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0~1 歲

本類別詳述嬰兒時期的發展,並以時間來劃分。從第 1 週到第 48 週,一直詳細介紹至 35 個月大的寶寶。除此之外,還有關於嬰幼兒照護的各項知識。

基礎知識

寶寶 0~1 歲

15月齡寶寶:展現獨立性 培養愛讀書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15個月大的寶寶,應該已經踏出第一步,也很會走了,空出多一些空間讓他散步吧,就算跌倒也沒關係,這是他學習適應環境的方式,您也可以協助他推著箱子,或推著學步車行走,這同時也可以幫他發展運動技巧。(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您可能也察覺到孩子變得比較獨立,他寧願跟您一起坐在餐桌旁,也不想再坐兒童專用餐桌。換尿布、刷牙、把他塞進兒童專用座椅,都變成是一場場角力,先別生氣,您的寶寶只是正在展現他的獨立性而已。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智,試著冷靜地用祈使句取代命令句,去表達你的要求,例如用「我們一起去刷牙好嗎?」取代「你給我去刷牙」,慢慢地,您就會看到行為模式的轉變。當您的孩子15個月大了,請嘗試讓他學習下列事項: 讓他說一些簡單的字句 讓他理解基本的表達方式 (例如:不可以唷、請給我這個) 指著身體的部位並搭配語句 塗鴉 丟球、跑步、攀爬 讓他獨自行走 如何照顧寶寶? 和孩子一起看書、念童書給他聽,有助於孩子的發展,有些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可以自己坐直聽您說故事,但如果您的孩子還無法做到,那也不要緊,持續這個一起閱讀的活動,也許有一天,他會開始愛上它。長期而言,一起閱讀是最推薦的親子分享活動之一,這時期的小朋友,可能會要你重複說同樣的故事好幾遍,重複朗讀同一本書,可以讓寶寶學習單字,並熟悉故事情節,當他開始說「啊!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相信是非常令人感到欣慰的。 如果您的孩子個性內向,他只是比較慢熟,持續提醒他「你很害羞是嗎?」,通常這個時期的兒童,都表現得很害羞,尤其是剛到一個陌生環境的時候。相較比較膽大、外向的孩子,內向的小孩,比較容易有分離焦慮。 在充滿壓力的社交環境下,讓他了解您懂他的不安,可以握著他的手對他說:「這個派對有點吵對吧?」多給他點時間適應環境,當他變得比較自在時誇獎他,會比直接指出他的焦慮要好。您也可以買一顆球,教您的孩子如何拋接球,雖然他不一定每次都能接到,但讓他追著球跑的時候,會讓他覺得很快樂。 寶寶的健康須知 孩子15個月大時的醫師會診,您的醫師可能會提到以下問題: 孩子的食慾?他每天吃幾餐包括點心? 他的大小便規律嗎?是否某些食物會影響排泄? 睡覺或小憩的時間?1~2歲大的幼兒,通常1天要睡13~14個小時。 上述的資訊,都有助於醫師評估孩子的健康及發展狀況,如果有任何可能的疑慮,亦請與醫師討論。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這時期的幼兒,可能會進入速長期,15個月大的寶寶身高、體重及頭圍,標準數據如下: 體重:9.2 ~13.6公斤 (男孩);8.6 ~ 12.5公斤 (女孩) 身高:74 ~ 84公分 (男孩);73 ~ 83公分 (女孩) 頭圍:45 ~ 50公分 (男孩);44 ~ 48公分 (女孩) 繪製兒童生長曲線圖,可以讓您了解寶寶目前成長的情形。兒科醫師會依據寶寶身高、體重及頭圍,評估寶寶是否維持穩定的成長率,並判斷是否符合15月齡小孩的標準。 新手爸媽小提醒 請留意不要讓寶寶養成咬人的習慣,當您的寶寶咬人時,先關心被咬的那方傷勢如何,保持冷靜,並堅定地告訴您的小孩「不可以咬人」,不需大聲斥責或懲罰,因為這樣會對因為承受過度壓力而咬人的那方,沒有任何幫助,而且孩子也可以從您嚴肅的聲調裡,判斷咬人是不好的行為。此外,有時咬人的那個,可能哭得比被咬的還大聲。也不要用咬小孩,來讓他也體驗被咬的感覺,那反而會讓他誤以為咬人是被允許的行為。 請製作事件筆記,咬人是因為您的寶寶受到威脅,還是他的個人空間被侵犯了?是睡覺時間到了嗎?分析並記錄咬人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同樣的衝突再發生。

看更多 寶寶 0~1 歲 相關文章

寶寶 0~1 歲

嬰兒第7週:注意寶寶安全 不離視線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雖然只過了一週,但寶寶已經知道你是他的依靠。這時候,寶寶已能辨別你的聲音,聽到熟悉的爸媽聲音,能讓寶寶知道他們並不孤單,且能幫助寶寶適應子宮外的陌生新世界。跟寶寶說愈多話愈好,雖然寶寶還無法理解語言的涵義,但你的愛能清晰且大聲地傳達至他們的耳裡。 在第七週,寶寶可能會: 趴著並抬頭呈 45 度。 除了哭以外,還能發出其他聲音,例如咕咕聲。 看到你對他微笑時,能夠微笑回應。(寶寶微笑的祕密:寶寶說話微笑模仿你?認識他們表達愛意的行為) 如何照顧寶寶? 從這週開始,寶寶白天清醒的時間變長了。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多唱一些搖籃曲或播放音樂,幫助寶寶的感官發展。即便還不能理解內容,但寶寶仍會回應你的歌聲。你不一定要唱兒歌,也可以嘗試其他類型,例如流行樂或古典樂,測試看看寶寶比較喜歡哪種音樂。你可以從寶寶的反應去了解,對於喜歡的音樂,寶寶會手舞足蹈、開心地揮舞手腳。 現階段寶寶能夠辨認你的聲音,聽到熟悉的聲音,能幫助寶寶適應子宮外的新世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因此,盡量多跟寶寶說話,即便聽不懂,仍然能夠感受到你滿滿的愛,知道你現在就在他們身邊。(多跟寶寶說話有利無弊,請看: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寶寶的健康須知 醫師會依據寶寶的健康狀況開立檢查清單。然而,若你在這週帶寶寶去看醫師,請記得詢問下列事項: 關於下個月寶寶的餵食、睡眠、發育等方面的指導,以及相關的嬰兒安全建議。 寶寶接種後,可能有哪些反應?(同場加映:時間到就要打!孩子接種疫苗時程表) 此外,你還應該了解下列事項: 新生兒痤瘡 雖然聽起來很怪,但一歲以下的小孩,也會出現痤瘡。新生兒痤瘡(Infant acne)影響了大約 40% 的寶寶,大部分都是在出生後兩到三週開始,一直持續至四到六個月大。沒有人能明確知道新生兒痤瘡的成因,據說是荷爾蒙影響所致。女性荷爾蒙會刺激寶寶的汗腺,使皮膚冒出痘痘。 另一個原因是新生兒的毛孔,還沒完全發育,使其容易受汙垢影響。只要每天水洗兩到三次,輕拍至乾爽,不要擠它,幾個月內就會消掉,不留任何疤痕。若你對寶寶的皮膚護理情形有任何疑問,請詢問醫師。(寶寶皮膚怎麼顧?請看: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膚色變化 眼睜睜看著寶寶在你眼前變色,是很可怕的。由於寶寶身體的循環系統尚未發展成熟,血液聚積在身體半部,此時,寶寶的膚色會暫時改變,之後會恢復正常。隨著時間過去,症狀也會消失。 寶寶的安全 請務必遵守下列的安全小提醒: 絕不放寶寶獨自在無人看管的尿布台、床、椅子或沙發上。若尿布台上沒有安全帶,應騰出一隻手放在寶寶身上。(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絕不讓寶寶單獨與寵物相處。 絕不讓寶寶與五歲以下的手足,獨處一室。 不要讓 14 歲以下、不熟或來歷不明的人,擔任保姆照顧寶寶。 即使是跟寶寶玩,也不可以大力搖晃或把寶寶往空中丟。 絕不可以把寶寶單獨留在家,即使只是出去一下子。 購物、散步或在遊樂場時,視線不要離開寶寶。 避免在寶寶身上使用任何繩子或鏈子,或給寶寶相關的玩具。 不要將塑膠片放在床墊上,或寶寶能接觸到的地方。 不要將寶寶放在無人看管的窗邊。 新手爸媽小提醒 你可能會擔心下列事項: 包巾 你可能想知道如何用包巾包住寶寶。包巾襁褓是用一條薄毯,將寶寶安全地包住,許多嬰兒在包巾裡感到舒適,而且睡得更熟,包巾還能安撫部分腸絞痛的寶寶。不過也有些寶寶不需要包巾,就能感到滿足,或者是根本不受包巾影響。 你可以根據寶寶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包巾。若寶寶活動增加,試圖掙脫束縛,那麼就不需要包巾了。因為踢掉的毯子,可能不小心蓋住頸部或臉部,造成嬰兒窒息。包巾會侷限嬰兒活動,若寶寶開始變得好動,就不該使用包巾。(進一步了解包巾使用方法:新手父母注意!嬰兒包巾5方法安全用) 帶寶寶出門 帶寶寶出門時,記得穿著適當的衣服,避免過熱或過冷。若天氣可能轉涼,記得多帶一件衣服。若天氣很冷、很熱或潮濕,要限制外出時間,不要讓寶寶在室外待太久。即使是溫和的天氣,也要避免陽光直射。最重要的是,若開車出門,記得正確使用嬰兒安全座椅。 恭喜!你已經過完第七週了,我們等不及告訴你,寶寶第八週的發展狀況了。


寶寶 0~1 歲

嬰兒第46週:享受閱讀樂、逐步斷奶有訣竅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你的寶寶應該很享受閱讀的時光吧!雖然他不見得總是逐頁詳讀,但會很喜歡有很多精彩的圖片,或用他小小的指頭就能翻閱的厚頁書本。(延伸閱讀:激發小孩語言與想像力!圖畫書5大好處) 增加寶寶的閱讀時間,並找出最吸引他的題材,去逛逛附近的圖書館或有親子友善區的書店,跟朋友交換書本也行! 在第 46 週,你的寶寶已經可以做到下列事項: 拍手或揮手掰掰 扶著家具行走 伸手指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享受閱讀及瀏覽書本的時光 如何照顧寶寶? 在過去幾個月,你的寶寶可能已經與分離焦慮奮鬥了幾回合,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他很愛也依賴著你。為了減少分離焦慮,你必須縮短分離的過程,當你把寶寶交給托兒所,或出門把他留給保母時,無需延長說再見及分離痛苦的淚水,因為他很快就會再快樂起來。 別總是守候在他身旁,讓你的寶寶學習獨立,當然,他仍需知道你就在周圍,而且可以依賴你,所以當他踏進另一個房間時,別急著跟著他;當你離開他的視線時,可以發出聲音,讓他知道你只是在隔壁房間,但請別在每次寶寶哭喊時,就立即跑到他身邊。 寶寶的健康須知 大部分的兒科醫師並不會在這個月安排例行檢查,但若你觀察到寶寶有不對勁的地方,請立即就診。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這時期你需留意的是,斷奶及牙損傷的問題: 斷奶 若你仍在親餵母奶,那斷奶的時機點則由你和寶寶來決定,一切皆由你掌握的狀態而定,你的寶寶可能已經釋出可以斷奶的訊息,比方對於餵食母奶沒有興趣而分心。你也可能對於何時該斷奶而猶豫不決,不用再每天親餵母奶,聽起來是一種解脫,但也許你也對這種緊密聯繫依依不捨,很多媽媽都親餵到孩子長牙為止,而通常都是以一歲做為斷奶的基準點。(延伸閱讀: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你可以逐步減少每天親餵的次數,或一步到位直接以配方奶或牛奶(經醫師同意)來取代。若你的寶寶不接受奶瓶,你可以將母奶裝到奶瓶裡保存,以下是關於斷奶的小訣竅: 給寶寶額外的關愛來取代親餵的親密感。 當寶寶想吸母奶時,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觀察看看他們是否對其他東西有興趣,或改用奶瓶。 找其他家庭成員來哄寶寶睡覺,這樣或許可以避免掉睡前喝母奶的習慣。 最初斷奶的幾天,若你的乳房腫脹,可試試冰敷,或用手或擠奶器將母乳擠出來;布洛芬(Ibuprofen)消炎藥或許有幫助。 若你的寶寶堅持不接受斷奶,可考慮暫停一會兒再試。 寶寶的牙損傷 雖然那些可愛的小乳牙,終究會脫落長出新恆齒,尤其學步期的小孩一天到晚跌倒,擔心寶寶牙齒的小損傷也無濟於事。但可以檢查寶寶的牙齒,看是否有尖銳的地方,並抽空帶孩子去給牙醫檢查,可能需要將尖銳的地方磨平,或用樹脂填平,甚至是套上假齒冠保護起來。 若寶寶的牙齒有以下現象,請求診牙醫: 看起來牙疼(持續好幾天) 牙齒移位或出現感染症狀、牙齦紅腫 牙齒破損的中央部位可看到粉紅色的牙肉。 以上的症狀,都表示損傷已經到達牙神經,此時,牙醫可能需要照齒部 X 光,來評估是否需要治療,如果傷及神經而置之不理的話,可能會影響到即將長出的恆齒,再者,也可能導致你的寶寶因牙疼分心,而更容易跌倒。(延伸閱讀:學步期口腔保健~適量含氟牙膏防蛀牙) 新手爸媽小提醒 在這第 11 個月的第二週,你可能開始思考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上廁所。不過,除非你之前已經開始如廁訓練,否則可能等到孩子 18~24 個月大時,再開始更適合,大部分的孩子在那時才做好準備。(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生理上 生理上已準備好如廁訓練的徵兆如下: 定時且可預測的排泄時間。 已可憋尿兩個小時。 排尿時可以完全將膀胱內的尿液排乾淨。 可以自己穿脫褲子,自己上下馬桶。 其他顯示寶寶已理解馬桶的作用,或相關字義的理解,也能回應做出簡單的指令時。 心理上 心理上已準備好如廁訓練的徵兆如下: 當要穿尿布時,寶寶會躲到牆角,或用語言、肢體動作表達不願意。 當弄髒尿布時,寶寶會生氣。 寶寶第 47 週又會如何發展呢?請詳見下篇文章介紹。


寶寶 0~1 歲

嬰兒第10週:寶寶學翻身 留意嬰幼兒胃食道逆流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若寶寶晚上願意睡覺,而且能一次睡上 5~6 小時,那你是屬於少數幸運的媽媽,因為大部分十週大的寶寶,常常會在半夜醒來,雖然寶寶半夜可能不睡覺,但這時候睡睡醒醒的間隔會相對拉長,也就是說,你能有比較長的時間小憩一會,養足體力。 寶寶可能會有 2~4 段睡眠週期,接下來白天清醒的時間,將超過十小時。而不管孩子是夜貓子或早起的小鳥,基本上童年的睡眠習慣,會保持不變。 第十週的寶寶能夠: 發出各種聲音,不再只是哭泣而已。(推薦閱讀: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躺著時,能將頭抬起 45 度。 如何照顧寶寶? 多和寶寶溝通 這時候和寶寶溝通相當重要,有無數種與寶寶溝通的方法,為了協助寶寶發展,可以現在或接下來幾個月,嘗試以下做法: 讚美模仿行為:寶寶喜歡在模仿你時,得到讚美。 多問問題:寶寶雖然不見得能回應你,不過不要放在心上,問問題的核心在於能激發寶寶的學習能力,以及觀察力。 多給寶寶表達機會:研究顯示,父母若常跟寶寶對話,寶寶會更快學會說話,其實也只要讓寶寶呼嚕、呢喃或傻笑就很有效果了。 時常描述自己在做什麼:做什麼事都要跟寶寶說,可以一邊換衣服,一邊描述過程,例如:「我現在幫你換尿布、我正在幫你扣釦子。」洗澡時,可以告訴寶寶,肥皂跟洗髮乳,能讓頭髮烏溜溜又乾乾淨淨。告訴寶寶自己正在做什麼,不僅能訓練寶寶聽懂你說話,也能幫助寶寶觀察周遭環境。 說話時增加語調。 大聲朗讀給寶寶聽。 說話時押韻或有帶多點節奏感。 跟寶寶說話時,可以問一些簡單的問題。 隨著寶寶的成長,讓寶寶接觸更多事物,不過記得要與寶寶的能力相符。 注意寶寶注意力減退、不再認真聽你說話的信號,例如眼睛閉上了、眼神飄移、哭泣或坐立不安等;看到這些行為,可能代表寶寶暫時累了不想繼續聽你說話,建議可以讓寶寶休息一會兒。 寶寶的健康須知 每位醫師都有自己一套幫寶寶檢查的方法,醫師會根據寶寶的個人需求,進行體格檢查,以及有不同的評估方法與流程。建議可以在檢查完後,諮詢醫師下列問題: 讓醫師知道寶寶與家庭生活的狀況,包含吃喝拉撒睡,以及寶寶的發展狀況,若打算重返職場,也可以詢問相關照護事項。 若還在親餵寶寶,且打算重返職場,可以向醫師提出你的疑慮、健康,以及寶寶行為相關問題。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在滿兩個月,第十週的這段時間,應該了解以下的狀況: 1. 嬰兒胃食道逆流 寶寶在餐後溢奶或吐奶是相當正常的現象,研究顯示,估計有 50% 的寶寶天天吐奶,持續時間大部分相對短暫,並不會讓寶寶受到傷害。然而,若是寶寶一天內吐出大量的奶水,或是一天吐好幾次,那就必須懷疑是嬰兒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Reflux)一般指的是摻有胃酸的食物,從胃部逆流至食道。 胃食道逆流可能跟長時間的進食疼痛,或刺激有關,在比較嚴重的狀況下,寶寶可能會咳嗽或是體重過輕。。 為什麼寶寶會得到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寶寶食道的括約肌還很弱(括約肌是連接喉嚨與胃部的肌肉),大部分的新生兒,下食道括約肌還無法完全閉合,由於肌肉鬆弛,食物無法完全停留在胃部。若寶寶吞下過多空氣,或是吃太多,就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如何診斷胃食道逆流? 一般會使用 pH 值檢測試劑盒,放入寶寶的食道,檢驗逆流情形與酸度。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檢測寶寶胃食道逆流的方法,如 X 光或胃鏡(泛上消化道內視鏡),後者是將裝有鏡頭的管子,放入寶寶的消化道檢查並採檢體。 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 在多數情況下,隨著括約肌越來越發達,一歲後,自發性胃食道逆流的狀況會減少,若寶寶是喝配方奶,醫師可能會建議換成豆漿,或是較不易引起過敏的奶類。建議讓寶寶少量多餐,避免寶寶的胃部裡有太多食物。另外部分研究顯示,在母乳或配方奶中添加米糊(Rice cereal),讓牛奶更濃稠,可能有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的潛在效果,但請務必諮詢醫師再嘗試。(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其他方式包括在寶寶進食後,將他的身體維持直立狀態,讓頭部高度維持在 30 度以上,避免喝進去的奶水逆流而上;如果寶寶經常打嗝,也能排出一些空氣,進而減緩食道逆流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稀釋胃酸的藥物或制酸劑(Acid blockers),給寶寶每天服用。這些用藥通常與治療成人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的藥物十分相似,不過如果未經醫師允許,不該讓擅自讓嬰兒使用任何藥物。(更多關於嬰幼兒胃食道逆流資訊請見: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2. 寶寶開始會翻身 這時,寶寶在學習如何翻身,這個階段的嬰兒,能夠從趴姿轉換成仰臥姿(正躺),或從正躺切換成趴姿,一般來說,至少要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寶寶,才能學會翻身,因為只有在脖子及手臂肌肉夠強壯的狀態下,才能做到這個動作。 這時候除了會翻身,寶寶活動量也開始增加,代表在換尿布時,你必須騰出一隻手固定住寶寶,也要避免在沒人看著的情況下,把寶寶放在床上或是離地面過高的地方,不然很可能會不小心摔傷。 新手爸媽小提醒 你可能會注意到寶寶出現以下狀況: 1. 開始流口水不代表開始長牙 寶寶的唾液腺還在子宮裡時,就已開始作用了。你可能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時間才開始流口水,因為這時候的寶寶,傾向把東西往嘴裡塞,因此分泌的唾液量會超過吞嚥的唾液量。 不過流口水並不代表寶寶開始長牙,大部分寶寶的第一顆牙,在 4~7 個月大時才長出來。若寶寶發育速度較快,下顎會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可能會先長出 1~2 顆牙齒(寶寶出生時已有牙齒屬於少數狀況)。 許多父母會讓寶寶帶圍兜兜,來避免口水滴的到處都是,不過務必在睡前把圍兜兜拿開,避免孩子窒息。雖然寶寶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上會沾滿口水,看似容易感染到病菌,不過不必擔心,因為口水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 A,可提供寶寶免疫保護的效果。 2. 咕咕聲 一開始注意寶寶呼吸時,咕咕聲聽起來像是隨機產生的,但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在與寶寶對話、吃飽、在鏡中看到自己、或是看到搖籃上的裝飾小鴨鴨時,寶寶就會發出這種咕咕聲,因為寶寶興奮時容易發出呼嚕聲。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嘗試並探索使用喉嚨、舌頭及牙齒,來發出聲音。對父母來說,咕咕叫的聲音通常是除了哭聲以外,寶寶第一個發出的聲音,不過這只是開始,因為幾星期至幾個月之後,寶寶便開始學會大笑(通常在 3~3.5 個月)、尖叫(4.5個月)和發出其他聲音。 寶寶發出子音的階段,不太一樣,有些寶寶三個月大就有辦法,有些則要等到五或六個月大;當寶寶開始試著發出子音時,會一直重複同一個,或兩個子音加母音的合音,到了第二週會換其他的合音,似乎忘記原本已經會發出來的音,不過事實上,寶寶不再發出原本的聲音,是因為他的專注力有限,一次只能好好做一件事。(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寶寶 0~1 歲

寶寶第1週:疫苗接種、嬰兒身高體重變化、臍帶護理與洗澡

嬰兒出院前疫苗接種與檢查 嬰兒一出生,就會接受一系列的健康與成長檢查。若出生時出現黃疸或鵝口瘡,請聯繫醫師,不少新生兒都有機會患上這些疾病,不用太緊張。只要記得帶寶寶去看醫師,醫師會進行檢查、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嬰兒剛出生時,24小時內需接種的疫苗如下: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單1劑):若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應施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預防母嬰垂直感染B型肝炎。 B型肝炎疫苗(第1劑):預防B型肝炎感染 建議可額外接受下列2項檢查: 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有政府補助,主要為提早發現早期症狀不明顯的疾病,例如蠶豆症、半乳糖血症等。 新生兒聽力篩檢:政府3個月內有補助,主要是為了初步確認聽力程度,並及早發現異常與治療。 【延伸閱讀: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嬰兒臍帶護理:清潔與消毒臍帶方法 嬰兒與母親準備出院時,護理人員一般會教授消毒臍帶的方法,父母須持續幫寶寶清潔與消毒臍帶,直到臍帶脫落。 消毒與清潔臍帶的方法如下: 準備物品 75%濃度酒精(消毒效果) 95%濃度酒精(乾燥效果) 無菌棉花棒 無菌紗布 透氣膠帶 消毒與清潔步驟 清洗雙手 用手指撐開寶寶肚臍,露出臍帶 以棉花棒沾濕75%酒精,仔細由內而外擦拭,順序從臍帶根部、臍帶、周圍皮膚 以棉花棒沾濕95%酒精,由內而外擦拭,利用酒精達到乾燥效果 用紗布蓋住寶寶肚臍,並用透氣膠帶固定就完成了 怎麼幫嬰兒洗澡? 寶寶的頭頸部尚未發育成熟,身體也較柔軟,因此洗澡時要採用橄欖球式抱法,托住寶寶身體,並保護好頭頸部。 洗澡原則和步驟如下: 嬰兒洗澡原則 從上到下 從大面積到小皺褶處 嬰兒洗澡步驟 先洗臉、洗頭 洗身體 洗皺褶處與生殖器 小提醒 寶寶不需要天天洗澡,1週2~3次即可。 寶寶頭髮也不需定期清洗,1週1~2次即可;若寶寶頭皮出油,則可以特別加強清洗出油部位。 寶寶日常照護:注意保暖、仔細觀察健康狀況 由於寶寶在子宮裡待了九個月,需要一些時間熟悉新環境,因此,第1週應該用毯子把寶寶包起來,保持溫暖,並讓寶寶接近你的胸部。因為皮膚的接觸與體溫,會讓寶寶感到安全,人體心跳聲也能安撫寶寶。 嬰兒尿布的換法大同小異,然而,不是只有一種換尿布的方法。你應該選擇對你與寶寶來說,最舒適的方式進行,父母一開始可能會手忙腳亂,但只要習慣後,就算關燈或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也能換好尿布。(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最初幾週,有些寶寶可能會嘔吐,或短暫停止呼吸,這是因為肺部裡有痰與液體,而如果寶寶出現喘息或咳嗽症狀,不需要過度害怕,寶寶可能只是想清理呼吸道,只要保持呼吸順暢,症狀很快就會改善,但若症狀持續不見改善,請盡速送醫檢查。 嬰兒生長與發展狀況 寶寶一天可睡16~20個小時左右,但睡眠時間不固定,建議父母能營造良好睡眠環境、建立白天和晚上的分別,並在每晚固定睡前時間安撫寶寶或進行按摩,培養良好睡眠習慣。 嬰兒第1週的生長狀況會因性別而稍有不同(如下),且出生7天內,體重會因生理性脫水而下降5~8%,這屬於正常現象,父母無須擔心;經過7~10天左右,嬰兒就會慢慢恢復至出生體重。 男寶寶 身長:約45.2~53.2公分 體重:約2.5~4.2公斤 頭圍:約32~37公分 女寶寶 身長:約46~53公分 體重:約2.5~4.2公斤 頭圍:約32~35.2公分 此外,嬰兒第1週的視力範圍約20~30公分,僅能大略分辨出明暗、黑白,聽力部分則可辨別熟悉者聲音。 【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2/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嬰兒第17週:小心耳朵感染 鼓勵寶寶多說話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研究人員相信,這時候的寶寶,已經能夠理解母語中基本的聲音,從這個時候到六個月大,寶寶發展的語言能力,能發出這些聲音。這代表著你可能可以聽到夢寐以求的聲音,像是「爸爸」和「媽媽」, 雖然兒童發展專家說,現在寶寶還不能把這些音節與你聯繫在一起,但聽到這些聲音,仍然讓人雀躍不已。(進一步了解寶寶語言發展: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你可以利用鏡子,或模仿寶寶的表情,鼓勵寶寶開口,寶寶可能也會模仿你,對著寶寶說「爸」,他可能會試著說出來。寶寶發出聲音,或嘗試說出字詞時,做出回應可以讓寶寶了解到語言的重要性,並知道做出什麼事,會得到哪些回饋。有助於寶寶的自我發展,因為他開始意識到,說出來的話是會造成改變的。 在第 17 週,寶寶能夠做到下列事項: 趴著時抬頭 90 度。 大笑。 了解母語中的基本聲音。 說出一些簡單的詞,像是「媽媽」 ,但仍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追蹤 15 公分內的物體,身體轉向 180 度。 寶寶的健康須知 每位醫師都有一套自己的檢查方法。根據個體需求,醫師執行的體格檢查、方式與程序都不太一樣。你可以在檢查過後,告訴醫師寶寶與你在家的生活狀況,包含吃喝拉撒睡,並讓醫師知道寶寶的發育情形,若你打算重返職場,也可以談談相關的照顧方法。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你應該知道下列事項: 耳朵感染 耳朵感染也稱為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發生在當病毒、細菌或液體聚積在耳膜後的時候,感染可能會造成腫脹、疼痛,經常會發燒。耳朵感染十分常見,一半以上的嬰兒,在一歲以前都會發生。(延伸閱讀:嬰兒第29週:發燒這樣做 別寵壞寶寶) 耳朵感染的症狀包含: 厭食(Anorexia),因為耳朵感染,會使寶寶吞嚥及咀嚼時疼痛。 不斷拉扯耳朵。 發燒攝氏 38~40 度。 若伴隨感冒,耳朵內的壓力,會使寶寶感到疼痛及煩躁不安,尤其是在某些姿勢(如吃東西或躺在床上)下特別不舒服。 耳屎可能是黃色、白色或是帶血絲。 拉肚子。耳朵感染通常是病毒感染,而這類病毒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延伸閱讀: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給寶寶,避免更嚴重的感染並讓寶寶舒服一些。若寶寶疼痛或發燒,醫師可能會開立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嬰兒的疾病通常在服藥的兩天內,會逐漸緩解。 為了避免耳朵感染,請遵循下列事項: 避免寶寶接觸二手菸,因為菸會影響寶寶的免疫系統。 若你還在親餵,請持續下去。研究顯示,親餵的寶寶比較不會耳朵感染。(同場加映:親餵母乳或泡配方奶粉?母乳與配方奶各有好處) 確定寶寶已接受預防接種,減少耳朵感染的機會,尤其是肺炎(Pneumonia)及流感疫苗。 減少使用奶嘴,有些研究顯示,使用奶嘴會增加耳朵感染的機會。(延伸閱讀:堅持除非不得已才使用!戒奶嘴就不難) 扶寶寶起來 若寶寶無法自己起來,那就需要你在看到寶寶滑倒,或是倒在一旁時扶他一把。雖然你不應該嘗試扶新生嬰兒,因為頸部跟背部,都還沒完全發育,但三到四個月大的寶寶是可以的。你可以從不同角度協助寶寶,讓寶寶的頭部不會歪掉。 俯臥的姿勢,能幫助寶寶看更遠。能夠坐的寶寶,會看到路人、商店、房子、樹木、寵物、公車、汽車,以及周圍的東西,而不單單只是仰望天空,看著嬰兒車四周,比起躺著時得到更多樂趣。此外,寶寶坐著的時候,玩的時間會縮短,你就不會那麼累。 寶寶太胖 與成人過重的情形不同,胖嘟嘟的寶寶,不是飲食造成的。你應該減緩寶寶體重增加的速度,而不是讓寶寶減重。隨著寶寶愈長愈高,活動量愈來愈大,胖嘟嘟的寶寶會慢慢變瘦。若你擔心寶寶的體重,可以參考下列的小技巧: 只在寶寶肚子餓的時候親餵。 若有需求就要調整飲食。 讓寶寶多喝水,水沒有熱量。 半夜不要一直餵奶,因為半夜餵奶不只沒效,還會造成寶寶過重。 評估寶寶的飲食。 鼓勵寶寶多活動,若寶寶很少活動,可以多鼓勵寶寶動一動。 新手爸媽小提醒 寶寶拒絕親餵 寶寶拒絕含媽媽的乳頭是不正常的,一定有特殊原因。下列是常見的原因: 媽媽的飲食。若你發現吃了某些食物後,寶寶拒絕喝奶,那在寶寶斷母奶前,應該避免食用。 寶寶感冒。若寶寶鼻塞,無法同時用嘴巴喝奶與呼吸,當然寶寶會優先選擇用嘴巴呼吸。 寶寶的牙齒。雖然大部分的寶寶,要五到六個月大才會長牙齒,但有些寶寶進度快一些。有時候寶寶的第一或第二顆牙齒,在前四個月就長出來了,喝奶時會壓迫牙齦,讓寶寶覺得不舒服。(如何舒緩寶寶長牙痛?請看:愛亂咬流口水!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和時間) 耳朵痛。 寶寶的嘴巴長鵝口瘡。(同場加映:媽媽寶寶都要小心!哺乳可能會受念珠菌感染) 若寶寶很餓,奶水又流得太慢,寶寶可能會失去耐性。 媽媽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會影響奶水的味道,有時候寶寶會因此拒絕喝奶。 媽媽壓力過大。 寶寶準備好要斷母奶了。 在這個時候,下列方法可能幫得上忙: 不要讓寶寶喝其他類型的奶。 試著瓶餵。 反覆嘗試,就算寶寶一直拒絕,還是可能又回去吸奶。 慢慢開始餵寶寶固體食物。 若寶寶持續拒絕親餵,或是還有其他症狀,請與醫師討論。 換尿布困難 若寶寶在換尿布時一直很不配合,之後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寶寶可能會覺得被迫穿尿布不舒服,因此抗拒尿布,換的時候十分辛苦。建議在你把寶寶放到檯子上前,先準備就緒。換尿布動作盡量加快,同時,你也可以發出一些聲音讓寶寶分心,像是手機、音樂盒或是寶寶喜歡的玩具,也可以唱歌或是跟寶寶說話,爭取你換尿布的時間。(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寶寶 0~1 歲

嬰兒第15週:很會抓握東西 小心鵝口瘡感染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寶寶已經開始對周遭的世界下結論,對每件事都充滿好奇,甚至對自己的倒影也感到新奇不已。若寶寶面對鏡子,他不會意識到那其實是鏡中的影像(通常到兩歲才會明白),但寶寶喜歡看著倒影,而且可能會望著鏡子笑開懷。 在第 15 週,寶寶可能做到以下的事項: 身體直立時,頭部保持穩定。 趴著時,用雙手撐起胸口。 翻身(單向)。 手抓物品。 容易被小東西吸引注意力,如葡萄乾(要注意不要讓這些東西在小孩觸手可及的範圍) 開始對周遭做出判斷,對每件事充滿好奇,包括自己。 如何照顧寶寶? 你的寶寶可能會在聽到你的聲音時,停止吸吮手指或奶瓶。讓寶寶發出聲音,描述你在做的家務事給他聽,這不只會建立起寶寶跟你之間的聯繫,也能幫助寶寶練習表達。可以觀察一下寶寶是否有回應的跡象。(延伸閱讀:學步期大躍進!3招培養小孩語言能力) 當你跟朋友在一起時,讓寶寶在一旁,好讓寶寶聽聽各種對話,及了解人際互動。寶寶喜歡看著其他孩子玩耍、更大的寶寶會學走路,或是觀察寵物在幹嘛。這時,你需要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因為寶寶還不會注意自身安全。事實上,只要觸手可及的物品,寶寶都會拿來把玩,寶寶很會抓東西,所以可以給他一些容易抓握的玩具,可能是塑膠或是橡皮筋,也可以給一些會發出聲響的玩具,或絨毛玩偶。 寶寶一開始只會一次用一隻手,之後再換手,這個時候你還無法得知到底寶寶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直到兩到三歲才會知道。 寶寶的健康須知 這個月,大部分的醫師不會安排回診或是定期檢查。若你有任何疑問,等不及到下次回診時詢問,都可以打電話諮詢醫師。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鵝口瘡 鵝口瘡(Oral thrush)屬於嘴巴的真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yeast)引起的。若你覺得寶寶臉頰內、舌頭及嘴唇上,有擦不掉的白斑,看起來像嘔吐的汙漬,這可能是鵝口瘡的徵兆。 酵母菌喜歡在潮濕溫暖的地方生長,而嬰兒的口腔正好是理想的環境。若你親餵寶寶,你的乳頭可能因寶寶吸吮而受感染,受感染乳頭可能會在親餵時,感到乾澀與疼痛。若你這陣子心情特別緊繃或抵抗力弱,更容易受到感染,酵母菌會沿著消化道移動,經過肛門造成疹子或陰部感染。(延伸閱讀:媽媽寶寶都要小心!哺乳可能會受念珠菌感染) 若發生上述情形,請找醫師為你與寶寶,開立抗真菌的處方。尤其如果你還在親餵,則必須跟寶寶一起進行治療,避免互相感染。治療需要幾週的時間才會生效,治療期間請多洗手,用沸水消毒玩具和奶嘴,並在乳頭上塗抹抗真菌藥膏與消炎藥。有些患有鵝口瘡的寶寶,臉頰與牙齦會痛,造成他們煩躁不安且不想吃東西。 陰莖腫脹 若你看到寶寶的陰莖腫腫的,可能會十分擔心,但實際上,寶寶通常是罹患尿布疹(Diaper rash)而已。尿布疹十分常見,有時候會造成寶寶的陰莖腫脹,因而導致排尿困難。(延伸閱讀:寶寶尿布疹原因預防~可以用痱子粉嗎) 請好好治療寶寶的尿布疹,若寶寶排尿困難,可以讓寶寶泡在溫水裡。若使用布尿布,請改成一次性拋棄尿布。如果在家治療兩三天後,寶寶的尿布疹仍然沒有消失,或發生嚴重的排尿困難,請立即就診。(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寶寶動作協調不佳 即便寶寶已經離開子宮好一段時間,神經系統仍未發展成熟,大腦還無法完全處理所有事情,因此,寶寶的協調能力不好是正常的,運動功能仍在發育階段。不過,寶寶很快就能控制自己的動作,而且更能夠有目的性、技巧性的完成。若你仍然有疑慮,請在下次回診時詢問醫師。 新手爸媽小提醒 夜間餵奶 夜間餵奶能讓寶寶獲得足夠的營養,即便有些親餵寶寶,三個月後就不需要再喝母奶(有些甚至更早),大多數的媽媽,仍維持親餵的習慣,有些寶寶每晚仍須親餵兩次。 然而,每晚餵三到四次奶是不必要的,你可以慢慢減少餵奶次數,好讓自己得到更充足的休息與睡眠,此舉也可以幫助寶寶好好睡覺,下列是你可以嘗試的方法: 讓寶寶一次多喝一點奶。 在寶寶哭著要奶前就先餵奶。 確保白天已經喝足夠的奶。 增加餵奶的間隔時間。 考慮分房。若你目前與寶寶同房或同床,且不想要繼續下去,這時候就是分房的時機了。一直抱著寶寶會讓寶寶醒過來,造成你必須更常抱寶寶。


寶寶 0~1 歲

嬰兒第13週:明確認出爸媽 預防尿布疹撇步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在第 13 週,寶寶可能會: 雖然在幾天大的時候,就能認出你,到了第 13 週,寶寶能更清楚意識到這件事。在這個年齡的嬰兒,有一半都能準確地認出爸媽。 能夠對陌生人微笑,尤其是其他人直視眼睛、陪玩或是說話的時候。寶寶會注視著,分辨出是誰,當然,寶寶會更愛父母或常伴在他們周遭的人。 寶寶能夠保持安靜,與你四目相交,也能在房間裡看到你時,晃動手臂或興奮地笑。寶寶甚至會覺得你的味道,聞起來很舒服。 躺著時,能抬頭 45 度。 如何照顧寶寶? 研究顯示,常與父母對話的寶寶,智商較高,字彙量也較豐富,且較其他孩子成熟。因此,與寶寶的互動非常重要。當帶寶寶出去散步或經過雜貨店時,可以告訴寶寶周遭的事物。雖然寶寶還無法覆述你說的話,但他/她會將這些資訊,一點一滴記入腦袋裡。 (同場加映:想要寶寶更聰明?試試這5招 贏在起跑點) 寶寶的健康須知 這個月,大部分的醫師不會預約定期的檢查,倘若你有任何問題,無法等到下一次檢查,請直接去就診詢問醫師。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尿布疹 尿布疹(Diaper rash)通常是由潮濕與摩擦引起的。尿液或糞便長時間在尿布上,會刺激寶寶的皮膚,並造成細菌與黴菌滋生,有時候還會使皮膚發炎感染,少數情況是由尿布或濕紙巾的味道,或添加物引起的。(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讓寶寶保持在乾燥的環境,是治療尿布疹的最佳方法。經常幫寶寶更換尿布,不要讓髒的尿布穿太久。你也可以幫寶寶塗抹軟膏,使皮膚跟排泄物中間,有一道阻隔,這樣就能避免刺激與感染。可嘗試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的藥膏,因為它能夠在皮膚上,形成比潤滑油更厚的保護層,並在皮膚上保留更長的時間。研究顯示,穿一次性尿布時親餵,起尿布疹的機率較小,因此,建議你經常親餵。 不要使用紙巾摩擦,改用溫水裝在噴霧瓶,清理寶寶的屁股。若需要更仔細地清潔,可以使用軟布或是棉花,輕輕擦拭。你可以使用溫和的肥皂,來增加香氣,接著,在低溫下,吹乾寶寶的屁股。你可以偶爾讓寶寶不穿尿布,在嬰兒床或院子裡玩耍,這時,底下鋪一層防水墊即可。若寶寶嚴重的尿布疹,是由黴菌引起,請打電話給醫師,詢問有效的治療方法。 嬰兒猝死症 事實上,只有少數寶寶會發生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不需要過度擔心。寶寶一歲大後,就幾乎不會有嬰兒猝死的風險,不要讓焦慮影響到你和寶寶。 新手爸媽小提醒 建立固定作息 即使已經三個月大,許多孩子還是無法按表操課。吃飯與睡覺的時間,都是說要就要,說不要就不要。若你的孩子是屬於上述情形,你需要決定是否該採取行動,給寶寶建立固定的作息。 下列提供兩種選擇的優點: 照表操課:替寶寶建立固定時間,不代表你沒有滿足寶寶的需求,而是在特定的狀況與時間內滿足。 照寶寶的需求:寶寶的作息不固定,但一樣能健康成長。傾向這一派的人相信,照著寶寶的需求,有助於讓你更了解寶寶、培養自信,並且增進寶寶與父母間的溝通。


寶寶 0~1 歲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腦膜炎是兒童中樞神經感染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新生兒腦膜炎有時未必有典型症狀,因此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當父母發現寶寶有哭鬧、躁動或發燒等症狀,千萬不可大意,《Hello醫師》帶您了解新生兒腦膜炎的原因與症狀,以及透過腰椎穿刺是否有後遺症? 什麼是新生兒腦膜炎? 正常的脊髓液內是無菌的,但環境中的細菌、病毒或潛藏在人體呼吸黏膜及腸胃道的病原,在寶寶免疫力下降(如感冒,嬰幼兒免疫力尚未成熟)時,便有機會突破身體原本的防衛,進入脊髓液中,造成腦膜炎。 腦膜炎(Meningitis)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疾病,通常由細菌、病毒經由飛沫接觸進入到血液所傳染;依年齡不同,好發腦膜炎的病原體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下列2種: 細菌性腦膜炎:新生兒腦膜炎以細菌傳染為主,最常見為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及李斯特氏菌等產道常見的菌叢, 非細菌性腦膜炎:以病毒性為最大宗,腸病毒腦膜炎最常見;其中,又包括艾柯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等。腸病毒腦膜炎盛行於夏季,嚴重時恐會併發腦炎。 根據衛生福利部指出,若母親早期破水超過18小時,或是生產前後有感冒,新生兒感染腦膜炎的機率會大幅增加,死亡率約10~30%。(延伸閱讀: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 新生兒的腦膜炎症狀不明顯且不具特異性,有時會被家長忽略;因此,若嬰兒出現下列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診治: 發燒 哭鬧 躁動 食慾下降 嘴唇發紺 黃疸 若是未滿4個月的嬰兒反覆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立即就醫;年紀較大的兒童(3~12歲)可能出現腦壓上升而導致的頭痛、嘔吐或畏光等症狀,有時會出現癲癇至癲癇發作或意識改變,也可能是腦膜炎,同樣也要及早就醫。 幼兒腦膜炎如何診斷? 在腦膜炎診斷方面,醫師除了依據臨床症狀診斷外,通常需靠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做培養,才能確認寶寶是否有腦膜炎;腰椎穿刺,俗稱「抽龍骨水」,是腦膜炎唯一的診斷方法,其他檢查方式如抽血、電腦斷層,甚至核磁共振,都無法取代腰椎穿刺的準確性。 腰椎穿刺的目的在將取得的脊髓液進行不同檢查,例如包含細胞的計算、格蘭氏染色檢查有無細菌、生化檢驗其中葡萄糖及蛋白質的含量,以及細菌與病毒培養等,並綜合上述結果判讀以進一步診斷是否有腦膜炎。 腰椎穿刺很危險嗎?是否會有腦膜炎後遺症? 家長常擔心腰椎穿刺可能傷到寶寶或有後遺症,其實,家長其實不用過度擔心;正常成人一天會生成500毫升的脊髓液,即使新生兒一天也有50毫升脊髓液,可不停代謝與循環;所以,檢查所需的量不致於對孩子造成傷害。 在執行腰椎穿刺前,醫師會適度安撫寶寶,執行方法就像半身麻醉或無痛分娩,讓小朋友側躺彎曲成蝦米狀,定位完畢下針,取少量的脊髓液,以進行各種培養及生化檢查;臨床上是一個簡單又安全的步驟,很少有併發症。 完成腰椎穿刺後,需加壓平躺6~8小時,避免脊髓液滲漏,並注意傷口清潔與乾燥。 如何治療新生兒腦膜炎?依據病原體採取不同方式 至於要怎麼治療腦膜炎,依病原體不同,採行不同的治療方法: 細菌性腦膜炎:需要抗生素的治療,療程需要2~3週的時間;若併發急性水腦,有時需要神經外科醫師進行腦室引流手術。常見的後遺症為神經系統受損,包括聽力、認知功能異常。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醫師也會檢查病患的聽力。 病毒性腦膜炎:支持性療法為主,即減緩症狀的治療,多補充水分、充分休息等。除了少數水痘、皰疹病毒感染需要服用額外藥物,其餘只要症狀緩解就可以出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 0~1 歲

腸套疊3大症狀父母須注意!寶寶腸套疊原因與治療

腸套疊( Intussusception )是寶寶常見的腹腔疾病之一,當寶寶開始間歇性哭鬧、煩躁不安時,千萬別輕忽;特別是並非每個寶寶症狀都很明顯,因此父母們需要特別注意;《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嬰兒腸套疊的常見症狀,以及如何治療才能讓寶寶健康。 發生腸套疊的原因 所謂的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滑進遠端的腸套中,像是套杯子般疊在一起;有時小腸會套進大腸,或是大腸套入小腸;較為常見的,則是盲腸附近的小腸套大腸。 一旦腸子被套入其他腸子後,腸繫膜的血管會受到擠壓,腸壁的血液循環被阻斷,讓靜脈與淋巴液回流受阻後,造成淋巴外滲,切斷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腸壁會壞死,需動手術將腸道切除。 目前醫界對於腸套疊的成因尚不清楚,但腸套疊好發於春夏交接、初冬時期,這兩段時間剛好是腸胃炎盛行的時候,可能與腹瀉、病毒感染有關。 寶寶有腹痛、血便要注意!腸套疊的症狀 3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發生腸套疊,當寶寶出現以下3大症狀及表徵時,家長們務必要提高警覺: 腹痛:痙攣性的腹痛,發作時,寶寶的腳甚至會彎曲至腹部。 嘔吐:初期發作時會吐奶,若腸子未恢復至原本位置,寶寶會開始吐出黃綠色的膽汁 血便:形狀似草莓果醬的血便,是腸黏膜出血以及腸黏液所混合而成。 不過,並非每個寶寶都會出現明顯症狀,有些嬰兒只是顯得焦慮不安,所以有些家長可能會因此忽略。 其實,腸套疊不只出現在嬰兒,成人也會發生,不過,兩者發生原因不完全一樣。成人罹患腸套疊,通常有較明顯的病灶,如癌症或腫瘤;寶寶的腸套疊大部分是沒有任何病徵,為原發性腸套疊(primary Intussusception),通常為病毒感染所引起。 腸套疊延遲就醫會有什麼後果? 要診斷是否出現腸套疊,醫師除了依據上述症狀診斷之外,還會以下列方式安排進一步檢查: 超音波檢查:橫切面的腸套疊,在超音波下,如同心圓標靶,外環厚度約0.6公分:斜切時,性狀類似腎臟 觸診:在寶寶右上腹部摸到如香腸狀的塊狀物 肛診:手套可能會沾到血便。 有些家長不了解腸套疊,萬一延遲就醫,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腸道組織可能會缺血 黏膜壞死出血 導致腸壁穿孔破裂 可能造成腹膜炎。 腸套疊的治療 醫師會視寶寶的嚴重程度進行不同的治療,常見方法如下: 灌腸復位:從直腸灌入鋇劑、空氣、水(或生理食鹽水),腸阻塞的部分會被液體推開,慢慢回到正確位置。灌腸復位較不適合已經併發腹膜炎或視疑似腸道破裂的寶寶,且若失敗時,必須進行開刀治療。 開刀手術:灌腸復位失敗時需要開刀,以腹腔鏡機械將腸道復位。 抗生素治療:進行治療之前就有腹膜炎的寶寶,醫師會給予抗生素、放置鼻胃管,等症狀穩定後再做評估。 腸套疊治療後仍有10%的機率復發 寶寶接受治療後,若腸道功能恢復正常,便能出院回家休息;此時,應盡量避免讓寶寶攝取刺激性或冰冷的食物,應改以好消化的食物替代;父母也須注意寶寶是否復發;有統計指出,以灌腸復位的寶寶約有10%機率會復發;手術切掉腸段的寶寶則是2~5%的機率。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 0~1 歲

厭奶期怎麼辦?厭奶期症狀有哪些?6招改善寶寶不喝奶

新生兒剛出生時,通常餓了就哭、喝奶喝飽了就睡,體重也快速增加;但常見到了約3個月大時,突然喝到一半就不想喝,喝喝停停或甚至抗拒大哭,讓不少父母擔心,寶寶到底怎麼了?其實,寶寶們大都會經歷一段厭奶期(Infantile Anorexia),《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何時會出現厭奶期?一直不喝奶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嬰兒厭奶期:出生3~6個月後 厭奶期是許多嬰兒必經的成長過程,大多在出生約3個月至6個月後發生;一般來說,1歲以下發生都很正常。寶寶開始厭奶的原因主要如下: 味覺開始發育:對於奶粉的味道感到厭煩,想要嘗試其他新口味。 認知發展逐漸成長:寶寶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探索周遭環境會讓寶寶不專心吃奶。 成長速度趨緩:寶寶的成長速度逐漸趨緩、平穩,需要的熱量不如以往,也不像新生兒的時候愛吃奶。 長牙:寶寶長牙後會想要咬東西,漸漸不愛吸吮。 只要寶寶的體重、頭圍在生長曲線的正常範圍,且沒有出現生病症狀,爸媽們不需要太過擔心。 厭奶期症狀、特徵有哪些? 寶寶的厭奶期症狀可以分成生理性與病理性,通常若是生理性厭奶,父母不需太過緊張;不過,若出現病理性厭奶,建議諮詢小兒科門診。 生理性厭奶: 活動力不錯卻不怎麼喝奶:怎麼活動都不會餓,餵奶時還會大哭、將頭別開。 喝奶時很容易分心:很容易在吃奶時到處東張西望,會被聲音、鮮豔的顏色吸引。 病理性厭奶: 活動力變差 體重下降 經常哭鬧 腸胃出問題 父母除了觀察寶寶有無上述症狀之外,也可以定期到診所、醫院追蹤寶寶的生長曲線,是否都在正常的範圍。(延伸閱讀: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6招處理嬰兒吐奶) 厭奶期怎麼辦?6招改善寶寶不喝奶 不強迫喝奶,試試看少量多餐:強迫寶寶在厭奶期喝完奶,可能會讓寶寶感到害怕。可以試著按照寶寶的意願給予適當的奶量,不想喝了就不強迫繼續進食。 多消耗體力:可以趁著寶寶對外界感到好其實,多消耗體力,讓寶寶容易感到飢餓。 餵食方式要改變:寶寶長牙後不喜歡吸吮東西,試著用湯匙餵食寶寶,增加一點新鮮感。 奶嘴孔洞大小要注意:有些寶寶會因為奶嘴的孔洞大小不合,喝奶時不順暢導致厭奶;可以檢查奶嘴孔洞是否有順利流出奶水,最好的速度大約是1秒1滴。 試著調整進食環境:寶寶已經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若吃飯時有過多的聲響會吸引注意力,可以換成安靜的地方壤寶寶喝奶,減少感官的刺激,寶寶也可以專心喝奶。 適時添加副食品:若寶寶已經4~6個月大時,可以視情況增加一些副食品,讓寶寶可以咬咬食物,訓練口腔、吞嚥的能力。(延伸閱讀: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