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又稱食源性感染,是一種經由吃進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所致的疾病,常見症狀包含 噁心、嘔吐 、腹痛及腹瀉等。此傳染病原很容易經由飛沫、糞口等接觸途徑傳播,造成腹瀉群聚事件。

基礎知識

食物中毒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6大食物易有!

寶林茶室爆發近年罕見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表示,經解剖2位死者遺體及相關個案檢體,共檢出22件邦克列酸(原稱米酵菌酸),確認是國內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6月11日再新增一名死者,共造成6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月26日公布「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結案報告,累計通報達35例,加上6月11日新增的死亡個案,共造成6人死亡。據疾管署監測,33例邦克列酸陽性者,都曾在3月19日到24日間於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用粿條或河粉;不過,疫情範圍為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並無擴及其他分店。目前。衛福部抽樣檢驗35件食材中,包括粿條、香蘭葉及在來米粉等主要食材,都呈陰性反應,反而是在廚師手部及餐廳環境中檢驗到邦克列酸毒素。 究竟邦克列酸毒素怎麼產生?哪些食物有較高風險?不小心吃下肚後有哪些風險?如何處理與預防?《Hello醫師》為您帶您認識邦克列酸,聰明遠離。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稱為米酵菌酸,但因名稱中的『米』引發部分民眾對米製品的疑慮,因此,衛生福利部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毒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共同決議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名稱「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在國內相當罕見,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當食物中出現邦克列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邦克列酸的生長條件 溫度:22-33°C 酸鹼值:6.5-8.0 氯化鈉:<1.5–2% 脂質型態: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荳蔻酸、棕櫚酸、椰子脂肪濃度 20-50%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毒素為何這麼強? 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人體內的粒腺體有如細胞的發電廠,提供細胞運作的適當能量,邦克列酸產生的毒素,會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說,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邦克列酸毒素,會讓身體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損傷,當身體所有細胞無法運作的情況之下,會出現如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腦部、心臟肌肉全都因此癱瘓。 因此,即使邦克列酸濃度極低,吃進身體後,前期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無力、頭暈、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得腸胃道黏膜受損,造成血便、血壓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醫院前就已呈現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 根據文獻報導,邦克列酸半衰期長達102小時,每4天後,體內的量才會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導致患者死亡,死亡率從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當高。 邦克列酸易出現在6大食物 當澱粉等食物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沒有獲得適當保存時,就容易產生邦克列酸(米酵菌酸菌),特別是以下6類食材最常出現: 發酵玉米麵粉 變質的澱粉 黑/白木耳 糯米湯圓 馬鈴薯粉製品 甘藷粉製品 邦克列酸中毒10大症狀 中毒後邦克列酸會攻擊肝臟、腎臟與大腦等器官,由於這類毒物在台灣較少見,且初期症狀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類似,容易讓人掉以輕心,如果吃完東西後2個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注意: 胃部不適 噁心、嘔吐 腹脹、腹痛 全身無力 頭暈 嗜睡 器官充血 水腫 急性肝腎功能損傷 少尿 血尿 死亡(致死率從30%至100%) 邦克列酸吃下肚該怎麼辦? 邦克列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 預防5重點 由於目前沒有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可以檢測邦克列酸,邦克列酸也不會因洗滌或烹煮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衛福部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另外,建議也從以下5點來避免吃下有問題的食物: 製作發酵類食品時要勤換水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或應放入冰箱保存 維持環境與食品衛生 不食用變質與長期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避免生食 印尼、中國、莫三比克都曾出現邦克列酸中毒事件,影響人數統計: 國家 統計區間 影響人數 死亡人數 印尼 1951~2013 9336 1112 中國 1953~2014 2359 905 莫三比克 2015 200 7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embed-health-tool-bmi]

看更多 食物中毒 相關文章

食物中毒

冬天狂腹瀉嘔吐?諾羅病毒症狀、感染途徑及5大感染注意事項

冬天一到,人待在室內的時間相對很高,因此也帶來了諾羅病毒(Norovirus)感染的風險,如果您發現有嚴重腹瀉及嘔吐的症狀1~2天,很有可能就是徵兆;諾羅病毒感染途徑,通常透過食物和水傳給人,傳染力強,容易造成群聚傳染;《Hello醫師》帶您了解關於諾羅病毒的症狀、感染途徑及感染後注意事項。(推薦閱讀:病毒性腸胃炎) 諾羅病毒的症狀有哪些? 諾羅病毒也稱冬季嘔吐(Winter vomiting),或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是一群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感染結果相似於食物中毒,會導致胃和腸發炎,潛伏期為12至48小時,須注意症狀如下: 噁心 嘔吐 腹瀉 胃絞痛 合併發燒 寒顫 倦怠 頭痛 身體痠痛 若有反覆的腹瀉及嘔吐,它可能會造成身體脫水(Dehydration),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體液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一般而言,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 諾羅病毒的感染途徑為何? 只要在人群很多的地方,像是醫院、養老院、學校、郵輪、運動會等場所,諾羅病毒就可以快速地造成人與人傳染,並不受高低溫及消毒環境所影響,而且,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常見感染途徑如下: 吃到遭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 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後,再碰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造成感染 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 因病毒類型不只1種,加上高度感染性,不管是手部接觸、共用餐具或飛沫接觸,都有可能「中招」。(推薦閱讀:沙門氏菌生命力強!當心腹瀉嘔吐食物中毒) 諾羅病毒可施打疫苗預防嗎? 諾羅病毒因基因變異大,產生多種型別病毒株,即使已遭感染,仍無法對其他型別的諾羅病毒產生免疫力,未來仍有遭受感染的可能,目前也沒有疫苗可以施打。 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非常強,可藉由排泄物或嘔吐物人傳人,有案例即使在感染恢復後二星期內,其糞便仍有具感染力的病毒,務必要小心避免接觸。 如何避免感染諾羅病毒? 注意個人衛生及勤洗手: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注意飲食清潔: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完全煮熟後再食用;若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 病患用品立即清潔:為預防疾病傳播,受病患污染的衣物或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 病患生活調整:病患應在腹瀉或嘔吐症狀解除後2日,再接觸健康的人或調理食物。 新生兒哺育: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避免飛沫感染:出入公共場所及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 感染諾羅病毒後5大注意事項? 對於多數人來說,只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在家隔離和休息,病症自然會漸漸淡化,過幾天就會完全痊癒,5大注意事項如下:(推薦閱讀:腹瀉與消化不良時…請避開這些飲食) 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 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 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 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正確地洗手 避免接觸傳染,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 如果過了3天病情仍沒好轉,或是出現不明的症狀,請馬上就醫詢問,為避免被其感染,應於症狀解除前不跟人群接觸、保持清潔衛生、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物,至於患有急性腸胃炎的病人,請暫時先不要下廚,以免在處理食物過程中散播病菌。(推薦閱讀:盲腸炎還是闌尾炎?了解原因症狀,別怕開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