確診414例病例,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在。
M痘國內首例在2022年出現,為境外移入個案;即管署在同年3月1日公布國內第6、7例猴痘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各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此兩例近期都沒有出國旅遊史,因此研判為本土個案,代表國內已出現猴痘傳播鏈。
猴痘(M痘)是什麼?
猴痘(Monkeypox virus,簡稱Mpox、M痘)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與已根絕的天花同屬「痘病毒科」,但猴痘症狀較輕微、致死率較低。2024年,衛福部疾管署為避免造成民眾對疾病或特定族群的誤解或歧視,因此將猴痘更名為「M痘」。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所發現,並於1970年,在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首例人類傳染個案,隨後中非及西非皆有個案傳出。近20年來,猴痘病例陸續於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等世界各國所發現,傳染鏈大多與動物接觸史、旅遊史有關。
猴痘(M痘)症狀前兆?潛伏期多長?
在發燒1~3天後,臉部通常會率先出現充滿膿液的紅疹,隨後蔓延至四肢,軀幹則較少出現;這些紅疹會經歷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等階段變化,最後結痂脫落,數量最多可達千顆。
整個病程會持續14~21天,多數個案可於數週內康復;然而,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併發重症,例如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或敗血症等病。
猴痘(M痘)傳染途徑
依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猴痘(M痘)病毒的傳染途徑可分為以下5點:
-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 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進而遭受飛沫感染。
- 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
- 食用感染動物的肉。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指出,性行為與親密接觸也可能傳播猴痘病毒,因為過程中,可能會接觸感染者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以及口腔、陰道及肛門等黏膜部位。
猴痘(M痘)致死率?
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I)病毒和第二分支(II)病毒,其中第二分支(II)病毒包括IIa和IIb兩子分支,後者即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
第一分支比第二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致死率高達10%;相較之下,現今流行的第二分支病毒,致死率雖較低,只有約1%,但仍需小心防備,特別是經常出入醫護場所,或身邊有兒童、年長者或重病患者的人。
更新:2024年初至8月,非洲區M痘疫情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