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腹瀉就是俗稱的拉肚子。症狀為:大便的硬度減少、含水量增加、排便的頻率增加、總排出量超過正常平均量。嚴重急性腹瀉可能因脫水而危及生命,腹瀉伴有腹痛或者出血的病人建議盡快就醫。

基礎知識

腹瀉

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拉肚子拉不停,究竟是什麼原因?常見誘因包含飲食不當、腸胃炎或慢性疾病。不同的拉肚子型態、顏色與持續時間,往往能反映腸道健康狀況。《Hello醫師》為您解析拉肚子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並提供飲食建議、就醫時機與預防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拉肚子時,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與因應之道。 拉肚子拉水?從型態、顏色判斷拉肚子嚴重程度 拉肚子常見症狀包含水狀便、腹痛、脫水等。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且大便型態異常,就需要特別注意。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大便可分為7種類型: 第一型:顆粒狀、堅硬如堅果,排出困難 ➜ 可能為便秘 第二型:條狀但質地堅硬 ➜ 可能為便秘 第三型:條狀、表面有裂痕 ➜ 屬於理想型態 第四型:條狀、光滑柔軟 ➜ 屬於理想型態 第五型:軟爛、不規則塊狀 ➜ 接近腹瀉型態 第六型:糊狀、質地軟爛 ➜ 常見於腹瀉 第七型:完全水狀,無固體 ➜ 屬於嚴重腹瀉 除了型態之外,也可從大便顏色判斷腸胃健康與拉肚子的嚴重程度: 黃褐、棕色大便:屬於正常顏色,代表腸胃功能健康。 黃色大便:可能與油脂代謝異常有關,或攝取過多油脂。 綠色大便:腸胃消化不完全,或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攝取過多綠色蔬菜或含綠色色素的食物。 灰色或白色大便:多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常見於肝臟、膽管或胰臟疾病;也可能是近期接受X光檢查時服用鋇劑所致。 黑色大便: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有時與服用鐵劑、含鉍藥物,或食用藍莓、墨魚等深色食物有關。 紅色大便: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大腸、直腸出血或痔瘡;也可能因食用紅肉火龍果、甜菜根等含豐富紅色色素的食物所致。 (延伸閱讀: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不明原因拉肚子?急、慢性原因及特徵解說 拉肚子是腹瀉的表徵,除了反映消化狀態,也能顯示腸胃健康是否異常。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特徵差異如下: 急性拉肚子:持續時間少於2週,常伴隨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症狀。 慢性拉肚子:持續超過4週,通常與慢性腸道疾病或其他長期病因有關,需進一步檢查。 急性拉肚子3種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或星狀病毒等。可能伴隨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噁心、肌肉酸痛。 食物中毒:食用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旅遊至衛生條件差地區,可能出現「旅行者腹瀉」。症狀因病原不同而異,可能包括腹痛、嘔吐、發燒或血便。 藥物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含鎂抗酸劑、糖醇藥物或部分抗癌藥物,也可能引發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6種常見原因 腸躁症:與壓力、焦慮相關,會造成腸胃蠕動異常,常見脹氣、放屁、腹痛,部分人還會出現頭暈、頭痛。 食物過敏或乳糖不耐症:對牛奶、大豆、穀物、雞蛋、海鮮等過敏,或乳糖消化不良。症狀包括噁心、腹部痙攣、脹氣、放屁。 消化道疾病:如乳糜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或胰臟、小腸功能異常。 腹部術後影響:接受闌尾、膽囊、大腸、肝臟、胰臟或小腸手術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 腸道感染未完全康復:部分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仍可能出現拉肚子。 癌症影響:癌細胞轉移至腸道,可能干擾排便功能,引發慢性拉肚子。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別怕!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含優質蛋白又補鈣 ) 急、慢性拉肚子差異 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 持續時間 少於2週 超過4週 常見症狀 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反應 長期腹痛、脹氣、腸道不適 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諾羅、輪狀)、食物中毒、藥物副作用 腸躁症、乳糖不耐、消化道疾病、術後影響、癌症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如何停止拉肚子? 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可能快速流失,容易造成脫水。此時可先做以下處理: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選擇含有鈉、鉀的電解液或運動飲料,幫助維持體內平衡。若是兒童,建議將市售運動飲料以1:1比例稀釋,或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 短暫禁食6~8小時:依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時可暫時停止進食,讓腸胃休息,避免再度受到刺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再逐步恢復清淡飲食。 H2 拉肚子看什麼診所?什麼科? 若已禁食6~8小時並調整飲食後,孩童仍持續拉肚子超過24小時、成人超過2天,或出現以下警訊,請盡早就醫: 脫水跡象:口渴、口乾舌燥、尿量減少或尿色加深、皮膚乾燥或彈性變差;幼兒可能出現哭不出眼淚、眼眶或囟門凹陷、精神倦怠。 腹部或直腸劇烈疼痛,或持續發燒。 糞便帶血、呈黏液狀,或出現黑色水樣便。 高齡者、孕婦、慢性病患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若出現上述不適,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就醫科別建議 成人:可先至家醫科或腸胃科診所,由醫師評估。 兒童:可前往小兒科診所就醫。 若經診所治療後仍未改善,建議進一步到醫院胃腸肝膽科或兒童專科或小兒腸胃科接受檢查。 拉肚子飲食推薦: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拉肚子時腸胃功能較為敏感,飲食調整非常重要。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式,減輕腸胃負擔,並遵循以下原則: 飲食4原則:低油、低糖、低纖維、易消化 低油:以水煮、清蒸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或高油料理,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低糖:過多精緻糖類在腸道中容易被細菌分解產氣,導致脹氣與蠕動加快而加重腹瀉。 低纖維:選擇柔軟、低纖維食材,如蒸蛋、嫩豆腐,避免腸道蠕動過快。 易消化: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菜湯)為主,症狀緩解後再逐步改為米糊、白粥或軟質麵條。 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推薦食物清單 […]

看更多 腹瀉 相關文章

腹瀉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什麼是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這種名為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或困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 diff)的細菌,輕則造成腹瀉,重則導致腸胃發炎疾病(如結腸腫脹),危及生命。感染通常在使用抗生素後發生,是人們在醫院常受感染的細菌之一。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有多常見?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常見於65歲以上民眾,或長期待在醫院和長期照護機構的人身上,但即使是健康的人們也可能在長期的抗生素治療後染病。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症狀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有哪些症狀? 相關症狀包括: 水狀腹瀉一天10至15次。 嚴重腹部絞痛。 其他症狀包括發燒、血便或膿便、噁心想吐、脫水、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 嚴重的症狀可能代表大腸發炎(Colitis, 結腸炎)或部分結腸組織可能流血或化膿(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偽膜性結腸炎)。 有些受感染者不會發病,卻仍能夠散播感染:這些人被稱為「帶原者」。 有些症狀上面沒有列出,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何時需要看醫生? 若您每日水狀腹瀉達三次以上並持續超過三天,您應盡速聯絡您的醫師。 若您有上述任何徵狀,尤其是發燒和嚴重胃痛,請直接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和您的醫師討論您的狀況永遠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原因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原因可能與使用抗生素相關,例如氯林絲菌素(Clindamycin)、青黴素(Penicilin)、氟奎諾酮類抗生素藥物(Fluoroquinolones)和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細菌和休眠孢子的傳播途徑包括觸碰糞便、受汙染的表面或食物,包括便盆、家具、床單和馬桶等。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風險因素 有許多風險因素可能導致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例如: 接受抗生素治療人士 患有其他疾病人士 年齡較長人士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不能代替任何專業醫療建議。若需要更多的資訊,請務必洽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初步診斷包括是否有使用抗生素的經驗,以及典型症狀的發生。經由血液和糞便測試能夠確診,有時則透過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和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來檢視結腸,加以診斷。 如何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首先,必須停止使用引發感染的抗生素,有些人可能需要使用新的抗生素,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或萬古黴素(Vancomycin)來進行療程, 這些抗生素可以阻止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的生長,同時恢復腸道好菌。 發燒通常會在2~3天內消失,腹瀉則約3~4天。期間應多補充水分,以防脫水,並注意營養均衡。 其他治療方式包括益生菌療法,若情況嚴重,可進行手術移除結腸受感染部分。益生菌是種有益的細菌,含有酵母菌,能夠幫助恢復腸道內部微生物的健康平衡。 此疾病復發率較高,若是復發將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能有助於控制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勤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遵照醫師指示,按時使用抗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的抗生素,直至療程結束。 多喝含水、鹽和糖的液體,如稀釋果汁、軟性飲料和高湯。 若您有水狀腹瀉問題,可多吃澱粉食物,如馬鈴薯、麵條、米飯、小麥奶油、燕麥片和鹹餅乾。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直接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最好的診斷。


腹瀉

出門就要開心玩!預防發生旅行者腹瀉3方法

旅行是現代人揮別忙碌生活的療癒方式,許多人總會在出發前精心規劃行程,期待能徹底放鬆、享受異地風情。然而,若途中不幸遇上「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不僅影響行程,生理上的不適也可能讓整趟旅程大打折扣。《Hello醫師》分享預防、應對旅行者腹瀉的方法,讓您旅途中玩得盡興。 何謂旅行者腹瀉? 這是一種消化道疾病,源於各地衛生條件的差異,若我們食用不潔的食物和水,將病原體(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帶進體內,會造成患者每天排3次以上不成形(稀狀)糞便、水便,並且可能伴隨的症狀有:爆炸性與水樣腹瀉、腹部絞痛、噁心嘔吐、打嗝與脹氣等症狀,而嚴重患者會發燒或血便,若這些症狀持續2~3天、3天以上),就必須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旅行者腹瀉會持續多久? 通常會持續1~5天便可痊癒,但仍有極少數患者持續長達1個月之久。 如何預防旅行者腹瀉? 用餐前及如廁後,多用肥皂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乾洗手產品,來維持手的清潔。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吃生食、路邊攤食物,以及未高溫殺菌的乳製品,水果則要用清水洗過後再吃。 請飲用未開封的瓶裝水,或是煮沸過的水。 如何治療旅行者腹瀉? 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預先攜帶口服電解質液),以避免身體脫水。 旅行前請先洽詢醫師,並依其建議攜帶止瀉藥。 請依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瀉藥,如果出現痢疾的症狀或糞便中有血,則不能使用止瀉藥。若服用止瀉藥後2天仍持續腹瀉,就要立刻停用這些藥物。請注意,服用止瀉藥期間,要記得補充足夠的水分。 腹瀉嚴重者,應盡速就醫。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