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此分類收錄來自世界各地和台灣的各類醫療新聞和政策資訊,包括全球或本地醫療領域的最新突破和進展、新型研發藥物的消息、醫學期刊新發表的研究成果,以及有關新型病毒、細菌等疾病的相關資訊;同時,也包含來自政府相關衛生單位的公告,綜合呈現了醫療領域的多方面發展和議題。

基礎知識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擺脫黴菌過敏與感染!專家解析黴菌危害+最佳防黴策略|醫BooK

編按:居家環境中,黴菌幾乎無所不在,特別是潮濕或通風不良的地方,居住在其中,可能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包括過敏、慢性疲勞、疼痛及感染皮膚疾病等。《萬萬黴想到》作者是國內復健專科暨疼痛專科雙專科醫師王偉全,書中除詳細說明黴菌對居家及健康造成的危害,並提出「4D除黴療法」,教導讀者有效清除體內累積的毒素。 本文節錄自《萬萬黴想到》書中〈如何打造無黴環境?識別家中黴菌感染的跡象〉一章,深入解析房子發霉、居家環境長黴菌的原因、黴菌常見種類及對健康的影響,並說明可能引發的相關疾病;同時,醫師也提供改善方法與防霉重點,提醒讀者重視生活環境品質,採用更積極的方式,遠離黴菌威脅。 房間牆壁長黴菌?黴菌生長的4大條件 家中若出現積水、壁癌、發霉現象,甚至肥皂變軟爛,這些都是黴菌滋生的徵兆。當家中的肥皂開始爛掉、水果容易發霉,或牆壁上出現壁癌,這些現象都表明你的家中存在著黴菌問題。 水損建築(Water-damaged building,WDB)中,黴菌幾乎無處不在,其生長受4大條件影響: 環境溫度 濕度、濕氣 基質 暴露時間 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氧氣、pH值、光線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尤其,室內潮濕是許多生物污染物暴露的關鍵因素,如塵蟎、黴菌和細菌。 所謂的「水損」,不只是颱風、淹水的損害,也包括從水槽、排水管和淋浴間漏水造成損壞;「水損建築」指因過度潮濕或洪水而損壞的結構,這可能導致建材退化,並促進黴菌和細菌的生長。 房子發霉、有黴菌對健康的影響? 家中黴菌的徵兆包括黴斑、黴味、壁癌、水損、窗戶玻璃上的冷凝水和潮濕的空氣。室內濕氣是促使黴菌生長的重要因素,黴菌濃度也與建築物年齡顯著相關,較舊的建築物風險較高。 過度的室內潮濕不僅會導致建築物損壞,還會引發建築材料的化學物質排放,促進微生物生長,並造成其他潛在的問題,例如釋放過敏原、黴菌毒素以及令人不悅的氣味,如釋放微生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MVOCs)到空氣中;這對過敏體質的人群和兒童,都特別地危險。 家中哪些地方容易滋生黴菌?常見黴菌一覽 潮濕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是黴菌的溫床,最常見的黴菌如下: 產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多態麴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常見於潮濕的建築材料上的黴菌: 毛殼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枝頂孢黴屬(Acremonium spp.) 細基孢菌屬(Ulocladium spp) 石膏和壁紙之間的黴菌: 枝頂孢黴屬(Acremonium spp.) 產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葡萄穗黴科(Stachybotrys spp.) 細基孢菌屬(Ulocladium spp) 木材與膠合板之間的黴菌: 暗褐色孢子節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暗金黃擔子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多主枝孢菌(Cladosporium herbarum) 木黴菌(Trichoderma spp.) 酵母菌 混凝土和地板材料之間的黴菌: 煙麴黴(Aspergillus fumigatus) 蜂蜜麴黴(Aspergillus melleus) 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 赭曲黴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毛殼菌屬(Chaetomium spp.) 總狀毛黴(Mucor racemosus) 刺囊毛黴(Mucor spinosus) 黴菌竟然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 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黴菌毒素研究顯示,超過90%的人有住過水損建築或黴菌環境,平均罹病超過7年。即使已經離開這些環境,他們仍持續出現慢性症狀!並且尿液中持續有黃麴毒素(AT)、赭麴毒素(OTA)和單端孢菌素(Tricothecenes)。 這表示患者內部存在黴菌「巢穴」,黴菌躲在身體免疫系統找不到的地方,持續釋放黴菌毒素!這跟後面會提到的慢性病原體定殖、生物膜有關,即使在多年後,黴菌毒素仍可能對健康產生顯著影響。 鼻塞、流鼻水又易累!認識病態建築症候群 黴菌在這些潮濕環境中繁殖,釋放孢子和黴菌毒素,污染室內空氣,會導致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這是個更廣義的名詞,泛指人在不良建築而感到不適而導致症狀,像台灣之前的海砂屋(海砂中含有氯離子)也屬一例,其他成因包括: 室內空氣質量:存在黴菌、甲醛、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建築設計和維護:通風不良和照明設計不當。 環境條件:溫度和濕度不佳。 外部因素:接觸到空氣中的花粉和戶外污染物。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常見症狀及比例如下: 疲勞感(57%) 鼻塞(47%) […]

看更多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相關文章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無輻射、免出門!「專業級」居家骨密度檢測更聰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成為重要健康議題,如何掌握自身健康資訊格外重要。國人研發最新智慧型「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技術,採無輻射、非侵入的檢測方式,讓民眾在家就能享有「專業級」檢測,且價格更親民,為健康做好聰明的全方位準備。 掌握骨密度數據「超前部署」 衛生福利部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至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因此,預防骨質疏鬆,不僅限於長者,更應從年輕及早「存骨本」,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包括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荷重運動及避免抽菸等,都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不只是銀髮族需要注意,飲食西化、缺乏運動,加上3C產品普及導致久坐的生活型態,都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了解自身骨密度數據,更形重要。隨著生物電阻抗分析技術的不斷創新,隨時隨地做好骨密度監測已不再遙不可及;善用先進、簡便又安全的檢測方式,即可更輕鬆地掌握骨骼狀況,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超前部署。 「生物電阻抗分析」是什麼? 所謂「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技術,其突破性的優勢在於具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功能,透過非侵入性的足部對足部量測方式,搭配安全的微電流傳導,不只能檢測骨密度,還可同步分析肌肉質量、 體脂率及內臟脂肪等多項健康指標。 骨密度測量方式比較 目前民眾若想檢測全身或局部骨密度數據,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通常得到醫療院所,採用設備成本昂貴的雙能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另外,專業醫療設備如定量式電腦斷層掃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雖也可用於骨密度檢測,呈現精細的骨骼結構,但仍有侷限性,包括輻射量較大、檢查耗時,而且費用高,通常僅用於特殊診斷需求。 近年來,台灣團隊自行研發的新世代「生物電阻抗體組成分析儀」,不僅採用創新的雙頻掃描技術,提升測量精準度,並獲得臨床實證及世界多項專利,從一般民眾、壯世代、銀髮族到肌少症患者都可適用,更可落實居家日常檢測之需求。 與「定量式電腦斷層掃描」相較,「生物電阻抗分析」設備的價格較為親民,提供長期監測方案,不只性價比極高,其輕巧便攜的特性,搭配人性化的操作介面與多人資料儲存功能,特別適合家庭與社區的健康管理需求,讓骨密度監測如同量體重一般,成為生活中簡易健康管理的一環。 此外,針對需要定期追蹤骨密度狀況的使用者,只要利用智慧型設備的藍牙連線功能,就能透過智慧手機 APP 隨時掌握骨密度與體組成成分的變化,實現便捷的居家健康監測。 定期骨密度檢測掌握健康第一道防線 骨質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除了搭配均衡的運動和營養攝取之外,平時透過定期的骨密度檢測,更有助掌握骨骼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更年期婦女和銀髮族,即可先使用具有骨密度測量功能的居家體組成分析儀設備進行定期監測,若發現異常,再至醫院進行專業的 DXA 檢查,建立完整的健康防護網。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腎臟病患者別輕忽!腎臟病控管風險關鍵:注意糖、心、腎三病共護

腎臟病患者在日常健康管理中,除了必須專注於腎臟問題外,還需關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效維持三病協同控制,對於維護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了解如何管理這些風險因素,才能避免健康惡化。 1.腎臟病如何影響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影響 心血管疾病會使得腎臟供血不足,造成腎損傷,因而延伸或加重腎臟病。 腎臟病對心血管的影響 腎臟病會導致體液及電解質失衡,因而增加心臟負擔,引發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腎臟功能受損,更容易造成高血壓,進一步損害心臟健康。 2.糖尿病對腎臟的威脅 糖尿病如何損害腎臟 當腎臟長期過濾高血糖濃度的血液時,容易造成腎臟損傷,腎功能下降。 國內洗腎患者中,約50%為糖尿病造成之腎病變患者,顯見糖尿病和腎臟病病程往往會互相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腎臟病對於糖尿病的影響 腎臟受損後,體內血糖代謝將更為紊亂(如:尿毒症造成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更不容易穩定調控。 3.飲食建議與營養補充 健康飲食建議 低鈉、適量且優質蛋白飲食:避開加工非原型食品,選擇適量且優質蛋白質的食物,自然可以減少腎臟負擔。 抗氧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以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有助於保護腎臟和心臟。 4.綜合管理與預防 三病連動管理 1.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維持在健康範圍內,避免併發症的惡化。 2.調整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和良好作息。 飲食:均衡飲食,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少鹽少糖。 運動:定期運動,維持理想體重。 3.戒菸限酒:減少對心臟和腎臟的損害。推廣健康生活方式 結語 腎臟病患者必須全面管理自己的健康,不僅要關注腎臟病,還要重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透過定期檢查、遵從醫囑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這些併發症的惡化,保護自己的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抽血就能檢測肺癌!NGS基因檢測7天發現肺癌,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

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110年肺癌發生人數多達16,880人,擠下蟬聯15年榜首的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之首。 多數肺癌患者在出現症狀時,腫瘤幾乎都已出現轉移,其高度侵略性和早期症狀不明顯,是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巨大挑戰,也是肺癌高死亡率的主因;但隨著多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檢測技術,可讓病患透過組織或液態切片(抽血),在短時間內,及早發現與診斷肺癌,幫助醫師訂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從而提升治療效果與存活率。 肺癌診斷困難的原因? 肺癌的早期診斷一直是極具有挑戰性的議題,傳統的診斷方法,如抽血檢測腫瘤指數或影像學檢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檢測腫瘤,但對於早期病變的靈敏度有限;當醫師懷疑有腫瘤存在時,通常還是會透過手術或穿刺,來取得疑似腫瘤組織檢體,並進行切片檢查,以此定義腫瘤分期和型態。 然而,傳統的組織檢查,例如: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等方法,僅能針對少數特定基因進行檢測,且有較高的偽陽性,對於複雜且龐大的腫瘤基因組來說,這種方法並不太適用。 NSG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是什麼? NGS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是一種高通量的基因定序技術,能夠同時分析許多基因變異(超過50個基因),包括多種基因突變、染色體重組等。 透過NGS檢測,醫師可以快速且精確地找出腫瘤中的異常基因,為醫師提供強而有力的治療證據,從而針對異常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制定個人化和精準的治療方案,以期提升獲得治療效果的機會。 目前NGS檢測所使用的檢體有兩種形式,分別為組織檢體及液態切片。組織檢體須由醫師採用手術或穿刺方式,直接從患者的腫瘤組織中取得樣本;這種方式雖能得到第一手的腫瘤基因資訊,但也有許多缺點,例如手術或穿刺等侵入性方式可能對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適和風險。 此外,因為肺癌的高度異質性,取得組織的位置也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法完整代表腫瘤的全面訊息。 NGS液態切片(抽血)檢測,最快只要7天 NGS的液態切片檢測是使用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作為檢體,利用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基因片段進行檢測。 其特別之處在於它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測方法,只須抽取血液即可分析,無須進行手術或穿刺來取得組織取樣,對於身體狀況較差、不適合接受手術或有其他原因無法進行組織取樣的患者,可做為診斷腫瘤基因變異的替代選擇。 液態切片檢測有四大特點;首先,因為人體血液全身分佈的特性,不同於單一位置的組織取樣,液態切片檢測讓醫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基因組中的變異;其次,液態切片大約7~10天便可取得檢測結果,相較於組織檢體至少需要2~3週,可大幅縮短等待時間,為患者爭取更多治療的黃金時間。 另外,透過定期進行液態切片檢查,醫生可定期監測腫瘤的變化,適時調整治療方案。最後,在早期階段,腫瘤組織的病灶往往較小,不易使用影像學工具或傳統抽血檢測,判斷是否有腫瘤的存在,但NGS液態切片高靈敏度的特性,可檢測出極低濃度的腫瘤DNA,有助於提早發現腫瘤,有機會讓病患能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 NGS檢測技術提升肺癌治療效果 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目前肺癌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無論是新診斷或治療後復發的肺癌,都能協助醫師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其中,最大的幫助在於能揭示癌症特定的基因變異,幫助醫師更精準地選擇對這些變異敏感的治療藥物,從而讓病患有機會獲得最適切的治療,提高治癒率與存活率。 雖然現階段NGS的自費檢測費用較高,每次約5~10萬,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廣泛的應用,加上未來健保給付政策可能的調整,有機會讓費用朝更合理化的方向改善。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老忘東忘西?小心腦退化40歲就開始 美國研究:綜合維他命有助延緩記憶力衰退

「昨天開會交代你改的地方怎麼忘了」、「那個誰誰誰、一下子名字想不起來」、「剛剛去超市又漏買東西」隨著年紀增加,多數民眾常會發現,自己或長輩記憶力開始變差或學習力下降;這可能是腦功能老化,也可能是早期失智症狀,若要維持腦健康,勢必得及早保養並提高警覺。 台北長庚醫院主治醫師莊海華表示,根據美國最新研究證實,綜合維他命有助延緩記憶力衰退!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李婉萍營養師也提醒,現代人飲食普遍不均,若日常飲食攝取無法補足完整營養,可補充涵蓋20種以上維生素與礦物質的綜合維他命,及早預防記憶力減退。 大腦功能40歲開始下滑!醫:維持腦健康需要及早保養並提高警覺 根據研究顯示,大腦有多項功能從40歲就開始下滑,譬如注意力、記憶力、學習力或語言能力等;莊海華醫師提醒,若長者有前述日常生活能力退化或異常,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若是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務必控制好血糖及血壓,才能避免大腦受傷。此外,維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及活躍社交等,也是為自己打好基礎的基本功,每個人都應注意,從年輕時就開始保養腦健康。 最新研究:「綜合維他命有助減緩認知衰退!」 去年刊載在美國失智症學會期刊上的COSMOS研究發現,綜合維他命有助減緩認知衰退表現達6成,對老年人的整體認知功能、短期記憶和動作執行能力,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另外,一篇2023年5月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美國最新研究(全名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Memory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也發現,綜合維他命有助延緩記憶力衰退。 這項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和哈佛大學等機構共同執行,共歷時3年、統計對象高達3,500多人;結果發現,實驗組受試者每天補充含20種以上維生素與礦物質的維他命,一年後與安慰劑組相比,實驗組受試者的大腦在短期記憶、文字記憶等能力,皆比對照組表現得更好,顯示綜合維他命有助於延緩記憶力的衰退。該研究也被國外知名媒體如《CNN》、《The Independent》、《華盛頓郵報》等引用報導,足見腦健康獲得國際媒體高度重視。 補充均衡營養 是延緩記憶衰退基石! 腦部結構複雜,且須運用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維持正常運作;完整且均衡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利於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對於腦健康非常重要。若缺乏維生素B6、B12及葉酸等重要營養素,會導致認知下降或憂鬱症狀;維生素C則是強力抗氧化劑,與較佳的認知能力有相關;其他如礦物質,包括鈣、鎂、鋅等,均為人體生理所需的必要元素,對於維持活動力及良好精神也不可或缺。綜合上述,完整且均衡的營養素攝取,是延緩記憶衰退的基石,對於維持腦健康格外重要! 國人飲食普遍不均!營養師:建議補充含20種以上維生素與礦物質的綜合維他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的《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台灣人飲食普遍不均衡,很難達到建議的營養攝取標準;其中,45歲以上民眾更有超過8成蔬果攝取量未達標準!像是維生素D、維生素B6、鋅、葉酸等營養素,與人體的認知、記憶功能相關,卻都是大部分人經常缺乏的營養素。現代人常是外食族,加上生活忙碌,平時不太容易維持完整營養的攝取,因此,補充綜合維他命,能更方便、有效地補充大腦所需的各種營養素與礦物質。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若難以依靠日常飲食攝取到完整營養,建議可補充含20種以上維生素與礦物質的綜合維他命,不只顧頭腦也顧身體。綜合維他命含有B群、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對於大腦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因此,建議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補足日常所需營養,對現代人可說,是既方便又有效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大多數民眾都沒有警覺記憶力衰退,可能是腦部退化前兆;由於,腦部退化不可逆,如何延緩「腦退化」,絕不能等到上了年紀才開始注意,每個人都應從年輕開始做起,及早保養,才能為人生下半場打造健康樂活人生。 PM-TW-CNT-23-00420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常忘東忘西、思緒卡卡?認知衰退恐40歲就開始! 美國最新研究: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表現6成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65歲以上老人中,每4位就有1位出現認知衰退狀況;其實,大腦認知功能早在40-50歲,就可能開始出現退化跡象,且目前失智及相關功能衰退症狀,均屬不可逆,民眾更應從年輕時就提高警覺,及早保養,避免認知急速退化。 根據美國近期研究證實,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因此,國內有醫生也呼籲民眾應及早補充綜合維他命,保養腦部也保養身體,減緩認知衰退。 以為大腦退化還很久?衰退不可逆,40歲開始及早保養是關鍵! 大腦認知功能好比是一棟房子,由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構成;就如同鋼筋、水泥及管線是組成一棟房子的必要原材料。失智症並非一瞬間發生,而是一個慢慢轉變的過程。失智徵兆可能從40 歲就開始浮現,又是不可逆轉的功能衰退,若不平時好好保養,這個大腦認知「房子」就可能每況愈下。 要減緩認知衰退,就需要平時好好修繕大腦認知房子;其中,攝取完整營養、多社交、多運動為三個修繕關鍵。根據美國研究,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 研究推估: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表現6成 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最近一篇刊登在美國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期刊上的COSMOS研究(全名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multivitam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歷時3年,在美國收集並進行2,000多人統計,根據調查結果推估,補充綜合維他命有助於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功能,更可以減緩認知衰退表現達6成。 吃這些營養素就夠?勿相信迷思!腦部需要多種營養素 坊間有許多迷思,例如:只補充單方營養素就夠了、失智是老化正常狀態、或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等;民眾恐因誤信這些迷思,延誤減緩認知衰退的黃金時機。因為腦部結構複雜,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進行保養,若預防失智只靠單方,不一定能夠滿足所需的營養素。 國人面臨營養缺口 解決之道:綜合維他命補充完整營養素 完整營養攝取很重要,然而根據衛福部所發布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指出,國人的營養素攝取狀況並不理想。 35歲以上的上班族工作正值巔峰,又要照顧家庭、身負經濟重擔,常常因忙碌而導致飲食不均衡,也沒時間注意到自身已經有一些腦部退化的前兆,或甚至誤以為認知衰退前兆只是因為事務繁忙而短暫發生,導致沒有及早保養而延誤減緩認知衰退;而部分6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把一些認知衰退症狀誤以為是老化跡象,而沒有及時採取行動。 若飲食上無法攝取完整營養素,供腦部正常運作,或家中有銀髮族長輩,除了平日要盡量攝取均衡營養飲食之外,建議還可補充含有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可以方便又有效地減緩腦部衰退。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65歲以上每4人就有1人認知衰退 研究:綜合維他命有助減緩6成認知衰退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加快速,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每4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一位有輕微認知障礙或罹患失智症。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受訪者連續3年補充綜合維他命,似乎可減緩認知衰退達60%;國內有醫師對此建議,40歲以上有感覺認知衰退風險的民眾,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之綜合維他命保健品,及早因應認知衰退可能帶來的影響。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20%以上;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以民國111年底人口統計資料推估,台灣65歲以上患有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約佔17.99%;另外,包括極輕度及輕度失智症在內,失智症患者約佔7.54%。若依此來看, 65歲以上長輩有25.53%可能有認知衰退的情形,而且,隨著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 一般民眾容易誤會失智症狀為老化正常現象,其實失智症的惡化比老化問題更迅速;也有民眾誤以為,補充單方營養素如銀杏,即可減緩認知衰退,但因腦部所需營養多元,僅補充單一營養素難以減緩問題。 根據刊登在《阿茲海默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的一篇〈可可萃取物與綜合維他命對認知功能影響〉(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multivitam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研究指出,針對2262名平均73歲的受試者進行為期3年的認知能力評估,補充綜合維他命組似乎可減緩認知衰退達60%。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Dementia)並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除了記憶力衰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判斷力及注意力等功能退化,還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程度甚至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大腦認知功能就像房子,舊了需盡速修繕 其實,失智症並非一瞬間的事,而是慢慢轉變的過程。大腦內佈滿腦神經、細胞,不同區塊所需營養不盡相同,並非單一營養素就可以提供整個大腦的需求。 若以房子來形容,大腦認知功能就像一棟房子,由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構成,就如同鋼筋、水泥及管線可組成一棟房子,隨時間開始老舊滲蝕、水管漏水,若不盡速全面修繕,可能每況愈下。 失智徵兆可能從40 歲就開始浮現,而且又是不可逆轉的功能衰退,民眾如不及早意識到風險,展開補救措施延緩衰退狀況,等到發現認知功能開始受影響,嚴重程度與速度恐怕會加遽。 研究顯示: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 根據最新研究,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要減緩認知衰退,就需要好好保養「大腦認知」這棟房子,除了掌握完整營養攝取之外,也要維持多社交、多運動等三個修繕關鍵。 因失智症初期徵狀可能影響情緒,甚至降低社交意願,若能藉由補充完整營養,有利運動所需的體力,更能提供良好的精神於社交。 因身體有許多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若40歲以上開始有認知衰退風險的民眾,建議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之綜合維他命保健品,及早開始減緩認知衰退的影響。 三大預防認知衰退迷思 籲抓緊黃金時機勿延誤 民眾對於失智症常有迷思,若誤信恐延誤減緩認知衰退的黃金時機。 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大腦的認知功能有可能在40-50歲就發現有衰退的情況,若能及早顧及完整營養、社交、運動等三關鍵,就有機會延緩認知衰退的進程。 以為失智是老化正常狀態: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衰退,較同齡的人進程更快。且因認知功能退化中的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若誤將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下降等徵兆解釋為單純的正常老化,恐錯失到相關門診進行諮詢與治療的黃金期。 只補充單方營養素:許多營養素雖都有研究指出對腦部健康有助益,例如銀杏、魚油、B群、DHA等,因此有許多人都有固定補充部分保健食品,但因為腦部結構複雜,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若預防失智只靠單方不一定能夠滿足所需的完整營養素。 支持腦部健康的元素很多,根據上述COSMOS-Mind (COcoa Supplement and Multivitamin Outcomes Study of the Mind) 研究的結論,補充綜合維他命對於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能力等有益。他建議,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攝取完整營養素讓身體能全方位減緩認知衰退才是解決之道。 PM-TW-CNT-23-00237 資料來源 1 全台65歲以上長者每4位就有1位罹認知衰退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人口知多少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2 恐40歲開始影響 資料來源:The Biology of Aging (P.5), published by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ttps://sphweb.bumc.bu.edu/otlt/mph-modules/ph/aging/mobile_pages/aging5.html 3 國發會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中華民國人口推估 (2022 年至 2070 年)報告 (P.2) 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4%BA%BA%E5%8F%A3%E6%8E%A8%E4%BC%B0(2022%E8%87%B32070%E5%B9%B4)%E5%A0%B1%E5%91%8A.pdf 4 每4位65歲以上老人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