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知識

均衡攝取食物中的營養素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和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這裡會介紹各式各樣的食物和其營養價值等。

基礎知識

營養知識

肺腺癌初期症狀會背痛?肺腺癌與背痛關係、治療照護一次懂

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多數與長期姿勢不良、肌肉緊繃或運動傷害有關,但其實「背痛」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症狀,卻經常被當成一般的肌肉痠痛而被忽略;以肺腺癌為例,雖初期不易有明顯症狀,但若出現背痛位置固定、有深層悶痛,甚至伴隨咳嗽或胸悶時,就應特別留意。 《Hello醫師》為您解析肺腺癌的症狀、治療選擇與營養補充建議,同時說明肺腺癌背痛的特徵與原因,幫助患者提早因應、穩定體力,迎戰接下來的治療挑戰。 肺癌現況:癌症死因首位,早期難察覺! 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國人死因統計1,肺癌已連續21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年增率高達1.4%。由於肺癌初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導致治療難度提高。 不過,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醫師可依據不同細胞型態制定個人化的精準治療計畫,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與患者存活率。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屬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肺癌人數的7成。而肺腺癌腫瘤多發生於肺部周邊區域,因位置接近胸膜與血管等結構,導致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診斷。 常見的肺癌分為以下2大類: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9成肺癌病例,根據細胞型態與構造可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大細胞癌。此類型在分期與治療上具高度共通性。 小細胞肺癌(SCLC):進展快速、惡性度高,治療方式與預後與NSCLC差異明顯。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肺癌手冊2指出,肺腺癌好發於無吸菸史的女性,因此即便未有明顯的危險因子,仍可能罹病。當出現異常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肺腺癌引起背痛的原因、背痛位置與特徵 肺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尤其是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肺腺癌,有三分之二發生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或末端肺泡,距離主要呼吸道較遠。因此,當患者開始出現明顯症狀如持續性咳嗽,往往已是肺腺癌末期,甚至可能已發生癌細胞擴散。 在這些症狀中,背痛經常被誤認為肌肉痠痛所致,常因此延誤就醫。雖然肺腺癌患者不一定都會出現背痛,但若出現此症狀,通常代表腫瘤已生長至一定程度,或開始侵犯周圍組織。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背痛,且背痛位置固定、持續時間超過兩週,並伴隨咳嗽、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其他異常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確認是否與肺部腫瘤相關。 肺腺癌背痛的可能原因與位置: 腫瘤侵犯胸壁或肋骨:當肺部腫瘤延伸至胸壁或肋骨時,可能引起持續性局部疼痛,例如上半背部、肩部,並伴隨壓痛。 腫瘤壓迫神經:若腫瘤靠近脊椎或神經根,可能壓迫神經,導致肩膀、手腳或臀部出現麻痛,甚至壓迫性骨折,延伸至下半背部痠痛。 癌細胞轉移至骨骼: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頭,可能造成持續性劇烈疼痛,並伴隨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肺腺癌背痛的常見特徵: 靜止時或夜間容易發作 深呼吸、咳嗽會加劇疼痛 使用止痛藥也無明顯改善 肺腺癌主要症狀有哪些? 不少人以為肺腺癌初期症狀會背痛,但實際上,因癌細胞位置接近肺泡或支氣管周圍,肺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與感冒、疲勞等症狀混淆,甚至完全無感,並導致延誤診斷。 以下為肺腺癌主要的症狀表現,建議多加留意: 持續性咳嗽:早期可能出現咳嗽或久咳不癒,情況較嚴重或已是肺腺癌末期,甚至會咳出血痰。 疲勞、倦怠感:身體免疫力下降,開始產生疲勞及倦怠感;肺腺癌末期患者甚至轉為強烈倦怠感。 體重、食慾下降:因癌細胞成長,增加能量的消耗,可能會影響食慾,產生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情況。 呼吸急促:當肺泡遭癌細胞侵犯時,可能影響呼吸;情況嚴重或肺腺癌末期者,可能演變為呼吸困難。 胸部疼痛:出現此症狀時,多已進展至肺腺癌末期;腫瘤可能已侵犯氣管等其他器官,甚至可能出現頭痛、骨頭痛等多項症狀。 若出現以上症狀,雖然不代表確診肺腺癌,但若持續出現、無法找到原因或逐漸加劇,建議應盡快安排肺部功能檢查,例如肺部X光、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若超過上述3項症狀,代表罹患肺腺癌風險相當高,請儘早就醫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確診肺腺癌怎麼辦?肺腺癌的分期與治療選項 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確診後會依國際通用的TNM分期系統來評估病情嚴重程度,進而決定肺腺癌的治療策略。此系統主要從以下3個面向觀察: 腫瘤(Tumor,T):根據腫瘤大小與侵犯範圍,分為T1a、T1b、T2、T3、T4。 淋巴結(Node,N):評估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淋巴組織,分為N0、N1、N2。 轉移(Metastasis,M):判斷是否發生遠端轉移,分為M0(無)與M1a、M1b(有轉移,分數越高表示範圍越廣)。 臨床上,醫師會依據TNM評估結果,將肺腺癌分為第1至第4期。其中第4期即俗稱的「肺腺癌末期」,代表癌細胞已遠端擴散,預後相對不佳。整體來看,肺腺癌第一期患者的5年平均存活率超過6成,而末期則不到2成。 儘管肺腺癌進展速度較快,但若能及早發現,並配合個別化的治療計畫,仍有不少肺腺癌患者能穩定病情,甚至恢復日常生活。 肺腺癌治療方法解說 肺腺癌的治療方式會依據分期結果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況進行規劃。治療過程中,醫師會綜合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手術範圍大小,以及是否需搭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或免疫治療等。 肺腺癌的常見治療方法包括: 手術治療:若腫瘤尚未擴散,通常優先以手術切除肺部腫瘤與部分周邊組織,以降低癌細胞侵犯風險。 化學治療:透過化學藥物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生長,適用於晚期肺癌、小細胞肺癌擴散期,或手術後作為輔助療法。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中特定基因突變所設計的精準療法,藉此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提升治療效果。 放射線治療:使用高能放射線破壞癌細胞DNA,常用於手術後搭配化療,或針對多部位轉移造成身體不適的情況。 免疫治療:運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以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為近年重要治療趨勢之一。 合併治療:臨床上常依病情需要,結合手術、化療、標靶、放療與免疫療法,以提高整體療效與延長存活期。 除了積極治療之外,營養補充也不可忽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3說明,癌症患者因腫瘤快速生長,會導致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進而引發營養不良,降低治療耐受度與效果。 因此,建議在療程開始前,即與醫療團隊討論適當的營養補充方案。選擇針對癌症患者設計的營養配方,能幫助穩定體力、補充能量與蛋白質,提高治療中的耐受度,協助患者順利走過關鍵療程階段。 肺腺癌別忽視營養補充,穩定體力助攻治療歷程 面對肺腺癌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與體力消耗,營養補充是支撐療程的重要基底。對於正經歷治療期的患者而言,攝取均衡營養不僅能提升治療耐受性及完成率,也能減少副作用影響,有助於維持體力、改善生活品質。 選擇營養補充品時可參考以下幾點進行挑選: 癌症專用配方:針對癌症患者設計,可補充治療期間所需營養與熱量。  充足營養成分: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25~30大卡熱量與至少1公克蛋白質,維持體重與免疫功能。   低脂配方:研究指出4,高脂肪配方容易提早產生飽足感,反而影響整體攝取量;因此建議選擇低脂、吸收率佳的產品。 抗發炎成分:2021年ESPEN癌症營養指南5說明,魚油內的Omega-3具有豐富的EPA成分,有助癌症患者穩定體力、改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其中,rTG型魚油吸收率更高,為治療期的良好選擇。若產品標示魚油來源為小型魚種,亦可降低重金屬殘留疑慮,讓補充過程更安心。 適口性佳:液態設計有助於食慾不佳或吞嚥困難時攝取,減少營養流失。 肺腺癌怎麼預防?肺腺癌的高危險群與預防5重點 肺腺癌初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常因與感冒、疲倦等日常不適混淆而延誤就醫。若近期出現反覆咳嗽、不明原因的背痛、胸悶或異常疲倦,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確認是否與肺腺癌或肺部相關疾病有關。 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以下高風險族群更應特別關注肺部健康: 有吸菸史 有肺癌家族病史 曾患肺結核或慢性肺部發炎疾病 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如冶礦業、金屬製造、石綿、輻射 若想有效預防肺腺癌,則建議從日常生活著手調整,養成以下5大預防習慣,有助減少生活中導致肺腺癌的因素: 戒菸及避免二手菸:吸菸是造成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戒菸可大幅降低風險,同時應遠離二手菸與三手菸環境。 維持良好空氣品質:避免長時間處於油煙、PM2.5與有害氣體環境,並保持室內通風,有需要時配戴口罩。 規律作息與運動習慣: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並規律運動,有助提升免疫力。 補充營養、維持體力:攝取充足蔬果與高品質蛋白質,減少紅肉、加工食品與酒精攝取,以維持免疫功能與良好體力。 定期肺部檢查:符合篩檢資格者,可利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服務,每2年進行一次肺癌篩檢。  目前國健署推動的LDCT免費肺癌篩檢服務6,適用條件與對象包括: 有肺癌家族病史者:45~74歲男性,或40~74歲女性,其直系血親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或肺腺癌。 重度吸菸者:50~74歲民眾,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目前仍吸菸或戒菸未滿15年,即屬於重度吸煙者。 「20包-年以上」表示平均每天吸菸的包數乘以吸菸年數的總和,例如,每天吸1包菸,持續吸菸20年以上,或每天吸2包菸,持續吸菸10年以上等,都符合以上條件。 預防肺腺癌不是單一行動,而是長期的生活管理。即使沒有吸菸,也不代表風險為零,因此定期檢查與日常照護仍是自我健康管理的關鍵! 1.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衛生福利部) 2.台灣癌症基金會肺癌手冊(台灣癌症基金會) 3.癌症為什麼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台灣癌症基金會) 4.Obes Rev. 2015 Jan;16(1):64-76. doi: 10.1111/obr.12230. Epub 2014 Nov 17. 5.ESPEN practical guideline: Clinical Nutrition in cancer 6.114年擴大肺癌篩檢服務 新年從健康開始(衛生福利部) TW.2025.65964.PRO.1

看更多 營養知識 相關文章

營養知識

龍眼、龍眼乾功效與禁忌:一天吃幾顆?怎麼吃?吃多會怎樣?

龍眼盛產期為7至9月,其中亦逢逢二十四節氣的白露(國曆9/7~9/9日的其中一日),便有俗語說,「白露吃龍眼,一顆頂隻雞」,意指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滋補的效果跟吃一隻雞一樣好,而且,在白露前採收的龍眼,個大核小、味甜且口感好。 龍眼好處多,究竟功效與營養為何?食用龍眼乾有何功效與禁忌?龍眼與桂圓差異為何?龍眼乾一天能吃幾顆呢?《Hello醫師》與您一次分享,並提供三種簡易的龍眼乾料理。 龍眼功效與營養 龍眼(Longan)屬於亞熱帶水果,因果肉為乳白色,種子為黑褐色,又稱為「福員」、「福圓」。 每100克的龍眼(相當於14顆龍眼)的熱量為72卡,主要營養成分包括: 碳水化合物:18克 糖分:15.2克 膳食纖維:1.8克 鉀:282毫克 磷:29毫克 鈉:3毫克 鈣:5毫克 鎂:9毫克 維生素C:95.4毫克 水解胺基酸:863毫克 註:水解胺基酸包含天門冬胺酸、麩胺酸及丙胺酸等多種胺基酸。 龍眼功效如下: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功效,也能幫助提高非血紅素鐵質(主要存於植物之中的鐵質)的吸收率。 鉀:鉀離子可與鈉離子相互作用,維持細胞的滲透壓,維持神經與肌肉功能正常運作。 磷:磷有助於過濾腎臟中的廢物,可幫助身體儲存和使用能量,並也有助於減輕運動後的肌肉疼痛。 丙胺酸:為肌肉組織及腦部中樞神經之能源之一,可協助代謝糖類及有機酸。 麩胺酸(Glutamine Acid):增強免疫與消化系統,有助於減輕疲勞、維持腸道健康。 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增加耐力,降低疲勞感。 龍眼乾功效與禁忌:泡茶助降血脂、補氣血 龍眼乾可直接食用,也可泡茶飲用,其功效包括: 補充氣血:龍眼乾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可促進血紅素增生,對於女性補血、增強體力有相當幫助。 降低血脂:豐富的維生素B3(菸鹼素)可促進代謝、提升動脈的血流量,對於降血脂有益。 緩解貧血症狀:龍眼含有維生素C,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貧血而造成心悸、失眠及暈眩等症狀。 食用龍眼乾的3大禁忌: 腎臟病患者:龍眼乾鉀離子含量高,腎臟病患者須注意食用量。 糖尿病患者:龍眼乾的碳水化合物與糖分的含量偏高,糖尿病患者須斟酌食用量。 口乾舌燥者:龍眼乾泡茶雖有壯陽益氣、滋陰補腎的效果,但喝多易上火。 龍眼乾被歸類為中藥材,雖與枸杞一樣都有明目功效,但目前並無科學實驗證實可矯正視力。若您有相關藥用的疑問,建議先與中或西醫師確認。 龍眼、桂圓差異? 桂圓就是去殼及去籽的龍眼乾,因龍眼有保存時限,盛產期產量極多,故果農將其製成龍眼乾,以利存放;作法為先將龍眼烘烤,在進行剝殼程序製成桂圓,通常3公斤的龍眼能夠產出1公斤的桂圓。 龍眼乾一天吃幾顆?龍眼吃太多會怎樣? 龍眼富含碳水化合物,糖分及熱量較高,建議每日食用顆數為10~11顆,重量約70克。 食用過量的龍眼乾,可能會有上火症狀,易導致便秘、胃脘灼痛,腸胃機能較差者,建議注意食用量;另外,龍眼鉀離子含量高,腎臟病或糖尿病患者在食用前,最好也先諮詢專業醫師,並注意食用量。 龍眼乾怎麼吃?可以直接吃嗎? 龍眼乾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入菜、煮茶,以下提供龍眼乾的3種調理方式: 龍眼乾薑茶 水中放入適量去籽桂圓肉。 水滾後,再加入少許薑片小火燉煮10分鐘。 最後按喜好加入適量黑糖。 桂圓茶 按照喜好濃度,在水中加入已剝殼的龍眼。 煮滾後,轉小火燉煮30分鐘。 麻油龍眼乾煎蛋 將雞蛋打散後,加入去籽桂圓肉 使用麻油熱鍋後,將蛋液倒入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embed-health-tool-bmi]


營養知識

諾麗果是什麼?怎麼吃?諾麗果功效、副作用與禁忌一次看

諾麗果保健食品近年備受討論,究竟諾麗果是什麼?諾麗果的功效跟營養成分有哪些?諾麗果怎麼吃?是否有潛在副作用?《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並說明食用諾麗果相關製品的注意事項與禁忌。 諾麗果是什麼? 諾麗果(Noni)又稱蘿苓果、蘿尼果、長壽果或印度桑椹,為檄樹(學名:Morinda citrifolia L.)的果實,其生長範圍遍佈於太平洋群島、東南亞、澳洲和印度;國內也有諾麗果原生種,主要種植於南部區域。 諾麗果是夏威夷與大溪地居民常用的民俗草藥,大小與外觀形似手榴彈,未成熟時,顏色鮮綠,成熟後,顏色變淡且由綠轉黃,並帶有特殊氣味。 諾麗果的功效、營養 諾麗果的營養成分與功效如下: 賽洛寧原(Proxeronine):為賽洛寧(Xeronine)的前驅物,可幫助生成一種生物鹼「賽洛寧」,有助於維持人體功能正常運作。 東莨菪素(Scopoletin):為酚類化合物的一種,具有多種生理功效,如:抗氧化、抗菌及抗發炎等。 芸香苷(Rutin):屬於類黃酮糖苷化合物,除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特性,有研究顯示,也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 槲皮素(Quercetin):也屬於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與抗菌等作用。 多醣體:多醣體由多個單醣組合而成,普遍存於藻類、菇蕈類或靈芝屬之中,具有活化免疫細胞的特性, 其他營養成分:礦物質、蛋白質及維生素等。 諾麗果怎麼吃?諾麗果汁、諾麗果酵素的差異? 諾麗果可生食或煮熟食用,市面販售的諾麗果相關製品,如諾麗果汁或諾麗果酵素等,則是將果實經過2~3個月的發酵時間後,萃取成濃縮果汁並做成相關製品。\ 諾麗果相關製品: 諾麗果酵素:以熟成的諾麗果進行發酵,並萃取其濃縮物,再加工製成酵素。 諾麗果汁:分成傳統與非傳統作法;傳統作法使用熟成並發酵的諾麗果,以壓榨方式製成;非傳統作法則使用未發酵的果實,且會冷藏保存以避免發酵。 諾麗果粉:果肉軟化並磨成泥狀後,去籽、過篩,將其乾燥、磨粉並製成膠囊。 諾麗果茶包:諾麗葉或諾麗果切片後,使其乾燥製成茶葉。 諾麗果泥:將熟成後的諾麗果去籽並磨成泥狀,加水稀釋後,加入其他果汁製成的諾麗飲品。 (延伸閱讀:酵素推薦20款!酵素怎麼挑?怎麼吃?推薦挑選3重點) 諾麗果的潛在副作用與使用禁忌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指出,過去針對諾麗果的各種相關研究,少有副作用發生,僅少數人因直接食用諾麗果而出現肝毒性,但其中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瞭。 諾麗果因含有豐富的鉀,有腎臟或心血管問題者,使用前,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避免鉀攝取過多進而影響腎臟或心臟健康。 另外,下列族群在使用前,最好也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避免影響病情或產生不良反應: 孕婦 糖尿病患者 腎功能不全者 服用抗凝血劑藥物者 服用抗癲癇藥物者 服用保鉀利尿劑藥物者 服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者 諾麗果汁建議攝取量 根據一項針對諾麗果果汁安全性測試的研究,將受試者分成3組,一組每日飲用30毫升的諾麗果果汁,另外兩組分別為300毫升、750毫升。 研究團隊觀察4週後,發現3組受試者均無任何不良反應,也未出現任何臨床表現上的差異,代表若每日飲用30~750毫升的諾麗果果汁,應對健康無礙;不過,若身體有任何疾病或狀況,建議仍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embed-health-tool-bmi]


營養知識

黑木耳營養多,盤點3大功效好處!這2種人吃太多恐有副作用

去路邊小吃店時,常會來盤清爽的黑木耳拌薑絲當作開胃菜;究竟黑木耳有什麼營養、功效?吃太多會有副作用嗎?《Hello醫師》為您說明關於黑木耳的營養知識。 黑木耳有哪些營養成分?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資料,每100公克黑木耳的主要營養成分包括: 熱量:24大卡 蛋白質:0.9公克 膳食纖維:7.4公克 鉀:56毫克 鐵:0.8毫克 維生素B群:0.13毫克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吃黑木耳能補膠原蛋白? 網路上流傳吃黑木耳能補充膠原蛋白,其實是錯誤訊息,因為黑木耳含有不備人體消化的多醣類,並不是蛋白質,故不含有膠原蛋白。黑木耳吃起來之所以Q彈清脆,是因其豐富的水溶性纖維。 黑木耳3大好處與功效 黑木耳片大質地鮮厚又稱「素中之葷」,其營養素甚至比肉類豐富,帶來的好處也不少: 黑木耳功效1:維護腸道健康 黑木耳擁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中以水溶性纖維為主,能幫助腸胃蠕動和促進排便,改善便秘問題,達到腸道健康的效果。此外,水溶性纖維的吸水力強,增加餐後飽足感,減少進食量,是體重管理的好選擇。(延伸閱讀:4種營養有助降低膽固醇!高纖飲食配好油,健康飲食消滅壞膽固醇) 黑木耳功效2:降低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 黑木耳的膳食纖維能降低體內的膽固醇,減緩血糖上升速度,透過大量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降低血膽固醇,預防血栓作用。(推薦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黑木耳功效3:抗凝血、改善貧血 黑木耳含有多種多醣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於血管壁上,改善血液濃稠度,避免血栓,以此保護心血管。(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黑木耳吃太多有哪些副作用? 雖然黑木耳的好處多,不過也有些人不適合吃黑木耳: 正值生理期女性:女性生理期時會大量失血,以中醫來說,黑木耳具有活血作用;因此女性月經來潮時不適合吃黑木耳,以免讓血流失得更快。 需要進行手術者:如同上述提到,黑木耳有抗凝血作用,重大疾病患者或術前、懷孕婦女不宜食用過量。 黑木耳、白木耳的差異? 白木耳的營養成分與黑木耳相去不遠,兩者的功效也大致相同。不過白木耳與黑木耳最大的不同是,白木耳擁有植物性膠質,具有養顏美容的效果。此外,白木耳還有生津潤肺的作用,對於久咳不癒者,擁有改善的效果。 若你想要藉由額外補充保健品方式,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可選擇口服神經醯胺、膠原蛋白或維生素C等營養素。不過,補充前建議與專業醫護人員諮詢,避免產生副作用。 [embed-health-tool-bmi]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營養知識

一根玉米的熱量、營養成分?吃玉米的功效、好處大公開

果實飽滿且外表黃澄澄的玉米吃起來香甜可口,除了直接蒸來吃,更是炒菜時的最佳搭配。玉米除了好吃,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可以說是五穀根莖類的第1名。《Hello醫師》將介紹玉米的營養和好處,以及如何挑選才能挑到新鮮又好吃的玉米。 一根玉米熱量多少?玉米營養成分、熱量說明 在許多料理中,玉米常以配菜的角色出現在餐桌上,讓不少人以為玉米是蔬菜;但其實玉米屬於五榖根莖類,吃1根大約等於8分滿的飯量,因此可以做為主食並代替白米飯。此外,玉米是低GI食物,若正值減重的人不妨吃玉米來代替白飯。 玉米的營養素豐富,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數據顯示,每100公克的玉米含有以下營養成分(一根玉米的重量約200克): 熱量:107卡(一根玉米的熱量約214卡) 維生素A:180 I.U. 膳食纖維:4.7 克 β-胡蘿蔔素:106 微克 維生素C:5.4 毫克 鈣:3毫克 鎂:34毫克 鉀:269毫克 吃玉米的好處、功效 玉米的營養價值高,豐富的維生素對身體帶來了莫大的好處: 1. 護眼 黃澄澄的玉米含有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與葉黃素,β-胡蘿蔔素可以經由人體酵素作用轉換成維生素A,是構成視網膜表面的感光物質;而葉黃素能捕捉存在於黃斑部裡面的自由基,降低視網膜受到氧化的傷害,保護眼睛微血管,防止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或飛蚊症等眼部疾病。(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2. 幫助腸胃蠕動 玉米的膳食纖維高,能刺激腸胃蠕動加速排泄,達到改善便秘的功效,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3. 預防心血管疾病 玉米的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E是重要的抗氧化劑,能清除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和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臟疾病。(同場加映:4種營養有助降低膽固醇!高纖飲食配好油,健康飲食消滅壞膽固醇)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4. 調節內分泌和抗氧化 維生素E可增強體內代謝、調節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也具有抗氧化的功效,防止細胞過度氧化。 玉米和玉米筍的差別 提到玉米就會聯想到玉米筍,其中的差異為何?其實玉米筍是玉米的幼穗,玉米筍底部寬大且肥厚外觀像是竹筍般得名為玉米筍,但跟竹筍是沒有關聯的。 雖然玉米筍屬於玉米的小時候,不過2者營養成分相去甚遠,玉米筍因碳水化合物不到玉米的1/3,在分類上屬於蔬菜類。 玉米怎麼挑?這4大重點趕緊記下來 要如何挑到果實飽滿和口感鮮甜的玉米,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建議挑選玉米要從外觀、玉米鬚、玉米軸心以及玉米粒這4點來判斷: 外觀: 葉子鮮綠:玉米的葉子越鮮綠,代表品質越新鮮;若葉子呈現枯黃狀態,則玉米的果實較無水份,而伴隨臭酸味則可能讓玉米出現發霉問題。 無病蟲害:挑選玉米時,須注意外觀是否有小黑點,出現小黑點代表玉米已經受到蟲蛀的傷害。 玉米鬚: 米白色的玉米鬚:盡量選擇米白色的玉米鬚,若玉米鬚已經發黃或是出現褐色,則品質較不新鮮。 玉米軸心: 選擇細的軸心:當玉米的軸心越細,則果實越飽滿。 軸心軟硬適中:挑選玉米時建議輕壓玉米的頭尾,若觸感偏軟,代表玉米的發育較差,可食用的部分較少。 玉米粒: 形狀飽滿、清亮:選擇果實粒排列整齊、外表飽滿和顏色呈現金黃色的玉米,品質才會新鮮,口感也會較為鮮甜。 出現乳汁:以手指輕按玉米,若有出現少許乳汁代表玉米的品質較佳。 [embed-health-tool-bmi]


營養知識

榴槤5功效:抗老又壯陽!營養、熱量要注意!超過這量破2千卡

榴槤(Durian)堪稱東南亞一帶的水果之王,其熱量和營養價值之高,但喜歡與討厭的人呈現極端值,因為榴槤會散發一種獨特濃厚的「臭」味。但是,這個外表布滿尖刺又有濃烈臭味的水果,卻藏著很多我們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就讓《Hello醫師》來告訴吃榴槤的5大驚人功效! 榴槤熱量與營養 6片榴槤果肉飆破2千大卡 吃榴槤之所以會有飽足感,是因為它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很高,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如果1瓣榴槤是243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就約66克,將近人1天所需攝取量的30%(以1天225克碳水化合物計算)。同樣以1瓣243克的榴槤來算,已有357大卡,包含約13克的好脂肪,所以請不要大吃特吃,因為只要吃6瓣,其熱量就飆破2千大卡了。所以吃榴槤時,一定要注意份量免得攝取過多熱量。 分析項 單位 每100克含量 一般成分   熱量 kcal  132 蛋白 g  2.7 脂肪 g  1.9 飽和脂肪 g  0.7 脂肪酸總量 g  0.7 反式脂肪 g  0.58 碳水化合物 g  29.7 膳食纖維 g  3.2 糖質總量 g  18.4 礦物質   鈉 mg 2 鉀 mg 459 鈣 mg 23 鎂 mg 107 磷 mg 28 維生素 維生素A(IU) I.U. 28 維生素E總量 mg 2.08 葉酸 ug 138.0 維生素C mg 44.3   榴槤有5大功效你一定要知道! 雖然榴槤熱量高、味道也不好聞,不過榴槤帶來的營養及功效也不少,我們一起來看看: 榴槤功效1.膳食纖維助消化解便祕 1瓣約243克的榴槤,其膳食織維可達9克,等同於人1天攝取量的36%(以1天25克纖維計算),對消化系統大有幫助,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和腸胃蠕動。(推薦閱讀:吃這樣好消化!7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 另外,這種非水溶性纖維能讓排泄物呈現塊狀,避免便祕、腸胃阻塞、腹瀉等問題,讓排便更順暢。根據馬來西亞亞洲醫藥及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所的研究,其纖維能將壞膽固醇(LDL)移出體外,確保血管不會阻塞。(推薦閱讀:消化不良怎緩解?從生活5大重點改善) 榴槤功效2.能提升血清素抗憂助眠 半夜睡不著覺?只要吃些榴槤,就能抗憂助眠,還能刺激食慾,其果肉中有維生素B6和色胺酸(Tryptophan),兩者都能提升血清素(Serotonin)及褪黑激素(Melatonin),幫助治療睡眠障礙和癲癇(Epilepsy)。 榴槤功效3.抗氧化抗老防癌強化骨骼 榴槤有豐富的維生素C,這種抗氧化成分能清除體內的自由基(Free radicals),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降至最低,加上其高水分含量,這兩者都能讓皮膚保持濕潤,進而緩化早衰及老化的現象,包括皺紋、老人斑、黃斑點退化、掉頭髮、牙齒鬆動、關節炎(Arthritis)等症狀。 因榴槤有抗氧化特性,以及B群等植物營養素的成分,它可以避免癌細胞的形成,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此外,榴槤中有鈣和鉀,它們一起能強化牙齒和骨骼的發展,同時提升營養素的吸收,避免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榴槤功效4.含鉀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聽似神奇,但榴槤確實可以幫助控制血糖和血壓,因為其果肉中含錳,它的功能包括製造胰島素(Insulin)、保障酵素及糖質新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的運作。 根據馬來西亞國民大學藥學系的研究,榴槤含有鉀,能使血管放鬆,提高心率,並控制發炎性酵素,它能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心臟病(Heart disease)、中風(Stroke)、高血壓(Hypertension)。 同時,當更多的氧氣被傳輸至腦內,將提升人體的認知能力和記憶,降低失智症(Dementia)的病發率。 榴槤功效5.含葉酸能補血並提升性功能 對女生和孕婦來說,榴槤可是很好的補血水果,因為它含有很高的葉酸(Folic acid),加上鐵和銅的成分,除了能幫助紅血球的製造,保護胎兒的腦和脊椎發展,還能解除貧血症患者症狀。 在馬來西亞及印尼民間有這麼一個說法:「一粒榴槤落下,沙龍往上揚」,意思指當地有圍沙龍的男生,因為吃了榴槤而興奮勃起。根據馬來西亞賽城醫藥大學學院基礎醫學系的研究,相信榴槤能提升性功能和體力,藉由提高精子的活躍度,以及雌性激素含量,降低不孕率。 榴槤聞起來總是有一股怪味,讓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退避三舍,為什麼榴槤會有如此濃烈的味道?這是因為榴槤有特殊的乙硫氨酸,當榴槤成熟時會刺激乙硫氨酸釋放出刺激性的氣味,這也是為什麼榴槤聞起來那麼臭的原因了。 榴槤為什麼那麼臭?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embed-health-tool-bmi]


營養知識

蔬菜水煮還生吃好?這4種適合生吃、6種煮過更營養

傳統的燙青菜,是大家最熟悉的蔬菜料理,不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我們對生菜沙拉也已經習以為常。而不論你喜歡哪一種,你可能都有一個疑問,蔬菜到底生吃還是煮熟好?有人說水煮會破壞營養,真的如此嗎?以下將分析青菜生吃及水煮後的營養差異,以及哪些蔬菜該生吃、哪些該煮熟?教你怎麼吃可獲得更高營養價值。 蔬菜水煮加速維生素與酵素流失 有些維生素很容易在烹煮時被破壞,特別是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而各種蔬菜的料理方式中,水煮是最容易讓營養流失的一種,大約會流失50~60%。因此若想保留較多的營養素,改以蒸、烤或拌炒代替水煮更佳。若加熱或烹調的時間拉長,蔬菜的營養會流失得更多。而其他些礦物質和維生素,雖然在烹煮過程流失的量較少,但是一樣會流失,只有維生素D、E和K較不易受烹煮影響。 此外,青菜所含的酵素也有助消化,但食物中酵素其實對溫度很敏感,也容易受到高溫破壞,只要約47°C就會把蔬菜內的酵素消耗殆盡。因此,有些人堅信蔬菜生吃和低溫烹調,才是最好的飲食方式,也就是近年在歐美流行的生機飲食(Raw Food Diet)。(同場加映:冷凍蔬菜沒營養?研究破解常見迷思)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豆莢類經水煮過後更好消化。 豆莢類水煮過後較好消化 比起單吃生菜,經過不同方式料理之後,較能呈現食物不同的風味。但相較於生食,煮熟的食物較容易咀嚼和消化,有時獲得的營養可能較高。吃生食若是消化不良,那麼營養也很難完全吸收。舉例來說,經過水煮的穀物或豆莢類,不但較好消化,還能降低當中抗營養因子(Anti-nutrients)的含量,抗營養因子是一種植物會產生並阻礙人體吸收營養的物質,而水煮則可將其破壞,增加蔬菜的營養吸收率。 蔬菜水煮可增加抗氧化物 研究顯示,有些蔬菜經過煮熟後,所含之抗氧化物量會增多,而不同抗氧化物對於人體皆有不同形式的幫助,例如富含β-胡蘿蔔素(Beta-carotene)的紅蘿蔔,除可經人體轉化為維生素A利用,也有助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在綠色蔬菜中含量豐富的葉黃素(Lutein),則有助降低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而充滿茄紅素(Lycopene)的番茄水煮過後,也較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並有利於降低攝護腺癌和心臟病的罹病風險。(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此外,烹煮食物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殺菌,可以避免吃生食而引發食物中毒或腹瀉等相關疾病。尤其在不衛生的地方,建議蔬果一定要煮熟才能吃,除此之外,也要確保沒有腐壞。而較容易被細菌感染的蔬果,包含菠菜、萵苣和番茄。 生食高麗菜可攝取更多因烹煮過程而流失的酵素, 4種蔬菜適合生吃 營養更加分 花椰菜:比起煮過的花椰菜,生吃能夠攝取比煮熟多 3 倍以上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一種抗癌物質。 高麗菜:黑芥子酶(Myrosinase)是高麗菜中一種能防癌的酵素,容易被高溫破壞,所以煮高麗菜時,應盡量減燒烹調的時間,才能保留較多酵素。 洋蔥:生的洋蔥可以抑制血小板不正常的凝結,有預防心臟病的作用,但煮過之後就會喪失這種功效。 大蒜:生大蒜富含硫化物(Sulfide),有抗癌的特性,但是煮過之後,這些硫化物就會被破壞。 (延伸閱讀:地瓜葉超營養6大好處!想不到養豬菜這麼健康) 6種蔬菜適合水煮後再吃 蘆筍:想要攝取蘆筍的營養,必須要先破壞它非常厚的細胞壁,水煮過之後,才較容易讓人體吸收維生素A、C、E和葉酸等營養素。 紅椒:雖然生吃紅椒能攝取較多的維生素C,但如果想要攝取較多胡蘿蔔素和阿魏酸(Ferulic acid)等抗氧化物,拌炒或是燒烤加熱過後較佳。 蘑菇:不論使用水煮或是其他烹調方式,蘑菇只要經過加熱,就會增加鉀的含量。 番茄:雖然番茄在水煮過之後,茄紅素含量會增加60%以上,但維生素C的含量會降低約29%。 紅蘿蔔:水煮紅蘿蔔雖會造成部分β-胡蘿蔔素流失,但吸收率則會提高。 豆莢類:豌豆這類的豆莢類蔬菜,生的時候含有凝集素(Lectin),是一種毒素,對身體有害,但經過浸泡和水煮後就能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水煮不可避免會造成營養素流失,但部分營養如葉酸,經水煮後會「滲入」湯內而非消失,因此若想增加營養素的攝取量,可適量攝取菜湯。 總而言之,哪些蔬菜生吃或煮熟比較健康,其實因「菜」而異,除了營養價值外,有些蔬菜確實煮過的味道較佳,就建議縮短加熱時間,避免營養過度流失。另外,雖然生機飲食正在風行,但並不代表生食適合每個人,應該視情況而定,最重要的健康守則還是均衡飲食。 [embed-health-tool-bmi]


營養知識

釋迦熱量、功效、產季整理!鳳梨釋迦、大目釋迦營養一次看

釋迦香甜的滋味受到許多人喜愛,更曾被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選為「世界最有營養價值的食材」第2名;究竟釋迦營養成分為何?吃釋迦功效、好處有哪些?哪些族群吃釋迦須特別注意?《Hello醫師》帶您了解釋迦營養、功效,以及挑選與食用釋迦的相關注意事項。釋迦品種解析:大目釋迦、鳳梨釋迦大目釋迦(Sugar apple)一般釋迦的品種名為大目釋迦,原產於美洲西印度群島,在印度被視為藥用作物;台灣約在400年前由荷蘭人引進,因外觀形似釋迦摩尼佛的頭飾物,故稱作釋迦;在幼果階段,由於外觀長得像荔枝,因此也有番荔枝的稱號。鳳梨釋迦(Atemoya)由祕魯番荔枝與番荔枝兩種不同的品種雜交而成,除了口味香甜之外,更多了酸酸的滋味,而且果肉較大,口感較為扎實Q彈,因此被稱為鳳梨釋迦,但其實與鳳梨無關。釋迦產季大目釋迦的產季在每年7月下旬到隔年3月間,一年可採收兩次;鳳梨釋迦的產季為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目前台灣最大的釋迦產區在台東縣卑南鄉。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臺東為最大釋迦產區,約占 88% ,次為臺南、彰化等地。另外,根據台東農改場資料顯示,台東縣鳳梨釋迦面積為1450公頃,產量為1748.25至2331公噸,占全國 83.1%。釋迦熱量、營養與功效釋迦每100克的熱量介於102~104kcal,並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C、鉀、鈣、磷及鎂等營養素,其營養含量與功效如下:鳳梨釋迦、大目釋迦營養成分比一比鳳梨釋迦(每100g)大目釋迦 (每100g)熱量(kcal)102104粗蛋白(g)1.52.2總碳水化合物(g)2626.6膳食纖維(g)1.72.7維生素C(mg)27.399維生素B2(mg)0.100.14葉酸(mg)17.30鉀(mg)258390鈣(mg)1518磷(mg)2646鎂(mg)2629[embed-health-tool-bmi]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釋迦3大功效維持心血管健康:釋迦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包含鈣、磷、鎂及鉀等,其中鉀離子的含量特別高。鉀離子有助於調節血壓,降低腦血管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他礦物質則可維持心臟、肌肉與神經的正常運作,改善整體健康。促進皮膚健康: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維持細胞排列的緊密性,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幫助傷口癒合。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飽足感:膳食纖維可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緩解便祕,另外,膳食纖維也能增加飽足感,幫助飲食控制。釋迦的藥用價值釋迦的種子、葉子及釋迦樹皮含有生物鹼,可用於治療痢疾、頭蝨等,但不可直接食用,若大量誤食可能導致非典型帕金森氏症。釋迦怎麼挑?選擇外觀圓整端正、沒有蟲害斑點或損傷痕跡的果實,顏色黃(淺)綠色最佳。釋迦怎麼吃?什麼時候熟?釋迦:果肉軟熟時才可食用。當釋迦可用雙手對半剝開,果肉呈現乳白色、綿潤的狀態,此時口感最佳;若果肉呈現透明狀且質地水水,表示熟度過高。鳳梨釋迦:果肉微軟即可食用。果籽較少,可切片或削皮切塊食用。釋迦除了直接食用外,也被研發成各式食品,此外,也可入菜當作料理食用。釋迦食用禁忌釋迦雖然營養價值豐富,但若您屬於下列3種族群,食用時須特別注意:慢性疾病病患:釋迦富含蛋白質、鉀及磷,攝取過多可能影響腎功能,建議慢性疾病病患,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在食用前最好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高血鉀患者/高風險族群:當體內血鉀濃度過高,會導致手指麻痺、肌肉無力及心律不整,嚴重時更可能猝死,因此,高血鉀患者或正在接受治療,容易有高血鉀問題者最好避免食用。減重與糖尿病患:釋迦的甜度高,有減重需求或糖尿病患須斟酌攝取量。釋迦正確存放方式當釋迦還未完全成熟時,不可以放入冰箱冷藏,若存放冰箱會停止熟成,讓釋迦成為「啞巴果」;建議存放在攝氏10度以上的室溫環境,讓釋迦自然軟熟,另外,由於釋迦是高呼吸率的水果,因此存放時不可放入塑膠袋中。(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FB:https://helloyishi.tw/uzLBu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營養知識

血清素補起來!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功效、含血清素食物大公開

情緒起伏和飲食脫不了關係,有些食物能幫助我們放鬆心情、舒緩壓力,而這些食物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有俗稱快樂荷爾蒙的血清素。為什麼血清素對人體那麼重要?血清素有哪些功效?而吃哪些食物可以充分補足血清素?《Hello醫師》為你一次解密大公開!血清素是什麼?血清素的4大功效血清素(Seretonin)是單胺類神經傳導元素,存在於神經系統、消化道,以及血小板裡,能控制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神經的傳遞、腸胃蠕動、止血、收縮血管、食慾的功能等。此外,血清素還具有下列的功效:提升睡眠品質:血清素能進一步讓人體分泌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能有效提升睡眠品質。(延伸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減肥:血清素有助於大腦抑制神經元,以降低食慾,達到減肥的作用。改善心情:當體內血清素濃度平衡時,可以穩定情緒,改善憂鬱、焦慮的問題。改善偏頭痛:血清素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當體內血清素足夠時,能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率。(同場加映:偏頭痛原因仍然是個謎!3 種主要偏頭痛種類)由於血清素無法由身體自行製造,需要1種前驅物質—色胺酸(L-Tryptophan)來輔助合成。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有足夠的血清素不只是需要色胺酸的幫助,還需要搭配其他營養素,才能更有效幫助體內合成血清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有助於安定情緒、減少焦慮。葉酸:葉酸促進血清素的分泌,讓情緒更加穩定。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有助於提升血清素的濃度,適量的碳水化合物能幫助人體恢復腦力、提升休息的效率。【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embed-health-tool-bmi]血清素不足:體重上升、憂鬱、失眠通通來當特定腦部區域的代謝過快,或是血清素的合成量減少時,可能會引發下列的問題:憂鬱、焦慮:血清素濃度與情緒的調節有關,當體內血清素不足時,容易引發憂鬱、焦慮的情緒。睡眠障礙:當血清素不足時,便會減少分泌褪黑激素,當褪黑激素量少時,則不容易入睡,或是無法熟睡等睡眠問題。體重上升:血清素濃度不足時,將無法抑制食慾的神經元,造成食慾上升,導致體重不減反增。3大含血清素食物:補足血清素前面有提及,血清素需要色胺酸的合成,而色胺酸無法由人體製造,因此下列的食物是含有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而非血清素:牛奶:含有大量的色胺酸,睡前來杯熱牛奶能有效提升睡眠。香蕉:具有色胺酸、維生素B6、碳水化合物,能加速人體合成血清素,有助於減少失眠和憂鬱。想要趕走憂鬱的情緒,不妨來根香蕉試試看。巧克力:具有色胺酸、維生素B6,以及鎂等各種礦物質,不僅能加速血清素的合成,更有助於減輕經前症候群。(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營養知識

康普茶5大功效!何時喝?喝多少?這7類人不能喝!副作用曝

康普茶以能夠降血壓、血脂以及抗癌等功效風靡歐美,近年來,這股風潮也引入台灣,成為民眾喜愛的保健飲品,不過許多人對於康普茶的製作方式其實不甚了解。 究竟康普茶是如何製成的?飲用又對人體有哪些好處?是否有減肥功效?就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康普茶的各種知識吧! 康普茶是什麼? 康普茶是紅茶菌發酵成的含酒精飲品 康普茶據傳起源於西元前2百多年的秦朝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保健飲品。康普茶由糖、水、酵母菌的共生菌(紅茶菇菌)發酵而成,屬發酵茶,故又被稱為紅茶菇、紅茶菌茶,其不僅含有益生 菌,有益腸道菌叢生態,且在天然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少量氣泡增添口感,故成為許多民眾喜愛的保健飲品。 由於康普茶是由酵母菌發酵而成,因此含有微量酒精,約莫0.5%以下,而根據我國規範之酒精飲料須達酒精濃度0.5以上,故康普茶在台灣仍屬一般飲品。 然而,歐美有部分業者在康普茶內額外加入酒精,達到酒精濃度4~7%,使康普茶成為受歡迎且帶有獨特風味的低酒精飲料。 [embed-health-tool-bmi] 康普茶5大功效好處 康普茶利用酵母菌發酵製成,故產生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包括:包括維生素C、B1、B6、B12以及葡萄糖醛酸,適量飲用對人體的有以下5大好處。 保持血糖穩定:經過動物實驗證實,飯前飲用康普茶,能夠抑制體內α-澱粉酶,並有效穩定飯後血糖,幫助預防及改善糖尿病。 保護心血管:康普茶所含兒茶素,有助抑制壞膽固醇(LDL-C)生成,並減少人體吸收膽固醇的效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兒茶素還可幫助人體血管舒張,降低高血壓的發生機率。 對抗人體自由基:康普茶含有維生素E及兒茶素等抗氧化物質,能幫助人體對抗自由基,延緩老化、減緩發炎症狀,甚至有助抑制腫瘤及癌細胞生長。 刺激肝臟解毒:康普茶所含茶多酚、葡萄醣醛酸 ,能夠參與肝臟解毒,並幫助肝臟代謝毒素。 促進腸胃道健康:紅茶菌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酵母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幫助人體抑制腸道壞菌生長,促進好菌增生,維持腸道健康,提升免疫力。 康普茶可以減肥嗎? 由於市售的康普茶,通常會添加額外的糖分,反而不利於減重。 康普茶什麼時候喝? 空腹康普茶喝容易過於刺激,因此可隨餐喝或是飯後喝,以幫助消化並降低對胃的刺激;另外,由於康普茶約含咖啡因,因此對咖啡因敏感的族群應避免晚上飲用。 康普茶一天可以喝多少? 由於康普茶發酵製成,含有多種有機酸且康普茶ph值較低,建議民眾每日飲用康普茶以240毫升為限。 康普茶副作用 躁動不安 失眠 頭痛 頭暈 心跳加速 焦慮 依賴性 腸胃不適 康普茶造成腸胃不適 康普茶屬酸性飲料,可能因刺激引起腸胃不適,若為胃食道逆流及胃潰瘍等腸胃病患,應避免飲用,以免加劇腸胃症狀。 康普茶禁忌7族群 康普茶含有咖啡因、酒精含量低於0.5%,因此對酒精、咖啡因敏感者不建議飲用,若要飲用前請先諮詢醫師: 孕婦 孩童 失眠患者 消化道機能不佳 肝腎功能不佳 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患者 此外,若要自行製備康普茶,建議使用陶瓷、玻璃等耐酸容器,避免使用鐵、鋁、塑膠器皿,以免導致容器遭酸溶解,導致塑膠或金屬物質滲入茶內。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康普茶是什麼、有哪些功效?什麼時候喝最好?韓星也愛的康普茶,從副作用到自製做法一次看!】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營養知識

味噌湯的4大好處!喝對味噌湯,減肥、排毒又防癌

味噌湯是台灣外食族十分熟悉的湯品,不論是主打丼飯、壽司的日式料理,或是常見的台式家常料理,都可以見到味噌湯的蹤跡。 然而,味噌湯除了作為餐點解膩的配角外,其自身又具有哪些營養功效?就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味噌湯的4大好處,以及該怎麼喝避免鈉攝取過量。 味噌湯的歷史淵源 味噌湯在台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回日治時期,經過數十年的在地化,味噌湯如今已變成台灣的常見湯品,不只味道和日本的味噌湯不同,多了一股台灣味,作法也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如蛋花味噌湯、貢丸味噌湯或以台灣常見魚類所煮成的味噌魚湯。 味噌湯的4大好處 1. 減肥排毒 以市面上常見味噌湯碗(約200毫升)為例,多數味噌湯的熱量皆不超過100卡,因此在攝取蛋白質、澱粉這類熱量較高的食物之前飲用味噌湯,不僅對身體負擔極少,也會增加胃的飽足感,進而減少後續進食。(延伸閱讀:先吃肉還是先吃菜?吃飯順序把握這原則,輕鬆減肥無負擔) 味噌含有一種叫做「米麴菌」(Aspergillus oryzae)的益生菌。研究證實這類益生菌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並且緩解腸道的消化症狀,如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如有補充需求,也可參考市售益生菌推薦作為輔助選擇。 2. 降膽固醇 黃豆所含有的皂素、不飽和脂肪酸與磷脂質,具備抑制血液中的膽固醇,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LDL)、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HDL)的功效,對於預防高血脂、動脈粥狀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有許多幫助。 [embed-health-tool-bmi] 3. 改善女性荷爾蒙 黃豆製品如味噌、豆腐、豆漿等食物皆含有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大豆異黃酮又稱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可幫助身體產生雌激素,改善女性更年期缺乏荷爾蒙所出現的問題,如熱潮紅、盜汗、心悸、頭痛與情緒不穩等。 此外,大豆異黃酮更具備抗氧化的能力,可刺激人體內部抗氧化酵素的活性,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達到強化免疫系統,預防慢性疾病的功能。 (延伸閱讀:喝豆漿可抗癌?大豆異黃酮助抗氧化) 4. 預防癌症 黃豆發酵後的味噌所含有的類黃酮(Flavonoids),具有高度抗氧化能力,可避免發炎反應及細胞基因突變,進一步達到抑制癌細胞增殖與侵襲、預防癌症的效果。 味噌湯應該怎麼喝才健康呢? 味噌湯本身即是一種鈉含量較高的湯品,每10克的味噌即含有415毫克的鈉含量,因此在挑選味噌湯時,應避免挑選沖泡式的即食味噌湯。 這類味噌湯營養價值較低,鈉含量卻偏高(依廠牌不同,1碗最高可達600~800毫克),即便一天只喝一碗,也很容易超過衛生署的每日建議鈉攝取量(2400毫克)。因此,建議以配料豐富(豆腐、海帶、魚、雞蛋、蔬菜)的現煮味噌湯為主。 此外,高血壓與腎臟病患應則應考慮避免飲用味噌湯,以避免鈉攝取過多而導致血壓繼續升高,出現其他併發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