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常聽到的阿茲海默症便屬失智症的一種。失智症好發於老年人,患者除了思考、記憶力會逐漸退化外,活動、情緒、語言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雖然可以治療,但難以完全治癒。

基礎知識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醫療第一線】當家人忘了我,名醫徐文俊給失智症照顧者的暖心課

編按: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生福利部估計,國內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已達35萬人,隨年齡增加,盛行率愈高;《Hello醫師》線上影音節目【醫療第一線】,特別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科徐文俊醫師,從病友的角度,與家人及照顧者分享最真實的暖心建議。本片為系列影音第四集:「當家人忘了我,給失智症照顧者的暖心課」。 徐文俊醫師在專訪中提到,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與多項生活因素有關,其中包含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共14項風險因子。他特別強調「社會隔離(又稱社交隔離)」的重要性,因當人們減少與他人接觸交流,甚至避免參與社會活動時,更容易增加失智症的發生風險。 因此,想要預防失智症,除了避免上述危險因子外,也可以透過飲食習慣的調整來降低風險,例如遵循「地中海飲食」原則,或再加上莓果類的「麥得飲食」。 徐文俊醫師也進一步解釋「靈性照顧」的意涵。他認為,失智症照護過程中,靈性照顧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五道人生」即分別為「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及「道路」,在即使藥物治療無法發揮效果之際,仍能藉由靈性照顧,幫助修復患者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 徐文俊醫師最後也提醒,「失智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怎麼想!」照顧者應把握當下,不留遺憾,在患者尚未完全失智前,及早實踐靈性照顧,才能減少遺憾,讓陪伴的歷程更完整。 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精彩內容,請觀看徐文俊醫師在《Hello醫師》Youtube頻道【醫療第一線】的專業分享,千萬不要錯過。 徐文俊醫師專訪【醫療第一線】系列相關文章: 第1集:失智症真的不可逆?失智症名醫徐文俊親解「這類型」可控制! 第2集:阿茲海默症百萬新藥是救星?名醫曝:只適合輕度患者「仍無法治癒」 第3集:老化還是失智?失智症名醫徐文俊教你用10大警訊自我檢測 第4集:當家人忘了我,名醫徐文俊給失智症照顧者的暖心課

看更多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相關文章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老人一直睡?睡太久竟會導致失智!4方法預防失智症快筆記

現代人普遍缺乏睡眠,許多人可能都心想,要是可以天天自然醒有多好。雖然睡太少的確有害健康,但可不是睡愈久就愈好喔!根據新的研究結果,如果每天晚上睡超過9小時,罹患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症)的機率會更高。《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大家介紹睡眠和大腦認知功能的關聯與影響,並提供4方法幫助您預防失智症找上門。 睡太久恐影響認知能力、提升失智風險 美國邁阿密米勒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 Miller School)的醫學院,對於長期睡太久是否會影響認知能力,或造成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進行研究,觀察了5000多名拉丁裔的成年人7年,結果發現失眠症(Insomnia)和長時間的睡眠,似乎與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神經認知功能下降有關。 研究發現,每晚睡超過9小時,可能會導致記憶力,與情節式的學習表現下降,而這兩者也都是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平均來說,研究對象的學習能力下降了22%,語言流利度下降了20%,記憶力下降了13%。(推薦閱讀:每天看劇到半夜,白天虛累累?長期報復性熬夜恐致憂鬱、記憶力變差) 研究專家表示,過多的睡眠,和一種稱作腦白質白斑,或稱白質病變(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大腦病變有關。在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中,會呈現白色斑點,也會使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失智和中風(Storke)的風險,而它的原因,目前被認為是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所致。 最新研究:睡太久老了失智機率大增 根據2025年最新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發現,長時間睡眠或白天常常昏昏欲睡,可能不只是休息太多這麼單純。研究發現,白天過度嗜睡與睡眠時間過長(超過8小時),都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 其中,白天過度嗜睡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平均增加約68%,認知功能退化的機率也比較高;而經常睡超過8小時的人,失智風險則增加約29%,到85歲時,無失智的時間還會比睡眠正常的人稍短。 專家推測,過度嗜睡或長時間睡眠,可能與腦部退化、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以及腦中β類澱粉蛋白堆積、清除功能下降等因素有關。提醒銀髮族與一般民眾,如果經常白天嗜睡,或覺得自己睡很久還是精神不好,最好主動與醫師討論,及早釐清原因並評估是否為失智症前兆。 失智症新藥上路:延緩退化、爭取穩定期 衛福部已核准兩款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可清除β-類澱粉蛋白、延緩記憶與功能退化約27%~51%。 不過目前治療屬自費,須經神經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透過腦部影像與生物標記檢查,確認病程仍屬早期階段、並排除容易出血的高風險群。醫師也提醒,新藥的重點在於延緩惡化、爭取時間,無法逆轉失智,因此仍需重視身心照護與病情的長期追蹤。 https://helloyishi.com.tw/neurological-problems/dementia-and-alzheimers-disease/alzheimers-new-drug-2025-taiwan/   好生活習慣會讓大腦更健康 雖然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睡眠過多和失智症存在因果關係,但大家還是可以藉由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降低晚年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延緩認知能力的下降的最佳長期策略,就是要讓大腦有放空休息的時間,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而這些都能透過學習新技能、維持強健的社交網絡,和保持情緒健康達成。 若想預防失智症,除了應適時讓大腦休息及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外,不妨也可從以下4種方法開始進行: 多動腦:從事寫作、繪畫、打麻將、園藝、編織等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約5成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所以建議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預防失智症發生。(延伸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多運動:建議每週可維持2~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有氧運動、太極拳等,對預防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 採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不僅可降低罹癌的風險,還可有效降低約7成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平時可適量攝取蔬果、豆類、堅果及未精製穀類,並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進行烹調或調拌沙拉,以減少阿茲海默症與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風險。 多與人群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例如:參加社區活動、公益社團、同學會、宗教活動、當志工等。 最後,大家如果發現自己經常睡太多或睡得不正常,如超過9小時或更久、少於6小時,或即使睡眠時間正常,但總是覺得疲倦和想休息,都最好去諮詢醫師,並檢查身體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親友一直不吃飯、失禁?教你照顧失智者的7大實戰方法

台灣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等於每100位長者中就有8人罹病。推估到2041年,失智人口將從2024年的47萬增至近68萬,相當於每30分鐘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 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失智人口也快速攀升,意味著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需要照顧失智者。《Hello醫師》向你介紹失智症為何,並提供你7個照顧失智者的實戰方法,讓你照顧失智者不緊張、不慌張,失智者也能獲得周全的照護。 7大照顧失智者的實戰方法 失智初期,患者情況可能還不嚴重,對家人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隨著病情惡化,失智者變得易怒、記憶力嚴重衰退,甚至無法正常生活時,家人可能會開始手忙腳亂,因此家人間最好仔細溝通,尋求醫療與社會資源協助,互相合作,才好制定良善的時間安排。 1. 從溝通開始:說話口氣輕柔,內容簡短易懂 與失智者說話時,說話語氣輕柔,速度放慢,儘量用簡短易懂的句子,並且多給予一些答案選項,以達到方便溝通的目的。 在失智者回答時,別因為語速較慢,就打斷他們,這樣他們會暗自挫折,變得更不善言辭。在失智者回答後,別忘了適時回應,表示您聽到了,同時,多給予讚美,鼓勵,讓失智者說出更多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從飲食開始:提醒喝水,吃飯細嚼慢嚥 如果家中有失智症親人,記得提醒他們多喝水,有時候失智者雖然口乾舌燥,但他們會察覺不到或無法表達,若長時間沒補充水分,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也會導致便祕,進而衍生更多生理及心理問題。 另外,關於飲食方面,失智者除了在進食上需要他人協助之外,還可能無法辨認食物、忘記喜歡吃什麼、拒絕吃東西,甚至還會要求異常的飲食。 有些時候失智症患者之所以食慾不振,可能是因為憂鬱症、溝通問題(如無法表達飢餓)、進食不順暢(牙齒或牙齦痛)、疲倦、藥物作用、缺乏活動,以及便祕等因素所造成。因此家人們要盡可能體諒,多留時間用餐,別去催促患者,造成他們進食壓力。 此外,針對食物也要花些心思,除了色香味俱全會更添食慾之外,將食物切成小塊,也好方便入口、咀嚼及消化。 失智症是所有失智疾病的總稱 失智症不是單獨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所有失智疾病的總稱。失智症與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其他認知功能也都在退化,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常見的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dementia)、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等。 3. 從如廁開始:體貼失禁及忘記上廁所,預先做好如廁說明 失智者若有泌尿道感染、便祕、攝護腺肥大等困擾,容易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問題,而且失智者還可能忘記怎麼上廁所,如忘記脫褲子、忘記使用衛生紙、上完忘記沖馬桶,或忘記如何前往廁所。若照護者沒有妥善處理,可能造成患者尷尬、壓抑等情緒,以至於後續上廁所不願意求助,不小心尿在褲子上。 因此,家人除了要預先設想患者的狀況,可以在廁所明顯位置張貼上廁所的步驟,甚至在馬桶、衛生紙盒上標示名稱,以提醒患者。最後,記得照顧患者時要體恤他們的心情,或許他們忘記某些事情,但從言語動作,還是能感受到照顧的人有沒有不耐煩或負面情緒。 4. 從睡眠開始:睡眠作息穩定,白天多外出走動 失智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時鐘,讓失智者會有睡眠上的困擾,例如入睡後頻頻醒來,或在夜裡到處晃,若家人沒注意,容易有危險,而這種狀況一旦延續,會造成作息日夜顛倒、白天精神不濟,以及睡眠不足等衍生問題。遇到這些情形,家人首先要讓患者作息穩定、維持良好睡眠習慣。白天多讓患者出外運動,傍晚後減少進食,避免攝取咖啡因,並切勿吃消夜。 另外,確保臥室能幫助失智者睡眠,除了環境靜謐、沒有光線干擾之外,記得設置24小時制時鐘,能讓患者夜間醒來時可以知道時間。 5. 從自理能力開始:忘東忘西沒關係,從小事開始做起 失智者不但記憶衰退,言語溝通和判斷能力也跟著變差,即使以往熟悉擅長的事情,也變得陌生。所以基於安全考量,家人可以讓失智親人從簡單的生活小事做起,一方面可以教導患者熟悉生活瑣事,一方面不至於讓患者遭逢太危險或難以勝任的工作。 建議家人可以趁下班後或週末,和患者一起到附近超市採買,偶爾一起整理庭院、拔拔草、種種花,都是很好的選擇。 6. 從居家環境開始:照明、提醒不能少,危險物品要收好 建議家人保持環境整潔、地板乾燥,家具物品可以貼上名稱標籤,幫助患者記憶,並且去除環境裡多餘的家飾、家具有稜角處應小心包好、刀具危險物品也應收藏好,以免患者誤觸發生危險。另外,燈光明亮對於失智患者行動上有很大助益,患者有時精神意識不清,若樓梯、廁所、家裡角落處昏暗不明,容易有摔倒危險,所以陰暗處最好裝設自動感應照明,其他燈光開關的設置也必須方便觸及。 失智症新藥上路:延緩退化、爭取穩定期 衛福部已核准兩款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可清除β-類澱粉蛋白、延緩記憶與功能退化約27%~51%。   不過目前治療屬自費,須經神經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透過腦部影像與生物標記檢查,確認病程仍屬早期階段、並排除容易出血的高風險群。醫師也提醒,新藥的重點在於延緩惡化、爭取時間,無法逆轉失智,因此仍需重視身心照護與病情的長期追蹤。 https://helloyishi.com.tw/neurological-problems/dementia-and-alzheimers-disease/alzheimers-new-drug-2025-taiwan/ 7. 尋求社會資源:照顧失智不孤單,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 衛福部指導編制的「失智症診療手冊」歸納出,照護者可以透過居家式照護(如聘請外籍看護)、社區式照護(如瑞智學堂協助日間照護)、機構式照護(如醫院開設的護理之家、榮民之家等照護單位),以及其他資源(如身心障礙手冊、輔具租借補助)等方面得到社會幫助,更多資訊可上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社會支持網了解,也可以撥打衛福部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請求協助。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