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常聽到的阿茲海默症便屬失智症的一種。失智症好發於老年人,患者除了思考、記憶力會逐漸退化外,活動、情緒、語言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雖然可以治療,但難以完全治癒。

基礎知識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預防失智症飲食、營養重點公開!吃5大食物遠離失智症

一般人的記憶力會在20歲時達到巔峰,隨後便逐漸降低;40歲後下降的幅度則最為明顯,直到70歲後,腦細胞會加速減少,導致大腦老化,記憶力及學習能力都垂直下降,甚至引發失智症。 不過,失智症除了會受到遺傳影響外,亦可能因飲食習慣不佳,引發腦部發炎,或罹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血管疾病,而提高罹病率。 究竟該補足哪些營養,才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讓《Hello醫師》提供您每日飲食建議,均衡攝取各類必需營養素,不讓失智症來敲門。 預防失智症要多補充這些營養素 人體老化會伴隨大量自由基生成,若無法及時清除自由基,便容易堆積於細胞組織中,形成氧化壓力,而當體內有過多活性氧物質時,不僅容易患有阿茲海默症、關節炎,還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癌症等疾病產生。 因此,若能適時補充含有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等具抗氧化作用的營養成份,即可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有效分解活性氧物質,減少氧化壓力,以延緩腦部衰老及降低失智風險。 不僅如此,攝取足夠的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也可防止血中同半胱氨酸過高,以預防中風,進而降低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 預防失智症飲食:5大食物有效防失智 1. 全榖雜糧類:每天2~3.5碗 全榖雜糧內含豐富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B群有助於調節腦內細胞及酵素,可改善腦部萎縮的狀況,進而提升認知能力;維生素E是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劑,可保護心血管及減少自由基生成,而膳食纖維則可幫助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細胞並調節腸內菌叢,維持腸道健康。 建議民眾可於日常飲食中,加入糙米、胚芽米、薏仁、燕麥、地瓜、山藥及紅豆等全榖雜糧類食物,每天攝取2~3.5碗,不僅能預防失智症,還可有效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降低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症等疾病發生率。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2. 深綠色蔬菜:每天攝取3~5份 想預防失智症找上你,平時不妨多吃菠菜、小油菜、韭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相較於淺色蔬菜,深色蔬菜含有較多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皆具優秀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延緩認知能力的退化,建議每日攝取3~5份蔬菜。 此外,深色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有利人體膽固醇代謝,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並降低失智症風險。 3. 水果:每天食用2~3份、可多選擇莓果類 水果中富含多種維生素、花青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其中花青素可保護大腦,不受過氧化物的傷害,並修復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清除酶。(推薦閱讀:抗發炎、抗氧化必吃!5大超強飲食攻略全公開) 建議民眾每餐水果量以自己的1個拳頭大小(切塊水果約半碗~1碗)為1份,每日攝取2~3份,但若有高血糖的問題,建議每日僅能食用2份水果,且每份水果應為8分滿。 另外,藍莓、黑莓、蔓越莓、覆盆莓等莓果皆含有大量花青素,而此種類黃酮成份,不但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還可穿過血腦屏障,進入海馬迴,促進大腦神經訊號傳遞,短期內可增進認知功能的表現,長期食用則可能有助提升記憶力,並修復受損腦細胞與神經組織,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相關疾病。 4. 堅果類:每天食用1湯匙 堅果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12、多酚類、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 LA)、次亞麻油酸(α-linolenic acid, ALA)等營養素,可幫助減少腦細胞氧化、發炎反應,以預防記憶力衰退及認知能力下降。 國民健康署建議,挑選堅果時,應注意食品標示,選購原味或直接購買生堅果自行烘烤,才可保留完整營養;每日也不應食用過多,一天份量約1湯匙或每餐1茶匙的堅果即可。(延伸閱讀:堅果種類這麼多怎麼挑?挑選原則看品質與分級) 5. 魚類:每週至少食用1次 鮪魚、鯖魚、鮭魚等高油脂魚類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其中EPA與DHA是人體細胞膜的重要組成要素,具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作用,並能調節神經傳導,以提升大腦認知功能,因此建議民眾每週至少能吃1次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相關文章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自我檢測」量表:老年癡呆症前兆、阿茲海默症測試

失智症檢測量表可幫助評估是否有失智症,以及失智症的嚴重程度。《Hello醫師》為您介紹目前常用的失智症檢測量表,幫助您或家人透過快速的自我檢測,評估是否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診斷。 失智症與一般老化的差異 高雄醫學大學大同醫院神經科楊淵韓主任指出,「老化」與「失智症」最大的差別之一是後者有持續性的記憶缺損;老化的病人會抱怨記憶力差,但是專心回想之後,或過一會兒就能回想起來;失智症的病人,通常再怎麼回想都很難想得起來,且這種記憶缺失會「持續惡化」,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有助減緩惡化。 失智症類型 依成因的不同,失智症分成下列5種: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FTD) 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 失智症常用4種檢測量表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 失智症的檢測量表為初步的評估工具,有時病患可能檢測結果是失智症,實際上卻是其他疾病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例如腦瘤或水腦症;因此,即使做過檢測,仍需經由專業醫師診斷,並搭配其他檢查,才能判定是否為失智症。 以下依序介紹4種檢測量表: 失智症量表1: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所研發的「早期失智評估工具」,用於自我評估、家屬或專業人員親自詢問或電話詢問,其檢測內容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較常見的失智症症狀。 檢測由8道題目組成,因為測驗者自行填答的偽陽性高,建議由家屬、親友等「第三方」觀察當事人、替當事人填答,並在半年後再重新評估1次;若總分在2分以上,代表當事人可能具認知功能障礙,須就醫進行正式診斷。 AD-8量表並非用於評估現在的狀況,而是需了解患者跟過去幾年比「是否有改變」;而且,只有現今的認知功能比以前退步,同時還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者,才可診斷為失智症。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請詢問長者之親屬或照顧者,近幾年來當事人是否常出現以下情況,並記錄下來,以判斷其是否需要接受診療。 您認為在過去的幾年中,是否有因為思考和記憶的問題,導致以下狀況改變;若有,請填「是,有改變」;若無,請填「否,沒有改變」;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檢測結果將以「是,有改變」做為計分標準。 問題 回答 1.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 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是][否][不知道] 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是][否][不知道] 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是][否][不知道] 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 [是][否][不知道] 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是][否][不知道] 6.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是][否][不知道] 7.記住約定見面的時間有困難。 [是][否][不知道] 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是][否][不知道] 檢測評估方法 是 = 1分 不是 = 0分 不知道 = 不計分 總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符合極早期失智症的評估標準,建議做進一步的失智症檢查。 失智症量表2: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e Questionnaire,簡稱SPMSQ),由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AGS)在1975年提出。 可詢問長者之親屬或照顧者,近幾年來當事人是否常常出現以下情況,並記錄下來,以判斷是否需要接受診療。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請針對以下問題依序作答 問題 回答說明 1.今天是幾號? 年、月、日都對才算正確。 2.今天是星期幾? 星期對才算正確。 3.這是什麼地方? 對所在地有任何的描述都算正確;說〝我的家〞或正確說出城鎮、醫院、機構的名稱都可接受。 4.您的電話號碼是幾號? 經確認號碼後證實無誤即算正確;或在會談時,能在2次間隔較長時間內重複相同的號碼即算正確。 5.您住在甚麼地方? 如長輩沒有電話才問此題。 6.您幾歲了? 年齡與出生年、月、日均符合才算正確。 7.您的出生年、月、日? 年、月、日都對才算正確。 8.現任的總統是誰? 姓氏正確即可。 9.前任的總統是誰? 姓氏正確即可。 10.您媽媽叫甚麼名字? 不需要特別證實,只需長輩說出一個與自己不同的女性姓名即可。 11.從20減3開始算,一直減3減下去 從20減3開始算,一直減3減下去;答案依序為:17、14、11、8、5、2;期間如有出現任何錯誤或無法繼續進行即算錯誤。 檢測評估方法 錯0~2題:心智功能完整 錯3~4題:輕度心智功能障礙 錯5~7題:中度心智功能障礙 錯8~10題:重度心智功能障礙 如果答錯3題(含)以上,請立即帶長輩前往各大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延伸閱讀: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失智症量表3:簡易心智狀態檢查(MMSE) 迷你心智狀態檢查(MMSE)是由Folstein及Mc Huge在1975年所編制,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共有11個評估項目,所涵蓋的領域可分成定向感、語言、注意力及記憶4大部分,在評分方面滿分是30分。 點此下載:簡易心智狀態檢查(MMSE)量表 檢測評估方法 依據國際標準,24分為分界值,18~24分為輕度失智症,16~17分為中度失智症,≦15分為重度失智症;需特別注意的是,台灣過去的相關研究曾發現,病患的教育程度不同,分界值也不同。 使用量表的注意事項 對於沒有受教育,不識字的嚴重聽障者,無法進行MMSE測驗。 老年人常有視、聽力障礙,可能影響其認知測驗上的表現。 若需要受試者看字或圖形時,建議以較粗、較黑的線條,或較大的字體印出,方便長輩查看。 以受試者可以聽到的音量,唸出指導語與測試題目,並注意保持施測音量。 嚴重重聽但識字者,可以準「文字版」測驗題本給受試者看。避免因為語言的限制而影響受試者在測驗上的表現。 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規定,MMSE測驗分數需為10~26分,才符合阿茲海默氏症治療藥品的給付標準。 失智症量表4: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於1996年,由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的 Ziad Nasreddine醫生所發明,起初是用於評估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在其評估成果獲得驗證後,隨後便於臨床上被廣泛採用。(延伸閱讀:只有老人才會失智?健忘就是失智症?破解失智症的6大迷思) 檢測評估標準 點此至MoCA官網下載測驗 MoCA測試是在大約10分鐘內進行,總共30道題目。 總分為30分,測試結果顯示取得26分或以上為正常。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可活多久?能治療或預防嗎?失智症5大常見問題一次看!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成長,108年失智人口有29萬人,110年已成長至31萬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至民國154年時失智人口將成長3倍,近90萬人! 隨著失智患者增多,民眾對失智症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究竟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可活多久?《Hello醫師》為你失智症說明常見的5大問題。 失智症5大常見問題 1.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 不少人會用阿茲海默症來表示失智症(Dementia),但阿茲海默症只是失智症的其中一種。 失智症大致可分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也有患者同時存在2種或以上病因,失智症主要類型如下: 退化性失智症 因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或病變而導致,但實際成因不明,目前研究認為其病因與基因、頭部創傷、心臟及大腦健康有所關聯。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50~60%失智患者屬於此類,早期病徵為記憶力衰退,無法辨認時間、地點與人物。 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不同於阿茲海默症是記憶力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的早期病徵為行為異常、執行功能缺損及語言障礙。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第2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患者除有認知功能障礙外,早期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及走路不穩等狀況,並伴隨較明顯的精神症狀如情緒不穩及幻覺。 血管性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使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2大原因。 一般中風後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病人會有失智症狀,且有25%病患會於5年或以上時間罹患失智症,其特性包括認知功能突然惡化、行動遲緩與精神症狀。 2.失智症可以治癒嗎? 失智症的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等2種,兩者皆無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僅能改善症狀或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因此失智症可說是無法根治的疾病。 然而,透過藥物及非藥物療法如認知訓練及懷舊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遲患者送至安養中心的時間,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3.失智症可以活多久?平均壽命為何? 依據病患的年紀、治療時機、照護狀況及病程演進速度(輕度、中度、重度及末期)等因素,失智症發病後的存活年數各有不同,但平均約5~8年。 由失智症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理機能會逐漸退化,因此發病年紀在餘命上扮演著關鍵因素,65~70歲發病者平均能存活10~11年,90歲以上發病者則會縮短至3~4年。因失智症無法治癒,因此即早診斷及治療,才可有效控制病況、延緩病情的惡化速度。 4.失智症可以預防嗎? 失智症的成因複雜,如同癌症般難以歸咎為單一原因,且病程演進時間長。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可能早在發病前20年,大腦就開始出現病變,因此即早預防和趨吉避凶,才可防範未然,降低失智症的發病風險。以下簡列失智症的預防重點: 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規律運動 從事腦力活動(計算、腦力激盪、安排行程) 採用地中海飲食 增加社會互動(與好友吃飯、參加興趣社團、參與志工活動) 維持健康體重 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頭部外傷 抽菸 憂鬱 聽力障礙 5.年紀大就容易老人癡呆、得失智症? 由於失智症於發病前的發展過程漫長,且成因複雜,因此年齡雖非失智症的致病因素,但卻是最主要的間接因素。 然而,即使年數已高,但身體健康,沒有三高(三高患者為中風高危險群,而中風又會導致血管性失智症),且積極採取預防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失智症的發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了解失智症5大種類、原因及症狀分期

隨著年紀增長,腦細胞老化使得年長者開始變得健忘,例如經常忘記帶東西出門、忘了關瓦斯、記不起朋友的名字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 然而,失智症其實與正常老化現象並不相同,不僅會讓人完全忘記自己做過的事情,還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判斷力、語言能力退化等問題。 以下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失智症的常見症狀、種類,並依照失智症的病程分期,分別說明不同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發生的症狀。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是由腦神經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使用成癮物質,所引起的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罹病者會面臨思考能力、判斷力、記憶力、空間感、理智等全面性的心智能力喪失。 失智症通常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但有極少數患者會在30~50歲左右得到失智症,亦稱「年輕型失智症」。 失智症10大常見症狀 以下為失智症的常見症狀,家中長輩如有出現這些症狀,請盡快就醫,請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 記憶力喪失且影響到生活(推薦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無法妥善處理原本熟悉的事務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能力下降  易對時間及地點感到混淆 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對於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感到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 對工作或從事社交活動不感興趣 情緒和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嗎?認識失智症5大種類及原因 不少人會認為阿茲海默症相當於失智症,其實它僅為其失智症的其中1種,其它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及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以下將為您詳細說明失智症5大種類的成因與症狀: 1.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在1907年,由一位德國精神病專家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發表了「老年癡呆症」的病例,後來便以其名來命名此疾病。 當β型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peptide)在腦內過度沉積,會使腦神經中的免疫細胞「微小膠細胞」(Microglia)及傳訊調節細胞「星狀細胞 」(Astrocyte)活化,造成發炎反應,最終引起腦神經細胞壞死,引發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常見症狀為記憶力衰退、出現幻覺、判斷力下降,到了病程後期,患者還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2.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血管性失智症源於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腦細胞損傷。 一般而言,曾發生中風的病患約有5%會罹患血管性失智症,一旦罹病,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會突然惡化,並伴隨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情緒起伏大或罹患憂鬱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3. 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當大腦中的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異常沉積時,就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退化,而罹患路易體失智症。 路易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老年人,為第2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常見症狀除認知功能障礙外,之後還可能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包括手抖、走路不穩及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等,甚至也會有較明顯的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妄想等精神症狀。 4.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FTD) 當腦內的額葉、顳葉漸漸萎縮,就會使腦神經退化,引發額顳葉失智症,而在所有額顳葉失智症患者當中,約4成有失智症家族史,其中10%為顯性遺傳;其盛行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與路易體失智症,通常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屬於進展緩慢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 此外,不同於阿茲海默症以記憶缺損為主要症狀,額顳葉失智症則是以情緒、行為異常(如該安靜的場合卻一直講話)、執行功能缺損或語言障礙為主要症狀,往往不容易與精神疾病做出區別。 5. 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造成,經過治療可能有機會恢復,而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主要可分成以下4種: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顱內病灶:如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症、腦部創傷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中毒:如長期濫用藥物、酗酒、重金屬中毒等。 失智症症狀分期:輕度知能障礙、失智初期、中期、晚期 失智症依病程可劃分為輕度知能障礙、失智初期、中期及晚期,而每位患者退化的時間都不太相同,有時症狀會有所改善,有時卻又會突然加重。 由輕度知能障礙發展到晚期,平均病程約8~10年,但每個人退化的時間不一定,可能短至2年,長則可持續20年之久。(延伸閱讀:睡多不一定好?多於9小時反更易失智,快跟著4方法預防失智症)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當中,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口佔18.01%,而失智症初期到晚期的人口則佔7.64%。以下分別說明失智症病程各自的發展: 1.輕度知能障礙: 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的過渡階段,而每年約有10%~15%輕度知能障礙會發展為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健忘的症狀,並對較為複雜工作感到困擾,但從事簡易的日常事務則並無影響。 2.失智症初期(輕度) 由於症狀相當輕微,患者的外表與行為與一般人並無差異,所以經常遭到忽略,而延誤就診。 在失智症初期,患者通常無法記得近期發生的事情,而反覆詢問身邊親友,但對於過去年輕時的回憶卻記得格外清楚;此外,病患的判斷力及工作能力可能會逐漸減弱,也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中較複雜的事物,如不會存、提款等。 3.失智症中期(中度) 到了中期,患者的判斷力及生活能力會逐漸下降,且在處理日常事務會變得更加困難,常見症狀包括無法區分季節、認不出熟識的親友、失眠、情緒異常波動、性格改變,甚至連自行煮飯、洗衣服、個人清潔衛生處理等基本生活能力都可能產生問題。 4.失智症晚期(重度) 此階段的病患記憶力幾乎完全喪失,記不得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日夜顛倒、無法與家屬進行簡單日常溝通、分不清楚家中環境格局,甚至忘記自己是誰,且缺乏判斷力與理解力。 另外,失智症晚期患者也可能因長期缺乏運動,導致四肢肌力退化、需長期臥床,並完全依賴家屬的照顧。(延伸閱讀:「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預防失智要趁早!訓練大腦、防失智,關鍵:少看電視,多做新鮮事!

失智症來得無聲無息,初期症狀通常較為輕微,所以患者及其家屬可能難以察覺異狀,而若想提前預防大腦退化,除了保持健康且均衡飲食,也應從事可增進腦力的運動,促進大腦血液循環,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究竟有哪些腦力運動適合長輩平時動動腦、提升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發生?以下就讓《Hello醫師》與你分享。 多動腦可預防失智? 儘管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根治失智症,但仍可藉由規律運動,以及維持均衡且清淡的飲食方式,減緩大腦退化速度,並降低罹患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機率。(推薦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如同肌肉因長期缺乏鍛鍊而流失一般,大腦也會因缺乏腦力訓練而加速老化,因此建議平時可多從事腦力運動、學習新事物,維持大腦認知的敏銳度,以防海馬迴萎縮,延緩腦部退化與失智症發病時間。 哪些活動可以訓練腦力及預防失智? 許多年輕時忙於工作、辛苦打拼生活的長輩,在退休後卻常因在家無所事事,整天都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打瞌睡。 據刊載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只要每天看電視3.5小時以上,在6年間的詞語記憶力便下降約8%~10%。 不僅如此,一整天看電視也會壓縮學習新事物、參加社交活動的時間,而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所以不妨建議家中長輩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隨時保持好奇心,經常接觸新事物,或參加課程、學習新知識,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連結,並促進大腦的認知功能保持活躍。 以下活動皆有助訓練腦力,不妨利用閒暇時間選擇喜歡的項目進行,亦可三不五時更換不同活動,不僅能為日常生活添色,也能刺激腦部機能常保健康: 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 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 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學習新技能更有助提升認知能力! 儘管腦力運動能幫助長輩提升認知能力,但若長期從事自己熟悉的事物,可能無法得到明顯的效果,反而是願意嘗試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的長輩,記憶力及認知能力提升的幅度會更大。(延伸閱讀:睡多不一定好?多於9小時反更易失智,快跟著4方法預防失智症) 根據研究指出,想有效提升大腦認知能力,可多出門參與一些過去不熟悉的活動,接受新刺激,該研究將221位60~90歲長者分成3組進行不同活動,一組學習攝影技巧或是拼布等新技能;另一組待在家聽古典樂、玩填字遊戲,進行自己熟悉的活動,而第3組則是到外面參加社交活動。 這些活動每週進行15小時,持續3個月後發現,只有學習攝影技巧或拼布等新技能的組別記憶力有明顯進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要看哪一科?若家人疑似癡呆,快到醫院做3檢查揪出失智!

基於大眾對於失智症患者常常忘東忘西的印象,許多人經常用健忘來判斷一人是否失智,但失智症的症狀繁多,記憶力衰退僅是其中之一,雖無法以此定論。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失智患者來說十分重要,愈早治療,就愈能延遲病情惡化速度、延長病患壽命。《Hello醫師》告訴你當家人疑似罹患失智症時,應該到醫院看哪科醫師,並介紹常規的失智症3大檢查項目。 失智症看哪科?精神科、神經內科大不同 若長輩出現記憶力衰退問題,初次就醫時可赴醫院的神經內科求診,因為神經退化性的疾病種類繁多,未必是失智症導致記憶力退化,因此可先赴神經內科做出初步診斷、檢查,排除非失智症的可能性。 部分醫院的失智門診可能是由身心科(精神科)醫師負責,這是因為失智症進展至中期時多會出現情緒失控、個性驟變或幻覺等精神疾病,而身心科醫師對於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失智症較有經驗。 接受過失智症診斷及治療專業訓練的醫師皆能正確診斷失智症,因此無論是給神經內科、身心科醫師看診皆可。若身心科醫師判定患者確診血管性失智症,或建議患者接受更全面的檢查,也會轉介給神經內科進行後續療程。 事實上,台灣有許多醫院設有專門治療失智症的記憶門診(可點此查詢),這類記憶門診便整合精神科、神經內科、身心科等主要科別,且依據各醫院制度不同,有些醫院的記憶門診甚至結合中醫、物理治療師及社工師的專業,讓病患及家屬可接受更完善的治療及幫助。 診斷失智症4步驟:問診+3檢查 1. 問診 初次赴醫院求診時,醫師通常會具體詢問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況,例如飲食狀況、行為舉止、活動力及情緒變化等,因此建議家屬在陪同看診之前,應先記錄患者生活中的異常狀況,例如: 經常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記不住每天都會做的事情,例如吃藥、掃地 情緒起伏變大、易因小事動怒,例如找不到東西、沒人陪伴 決定事情猶豫不決 說話頻繁停頓,很不流暢 個性變得緊張、多疑 此外,家屬也需提供患者身體健康的相關資訊,如體能狀況、有無失眠問題、患有哪些慢性疾病及個人病史,以便醫師做出更精確的診斷。(延伸閱讀: 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初步問診後,醫師通常會建議做以下3項檢查,抽血及認知能力的檢查順序不一,依各院所的檢查流程安排。 2. 血液常規檢查(抽血) 失智症的病因複雜,舉凡長期服用藥物、化學毒品中毒、電解質失調、內分泌疾病,以及其他嚴重系統性疾病,如鬱血性心臟衰竭、嚴重貧血及全身性感染等,皆可能引發失智症狀,因此透過抽血便能初步確認患者的失智症狀是否由特定病因所引起,並檢視患者目前的身體狀況,常見血液檢查項目包括: 血球計數 甲狀腺功能 肝功能 腎功能 電解質 維生素B12 葉酸 藥物 酒精 梅毒血清反應 3. 認知功能檢查(心理測驗) 經過初步問診後,若醫師認為患者疑似出現失智症的徵兆,便會安排患者接受認知功能檢查,目前常見的檢查工具如下: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 中文版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 失智評估工具(臨床之常規檢查)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 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 各檢查工具所評估的面向皆不相同,如專門評估病患認知能力的MMSE測驗,便會測試病患的注意力、語言能力、記憶力及計算能力;而用於評估患者生活能力的CDR測驗,則會聚焦於患者的問題解決能力、社區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及定向感上。 醫師亦可能會執行2種以上認知能力測驗,綜合評估患者的失智狀況。 4. 腦部影像檢查(MRI磁振造影、CT電腦斷層掃描) 當患者接受抽血及認知能力檢查,經醫師確診為失智症後,醫師會安排患者接受腦部影像檢查進一步找出病因。 腦部影像檢查可幫助醫師診斷患者的失智症類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經常可於磁振造影中,看見大腦萎縮的情況,特別是額葉及顳葉區域;血管性失智症則可看見腦中風的病灶,或相關的腦白質變化。 不僅如此,腦部影像檢查對許多腦部疾病的診斷也有關鍵性的幫助,諸如腦瘤、腦外傷、水腦症及先天畸型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預防失智症3大方法公開:每週打麻將,失智風險減5成!

不少人認為「年紀大就會失智」、「會中就是會中,該來的躲不掉」,但已有諸多研究發現,改善日常生活型態,可達到預防失智症、降低罹病風險的效果。 《Hello醫師》從運動、腦力活動及社交等3個層面,為你說明失智症的預防重點,讓你從與人聊天、旅遊及玩麻將等生活小事,開始做起失智症的預防工作。 預防失智症的3大方法 預防失智症1. 多動腦預防腦部退化 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屬於退化型失智症,成因複雜,舉凡憂鬱、聽障及缺乏社交生活等因素皆可能提高罹患風險,患者會因認知能力退化,而出現記憶力變差、說話邏輯不通順及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等症狀。 建議民眾平時可多從事能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連結、儲存腦本,降低失智症的罹病風險。 相較於鮮少從事心智活動者,固定從事心智活動者其失智症的罹患風險下降近5成,以下提供4點心智活動的相關建議: 活到老學到老,積極學習及接觸新事物,對周遭事物保持好奇心。 適時參加打麻將、橋牌、撲克牌或象棋等活動,不只動腦,更有機會與人互動交談,豐富社交生活。(延伸閱讀:社交恐懼症有解!認識並勇敢擊退它) 寫作及閱讀皆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建議每天養成閱讀新聞、書籍、雜誌的習慣,並可用紙筆、電腦或手機記錄下自己的靈感、心情或對特定議題的評論,提升文字組織能力與思辨能力。 可於閒暇時進行繪畫、園藝、烹飪、縫紉及編織等活動,並抽空出外旅遊、參觀展覽,認識新朋友並交流彼此的興趣。 預防失智症2. 多找親朋好友聊天、與人相聚 長期獨處、獨居生活者,其認知能力的退步速度會比常人快,並提高2倍阿茲海默症的罹病風險;而頻繁參加社交活動、經常與人交談和互動,則可降低罹病風險達4成。 此外,多參與社交活動還可緩解壓力、改善如憂鬱及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相較無憂鬱病史者,有憂鬱症病史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升高2倍,因此心理問題、獨居或遠離人群,以及認知能力下降其實都是環環相扣。 建議多與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社區活動、宗教活動,或加入公益社團、擔任區公所、圖書館或國小的志工等活動,皆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預防失智症3. 運動好處數不完,連失智都能防 不少人皆知道運動能預防肥胖、降低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癌症的風險,但其實運動也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罹病風險。 每週運動2次以上能降低近6成的失智風險,有氧運動有助於強化認知功能,並強化心臟、大腦、肺部及血液循環,建議每週應進行2~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及有氧舞蹈等,每次至少30分鐘,以避免體能因上了年紀而快速下滑。 若時間及體力許可,也可在看電視或去公園散步時,從事擺手、下蹲或抬腿等簡易的肌力運動。肌力運動不僅有助於改善肌肉萎縮及關節問題,其運動所增長的肌肉更有助於控制血液中的血糖,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民眾也可考慮前往健身房,請專業的教練評估體能狀態,量身打造適合的肌力訓練課表,提升體能並降低未來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可治癒嗎?搞懂失智症2大治療方法,及時治療防惡化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當中,有輕微認知障礙的人口佔18.01%,而初期至晚期失智症的人口則佔7.64%。 儘管失智症無法根治,但仍可及早至各大醫院接受治療,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究竟失智症有哪些症狀?可透過哪些方法治療失智症?就讓《Hello醫師》為你一次解惑! 判斷力下降、情緒變化大都是失智症常見症狀 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僅有少數人會在30~50歲罹患「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記憶力喪失、判斷力下降、語言能力下降、變得不愛社交、情緒起伏大等症狀。 當失智症進入中、晚期,症狀則會加重,嚴重影響患者及其親屬的日常生活。(推薦閱讀:睡多不一定好?多於9小時反更易失智,快跟著4方法預防失智症) 如何診斷失智症?詢問病史、評估心智功能 若發現家中的長者有上述症狀時,可盡快至各大醫院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診。醫師會透過以下2種方式診斷患者有無罹患失智症,並進一步失智症的種類及病程: 詢問求診者病史、發病過程:醫師會詢問患者是何時開始出現症狀、出現哪些症狀、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情形、是否有服用藥物、酗酒或接觸有毒物質等問題,並進行詳細的身體及神經學檢查。 進行心智評估:醫師除了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與發病過程外,也會搭配簡易智能測試(MMSE)、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DR)、阿茲海默症評估量表(ADAS Cog)等工具,為病患進行心智評估,檢測患者的心智狀態,包括記憶與學習功能、注意力、語言功能、社交認知功能等。 失智症2大治療方法: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能改善患者的症狀並延緩病情惡化。 失智症患者會經由醫師的專業診斷,開立適合的藥物搭配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懷舊治療),以維持患者的生活自主能力及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藥物治療 根據不同失智症的種類,醫師可能會採取相對應的治療方法,以下將分別為大家介紹: 1. 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目前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多以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為主,用於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 若患者有合併幻覺、妄想、憂鬱等症狀時,醫師則會開立相應的藥物進行改善: 膽鹼酶抑制劑: 例如愛憶欣、憶思能、利憶靈等藥物, 主要可用來治療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但可能會造成噁心、腹瀉、厭食、頭痛、嘔吐等副作用,而此成分藥劑也有貼片的形式,如憶思能穿皮貼片,可提供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NMDA受體拮抗劑:憶必佳、威智等藥物對於中重度阿茲海默症較為有效,主要副作用包括頭昏、頭痛、疲倦、便祕等。 抗精神病藥物:當患者有幻覺、妄想、攻擊、敵意和不合作等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精神病藥物, 如思樂康、理思必妥等,服用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嗜睡、便祕、血壓降低、顫抖、身體或四肢僵硬等。 抗憂鬱劑:患者若有憂鬱、煩躁、睡眠障礙等症狀,可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百憂解、樂復得、美舒鬱等,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痛、噁心、頭暈、平衡感差等副作用。(延伸閱讀:憂鬱症簡介:不是不知足!超過三億人受它所擾) 2. 路易氏體失智症 路易氏體失智症屬於第2常見的失智症種類,除了會像阿茲海默症一樣,出現認知功能上的障礙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動作變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在治療路易氏體失智症時,醫師通常會使用膽鹼酶抑制劑,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並開立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給病患,改善肢體顫抖等動作障礙,但此類藥物可能會引發精神不穩等副作用。 此外,若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有精神相關疾病,醫師也會採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改善患者憂鬱、睡眠障礙等症狀,但可能會造成其動作障礙等症狀加重。 3. 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治療重點為降低大腦受損之風險,以預防腦中風及慢性腦血管病變,所以醫師主要會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易致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進行治療。 4. 其他因素所致之失智症 如缺乏維生素B12、甲狀腺功能低下、腦部腫瘤皆可能導致失智症發生,透過藥物或手術根除致病原因後,患者的失智症狀有機會獲得治癒。 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認知訓練、懷舊治療、音樂治療、藝術療法等非藥物的治療方法,也可幫助患者穩定情緒,提升認知能力。以下介紹4種失智症的非藥物療法: 1. 認知訓練 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在藥物治療之餘,醫師也會建議患者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材,結合感官刺激、現實導向的活動,讓失智症患者動動腦、減緩其認知功能退化。 2. 懷舊治療 懷舊治療主要可藉由患者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想及分享,增進患者語言表達與人際互動的能力,以刺激大腦,並改善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延緩失智症病情發展。 3. 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透過繪畫、拼貼、雕塑等方法,與失智症者進行互動,提供他們豐富的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 在治療的過程中,成員之間不僅能形成良好的人際互動,還可藉由讓患者口頭分享其作品,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提升參與動機,進而幫助患者保持正向情緒及提升社交意願,減緩語言及認知功能退化。 4. 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是運用音樂本身做媒介來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達到延緩失智惡化的治療方式。 音樂治療師會設計音樂活動,提供失智症病患刺激與活動,並藉由樂器的使用、歌詞解說等方法提供患者正向刺激,延緩其認知功能退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如何改善?跟著4方法調整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延緩病情惡化

當家中長輩頻繁忘記回家的路,情緒起伏比以前大,甚至變得不愛出門,對於社交活動也興趣缺缺,即有可能是患有失智症前兆。 儘管多數失智症患者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改善飲食方式及生活習慣,仍可幫助減緩失智症加劇。 究竟有哪些方法可幫助失智症病患延緩退化?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吧! 失智症不可逆?4招有效改善失智症 失智症主要可分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等類型,而多數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屬「不可逆」,但可藉由治療或其它方式減慢惡化速度,僅少部份因甲狀腺功能低下、腦瘤、酒精等原因所致的失智症,才可及時治癒。 失智症患者的存活時間與發病年齡有關,患者於65~70歲發病,平均存活年齡約為10~11年,而90歲以上發病者,存活時間則約3~4年。 為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建議病友或照護者參考以下4項建議,從調整飲食及運動方式,打造健康生活型態: 1. 均衡飲食:以地中海飲食為主 地中海飲食以蔬食為基礎,含有大量當季蔬果、全穀類、豆類、堅果、乳製品等;肉類則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及海鮮為主,減少紅肉攝取量。 根據刊登於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一篇長達2年的研究中發現,與長期採取地中海飲食的人相比,西式飲食者腦內含有較多的β型澱粉樣蛋白,當此種物質過度沉積於腦內時,便會使腦神經出現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進而引起腦神經細胞壞死,引發阿茲海默症。 研究人員也推估,長期採行地中海飲食者若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能讓病程進展的時間延遲約3年半,所以建議患者平時應以地中海飲食為主,並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水果類、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豆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減緩失智症患者認知退化速度。(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2. 提升失智患者胃口,避免營養失衡 不少失智症患者可能因記憶力喪失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緣故,時常忘記自己有無進食,因此少吃或多吃一餐,甚至還會因情緒問題,而拒絕飲食,導致每日營養攝取不均衡。 隨著失智症病況加劇,年紀較長的病患更可能出現咀嚼或吞嚥困難,導致其因食慾不佳,而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的情形,加快病程進展。 因此,建議照顧者平時可以多加留意,病友是否經常出現上述症狀,並以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患者日常飲食,避免讓有吞嚥困難的患者一次吃下過多食物,也應善用烹調技巧,像是透過將食物弄碎、壓成泥或煮得較為軟爛,改變其質地,讓患者容易入口,以免因此排斥進食,而缺乏營養。 此外,患者也應避免攝取以下3類食物,以防吞嚥及消化困難、食物阻塞呼吸道或嗆到的情形發生: 過於細小、易散開或太乾的食物:如魚鬆、肉鬆、綠豆糕、麵包等,以預防患者吞嚥困難或嗆到。 黏度太高的食物:例如年糕、米糕、麻糬等糯米製品或果醬,防止患者出現消化不良或腹痛等症狀。 小圓形狀食物:患者應避免攝取,如毛豆仁、玉米粒、花生、小丸子、湯圓等圓形且小巧的食物,可降低吞嚥時發生嗆咳的風險。 3. 攝取充足水分 平時飲水量不足,可能會使失智症長輩產生精神不濟、泌尿道感染、中暑、尿道結石,甚至導致腦部認知功能退化。以下提供5種提高失智症患者飲水意願的小撇步: 在飲用水中添加微量果汁、決明子、麥茶、蜂蜜等增添風味,但在服用藥物時,仍應搭配無調味、無添加物的白開水吞服,以免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加劇藥物副作用。 宜採少量多次飲用,每次飲水約200cc。(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除飲用白開水外,也可透過湯食或當季水果增加攝水量。 若患者長年有喝茶、喝咖啡的習慣,可稀釋後,在中午前給予飲用完畢,讓咖啡因可於晚上就寢前代謝完畢,避免導致失眠。(延伸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 可用遊戲方式,輸的人罰喝1杯水,讓喝水也很開心。 4. 規律運動阻止失智症病程加速 規律運動可有效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並刺激腦細胞生長,不僅能降低健康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還能減緩失智症患者生理機能的退化速度。 由於許多失智症患者罹病後,常因肌力衰退,出現平衡能力及體適能下降、經常跌倒等問題,唯有透過避免肌力及平衡感過度退化,才能有效改善上述症狀。 不同程度的失智症患者適合的運動方式也有所差異,以下提供2個失智症病患於運動時應注意的事項: 輕、中度失智症患者運動建議 運動頻率:每週運動2~3次,每次運動應持續30~45分鐘。 適合的運動方式:由於輕、中度失智症患者活動能力尚未喪失,因此可以體適能運動為主,並可搭配散步、爬山、體操、太極拳等運動,訓練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風險。(推薦閱讀:訓練平衡感!6方法預防老人跌倒) 重度失智症患者運動建議 運動頻率:每週運動2~3次,但由於重度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行走困難、無法站立的情況,所以建議每次活動時間可縮短為15~20分鐘。 適合的運動方式:若患者僅因肌力下降而造成行走困難,照顧者便可協助失智症長輩使用助行器,進行站立行走訓練,並利用相同方式反覆練習,鍛鍊病患下肢肌力。 不過,若肌力與關節由於長期臥床,退化程度較嚴重者,則應依照醫師建議進行簡單的關節運動或肌力訓練,以減少因不活動而加劇退化速度或產生其它併發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喝飲料、聽音樂竟會失智?5個提高失智風險的生活習慣

許多人都將失智症與老化劃上等號,認為年紀變大是導致失智症的主因之一,因此不需加以預防,但諸多研究皆證實特定的生活習慣會顯著提高失智症的風險。 《Hello醫師》將向你說明哪些生活習慣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並提供你改善這些生活習慣的建議。 5個可能會讓你失智的生活習慣 1. 喝太多含糖飲料 台灣人熱愛喝飲料,不少人每週一定會喝1~2次手搖飲,每天1杯也大有人在。飲料消暑解渴,又能為繁忙枯燥的生活帶來一點小確幸,但你知道嗎?含糖飲料除了可能會引發肥胖、提高糖尿病風險,更可能會導致失智。 研究證實,攝取過多含糖飲料可能會降低腦容量及記憶力,進而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且長期攝取含糖飲料容易導致肥胖、血糖升高,而肥胖及高血糖皆為引發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相比於BMI正常者(18.5≦BMI<24),BMI介於25~30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上升2倍,BMII≧30則升高3倍;血糖過高會導致胰島素反應過度,進而引起大腦慢性發炎,提高失智症的發病率。 根據衛福部的建議,每人每日糖攝取量應低於50克為佳,因此建議民眾應少喝含糖飲料,可由減少飲用量或減少糖量著手,逐漸轉向無糖茶飲。 *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就含有62克糖,已超過每日建議量。(延伸閱讀:糖分攝取過多蛀牙還傷心!認識添加糖,預防心血管疾病) 2. 睡眠不足 充足的睡眠可調節生理機能、恢復體力,幫助大腦代謝有害物質,而長期睡眠不足除了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精神疲憊外,也會腦內的有害物質難以代謝,進而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顯示,中年人(50~60歲)每日睡眠時間若小於6小時,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將上升30%。 建議民眾每日宜睡足7~9小時,且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並避免酗酒、在午後攝取含有咖啡因之飲料,以維護夜晚的睡眠品質。 3. 聽音樂的音量過大 聽音樂可幫助人們紓解壓力、放鬆身心,甚至也有助於激發創意或提升工作效率,但聽音樂的音量過大,便可能對聽力及大腦造成傷害。 患有聽力障礙者通常不易接收外界資訊,和親友、同事溝通不良,影響社交生活,也增加學習新事物的難度,進一步導致認知功能較一般人更容易衰退;聽障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2倍。 有鑑於此,民眾平時應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或聽音樂音量過大,同時盡量不要長期暴露於噪音環境之中,若戴耳塞後仍可聽見明顯聲音,便代表所處環境噪音過大,應避免久待以保護聽力。(延伸閱讀:耳機一族看過來!3耳機類型與耳傷徵兆) 4. 習慣負面思考 較為悲觀、消極的負面思考方式,往往容易使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進而使大腦較容易產出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及Tau蛋白(Tau proteins)等2種物質,對腦神經、記憶力及認知能力造成影響,長期下來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負面思考與成長環境及個人性格有密切關聯,所以要立刻改為正面思考絕非易事。然而,習慣負面思考者可透過規律運動、靜坐及瑜伽等方式釋放壓力,讓自己在心情較為放鬆的情況下,學習接受自己及周遭人事物的不完美,一步步練習正面思考。 若患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者,則建議赴身心科尋求專業治療,除可避免病情惡化外,也可預防因憂鬱症而導致失智提前發生。 5. 坐太久 研究顯示,久坐會影響大腦內側顳葉的厚度,當人長期久坐時,腦部灰質會減少,使大腦容易萎縮及退化,提高認知衰退及失智風險。此外,諸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也會上升。 根據國民健康署對久坐的定義,連續坐超過6小時以上就算久坐,建議無論工作或在沙發上休息,每15~30分鐘即應起來活動,無論是去上廁所、裝水或做些簡易伸展或肌力訓練動作,皆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久坐的危害。(延伸閱讀: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只有老人才會失智?健忘就是失智症?破解失智症的6大迷思

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對青、壯年或中年族群可能相對陌生,若非家中已有失智長者需要照顧,許多人往往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失智症,甚至對其抱有不少錯誤迷思,導致此多數人往往對失智症抱有錯誤迷思,如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開始忘東忘西就是失智症徵兆等。 《Hello醫師》將為你破解常見的失智症6大迷思,幫助你建立失智症的正確知識,提升對失智症狀的敏感度,若有親友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時,便可及早做出正確判斷,及早就醫診斷並照護失智家人。 失智症常見6大迷思 1. 健忘就是失智症? 記憶力衰退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但不代表人只要開始忘東忘西、經常失憶,就是罹患失智症,因為老化(年紀變大)本身也會導致大腦的記憶力不如以往。 記憶力衰退:老化VS失智 在記憶衰退上,失智症與老化通常會有以下差異: 老化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有辦法想起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 對於自己所說、所做的事完全忘記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由上可知,失智者的失憶問題非常嚴重,且會忘記對一般人來說理應記得的事情,如家中的某位成員、成員的名字及自家住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忘記自己是誰。 除此之外,失智症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問題,如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及注意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並出現行為異常、性情改變及精神疾病等症狀,因此記憶力不是評斷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單一標準,仍需透過醫師專業診斷及檢查。(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10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2. 只有老人才會罹患失智症? 多數失智者的年紀通常為65歲以上,但65歲以下的中年人口也有可能罹患失智症。 65歲以下發病的失智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Young/Early Onset Dementia,或稱早發性失智症),發病年齡多為40~50歲,台灣目前45~65歲的失智人口約有1萬多人。 有鑑於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年紀較輕,體力較好,因此多數患者發病後雖然認知能力快速退化、發生失憶,但行動力及精神相對較好,因此無法長期置於室內或安養中心照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外出、活動,以平衡無處消耗的體力及精神。 由於照顧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需耗費更多心力,且不易將照護責任交由其他單位或看護。因此建議民眾平時即需做好失智症的預防工作,如規律運動、多進行腦力活動(思考議題、計算)、多參加社交活動,並著手改善及避免可能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如抽菸、三高及頭部外傷等。(延伸閱讀:不知如何照顧失智者?認識失智症8大行為變化,7招輕鬆照護不慌張!) 3. 可以記得事情就代表沒有失智? 如前所述,記憶力衰退僅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而且失智症可分為許多種類,如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患者在罹病初期沒有失憶問題,反而會出現人格劇變、喪失控制行為能力及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症狀,因此記憶能力無法作為是否罹患失智症的判別標準,建議赴醫院接受完整檢查才可確定。 4. 失智症不具致死性? 當失智症邁入晚期(末期)時,病人通常已完全喪失行為能力及生理能力,因此會出現無法正常說話、活動、排泄及進食等問題,並長期臥床,需要接受插管餵食。 隨著病情持續惡化,病患的生理機能會持續下降,並可能因無法正常進食、排泄等問題,而併發多種炎症,或因免疫力衰退而感染其它疾病,最後逐漸步入生命終點。 一般而言,失智症發病後的存活年數平均為5~8年,但隨著患者的年紀愈大、身體機能愈差,存活年數就會愈短。 5. 失智症無法根治,不用吃藥和接受治療? 無論是藥物治療或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懷舊治療)皆無法治癒失智症,但可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改善失智症狀及生活品質,並降低家人及照護者的負擔,例如頻繁走失、失禁或忘記吃飯等問題。 專業治療及居家照護對於控制及延遲病情至關重要,若早期病情控制得當、照護完善,病患不僅可較晚邁入中、晚期,存活年數也有望延遲至8年以上,甚至10~12年也大有人在,因此若身邊家人出現輕微失智徵兆,建議盡快赴醫院接受診斷及檢查,以便即早接受專業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