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此分類收錄各種國內外醫療新聞或政策,包含全球或台灣醫療領域的新突破或發展,新型研發藥物消息,醫學期刊新發布的研究,或是新種病毒或細菌,以及政府相關衛生單位的公告等。

基礎知識

新聞

《Hello醫師》首辦「顧健康」講座 名醫專家解析AI智慧健康關鍵趨勢

《Hello醫師》今年首度參與「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並在6月7日首度舉辦實體講座「Dr. Health 顧健康:《科技力 × 健康力:從新陳代謝疾病到生活型態管理的全方位守護》」,邀請多位名醫、專家教您如何看AI智慧健康趨勢,從自身照顧做起,打造健康新生活。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6月5日至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舉行。《Hello醫師》成立5年有成,今年首度參展(攤位編號:Q0233b),首度完整揭露《Hello醫師》每月流量破千萬、註冊會員逾百萬的堅強實力,並以「健康至上」為宗旨,打造「最值得信賴 健康媒體首選」品牌形象,成為「亞洲跨國健康媒體領先品牌」。 《Hello醫師》總編輯鄭智仁表示,今年首度舉辦的實體講座,著重新陳代謝疾病與科技數據的關係,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及「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暨執行長潘人豪教授,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生活型態與新陳代謝疾病之間的關聯,以及科技演進對健康的影響,打造全方位的健康新生活。 鄭智仁說,今年講座包含三個專題,分別為歐弘毅醫師 | 從生活型態看新陳代謝疾病防治新趨勢」、陳宏麟醫師 | 整合照護進行式:共病慢病的政策與數位治理新解方」及潘人豪教授「數位共生翻轉慢性病照護:AI驅動的智慧照護」;前100名報名者將可獲得專屬「健康好禮包」,機會難得,切勿錯過。 【免費報名網址】(點擊前往👆🏼) 理事長歐弘毅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從生活型態看新陳代謝疾病防治新趨勢」;理事長陳宏麟將在「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整合照護進行式:共病慢病的政策與數位治理新解方」;創辦人暨執行長潘人豪將在「Dr.Health 顧健康」講座發表「數位共生翻轉慢性病照護:AI驅動的智慧照護」。 《Hello醫師》隸屬Hello Health Group,服務遍及台灣、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9個國家、10個平台,累積上億次觀看流量,是台灣及東南亞用戶首選的健康媒體領導品牌。鄭智仁表示,《Hello醫師》致力於提供專業健康衛教內容,提供民眾最正確的健康醫療資訊,以便在最需要的時候,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Hello醫師》廣邀逾百名來自醫療、營養與運動領域等專家,協助審閱及提供最全面及專業的健康內容,同時利用SEO及強大數據實力,最高流量突破千萬,其中超過98%為自然搜尋及直接流量;每月最高不重複訪客突破440萬,以具公信力及品質優異的內容,深獲讀者肯定。 另外,《Hello醫師》透過線上健康小工具,提供包括:身體質量質數BMI計算器、基礎代謝率BMR/TDEE計算器、糖尿病前期風險及血糖管理評估及各種風險評估小工具,從預防為出發點,讓民眾更了解自身狀況,及早因應未來可能的健康風險。 【Dr. Health 顧健康講座】活動資訊 🗓️ 2025 年 6 月 7 日(六)11:00–12:00 📌 台北南港展覽館 2 館 1 樓 Q 區主舞台 👨‍⚕️ 重量級講者陣容 歐弘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理事長 陳宏麟|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 理事長 潘人豪|WaCare 遠距健康 創辦人暨執行長 🎁 預先報名並參與活動,就送你: 專屬「健康好禮包」:實用毛巾+時尚漁夫帽!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喔! 🗓️ 活動限時開放報名中 【免費報名網址】(點擊前往👆🏼)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本屆展覽以 Innovating Wellness 為主軸,聚焦「大健康產業」,涵蓋「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與「創新及新創」四大領域,串聯跨產業資源,展現台灣醫療科技創新實力。 今年參展規模再創新高,共集結249家企業、471個攤位,全面呈現台灣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及新創應用的產業實力。展覽期間並將舉辦逾50場次的論壇、演講及發表會,深入探討國際合作商機、醫材法規認證、智慧醫療應用、長照趨勢等關鍵議題,協助業者掌握全球市場動態與技術前沿。

看更多 新聞 相關文章

新聞

緬甸7.7世紀大震—台灣社會愛心捐款資訊

2025年3月28日下午,緬甸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7的強烈地震;根據最新統計,造成三千多人罹難,數千人受傷,並導致多處建築倒塌、交通中斷。 面對這場災難,台灣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提供多種捐款管道,協助緬甸災民度過難關。以下是各主要單位的捐款方式: 1. 慈濟慈善基金會 慈濟慈善基金會目前已啟動緊急賑災機制,並積極串聯國際救援組織,協助提供物資與醫療支援。 ✅ 線上捐款:慈濟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賑災專區」,依指示捐款。 ✅ 銀行轉帳:帳戶名稱「財團法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銀行代號822(中國信託),帳號:123-456-789012(請備註「緬甸震災」)。 ✅ 電話捐款:撥打**(02) 2898-9000** 了解更多捐款方式。 2. 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啟動「緬甸強震救援計畫」,提供緊急救援與災後重建服務。 ✅ 線上捐款:世界展望會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8195-3005 3. 基督教芥菜種會 基督教芥菜種會發起「緬甸震災救援行動」,募集善款協助災民。 ✅ 線上捐款:芥菜種會官網 > 進入「緬甸震災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7730-9292 4.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紅十字會已宣布捐助5萬美元(約新台幣165萬元),用於緬甸當地的緊急救援與賑災行動。 ✅ 捐款方式:請直接聯繫紅十字會,了解最新捐款資訊。 ✅ 網站:www.redcross.org.tw 5. 7-ELEVEN(統一超商) 7-ELEVEN透過**「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提供多種捐款管道。 ✅ OPENPOINT APP: 進入 APP >「服務」>「愛心公益」>「線上捐款」> 選擇「支援緬甸震災」。  ✅ ibon便利生活站: 全台門市 ibon 機台首頁 > 點選「支援0328緬甸震災」。  進入「儲值/繳費」>「慈善捐款」> 選擇捐款對象 > 依指示完成捐款。  6. 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 全家便利商店透過「全家愛心大平台」,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募款。 ✅ 全家APP: 首頁 >「我的公益」>「0328緬甸地震愛心捐款專區」。  選擇**「台灣世界展望會」或「基督教芥菜種會」**進行捐款。  愛心不落人後,台灣社會一起守望相助! 這場強震造成嚴重災情,緬甸災民急需國際援助。無論透過慈濟、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或超商管道,您的每一筆捐款都能帶來希望,幫助受災民眾渡過難關。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新聞

編輯部推薦/「最重要的小事」2024 十大熱門搜尋健康文

走過2024年,不少健康新聞躍上全國新聞版面,從「蘇丹紅辣椒粉流竄全國」、「寶林茶室『邦克列酸」中毒奪6命」,到名人包括劉家昌、瓊瑤及漫畫家魚夫的死訊等,震驚國人。在熱門新聞之外,《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2024 年度十大熱門搜尋健康文章,從「低血壓怎麼辦」、「小腿抽筋怎麼辦」到胃食道逆流與流感等相關主題,著眼您關心的「最重要的小事」,為您解決「健康大哉問」。 2024年度文章瀏覽數排名如下: 2024熱門搜尋第1名 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一般正常血壓標準為120/80mmHg,再往上就接近「高血壓前期」;低血壓則是指血壓下降至<90/60mmHg ,也就是收縮壓(最高血壓)<90mmHg,舒張壓(最低血壓)<60mmHg。低血壓是眾多疾病的一個表徵,且會影響個人健康,尤其對老年人特別明顯。不過低血壓通常能透過規律運動、避免久站,以及避免突然從躺姿或坐姿起身,也就是所謂的姿勢性低血壓改善。 任何人都可能有低血壓,但在老人、孕婦,以及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健康人士身上特別常見。多數低血壓患者症狀輕微,透過生活型態或習慣的調整即能改善。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2名 小腿抽筋怎麼辦?半夜睡覺腳抽筋6大原因、5抽筋警訊公開 睡覺腳抽筋在醫學上稱夜間腿抽筋,也稱睡眠相關腿抽筋,指小腿或足部肌肉發生突然且不自主的收縮,造成疼痛並影響睡眠,最常發生於小腿、足部(例如腳趾)及大腿。 睡覺腳抽筋的原因繁多,主要可分為結構性、神經性、代謝性與電解質異常、藥物性、運動性及慢性病等6種。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3名 胃食道逆流症狀?怎麼舒緩?飲食原因禁忌、5招緊急處理公開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也就是俗稱的胃酸逆流,指胃的內容物上行逆流至食道、咽喉,甚至呼吸道,並導致火燒心、打嗝及咳嗽等症狀;在台灣的盛行率超過30%,相當常見。 胃食道逆流可以吃低纖蔬菜、瓜果、低纖、低糖水果、雞蛋或低脂蛋白質如魚肉、雞胸肉或其他其他低纖、低糖、低脂、少油、少鹽之口味清淡的食物或料理。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4名 流感症狀與感冒差異?會自己好嗎?流感疫苗接種、快篩解說 流感症狀初期與感冒相似,但比感冒嚴重,病程發展較快,而且若感染擴大,更可能演變為肺炎。台灣每年有4500人死於流感,其中65歲以上年長者佔80%。 流感都有呼吸道症狀,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超過38°C、發冷、發汗、肌肉痠痛,尤其是背部、手臂和腿部、頭痛、持續性乾咳、疲倦與無力感、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及嘔吐等。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5名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可經由肝臟自行製造或者攝取食物而獲得。 當身體需要能量時,三酸甘油脂可被分解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量來源,一旦滿足了需求,則多餘的脂肪酸就會被再次轉換為三酸甘油脂儲存於脂肪細胞。我們身上的贅肉,其實就是飽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細胞聚集處。 完整文章看我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獨家合作,推出「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專題,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醫師專訪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糖尿病小學堂」健康測驗小工具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2024熱門搜尋第6名 一直咳嗽怎麼辦?7種快速止咳方法:喝什麼、做什麼一次懂 咳嗽通常是因為呼吸道疾病所引起,例如感冒、喉炎、支氣管炎、肺結核及肺炎,或是物理性刺激、化學刺激、溫度刺激(過敏)及服用特定藥物等。此外,鼻子、心臟及腸胃方面的問題,有時也會造成咳嗽,例如胃食道逆流、嗆到或心臟衰竭等。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7名 汗皰疹6原因!手腳癢、長水泡注意!汗皰疹藥膏、治療解說 汗皰疹(Dyshidrotic Eczema)為濕疹的一種,雖叫為汗皰疹,但跟汗疹與皰疹無關,也不用擔心會傳染;但發作時卻奇癢無比,患處常長滿小水泡,難以根治又容易復發。汗皰疹最明顯的症狀是成群出現的小水泡,好發於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邊緣。汗皰疹發作期間可能會維持數禮拜,而且十分容易復發。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8名 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尿液就是身體多餘的液體,由水、鹽、尿素及尿酸組成,由腎臟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不好的物質。尿液的顏色來源就是尿色素(Urochrome),也有另一種說法為尿膽素(Urobilin)。尿液的顏色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吃下的食物、服用藥物或是生病。一般而言,正常的尿液顏色應接近淺黃色,若是混濁或褐色,恐怕就有問題了。我們吃的食物多少會影響尿液顏色。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9名 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A型流感病毒俗稱A流,能感染人、禽、豬、馬及其他動物;依紅血球凝集素(HA)與神經胺酸酶(NA)等兩種主要抗原的不同,可分為數十種亞型,其中感染人類的主要型別為:H1N1與H3N2。 A流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發燒、頭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疲倦、約10%感染者有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完整文章看我 2024熱門搜尋第10名 頭暈、天旋地轉是耳石脫落!靠1方法,9成耳石症患者能改善 耳石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又稱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屬於暈眩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耳石位於內耳的橢圓囊內,當它受到撞擊、感染或老化等原因影響,就會從原來的位置脫落,掉進半規管內。半規管內的淋巴液平時會隨著頭部轉動而流動,所以當耳石落入半規管後,會於內淋巴裡漂浮,並增強液體流動時平衡神經的衝動,使2側內耳出現左右落差,讓人出現短暫頭暈目眩的症狀。 完整文章看我 看完以上年度十大熱門排名文章,是否也有您關心的話題呢?《Hello醫師》是國內成長最快速的健康媒體,向來以讀者為本,為讀者整理最想知道的健康文章,知識含金量高;在Google搜尋引擎的關鍵字排行,也獲得SEO最佳排名與搜尋量;我們更積極邀請知名醫師、營養師及專家協助審閱文章,提供讀者最正確的健康資訊,並在最需要的時候,做出對自己健康最有利的選擇。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新聞

最新十大癌症排名出爐!肺癌蟬聯「癌王」 癌症人數、發生率一次看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日(12月19日)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王」肺癌再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及乳癌維持第2、3名,整體癌症發生人數較110年增加8531人。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年齡中位數都「年輕1歲」,男性攝護腺癌從第5名上升到第3名,女性子宮體癌則從11名回升至女性癌症第9位。國健署呼籲,癌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符合資格者應積極利用5項免費癌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Hello醫師》帶您了解111年台灣十大癌症排名、整體癌症發生人數與發生率,以及男、女性差異的十大癌症排名變化。 台灣十大癌症排名 國健署指出,肺癌發生人數首次在110年擊敗大腸癌,111年再次蟬聯第一,加上常踞十大癌症死因首位,成為名符其實的「癌王」。 位居第2、3、4名的大腸癌、乳癌及肝癌,排名與110年相同;攝護腺癌從原本第6名升至第5名,口腔癌退至第6名;子宮體癌再度擠入十大,排名第10,胰臟癌則從原本第10退至第11名;其餘排名皆與110年相同。 癌症別 111年發生人數 相較於110年增減變化(人) 1.肺癌 17,982 1,102 2.大腸癌 17,643 1,405 3.女性乳房癌 17,366 1,918 4.肝癌(含肝內膽管) 10,433 -342 5.攝護腺癌 9,062 1,581 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8,350 139 7.甲狀腺癌 5,601 975 8.胃癌 4,377 317 9.皮膚癌 4,206 252 10.子宮體癌 3,541 360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111年十大癌症發生率及年齡中位數 依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十大癌症中,僅肝癌發生人數下降,其餘癌別人數皆上升,其中又以乳癌1.918人,增加最多。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10大癌症中,僅肝癌及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其餘癌症皆呈全面增加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雖與110年相同,但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都較110年提早1歲,其餘皆與110年相同。 若以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作為比較,較早發生的癌別分別為:口腔癌59歲、子宮體癌56歲、乳癌57歲及甲狀腺癌50歲。 【延伸閱讀:112年國人十大死因公開!詳解台灣十大死因、癌症死亡率排名】 男性十大癌症排名 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前2名癌別仍為大腸癌及肺癌。 與110年相比,男性標準化發生率變化最大的是原本第5名的攝護腺癌,往前2個名次至第3名;口腔癌及肝癌則各往後1個名次,分別為第4及第5名,其餘序位皆與110年相同;以下依標準化發生率排序: 癌症別 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發生人數(人) 1.大腸癌 49.8 9,989 2.肺癌 45.9 9,417 3.攝護腺癌 41.6 9,062 4.口腔癌 40.0 7,472 5.肝癌 35.8 7,244 6.食道癌 13.4 2,600 7.胃癌 12.6 2,625 8.皮膚癌 10.6 2,246 9.白血症 9.7 1,616 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9.6 1,778 國健署指出,「男女有別」的癌別中,男性食道癌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2.5倍與9.9倍;據研究指出,原因與嚼檳榔、吸菸有顯著關係。   以口腔癌為例,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若以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進行比較,嚼檳榔者罹癌風險較不嚼檳榔者的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健署呼籲,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另外,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也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女性十大癌症排名 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前4名分別為乳癌、肺癌、大腸癌及甲狀腺癌,序位與110年相同。 與110年相比,女性標準化癌症發生率較大差異為原第11位的子宮頸癌前移2名至第5名,胃癌則從第9名下降1名至第10名。 癌症別 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發生人數(人) 1.乳癌 92 17,366 2.肺癌 38.5 8,565 3.大腸癌 33.5 7,654 4.甲狀腺癌 26.9 4,209 5.子宮體癌 18.8 3,541 6.肝癌 12.7 3,189 7.卵巢癌 10.6 1,859 8.皮膚癌 7.8 1,960 9.子宮頸癌 7.6 1,384 10.胃癌 7.4 1,752 111年台灣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國健署呼籲,多項癌症包括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卵巢癌,國際間實證研究均無建議針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因此,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務必就醫並遵循醫矚,及早診治。 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 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 胃癌:常見症狀為噁心、脹氣、消化不良、食慾差,伴隨體重下降。 皮膚癌:皮膚隆起硬塊、潰瘍;痣的顏色、大小發生變化。 子宮體癌:停經後的出血、非經期的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明原因發燒38°C以上、6個月內體重減輕達10%、夜間盜汗、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 卵巢癌:下腹部腫塊、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痛、便秘。 另外,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非常容易讓人忽略,若有以下常見癌症之異常症狀,同樣應該及早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才能及早阻斷,預防變異細胞進展為癌症或晚期癌症,以提升存活率。 肺癌:持續咳嗽甚至惡化、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並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大腸癌:血便、長期或慢性的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變細、變水)、時常有便意感,總感覺糞便無法排空、貧血、疲勞、虛弱、臉色蒼白等。 乳癌:乳房發現硬塊、分泌物、皮膚凹陷、皮膚紅腫、腋下淋巴腫大、乳頭凹陷、乳頭濕疹或潰瘍。 肝癌:慢性B、C型肝炎、各種原因有肝硬化 (明顯肝纖維化)、習慣性飲酒、代謝症候群並肝功能異常。 口腔癌: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不明原因出血、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舌頭活動度受阻、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 子宮頸癌:陰道分泌物增多,且有異味、非經期之不正常的陰道出血、下腹部疼痛、性交後出血。 定期「5癌症篩檢」 降低死亡率 國健署建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癌症相關研究證實,及早進行5項癌症(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即LDCT)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減少29%的晚期大腸癌發生率。 乳房X光攝影:2年1次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口腔黏膜檢查:對有嚼檳榔、吸菸習慣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 子宮頸抹片: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 「5癌症篩檢」補助條件 國健署提醒,目前提供5項癌症公費篩檢,符合以下各項篩檢條件者,應積極利用免費定期癌症篩檢,及早防範,及早診治: 肺癌: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史,每2年可做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可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 乳癌:45-69歲、40-44歲2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可做1次乳房攝影檢查。 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可做1次口腔黏膜檢查。 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癌症高居十大死因之首長達四十多年,一直是國人健康最大殺手,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政策之一,就是希望在2030年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國健署在原本的5癌篩檢之外,自2024年8月起在10個縣市試辦「胃癌幽門桿菌篩檢計畫」,希望提高癌症存活率。(推薦閱讀: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圖片授權:衛福部國健署、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新聞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效嗎?調查:4成中重度病友治療後降為1成

「像你這樣,你一輩子不會好,永遠不會有人愛你」 30 歲的周小姐回憶就讀高中時,不僅每天面對異位性皮膚炎引發皮膚潰爛、動輒撕下一層皮的有形疼痛,還得承受被同儕當成異類、惡意的無形精神攻擊,讓她一度萌生「何必活著」的悲觀念頭。 每年 9 月 14 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日前發布 2024 年最新治療調查顯示,病友的主觀感受與醫學評估落差多達 1 成,也讓病友的異膚嚴重程度常被低估。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表示,只要經過正確診斷與治療,快則 2 至 3 周便可見成效,經一年治療,中重度異膚病友比例可從 4 成降為 1 成,有機會重新面對嶄新人生。 今年世界異位性皮膚炎的主題為「真實無濾鏡」(Atopic Eczema Unfiltered),希望一般民眾及病友更認識異位性皮膚炎,讓病友也能勇於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體認全方位照護的重要性,同時也能透過正規且規律的治療,與異膚共存、減少復發。 響應2024世界異膚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公布病友治療調查,強調規律治療的重要性。圖/異膚病友協會提供 所謂異位性皮膚炎,指的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皮膚除了會出現乾燥、搔癢症狀之外,有些病人則會出現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不同症狀。 朱家瑜說明異膚病友協會調查指出,受訪病友年齡層中位數為 26.5 歲,罹病時間中位數則為 19 歲,「以年輕人居多」;性別比例則以男性居多,約佔 61%,女性為 39%; BMI 中位數為 22.8;至於常被與異膚稱為「過敏三兄弟」的氣喘與過敏性鼻炎,分別有 16% 與 45% 病友出現相關症狀。 這份調查在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8 月間進行,共有 238 名病友共填寫 4 次問卷;朱家瑜說,若從醫師評定基準來看,中重度異膚比例僅約 2 至 4 成,但若從病友主觀感受來看,認為自己是中重度異膚的比例卻高達 49.2%;朱家瑜說,「因為病友每天都在與異膚搏鬥,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有些人連睡覺都無法好好睡,感受的嚴重程度,才會與醫師評估的不同」。 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資料統計,國內異位性皮膚炎人口約 1.28%,朱家瑜說,在健保資料庫定義之外,有更多病友日復一日活在折磨陰影中;朱家瑜說,從臨床診斷來看,國內異膚人口可能高達 2 至 3%;不過,很多人可能誤信偏方,或未找到對的方法,以致像周小姐過去一樣,曾出現悲觀、甚至放棄治療的念頭。 出席記者會的周小姐說,她 […]


新聞

誰是三明治世代?三明治族最擔心什麼?定義、壓力緩解方式詳解

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上有長輩、下有幼小」的壓力下,被稱為「三明治世代」的中壯族群,家庭照顧壓力勢將有增無減;一項調查顯示,長輩健康與子女教養、家中經濟壓力,同列三明治族的三大擔心之一。究竟什麼是三明治世代?各種壓力又該如何緩解?《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誰是「三明治世代」?定義為何? 所謂「三明治世代」(The Sandwich Generation),指的是需要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的族群。這個詞最早在1981年由兩位女性學者Dorothy Miller 與 Elaine Brody 分別引入社工及老年領域,最初概念是指30、40歲世代的女性,既要身負照顧孩子家庭的責任,也必須滿足父母、雇主、朋友和其他人的需求。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照顧家庭責任的分工,這個概念也延伸至男性,也就是說,不分性別,都可以是「三明治族群」。 在「三明治世代」的年齡定義上,美國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曾做過一項全國性民調,約有 47%的美國民眾須同時照顧 65 歲以上父母、未滿 18 歲小孩或仍須提供成年孩子經濟支持;調查指出,「三明治世代」多為中年人, 71% 約在40歲至59歲之間,男、女性比例相同。 調查指出,這個約 40、50歲的世代,不僅要肩負父母及孩子的照顧、經濟責任,同時也需要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三明治世代」有哪幾種類型? 隨著年齡及家庭結構的不同,年齡老化及年長族群照護專家 Carol Abaya,將「三明治世代」分成三種類型: 「傳統三明治世代」(The Traditional Sandwich Generation):通常是指 40 多歲或 50歲出頭的族群,夾在需要經濟或其他幫助的年邁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 「總匯三明治世代」(The Club Sandwich Generation):這裡指的是 50 多歲或 60 多歲的年長者,他們夾在更年邁的父母、成年子女,甚至可能還有孫子輩之間。這個分類也可以指 30 多歲或 40 多歲的族群,他們同時有年幼的孩子、年邁的父母,甚至高齡祖父、母。 「開放式三明治世代」(The Open-Faced Sandwich Generation):任何在人生階段需要照護長者的非專業族群。 三明治世代同時照顧年邁長輩及子女,經常蠟燭兩頭燒。 「三明治世代」壓力有哪些? 「三明治世代」身兼照顧長輩與孩子世代的責任,壓力無所不在;根據保誠人壽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三明治族面臨的壓力來自子女、個人、長輩及家庭等四個面向,其主要煩惱分別如下: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1 :子女(85 %): 子女教養(41 %) 教育開銷(39 %) 子女健康(28 %) 三明治世代壓力來源 2:個人(84 […]


新聞

奧運保險套發放史:巴黎奧運非最高,這屆竟發45萬個!

巴黎奧運於2024年7月26日舉行,本屆奧運以包容、性別平等及年輕世代作為宣傳主軸,不僅男、女性選手人數相當,性別比接近1:1,主辦賽事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更為選手發放20多萬個保險套,其中包含女用保險套,以及史上首次發放的口交保險套,再次攻佔新聞版面,成為熱門話題之一。 事實上,奧運發放保險套行之有年,歷屆數量雖有增減,但整體而言,呈現逐屆增加的趨勢,《Hello醫師》為您解密奧運的保險套發放史。 奧運為什麼要發保險套?奧運的保險套發放史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奧運期間發放保險套,主要是為了防止愛滋病傳播,最早可追溯至1988年的南韓奧運,當年國際奧委會共發放8,500個保險套;下一屆、也就是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則發放9萬個保險套;不過,到了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卻縮水至發放1萬5千個保險套。 從歷屆奧運期間發放的保險套數量來看,2016年的里約奧運共發放45萬個保險套,創下最多保險套發放紀錄。原應在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至2021年舉行,當年提供15萬個保險套,而且,還建議選手們將保險套作為紀念品,避免選手村因頻繁的「人與人接觸」而爆發疫情。 交友軟體助攻,巴黎奧運發放20萬個保險套 本屆2024年的巴黎奧運,共約1.4萬名運動員參與,國際奧委會為此備有30萬個保險套,而且種類多元,包含女用保險套與口交保險套;由於交友軟體的普及與高使用率,目前已發放20萬個男用保險套、2萬個女用保險套,以及1萬個口交保險套,預計視需求隨時提高發放數量。 國際奧委會備有多元類型的保險套,蔚為話題,但事實上,早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即發放10萬個女用保險套;不過,2024年巴黎奧運更進一步,成為首屆發放口交保險套的奧運,顯見奧運也隨著時代的演進,展現對多元性別與性行為的尊重與考量。(延伸閱讀: 保險套尺寸怎麼選?闊度怎麼量?看懂保險套大小、材質及使用重點) 保險套小學堂:女用保險套是什麼? 女用保險套主要是讓女性也有專屬的避孕用品,外型為乳膠製的小袋子,保險套兩端有軟狀的環;使用時,將整個保險套放入陰道中,一端的環可覆蓋外陰部,防止性行為時體液滲入,另一端的環則套住子宮頸,以免保險套滑出。(延伸閱讀:女孩當自強!妳不可不知的女用保險套大小事  ) 左為男性保險套,右為女性保險套 保險套小學堂:口交保險套是什麼? 口交保險套又稱口交膜,材質同為乳膠,外型類似保鮮膜;使用時,將口交保險套放置於私密部位上,可避免嘴巴直接接觸,降低性病的感染風險。(延伸閱讀: 性病別從口入!口交也有專門保險套 )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新聞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公開!詳解台灣十大死因、癌症死亡率排名

衛生福利部6月17日公布最新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其中癌症連續42年蟬聯榜首;與111年相較,國人標準化死亡率下降3.2%,其原因究竟為何?《Hello醫師》本文為您解答: 為何112年死亡率下降? 國人十大死因排名 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男、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 112年死亡人數減少的原因 衛福部指出,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2,863人,死亡率下降1.4%,若以WHO西元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計算標準化死亡率,死亡率則下降3.2%。 死亡率下降主要與新冠疫情趨緩有關,相較於110年,111年的死亡人數增加24,266人,其中有14,667人因COVID-19死亡;隨著疫情緩和,112年COVID-19的死亡人數降至8,962人,相比於上一年減少5,705人,連帶降低整體死亡人數。 然而,就長期變化趨勢觀察,隨人口成長及高齡人口比重增加,死亡人數呈上升趨勢,近10年死亡人數及死亡率皆平均年升2.9%,標準化死亡率則平均年降0.1%。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結果 112年十大死因統計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從111年的第3名,降低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分別上升1位至第3、4、5名,其餘排名不變。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死因別 死亡人數(人) 死亡人數年增率 1.癌症 53,126 2.3% 2.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 23,424 -1.0% 3.肺炎 16,702 16.6% 4.腦血管疾病 12,371 -0.4% 5.糖尿病 11,625 -5.4% 6.COVID-19 8,962 -38.9% 7.高血壓性疾病 8,930 2.4% 8.事故傷害 7,063 1.6% 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6,164 -5.1% 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5,814 0.0% 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結果 112年與111年比較,十大癌症死因的順位皆無改變,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4年排名前2名。(延伸閱讀:健檢發現肺結節?免驚!定時追蹤肺結節、持續11症狀快就醫防止肺癌!)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癌症別 死亡率(每十萬人口) 死亡人數(人) 所有癌症死因 227.6 53,126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44.3 10,348 2.肝和肝內膽管癌 33.1 7,724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9.1 6,791 4.女性乳癌 25.2 2,972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7 1,815 6.口腔癌 15.5 3,610 7.胰臟癌 12.3 2,879 8.胃癌 10.0 2,327 9.食道癌 8.8 2,064 10.卵巢癌 6.4 751 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大腸癌,即是結腸直腸癌。 追溯過往近10年的癌症死因,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卵巢癌的死亡率皆有成長趨勢;相較於101年,各自死亡人數與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如下:   死亡人數上升幅度 死亡率上升幅度 前列腺癌 42.5% 44.3% 胰臟癌 57.4% 57.5% 卵巢癌 30.4% 28.7% 【延伸閱讀:罹患卵巢癌和基因有關?了解卵巢癌原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112年男、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 依112年癌症死因統計結果,男性每十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6.6,女性為179.8。 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乳癌與結腸直腸癌。(延伸閱讀:女性預防乳癌:了解乳腺癌的原因與風險)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男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56.4% 2.肝和肝內膽管癌 45.6%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33.6% 4.口腔癌 28.6% 5.食道癌 16.6% 5.前列腺(攝護腺)癌 15.7% 6.胰臟癌 13.4% 7.胃癌 12.4% 8.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7.4% 9.膀胱癌 6.4%   女性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32.6% 2.女性乳癌 25.2%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24.7% 4.肝和肝內膽管癌 20.9% 5.胰臟癌 11.3% 6.胃癌 7.6% 7.卵巢癌 6.4% 8.子宮頸及部分未明示子宮癌 5.5% 9.非何杰金式淋巴瘤 5.1% 10.子宮體癌 4.5% 註:上表以每十萬人口計算 從年齡看112年癌症死亡人數 依年齡別來看,112年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占總數的87%,其中以65~74歲死亡人數的增加幅度最多。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年齡別 死亡人數 較111年增減人數 0~24歲 147 2 25~34歲 264 8 35~44歲 1,317 - 131 45~54歲 5,022 - 79 55~64歲 11,105 377 65~74歲 15,423 869 75~84歲 12,028 130 85歲以上 7,820 - 135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食物中毒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6大食物易有!

寶林茶室爆發近年罕見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表示,經解剖2位死者遺體及相關個案檢體,共檢出22件邦克列酸(原稱米酵菌酸),確認是國內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6月11日再新增一名死者,共造成6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月26日公布「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結案報告,累計通報達35例,加上6月11日新增的死亡個案,共造成6人死亡。據疾管署監測,33例邦克列酸陽性者,都曾在3月19日到24日間於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用粿條或河粉;不過,疫情範圍為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並無擴及其他分店。目前。衛福部抽樣檢驗35件食材中,包括粿條、香蘭葉及在來米粉等主要食材,都呈陰性反應,反而是在廚師手部及餐廳環境中檢驗到邦克列酸毒素。 究竟邦克列酸毒素怎麼產生?哪些食物有較高風險?不小心吃下肚後有哪些風險?如何處理與預防?《Hello醫師》為您帶您認識邦克列酸,聰明遠離。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稱為米酵菌酸,但因名稱中的『米』引發部分民眾對米製品的疑慮,因此,衛生福利部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毒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共同決議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名稱「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在國內相當罕見,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當食物中出現邦克列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邦克列酸的生長條件 溫度:22-33°C 酸鹼值:6.5-8.0 氯化鈉:<1.5–2% 脂質型態: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荳蔻酸、棕櫚酸、椰子脂肪濃度 20-50%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毒素為何這麼強? 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人體內的粒腺體有如細胞的發電廠,提供細胞運作的適當能量,邦克列酸產生的毒素,會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說,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邦克列酸毒素,會讓身體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損傷,當身體所有細胞無法運作的情況之下,會出現如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腦部、心臟肌肉全都因此癱瘓。 因此,即使邦克列酸濃度極低,吃進身體後,前期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無力、頭暈、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得腸胃道黏膜受損,造成血便、血壓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醫院前就已呈現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 根據文獻報導,邦克列酸半衰期長達102小時,每4天後,體內的量才會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導致患者死亡,死亡率從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當高。 邦克列酸易出現在6大食物 當澱粉等食物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沒有獲得適當保存時,就容易產生邦克列酸(米酵菌酸菌),特別是以下6類食材最常出現: 發酵玉米麵粉 變質的澱粉 黑/白木耳 糯米湯圓 馬鈴薯粉製品 甘藷粉製品 邦克列酸中毒10大症狀 中毒後邦克列酸會攻擊肝臟、腎臟與大腦等器官,由於這類毒物在台灣較少見,且初期症狀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類似,容易讓人掉以輕心,如果吃完東西後2個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注意: 胃部不適 噁心、嘔吐 腹脹、腹痛 全身無力 頭暈 嗜睡 器官充血 水腫 急性肝腎功能損傷 少尿 血尿 死亡(致死率從30%至100%) 邦克列酸吃下肚該怎麼辦? 邦克列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 預防5重點 由於目前沒有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可以檢測邦克列酸,邦克列酸也不會因洗滌或烹煮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衛福部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另外,建議也從以下5點來避免吃下有問題的食物: 製作發酵類食品時要勤換水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或應放入冰箱保存 維持環境與食品衛生 不食用變質與長期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避免生食 印尼、中國、莫三比克都曾出現邦克列酸中毒事件,影響人數統計: 國家 統計區間 影響人數 死亡人數 印尼 1951~2013 9336 1112 中國 1953~2014 2359 905 莫三比克 2015 200 7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embed-health-tool-bmi]


新聞

嚴重醫療疏失!高雄民生醫院「送錯人 開錯刀」院長自即日起免職、懲處5人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粉專)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遭爆「送錯人、開錯刀」的嚴重醫療疏失!本月4日一名因低血壓住院的黃姓病患,被誤推進開刀房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直到病房護理師給藥時,才驚覺送錯病人;由於開刀前的五道核對身分關卡,全都未發現送錯開刀病患;高雄市衛生局(9日)隨即做出處分,院長顏家祺被拔官免職,主刀醫師記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另有4人同遭記過處分。 這起罕見的開錯刀醫療疏失,受害人是一名中低收入且中風的高齡黃姓患者,他與需要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的張姓患者住在同一間病房;手術當天,醫院傳送人員到病房接人時接錯人,因黃姓患者中風,無法言語表達,且平時住在養護之家,住院時沒有家人在身邊陪伴,因此第一時間並無人發現。 按照正常開刀流程,住院病房護理站接到手術通知後,傳送人員須先和病房護理師再次核對身分,確認無誤後,才會送往手術室;此時,包括手術房護理師、麻醉師與手術醫師等,也都要再三確認身分後,才可執行手術;但這次送錯病人開錯刀事件,從傳送人員到手術房的醫護人員,整個過程與相關人員都沒有發現患者身分有誤,過程明顯有嚴重疏失。 這起醫療疏失爆發,是因病房護理師預計發藥給黃姓患者時,才發現原本應送至手術房開刀的張姓患者仍在病房,另一床的黃姓患者卻被送進開刀房;雖然第一時間緊急聯絡主刀醫師,但當時黃姓患者已經完成胸腔引流手術,回到恢復室休息。目前受影響的兩位患者病況都穩定,民生醫院表示,院方會持續加強照護。 針對此起重大醫療疏失,高雄市衛生局(11日)調查後,隨即做出懲處;顏家祺被拔除院長職務,改由市立醫院管理中心執行長林盟喬代理院長,衛生局也對高雄民生醫院處理最高50萬元罰鍰。 此外,衛生局也針對手術相關人員做出懲處,包括記主刀醫師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負責的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均各記過一次。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接獲消息後隨即要求民生醫院對患者進行關懷、照護,並請院方依醫療事故及爭議處理法,對此事件進行分析與提出改善方案。今日稍早,在衛生局尚未免除院長職務之前,顏家祺公開道歉表示,整起事件後,是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與主治醫師5人,未依照標準作業流程的規定辨識患者身分導致,除了院內處分,未來也會加強內部教育訓練,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新聞

小林製藥紅麴風暴!保健品驗出致命毒 「軟毛青黴酸」是什麼?吃下問題紅麴怎麼辦?

日本日本知名藥廠小林製藥爆發紅麴風暴!上月小林製藥宣布回收紅麴相關機能性保健食品,累計造成5人死亡、數百人住院或接受治療。國內目前已有二百多件採用其原料及相關產品下架,衛生福利部也接獲20餘件服用相關產品「非預期反應通報案例」。 小林紅麴案引發各界高度重視,經日本厚生勞動省檢驗發現,問題產品被驗出不應存在的成分「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目前暫時無法確認「軟毛青黴酸」是造成受害者腎臟損傷的主因,相關調查仍進行中。究竟這起小林製藥紅麴風暴如何發生?軟毛青黴酸」又是什麼?為何又會出現在保健食品中?《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小林製藥紅麴「機能性保健食品」事件 小林製藥3月22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回收紅麴相關保健食品,起因於多位民眾食用紅麴「機能性保健食品」後,陸續出現洗腎甚至嚴重致死的案例。 經調查化驗後,日本厚生勞動省與小林製藥在3月29日再度召開記者會證實,從問題產品中驗出不該存在的未知成分「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目前暫時無法確定軟毛青黴酸是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但厚生勞動省已進一步展開調查。 累計至4月2日止,這起紅麴風暴已在日本造成5人死亡,死者年齡約介於70到90多歲,還有超過157人住院及680人就醫治療。 小林製藥紅麴產品事件在台最新發展 根據小林製藥官網公布的問題紅麴產品資料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制署指出,台灣並無直接進口販售出問題的紅麴機能保健食品,不過,台灣三合興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共進口1萬1115公斤小林製藥紅麴原料,並販賣給下游業者製作成商品販售。 根據食藥署公告資料顯示,使用這批紅麴原料的廠商,已將有疑慮的商品自主性下架;根據食藥署(4/1)資料顯示,下架商品多達226種,民眾可至食藥署官網查詢。(日本小林製藥紅麴案台灣預防性自主下架清單) 另外,食藥署也公布「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截至4月3日止,已接獲22例通報個案,包含6件取得食藥署健康食品標章,另有16件是一般食品。在一般食品中,有3件是民眾從日本自行購入的小林製薬紅麴相關產品,其餘13件是買到台灣業者使用小林製薬紅麴原料製成的相關產品。 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范振國,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4/2)提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非常重視此事件,一定會查明原因,防止同樣的事情再發生。而日本政府會主動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本案的相關資訊,也會向各國政府提供必要的資訊。 日本小林製藥問題紅麴下架產品一次看? 圖片來源:日本小林製藥官網 https://www.kobayashi.co.jp/newsrelease/2024/20240322/ 紅麴是什麽? 紅麴(Red Yeast Rice,又稱作紅麴米),是以蒸熟的米經紅麴菌發酵所製成,其中紅麴菌(Monascus purpureus)廣泛存在於穀類、澱粉、新鮮牧草、泥土和松樹根組織中。紅麴經發酵後會產生天然的「紅麴色素」,因不會隨pH值改變而變色,且耐熱性極佳,自古以來便常用於幫食物染色。   3大紅麴好處 紅麴普遍被認為對人體有好處,包括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降血壓等。不過,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紅麴健康食品規格標準》,自紅麴健康食品所攝取的Monacolin K,每日至少應達到4.8毫克以上,但不得超過15毫克。另外,橘黴毒素citrinin濃度應低於2 ppm的規範。 吃下問題紅麴怎麼辦? 日本一位40多歲男性吃了相關產品,兩個多月後回診抽血檢測,發現腎功能退化,宛如80多歲老人;而台灣也有一名70多歲婦人通報指出,吃了由小林製藥紅麴原料製成的保健膠囊後,被診斷急性腎衰竭,目前每週須接受洗腎三次。 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表示:「若吃到出問題的產品,要立刻停止使用」;對腎功能有疑慮者,可到醫院進行腎功能檢測,因為腎臟是無聲的器官,在衰退的初期和中期幾乎沒有症狀,及早了解腎臟功能,當出現問題時可及早治療;此外,也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是否出現腎臟疾病常見的5大症狀: 泡泡尿 貧血 水腫 疲倦 高血壓 小林製藥紅麴案台灣民眾該如何求償? 小林製藥社長小林章浩在記者會上表示,不會忽視海外消費者的權益,對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受害者,將採取和日本國民相同的賠償標準;然而,求償過程通常都很冗長,不僅需要民眾的購買紀錄、疾病紀錄,發病與保健品的兩者的因果關係等證據,更有語言的障礙。 因此,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建議,應由台灣進口紅麴原料的廠商統整受害者資料後,集體向日本小林製藥求償,如此較容易達成目的,而駐日單位也會可協助聯繫、溝通。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對此回應則表示:「衛福部會以專案方式,統整民眾資料,一併提供給日本」。 由於3、4月是日本的櫻花季,許多台灣人會到日本旅遊,且而國人採購日本保健食品的需求也很高。國人的用量也非常大,台灣與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范振國提醒:「暫時不要購買與服用相關產品,以維護自身安全」。 軟毛青黴酸是什麼? 此次小林紅麴風暴中,最新驗出的毒素是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這是一種從青黴菌衍生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根據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曾在實驗室中看過,不算是罕見黴菌,但毒性相當高」。有資料指出,軟毛青黴酸是一種抗生素,正被研發作為治療瘧疾的藥物。 軟毛青黴酸會導致腎臟疾病? 日本民眾吃下有問題的紅麴產品後,出現腎功能衰退、接受洗腎甚至導致死亡的情形,日本小林製藥調查後發現,部分紅麴產品出現不該存在的未知成分「軟毛青黴酸」,因此,研判是造成有很大的關聯。然而,為什麼吃下軟毛青黴酸後會影響腎臟功能,致病幾轉目前仍不清楚,需要更進一步研究。 軟毛青黴酸為什麼會出現在保健食品? 製作環境出問題 紅麴是經由發酵而產生,正常的製造過程並不會產生軟毛青黴酸,日本政府單位研判,問題可能出在紅麴產品的製作環境。3月3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與大阪市官員,共同前往小林製藥大阪舊廠(已停工)與歌山縣紀之川市工廠進行大規模搜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