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中風難以預防,「只要遇到了,就是遇到了」,但其實只要事先注意某些徵兆,就能及早治療、避免中風。頸動脈狹窄為最常見的中風主因之一;依據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顯示,每年3~4萬缺血性腦中風病者中,有10~20%為頸動脈狹窄所致。
頸動脈狹窄的常見症狀包括頭暈、視力模糊,由於與一般貧血、身體過累的症狀相似,因此多數人經常忽略並錯失治療良機。究竟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為何?該如何避免頸動脈狹窄發生?《Hello醫師》將說明頸動脈狹窄與中風的關聯外,頸動脈狹窄有哪7大前兆、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治療,讓你一次認識遠離中風威脅。
頸動脈:心臟供血至腦部的主幹道之一
人體器官皆需要血液提供氧氣和養分維持運作,若無血液流動,器官便會缺氧壞死,大腦亦同。大腦的血液來源分別為頸動脈和椎動脈,若這2條動脈出現如狹窄或堵塞的問題,腦部便會面臨缺血危機,在數分鐘內壞死,並導致缺血性中風。(同場加映: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動脈硬化
頸動脈狹窄(Long-segment carotid stenosis)多數是因「動脈粥狀硬化」所致。血管內部有層內膜,隨著年齡增長、油脂累積內膜會逐漸增厚,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而動脈粥狀硬化也是造成眾多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諸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皆為動脈粥狀硬化所致,不可不慎。
頸動脈狹窄的另一個常見原因為血栓剝落。血液中有主要負責凝血的血塊,當血液因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抽菸或肥胖等因素而使血塊變得濃稠時,血栓便容易堆積在血管中,導致動脈狹窄與中風危機發生。
其他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也包括動脈內膜剝離、動脈炎及心因性栓塞。(延伸閱讀: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頭暈、眼睛模糊!頸動脈狹窄的7大前兆與症狀
頸動脈狹窄可分為症狀性與無症狀性,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發生頸動脈狹窄時沒有任何不適,需藉由血管檢查才能得知;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指半年內曾出現以下症狀:
- 頭暈
- 頸部痠痛僵硬
- 視力模糊、眼前一片黑(暫時性黑矇)
- 注意力不集中、暫時失憶
- 說話含糊不清、無法說話
- 表情不對稱
- 單側手、腳發麻無力(你也想知道:揮別中風、心肌梗塞:定期健檢顧血管、保養心血管3大方法)
上述症狀通常會在1日內恢復正常,嚴重時則會導致暫時性的腦部缺血或是腦中風,造成半身不遂、失明。
頸動脈狹窄的8大危險因子
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具高度相關性,因此除年紀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外,以下8大危險因子也會導致頸動脈狹窄的機率大幅提升。
頸動脈狹窄的3大檢查方式
若半年內曾出現頭暈、眼前一片黑的症狀,同時又是前述的高危險族群,建議應立即就醫看診,以免延誤治療、甚至造成中風發作。醫師將視病況安排以下檢查:
- 頸部超音波:屬於最方便的非侵犯性診斷工具,能檢視頸部的血管狹窄程度與血流變化,缺點是較不易偵測腦內血管的狹窄狀況。
-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侵犯性低,能檢查出多數頸動脈狹窄的情況。若合併頸部超音波一起執行,可比傳統血管攝影檢查的精確度。
- 傳統血管攝影:侵犯性高,會留下傷口,且有感染與極低機率的中風風險,但精確性超高,為臨床上目前最主要的診斷標準。(你也想知道:破解心臟病5大迷思!瘦子不會得心臟病?)
如何改善頸部血管阻塞?頸動脈狹窄3大治療方法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3種,醫師會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判定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藥物為抗血栓藥物,然而抗血栓藥物無法溶解頸動脈中的硬化斑塊,因此單靠口服藥物治療,2年內的中風率仍有20~25%。
- 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傳統介入性的治療方式,對於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該手術可降低2年內同側腦部的中風率17%;若狹窄程度介於50~69%,則可降低5年內的中風率6.5%,缺點是患者恐會在手術過程中風,因此醫師會審慎評估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 置入頸動脈支架:近年新型的微創治療,藉由在頸動脈狹窄處放入血管支架的導管,擴張狹窄導管,讓血液暢通。因創傷較小,手術時間短,適合年紀較大、身體較虛弱的患者。
一分鐘認識頸動脈狹窄!
➡︎ 每年3~4萬缺血性腦中風病者中,近20%患者為頸動脈狹窄所致。
➡︎頸動脈和椎動脈為2大供應大腦血液之來源,當動脈過油變狹窄或堵塞,腦部將因缺血而壞死。
➡︎頸動脈狹窄症狀如頸部僵硬、視力模糊、單側手腳麻、表情不對稱等。
➡︎不良習慣如抽菸、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過度肥胖將提高頸動脈狹窄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