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此分類收錄各種國內外醫療新聞或政策,包含全球或台灣醫療領域的新突破或發展,新型研發藥物消息,醫學期刊新發布的研究,或是新種病毒或細菌,以及政府相關衛生單位的公告等。

基礎知識

新聞

台中豬場疑檢出非洲豬瘟!會傳人嗎?吃豬肉會感染嗎?7大QA一次看

非洲豬瘟國際疫情嚴峻,台灣長達7年「零個案」防線失守! 農業部今(22)日表示,台中梧棲區一處養豬場發現大量死亡病豬,經檢驗確認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農業部今成立前進應變所,除場內195頭豬隻已進行預防性撲殺及廠區清潔消毒,並宣布全國實施豬隻禁運、禁宰5天,並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等七大防疫措施。 農業部表示,國際豬瘟疫情原擴及世界82國,其中亞洲地區有19個國家通報發生疫情,台灣自2018年嚴格實施豬肉產品入境檢驗,長達7年一直維持「零個案」。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表示,為防止疫情擴散,防檢署已以案例場為中心設立3公里管制區,涵蓋2場養豬場(其中1場已停養),進行豬隻移動管制及健康監測,並啟動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來源與途徑。 為確保防疫工作落實,農委會宣布以下七大防疫措施: 農業部於今(22)日成立前進應變所,由杜文珍次長進駐指揮。 自今日中午12時起,全國實施豬隻禁運、禁宰5天,視疫情狀況得延長。 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 全國各肉品市場及運輸車輛須全面清潔消毒。 禁運前已運出的豬隻進入市場或屠宰場後,活豬只進不出,並加強屠前屠後檢查。 啟動全國各縣市豬場防疫調查,掌握豬隻健康狀態。 進行產銷調節,以穩定國內豬肉供應。 農業部強調,非洲豬瘟雖具高度接觸傳染性與環境耐受力,但不會感染人類,民眾毋須恐慌。呼籲地方政府、畜牧團體及養豬業者提高警覺,落實生物安全防護,若發現豬隻異常死亡或疑似傳染病,應立即通報動物防疫機關。未依規定通報者,最高可處新臺幣100萬元罰鍰,且撲殺動物不予補償。 非洲豬瘟懶人包Q&A:會傳人嗎?吃豬肉會感染嗎? Q1. 非洲豬瘟是什麼?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種由病毒引起、會感染家豬與野豬的急性傳染病。感染的豬隻會出現高燒、嘔吐、下痢、皮膚出血等症狀,死亡率極高,幾乎可達100%。 根據農業部說明,非洲豬瘟的傳染力強、病毒對環境的耐受力也很高,因此防疫措施相當嚴格。 Q2. 非洲豬瘟會傳染給人嗎? 不會。 農業部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均明確指出,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類」,也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只會影響豬隻健康的疾病,人類不會因此生病。 Q3. 吃到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會怎樣? 非洲豬瘟不會傳染給人類,即使不小心吃到染病豬肉也不會被感染。 根據食藥署表示,「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資料,非洲豬瘟病毒不耐高溫,加熱56℃ 70分鐘、60℃ 20分鐘後不活化,加熱至70℃立即不活化。」也就是說,只要肉煮熟就不用擔心。 另外,由於防疫政策需求,一旦豬隻被確認感染,便會進行全面撲殺與銷毀,因此,不會流入市面,民眾不必擔心吃到問題豬肉。 Q4. 為什麼要「全國禁運、禁宰5天」? 為了防止病毒在豬隻之間快速擴散,農業部於10月22日宣布,全國豬隻暫停運輸與屠宰5天(視疫情得延長),並同步進行肉品市場、屠宰場及運輸車輛的清潔與消毒,以阻斷可能的傳播鏈。 Q5. 台灣之前不是都「零案例」嗎? 是的。 台灣自2018年開始嚴格防堵非洲豬瘟,持續7年維持「零個案」,且於今年五月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定為「豬瘟非疫國」。然而,這次國內出現疑似案例,恐影響未來豬肉出口,因此農業部立即啟動最高等級防疫機制。 Q6. 民眾如何幫忙防疫? 不攜帶、寄送或購買境外豬肉製品回台。 不丟棄豬肉製品於野外或餵動物。 若發現走私肉品,可撥打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檢舉專線:0800-039-131。 養豬場應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並加強場區與車輛消毒。 發現豬隻異常死亡,應立即通報當地動物防疫機關。 若未依規通報,可處最高新台幣100萬元罰鍰,且撲殺豬隻將不予補償。 Q7. 會不會影響台灣豬肉供應? 農業部已啟動產銷調節措施,確保國內豬肉供應穩定。民眾不必搶購或囤貨,市面豬肉可安心食用。

看更多 新聞 相關文章

新聞

《Hello醫師》【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首登場!3 名醫專家論AI照護新趨勢

隨著AI科技快速發展,數位照護模式正悄悄改變你我的健康日常。《Hello醫師》首場【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今(6/7)在南港展覽館二館登場;三位名醫專家從科技與健康的角度出發,分享全人照護的全方位新趨勢,並揭示AI與科技未來在新陳代謝疾病照護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Hello醫師》今年首度參加「2025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同時首度舉辦實體講座,以【科技力×健康力:從新陳代謝疾病到生活型態管理的全方位守護】為主題,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以及「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教授,從不同觀點發表專題,同時聚焦數位化如何翻轉生活型態、醫療政策與病患自我管理。 【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民眾提問踴躍。 歐弘毅首先就「從生活型態看新陳代謝疾病防治新趨勢」發表見解,他強調:「台灣正面臨高齡化浪潮,代謝相關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緩」,並提醒飲食、生活型態與運動在防治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核心地位,鼓勵民眾透過可持續的日常習慣改變降低慢病風險。 歐弘毅進一步指出,單靠意志力往往難以維持健康行為的改變,若能結合AI與科技工具,效果將更加顯著。從國際趨勢與臨床實務角度來看,研究已證實,科技介入對行為改變具明顯正向影響。 歐弘毅舉例,穿戴式裝置內建的步數監測、睡眠監測或運動回饋,都可作為改變的依據,進而成為改變行為的催化劑;他亦提到,連續血糖監測(CGM)結合手機應用程式後,可協助建立個人化的生活資料庫,使健康管理更具精準性,不僅有助醫師與衛教師掌握重點,也讓民眾能更主動扮演自我健康照護的角色。 「蹲馬步要蹲得好,才能練好武功。」歐弘毅以此比喻生活型態的重要性。他說,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是最基本的武功,加上科技與AI工具雙重助力,有助打造長期且可持續的健康管理策略。 前往《Hello醫師》Youtube頻道,觀看歐弘毅理事長演講回顧影片 歐弘毅理事長強調生活型態對代謝疾病的預防影響,呼籲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 陳宏麟理事長接著以「醫療科技如何改變新陳代謝病患的照護模式」為題,強調「全人整合照護」的趨勢,解析超高齡社會下慢病共病的挑戰;陳宏麟指出,患者「高齡化」、「病齡長期化」與「共病複雜化」趨勢日益明顯,需由政策端推動數位工具導入,以支持醫、病雙方的照護負擔。 陳宏麟開場以一名65歲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個案說明,「患者不再是單純以單一疾病就診,而是同時有其他共病須處理」由此可見,慢病共病化、整合照顧的重要性。 陳宏麟說明《三高防治888計畫》,並以電影《不可能的任務》為比喻:「雖然難以落實,但還是須努力介入,以期改善。」目前醫界、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與國民健康署攜手合作,建立清晰指標;此外,陳宏麟更說明,如何判斷自身是否符合代謝症候群標準,同時解釋代謝症候群防治計劃、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DKD),以及糖心腎整合照顧(CKM)概念。 陳理事長提醒,現在慢性病照護現況,不是只有單純拿藥、看診,而是應該預測風險、精準溝通、遠端監控。「以患者為中心,成立慢性病共病照護友善網絡,讓病患只要在同一院所內,即可獲得完整照護。」 陳宏麟也分享推動生活型態諮商的經驗,表示只要能結合DCSI風險分數與AI衛教內容,即可更精準定義高風險族群;他並生動地以台語解釋醫療團隊「一切嚨細為著你(台語)」的立場,希望營造完整照護環境,「慢病不可怕」,現在做的是為了讓個案「有人整合,有路可走。」 前往《Hello醫師》Youtube頻道,觀看陳宏麟理事長演講回顧影片 陳宏麟理事長分享整合照護政策與數位應用,打造慢性病整合照護網絡。 最後登場的潘人豪教授,則以「數位共生翻轉慢性病照護:AI驅動的智慧照護」為題,強調以「數位共生」為願景,分享WaCare平台如何串聯全台1300個社區、超過10萬名照顧者與2500位專家,建構一套即時且個人化的慢性病遠距照護模式。他展示AI輔助衛教、血壓行為介入、遠距診療與在地轉介等應用,實證提升高血壓控制率,並降低醫療資源浪費。 潘人豪指出:「希望藉由科技消滅健康不平等,以解決醫療照顧覆蓋率的問題!」透過AI與社區工作者的結合,不僅提升患者自覺力,也能降低偏鄉照護資源不均的問題。 他進一步解釋,「解決偏鄉就醫的問題,其實只要讓醫師、醫療團隊、病人走入數位,就可減少之間的距離。」現今民眾也習慣數位融入生活,不僅山上、部落或離島也已落實數位線上醫療服務,讓科技醫療照顧帶到每個角落去。 目前,全台已有多處導入數位醫療服務,透過資料收集、行為分析與AI模組運算,協助辨識最合適的照護方案,同時更邀請各大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偏鄉遠距服務,以「串起健康照護最後一哩路」作為目標。 「我們的存在,不是為了取代醫療,而是為了讓長輩更快接上醫療的橋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潘人豪總結,展現出科技進步在照護路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前往《Hello醫師》Youtube頻道,觀看潘人豪教授演講回顧影片 潘人豪教授介紹WaCare平台,展現AI科技工具與社區數位共生照護的實踐成果。 在三個主題講座結束後,現場民眾提問踴躍,針對如何實際導入數位工具管理血糖、血壓與生活習慣,何謂「722量血壓原則」與藥物使用指引的實務應用。三位講者也逐一回應民眾疑問,從實例中提供實用建議。 現場觀眾踴躍提問,講者熱情回應,互動氣氛熱烈。 《Hello醫師》總編輯鄭智仁表示:「這次講座不只是內容的分享,更是我們從線上內容延伸到實體交流的重要一步。我們希望結合數據與人性、知識與陪伴,讓健康更貼近生活。」 今天參與講座的民眾熱烈,現場準備的座位座無虛席;《Hello醫師》特別為預先報名的民眾準備限量「健康好禮包」,包括《Hello醫師》專屬實用毛巾與時尚漁夫帽。許多參與民眾在收穫滿滿的知識後,也很開心能夠拿到健康好禮,直呼真是太划算了。 參與民眾不僅吸收更多相關知識,更獲得限量健康好禮包,開心滿載而歸。 參與民眾不僅吸收更多相關知識,更獲得限量健康好禮包,開心滿載而歸。 鄭智仁表示,「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象徵《Hello醫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希望以「健康至上」為宗旨,從更貼近民眾的角度為出發,希望在民眾最需要的時候,都能獲得最正確的健康資訊,同時為自己及家人,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與選擇。 《Hello醫師》未來也將持續推出更多兼具專業與互動的健康活動,邀請民眾一同掌握AI醫療新浪潮、打造全方位健康生活。 【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來賓合影。(左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陳宏麟、「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教授,以及Hello Health Group區域總經理Kenny Lim、《Hello醫師》總編輯鄭智仁。


新聞

《Hello醫師》首度參展!醫療健康照護展攤位亮點、講座活動一次看

打造健康媒體新里程碑:參展國際醫療健康照護展!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今年6月5日至7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盛大舉行;《Hello醫師》以「亞洲跨國健康媒體領導品牌」之姿首度參展,除在現場攤位(編號Q0233b)展出歷年重要健康醫療內容與成果,民眾還有免費限量好禮可拿;7日並邀請名醫專家舉辦「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與民眾近距離互動、分享數位健康的新趨勢與在地實踐新守則。 《Hello醫師》首度參與台灣「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展位「Q0233b」,現場與民眾近距離互動。 攤位亮點公開!活動、影音專題、經營成果一次看 《Hello醫師》2019年在台灣成立,隸屬 Hello Health Group 集團,亞洲成長最快速的健康媒體領先品牌;在本次「健康照護展」中,特別推出歷年重要健康醫療內容與活動成果,以影音內容為例,民眾在現場觀看歷年重要影音成果: 健康直播:推出最即時直播〈醫師幫幫我〉節目,廣邀名醫包括: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黃璟隆院長、不孕症權威李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聯新重症醫療聯盟院長吳清平教授、糖尿病權威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科主任吳教恩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廷碩等,暢談最新醫療新知與健康資訊,破解常見迷思。 運動復健:推出〈Hello醫師健康來〉節目,邀請衛生福利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曾琬筑Abby教導民眾如何緩解肩頸、屁股及腰背痠痛。  健康影音:邀請新陳代謝科名醫游能俊院長以「我們與餓的距離—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13堂低醣飲食運動心法」為主題,推出系列專訪影片。 飲食影音:邀請知名營養師張益堯以「名營養師張益堯的『油』衷之言」推出系列影片,教您如何挑選好油、破解常見的油脂攝取迷思。 第一線獨家專訪:邀請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以他在重大兒虐案「剴剴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細數處理這起案件並通報重大兒虐案的心路歷程。 此外,現場展出內容還包括連續二年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穩糖健步走」活動之豐碩成果,包括獲得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獲頒亞洲唯一健康媒體推廣大使證書,以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掛名指導單位之具公信力認證。 Hello Health 為亞洲跨國健康媒體領導品牌,橫跨9個國際市場,更於10個平台上同步營運,不僅創造超過10萬篇經醫學審稿的高品質內容,更吸引1,200萬粉絲關注。 為讓參展民眾更加認識健康議題,現場更設有互動轉盤遊戲,邀請民眾親臨體驗,不僅能深入認識《Hello醫師》,更有機會獲得精美好禮!不論你是一般民眾、醫事人員或健康產業從業者,都能找到屬於您的知識與靈感! 邀請民眾了解《Hello醫師》,現場互動轉盤遊戲吸引民眾踴躍參與,關注《Hello醫師》加入官方Line好友,即可抽好禮! 《Hello醫師》秉持成立宗旨,並廣邀逾百名來自身心靈醫療、營養與運動領域等專家,協助審閱及提供最全面及專業的健康內容,同時利用SEO能力及強大數據實力,帶來突破千萬流量文章並累積百萬會員,其中超過98%為自然搜尋及直接流量,以具公信力及品質優異的內容,深獲讀者肯定。 品牌里程碑牆展示《Hello醫師》歷年活動及經營成果,包括「穩糖健步走」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健走活動,並成為台灣唯一媒體推廣大使,以及內容突破千萬流量的互動成果。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Hello醫師》攤位資訊 攤位編號:Q0233b 《Hello醫師》 日期:2025年6月5日(四)~6月7日(六) 時間:10:00-18:00(6/7只到17:00) 位置: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1樓Q入口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南港展覽館2館攤位位置圖,《Hello醫師》位於Q0233b。 2025 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展覽以 Innovating Wellness 為主軸,聚焦「大健康產業」,涵蓋「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與「創新及新創」四大領域,串聯跨產業資源,展現台灣醫療科技創新實力。 今年展覽規模再創新高,共集結249家企業、471個攤位,全面呈現台灣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及新創應用的產業實力。展覽期間將舉辦逾50場次的論壇、演講及發表會,深入探討國際合作商機、醫材法規認證、智慧醫療應用、長照趨勢等關鍵議題,協助業者掌握全球市場動態與技術前沿。 「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別錯過!三大主題一次掌握 本次展覽焦點之一,《Hello醫師》於6月7日舉辦實體講座【Dr. Health 顧健康】,由三位重量級醫師與專家分享,帶來關於AI與生活型態管理的最新觀點與實務應用。 醫師歐弘毅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從生活型態看新陳代謝疾病防治新趨勢」|醫師陳宏麟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整合照護進行式:共病慢病的政策與數位治理新解方」|教授潘人豪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數位共生翻轉慢性病照護:AI驅動的智慧照護」 圖片說明:理事長歐弘毅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從生活型態看新陳代謝疾病防治新趨勢」;理事長陳宏麟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整合照護進行式:共病慢病的政策與數位治理新解方」;創辦人暨執行長潘人豪將在「Dr.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數位共生翻轉慢性病照護:AI驅動的智慧照護」。 時間:2025年6月7日(六)11:00–12:00 位置: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1樓Q區主舞台(進入Q入口後,直走到底) 重量級講者陣容: 歐弘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理事長 陳宏麟|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 理事長 潘人豪|WaCare 遠距健康 創辦人暨執行長 預先報名並參與活動,就送你: 專屬「健康好禮包」:實用毛巾+時尚漁夫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喔!) 活動限時開放報名中【免費報名網址】(點擊前往👆🏼)


新聞

《Hello醫師》首辦「顧健康」講座 名醫專家解析AI智慧健康關鍵趨勢

《Hello醫師》今年首度參與「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並在6月7日首度舉辦實體講座「Dr. Health 顧健康:《科技力 × 健康力:從新陳代謝疾病到生活型態管理的全方位守護》」,邀請多位名醫、專家教您如何看AI智慧健康趨勢,從自身照顧做起,打造健康新生活。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6月5日至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舉行。《Hello醫師》成立5年有成,今年首度參展(攤位編號:Q0233b),首度完整揭露《Hello醫師》每月流量破千萬、註冊會員逾百萬的堅強實力,並以「健康至上」為宗旨,打造「最值得信賴 健康媒體首選」品牌形象,成為「亞洲跨國健康媒體領先品牌」。 《Hello醫師》總編輯鄭智仁表示,今年首度舉辦的實體講座,著重新陳代謝疾病與科技數據的關係,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及「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暨執行長潘人豪教授,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生活型態與新陳代謝疾病之間的關聯,以及科技演進對健康的影響,打造全方位的健康新生活。 鄭智仁說,今年講座包含三個專題,分別為歐弘毅醫師 | 從生活型態看新陳代謝疾病防治新趨勢」、陳宏麟醫師 | 整合照護進行式:共病慢病的政策與數位治理新解方」及潘人豪教授「數位共生翻轉慢性病照護:AI驅動的智慧照護」;前100名報名者將可獲得專屬「健康好禮包」,機會難得,切勿錯過。 【免費報名網址】(點擊前往👆🏼) 理事長歐弘毅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從生活型態看新陳代謝疾病防治新趨勢」;理事長陳宏麟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整合照護進行式:共病慢病的政策與數位治理新解方」;創辦人暨執行長潘人豪將在「Dr.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數位共生翻轉慢性病照護:AI驅動的智慧照護」。 《Hello醫師》隸屬Hello Health Group,服務遍及台灣、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9個國家、10個平台,累積上億次觀看流量,是台灣及東南亞用戶首選的健康媒體領導品牌。鄭智仁表示,《Hello醫師》致力於提供專業健康衛教內容,提供民眾最正確的健康醫療資訊,以便在最需要的時候,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Hello醫師》廣邀逾百名來自醫療、營養與運動領域等專家,協助審閱及提供最全面及專業的健康內容,同時利用SEO及強大數據實力,最高流量突破千萬,其中超過98%為自然搜尋及直接流量;每月最高不重複訪客突破440萬,以具公信力及品質優異的內容,深獲讀者肯定。 另外,《Hello醫師》透過線上健康小工具,提供包括:身體質量質數BMI計算器、基礎代謝率BMR/TDEE計算器、糖尿病前期風險及血糖管理評估及各種風險評估小工具,從預防為出發點,讓民眾更了解自身狀況,及早因應未來可能的健康風險。 【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活動資訊 🗓️ 2025 年 6 月 7 日(六)11:00–12:00 📌 台北南港展覽館 2 館 1 樓 Q 區主舞台 👨‍⚕️ 重量級講者陣容 歐弘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理事長 陳宏麟|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 理事長 潘人豪|WaCare 遠距健康 創辦人暨執行長 🎁 預先報名並參與活動,就送你: 專屬「健康好禮包」:實用毛巾+時尚漁夫帽!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喔! 🗓️ 活動限時開放報名中 【免費報名網址】(點擊前往👆🏼)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本屆展覽以 Innovating Wellness 為主軸,聚焦「大健康產業」,涵蓋「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與「創新及新創」四大領域,串聯跨產業資源,展現台灣醫療科技創新實力。 今年參展規模再創新高,共集結249家企業、471個攤位,全面呈現台灣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及新創應用的產業實力。展覽期間並將舉辦逾50場次的論壇、演講及發表會,深入探討國際合作商機、醫材法規認證、智慧醫療應用、長照趨勢等關鍵議題,協助業者掌握全球市場動態與技術前沿。


新聞

「拿什麼和AI競爭?」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用心關懷不怕被取代」|醫BooK

編按: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自年少便深受武俠小說啟發,自許成為「俠士醫生」,為病患謀求最大幸福的至善,則是他俠義欲求的唯一。專攻內科的吳明賢院長,從醫多年來已發表逾400篇學術論文;不僅精研醫術,也著有多本腸胃疾病專書,致力於將專業知識化為實用之道,守護民眾健康。 本書《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收錄吳明賢院長行醫歲月迄今的心路歷程、所思所感。本文節選自該書,並探討「卓越來自堅持不懈的溫度與關懷」一題,醫病關係應該為何,同時勉勵學子及提醒醫者醫病責任及初心,以下為此書書摘。 醫療如服務業,如何面對「人」為醫者的目標 有一年,台大醫院舉辦一級主管成長營,難得請來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先生,以《有溫度的完美─從心出發》做專題演講。紀華兄分享他父親在1958年創立鼎泰豐油行,於1972年快倒閉時轉型為點心店,1996年交棒給他後,他致力於餐點及服務細節,並擴大員工福利及照顧。 「以人為本」成為鼎泰豐的理念與文化,他們的業績也一飛沖天,從1家信義本店,到如今台灣12家門市,全球160家門市的故事。紀華兄從品牌形象、善待同仁、款待顧客三面向,唱作俱佳,全程毫無冷場,同仁收穫良多! 醫療與服務業面對的都是人,前者以醫療,後者用美食療癒人心;我們的前輩花了120多年建立台大醫院品牌形象,紀華兄則用將近50年光陰,以「品質是生命、品牌是責任」創造口碑,成為不折不扣的台灣之光。 描述UCLA(落杉磯加州大學)醫療體系打造頂級服務的五心級處方的《卓越來自關懷》一書,也提到以關懷為念(關懷顧客的心)、消除失誤空間(力求完美的心)、讓「最好」還能更好(追求卓越的心)、開創未來可能(不斷創新的心)、讓「服務」為我們服務(終身服務的心)。 好的醫者總是在追求目標的路上,永不放棄,也總是在思考怎麼對「人」。 吳明賢院長勉勵學子:未來才是最好的時光 每年台大醫學院的畢業典禮,我都要發表恭賀與祝福的演講。我總是祝賀台下的畢業生,用了洪荒之力進入全國最難入學的系,經過七年寒暑今日學業有成,所有的歡呼和掌聲都應當屬於他們。 雖然7年間念過的書不少,即將完成一階段成就的當下,相信有人已經偷偷準備把教科書丟到一邊了,可是學習只有逗點沒有句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學習方式多元,進入社會大學後,他們可以不喜歡讀書,但千萬不要放棄學習,因為學歷代表你的過去,學習能力才代表將來。 醫療本應該是台灣之光,但曾幾何時,常看到學生們Line來Line去的內容是「過勞之島」及「血汗醫護」。在訊息多如牛毛、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的工業4.0時代,年輕人很容易陷入「互聯網孤獨症候群」,總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機會不再。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要面臨的挑戰,也有值得敬佩的英雄,例如比爾.蓋茲、賈伯斯,他們毫無疑問是當代資訊科技領域的大英雄,可是前一位成立基金會,誓言幫助人類解決醫療健康問題;後一位則在死前殷殷期盼子女能行醫濟世。 我總是以過來人的身分及經驗告訴學生們,雖然未來仍然一片渾沌,但,未來才是最好的時光。 想想看,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裡每天都可以做比爾.蓋茲和賈伯斯做不到的事,可以因此獲得報酬,可以讓世界更美好,這是多麼令人欣羨的工作啊!其實,醫療的本質是利他,只要做好我們擅長的事,眾人得利,自己必然托福,這既非唱高調,也不是道德,而是智慧,正所謂「利己的最高境界為利他」。 成功沒有捷徑,唯有用心關懷才不怕被取代 畢業30多年的我愈來愈明瞭一個硬道理,那就是成功沒有規則,只有原則;而失敗常有教訓,只是必須從挫折中再起。 我所尊重的政治家邱吉爾曾說:「成功根本沒有祕訣,如果有的話就只有2個,一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二是當你想放棄時,就回頭來照著第一個祕訣去做。」成功沒有捷徑,而對長遠目標所展現的熱情和毅力,才是成功的關鍵。能成功的人往往並非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能從失敗找到轉折點。 特別是在人工智慧的時代,連圍棋的棋王都被AlphaGo毫無懸念完敗三場;在醫療診斷上皮膚科醫師診斷皮膚癌、眼科醫師診斷黃斑部和視網膜病變都輸給AI,我們拿什麼和機器競爭?但是機器沒有情緒,情感才是人類最後一道防線。 出了醫學院、進入醫院,主治醫師、住院醫生甚至有經驗的護理人員都是我們的老師,而最重要的學習對象,則是我們的病人。 我期待未來的醫者能有溫度,能感受他人痛苦,做一個可以付出關愛的醫生。要能夠在病人的需要裡看到自己的責任,用關懷爭取信賴,才能以專業贏得尊重,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核心價值才不會被機器取代。 自律只為病人:醫者責任與初心的修行之路 行醫之路難,難在多變的環境與嚴酷的勞動,更難的是醫師工作擔負的是人的終極利益,所以這個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之高,簡直是無與倫比,自虐,不,自律的程度遠遠高於一般行業。 我所尊敬的內科學大師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曾說:「Medicine is science of uncertainty and art of probability.」意思是:「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及可能的藝術!」既然是藝術,就不能單靠學習,只能透過修行。希望每一位穿上白袍的醫者,除了驕傲和象徵可窺視病人身體奧祕的特權外,還要把「責任感」和「同理心」附身。 進入白色巨塔的每一個人都很優秀,都是勝過許多同儕才得以走上這條行醫路,但是醫者的成功不在於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醫者困難的挑戰在於,以溫度與關懷面對病人,還要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又兼顧自己身負的責任、忠於自己的內心。 我總許願,希望醫學系的學生們在認清現實環境及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熱愛他們選擇的生活、保有初心。 若能在行醫之路上耕耘30年,再回顧踏出醫學院的時候,能很高興且驕傲地告訴自己十分成功,而這成功不是來自於賺了多少財富、寫了多少論文、生活品質多好,而是「我接觸並幫助過多少生命」,那就再好不過了。 本文摘自: 《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電子書連結) 作者: 吳明賢 醫師(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聯經出版公司)


新聞

台大醫院吳明賢「行俠仗醫」談「醫術=Google評價?」堅持「與善同行」|醫BooK

編按: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自年少便深受武俠小說啟發,自許成為「俠士醫生」,為病患謀求最大幸福的至善,則是他俠義欲求的唯一。專攻內科的吳明賢院長,從醫多年來已發表逾400篇學術論文;不僅精研醫術,也著有多本腸胃疾病專書,致力於將專業知識化為實用之道,守護民眾健康。 本書《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收錄吳明賢院長行醫歲月迄今的心路歷程、所思所感。本文節選自該書,探討「醫療是服務業嗎」一題,呈現吳院長對台灣醫療價值、專業堅持與醫病關係的深刻觀察與省思,以下為此書書摘。 醫療是服務業嗎? 看到梅約診所的「患者需求至上」標語,我想許多人會產生一個現今社會上常引起爭論的疑問:醫療是不是服務業? 醫學是一種心腦並用的藝術,需要一個清晰的腦袋和慈悲的心;醫院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利,而是改變更多的生命。所以說,醫療不僅是專業,更是志業(moral enterprise)。 只是因為醫學科學的不確定性:同樣的症狀可能有不同的診斷,同樣的診斷可能有不同的治療,同樣的治療可能有不同的預後-在網路資訊發達的今天,讓愈來愈多不具專業素養的民眾在一知半解下當鍵盤醫生,加上輿論力量大,容易變成病患對醫療處置反客為主,甚至反過來下指導棋。 醫療該被評價嗎?Google評價≠醫術好與壞 常有媒體報導用Google的五星級評分表,來評鑑醫院到底「好不好」,用服務業的角度來看醫院。但,一所好的醫院,真的能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嗎? 我常對同仁講,醫生的醫術是好是壞,病人或許不知道或不在乎,在缺乏專業背景之下也難以確知,但是人的態度及做事的流程,他們是看得出來的。因此,我們必須有服務業以客為尊的態度,但是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專業,以避免VIP症候群,讓病患獲得太過超過甚至不必要的治療,或因病患提出太多要求,反而忽略其中真正須注意的細節。換句話說,醫生必須堅守專業。 堅守專業有多重要呢?以下再進一步以畢卡索的2個故事說明: 畢卡索成名後,有一次到餐廳用餐,隨手拿起餐巾紙作畫,畫完就要丟棄,隔壁有名女子認出他是知名畫家,就說:「你剛剛塗鴉的那張餐巾紙,可以給我嗎?我願意付錢。」畢卡索說:「好啊!兩萬美元。」那女子一聽,說:「你剛剛不就是畫了兩分鐘,居然要兩萬美元?」畢卡索看著她又說:「不!我不是畫兩分鐘,我畫了足足六十年。」 又有一次,有人對畢卡索說:「你的畫太貴,而且我們都看不懂。」他反問對方:「你聽過鳥叫嗎?」那人回答:「當然聽過。」他再問:「好聽嗎?」「非常好聽。」畢卡索問那人:「那你聽得懂嗎?」 在現今網路資訊流通快速的社會,很多價值容易被導向錯誤的方向,或有深深的誤解。一所醫院的專業度,光看病患投票,是看不出程度,也無法評量是好是壞的。 在還未過度強調醫療的服務業性質,部分醫療資源的使用者尚未膨脹成老大心態前,醫病之間還有較良善的信賴關係。那時候我的前輩們總是板起臉孔,刀子嘴的教訓病人,而病人大多能虛心受教,道歉兼道謝,因為知道他們都是豆腐心,嚴肅外表下包裹的是良善。 而同樣的場景換到現在,如果一所醫院裡的醫生這樣做,約莫很快會獲得「服務差勁」、「沒有同情心」、「凶神惡煞」、「像黑道」的罵名,Google評論還會被刷低到一.五顆星。 醫者最高榮耀,醫病關係才是關鍵! 在疾病的困苦之中,醫生是最想幫助病患的人;醫生與患者是彼此的戰友,病痛是我們最大的共同敵人。當一所醫院的服務凌駕專業,醫病關係就會失衡,對彼此都有危害,因為當站在疾病的危險關頭、病患的生命瀕臨懸崖之時,病患信任不信任醫生並不是最迫切的問題,醫生信任病患與否、願不願意為你冒險,才是關鍵,也才是醫學奇蹟得以出現的原因。 民眾的好評、給醫生戴高帽並不是重點,因為病人的康復和對專業的肯定,才是醫者最高的榮耀。 本文摘自: 《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電子書連結) 作者: 吳明賢 醫師(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聯經出版公司)


新聞

【醫療第一線】「我們會還你公道」還原剴剴案送醫現場!黃斯煒醫師親揭通報兒虐重大關鍵

「對不起,這是這個世界的問題。我們有責任,也會想辦法還你一個公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回想剴剴送到醫院時,在急救約40分鐘無效後,親眼看見剴剴身上多處新舊傷口,感到無比難受,「怎會有人如此兇狠地對待一個小朋友?」黃斯煒當時忍不住輕輕撫摸剴剴的頭,在心中對他許下承諾。 1歲10個月大的男童剴剴遭凌虐致死,震驚全國。台北地方法院於5月13日一審重判領有合格證照的保母姊姊劉彩萱無期徒刑,妹妹劉若琳則被判18年有期徒刑,創下台灣兒虐案的最高刑期紀錄。 檢警得以介入調查並最終完成司法審理,關鍵在於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及急診團隊於第一時間果斷通報為重大兒虐案件。《Hello醫師》【醫療第一線】直播特別邀請黃斯煒醫師,親自還原當時剴剴送醫的第一現場,揭露處理過程中的關鍵觀察與心路歷程。 「我不會忘記剴剴送來的那天,因為剛好是平安夜,那天我正好值班。」黃斯煒在直播中回憶,急救過程中,他發現剴剴耳後與嘴唇有傷口,當下就感覺案情不單純,便提醒護理師要記得拍照留存。確定急救無效後,進一步發現剴剴身上遍佈大小瘀青、燙傷等新舊傷口,尤其是生殖器部位的傷勢,成為當時決定通報重大兒虐的重要依據。 秉持專業與勇氣,黃斯煒與醫療團隊當下並未採信保母所稱「溢奶嗆死」的說法。他表示,第一線醫護人員在通報重大兒虐案件時,難免會承受壓力,「有次通報後,家屬隔天就帶一群人到醫院,對醫護人員施加暴力威脅。」但他也不忘提醒團隊:「只要秉持專業,發自內心做出判斷,據實通報,就是正確的事。」 在這場直播中,黃斯煒除了完整還原送醫當晚的第一現場,也從臨床觀察、通報決策到對制度的深層反思,帶領觀眾直視醫療第一線最艱難卻至關重要的時刻。 完整內容,請收看《醫療最前線》線上直播完整版(直播從13:10開始): 想觀賞更多《Hello醫師》精彩影音內容,請點往:https://helloyishi.tw/gIyrH


新聞

緬甸7.7世紀大震—台灣社會愛心捐款資訊

2025年3月28日下午,緬甸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7的強烈地震;根據最新統計,造成三千多人罹難,數千人受傷,並導致多處建築倒塌、交通中斷。 面對這場災難,台灣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提供多種捐款管道,協助緬甸災民度過難關。以下是各主要單位的捐款方式: 1. 慈濟慈善基金會 慈濟慈善基金會目前已啟動緊急賑災機制,並積極串聯國際救援組織,協助提供物資與醫療支援。 ✅ 線上捐款:慈濟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賑災專區」,依指示捐款。 ✅ 銀行轉帳:帳戶名稱「財團法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銀行代號822(中國信託),帳號:123-456-789012(請備註「緬甸震災」)。 ✅ 電話捐款:撥打**(02) 2898-9000** 了解更多捐款方式。 2. 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啟動「緬甸強震救援計畫」,提供緊急救援與災後重建服務。 ✅ 線上捐款:世界展望會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8195-3005 3. 基督教芥菜種會 基督教芥菜種會發起「緬甸震災救援行動」,募集善款協助災民。 ✅ 線上捐款:芥菜種會官網 > 進入「緬甸震災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7730-9292 4.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紅十字會已宣布捐助5萬美元(約新台幣165萬元),用於緬甸當地的緊急救援與賑災行動。 ✅ 捐款方式:請直接聯繫紅十字會,了解最新捐款資訊。 ✅ 網站:www.redcross.org.tw 5. 7-ELEVEN(統一超商) 7-ELEVEN透過**「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提供多種捐款管道。 ✅ OPENPOINT APP: 進入 APP >「服務」>「愛心公益」>「線上捐款」> 選擇「支援緬甸震災」。  ✅ ibon便利生活站: 全台門市 ibon 機台首頁 > 點選「支援0328緬甸震災」。  進入「儲值/繳費」>「慈善捐款」> 選擇捐款對象 > 依指示完成捐款。  6. 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 全家便利商店透過「全家愛心大平台」,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募款。 ✅ 全家APP: 首頁 >「我的公益」>「0328緬甸地震愛心捐款專區」。  選擇**「台灣世界展望會」或「基督教芥菜種會」**進行捐款。  愛心不落人後,台灣社會一起守望相助! 這場強震造成嚴重災情,緬甸災民急需國際援助。無論透過慈濟、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或超商管道,您的每一筆捐款都能帶來希望,幫助受災民眾渡過難關。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新聞

編輯部推薦/「最重要的小事」2024 十大熱門搜尋健康文

走過2024年,不少健康新聞躍上全國新聞版面,從「蘇丹紅辣椒粉流竄全國」、「寶林茶室『邦克列酸」中毒奪6命」,到名人包括劉家昌、瓊瑤及漫畫家魚夫的死訊等,震驚國人。在熱門新聞之外,《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2024 年度十大熱門搜尋健康文章,從「低血壓怎麼辦」、「小腿抽筋怎麼辦」到胃食道逆流與流感等相關主題,著眼您關心的「最重要的小事」,為您解決「健康大哉問」。 2024年度文章瀏覽數排名如下: 2024熱門搜尋第1名 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一般正常血壓標準為120/80mmHg,再往上就接近「高血壓前期」;低血壓則是指血壓下降至<90/60mmHg ,也就是收縮壓(最高血壓)<90mmHg,舒張壓(最低血壓)<60mmHg。低血壓是眾多疾病的一個表徵,且會影響個人健康,尤其對老年人特別明顯。不過低血壓通常能透過規律運動、避免久站,以及避免突然從躺姿或坐姿起身,也就是所謂的姿勢性低血壓改善。 任何人都可能有低血壓,但在老人、孕婦,以及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健康人士身上特別常見。多數低血壓患者症狀輕微,透過生活型態或習慣的調整即能改善。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2名 小腿抽筋怎麼辦?半夜睡覺腳抽筋6大原因、5抽筋警訊公開 睡覺腳抽筋在醫學上稱夜間腿抽筋,也稱睡眠相關腿抽筋,指小腿或足部肌肉發生突然且不自主的收縮,造成疼痛並影響睡眠,最常發生於小腿、足部(例如腳趾)及大腿。 睡覺腳抽筋的原因繁多,主要可分為結構性、神經性、代謝性與電解質異常、藥物性、運動性及慢性病等6種。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3名 胃食道逆流症狀?怎麼舒緩?飲食原因禁忌、5招緊急處理公開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也就是俗稱的胃酸逆流,指胃的內容物上行逆流至食道、咽喉,甚至呼吸道,並導致火燒心、打嗝及咳嗽等症狀;在台灣的盛行率超過30%,相當常見。 胃食道逆流可以吃低纖蔬菜、瓜果、低纖、低糖水果、雞蛋或低脂蛋白質如魚肉、雞胸肉或其他其他低纖、低糖、低脂、少油、少鹽之口味清淡的食物或料理。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4名 流感症狀與感冒差異?會自己好嗎?流感疫苗接種、快篩解說 流感症狀初期與感冒相似,但比感冒嚴重,病程發展較快,而且若感染擴大,更可能演變為肺炎。台灣每年有4500人死於流感,其中65歲以上年長者佔80%。 流感都有呼吸道症狀,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超過38°C、發冷、發汗、肌肉痠痛,尤其是背部、手臂和腿部、頭痛、持續性乾咳、疲倦與無力感、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及嘔吐等。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5名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可經由肝臟自行製造或者攝取食物而獲得。 當身體需要能量時,三酸甘油脂可被分解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量來源,一旦滿足了需求,則多餘的脂肪酸就會被再次轉換為三酸甘油脂儲存於脂肪細胞。我們身上的贅肉,其實就是飽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細胞聚集處。 完整文章看我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獨家合作,推出「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專題,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醫師專訪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糖尿病小學堂」健康測驗小工具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2024熱門搜尋第6名 一直咳嗽怎麼辦?7種快速止咳方法:喝什麼、做什麼一次懂 咳嗽通常是因為呼吸道疾病所引起,例如感冒、喉炎、支氣管炎、肺結核及肺炎,或是物理性刺激、化學刺激、溫度刺激(過敏)及服用特定藥物等。此外,鼻子、心臟及腸胃方面的問題,有時也會造成咳嗽,例如胃食道逆流、嗆到或心臟衰竭等。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7名 汗皰疹6原因!手腳癢、長水泡注意!汗皰疹藥膏、治療解說 汗皰疹(Dyshidrotic Eczema)為濕疹的一種,雖叫為汗皰疹,但跟汗疹與皰疹無關,也不用擔心會傳染;但發作時卻奇癢無比,患處常長滿小水泡,難以根治又容易復發。汗皰疹最明顯的症狀是成群出現的小水泡,好發於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邊緣。汗皰疹發作期間可能會維持數禮拜,而且十分容易復發。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8名 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尿液就是身體多餘的液體,由水、鹽、尿素及尿酸組成,由腎臟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不好的物質。尿液的顏色來源就是尿色素(Urochrome),也有另一種說法為尿膽素(Urobilin)。尿液的顏色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吃下的食物、服用藥物或是生病。一般而言,正常的尿液顏色應接近淺黃色,若是混濁或褐色,恐怕就有問題了。我們吃的食物多少會影響尿液顏色。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9名 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A型流感病毒俗稱A流,能感染人、禽、豬、馬及其他動物;依紅血球凝集素(HA)與神經胺酸酶(NA)等兩種主要抗原的不同,可分為數十種亞型,其中感染人類的主要型別為:H1N1與H3N2。 A流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發燒、頭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疲倦、約10%感染者有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10名 頭暈、天旋地轉是耳石脫落!靠1方法,9成耳石症患者能改善 耳石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又稱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屬於暈眩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耳石位於內耳的橢圓囊內,當它受到撞擊、感染或老化等原因影響,就會從原來的位置脫落,掉進半規管內。半規管內的淋巴液平時會隨著頭部轉動而流動,所以當耳石落入半規管後,會於內淋巴裡漂浮,並增強液體流動時平衡神經的衝動,使2側內耳出現左右落差,讓人出現短暫頭暈目眩的症狀。 完整文章看我 看完以上年度十大熱門排名文章,是否也有您關心的話題呢?《Hello醫師》是國內成長最快速的健康媒體,向來以讀者為本,為讀者整理最想知道的健康文章,知識含金量高;在Google搜尋引擎的關鍵字排行,也獲得SEO最佳排名與搜尋量;我們更積極邀請知名醫師、營養師及專家協助審閱文章,提供讀者最正確的健康資訊,並在最需要的時候,做出對自己健康最有利的選擇。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新聞

最新十大癌症排名出爐!肺癌蟬聯「癌王」 癌症人數、發生率一次看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日(12月19日)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王」肺癌再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及乳癌維持第2、3名,整體癌症發生人數較110年增加8531人。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年齡中位數都「年輕1歲」,男性攝護腺癌從第5名上升到第3名,女性子宮體癌則從11名回升至女性癌症第9位。國健署呼籲,癌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符合資格者應積極利用5項免費癌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Hello醫師》帶您了解111年台灣十大癌症排名、整體癌症發生人數與發生率,以及男、女性差異的十大癌症排名變化。 台灣十大癌症排名 國健署指出,肺癌發生人數首次在110年擊敗大腸癌,111年再次蟬聯第一,加上常踞十大癌症死因首位,成為名符其實的「癌王」。 位居第2、3、4名的大腸癌、乳癌及肝癌,排名與110年相同;攝護腺癌從原本第6名升至第5名,口腔癌退至第6名;子宮體癌再度擠入十大,排名第10,胰臟癌則從原本第10退至第11名;其餘排名皆與110年相同。 癌症別 111年發生人數 相較於110年增減變化(人) 1.肺癌 17,982 1,102 2.大腸癌 17,643 1,405 3.女性乳房癌 17,366 1,918 4.肝癌(含肝內膽管) 10,433 -342 5.攝護腺癌 9,062 1,581 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8,350 139 7.甲狀腺癌 5,601 975 8.胃癌 4,377 317 9.皮膚癌 4,206 252 10.子宮體癌 3,541 360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111年十大癌症發生率及年齡中位數 依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十大癌症中,僅肝癌發生人數下降,其餘癌別人數皆上升,其中又以乳癌1.918人,增加最多。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10大癌症中,僅肝癌及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其餘癌症皆呈全面增加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雖與110年相同,但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都較110年提早1歲,其餘皆與110年相同。 若以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作為比較,較早發生的癌別分別為:口腔癌59歲、子宮體癌56歲、乳癌57歲及甲狀腺癌50歲。 【延伸閱讀:112年國人十大死因公開!詳解台灣十大死因、癌症死亡率排名】 男性十大癌症排名 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前2名癌別仍為大腸癌及肺癌。 與110年相比,男性標準化發生率變化最大的是原本第5名的攝護腺癌,往前2個名次至第3名;口腔癌及肝癌則各往後1個名次,分別為第4及第5名,其餘序位皆與110年相同;以下依標準化發生率排序: 癌症別 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發生人數(人) 1.大腸癌 49.8 9,989 2.肺癌 45.9 9,417 3.攝護腺癌 41.6 9,062 4.口腔癌 40.0 7,472 5.肝癌 35.8 7,244 6.食道癌 13.4 2,600 7.胃癌 12.6 2,625 8.皮膚癌 10.6 2,246 9.白血症 9.7 1,616 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9.6 1,778 國健署指出,「男女有別」的癌別中,男性食道癌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2.5倍與9.9倍;據研究指出,原因與嚼檳榔、吸菸有顯著關係。   以口腔癌為例,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若以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進行比較,嚼檳榔者罹癌風險較不嚼檳榔者的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健署呼籲,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另外,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也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女性十大癌症排名 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前4名分別為乳癌、肺癌、大腸癌及甲狀腺癌,序位與110年相同。 與110年相比,女性標準化癌症發生率較大差異為原第11位的子宮頸癌前移2名至第5名,胃癌則從第9名下降1名至第10名。 癌症別 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發生人數(人) 1.乳癌 92 17,366 2.肺癌 38.5 8,565 3.大腸癌 33.5 7,654 4.甲狀腺癌 26.9 4,209 5.子宮體癌 18.8 3,541 6.肝癌 12.7 3,189 7.卵巢癌 10.6 1,859 8.皮膚癌 7.8 1,960 9.子宮頸癌 7.6 1,384 10.胃癌 7.4 1,752 111年台灣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國健署呼籲,多項癌症包括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卵巢癌,國際間實證研究均無建議針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因此,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務必就醫並遵循醫矚,及早診治。 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 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 胃癌:常見症狀為噁心、脹氣、消化不良、食慾差,伴隨體重下降。 皮膚癌:皮膚隆起硬塊、潰瘍;痣的顏色、大小發生變化。 子宮體癌:停經後的出血、非經期的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明原因發燒38°C以上、6個月內體重減輕達10%、夜間盜汗、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 卵巢癌:下腹部腫塊、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痛、便秘。 另外,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非常容易讓人忽略,若有以下常見癌症之異常症狀,同樣應該及早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才能及早阻斷,預防變異細胞進展為癌症或晚期癌症,以提升存活率。 肺癌:持續咳嗽甚至惡化、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並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大腸癌:血便、長期或慢性的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變細、變水)、時常有便意感,總感覺糞便無法排空、貧血、疲勞、虛弱、臉色蒼白等。 乳癌:乳房發現硬塊、分泌物、皮膚凹陷、皮膚紅腫、腋下淋巴腫大、乳頭凹陷、乳頭濕疹或潰瘍。 肝癌:慢性B、C型肝炎、各種原因有肝硬化 (明顯肝纖維化)、習慣性飲酒、代謝症候群並肝功能異常。 口腔癌: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不明原因出血、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舌頭活動度受阻、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 子宮頸癌:陰道分泌物增多,且有異味、非經期之不正常的陰道出血、下腹部疼痛、性交後出血。 定期「5癌症篩檢」 降低死亡率 國健署建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癌症相關研究證實,及早進行5項癌症(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即LDCT)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減少29%的晚期大腸癌發生率。 乳房X光攝影:2年1次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口腔黏膜檢查:對有嚼檳榔、吸菸習慣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 子宮頸抹片: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 「5癌症篩檢」補助條件 國健署提醒,目前提供5項癌症公費篩檢,符合以下各項篩檢條件者,應積極利用免費定期癌症篩檢,及早防範,及早診治: 肺癌: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史,每2年可做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可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 乳癌:45-69歲、40-44歲2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可做1次乳房攝影檢查。 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可做1次口腔黏膜檢查。 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癌症高居十大死因之首長達四十多年,一直是國人健康最大殺手,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政策之一,就是希望在2030年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國健署在原本的5癌篩檢之外,自2024年8月起在10個縣市試辦「胃癌幽門桿菌篩檢計畫」,希望提高癌症存活率。(推薦閱讀: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圖片授權:衛福部國健署、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新聞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效嗎?調查:4成中重度病友治療後降為1成

「像你這樣,你一輩子不會好,永遠不會有人愛你」 30 歲的周小姐回憶就讀高中時,不僅每天面對異位性皮膚炎引發皮膚潰爛、動輒撕下一層皮的有形疼痛,還得承受被同儕當成異類、惡意的無形精神攻擊,讓她一度萌生「何必活著」的悲觀念頭。 每年 9 月 14 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日前發布 2024 年最新治療調查顯示,病友的主觀感受與醫學評估落差多達 1 成,也讓病友的異膚嚴重程度常被低估。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表示,只要經過正確診斷與治療,快則 2 至 3 周便可見成效,經一年治療,中重度異膚病友比例可從 4 成降為 1 成,有機會重新面對嶄新人生。 今年世界異位性皮膚炎的主題為「真實無濾鏡」(Atopic Eczema Unfiltered),希望一般民眾及病友更認識異位性皮膚炎,讓病友也能勇於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體認全方位照護的重要性,同時也能透過正規且規律的治療,與異膚共存、減少復發。 響應2024世界異膚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公布病友治療調查,強調規律治療的重要性。圖/異膚病友協會提供 所謂異位性皮膚炎,指的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皮膚除了會出現乾燥、搔癢症狀之外,有些病人則會出現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不同症狀。 朱家瑜說明異膚病友協會調查指出,受訪病友年齡層中位數為 26.5 歲,罹病時間中位數則為 19 歲,「以年輕人居多」;性別比例則以男性居多,約佔 61%,女性為 39%; BMI 中位數為 22.8;至於常被與異膚稱為「過敏三兄弟」的氣喘與過敏性鼻炎,分別有 16% 與 45% 病友出現相關症狀。 這份調查在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8 月間進行,共有 238 名病友共填寫 4 次問卷;朱家瑜說,若從醫師評定基準來看,中重度異膚比例僅約 2 至 4 成,但若從病友主觀感受來看,認為自己是中重度異膚的比例卻高達 49.2%;朱家瑜說,「因為病友每天都在與異膚搏鬥,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有些人連睡覺都無法好好睡,感受的嚴重程度,才會與醫師評估的不同」。 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資料統計,國內異位性皮膚炎人口約 1.28%,朱家瑜說,在健保資料庫定義之外,有更多病友日復一日活在折磨陰影中;朱家瑜說,從臨床診斷來看,國內異膚人口可能高達 2 至 3%;不過,很多人可能誤信偏方,或未找到對的方法,以致像周小姐過去一樣,曾出現悲觀、甚至放棄治療的念頭。 出席記者會的周小姐說,她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