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心理疾病之外,生活中很多情形都與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恐懼、仇恨、 厭男 厭女 、自戀、自卑、 自信 、哀傷、性別平權等等。舉凡攸關乎情緒的日常,都與心理健康脫不了關係。

基礎知識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看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如何克服自卑感?學會13招提升自信心,不讓自卑綁架人生!

其實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會有暗自自卑的地方,即使是蔡依林這麼紅的歌手也會。她的其中一首歌《怪美的》,MV以自黑的方式呈現過去的減肥史,更坦言自己缺乏自信。 然而,當人在長時間缺乏自信,甚至產生憂鬱情緒時,極有可能會轉為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開始變得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與認同,還會因一件小事,而難過好幾週。 究竟為何會產生自卑?如果有自卑情結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又可透過何種方法增強自信心?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學會如何不被自卑感綁架。 自卑源自於過去經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把自卑情結分為2種: 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指的是在孩童時期,尤其是常常被拿來和其他人比較的小孩,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成年後形成自卑感。(推薦閱讀:別再比較了!低自尊父母有低自尊小孩) 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是指成人後,為了掩蓋小時候的不足,而設立了某個目標,但卻無法達成,進而產生自卑感。 不同於阿德勒,現今的心理學者大多以低自尊(Low Self-esteem)來統稱自卑感或自卑情結等現象。 自卑情結的8大症狀 適當的自卑有時會是讓人進步的動力,但是過度的自卑,有可能讓人變得脆弱,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自卑情結,可以參考以下8種特徵: 不斷需要他人的認同: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缺少爸媽的肯定,所以長大後就特別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讚賞,或是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要問過別人的意見。 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們多少會在乎別人的看法,或是因為負面的評價,而傷心難過,但是,如果太在乎每一件枝微末節的小事,讓自己承受過多壓力,那有可能是自卑情結。 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有的人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好像自己一文不值,但是時間一久,可能會讓自己感到憤怒或怨恨。 無法承受太具體的批評:有時候具建設性的意見可以讓人進步,但是有自卑情結的人,即使只是一件小事,都可能讓他們心情低落好幾個星期。 過度渴望奉承:小小的奉承的確能讓人心情愉悅,但有的人會到「沒有得到誇獎就不想做事」的程度,就有些嚴重了。 容易拖延:因為擔心自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所以有自卑情結的人會一直拖延進度。(延伸閱讀:做事拖延有好有壞!專家研究這麼說) 與社會脫節:有自卑情結的人,覺得別人會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會避免與人交流。 喜歡挑別人錯誤:因為覺得自己有許多不足,轉而點出別人的錯誤,轉移其他人的注意力。 如何增強自信心?跟著13個小撇步克服自卑感 產生自卑情結的原因可能包括經歷過家暴、霸凌、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或創傷事件,嚴重時也可能會併發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B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或是焦慮症(Anxiety)。 而治療自卑情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心理治療,透過談話可重新導正患者的負面想法。然而,除了受自卑情結所苦的人之外,一般容易自卑的人,也可以嘗試以下13種方法增加自信心: 條列出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放在顯眼又安全的位置,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時刻提醒自己是個特別的人,雖然有些缺點,但是對自己要抱持正向想法。 多花一些時間整理自己的儀容,多學著打扮自己。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健康的生活可以提升自信心。 少給自己一些壓力。 保持居住空間乾淨舒適,也可以做些小裝飾。 多做一些喜歡的事。 休閒時間從事藝術活動,例如藝術、音樂、詩歌,或是唱歌跳舞等可以表達自我的活動。 訂下小目標,並且是一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增加成就感。 一步步完成一直拖著不做的事情。 學著對人友善,替別人做一些小事。 多和關係好的家人朋友聚在一起。 遠離會傷及自尊的人事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恐怖谷理論:機器人好可怕?認識深藏腦內的恐怖谷

在動畫電影《瓦力》(WALL-E)中,雖然是機器人,但長相非常討喜的瓦力,擄獲了許多人的芳心,但是您可能也看過新聞報導,新研發出的機器人,主打著跟人類更加相似,但是它的樣貌卻讓您有種怪異、不寒而慄的感覺,這種現象稱作恐怖谷(Uncanny Valley)。本文將為您介紹恐怖谷理論,了解為什麼人害怕與自己相似,卻非人的物體。 什麼是恐怖谷? 恐怖谷一詞最早是由精神科專家恩斯特∙詹奇(Ernst Jentsch)於1900年提出,但是一直到1970年,日本的機器人專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在其論文發表了恐怖谷於機器人身上的應用,以及喜好曲線的變化後,才被廣為使用形容「與人類過於相似的機器人」,隨著這項理論愈來愈廣為人知,也被擴展至形容那些精緻,但是卻引起人不適感的動畫或是人偶、擬真娃娃等。 恐怖谷理論:機器人的好感度變化 如果我們將人對於機器人的好感度畫成一張表格,您會發現表格一開始會由低點等比例上升,低點部分的機器人我們可以將之歸納為,沒有太多人類特徵的機器人,例如:工業用機器人,在這個區間內,機器人與機器其實非常模糊,有些人會將機械手臂稱為機器人,或是許多人家中都會有的清掃機器人,它們的外表看起來完全不像人類,因此我們通常也不會對其有特別的喜愛,只會將其看作是一種機器。 但是,在加入一些擬人的要素之後,人們對機器人的好感度便會大幅提升,像是前面提到的《瓦力》,雖然它沒有跟人類相似的身形,但是製作團隊幫它加上了兩顆大大的眼睛,突然間,我們便覺得它變得好可愛而且充滿人味,理論上來說,人類對機器人的好感度應該會隨著似人特徵的增加一併成長,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當機器人的製造者,將機器人披上人類的皮膚、加上頭髮,試圖讓它們模擬人類的說話方式,人們卻不再認為它們可愛或感覺親近了,因為它們嘗試「變成人類」,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對於如何辨識人類以及如何與人溝通,再清楚不過,只要這些機器人有一點不像人的感覺,無論是動作太僵硬、皮膚不夠真實、眨眼的速度不對等等,我們都能輕易察覺到有哪裡不對勁,並對這些嘗試模擬人類的機器人產生反感,這時,我們對機器人的好感度便會急遽的下降,產生所謂恐怖谷的現象。 不過,每個人的忍受程度不同,因此恐怖谷的區域也可大可小,比較明顯的差別在於,忍受程度較高人的可能會察覺到機器人的不自然,但是還不至於感到害怕。 恐怖谷存在與否的爭議 其實恐怖谷並非一個正式的「症狀」,然而,無論是支持或是反對者,都無法提出確切的證據指出產生恐怖谷的原因。而究竟為什麼人會對過度與人相似的非人物體感到懼怕,充滿了各種說法,像是因為人對死亡或是屍體有恐懼感,而仿真人機器人的行為,可能會讓人跟那些負面感受產生連結,使得我們感到恐懼。 另一方面,也有說法認為,人類會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了解其他人是不是有「異狀」,包括:生病、生理或心理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陌生人,明明我們沒有與他接觸,卻可以透過觀察發現,他的行為有點奇怪或反常,也因此想要跟他保持距離;若將同樣的情況應用在仿真人機器人身上,我們覺得不對勁的時候,便會想要遠離他或者產生厭惡感。 恐怖谷的成因:可能跟基底核相關 根據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的一篇研究,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觀察腦部在觀看過於擬人的機器人時,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結果發現,當機器人表現出怪怪的非人行為時,腦內的基底核(Basal ganglion)活動程度會增加,而基底核跟人體的動作控制與認知有所關聯,當機器人的不尋常動作被基底核發現時,恐怖谷也就產生了。 從這項研究來看,若想要避免恐怖谷出現,也許應該針對「不引起基底核過度反應」的方向來設計機器人,因為就算外觀再怎麼與人類相似,只要機器人的動作無法達到人類那般流暢且自然,恐怖谷的狀況可能還是會不停出現。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癡愛加害者!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常見症狀與治療方法

在電影《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故事中,貝兒代替爸爸被監禁,最後反而愛上了野獸,解除了野獸身上的魔咒。如此浪漫的故事,其實也暗藏一種心理學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稱作人質情結,指的是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情愫,甚至認同加害者的觀點,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情結。《Hello醫師》將於本文帶您認識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典故、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什麼?典故來自這裡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來自1973年的一宗綁架案。當時2名歹徒搶劫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且挾持  4位銀行行員,歹徒在與警察僵持了100多個小時後才投降。但事件落幕後,被挾持的銀行行員非但不痛恨歹徒,還和歹徒成為朋友,甚至對警察產生敵意,拒絕出庭指證歹徙,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因此得名。 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觀:傷得越深就越癡迷!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除了可能發生在綁架案的人質、集中營的囚犯身上之外,還可能發生在一般的情侶關係中。一段關係中,如果對方很常說:「如果你愛我,你就會如何如何」、「我真的很愛你,但是怎樣怎樣」,這樣的話聽上去很棒,實際上卻是以愛為名、控制另一半的行為。(推薦閱讀:問世間情為何物?4種愛情心理症狀) 我們的身邊可能也有這樣的人,他的另一半常常用言語羞辱、以分手威脅,甚至以冷暴力相逼、不理不睬,但只要另一半送個小禮物,或講一句暖心的話,讓原本想要離開、想要分手的伴侶,又立刻放棄分開的念頭,而且還會對身邊的人說:「他其實對我也很好啊!」這樣的戀愛態度,就屬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人質情結可能出現在你我身上 童年有經歷過家暴陰影的人,的確更容易產生人質情結,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美國知名法庭心理學家史蒂芬諾頓(Steven Norton)表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非正式的疾病診斷,反而是一種解釋特殊反應的心理學名詞。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症狀的受害者,通常會有以下7種症狀: 對加害者抱持正向看法。 當警方或是政府機關提供協助時,不願意配合辦案。 不願逃跑或是逃跑意願不高。 只相信加害人好的那一面。 認為站在加害者那一邊,就可以降低自己被傷害的機率。 對加害者產生同情,認為加害者本身才是「受害者」,甚至想要拯救加害者。 忠於加害者,甚至不願意離開加害者去接受治療。 如何治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透過諮商或心理治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有機會被治癒的,以下舉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常見的6種治療方式: 心理教育:告訴受害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包括症狀和成因等。 委婉勸說:避免太直接告知加害者的危險特質,這樣可能會讓受害者一心幫加害者辯護。 蘇格拉底詰問法(Socratic Method):詢問受害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感受如何,有什麼想法,或是他們認為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不帶批判的傾聽:展現出同理心,不要看輕受害者,但也不要給意見,治療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讓受害者可以重拾做決定的信心。 調整認知失調:身處一段強制操縱的關係中,被害人會出現認知失調的現象,所以要幫助他們看清真相,也要鼓勵他們更相信自己。 找出原因:幫助找出受害者潛在的需求,釐清他們從這一段暴力關係中,所尋求的是什麼。(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如果您發現身邊有疑似正在經歷暴力事件,或符合上述描述症狀的親友,不妨幫助他們尋求諮商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汪星人竟變夢靨?恐犬症不只單純怕狗

狗狗是大部分人覺得可愛、喜歡飼養的寵物,狗展現的忠心耿耿、熱情或開心時搖尾巴的動作,總是特別療癒,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事實上,有些人對狗可是避之唯恐不及,今天就來了解「恐犬症」(Cynophobia)這種專有名詞,本文將為您解析恐犬症的原因、症狀、與單純不喜歡狗的差別在哪裡、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為什麼人會怕狗 每個人身邊多多少少都有怕狗的朋友,造成他們怕狗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是來自於小時候被狗咬的陰影,或是看到別人被狗咬而心生恐懼,這些原因其實也是引發恐犬症的因素之一,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雖然目前仍無確切的研究能指出恐犬症的真正原因,然而,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跟先天遺傳有所關聯,假如您的親戚或家屬有恐懼症的病史,您罹患恐犬症或是其他恐懼症的機會也會提高。 恐犬症跟單純怕狗不同 恐犬症一般發生在10歲左右的年紀,症狀的持續時間不一定,有些人可以自行克服,而有些人卻擺脫不了怕狗的恐懼。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恐犬症,想要區分恐犬症跟不喜歡狗的差別,其實可以從以下2種方面來觀察: 懼怕程度:有些人只怕大型犬隻,對於吉娃娃或是臘腸犬之類的小型犬,反而會覺得可愛而親近,但是如果是有恐犬症的人,可能會完全無法接受任何的犬類,甚至並不需要接觸到狗存在的環境,只要看到狗的圖像或是想到跟狗有關的事情,就會覺得害怕、噁心或厭惡。 身體反應:嚴重的恐犬症患者,若直接近距離與狗接觸,很可能會因過度懼怕,而產生發抖、尖叫、出汗、呼吸困難或心跳加速等生理現象。簡而言之,恐犬症就有像過於歇斯底里的感覺,只要連自己都覺得「我也怕得太誇張了吧!」,就很有可能是恐犬症在作祟。 恐犬症如何治療 不喜歡狗的人不在少數,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處在有狗的環境,只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還是能不被恐懼或厭惡的感覺過度影響,但是恐犬症發作時,若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因為好朋友家中養了狗,開始不願意到他家作客,也許您可以考慮以下3種方式,試著克服對狗的恐懼: 暴露療法(或稱減敏感治療法):屬於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在治療師的輔助下,帶領患者進入存在著懼怕事物的情境。在一項關於使用暴露療法治療恐犬症的研究中,有些患者接觸了,繫著韁繩的真實犬隻,另一組別則在腦海中想像自身與狗相處的情境,結果顯示,2種方式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怕狗程度,不過真實接觸的組別的成效仍稍高出一些。即便如此,透過想像的方式,可以讓一些恐犬症較為嚴重的患者,更容易踏出治療的第一步。 藥物治療:雖然暴露療法相當有效,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仍需要透過β受體阻斷劑(β-blockers)或是鎮靜劑,來降低患者在懼怕時,飆升的腎上腺素導致心跳加速、顫抖、血壓上升等情況,讓治療的過程能夠更加順利。 足夠的決心: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暴露療法一樣,如果患者自己有足夠的動機與毅力,也能自己在家利用想像的方式,嘗試自行克服對狗的恐懼。當然由於沒有專業人員陪同,建議不要跳級挑戰,直接接觸狗,以免患者一下被恐懼感壓垮而崩潰,或是狗狗不受控而咬人,使得恐犬症的治療不僅回歸原點,甚至因此惡化。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沒這麼愛你~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戀愛觀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人常常照鏡子或自拍,我們可能會開玩笑說他很自戀。自戀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一位美男子納西瑟斯(Narcissus),因為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無法自拔而死。而精神疾病對自戀的定義,則是指過度自我膨脹、活在完美愛情幻想裡的人格特質。本文將介紹自戀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特徵、造成的原因以及患者的戀愛方式,帶您知道跟自戀的人談戀愛,會發生什麼事。 從神話衍伸出的精神疾病名詞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提到,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很容易被別人的批評刺傷或擊倒,他們可能會不屑一顧、愛生氣,甚至會有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就是減少與外界接觸的頻度和程度)的行為。若同時出現下列多種特徵,就可能有屬於自戀型人格: 需要別人過度的讚美 缺乏同理心 過度自負,把自己看得格外重要。 過度專注幻想擁有無止境的成功、無限大的權力、過人的美貌和過於完美的愛情。 喜歡掌有特權,或是擁有特殊待遇。 喜歡利用、剝削別人。 會嫉妒、羨慕別人,但又常常認為是別人嫉妒、羨慕自己。 自大,態度或行為舉止傲慢。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原因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確切原因,至今還未完全確定,但專家相信,不論是基因、生長環境,還有早期的生活經歷,都有可能造成此病。 奧地利知名精神分析醫師漢斯.柯赫(Heinz Kohut)也認為,自戀是人格發展重要的一環,而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只不過是發展停滯,需要透過更多培養,才能正常發展。 自戀型人格疾患的愛情觀 和自戀的人談戀愛,多少都會讓人懷疑:「他真的喜歡我嗎?」事實上,大部分有自戀型人格的人,他們的愛情模式都是遊戲之愛(Ludus love)。對他們而言,談戀愛像是一筆交易,或一場遊戲,目的是從感情中獲得地位和權力,甚至提高自尊心。自戀型人格的遊戲之愛,會有以下幾種特徵: 拒絕討論彼此的感情瑣事 在另一半面前跟別人調情 不讓家人朋友知道另一半的存在 指望另一半會讀懂自己的心 常常讓對方找不到人,也不會主動打電話、傳訊息。 忽冷忽熱,欲拒還迎。 喜歡承諾做不到的事,或是乾脆不遵守承諾。 說謊成性,滑頭滑腦,很難定下來。 約會初期進展快速,甜言蜜語,會送禮,並善於誘惑對方。 喜歡責怪另一半,扮演受害者。 不過,自戀的人談戀愛時,並不是只會利用伴侶而已,他們對伴侶還是會產生正向的情感,只是可能不會深愛對方,所以才稱為遊戲之愛,並經常會讓另一半傷心。當一段感情已經偏離他們原本預期的路線之後,他們會變得冷酷、易怒、喜歡批評另一半,然後繼續尋找下一個交往對象。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顏色影響消費?操縱人心的色彩心理學

生活中處處都是顏色,但顏色不光只跟藝術美感有關,還能影響、並反映出我們的心理情緒和生理狀態,甚至還會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聯想。因此許多廣告設計、室內裝潢都有參考顏色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色彩心理學(Color Psychology),或稱色彩療法(Chromotherapy)。下列將為您介紹色彩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各自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色彩會影響行為和生活 色彩療法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科學家對它抱持懷疑,但色彩療法在人類歷史上其實已經超過2000年,包括德國詩人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都有著作《論色彩學》(Theory of Colors)來闡述自己對色彩的觀察,這對現今研究色彩和精神層次關係的學者來說,都非常重要。不過近來已經有一些實驗,證明顏色的確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生活,例如: 暖色系(紅色、橘色、黃色)的安慰效果,比冷色系(綠色、藍色、紫色)來的好。 藍色的街燈具有冷靜的效果,可以降低犯罪率和自殺率。 運動員如果全隊都穿著黑色,受罰的機率偏高。 紅色可以激發速度和力量,所以在有些體育賽事上常常看到。但學生若在考試前看過紅色的東西,對考試的表現會有負面的影響。 顏色會影響品牌印象和購買意願 雖然顏色對人體的影響,目前還在研究階段,但生活中我們所見的廣告、品牌,或是網站的配色,早已運用了色彩心理學,來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品牌印象。以下舉一些知名品牌為例子: 紅色:代表熱情、活力,不但吸睛,還可以引起購買慾,例如:可口可樂(Coca-Cola)公司。 橘色:雖不如紅色強烈,但一樣吸引人,同時也代表創造力,例如:美國家庭裝飾品與建材的零售商家得寶(The Home Depot)。 黃色:讓人聯想到正面的、陽光的形象,例如:家居品牌 IKEA的商標。 粉色:通常是女性用品最優先採用的顏色,例如:知名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官方網站。 綠色:讓人聯想到大自然,例如:加拿大衣服品牌Roots的海狸商標。 藍色:會讓人有質感佳、安全又可靠的感覺,例如:社群媒體Twitter就是用這樣的配色。 紫色:在色彩學中,紫色多半會令人聯想到皇室,象徵力量和知識,例如:知名網站雅虎(Yahoo)的商標就是紫色。但大面積的紫色會讓人產生挫折感, 棕色:和綠色一樣,棕色同樣會讓人聯想到大自然,同時也讓人產生安全、可靠的感覺,例如:世界最大的快遞承運和包裹運送公司優比速(UPS),商標底色和官方網頁上方都是以棕色為底,凸顯出品牌的可信度。 白色:一般來說,白色會讓人聯想到純真,常常以黑色當底,以便吸引消費者,例如:愛迪達(Adidas)的官方商店,網站上方就使用黑底加白色商標。 黑色:在色彩學中,黑色代表高雅、神秘,例如:知名的時裝品牌香奈兒(Chanel),就是黑色設計成的商標。 金屬色:許多科技產品都是金屬色,所以常常讓人產生前衛、現代、新穎的感覺,例如:蘋果公司 (Apple)商標。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購物狂為何失心瘋?3種心理突破盲腸

對現在的人來說,購物(Shopping)已經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不論是出去逛街或是線上購物,它都能刺激人購買的慾望。我們會買需要的東西,也會買想要的東西,有的人將後者當作給自己的獎賞和娛樂,有的人卻把它定義為提升自我價值的點綴品,對此,以下將舉出購買行為的3個常見心理,提醒您不要衝動購買,買東西前務必三思,才能避免花不該花的錢。 1. 購物要理性還是感性 普遍上,比起衝動性購買行為(Impulse buying),多數人會認為理性購買才是好的,但其實這兩者都需要做到平衡,因為人並非機器人,我們沒辦法做到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以購買手機為例,使用者不會主觀只憑外形和顏色就決定要不要買,他當然也會去查看其內部功能、晶片處理器、支援系統等等客觀因素,再考慮該不該購買。 另外,我們可能並不是要購買產品本身,而是它的服務或其消費行為的附加價值,好比說,申辦健身房會員卡者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會員而已,乃是要用健身房所有的設施,幫助鍛鍊身體肌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購買動機,若仔細觀察,您會發現,我們往往不是為買東西而買,就像年輕人買美食只求曬美照,情侶互送禮物是要拉近彼此關係。 2. 名牌和跟風本身就有盲點 情感和自我價值可以說是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它也是人基本需求的一種,對有的人來說,它甚至能超越其物件原本的價值,像是父母或另一伴贈送的禮物。此外,東西本身也帶有一定的象徵性價值和社會地位,尤其是名牌配件或明星代言的產品,消費者會覺得只要穿戴和擁有它,就意味著自己得到了某種權威,走起路來也有風。 大部分人都是跟風的消費者,亦是所謂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在台灣更是常見,只要有人排隊的地方,我們都想過去湊熱鬧。按照社會認同(Social Proof)的理論,其主張跟著群眾做準不會錯,然而,這思想卻有很大的盲點,因為消費者需要自行判斷是非,而多數人在當下是沒辦法做出冷靜分析的,所以才會造成排隊人潮愈來愈多,看見別人有我也要有。 3. 誘因推陳出新超勸敗 為回饋消費者的支持,賣方或店家想必會給予相較的獎勵機制以示感謝,特別對於忠實的老顧客來說,這種肯定方式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已經對貴公司產生了難以磨滅的情感及回憶,並不會輕易離開「舊愛」。 除了對產品或服務的熟悉,「簡單」是刺激消費者購買的不可或缺要素,我們都想要一看即懂的東西,尤其在今天資訊量爆炸的時代中,多數人不再有心思和耐心慢慢看,過於複雜、難理解就將其略過,反而愈簡單易懂的產品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說到心理諮商,大部分浮現的畫面皆為病患和諮商師面對面坐著,或者是諮商師仔細聆聽患者的困擾等,但當其想法與情感無法透過言語清楚表達時,藝術治療(Art psychotherapy)便能夠派上用場。 究竟藝術治療是什麼?如何從中分析創作者的心理狀態?《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您詳細介紹藝術治療的定義與適合的對象,並分享其可能帶來的好處。 藝術治療重視創作過程與分享 你可能在某些電影或是影集中看過類似的場景:治療師拿著某個人的作品,指著畫面上的圖來解釋作畫者的心理狀態,這是影視中常見的一種藝術治療。 不過,正式的藝術治療可不只畫圖而已,廣泛的藝術治療還包含著色、畫圖、創意寫字、黏土、拼貼畫、雕刻等各種手作藝術,診療室會擺放各式各樣的工具,讓患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藝術治療最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和結束後的分享。創作過程中,病患多半會降低防禦心,專心一意在創作上,並藉此抒發情緒,而諮商師便能從患者用心完成的作品中,察覺不少蛛絲馬跡,並依照成品去解釋其心理狀態,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藝術治療無關美術能力 有些人會認為「藝術治療」只適合有美術天分的患者,但是這種治療方式跟美術能力沒有關係,比起「藝術」本身,它更像是一種溝通的橋樑。下列為6種適合進行藝術治療的對象: 還不太會說話的小孩,或是喪失語言能力者。 任何類型的精神病患者。(延伸閱讀:認識精神病疾患)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者。 具有學習或社交發展障礙的人。 被施暴,或是被性侵的被害者。 患有失智症、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症狀的病人。 除了上述各類型的病人之外,能受到藝術治療幫助的對象十分廣泛,一般人不論什麼年齡,透過個人或是多人進行也都可以。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藝術治療,下面舉個經典的藝術治療題材,與它的解析方式。 從繪畫的內容分析創作者心理 「雨中人」是心理諮商一個很有名的繪畫主題,它可以衡量受試者的壓力狀態、心理防禦機制、焦慮程度等。其方法是讓受試者畫下「自己在雨中」的場景,治療師可根據以下6點進行重點分析: 雨具:雨具代表受試者的「保護措施」,有畫出雨具的人代表面對壓力可以有效處理;沒有畫出雨具的人則代表受試者現在很無助、缺乏安全感。 人物對象:如果受試者畫出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這些人則代表受試者面對壓力時會尋求抒發出口。 雨的大小:雨滴大小和雨量都代表環境壓力的嚴重性,雨滴愈大愈多,代表壓力愈大。 鈕扣數量:如果人的衣服上畫有鈕扣,鈕扣數量愈多代表受試者愈需要依賴別人。 畫面的大小:畫面大代表受試者有虛榮心、需要認可;畫面小則代表受試者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 人物的面對方向:畫面中的人物面對正前方代表面對壓力的能力;面對側面代表渴望避免兩難的情況;背對的人物則代表不想要被關注。 藝術治療也可幫助人格發展 除了正式的治療、復健之外,藝術治療也有助於人格發展、刺激創作潛能;即使自己在家也可以做些藝術相關的小活動來放鬆心情,例如幾年前曾在全世界颳起一陣「曼陀羅著色本」旋風,市面上擺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著色本,很多人說上了色之後覺得「很療癒」,這是因為著色後的成品可以帶給他們成就感,放鬆心情之餘還能刺激創造力。(同場加映:心理防衛機制是什麼?你我的潛意識都會保護自己) 研究更指出,雖然自己在家從事藝術相關活動算不上正式的藝術治療,但閒暇之餘,或是壓力大、心情煩躁時,都可以有效的幫助心情緩和,也具備自我療癒的功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爭執時,經常會聽到有人脫口而出,某某人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甚至有時我們也會出現有人要加害的念頭,不過一般來說,偶爾出現這種情形是正常的,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但若情況十分嚴重,那便有可能是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 disorder)。 被害妄想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其中一種,通常會伴隨其他精神疾病發作,以下《Hello醫師》為您介紹被害妄想症的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 被害妄想症的症狀 被害妄想症患者經常覺得有人在監視或想傷害自己,甚至常覺得遭人跟蹤而報警,但一切卻只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就算親友解釋實際情形,患者通常仍會堅持己見,以下是其可能述說的話: 「鄰居晚上偷闖進我的房間,偷走我的衣服。」 「警察在跟蹤我,而且想要審問我。」 「同事偷在我的茶裡下毒,所以味道很奇怪。」 「街上有人在監視我,而且想偷走我的東西。」 被害妄想症患者在描述時,可能會表達地很模糊,像是:「他們要來抓我了。」但卻說不清楚他們是誰;有時患者會到警局報案,在警方證實安全後,他們仍認為是政府的陰謀,藉此說服自己;此外,患者也常覺得孤立無援,沒有人相信或幫助自己,甚至對於親友的無作為而生氣。 被害妄想症的原因和徵兆 童年的創傷跟精神疾病的產生有很大關係,被害妄想症也不例外,目前仍不確定有哪些特定原因,會引起被害妄想的症狀,不過患者通常會有以下情形: 過度擔憂和反芻思考(Ruminations):總是擔心東擔心西,是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典型症狀,不少研究都發現,妄想症患者擔憂的頻率與焦慮症不相上下,長期的擔心很可能會引發被害妄想症,因此,減輕焦慮可能可以預防妄想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沒自信、內心負面:容易妄想的人,通常都覺得自己很脆弱、無法融入人群,或者低人一等。學者發現可以透過一個人的對自己負面想法,來預測一個人是否有被害妄想症,另外,被害妄想症患者也容易對自己太過挑剔。 人際敏感度太高:學者發現被害妄想症患者的人際敏感度通常較高,代表他們在面對批評或拒絕時,容易看得太重,甚至在一般的相處,也容易過度解讀,認為其他人有惡意。焦慮和憂鬱程度愈高,人際敏感度也愈高。 有失眠問題:研究指出失眠者發展出妄想意念(Paranoid ideation)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了3倍,因此治療失眠和改善睡眠品質,可能是降低罹患被害妄想症的重點。 不理性且擅下斷論:根據2014年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刊登的研究,有被害妄想症狀的人,較武斷和衝動,容易擅下斷論,例如:看見路人拿起手機,就以為是在拍自己的照片;或看見一群人在笑,就以為在笑自己。研究也指出,這類人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表現較差、智力下降、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如何治療被害妄想 許多精神疾病可能都有妄想症狀,所以治療方式會依不同疾病而不同,不過,若曾有創傷或者失眠的問題,一定要優先處理。另外,減輕患者的焦慮也有助於病情,因此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或其他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也是一種選擇。 此外,研究發現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能有效減輕焦慮和反芻思考的症狀,進而降低被害妄想的發生機率。 患有妄想症的病人,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需要專人協助才能正常生活,但是,有時候妄想症患者會不信任專業人士,會讓治療難上加難,因此有時候妄想症患者需要住院照護。 同理被害妄想症,協助分辨真假 照顧有被害妄想症的病人相當辛苦,因為即使知道不是真的,還是得聆聽病人敘述整個受迫害的過程,有時候,病人還會認為你也想傷害他。所以有時候,雖然很想告訴親人真相,並告訴他這些都只是幻想,但是可能也只是有害無益,較好的方式應該是陪伴病人,並嘗試同理他,以關心的口吻表達:「我知道你壓力很大…」,進而達到同理的目的。 建議照護者可以諮詢專業人士,學習如何替病人執行現實測驗(Reality testing),幫病人練習分辨事物的真假,並分析病人妄想內容給他聽,關於哪部分是真實、哪些是想像出來的,協助病人慢慢恢復對現實的判斷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懼怕的東西,從無形的事物,例如怕黑、怕獨處,一直到怕蛇、昆蟲或懼高症等。 恐懼感在我們日常生活很普遍,若平時不容易遇到這些刺激,或情況不嚴重,其實不一定需要治療;相反地,如果情況嚴重,就成了恐懼症,以下《Hello醫師》將詳細介紹恐懼症的類型、成因、症狀與治療。 恐懼症的3大類型 恐懼症的類型有很多,根據懼怕的事物或情況,可分為以下3種主要類別。 特定、單一恐懼症(Specific/Simple Phobia):這是最常見的恐懼症,包括懼怕特定事物,例如:動物或人物,或害怕小丑、看牙醫等;怕黑或怕打雷等環境因素;甚至是某種情境,例如:怕坐飛機或幽閉恐懼症等。某些特定恐懼症似乎跟遺傳相關,整個家庭的人都懼怕同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面對人群,或和他人交流,患者也會避免使用公共廁所,或在公共場所吃飯,較害羞或孤僻的小孩,或小時候有過負面的社交經驗,都較容易導致社交恐懼症。 懼曠症(Agoraphobia,又稱廣場恐懼症):患者發作時,會害怕待在難以離開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演唱會或搭大眾交通,許多患者都會有恐慌症的症狀,出現身體不適、冒汗、發抖或心悸(Palpitation)的情形。 長期恐懼症多在成年形成 小孩的恐懼症,通常發生在5~9歲之間,而且通常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長期的恐懼症都較晚發生,尤其是在20多歲間形成。跟小孩相比,成人的恐懼症會持續較多年,而且較難自我痊癒,恐懼症可能會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其他類型的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憂鬱症(Depression)或毒品濫用。 恐懼症的4種典型症狀 患者受到特定刺激後,會出現持續、且源源不絕的恐懼感或焦慮, 對特定事物,產生誇張、不合理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例如:若是野狗衝上來,害怕是合理的,不過若是繫了牽繩、溫馴的家犬經過,卻極度的害怕或是逃跑,那就是恐懼症的症狀。 患者會明顯避開特定事物、行為或情形, 出現和焦慮症相關的症狀,例如:顫抖、心悸、冒汗、呼吸急促、頭暈等症狀。 恐懼症的2種治療方法 幾乎所有類型的恐懼症都能成功痊癒,藥物較少用於治療恐懼症,若是醫師有開藥,通常是為了降低病患嚴重的焦慮感,以下為2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特定恐懼症治療:透過減敏感療法(Desensitization),刻意讓患者逐漸接觸懼怕的事物,漸漸降低恐懼感。 廣場、社交恐懼症:需要花更多時間治療,並且需要專業協助,像是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療法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