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乳癌患者治療心法!個管師曝:記住4重點、2關鍵提問|醫BooK

編按:衛生福利部公布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中,乳癌死亡人數達2,972人,高居第4,與111年相比,年增率增加4.9%,顯示乳癌對女性健康的危害,仍不容小歔! 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連珮如以個管師的臨床經歷,出版《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分享在第一線照護乳癌患者的經驗,包括陪伴患者完成乳癌治療過程及解答生活照顧疑慮等,成為醫師與患者的橋樑,更協助患者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以下內容即為該書書摘。 即使在懷疑罹患乳癌前,就已先查詢相關知識,自以為已做好了功課,但多數患者在聆聽醫師講述診斷與建議醫療措施時,就算頭腦沒有因為震驚與害怕而一片空白,在冷靜狀態下要立即聽懂醫師全部建議,也實在不容易。 主要原因是,現今乳癌治療組合運用多元,對癌友來說,醫療選擇比以往更複雜。如何學習做個冷靜的聰明病人?記住4個重點,對日後的醫療決策大有幫助。 乳癌治療心法1:聽懂或記下醫師的解釋 建議聽報告時找親朋好友陪同,在醫師解釋病情及說明治療建議時,幫忙記下重點或者在醫師同意下進行錄音。包括乳癌分期、分型(如荷爾蒙接受體和HER2是陰性還是陽性等),或請個管師協助說明。 乳癌治療心法2:問2個關鍵問題 問題1:以我目前的狀態,國際的治療準則建議? 問題2:以醫師的臨床的實務,怎麼建議? 只要遵循國際的準則,不違背臨床實務的情況下,基本上醫師都會依病人狀況做出最佳的治療規劃。 乳癌治療心法3:尋求其他醫師第二意見、求證治療建議 必要時,可把相關檢查資料準備齊全,去徵詢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 乳癌治療心法4:最新療法≠最好療法 醫學是個實證科學,必須經過嚴謹的大型臨床試驗追蹤病友成效才能推到臨床實務應用。 例如,有一個很有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剛推出的時候,臨床試驗發現對晚期乳癌等有很好的療效,提升了無病存活率,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4年加速對此藥的核准進度,並於2008年核准用在治療轉移性乳癌;不過,後來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接受Avastin的病人,與標準化療的病人相比較,存活時間相似;對轉移性乳癌的效益不顯著,甚至有副作用,才讓當局不再核准此藥。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住這4個重點,就能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治療。 罹乳癌後,滿懷疑惑要問誰?  個管師的角色,就是從確診到治療過程中,提供病人與家屬在治療旅程中提供醫療上大小事的協助。 癌友在不同治療階段可能會轉到不同科別的門診,例如初診及需要開刀時看乳房外科;如果需要重建就需在手術前照會整形外科,做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等必要時會轉到血液腫瘤科;需要放射治療時會到放射腫瘤科。 但個管師一直都在,而且是從癌友確診那一天就開始陪伴。也因為個管師是癌友最熟悉的面孔,更能接觸到癌友們最柔軟的內心。專屬個管師是病人確診罹癌後,除醫師外,在漫長治療旅程中,日常生活遇到大小事最需要的「老師」。 本文摘自: 《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 作者: 連珮如個案管理師(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癌症

癌症完整看:癌症前兆、種類、存活率、分期、原因及預防

癌症是什麼? 癌症(Cancer)又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主要原因為致癌基因活化,導致細胞失控增生,進而形成腫瘤;若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習慣差,多為外食、重口味並常延遲用餐,加上生活壓力大、熬夜、作息不穩定,以及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癌症連續40餘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國內發生率最高的10大癌症如下: 肺癌 大腸癌 女性乳癌 肝癌 口腔癌 攝護腺癌 甲狀腺癌 胃癌 皮膚癌 胰臟癌 癌症與腫瘤的關係?癌細胞、惡性腫瘤是什麼? 外在的致癌因子會導致身體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形成腫瘤,腫瘤通常分為以下2種。 良性腫瘤:可切除、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 惡性腫瘤:就是指癌症,會不斷分裂並擴散到其他部位。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癌症前兆、症狀 癌症會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前兆或症狀,但這些前兆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如果以下症狀持續數週都沒有改善,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體重劇烈變化 持續感到疲憊不已 莫名出現瘀血或流血 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莫名發燒或夜間盜汗 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 口舌斑變、嘴巴疼痛發麻 大小便習慣改變或有異狀 乳房或其他部位出現腫塊或異狀 頭痛、癲癇發作、聽力和視力改變 瘡(Sore)久治不癒、疣或痣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癌症種類 癌症有超過一百個種類,一般可依據癌細胞原發部位來分類,例如肺癌、乳癌等;另外能根據不同組織或細胞做以下分類: 惡性上皮腫瘤(Carcinoma) 惡性肉瘤(Sarcoma) 白血病(Leukemia) 淋巴癌(Lymphoma)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 MM)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s) 黑色素瘤(Melanoma)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簡稱 NET) 類癌(Carcinoid tumors) (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癌症轉移 惡性腫瘤、癌細胞具侵略性,會破壞鄰近組織或器官,同時會進入血流讓其他器官產生新的腫瘤,擴散到其他部位,這個情況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是造成罹癌死亡的主因;轉移癌症以原發部位命名,舉例來說,肺癌擴散到腦部時,一般稱為轉移型肺癌(或肺癌腦轉移)。 癌症原因 基因突變是造成細胞異常增生、進而成為癌症的主因。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來自家族遺傳或外在環境的致癌因子。環境致癌物(Carcinogen)包括以下三個種類: 物理性致癌物:紫外線和輻射等。 化學性致癌物:石棉、香菸成分、黃麴黴素和砷污染等。 生物性致癌物:由某些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感染等。 致癌物分類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物質可導致癌症的確定性指數分為1、2A、2B、3級致癌物等共4個等級: 致癌等級 說明 舉例 1級致癌物 已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 抽菸、酒精、太陽輻射、加工肉類與黃麴毒素 2A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動物研究的證據充足 紅肉、丙烯醯胺與高溫油炸物 2B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於動物研究的證據不充足 咖啡酸、阿斯巴甜 3級致癌物 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 咖啡、咖啡因 (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常見的致癌因子 一般常見的致癌因子如下: 年紀 病菌感染 飲食、肥胖 酒精、煙草 空氣汙染、化學汙染物 […]


肺癌

肺腺癌是什麼?症狀前兆、原因、分期病況、檢查治療一次看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屬於肺癌中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NSCLC)。肺腺癌始於分泌黏液的顆粒細胞(Glandular cell),通常會在肺泡(Alveoli)之中增長,位於肺部外緣,與其他癌症相比,肺腺癌往往生長得更慢。 台灣人肺癌在流行病學上部分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例如:女性肺癌的發生率特別高。以美國的資料來說,肺癌患者中有40%屬肺腺癌。就台灣來情況來說,肺腺癌佔台灣新診斷肺癌 70% 以上。 總的來說,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不抽菸,且超過9成的肺癌女性患者都不抽菸。東亞地區不吸菸的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率高過於癮君子,且近年肺腺癌有年輕化趨勢。不過為何如此原因未明,醫界仍在努力找出答案。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腺癌症狀與前兆 肺癌是個無聲又致命的疾病,因為肺部內少有末端神經,造成肺腺癌初期「無感」,讓我們無法提早感覺不適。以下是常見的肺腺癌警訊與症狀: 久咳 喘不過氣 胸痛 聲音變的刺耳 咳血 體重異常下降 症狀可能會因人而異。但若呈現多個所述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務必諮詢醫師了解狀況。(詳細了解:肺癌症狀與 9 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腺癌原因? 肺腺癌 vs. APOBEC 酵素 肺癌的成因取決於基因的穩定性,或是環境致癌物的刺激。基因不穩定就容易受癌細胞的破壞,受破壞後也不容易修復。(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中央研究院2020年7月發表,找到台灣女性不抽菸卻罹患肺腺癌的原因,元兇就是癌細胞突變印記「APOBEC 酵素」。中研院指出,有高達74%從未抽菸年輕女性(小於60歲),體內 APOBEC 突變印記程度高。 另外,中研院發表報告中也指出,暴露於致癌物而引起的基因突變 ,也可能是癌症早期的主要驅動因素。 因此當生活在不良環境或有不良生活習慣,免疫力又不足以清除異常細胞時,就會容易導致癌症。(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肺腺癌8大風險因子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所以觸發肺腺癌的危險因子與觸發癌症的因子有所重疊。包括: 吸菸 吸二手菸 炒菜油煙 基因突變 家族病史 本身就有肺病 空氣汙染 化學物質汙染: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 肺腺癌分期 肺腺癌的分期,也就肺腺癌的分期,也就非小細胞肺癌分期主要是依據依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的TNM癌症分期系統,並以此為非小細胞肺癌分期: 腫瘤(Tumor,簡稱 T):腫瘤多大了?肝臟中有幾顆腫瘤?腫瘤是否已擴散至肝臟裡的靜脈血管。 淋巴結(Node,簡稱 N):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 轉移(Metastasis,簡稱 M)至遠端:癌細胞是否轉移到離病灶更遠的臟器諸如肺部等處。 (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肺腺癌第0期 腫瘤只在氣管的最表層細胞中被發現,並未深入到其他肺部組織中。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一期 肺腺癌第1a1期 以下2種情況皆屬肺腺癌第1a1期: 1. 肺腺癌仍屬微浸潤腺癌 (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簡稱 MIA),腫瘤的直徑不超過3公分,而癌細胞入侵肺部更深組織部分,直徑不超過0.5公分。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身體的遠處(M0)。 2. 腫瘤的寬度不超過1公分,還沒到達內臟胸膜(Visceral pleura,圍繞肺部的膜),並且不影響支氣管(T1a)的主要分支。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1a2期 腫瘤的直徑1~2公分,但還沒到達內臟胸膜,也不會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b)。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 1a3 期 腫瘤的直徑大於2公分,但小於3公分,尚未長到內臟胸膜,也不會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c)。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1b期 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2a): 寬度大於3公分,但小於4公分。 已經長到主支氣管,但在突起處不到2公分的範圍內(氣管分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並且其寬度不超過4公分。 已長至內臟胸膜,寬度不超過4公分。 部分堵住了呼吸道,寬度不超過4公分。 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二期 肺腺癌第2a期 腫瘤具有以下1個或多個特徵(T2b): […]


胃癌

治療胃癌的胃切除手術:術後飲食營養

胃切除手術屬胃癌常見治療方法。在胃切除手術後,按照其切割的大小,患者的全部胃,或部分胃會被移除,這將減少胃的食物容納量,肚子更快覺得飽,並可能會引發腸胃症狀或營養素缺乏。 這是因為食物可以直接到達消化道,不再停留在胃中,此病症被稱為胃傾倒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本文將剖介紹胃切除手術後飲食及營養須知,也請不要擔心,並不是每個胃癌手術患者都會患上胃傾倒症候群 ,且即使患上了,經由飲食調整,其症狀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延伸閱讀: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什麼是胃切除手術 顧名思義,胃切除手術(Gastrectomy)是一種胃移除的手術,先會給予患者全身麻醉,然後才於腹部做切口,然後依照手術目的將胃移除。好消息是,有的醫師會以腹腔鏡術進行,其過程只需幾個小手術切口,使患者較不會感覺痛,身體康復速度也更快。 以下為兩種胃切除手術類型,各別有不同的手術進行方法,詳情如下。 部分胃切除:移除部分的胃,剩餘的胃持續進行消化功能。 全胃切除:移除整個胃,另將小腸直接和食道做銜接。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醫學院的資料,當十二指腸(小腸上部位)呈現嚴重胃潰瘍,幽門可能會同部分或全部十二指腸一併被移除,這將造成食物少了被消化分解的步驟,就快速地到達小腸,引致胃傾食症候群。 胃切除手術目的與風險 除了胃癌,胃切除手術也可用做治療其他胃問題,包括: 胃潰瘍出血、發炎 胃壁穿孔 胃息肉 不可忽視的,胃切除手術也有風險,應注意的有: 胃與腸的銜接有滲漏,這可造成感染或膿瘍。 胃與腸的銜接變窄,造成阻塞。 胃切除手術後的可能影響 胃切除手術後的生理影響因人而異,但通常患者還是可以享受大部分的美食。美國關注胃癌的預防與治療的非營利組織 No Stomach For Cancer 建議,可將每天吃喝的食物與其或引發的身體副作用記錄在筆記上,並持續幾週做觀察,這也能幫助客製化專屬自己的菜單。 以下舉出胃切除手術後可能會呈現的飲食問題,在此提醒,若你沒有所提的症狀,就不須為此調整該部分飲食,患者可藉由逐一嘗試新的食物,來判斷身體對該食物的承受和容忍度。 營養缺乏,特指纖維、鈣、鐵以及維生素 B12 乳糖不耐症 胃傾倒症候群 急速體重減輕(指一週內減超過介於 0.5~1kg 的體重,對正常體重或過重者皆危險) 胃切除手術後飲食注意事項 馬偕紀念醫院建議,胃切除手術後,食物在未經過胃的混合稀釋,直接進入空腸,因此在進食後半小時內,容易引發腹痛、心悸、暈眩、飽脹、腹瀉、噁心與嘔吐等情況。因此在接受為切除手術後飲食請注意以下事項: 少量多餐 避免精緻醣類 避免易脹氣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適量攝取蛋白質 進食與飯後 1~2 小時內避免飲水或液體 請充分咀嚼再吞入 胃切除手術後飲食四階段 在胃切除手術後,患者可能需按照醫師指示喝開水,或清澈的液體,而飲食也會隨著時間進行調整,直到能吃正常飲食為止,四種飲食階段如下。 清流質飲食(術後 1~3 天):應限清流質而已,若患者身體可承受,一般會持續一到兩天。例:粥水、粗麥粉製成奶、蔬果汁、牛奶、優酪乳、卡士達。 全流質飲食(術後 3~7 天):若患者對清澈流體無呈現疼痛或不適,醫師可調整為全流質飲食。例:平滑燕麥、粥、蔬菜泥(用奶、油、奶油或起司)、軟質水果泥、罐頭水果泥、牛奶、原味優酪(無添加水果或堅果)、卡士達、肉或魚或豆泥加醬、嫩豆腐泥。 半流質飲食、軟質飲食(術後 7~14 天):若患者身體可承受全流質,醫師可直接納入半流質與軟質飲食。例如:粥、燕麥加牛奶、煮熟的飯或麵食、白吐司塗醬、蔬菜泥或煮軟的蔬菜(用奶、油、奶油,或起司)、果汁、罐頭水果、軟質水果、牛奶、水果優格、卡士達、煮軟的肉或魚加醬、水煮蛋、荷包蛋、蛋捲、炒蛋、燴豆。(延伸閱讀:蔬菜水煮還生吃好?這4種適合生吃、6種煮過更營養) 低熱量均衡飲食(術後一個月):吃半流質與軟質飲食一段時間後,患者對其已習慣了的話(大約七週後),則可慢慢調整為低熱量均衡飲食。在低卡路里的同時,依均衡飲食為原則調整,開始加入固體食物,建議可先從蛋白質的食物攝取,如乳品類、豆魚蛋肉類等,不過仍須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胃切除術後預防營養素缺乏 根據台北榮總醫院楊子穎營養師的建議,術後因進食量少,攝取的營養素不足身體所需,因此需加強營養素的補充,以避免缺乏症的發生。下述為術後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症: 1. 蛋白質攝取不足:術後因胃容量大幅減少,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影響術後的組織修補,出現掉髮、肌肉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等情況。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包含黃豆及其製品、魚肉或海鮮、雞肉、豬肉、牛肉、奶製品、雞蛋等。術後的蛋白質建議量為一日 60 至 80 公克,或每公斤理想體重 1.1~1.5 公克,相當於一日需攝取 6~8 份的豆魚肉蛋類等蛋白質食物,一份蛋白質食物為一兩魚、一兩肉、一顆蛋、240 毫升低脂鮮奶、260 毫升豆漿或半盒盒裝豆腐。若無法由天然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可依照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以市售高蛋白粉補充至足量。 2. 水分攝取不足:水分是人體最大的組成成分,約占體重 60%。若水分攝取不足易造成脫水而影響生理功能,並發生便秘的情形。 術後第一週建議每日攝取1500~1900 毫升,之後可視胃的耐受量漸增加飲水量至尿液呈現淡黃色。建議選擇白開水及無糖的液體(如湯、無糖豆漿、低脂牛奶等),避免酒精及含糖飲料,並隨身攜帶水壺、茶杯,方便隨時小口飲用。 3. 維生素 […]


大腸癌

大腸癌患者飲食指南!5個飲食原則與7種禁忌食物

我們都知道健康飲食的重要性,而對生病或某種疾病族群的人來說,它更是幫助免疫系統得以發揮其功效的關鍵因素,而若不遵照良好的飲食守則,不僅會阻礙治療,甚至可能會使疾病惡化。本文將探討大腸癌的飲食原則和禁忌食物,讓大腸在保持健康的同時,又可以補充所需的營養。 大腸癌飲食5原則 隨著治療的進行,大腸癌患者的食慾可能會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為確保身體得以補充足夠的營養,不妨可考慮少量多餐。它能舒緩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包含消化過程會感到的不適感,建議可以把一天的量分成五到六份小餐,每餐間隔約三小時。 以下提供五個飲食原則與其功能,但請以專業醫師的營養建議為主,如果發現任何腸胃變化和問題,請向醫師反應。 高蛋白質食物:幫助修補身體細胞組織,有利免疫系統的恢復。 全榖物: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優良來源,幫助保持身體能量。 乳製品:建議選擇低加工的乳製品,像是希臘優格,其富含益生菌,能幫助消化。(推薦閱讀:2024益生菌推薦22款!益生菌功效、什麼時候吃一次解析) 各種蔬果:各種顏色的蔬果都應多多攝取,它們擁有不同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大腸癌患者應以一天五份蔬果為目標。 喝足夠的水:多喝水乃重要的一環,因為它能幫助緩解便祕和疲勞等症狀,同時也能避免脫水。建議大腸癌患者不要等渴了才喝水;多方攝取水分,包括白開水、含水多的食物、冰沙,但要少喝含咖啡因的飲品。 (同場加映: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低纖維改善大腸癌腹瀉 另要注意,若大腸癌患者於治療過程體重減輕,亦表示所攝取的熱量並不足,這當然也包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不足。營養素的不足會影響身體的機能,降低治療和康復的效率。所以在治療過程中,營養和體重管理不可輕忽。 其中,在高纖維或低纖維的飲食選擇上,要考量的面相不同。根據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隸屬癌症資訊網(OncoLink)的資料,雖然高纖維飲食有助降低下腸胃道的癌症風險,但不建議於治療中食用,特別是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的病患,因為這兩者都會導致腹瀉。 若大腸癌患者有腹瀉的症狀,低纖維飲食會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不會刺激排便,所以不會造成腹瀉,且低纖維食物也比較好消化。 大腸癌禁忌食物7大類 以下針對大腸癌飲食,列出七種應避免食用的食物,這是為確保治療過程可以順利進行,請大腸癌患者和家屬務必多加留意。 1. 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像甜點和含糖飲料營養價值極低,但卻難被身體消化,這些糖分不但會佔用消化腸道的空間,也會提高慢性發炎的風險,最後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所以,建議以白開水或其他低糖、低卡路里飲食取代高糖食物。 2. 高飽和脂肪食物 脂肪不是不要攝取,而是要懂得分辨好與不好的脂肪,不好的脂肪意指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有:豬肉、羊肉、乳酪,以及各種速食。相對的,好脂肪食物對身體是有好處的,甚至可助大腸癌治療效果,它們多含有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芥花油、堅果、魚類等。 3. 炸物 炸物和速食這類高油脂食物會加劇大腸癌的症狀和副作用,尤其在接受化療期間務必要避免。而若這些脂肪長時間停留在胃裡,無法被消化分解,可能還會造成胃食道逆流(GERD),使患者難以忍受。 4. 碳酸飲料 不只炸物,碳酸飲料和蘇打水也會惡化大腸癌的症狀,使噁心和脹氣的狀況變得更嚴重,此外,這類飲料通常都有很高的糖分,卻少有營養和熱量,只會徒增脂肪。(推薦閱讀:2大脹氣原因報你知!避吃6類易脹氣食物,約會不怕放屁形象全毀) 5. 咖啡因 大腸癌患者別以為喝咖啡沒事,因為咖啡不僅同樣能惡化腹瀉和噁心症狀,還會刺激胃部,增加胃酸的分泌量,造成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胃灼熱(Heart hurn)。另外,它還會加劇化療所造成的失眠症狀。(同場加映:保養好聲音!無咖啡因茶等5食材首選) 6. 酒精 不必多說,酒精可說是大多數疾病與癌症的禁忌,特別是大腸直腸癌,因為它能與藥物成分產生化學反應,並可造成口乾、喉嚨痛、吞嚥困難,嚴重則導致胃食道逆流和胃灼熱。 7. 加工食品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已證實加工肉類為第一級致癌物,並且會提高大腸直腸癌風險,其綜合研究預估,若每天吃 50 克的加工肉類,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可提高約 18%。至於紅肉會否造成大腸癌,目前並無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但建議民眾要少吃,尤其是大腸癌患者更要避免,或以其他肉類和魚類取代紅肉。 另外,也要注意所攝取的穀物是否為加工類,因為加工穀物和加工肉類一樣,都會提高大腸癌的風險。全穀物本是好的纖維營養來源,但經加工處理後,其纖維可能已遭分解。而且這類精緻穀物更容易提高血糖指數,導致胰島素抗性,進而提高大腸癌和腎臟病的風險。(同場加映:大腸癌化療副作用很常見!飲食這樣調整緩解不適) 【想看更多相關文章,請至大腸癌專區】


子宮頸癌

9招居家療法~舒緩子宮頸癌的不適

罹患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和罹患任何癌症(Cancer)一樣,身體在生病及治療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承受許多疼痛和不適。以下介紹9種居家療法,不妨嘗試試看,或許可以暫時改善、舒緩不舒服的感覺,讓日常生活好過一些。 用針灸刺激身體釋放舒緩物 對有些人來說,針灸會讓身體釋放有助於舒緩的物質,能減緩子宮頸癌造成的肌肉和骨頭疼痛,甚至能減緩肌肉痙攣。 喝薑茶或咀嚼薑片 薑茶是有效緩解疼痛的天然配方,不但沒有副作用,還可以改善疾病的狀況。除了泡薑茶,也可以咀嚼薑片,達到舒緩的效果。 看好笑的東西大笑放鬆 子宮頸癌一痛起來,不只不舒服,還會讓人一直想到生病這件事。試著看些喜劇、搞笑影片或和家人朋友聊天吧,大笑可以舒緩情緒,減少焦慮和緊張。 保持運動習慣和健康飲食 運動可以強化免疫力,也可能減緩子宮頸癌及其治療帶來的疼痛和疲倦。另外, 多吃新鮮蔬果,也可以增強免疫力,以及提升身體的修復能力。 適時吃一點止痛藥 如欲使用止痛藥,請記得遵從醫師的服藥指示,以及產品的使用說明。切勿服用過量,或隨意使用他人的止痛藥物。可以在運動前30分鐘服用止痛藥,避免運動帶來的疼痛。 不怕辣可試試辣椒水 不怕辣的話可以試試食用0.5克的印度鬼椒,這是一種極辣的辣椒,有研究就相信,一天服用3~4次這種辣椒,可以減輕80%子宮頸癌對女性造成的疼痛。 補維生素B2抑制癌細胞 維生素B2是種水溶性維生素,可以阻止子宮頸癌細胞的發展、修復受損的子宮頸組織,和降低子宮頸和生殖系統的發炎反應。若子宮頸癌是因為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維生素B2也有助於消滅其存在於體內的病毒。好的維生素B2來源有動物肝臟、蘑菇、雞蛋、杏仁、牛奶和沙丁魚。 靜坐冥想重建能量流 冥想可以助人舒緩不適,而不需依賴藥物。不同的冥想技巧有不同的效果,也對改善各種身心問題有幫助。冥想時,試著將食指和中指指尖的能量聚集在身體中心,這麼做會促進並重建良好的能量流,幫助疼痛消除。 吃薑黃減緩發炎反映 薑黃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機能、減緩生殖系統的發炎反應、幫助身體消滅人類乳突病毒、限制癌細胞病變及擴散,並減少子宮頸癌的症狀,如嚴重的出血和骨盆疼痛。(推薦閱讀:薑黃素15大推薦品牌!薑黃功效好處、怎麼吃、何時吃一次看)


皮膚癌

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年約七十歲的鄭伯伯來診,主訴是額頭上有顆大黑痣最近經常流血,希望醫師看看能不能幫他點掉,免得壞了面子。然而,醫師定睛一看就發現「代痣」並沒有阿伯想得那麼簡單,原來,那顆大黑痣其實是皮膚癌的偽裝。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我身上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嗎?別擔心,本文將為你介紹皮膚癌的特徵,以及該如何自我檢測,讓你不再聞痣色變。 紫外線是皮膚癌的主要成因 地球表面上的每個活生物都暴露在陽光的紫外線(UV)照射下,這種特殊的電磁能量既能產生生命,又能導致生命危險。紫外線會破壞 DNA,從而誘變與皮膚癌發展有關的幾個基因,其中又以UVB的致癌風險最大。 一般而言,皮膚癌會呈現在較容易被陽光照射的身體部位,包括頭皮、臉部、嘴唇、耳朵、頸部、胸部、手、手臂和腿部。(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如果經常曬傷,可能會提高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風險,而黑色素瘤(Melanoma)則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根據英國卡倫.克利福德皮膚癌慈善機構(The Karen Clifford Skin Cancer Charity)的資料,平均曬傷5次,長黑色素瘤的風險就會提高2倍,可見防曬的重要性。 皮膚癌有3種 從外表特徵辨別 皮膚癌可分成三種,除了黑色素瘤之外,還有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簡稱BCC)、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簡稱SCC)這兩種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若能早期發現的話,治療機率是非常高的。以下為這三種皮膚癌的特徵與辨別技巧: 基底細胞癌:經常出現於臉、耳、脖子上,呈現細小、平滑、有光澤、邊緣規則的蠟狀腫塊,但也有邊緣不規則的類型,一般呈現藍黑色,看起來就像一顆凸起的大黑痣。 鱗狀細胞癌:外觀一般偏紅因為傷口經常會有潰瘍、流血的狀況,觸摸起來感覺堅硬、呈現結痂、結節狀。大多鱗狀細胞癌的形成來自於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其成因為長期曝曬紫外線,所導致的皮膚癌前病變,大多發生於老年人。 黑色素瘤:顏色分布不均且偏黑的斑點或腫塊,外觀像黑痣。要分辨黑色素瘤需要留意痣的顏色是不是不太均勻,可能左一塊深,右一塊淺,而且黑色素瘤的邊緣也不像痣一樣圓滑,通常會呈現不規則狀,凹凹凸凸的。(同場加映:別被冬天暖陽騙了~小心防曬這樣護膚) ABCDE皮膚癌自我檢測 在判斷身上的痣或是不明斑塊是否是皮膚癌時,你可以先用簡單的「ABCDE」5步驟檢視。若你痣或斑塊有逐漸變大或是流血不止的傾向,請諮詢醫師,以便做進一步的診斷。(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防曬關鍵5撇步 預防皮膚癌 想要避免皮膚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無論男女皆應做好適當的防曬措施,降低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以下提供5項防曬小撇步: 避免在紫外線高峰時段外出:研究指出,超過5次曬傷會使皮膚癌的風險加倍,因此建議在紫外線高峰時段(10:00~16:00)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若需外出,則應盡量尋找陰影處,例如騎樓或樹蔭下,或者撐傘減少紫外線的傷害。 了解紫外線指數:在高海拔且雲量較少的情況下,太陽紫外線強度會增加。建議民眾可前往中央氣象局的紫外線預報,了解各縣市的紫外線照射強度,以便安排當日活動與防曬準備。 穿著防曬衣物與配件:如果不喜歡塗防曬的黏膩感,可穿著長袖衣物、褲子,遮擋紫外線的入侵,尤其騎車通勤者更應額外佩戴手套。除了四肢之外,也別忘了戴帽子保護頭皮與臉部,例如帽簷寬大的寬邊帽可遮蓋頭部、面部、耳朵和頸部,防曬效果十分優秀;若配戴棒球帽,則仍須在耳朵和脖子擦上防曬乳。另外也別忘了戴上抗UV的太陽眼鏡,保護雙眼健康。(同場加映:曬黑曬傷大不同!SPF、PA、UVA防曬差別) 塗抹防曬用品:若生性怕熱喜歡穿短袖,那麼防曬就應該塗好塗滿,建議選用SPF 30以上或是PA+++的防曬乳或防曬油。塗抹時請勿遺漏嘴唇、耳朵、脖子等部位。 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身上的痣的數量也可能會變多,建議使用前面提到的皮膚癌自我檢測看看,若你發現自己身上的痣看起來有異狀,出現流血或是邊緣不平整等狀況,即應及早就診,提高皮膚癌的治癒率。


皮膚癌

沒太陽不代表不用防曬!皮膚鱗狀細胞癌成因、特徵與治療

疫情漸緩、疫苗接種也逐漸普及,不少民眾也開始恢復日常外出活動,重新走出家門與大自然連結;然而不論四季,當享受陽光照拂、吸收維生素D的同時,紫外線其實也正悄悄地侵襲皮膚,若日曬時間過長,長痣、黑色素沈澱生班,以致於引發皮膚癌的機率恐怕也大幅上升!就算是陰雨天、看不到太陽的時候外出,也由於90%的紫外線都能穿透隔離雲層,對皮膚帶來光老化、細胞癌變等傷害,因此就算沒太陽也不代表就不需要防曬。《Hello醫師》將帶你進一步了解3大皮膚癌之一「皮膚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簡稱SCC)的成因、特徵與相關的治療和檢測方式。 什麼是皮膚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又稱為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epithelioma),相較於致死率較高、較廣為人知的黑色素瘤而言,國人對其普遍認識較少,不過根據衛福部107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將近有1/5的的皮膚癌案例為鱗狀細胞癌,是台灣第二常見的皮膚癌種類。 此鱗狀非彼鱗狀 部分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鱗狀細胞癌不是肺癌的一種嗎?」 沒錯,鱗狀細胞癌是由鱗狀細胞病變成癌細胞所導致,除了皮膚以外,也可能發生於肺部、甲狀腺、食道或陰道,因此即便都是鱗狀細胞癌,也可能指的是完全不同類型的癌症! 易由日光性角化演變而成 就如同其他皮膚癌一樣,過度曝曬於紫外線底下是導致鱗狀細胞癌的主因,因此手臂、臉、嘴唇、耳朵、小腿,這些容易曬到太陽的部位,都是容易出現鱗狀細胞癌的地方。 不過鱗狀細胞癌其實還有前身,那就是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同樣肇因於頻繁的陽光照射。日光性角化症看起來像一層粗粗的硬皮、結痂狀,顏色偏棕、紅色,也可能會有脫皮現象,患者可能將其當作老人斑而延誤治療,導致其發展成鱗狀細胞癌。(推薦閱讀:日曬機紫外線恐致癌) 務農民眾應較易因紫外線曝曬而提高皮膚癌風險,建議應定期接受皮膚科醫師檢查。 好發於老年人 由於紫外線照射導致細胞病變並非一夕生成,往往在老年時才產生病徵。尤其務農民眾較集中於南台灣、東台灣,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建議應該要留意自己身上是否有不明痣或斑塊有無皮膚癌的跡象,及早前往醫院檢查,預防癌變。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特徵 鱗狀細胞癌的外表看起來偏結痂狀,由於病灶容易發生潰瘍,所以經常呈現為紅色或肉色外觀,不過若沒有出血,可能會呈咖啡色的突起結痂。與其他皮膚癌不同的是,鱗狀細胞癌的病灶較容易長得很大,外觀會明顯隆起如同發紅的小腫塊。 其他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危險因子 放射腫瘤科的何懷德醫師表示,紫外線太陽輻射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最常見原因,也是導致皮膚鱗狀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素;當長期暴露於致癌物質(如香菸中的焦油),也會導致鱗狀細胞癌的發展。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嚴重燒傷疤痕、多年潰瘍,因接受器官移植而需服藥抑制免疫反應的病患,以及某些類型、特別是發生在生殖器部位的人類乳突病毒(HPV)與愛滋病(AIDS)患者等,皆是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高風險族群。 此外,遺傳疾病如著色性乾皮症(Xeroderma pigmentosum)、白化症(Albinism),以及在日光性角化症、鱗狀細胞原位癌和浸潤性鱗狀細胞癌中最常見的遺傳異常「p53基因突變」,都是有此家族病史者不應掉以輕心的風險因子。由於p53蛋白具有阻止突變或受損DNA細胞複製的功能,若P53基因發生突變,則p53蛋白將失去功能,DNA受損的細胞(如鱗狀細胞癌)會變成可以複製。 而如先前所提及,紫外線易導致鱗狀細胞癌變,因此若皮膚中黑色素愈少,對紫外線的抵抗力就愈差,因此比起亞洲人而言,白種人不僅容易罹患鱗狀細胞癌,也包括其他各式皮膚癌。話雖如此,身為亞洲人也不應掉以輕心;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傷口長期不癒合、慢性砷中毒、或使用免疫抑制劑等特定藥物,都有提高罹患皮膚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前面提過早期治療的重要性,藉由ABCDE檢測,觀察自己身上的痣或斑塊有無異狀,對於及早治療相當有幫助,重點如圖: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診斷 鱗狀細胞癌診斷方式就跟其他皮膚癌差不多,一開始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做初步的診斷,若醫師懷疑有皮膚癌的可能,就會進一步用切片檢查,並透過顯微鏡觀看檢體,以判斷皮膚癌的類型、分期。視情況也可能會使用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掃描(CT)、X光、核磁共振(MRI)等。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治療 治療方面,手術切除則是治療皮膚癌的主要方式。然而若有癌細胞轉移的情況,就可能需要使用放療、化療等方式,以確保癌細胞不會殘留於患者體內。 值得慶幸的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轉移雖然比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但比起黑色素瘤(Melanoma)仍相對較低,因此若能早期發現透過手術治療,成功率通常較高。其他治療方式還包含冷凍治療、雷射、光動力治療等等,但此類治療方式較適用於早期鱗狀細胞癌或日光性角化症,因此仍需對病徵多一份觀察,才能有效預防、提早治療。 另外,治療方式也會因為病灶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像在臉部的鱗狀細胞癌,可能就會使用莫氏手術來減少對外觀的影響。 如何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 老生常談的「做好防曬!」可說是最積極的預防方式。避免紫外線照射不只是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也是任何皮膚癌的大原則,你可以透過穿著長袖長褲、戴帽子、塗抹防曬乳或撐傘阻擋直接日照,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即便是追求健康古銅色肌膚的族群,也建議盡量遠離日曬機(曬黑床);已有諸多研究指出,日曬機與人體罹患皮膚癌風險成正相關。 另外,何懷德醫師也提醒,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應透過使用防曬用品、防護性衣著以及在日照最大強度的時間內避免日曬,來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此外,應定期追踪,並根據其鱗狀細胞癌發生的頻率確定追蹤間隔,以避免因輕忽而惡化。有日化性角化病病史的患者則建議應每6~12個月進行追蹤,而患有鱗狀細胞癌或侵襲性腫瘤的患者則應更頻繁地進行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乳癌

靠飲食對抗乳癌!吃這 7 類食物最優

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乳癌(Breast cancer),其中一個常見的因素就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健康的飲食雖然無法神奇地治癒乳癌,但根據研究,它能夠降低罹患乳癌的機率,本文將向你介紹抗乳癌七大最佳食物。 1. 十字花科蔬菜抗腫瘤 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包括綠花椰菜(又稱青花菜)、花椰菜、芥藍菜、高麗菜和蕪菁(台灣稱大頭菜)等。這些蔬菜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E、K等營養素,以及葉酸和礦物質,這些含有抗腫瘤物質,能夠進一步防止乳癌擴散。十字花科蔬菜在預防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和肺癌(Lung cancer)上,也有顯著功效。 2. 飽含健康油脂的魚類 魚類,特別是飽含健康油脂的魚類(如鮭魚、海洋鮪魚、鯖魚、沙丁魚、鯷魚、鯡魚、鰻魚、鱒魚等)富含以下營養素: Omega-3脂肪酸:已被證明可以重新延長端粒(Telomeres) 維生素A:它是對抗癌症的重要維生素(鯡魚、鯖魚和鮭魚為含量最多的前3名) 維生素D:有助於對抗癌症 3. 薑黃的多酚薑黃素可抗癌 薑黃植物是薑的親戚,在印度被使用了數千年(用於咖哩料理)。此外,薑黃也是抗癌鬥士,因其含有強大的多酚薑黃素可抗癌,已被證實能預防多種癌症與疾病,如乳癌、肺癌、胃癌(Stomach cancer)、肝癌(Liver cancer)和大腸癌,透過干擾慢性疾病的細胞信號傳導,來阻止癌細胞的發展。(延伸閱讀:薑黃素15大推薦品牌!薑黃功效好處、怎麼吃、何時吃一次看) 4. 綠茶限制腫瘤生長 研究顯示,綠茶能幫助乳癌病人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感覺較好,它還能限制腫瘤的生長,保護細胞不受外界環境致癌因素的干擾。 5. 莓果類含大量花青素與植化素 所有莓果類都含有大量的花青素(Anthocyanins)和植化素(Phytochemicals),花青素是高含量的抗氧化劑,對於降低人體的氧化與減少體內癌細胞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莓果家族的水果包括草莓、藍莓、蔓越莓(又稱小紅莓)、黑莓、覆盆子等。 6. 大蒜是最強的抗癌香料 大蒜是最強大的抗癌香料!世界各地的研究顯示,它可以減緩所有類型癌症的發展,並阻止癌症的擴散。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天服用新鮮的大蒜 2~3 瓣。 7. 堅果類含好油脂和高纖維 巴西堅果含有微量礦物質硒(Selenium),它是一種抗氧化劑,這對抗癌非常有用。而核桃和杏仁,因為含有好的油脂和高天然纖維,因此建議將它們加入日常的飲食中,會非常有益健康。根據癌症觀察的研究,每天吃堅果的人比其他沒吃的人長壽。 (同場加映: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掰掰這5類壞食物 那麼,對於不健康的食物呢?您還是必須堅定地跟它們說掰掰,例舉如下: 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包括麵粉與添加的糖) 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 燒烤過的紅肉(烤肉產生的多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 會提高罹癌風險) 反式脂肪(常見於油炸食品與加工食品中,如包裝過的餅乾與糕點) 酒精飲料(即使適量也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白血病/血癌

血癌病友抗癌分享|樂觀聽話戰勝血癌 多元治療增加抗癌力

黃先生在4年前確診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突如其來的噩耗,並沒有奪走黃先生的樂觀,沉默了幾分鐘,黃先生就決定遵照醫生的安排,開始後續治療。在醫療團隊與黃先生齊心的努力下,黃先生終於獲得新生,和平與疾病共存。 用樂觀擊退血癌陰霾  治療成功秘訣是「乖乖聽話」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多元化  醫師助患者抗癌更有力 現年58歲的黃先生,從事水電維修行業,原本體能狀態良好,不料,於4年前,體力突然下降,容易疲勞,狀況差到連走路、爬樓梯都會氣喘吁吁,原以為症狀只是過勞導致,多休息就會復原,怎知3個月後,症狀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變得更嚴重。 黃先生原以為是心臟問題,急忙到萬芳醫院求診,不料經血液及骨髓穿刺切片檢查後,當時的主治醫師-周志銘主任告知,病症主因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所致,且因病情危急,需要立即住院、緊急進行輸血治療控制症狀,否則會有性命危險。突如其來的噩耗,並未擊垮黃先生,沉默了幾分鐘後,他決定遵照周志銘主任的安排,先在萬芳醫院控制病情,並在2週後轉診至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侯信安醫師門診,進行更進一步的個人化治療。 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程惡化快速,輸血治療也無法有效控制臨床不適。為了家人、也為了自己,黃先生開始住院接受化療;也在妻子的陪伴下,他克服了副作用帶來的種種不適,病程獲得好轉。不過,療程期間一度治療出現瓶頸、發生惡化,在醫護團隊的鼓勵下,黃先生採納了口服標靶藥物,頑固病症也獲得好轉。在開始化療的半年後,黃先生終於成功穩定控制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也如其所願,結束了住院生活。 出院後的黃先生,並未因疾病康復而掉以輕心,他謹記著醫囑,定期回診檢查,所以,在兩年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早期復發時,及時發現並接受骨髓移植。術後2年後的今日,血癌細胞控制良好,沒有再復發。 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抗衡了逾4年,黃先生說,治療能夠成功的關鍵無疑是妻子的激勵與陪伴。他說:「在我住院前,老婆就曾罹患子宮頸癌、肝癌、大腸癌等數種癌症,她堅毅面對癌症的精神,值得所有人效法;也是因為她幾次成功抗癌,讓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血癌。很感謝老婆明明身體不好,但在化療期間,總形影不離、守在病床旁,讓枯燥的住院生活充滿了滿滿的溫暖及快樂。」被問及化療期間因副作用喪失味覺時,妻子安慰他的方法是什麼,黃先生笑著說:「每次我不吃東西,老婆就會生氣罵我,現在的治療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不只療效更好,副作用也減輕很多。以前化療更辛苦她都撐過來了,要我停止抱怨、多吃點飯,不然她就要離『病房』出走。」 在妻子陪伴下,黃先生走出疾病陰霾,夫妻關係也變得更緊密  圖/黃先生提供 抗癌之路雖然步步艱辛,但在妻子及子女的支持下,黃先生一掃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陰霾。他除了要感謝家人外,也要十分感激整個醫療團隊。醫師專業的治療以及護理師細心的照護,就像是定心針一樣,讓他治療時不會徬徨不安。他回憶道:「化療的期間,侯信安醫師就常常到病床旁邊噓寒問暖,讓我感受到醫師的用心;疾病控制困難的時期,也耐心鼓勵我接受標靶治療,以提高治療成效,甚至為了減輕我的經濟負擔,與院方爭取治療補助;針對骨髓移植也未雨綢繆,在我剛入院的時候,就已經在親友間找到合適的骨髓配對者,所以在復發時才能這麼快進行骨髓移植。」 2年前進行骨髓移植後,黃先生病情穩定至今日,已可與家人遊山玩水 |圖黃先生提供 今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已經相當多元、也有多款標靶藥物問世,醫師可以為癌友們量身打造療程,爭取更長的存活期。黃大哥提醒,有了好的治療,癌友們也要積極遵照醫囑控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回診,惟有醫師與患者齊心抗病,才可能獲得好的治療成果。此外,黃先生也希望透過自己成功抗癌的經驗,鼓勵所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癌友,得了血癌並非世界末日,千萬不要因為恐懼而排斥治療或是採納民俗療法,不僅傷財,還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期;只要好好接受治療,等到疾病獲得控制後,也能跟他一樣恢復正常生活;並定期回診,千萬不可忽視日常照護的重要性。 想了解更多AML的相關資訊,歡迎參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繪本》! (圖文授權:中華民國血液學會)


白血病/血癌

血癌病友抗癌分享|數次化療、兩次骨髓移植,23歲的她終於重獲新生!

已經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抗衡長達4年的黃珮瑜,在23歲時病發。在治療期間,曾面臨兩次復發,然而,在父親無微不至的呵護以及新型藥物的助攻下,黃珮瑜成功控制疾病,至今已有近一年沒有復發跡象。 反覆失望卻不曾絕望 她喊話:我的血液是愛組成的 抗癌我不怕! 不願讓爸爸再失去至親 她撐過數十次化療、兩次骨髓移植 終於重獲新生 對於多數大學畢業生而言,23歲意味著即將踏入職場一展所長。儘管對於未來有些徬徨,在這築夢的起點,卻是充滿著希望。然而對於黃珮瑜而言,23歲這年,卻是與死神搏鬥的第一個年頭。在2017年1月,黃珮瑜發現四肢莫名出現像丘疹的點點瘀青、貧血、容易疲勞等症狀。起初誤認為是工作太累及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一個月並未改善,才在朋友及家人鼓勵下至家裡附近診所檢查。經血液檢查後,醫師要黃珮瑜至大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經轉診後,黃珮瑜被醫師告知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要緊急住院治療。 「媽媽以前就是因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逝,雖然心裡早有所猜測,但確認自己也罹患血癌後,走出診間的我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嚇到昏厥!」黃珮瑜緩緩地說:「當時的我,剛接到台北世大運選手體育服的設計案,為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不得不辭職。我完全沒有想到,帶走媽媽的血癌,竟然也讓我與人生里程碑擦身而過。」 黃珮瑜毅然剪去長髮,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正面迎擊 人生戰場從職場轉移到病房的黃珮瑜,對未來感到惴惴不安,但是父親的鼓勵如同定海神針,緩解了她的焦慮。黃珮瑜含著淚說:「爸爸跟我說,不會再讓血癌把他最愛的家人帶走。不管要花多少錢、拜託多少人,他都會拚盡全力,要我不要擔心。」在父親的鼓勵下,黃珮瑜含淚剪去一頭長髮,展開近半年的化療。療程結束後,黃珮瑜恢復良好,但在三個月後,頑固的癌細胞又再次作亂,黃珮瑜再次住進病房。 咬牙撐過治療副作用卻不見天晴 抿著嘴、強忍淚水與父攜手走過治療荊棘路 由於國內外骨髓捐贈資料庫配對不到適合捐贈者,所以當癌細胞捲土重來時,主治醫師建議找親屬進行配對,最後確定其父親及姐姐適合捐贈。憶起爸爸義無反顧的要求捐贈骨髓時,黃珮瑜又氣又感動。憶起爸爸義無反顧的要求捐贈骨髓時,黃珮瑜又氣又感動,她說:「爸爸年紀大、又曾生過一場大病,大家都很擔心他身體會撐不住,但最後還是沒人拗得過他的堅持,成為了我的捐贈者。」移植父親骨髓的黃珮瑜,原以為就此治癒,然而,上天對於她的考驗還沒有結束。半年後定期檢查時,醫師發現癌細胞竟然又復發了,且這次病程發展更急、更快。突如其來的噩耗,就像是大雨將至前密布的烏雲,霎時遮住了黃珮瑜對於美好未來的想像。 面對治療期間發燒、感染等不適,黃珮瑜為了父親仍咬牙苦撐 「老實說,當時我真的覺得自己好不了了,心灰意冷找了朋友幫我拍攝緬懷影片,甚至開始跟爸爸、姐姐討論我的告別式要怎麼舉辦。連我要化的妝、要穿的衣服都告訴他們了。」黃珮瑜紅了眼眶說:「我知道爸爸聽了這些話有多傷心。因為治療的過程中,爸爸絕對不比我輕鬆,他不只要忍著身體的不適,捐贈幹細胞給我;當我治療出現副作用時,還要忍受我的遷怒;甚至活在隨時可能失去我的恐懼中。我知道爸爸跟我一樣,都是咬著牙、抿著嘴,苦撐著面對一次又一次與病魔抗衡的拉鋸戰。」為了不讓父親及家人傷心,黃珮瑜選擇再次迎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回報爸爸無條件的付出。 從失望中找到未來希望 癌友也能很不一樣 重拾理想人生你我都可以 有鑑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於頑固型,黃珮瑜決定採納醫師的建議,加入新型藥物治療實驗計畫,以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藥物進行治療。黃珮瑜的病情在新藥助攻下,完成四次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且因為新療程的治療能更精準抑制癌細胞,治療副作用也大幅減少。爾後,在完成了第二次的骨髓移植後,終於治癒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完成治療後的一年間,定期追蹤也都未發現復發,終於掙脫了疾病帶來的囹圄。 觀看黃珮瑜的抗病紀錄影片 走出生命低谷的黃珮瑜,不只重拾燦爛笑容,也重新返回職場,朝著理想人生沉穩踏實地前進。不只活出生命色彩,她也希望透過自身經驗,鼓勵所有癌友:「雖然我們的血液裡曾經或現在遭受癌細胞的侵犯,但也流淌著家人以及捐贈者的愛,充滿了重生的力量。千萬別被癌症患者的刻板印象限制了美好未來的想像。今日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許多新型的治療方式,預後也越來越好,副作用也可以改善,別被自己對於癌症患者的刻板印象限制美好未來的想像。請大家不要放棄治療,因為一旦放棄,我們的生命就只能停留在傷心的時刻。積極透過正規療法對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我們才有希望在疾病帶來的困頓裡,撐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璀璨明天。」 想了解更多AML的相關資訊,歡迎參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繪本》! (圖文授權:中華民國血液學會)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