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癌指發生於女性外陰的癌症,發生率雖低,約占國內所有婦科癌症中的1%,但正因為罕見,不只病患容易疏忽,醫師也可能在第一時間沒有察覺;到底外陰癌是什麼?好發族群、致病原因為何?外陰癌應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說!
外陰癌是什麼?
外陰指女性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有大/小陰唇、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等構造;外陰癌多數出現在大陰唇,也可能影響小陰唇、陰蒂或會陰。
外陰癌會導致外陰搔癢、灼熱、出血,並產生皮疹、腫塊和疣;好發於60~70歲年長女性。臨床上,多數女性年長病患因為觀念保守,經常會等到症狀嚴重時才會就醫,平均延遲診斷時間約1年。

外陰癌的原因?高達7成病例與HPV有關!
外陰癌如同其他癌症,源自於該部位的細胞癌化;雖然外陰癌難以歸咎於單一的致病原因,但有高達70~80%病患,在癌前病變時,發現有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感染跡象,而癌變後的發現率則為10~50%,因此,HPV可視為外陰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 抽菸
- 外陰慢性發炎
- 外陰或子宮頸有上皮內瘤
- 有子宮頸癌病史
- 免疫機能不佳(HIV)
- 曾患有梅毒、淋巴肉芽腫(披衣菌)或菜花等性病者
外陰癌的症狀
外陰癌最主要症狀是外陰搔癢,並可能持續多年以上,其他症狀包括:
病灶型態包括白斑、贅瘤、皮疹、菜花狀疣、黑色素塊或硬化性苔癬;多數長於大陰唇上,但小陰唇、陰蒂及會陰也可能出現。
【延伸閱讀:外陰搔癢怎麼辦?看私密處搔癢3大原因、止癢及治療方法】
外陰癌的類型
外陰癌依據癌細胞的不同起源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了解外陰癌的類型可以幫助醫療團隊制定治療計畫。常見的外陰癌種類包括:
-
外陰鱗狀細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是最常見的外陰癌,源自皮膚表層的鱗狀細胞;雖然鱗狀細胞癌常見於長期曝曬的皮膚,不過也會發生在外陰部。此類型與人類乳突瘤病毒(HPV)感染有高度相關。
-
黑色素瘤(Vulvar melanoma)
起源於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瘤通常好發於受到曝曬的皮膚,但也可能出現在外陰部,是相對少見但具有侵略性的癌症類型。
-
外乳腺型佩吉特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of the vulva)
為一種發生於汗腺附近的癌症,常影響外陰皮膚。有時候可能與其他癌症同時出現,例如乳癌、大腸癌、泌尿系統或女性生殖系統癌症,因此診斷時需特別留意。
外陰癌的分期
外陰癌的病程分為5個階段:
- 第零期:外陰原位癌,病變細胞尚未擴散或轉移。
- 第一期:腫瘤小於或等於2公分,沒有淋巴腺轉移。
- 第二期:腫瘤大於2公分,沒有淋巴腺轉移。
- 第三期:腫瘤侵犯到尿道下部、陰道、會陰及肛門,或懷疑有淋巴腺轉移。
- 第四期:腫瘤侵犯到尿道上部、膀胱、直腸或遠處轉移。
如何治療外陰癌?
外陰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並依據分期、擴散程度,搭配不同的治療選項:
外陰癌各階段的治療方法
外陰癌第零期
- 廣泛局部切除術、雷射手術,或兩者併行。
- 外陰皮膚切除術和移植
外陰癌第一期
- 根治性局部切除術
- 若癌細胞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再依據病灶位置,施行單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外陰癌第二期
- 改良根治性外陰切除術
- 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 若淋巴結發現轉移的癌細胞,可考慮接受放射線治療。
外陰癌第三期、第四期
- 徹底切除外陰、腹股溝與兩側大腿上的淋巴腺,以及其他已擴散之骨盆腔臟器
- 依據擴散範圍,合併接受放療或化療。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