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脂肪肝是什麼?認識脂肪肝原因、症狀、飲食改善、診斷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Amy Yang · 更新日期:7 天前

    脂肪肝是什麼?認識脂肪肝原因、症狀、飲食改善、診斷

    脂肪肝是什麼?

    脂肪肝(Fatty Liver)指的是脂肪在肝臟過度的堆積,雖然人的肝臟本來就會囤積些許脂肪,不過如果脂肪的重量占了肝臟的 5%~10%,就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的症狀通常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只要靠著健康的飲食、良好的作息與生活習慣,還是有機會可以逆轉脂肪肝。

    然而一旦堆積了過多脂肪,就會阻礙肝臟的解毒的功能,導致毒素累積在體內。通常肝臟細胞老化、受損的話,肝臟能夠自我修復、生成新的肝臟細胞,但如果肝臟持續受損,可能就會留下永久的損傷,最後導致肝硬化 (Cirrhosis)。

    脂肪肝常見嗎?

    大約 10%~20% 的人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只是沒有明顯的發炎或肝臟受損症狀。儘管如此,只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減少肝臟疾病的風險因素,就能改善脂肪肝。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您的醫師。

    脂肪肝症狀

    脂肪肝通常不會顯現出特定症狀,可能只會讓人覺得疲憊,或是隱約覺得腹痛。有脂肪肝的人肝臟可能會微微腫大,只要透過物理治療師就能發覺。如果脂肪過多,可能導致肝臟發炎,而肝炎患者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並且感覺異常疼痛、虛弱及意識模糊。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有任何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最好的方法是,請您與您的醫師詳細溝通、討論,以了解您個人的健康狀況。

    脂肪肝原因

    目前認為造成脂肪肝最主要原因,是酗酒或飲酒過量,但還是有許多患者未酗酒卻罹患脂肪肝的案例,醫師目前仍未找出確切的原因。如果身體製造過多的脂肪,或是代謝脂肪的速度不夠快,就有可能形成脂肪肝,而過多的脂肪儲存在肝臟細胞,並且不斷累積的話,就會罹患脂肪肝病。另外,高熱量飲食不一定會直接導致脂肪肝。

    如果有以下症狀、疾病,或是身體狀況,形成脂肪肝的風險就會更高:

    • 肥胖
    • 高血脂症 (Hyperlipidemia)
    • 飲酒過度
    • 服用過多的成藥,例如:止痛藥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懷孕
    • 膽固醇過高
    • 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過高
    • 營養不良
    • 代謝症候群
    • 基因遺傳
    • 體重驟降
    • 某些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例如阿斯匹靈 (Aspirin)、類固醇 (Steroids)、達適康錠 (Tamoxifen)、四環素 (Tetracycline)。
    • 糖尿病:如果您有體重超重或肥胖之問題,就更有可能會有脂肪肝。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風險也較高,因為胰島素抗性是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病因,而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會造成脂肪更容易堆積在肝臟裡。

    如何診斷脂肪肝?

    如果醫師研判您可能有脂肪肝,需為您安排進一步的身體檢查才能確認,常見的診斷方式如下:

    • 血液檢測:透過血液檢測,醫師可能會發現您的肝酵素指數高於正常值。不過肝酵素指數過高並不一定等同於脂肪肝,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定造成肝臟發炎的原因。
    • 超音波檢查:在超音波照片中,肝臟堆積脂肪的部分會呈現白色。透過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核磁共振 (MRI) 等成像檢查,醫師也能發現堆積在肝臟中的脂肪,不過如果有其他更嚴重的肝功能受損,則無法透過成像檢查得知。
    • 肝臟切片檢查:局部麻醉後,醫師會在肝臟插入細小的針,採樣肝臟組織後做進一步的檢查。只有透過肝臟切片檢查,才能確定您的肝臟是否囤積了過多脂肪,並且有助於醫師找出確切的病因。

    如何消除脂肪肝?改善脂肪肝的飲食與運動

    如果您的脂肪肝是因肥胖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而引起,醫師可能還會建議您多運動,並且避免特定食物。減少每日攝取的卡路里不只能減重,也有助於維持肝臟的健康;少吃高熱量、含糖量高的食物,也能幫助您逆轉脂肪肝。您可以多吃新鮮的蔬果、全穀類食物等天然、健康的食物,少吃紅肉,改成從雞肉、魚肉等瘦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目前仍未有能治療脂肪肝的藥物或手術,不過醫師可能會提供您降低風險之建議,例如:

    • 減少或避免攝取酒精
    • 控管膽固醇指數
    • 減重
    • 控制血糖

    以下生活習慣與居家療法可幫助你對抗脂肪肝:

    • 遵從醫師指示服用糖尿病或降膽固醇藥物。
    • 維持每天運動 30 分鐘的習慣,降低脂肪、維持健康體態。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Amy Yang · 更新日期:7 天前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