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心理疾病之外,生活中很多情形都與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恐懼、仇恨、 厭男 厭女 、自戀、自卑、 自信 、哀傷、性別平權等等。舉凡攸關乎情緒的日常,都與心理健康脫不了關係。

基礎知識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看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我單身很快樂!6絕招享受一個人生活

單身經濟的巨大商機令人咋舌,但社會與普世價值觀對單身者的看法,卻仍停留在恐龍時代:失敗者、不快樂、工作狂、很難搞,幾乎一面倒都是負評。但單身並不意味著孤獨,它只是一種狀態,更是一個學習的經歷。人生是自己的,沒有人可以幫你過,不管已婚或單身,開心就好,有伴不保證就快樂,兩個人也可能更寂寞。 提供你練就以下6招,讓自己心智強大、百毒不侵,不管別人怎麼碎嘴酸語,就當作一陣微風吹過,優雅地一笑置之,轉身抬頭繼續大步向前走! 1. 正面思考:把弱點變優勢 凡事一體兩面,把弱點變優勢,單身有好幾個不容爭辯的事實,例如自由、彈性、沒顧慮!想做就做、說走就走,不必跟另一個人商量或徵求誰同意,出門也不必掛念孩子、老公或老婆,買東西不必選超商取貨東藏西躲。此外,有些人獨睡有較好的睡眠品質,而有的人單身反而在經濟上負擔較輕,因為少了負擔另一半的開銷。 2. 學習獨處:從小地方做起 在某些方面,單身人士本身會比已婚者在人際關係中更加獨立。當然,擁有伴侶並不意味著失去獨立的能力,但當你單身時,很自然會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不管有伴沒伴,終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所以要了解,獨處並非孤單。 若不習慣獨處,可先從小處著手,例如嘗試一個人喝咖啡或吃飯,但請記得要遠離手機等3C產品,建議帶本書、雜誌或筆記本,寫下當時的心情,或寫給未來的自己。而且。一個人常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唷,特別是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有機會認識更多人與交朋友。 3. 關注自己:多探索開發潛能 單身的時候,更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單身的你最大!沒了另一半要擔心,就可以將全心放在自己身上,相對地會更有行動力。建議你多多自我探索,開發自己的潛能或興趣,更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或是那些以前想做但有伴時很難做到的事,現在沒人擋路了,就趁機全力衝刺吧! 4. 活在當下:跳離反覆思考 你容易鑽牛角尖、想東想西、內心上演小劇場嗎?一旦發現思緒掉入這種低落的無底洞時,立刻來個深呼吸,站起來原地跳一下,如科幻片般想像自己一秒就能跳離那個時空,回到當下的現實生活裡,專注在此刻,即使是洗個手都要用心去感受水溫、專心感覺去洗每一根手指,如此能讓自己停止沈溺在過去的回憶裡。 5. 強化友誼:花時間陪閨蜜 見色忘友很正常,有了愛情很容易會忽略友情,因此,要趁單身時多經營和閨蜜的情誼,男友、女友,來來去去,結婚也可能離婚,但真正一輩子的好友仍會在那裡,在你需要時提供肩膀讓你哭。單身讓你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友誼裡,也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空間。研究表明,擁有強大的友誼,會降低一些健康風險,例如高血壓(Hypertension)等。 6. 享受約會:沒壓力愛愛更讚 單身並不一定意味著孤單,相反地,可以盡情去約會,結識並體驗不同類型的人。分享一個讓約會變得有趣的祕訣,那就是隨興讓事情自然發展,而不是感到壓力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換個心態想,恭禧並歡迎自己回到單身的市場裡,光明正大地約會,輕鬆沒壓力。 甚至,可以趁機探索自己的性愛偏好,享受更優質的性愛,雖然次數可能比不及有伴侶時的多,但根據研究顯示,單身者的性愛品質,相對比有固定伴侶者來得好。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