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腹瀉就是俗稱的拉肚子。症狀為:大便的硬度減少、含水量增加、排便的頻率增加、總排出量超過正常平均量。嚴重急性腹瀉可能因脫水而危及生命,腹瀉伴有腹痛或者出血的病人建議盡快就醫。

基礎知識

腹瀉

拉水便怎麼辦?8大原因、6種水便顏色與改善方法完整解析

突如其來拉水便,可能會讓人擔心,腸胃是否出現異狀?其實,拉水便原因及顏色不同,也代表著腸道的健康狀態!究竟該怎麼處理?何時該看醫生?《Hello醫師》為您解說拉水便原因、顏色、相關症狀與改善方式,以及飲食原則及禁忌,幫助您守護腸胃、恢復健康。 拉水便是什麼?與一般腹瀉有何不同? 拉水便是腹瀉的一種嚴重表現,指排出的糞便完全呈水樣,沒有成形,甚至像水一樣從體內流出。這類情況常伴隨肚子痛、腸鳴聲明顯,甚至難以控制排便。 與一般軟便、糊狀便不同,拉水便表示腸道幾乎無法吸收水分與養分,可能是感染、腸道發炎或消化吸收功能異常造成。若持續發生,應特別注意脫水與電解質流失風險。 為什麼會拉水便?急、慢性常見原因解析 造成拉水便的原因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症狀,也可能長期反覆發作。 根據美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說明,大多數人拉水便的狀況屬於急性腹瀉,持續1~2天後會自然改善;若超過4週,則屬於慢性,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腸胃功能。 以下是常見的誘發原因: 急性拉水便常見原因 病毒或細菌感染:最常見原因之一。成人常因感染諾羅病毒引起腸胃炎,兒童則以感染輪狀病毒為主。 食物中毒:攝取被污染的食物或飲品,如在衛生條件較差地區旅遊,可能導致「旅行者腹瀉」。  藥物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含鎂抗酸劑、某些抗癌藥物,都可能破壞腸道菌叢,造成水樣腹瀉。 腸道手術後反應:部分腸道術後患者短期內無法正常消化與吸收,也可能出現拉水便。 慢性拉水便常見原因 食物不耐症或吸收不良:如乳糖不耐症、麩質過敏(乳糜瀉),進食後腸道刺激導致拉水便。 慢性腸道發炎疾病:例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會合併腹痛、體重減輕、噁心等症狀。 腸躁症(IBS):壓力或焦慮常是誘發因子,部分患者以「腹瀉型 IBS」為主表現。 癌症或腸道轉移:少數癌症病患在末期可能因腸道受侵犯而出現水便症狀。 拉水便怎麼改善?吃益生菌有幫助嗎? 拉水便的處理方式,需依病因而定。若症狀輕微且無其他異常,大多可在家中觀察與調養;但若出現水便持續不止、發燒、血便等警訊,應盡快就醫。 以下為常見的改善方式: 短期緩解藥物:在醫師指示下,必要時可使用止瀉藥或吸附劑,幫助減少排便次數,改善不適;但不建議自行長期服使用,以免只是「治標不治本」,反而延誤病情。 針對感染的對症治療:如懷疑為細菌或寄生蟲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或抗寄生蟲藥物。 慢性腸病治療:若是腸躁症、克隆氏症等患者,須透過抗發炎藥物、腸道調節劑等控制病情。 補充益生菌:可調節腸道菌叢,增進消化道穩定性,特別適合因抗生素使用或腸躁引起者。 補水與電解質:持續水便易導致脫水與礦物質流失,建議適量補充含鈉、鉀的電解質飲品。 若出現高燒、嚴重腹痛、血便、無法進食或脫水症狀,建議盡快就醫處理,避免延誤病情。 拉肚子拉黃水?5種水便顏色代表意義一次看 拉水便不只型態改變,顏色也能透露腸道健康的警訊。正常的糞便顏色應為黃棕或咖啡色,若呈現水狀且顏色異常,可能代表腸胃功能出現問題。 以下整理常見拉水便顏色及可能原因: 黃色水便:最常見的水便顏色。可能是食物通過腸道速度太快,導致膽汁來不及充分混合,或脂肪吸收不良造成,常見於高油、高麩質飲食後。 綠色水便:表示腸道蠕動過快、食物未完全消化,可能與腸躁症、腸胃感染有關。也可能是大量攝取綠色蔬菜或含色素食物所致。 白色或灰色水便:可能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常見於肝臟、膽管或胰臟疾病;若近期有做鋇劑攝影,也可能暫時出現此情況。 黑色水便:若伴隨黏稠與惡臭,需留意是否為上消化道出血。若僅是服用鐵劑、含鉍藥物或藍莓等,則多為正常反應。 紅色水便:警訊顏色之一,可能是大腸或直腸出血造成,常見於痔瘡或腸道發炎;但若近期攝取紅色食物或色素,也可能造成糞便泛紅。 提醒:若出現顏色異常的拉水便且持續多天,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感染、出血或消化功能異常。 拉水便吃什麼?拉水便飲食原則與禁忌 出現水便時,應避免讓腸胃繼續受刺激,建議依症狀緩解狀況,逐步恢復進食,並注意補水與選擇易消化食物。 根據台中榮總醫院的衛教資料,可參考以下飲食調整建議,協助腸胃順利恢復: 急性拉水便怎麼吃?建議先禁食6~8小時 觀察腸胃狀況,避免立即進食刺激腸道。 若無嘔吐與劇烈腹痛,可採「少量多餐」原則開始補充水分。 拉水便恢復期的三階段飲食調整 第一階段(清流質):如白開水、米湯、電解質飲料,有助補水與維持電解質平衡。 第二階段(半流質):建議攝取白粥、稀飯、軟麵條等,減輕腸道負擔。 第三階段(易消化軟質食物):如蒸蛋、瘦肉泥、煮熟蔬菜,慢慢恢復營養攝取。 拉水便可以吃什麼? 電解質飲品:如運動飲料,幫助補充鈉與鉀,預防脫水。 BRAT飲食:即香蕉(Banana)、白飯(Rice)、蘋果或蘋果泥(Apple)、吐司(Toast),適合短期緩解腸胃不適,但不建議連續食用超過48小時,以免營養不均。 拉水便不能吃什麼? 乳製品:拉水便時腸道黏膜尚未修復,乳糖容易刺激腸道,可能加重腹瀉。 咖啡、濃茶、酒精:含咖啡因或刺激成分,可能引發腸胃蠕動異常或惡化症狀。 高油、高糖、高纖維與生食:這些食物會增加腸胃負擔,且生食可能含細菌,造成二次感染。 一直拉水便怎麼辦?何時該看醫生?看什麼科? 若嘗試飲食調整與生活改善後,拉水便症狀仍未明顯改善,就應警覺是否為潛在腸胃疾病。以下情況建議盡快就醫處理: 拉水便持續超過2天,且排便次數明顯增加 糞便出現異常顏色(如黑色、紅色、灰白色) 合併發燒、劇烈腹痛、脫水(如口乾、頭暈、尿量變少) 糞便中帶血或有黏液 拉水便期間無法進食或出現虛弱無力感 根據病況建議前往以下科別就診: 肝膽腸胃科:首選前往專科就診,可評估腸胃感染、吸收不良或慢性腸病等問題。 家醫科:若暫時無法前往專科就診,也可先由家庭醫師初步評估並轉介進一步檢查。 若拉水便僅短暫發生1~2天,且無其他明顯症狀,通常可持續觀察、注意飲食與補水即可。但只要出現上述警訊,就不宜拖延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或脫水加劇。 (延伸閱讀: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拉水便常見疑問一次解答:拉水便與其他症狀的關聯 1.拉水便常見合併症狀 (1) 肚子痛但一直拉水便是怎麼回事? 可能與腸胃炎、食物中毒或腸躁症有關。若腹痛劇烈、排便帶血或症狀持續超過2天,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感染或其他腸道疾病。 (2) 沒有肚子痛但仍拉水便,需要擔心嗎? 若沒有其他不適,可能與食物消化不良、旅遊者腹瀉或藥物副作用有關。觀察是否短期恢復即可,但若超過2天仍持續拉水便,應諮詢醫師。 (3) 發燒合併拉水便,代表什麼? 這種情況常見於病毒或細菌感染性腹瀉,特別是腸胃型病毒或腸道細菌感染,應儘速就醫,避免脫水或腸道惡化。 (4) 拉水便同時脹氣、放屁很多是什麼原因? 可能與乳糖不耐、腸道菌叢失衡或短期腸道感染有關。若有明顯腹脹或便中有泡泡,建議暫停易產氣食物,並考慮補充益生菌。 2.飲食所致的拉水便 (1) 吃完就拉水便是怎麼回事? 可能與腸躁症、食物過敏或急性腸胃炎有關。建議回顧近期飲食是否有不潔或食安疑慮,或者觀察是否常在特定情境(如壓力後)出現此現象。 (2) 喝牛奶後就拉水便,是乳糖不耐症嗎? 很有可能。乳糖不耐症患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導致腸道產氣、腹脹與水便。可試著停用乳製品觀察症狀是否改善。 3.拉水便的特殊狀況 (1) 肚子一直叫,又拉水便,是腸胃出問題嗎? 腸鳴音代表腸道蠕動加劇,可能與腸道感染、腸躁症或空腹消化反應有關。若伴隨腹瀉應適度補水,並觀察症狀變化。 (2) 感冒會拉水便嗎? 若感染腸胃型感冒、流感或新冠病毒,有可能合併拉水便症狀。有些感冒藥也可能引起腸胃不適與水便。 (3) 大便浮一層泡泡,是正常的嗎? 可能代表腸道氣體過多、腸道發酵異常,或脂肪吸收不良所致。若同時出現長期腹瀉或營養吸收不良的現象,建議進一步檢查。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看更多 腹瀉 相關文章

腹瀉

出門就要開心玩~預防發生旅行者腹瀉

旅行是你我揮別忙碌生活的小確幸,往往在事前規劃許多娛樂事項,期待屆時盡情放鬆,但若遇上「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恐怕足以破壞整趟旅程,患者不但生理痛苦,心理也備感煎熬。我們了解這種苦,所以在此分享如何預防和處理旅行者腹瀉。 何謂旅行者腹瀉? 這是一種消化道疾病,源於各地衛生條件的差異,若我們食用不潔的食物和水,將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帶進體內,會造成患者每天排3次以上不成形(稀狀)糞便,並且可能伴隨的症狀有:爆炸性與水樣腹瀉、腹部絞痛、噁心嘔吐、打嗝與脹氣等症狀,而嚴重患者會發燒或血便,若這些症狀持續2~3天(含以上),就必須立即就醫。 旅行者腹瀉會持續多久? 通常會持續1~5天便可痊癒,但仍有極少數患者持續長達1個月之久。 如何預防旅行者腹瀉? 用餐前及如廁後,多用肥皂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乾洗手產品,來維持手的清潔。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吃生食、路邊攤食物,以及未高溫殺菌的乳製品,水果則要用清水洗過後再吃。 請飲用未開封的瓶裝水,或是煮沸過的水。 如何治療旅行者腹瀉? 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預先攜帶口服電解質液),以避免身體脫水。 旅行前請先洽詢醫師,並依其建議攜帶止瀉藥。 請依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瀉藥,如果出現痢疾的症狀或糞便中有血,則不能使用止瀉藥。若服用止瀉藥後2天仍持續腹瀉,就要立刻停用這些藥物。請注意,服用止瀉藥期間,要記得補充足夠的水分。 腹瀉嚴重者,應盡速就醫。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