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心理疾病之外,生活中很多情形都與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恐懼、仇恨、 厭男 厭女 、自戀、自卑、 自信 、哀傷、性別平權等等。舉凡攸關乎情緒的日常,都與心理健康脫不了關係。

基礎知識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運動員壓力有多大?焦慮症狀分2種:不只手抖,還可能呼吸困難

台灣選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兩面金牌,除了「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在羽球男雙決賽中擊敗中國,創下奧運史上首次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在拳擊57公斤級決賽中,頂住壓力,勇奪台灣首面拳擊金牌。 在男雙羽球決賽中,雙方你來我往,分數互有領先,讓觀眾看得心跳加速;其實,不只是球迷,在比賽過程中,也可看到選手們臉上難免會因失分而有情緒起伏。 在接受賽後採訪時,王齊麟也坦言:「第一局我很緊張,因為我很想拿下這場比賽,所以表現不如平常;好在隊友李洋表現得穩定,他也一直給我信心,後方教練也一直鼓勵我;因此,在第三局時,我成功用戰術取得優勢。」 運動員在激烈賽事中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對自我的要求,也來自球迷、教練的期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究竟運動員壓力有多大?比賽時,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生理可能出現哪些焦慮症狀?《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運動員壓力大恐出現「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文為「Sports Performance Anxiety」,也稱「Sports Anxiety」或「Competitive Anxiety」,指運動員因為龐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症狀,進而影響比賽表現;據研究指出,約30~60%的運動員都曾發生過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表現分2種 生理症狀 身體顫抖:例如手抖而無法緊握球具,或腳不自覺顫抖等。 手汗過度分泌:這也是運動員在場上經常擦拭手汗的原因。 心跳加速:因為腎上腺素而導致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因為緊張而導致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可能感到缺氧或無法呼吸。 肌肉緊繃:身體肌肉因為緊繃而疼痛,有時也會造成頭痛、頭暈。 腹痛、胃痙攣:因為過度緊張而刺激腸胃,造成腹痛或內急。 心理症狀 對輸掉比賽產生強烈恐懼感:思緒不斷專注在「輸掉比賽怎麼辦?」「會不會輸掉比賽?」等念頭上,有時也會過度推想輸掉比賽後,可能發生的負面情境,例如讓親友失望、被他人嘲笑等。 注意力分散:比賽時,注意力過度專注在其他事物上,例如對手的言行舉止或特定動作,或是教練、親友及周邊觀眾的反應。 自信心降低:出現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會取勝。 出現情緒問題:朝對手或隊友憤怒大叫,或產生肢體衝突。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因複雜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主因為「壓力」,但運動員的壓力會隨許多因素而有變化,例如: 不同類型的運動 不同規模的運動比賽 運動員本身的個性、訓練、心理素質或團隊關係 以下介紹6點較常見的壓力因素: 運動員的自我認可:頂尖的運動員多經常必須為運動付出一切,外界也多以「運動員」的身分來看待他們,因此,運動員有時會將勝負與自我身分的認可做連結,認為「輸了比賽,自己什麼也不是」。 年紀:據研究統計,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有運動競賽焦慮症,也更常出現相關症狀。 經驗:經驗愈豐富的運動選手,通常抗壓性愈高,愈不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相較於此,經驗或年資較少的運動員,壓力通常較大。 比賽規模:愈大型的比賽所產生的壓力愈大;2021年,曾奪下4面體操金牌的美國知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即因為長年的心理壓力,退出當年的東京奧運。 主、客場:選手在自家的賽場比賽有主場優勢,因為對場地更熟悉,也更適應環境與天氣,因此壓力會比較小;反之,若在客場比賽,選手壓力就會比較大。 個人賽、團體賽:個人賽時,選手須獨自背負勝負與所有的心理壓力,因此壓力往往較大;團體賽中,隊員可互相支持與打氣,一起承擔壓力,就如前文所引述王齊麟的話,「在賽程中,林洋不斷支持我,給我信心」。 運動員如何應對壓力? 壓力雖可能影響運動員的表現,但適度的壓力並非壞事,對許多頂尖的運動員來說,適度的緊張感,反倒是身體已經做好應戰準備的表現。 不同運動員應對壓力的方式皆不一樣,有些選手有獨特的賽前儀式,有些選手會冥想或自我對話;此外,在訓練時,模擬實際比賽的狀況,或持續增加訓練的難度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然而,有時即使是經歷過嚴苛訓練、通過無數賽事的頂尖選手,也可能無法調適心理壓力;對此,運動界也愈來愈重視選手的心理健康,例如這屆巴黎奧運,美國代表隊即安排15位心理師,預計為592名美國運動員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看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料理是種治療:科學證實助紓壓有自信

經歷一整天辛苦的工作之後,也許您不想再花力氣煮晚餐,但根據科學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做料理,可以療癒我們的心靈,幫助紓解壓力喔! 美國的料理藝術治療師茱莉歐哈娜(Julie Ohana),將料理當作一種治療工具,專門用做菜來治療別人的心理健康。她表示,在家做飯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放鬆和紓壓方式,若我們養成下班後做料理的習慣,大腦會開始把它視為切換到居家模式的開關,藉此達到心理分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或稱心理抽離)。心理分離是指當下班後,生理或心理層面都感覺完全離開了工作,除了能提高生活滿意度,也可改善家庭關係、減少心理壓力,並在隔天更積極地工作。以下介紹烹飪為心理健康帶來的四點好處: 1. 讓大腦休息 根據研究指出,從事繁重工作、經常做出複雜決策和工作時間長的人,通常在回家後較不願意動腦思考。這時不妨拿出過去蒐集或已經找好的食譜,按照步驟做菜,透過從事有形的事務,可避免心思繼續沉浸在當天的壓力中。 2. 培養正念 專注做菜時,無形中其實也在練習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幫助對抗工作或生活壓力的一種實用的方法,透過將意識集中在當下的感受,斷絕與當下無關的煩惱。例如用心觀察蔬菜的外觀、麵團的觸感,或烤麵包的香氣等,若心中出現任何不相關的雜念,就會清楚地察覺到,這時馬上捨棄這些不必要的煩惱,才能真正的「活」在當下,不受負面情緒牽引。(建議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3. 激發創造力 名廚齊波拉·埃娜芙(Zipora Einav)認為烹飪應被視為一種藝術,我們可以用各種食材,探索和變換出不同料理,帶給家人前所未有的驚喜。而那些對工作或生活感到沉悶又無聊的人,不妨透過修改既有的食譜,或創作新菜色,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並且更肯定自己的能力。 4. 提升自信心 名廚齊波拉表示,當我們完成了某樣讓自我感到滿意的東西時,會有強烈的成就感,同理言之,當我們為他人準備一頓美味的餐點時,會刺激自信心,而且這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激勵我們嘗試新事物。(推薦閱讀: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拒當旁觀者,終結網路霸凌!3招反霸凌自我保護

網路霸凌頻頻發生,不管是巴黎奧運引起全球矚目的拳擊好手林郁婷、擁有上萬粉絲的明星藝人、或是每天使用社群的你我,都有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網路安全公司McAfee的報告曾指出,有近1/4的青少年曾是霸凌者的目標,更有2/3曾目睹過網路霸凌,雖然這些數據令人憂心,但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只要我們從「旁觀者」轉為「發聲者」,就有將近50%的機率可以讓霸凌者停止行為。 網路霸凌陰影下:青少年心理健康亮紅燈 網路霸凌可說是今天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大挑戰,愈來愈多人會在真實世界中壓抑自己的情緒,然後透過網路來抒發,這使得社群媒體成了霸凌的新環境,對於身心都還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霸凌的影響,進而產生自我認同、行為和性格的負面影響。 什麼是網路霸凌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指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指透過電腦或電子通訊軟體,以社群網站、部落格、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等方式散布不實訊息,對特定人或特定人身邊的親友進行騷擾攻擊,將訊息快速蔓延,使受暴者遭受歧視、恥笑。其中包括對特定人以充滿歧視性的批評、張貼令人難堪的言語攻擊、用移花接木的圖樣、個人秘密照片、難堪的票選或充滿性暗示的貼圖攻擊。 網路霸凌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能摧毀一個人的網路聲譽,所有關於當事人的網路資訊都會被一覽無遺,這包含被霸凌者誣告或造假的檔案,甚至還會帶給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其傷害是極具破壞性的。 別袖手旁觀 只要「發聲」就能遏止霸凌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全台約有28,250名的青少年有被霸凌的經驗,其中18.8%甚至有自我傷害行為;一年之內有被網路霸凌者,五成對生活有影響,近三成感到孤單,或出現情緒不穩、易怒、躁動不安。 另外英國反霸凌組織「拋棄標籤」2020年針對英國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在13,387 名12~18歲的被霸凌者當中,有44%感到焦慮、36%陷入沮喪、33%有自殺傾向、2%會傷害自己、18%開始蹺課、12%有飲食障礙、12%出現反社會行為特徵、11%嘗試自殺、9%逃家、8%更會用酒和毒品麻痺自己。 霸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而我們一般人能做的,就是鼓起勇氣從「旁觀者」變成「發聲者」,就有近50%機率阻止霸凌事件的發生。 3招面對網路霸凌:不回應是最佳策略 面對網路霸凌,我們到底是該立即反擊對方,還是採取封鎖及迴避的行動,以下是幾點您可以做的自我保護方法: 1. 全部證據存好存滿 證據會說話,將對方發的所有具詆毀性的檔案存起來,好讓警察有可靠的線索能遵循,不給加害者有脫罪的可能。建議受害者把畫面也都截圖下來,這樣對方所使用的載具上呈現的帳號、日期和時間,就能一併被看見。 2. 不做任何回應對方的行為 面對網路霸凌時,保持冷靜很重要。霸凌者常常試圖引起受害者的情緒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不回應可能是明智之舉。考慮封鎖對方的帳號,並向相關平台舉報不當行為。記住,你沒有義務回應每一個評論或指控。如果感到困擾,可以尋求網站管理員或相關權責單位的協助。他們通常有處理這類情況的經驗和程序。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網路安全是首要任務。如果情況嚴重,不要猶豫尋求專業人士或執法單位的幫助。 3. 分享經歷與心情 每個人面對困難時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時間獨處,有些人則更願意傾訴。重要的是,要記住你並不孤單,總有人願意傾聽和幫助你。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正面影響。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如果遇到困難,不妨考慮與信任的人傾訴,無論是父母、家人、朋友,或是專業的心理諮商師,都是可訴說的對象。分享不僅能讓自己的情緒有個出口,也可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建議。 ---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為什麼「恐同 」?因不了解與沒安全感

同性婚姻目前在全球有20多個國家已合法化,全球也有很多出櫃或結婚的同性戀名人,但同性戀議題至今仍呈現兩極化,支持的一方力求社會和法律的認同,反對的一方則不願接受同性成家這種非典型的關係,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反對同性戀者會衍生出異常的恐懼及排斥感,也就是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或稱恐同症或反同症)。 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不安 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包括不舒服、憎惡,以及恐懼感。有的恐同者會對同性戀者產生極大的反彈,或許就是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和誤解,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去信任這新的價值觀。人在不了解的事物面前會感到不安,這是人性,就同性戀族群為例,他們顛覆了傳統的一男一女家庭觀,導致反同者認為有責任「糾正」他們的行為。 恐同者的行為模式從輕微的言語霸凌,到嚴重的肢體霸凌,都會對同性戀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的2017年報告指出,有45%的英國同性戀學生在學校飽受霸凌,其中40%的學生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蹺課。 實際上,同性戀者在學校被霸凌天天都在上演,該報告顯示,有高達86%的同性戀學生,持續受到被人用同志(Gay)等字眼的言語霸凌,語言學家東尼索恩(Tony Thorne)說,同志一詞在今天年輕人的世界,還帶有「遜」和「垃圾」的負面意思。 學習認識與接受自己 細細剖析恐同者的心理,其實他們的行動背後是因為恐懼,不單是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害怕,他們也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一份針對義大利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在親密關係中有安全感且能自在做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較不自在且沒安全感的人,所表現的恐同特徵會更明顯,因為他們會嫉妒這些勇敢出櫃做自己的同志。 當面對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恐同者可以找專業的諮商師尋求幫助,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行為治療、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暴露治療,以及放鬆技術。 由此可見,情緒管理就變得至關重要,人要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弱點,沒有人是完美的,下次遇見同性戀者時,不妨先放下既有的主觀和偏見,誠實地看待對方和自己,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獲,發現一個新世界。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聽過電影治療嗎?看電影的 7 大健康好處

許多人喜歡看電影,因為可全心投入精彩的故事和聲光效果中,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煩惱。不過你知道嗎?看電影除了娛樂自己、滿足感官之外,從科學角度來看,還可提升健康品質! 電影治療:是藝術也能治療 電影並非僅是一門藝術,看電影也是個讓人學習思辨和治療心理的課程。在藝術治療(Art therapy)領域中,電影也被當作一種心理治療的媒介,又稱電影治療(Cinema therapy)。治療師會透過病人在觀影後的解讀,深入他的潛意識,和他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一同尋找解決方法。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伯吉特·沃茲(Birgit Wolz)表示,電影是一種具有治癒功能與成長效果的催化劑,人們可以從電影的影像、故事或音樂中,得到深刻的見解和靈感,並幫助釋放情緒和轉換心情。 (推薦閱讀: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看電影 7 大健康好處 以下是看電影對身心健康的七大好處: 放鬆減焦慮:看電影可讓注意力集中在故事裡,幫助減少在現實中的焦慮感,若是看輕鬆有趣的電影,愉悅的氣氛可以幫助培養精力,並能夠用比較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 解壓抗憂鬱:大笑對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正面幫助,可紓解壓力、提升免疫力和對抗憂鬱等,下次若看到電影的搞笑橋段,就盡情大笑吧! 藉機釋放情緒:對於不善於表達情緒和悲傷的人來說,在看電影時也許會意外發現自己淚流不止,其實這是種釋放情緒的好機會,並且能藉此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狀態或問題。 改善人際關係:與朋友或家人一起看電影,不僅可以增進感情,在觀影後交換心得,也能促進彼此的交流和互動,甚至也可在社交場合,和新朋友分享最近看的電影。 提升正面能量:電影中有各種不同於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價值觀,觀賞後能幫助自己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例如看完悲傷的電影後,我們會更傾向於珍惜當下,面對問題的心態也會比較正面。 訓練思辨能力:電影中的角色們所做出的各種行為,都可以刺激我們的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 找到目標動力:我們也許會因為看了某部電影,對故事裡的某種事物開始產生好奇或興趣,而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目標以及前進的動力。 原來看電影的好處這麼多,今天大家不妨找個時間,去看場電影吧!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失敗又怎樣!這樣建立自信愛自己

小時候我們都是按照父母或學校的教導來做事,長大後就得靠自己對事情做出判斷和選擇,但面對許多未知的後果,許多人往往對自己的想法沒有把握而躊躇不前。經歷過多次挫敗的人,甚至會愈來愈不相信自己,並且自我厭惡。但人的一生都會經歷過挫折和迷惘,即使當下的選擇不盡理想,但也不代表未來都會如此。 以色列第一位女性總理果爾達.梅厄(Golda Meir)曾說:「要相信自己,並創造一個妳也樂意共度一生的自己。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讓內在微弱但充滿可能性的火花,迸出燦爛的火焰!」如果您心裡有想法卻不敢執行,不妨嘗試以下這些方法來增加自信心: 1. 無條件地愛自己 也許總在為人父母後,才開始體會到什麼是「無條件的愛」,或者對其他親人、朋友及伴侶,也都有可能。既然對他人可以,為何不也試著無條件地愛自己呢?即使在犯錯後,也不要過度批判自己或充滿消極的想法,當我們可以做到無條件地愛自己時,也可以無條件地相信自己,並建立信心。 2. 做自己 當他人的反應讓您感到不安時,也請時時提醒自己「做自己沒關係」。若老是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而呈現出不同的個性,其實別人也能感覺得到。不妨先從您覺得相處起來舒服的人開始練習,如朋友或家人等。若因為嘗試坦率地做自己而感覺不舒服,請留意自己的感受,並繼續與這些人相處,直到這種不安全感消失為止,目的在於練習接受與適應在人群中,做真實的自己。久而久之,您也會從互動當中更肯定自我。 3. 莫忘初衷 如果對於選擇結果感到難過,請記得您做出的每項抉擇背後的原因,並相信自己確實盡力做出了好選擇。 4. 學習感恩 無論好壞都值得感恩。感激自己個性的某一部分,例如感激可以看到人們最好(或不好)的一面,或是感恩自己喜歡獨處等等。 5. 傾聽內心的聲音 透過更了解自己,學習和自己相處能增加自信。您也可以從冥想開始練習,試著每天安靜地獨處5~15分鐘,關注自己的呼吸,如果有任何自我批評的想法產生,試著承認和接受,然後放下它。 6. 了解自己的優點 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的事,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多做一些擅長的事情也可以增加自信,但若不確定自己擅長什麼,問問身邊親近的人,並開始多花點時間去做這些事情吧! 7. 培養正能量的友誼 想想朋友圈裡那些總是正面思考的人,以及堅強且一直努力奮鬥的人,不妨多花點時間和他們相處,漸漸地,您也會受影響,和這些充滿正能量的朋友們,一起正面成長。 8. 設定合理的目標 設定目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能激勵我們更努力。但過於困難的目標,可能會因為容易失敗而降低自信,還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試著將最終的目標細分為許多小目標,階段性地一一實踐,這樣會更容易且會增加信心。 相信自己的過程就像練肌肉,不是去一趟健身房就會成為筋肉人般走出來,是需要時間培養的,即使現在缺乏信心,也能藉由努力變得更有自信!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擠電梯想吐好想逃~快克服幽閉恐懼症

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你我常被迫困在狹小空間,面對人擠人的處境,不論是上班坐捷運,還是回家搭電梯,一路上情緒壓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對某些人來說,這種難受被放大,格外痛苦煎熬,那就是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患者;許多患者覺得幽閉恐懼症沒什麼大礙,因此選擇忍耐,日復一日任由心魔搗亂,最後形成大害。事實上除了隱忍看不見的痛,有許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喔,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什麼是幽閉恐懼症? 這是一種心理焦慮症,患者害怕待在封閉或擁擠的空間,害怕無從逃跑、擔心無法掌控現狀,又或者歸咎先前發生的不好經驗,而盡可能閃避飛機、密閉電梯、捷運車廂、隧道等場所,患者感到恐慌時,會緊張焦慮、盜汗,嚴重者甚至引發恐慌症(Panic Attack),而衍生更多身心的傷害。 幽閉恐懼症有哪些徵兆? 生理徵兆: 流汗顫抖潮熱 胸痛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或困難窒息感 頭痛、頭暈耳鳴 噁心想吐 口乾舌燥 想上廁所 心理徵兆: 瀕死的恐懼 去真實化的恐懼 感覺和身體分離的恐懼 感到快瘋掉或快失去控制 幽閉恐懼症的原因 小時候的創傷、某些不好的經驗,像是被關在封閉空間、霸凌,坐飛機遇到亂流,或是塞在捷運車廂內等,都可能引起幽閉恐懼症。另外,如果家裡長輩患有幽閉恐懼症,當小孩在密閉空間觀察到長輩不舒服的神情,卻又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們時,久而久之,他們長大後遇到密閉空間時,很自然會聯想起長輩的焦慮,甚至產生無助感,而漸漸衍生此病。 如何治療幽閉恐懼症 1. 系統性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許多專家採用此法教導患者克服焦慮。首先患者會學習放鬆技巧,再來專家會幫助患者了解他們恐懼的層次,漸漸引導他們在遇上恐懼的環境時,如何放鬆並克服焦慮,直到他們逐漸適應所有恐懼的層次。 2.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py) 這種療法最被廣泛採用,且有效治療焦慮症,醫師會透過和病患談話,幫助病患面對恐懼和焦慮,引導他們走出陰霾。 3. 藥物治療 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採用抗憂鬱或幫助病患放鬆的藥物,藥物或許可以治療病情症狀,但仍必須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4. 自我放鬆 深層呼吸,連續3~5分鐘 嘗試芳療、肌肉按摩或瑜伽,來幫助放鬆 培養運動習慣,舒展筋骨 寫日記,紓解壓力 冥想 幽閉恐懼症發作時,可以這麼做 如果是開車經過隧道時發作,建議靠旁停車,稍待片刻,等恐懼感散去後再開車 自我打氣,提醒自己恐懼很快會消失 引導自己想起正面、開心的事情 深呼吸3次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摯愛離世後~走出悲傷做到這5點

我們都知道:生與死,是人生無法逃避的課題。但真的有一天失去生命中摯愛的人,相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一時之間,震驚、難過、沮喪、愧疚,甚至憤怒,種種交雜的情緒令人難以承受;有些人相隔多年回想起這些往事,仍然會默默流下眼淚。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處理失去摯親好友後的情緒,讓人生能漸漸走出陰霾,不再被悲痛揪著心走。 1. 誠實面對悲傷 悲傷是對損失的自然反應。當您愛的某個人被帶走時,您會感受到情感上的痛苦,損失越大,您的悲傷就越強烈。想哭就哭出來吧!千萬別為了面子而強顏歡笑,也不必因為掉眼淚就感覺愧疚,每個人終究要面對自己,以及親友的生老病死,您只是需要多些時間來接受失去的傷痛,或許您仍然會思念他們,但內心傷痛會隨時間慢慢癒合,成為您生命的歷練。 2. 勇敢地承認脆弱 發現了嗎?大多數人聽聞噩耗時,常順口安慰當事人:節哀順變!還好嗎?別哭了喔!但很多時候,當事人沒被安慰到,反而要裝作沒事來回應朋友的關心。這時,不妨大方承認自己的「脆弱」,和朋友傾瀉您的感情,分享與亡者的過往點滴,誠實面對內心的傷痛,反而更能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3. 來場異地旅行 如果失去愛人的痛讓你茶飯不思、對任何事情都打不起勁,建議您來場旅行吧!最好去一個從沒到過的地方,好好感受當地的文化與美景,提醒自己太陽依舊東升西落,世界還有太多美好的桃花源等著您去發現,或許,在旅途上巧遇的人事物,也能啟發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幫助您度過悲傷的時間。 4. 留時間給自己療傷 走出傷痛的過程很煎熬,卻也急不得,不妨空出一些時間緩衝,別逼自己要很快走出來。空閒時,出外健身運動、和三五好友看電影,都是很好的選擇;下班找找喜歡的書籍、聽聽音樂會,不僅豐富自己的生活,也會幫助原本紊亂的生活節奏,慢慢走回正常軌道。 5. 幫助更多悲傷的人 經歷至親好友的離世,體會過那種悲痛,或許您可以透過自身經驗,幫助同樣身心煎熬的朋友,互相加油打氣,走出陰霾;過程中,給予對方肯定的眼神和微笑,並且誠摯傾聽心聲,讓對方備感溫暖,彼此也能有傾訴的管道。 如果您出現複雜悲傷或臨床抑鬱的症狀,請立即洽詢心理健康專家。如果不及時治療,複雜的悲傷和憂鬱,會導致嚴重的情緒損害,甚至危及生命。但治療可以幫助您變得更好。如果您有下列情況,請務必聯繫專業醫師: 感覺生活不值得過 希望和所愛的人一起死去 責備自己為何無法阻止它 感覺麻木並且與他人脫節超過幾週 因為損失而難以信任他人 無法執行正常的日常活動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上台演講好緊張?掌握6招舒緩壓力、建立信心,侃侃而談不是夢

現今這個社會,無論您的年紀大小、職位高低,每個人都有說話發表意見的機會,或許在公司老闆面前簡報、受邀參加座談會,甚至在選舉場合暢談政見,這時考驗您的不只是演說的內容想法及說話技巧,恐怕是如何戰勝在眾多陌生人面前演說的心理恐懼。 《Hello醫師》整理出有助緩解演講緊張情緒的6個小撇步,幫助你在眾人面前能侃侃而談,不因緊張而發揮失常。 1. 別鑽牛角尖 長輩總說:「盡人事,聽天命。」既然盡力準備了,就別將煩惱掛心上,演說前可以嘗試用轉移焦點的方式,防止自己陷入鑽牛角尖的內心酷刑,反倒於事無補,所以建議透過健身運動、和親友聊天或是祈禱等紓壓管道,讓壓力有宣洩與寄託的出口,相信正式登場時,能輕易擺脫繁重的心理壓力,保留更多正面能量發揮出你的實力。 2. 適當排練就好 事前排練演說,能加強演說熟練度,以及臨場的反應能力,但是過多的排練反而會把自己推進焦慮的無限迴路,更凸顯內心的恐懼不安,因此排練時,應先為自己設立排練次數,一旦超過次數時,就該停下喝口水,舒緩嘴巴的辛勞,並利用休息的時間,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回想排練時有無地方可再改進,有助提升正式上場時的表現。 3. 提早到現場 人們的緊張、害怕的情緒多來自於未知,以演講為例,對於演講設備或場地不熟悉、陌生的聽眾,皆可能加劇演講者的緊張情緒,因此不妨可在演講當日提早抵達現場,不僅有利熟悉現場環境,給予自己更多時間適應。 甚至也可與早到的聽眾聊個天、熟悉彼此,也可以測試設備,如麥克風、簡報筆,以及投影機設備等,觀察現場的視聽效果,等到正式上場演說時,更能得心應手。 4. 調整演說長度、多與聽眾互動 1小時以上的長篇大論,相信沒幾個人能耐得住性子聽,這也是為何演講時間限定於18分鐘內的「TED talk」廣受大眾歡迎。 考量聽眾能保持專注的時間不長,若已經因感覺而開始打瞌睡,台上的演講者其實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同時心裡可能也會遭受打擊,反而加劇緊張的情緒,因此建議可採取以下2種方式改善: 控制演講長度:不少演講者可能準備相當豐富的資料想與聽眾分享,但卻因為內容過於龐雜而聽眾難以吸收,造成反效果,若能適度刪減演講內容,例如將演講重點由5點濃縮成3點,優先講解重要度較高的內容,較可有限時間最大化演講的效益。 多與聽眾互動:回想學生時期,若是老師上課自顧自地滔滔不絕,全然不顧學生的反應,那麼台下往往睡倒一片。演講亦同,若演講者不妨可事先根據演講主題安排一些與聽眾互動的環節,例如詢問聽眾意見,甚至根據其疑問而即興衍伸演講內容,皆可提高聽眾的參與度。 5. 深呼吸 美國壓力協會(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作家凱莉馬克斯貝瑞(Kellie Marksberry)認為,深呼吸對每個人包括小孩,都能有效減壓,而且做起來輕鬆簡單,能幫助你隨時隨地釋放壓力。每次深呼吸皆能將更多氧氣帶到腦部,同時刺激副交感神經,幫助安定心神。 6. 將目光放在對你有興趣的聽眾 聽眾的反應對於演講者的情緒影響巨大,與其關注那些在台下滑手機或心不在焉的聽眾,不妨可將注意力放在對你的演講有回應的人身上,他們可能會時不時點頭,同意你的論點,或者在你提出問題時,舉手發表意見,讓演講不再是一場獨腳戲,同時也能給予演講者信心。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失戀無罪!痛哭之後享受單身樂

戀愛不如意十之八九,對人的打擊之大超乎想像,但從小到大,學校很少教我們如何好好處理失戀,使得不少人一旦失戀不知如何解套,便自我封閉甚至墮落、對環境開始悲觀與抱持敵意,甚至發生許多社會悲劇,因此我們都要學習去面對失戀,以正確的心態克服難關,順利拿到愛情學分成功畢業! 1. 別一味假裝「我很好」 千萬別為了好面子,壓抑失戀的痛苦,如此只會讓傷痛的回憶糾纏得更緊更痛而已,美國著名心理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提出悲傷的5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分別是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抑鬱(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或許失戀當下,你會覺得驚嚇、不可置信,認為傷痕一輩子都不會好,但事實上,只要以健康正面的心態去處理,那種痛會漸漸隨著時間消弭,成為人生一小部分的回憶。 2. 勇敢向親友訴苦 當你能說出失戀的痛苦和過程,代表您能開始面對這個事實,所以建議跟信任的朋友、親人或心理醫師,一起討論您的失戀,不必因此害羞或覺得自己是魯蛇,因為失戀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是人人都需要克服的難題;此外,親友們豐富的人生經歷,也能適時提供你良善的建議。 3. 寫下您的思緒 失戀的人不時會鑽牛角尖,當下很想和親友們訴苦,但他們不見得有時間聽你說,這時,不妨嘗試寫下您的想法,任何思緒都行,透過寫作沉澱內心的混亂,梳理自己的不安,而且寫作最棒的是很自由不受限,即使搭飛機時突然悲從中來,也能立馬暢快寫下來宣洩,而且因為不會和別人分享,因此不管多私密的內容都能寫。 4. 友善對人,遠離仇恨 感情受傷的人,不自覺會有報復的衝動,新聞上常看到這種例子,從刮前情人的車子、潑油漆,嚴重的甚至情殺,種種駭人聽聞的真實事件,不時提醒我們即使失戀很捶心肝,也不能衝動行事,別忘記身邊還有關心您的好友,鬱悶時不妨鼓勵自己出外走走、當志工,多參加活動與人接觸,您會發現世界比你知道的還寬廣! 5. 列舉單身的好處 失戀不是罪,一個人當然可以活得很精彩,不妨正面表列單身的超多好處,大聲對自己喊話:「謝謝他,讓我重新做自己!」一個人若想旅行,可以說走就走好自在;一個人吃飯好省錢;一個人不必忍受另一半的嘮叨;一個人有更多時間陪爸媽和好友;一個人下班可以晚點回家也不會有罪惡感。單身的好處數不完,就如梁靜茹的歌「分手快樂」,看透徹了,心就會是晴朗的,沒人能把誰的幸福沒收,你發誓你會活得有笑容!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我單身很快樂!6絕招享受一個人生活

單身經濟的巨大商機令人咋舌,但社會與普世價值觀對單身者的看法,卻仍停留在恐龍時代:失敗者、不快樂、工作狂、很難搞,幾乎一面倒都是負評。但單身並不意味著孤獨,它只是一種狀態,更是一個學習的經歷。人生是自己的,沒有人可以幫你過,不管已婚或單身,開心就好,有伴不保證就快樂,兩個人也可能更寂寞。 提供你練就以下6招,讓自己心智強大、百毒不侵,不管別人怎麼碎嘴酸語,就當作一陣微風吹過,優雅地一笑置之,轉身抬頭繼續大步向前走! 1. 正面思考:把弱點變優勢 凡事一體兩面,把弱點變優勢,單身有好幾個不容爭辯的事實,例如自由、彈性、沒顧慮!想做就做、說走就走,不必跟另一個人商量或徵求誰同意,出門也不必掛念孩子、老公或老婆,買東西不必選超商取貨東藏西躲。此外,有些人獨睡有較好的睡眠品質,而有的人單身反而在經濟上負擔較輕,因為少了負擔另一半的開銷。 2. 學習獨處:從小地方做起 在某些方面,單身人士本身會比已婚者在人際關係中更加獨立。當然,擁有伴侶並不意味著失去獨立的能力,但當你單身時,很自然會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不管有伴沒伴,終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所以要了解,獨處並非孤單。 若不習慣獨處,可先從小處著手,例如嘗試一個人喝咖啡或吃飯,但請記得要遠離手機等3C產品,建議帶本書、雜誌或筆記本,寫下當時的心情,或寫給未來的自己。而且。一個人常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唷,特別是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有機會認識更多人與交朋友。 3. 關注自己:多探索開發潛能 單身的時候,更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單身的你最大!沒了另一半要擔心,就可以將全心放在自己身上,相對地會更有行動力。建議你多多自我探索,開發自己的潛能或興趣,更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或是那些以前想做但有伴時很難做到的事,現在沒人擋路了,就趁機全力衝刺吧! 4. 活在當下:跳離反覆思考 你容易鑽牛角尖、想東想西、內心上演小劇場嗎?一旦發現思緒掉入這種低落的無底洞時,立刻來個深呼吸,站起來原地跳一下,如科幻片般想像自己一秒就能跳離那個時空,回到當下的現實生活裡,專注在此刻,即使是洗個手都要用心去感受水溫、專心感覺去洗每一根手指,如此能讓自己停止沈溺在過去的回憶裡。 5. 強化友誼:花時間陪閨蜜 見色忘友很正常,有了愛情很容易會忽略友情,因此,要趁單身時多經營和閨蜜的情誼,男友、女友,來來去去,結婚也可能離婚,但真正一輩子的好友仍會在那裡,在你需要時提供肩膀讓你哭。單身讓你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友誼裡,也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空間。研究表明,擁有強大的友誼,會降低一些健康風險,例如高血壓(Hypertension)等。 6. 享受約會:沒壓力愛愛更讚 單身並不一定意味著孤單,相反地,可以盡情去約會,結識並體驗不同類型的人。分享一個讓約會變得有趣的祕訣,那就是隨興讓事情自然發展,而不是感到壓力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換個心態想,恭禧並歡迎自己回到單身的市場裡,光明正大地約會,輕鬆沒壓力。 甚至,可以趁機探索自己的性愛偏好,享受更優質的性愛,雖然次數可能比不及有伴侶時的多,但根據研究顯示,單身者的性愛品質,相對比有固定伴侶者來得好。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