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的定義
非自殺性自我傷害,通常簡稱為自殘,是一種故意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例如割傷或燒傷自己,以應對痛苦的情緒,如憤怒和沮喪。有這種不健康行為的人,自殺的風險很高,但通常並不意味想結束生命。這可能是因為自殘的人認為,自殘就足以應付情緒困擾了,因此他們覺得不需要自殺。
自殘當下可能會帶來短暫的平靜感和刺激,但通常會伴隨羞恥感,並使痛苦的情緒重新產生,甚至衍生成致命的行為。手臂、腿部和身軀是常見自殘的目標,但是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被用於自殘,且自殘的人也會使用不止一種方法來傷害自己。
一般人有沮喪的情緒,可能也會有自殘的衝動,但只會自殘幾次,但是對於心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來說,自殘會演變成一種長期的重複性行為。而儘管很少見,但有些年輕人可能會在公共場合或團體中自殘,以示結盟,或向他人展現自己受到的苦。
此外,自殘通常是私下發生的,並會以受控或儀式性的方式進行,在皮膚上留下疤痕,常見的方式有:
- 用鋒利的物體割傷或劃傷
- 抓傷
- 用點燃的火柴、香菸或鋒利的尖銳物體燙傷自己
- 在皮膚上用利器割出文字或符號
- 打傷
- 用尖銳的物體刺穿皮膚
- 拉扯頭髮
- 干擾傷口癒合
自殘有多常見?
根據統計,這種令人不安的現象,在美國和西歐等發達國家特別常見。有自殘行為的人裡,女性佔了60%,其中約有50%在14歲左右就開始自殘,並持續到20多歲。若有疑問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訊息。
自殘的症狀
- 身上有傷疤、新切痕、抓痕、瘀青或其他傷口
- 過度摩擦的部位會有灼熱感
- 時常有尖銳物體在手上
- 即使在炎熱的天氣下也要穿長袖或長褲
- 人際關係困難
- 持續有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在這是要幹嘛?」
- 行為和情緒不穩定、衝動、不可預測
- 感到無助、沒希望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 如果正在傷害自己,或者有傷害自己的想法,即使輕微,也請尋求幫助,因為任何形式的自殘,都代表背後有需要解決的更大問題。
- 如果有會自殘的朋友或親人,你可能會感到震驚和害怕,但請認真對待所有關於自殘的話題,並鼓勵他們就醫,因為自殘會造成的傷害太大了,會自殘的人絕對無法獨自應對,儘管你可能會覺得這麼做像是在出賣他們的秘密。
- 若發生在小孩身上,可以先諮詢小兒科醫生或其他專業醫療人員,他們可以提供初步評估,或轉介給心理醫師。千萬不要對小孩大吼大叫或威脅指責,而是應適時表達關心。
- 若發生在青少年身上,建議他們可以跟朋友、父母、老師、學校輔導員或任一位可信任的成年人訴說心情,並尋求心理治療。
什麼時候應該要尋求緊急協助?
如果自己或身邊有人因自殘而嚴重受傷、傷勢可能危及生命,或認為自殘者可能受傷或自殺,請立即撥打119或當地的緊急電話。如果有自殺念頭,請考慮以下選項:
- 諮詢心理醫師
- 與信任的人聯繫
- 撥打自殺熱線電話(生命線24小時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自殺防治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
自殘的原因
大多數的人有自殘行為,都是為了應對令人窒息的情緒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 社會問題:例如被欺負、在工作或學校中遇到困難、與朋友或家人的關係不好,以及性向問題。或者也有可能是為了滿足社會期望,而產生難以控制的情緒。自殘也可能與反社會行為同時發生,例如在學校裡表現不良,或與警察發生糾紛。
- 創傷:例如身體曾經遭受過性虐待、親密的家人或朋友死亡、流產。
- 心理原因:例如焦慮、憂鬱、反芻性思考,或覺得心理有聲音在叫他們自殘。也有可能是因未與親友分離,而失去身份認同,或形成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導致強烈的憤怒、絕望和自我憎恨感。自殘的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該找誰求助,所以才用自殘釋放這些壓抑的情緒。
自殘的風險因素
可能讓人自殘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 處於青春期:儘管其他年齡的人也會自殘,但自殘通常好發於青春期,因為那時情緒較不穩定,且青少年面對同儕壓力、孤獨感以及與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的衝突,都會增加自殘發生的風險。
- 有會自殘的朋友:有會自殘的朋友的人,更有可能開始自殘。
- 生活遇到問題:一些自殘的人,通常都在生活中受過創傷。他們可能生活在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或性向感到疑惑,或是在團體中屬於較邊緣的人。
- 精神健康有問題:自殘的人比一般人更會批評、批判自己,並且不太會解決問題。此外,有某些精神障礙的人特別容易自殘,例如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憂鬱症(Depression)、焦慮症(Anxiety)、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
- 過量飲酒或吸毒:在酒精或毒品的影響下,容易造成自殘的行為。
自殘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自殘?
目前並沒有自殘的診斷測試,醫師主要會透過身體和精神狀況來做評估。自殘可能需要具有治療自殘經驗的精神科醫師才能評估,而心理諮商師可協助評估患者是否有與自殘相關的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人格障礙症(Personality disorder)。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或諮商師可能會用到其他工具來診斷,例如問卷調查或心理測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儘管尋求了醫療幫助,家人或朋友仍然會發現患者有持續自殘的行為。或者回診時,醫師會發現新的疤痕和傷口。
如何治療自殘?
目前沒有治療自殘的最佳方法,不過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心理狀況告訴其他人。雖然可能會覺得很丟臉,但還是建議患者多與信任的人交談,例如朋友、親人、醫師、精神領袖或學校人員。
治療取決於個人的問題,以及可能患有的相關心理疾病,可以的話,最好向有治療自殘經驗的心理專家求助。而且治療自殘行為可能需要時間,患者並且需要付出努力,以及擁有想康復的慾望。
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的治療作用包括:
此外,以下幾種類型的心理治療,也可能會有幫助:
- 認知行為療法(CBT):可幫助患者辨認不健康的負面想法和行為,並用健康、積極的想法和行為替代。
- 辯證行為療法:屬於CBT的一種,也可以教導患者一些行為技巧,以幫助度過痛苦、調節情緒,並改善與他人的關係。
- 心理動力心理療法: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通過自我檢查來檢視自己過去的經歷,並透過挖掘隱藏的記憶,找出造成人際關係問題的根本原因。
- 正念療法:可以幫助患者學習活在當下,並適當地感受周圍人的思想和行為,以減輕自己焦慮和沮喪的感覺,進而改善健康狀況。
- 除了個人諮商療法,也可以嘗試家庭諮商或團體諮商。
藥物治療
目前沒有專門治療自殘行為的藥物,但是如果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使用抗憂鬱藥或其他藥物,來治療與自殘相關的潛在疾病,以減少想傷害自己的感覺。
入住精神科病院
如果嚴重或反覆受傷,醫師可能會建議住院,或嘗試日間護理計畫,以接受精神疾病的治療。住院通常是短期的,可以患者提供安全的環境和更深入的治療,直到度過危機。
自殘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自殘:
- 堅持治療計劃,並按照指示服藥。
- 認識可能觸發自殘的情況或感覺,制定其他舒緩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並尋求支持計劃,以為下次的自殘衝動做好準備。
- 隨身攜帶醫師或精神科醫師的電話號碼,並告訴他所有與自殘有關的事件。也可以找一位值得信任的家庭成員或朋友,作為緊急聯絡人,下次有自殘慾望或自殘行為時,就可以打給他。
- 學習照顧自己,了解如何透過運動放鬆,以及怎麼吃才健康。
- 若有失眠問題,請諮詢醫師,因為這會嚴重影響自殘行為。
- 避免飲酒和吸毒,因為它們會影響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使人面臨自殘的風險。
- 如果受傷或需要接受治療,請適當照顧傷口。
- 不要共享用於自殘的工具,因為這會增加得傳染病的風險。
如果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法。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