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心理疾病之外,生活中很多情形都與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恐懼、仇恨、 厭男 厭女 、自戀、自卑、 自信 、哀傷、性別平權等等。舉凡攸關乎情緒的日常,都與心理健康脫不了關係。

基礎知識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您的腦海裡會時常反覆上演過去的負面回憶,或常覺得悔不當初嗎?這稱為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或稱反芻思維),指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反覆想著過去的事。 若長期反芻思考容易讓人感到悲傷、焦慮和憤怒,並消極且悲觀地思考自己的事情,較無法解決問題。同時也會感覺缺乏動力、注意力降低等,甚至出現暴飲暴食與自殘的行為,以及趨向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的症狀。 根據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比其他人更難轉換想法,因為憂鬱症會讓人難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此外,容易陷入反芻思考的人,也可能會愈憂鬱。 究竟該如何阻止這種反芻思考的模式?《Hello醫師》以下將提供6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教你如何不讓負面情緒影響日常生活。 1. 做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 當您發現自己又陷入反芻的思緒時,請開始做別的事情,以轉移注意力,例如打電話給家人或朋友、看電影、運動或看書等。(推薦閱讀:失敗又怎樣!這樣建立自信愛自己) 2. 設定有辦法完成的目標 抱持完美主義或是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時,可能會引起反芻思考。因為太多做不到的目標,可能會讓我們只糾結在為什麼沒有達成,或是如何才能達成等。因此,不妨設定一些有辦法完成的目標,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以及過度檢討的風險。 3. 練習冥想 冥想可以有效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並保持心理的平靜。若您發現自己又陷入重複的想法時,請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來並深呼吸,練習只關注在自己的呼吸上,不要去想任何事。(延伸閱讀: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4. 找出引起反芻思考的原因 當您發現自己又陷入思緒時,記記錄當下的周遭環境,包括地點、時間、身邊有誰,以及當天做過的事等。幾次以後,您就知道自己最好避免去哪些類型的場合,以免一不小心又開始回想過去。 6. 原諒自己建立自信心 愛反芻思考的人通常會過度自我反省,因此,請多多肯定自己的成功,原諒自己的錯誤。可透過不斷地照顧自己,以及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來建立自信心。 5. 寫下具體的解決步驟 要終止反覆回想的思維模式,不妨展開實際的行動。當下次又陷入思緒時,不妨想出一套解決方法和期望,具體地寫在紙上,這麼做除了可中斷反芻思考,也能幫助您向前邁進。當你列出解決方法後,不妨照著這些步驟,開始慢慢地逐一實踐。 反芻性思考會讓我們感覺孤獨,所以如果能找親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諮商師,和他們聊聊,除了能分散注意力與幫助中斷反芻思考之外,您還可能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而得到意外的收穫喔!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汪星人竟變夢靨?恐犬症不只單純怕狗

狗狗是大部分人覺得可愛、喜歡飼養的寵物,狗展現的忠心耿耿、熱情或開心時搖尾巴的動作,總是特別療癒,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事實上,有些人對狗可是避之唯恐不及,今天就來了解「恐犬症」(Cynophobia)這種專有名詞,本文將為您解析恐犬症的原因、症狀、與單純不喜歡狗的差別在哪裡、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為什麼人會怕狗 每個人身邊多多少少都有怕狗的朋友,造成他們怕狗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是來自於小時候被狗咬的陰影,或是看到別人被狗咬而心生恐懼,這些原因其實也是引發恐犬症的因素之一,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雖然目前仍無確切的研究能指出恐犬症的真正原因,然而,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跟先天遺傳有所關聯,假如您的親戚或家屬有恐懼症的病史,您罹患恐犬症或是其他恐懼症的機會也會提高。 恐犬症跟單純怕狗不同 恐犬症一般發生在10歲左右的年紀,症狀的持續時間不一定,有些人可以自行克服,而有些人卻擺脫不了怕狗的恐懼。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恐犬症,想要區分恐犬症跟不喜歡狗的差別,其實可以從以下2種方面來觀察: 懼怕程度:有些人只怕大型犬隻,對於吉娃娃或是臘腸犬之類的小型犬,反而會覺得可愛而親近,但是如果是有恐犬症的人,可能會完全無法接受任何的犬類,甚至並不需要接觸到狗存在的環境,只要看到狗的圖像或是想到跟狗有關的事情,就會覺得害怕、噁心或厭惡。 身體反應:嚴重的恐犬症患者,若直接近距離與狗接觸,很可能會因過度懼怕,而產生發抖、尖叫、出汗、呼吸困難或心跳加速等生理現象。簡而言之,恐犬症就有像過於歇斯底里的感覺,只要連自己都覺得「我也怕得太誇張了吧!」,就很有可能是恐犬症在作祟。 恐犬症如何治療 不喜歡狗的人不在少數,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處在有狗的環境,只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還是能不被恐懼或厭惡的感覺過度影響,但是恐犬症發作時,若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因為好朋友家中養了狗,開始不願意到他家作客,也許您可以考慮以下3種方式,試著克服對狗的恐懼: 暴露療法(或稱減敏感治療法):屬於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在治療師的輔助下,帶領患者進入存在著懼怕事物的情境。在一項關於使用暴露療法治療恐犬症的研究中,有些患者接觸了,繫著韁繩的真實犬隻,另一組別則在腦海中想像自身與狗相處的情境,結果顯示,2種方式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怕狗程度,不過真實接觸的組別的成效仍稍高出一些。即便如此,透過想像的方式,可以讓一些恐犬症較為嚴重的患者,更容易踏出治療的第一步。 藥物治療:雖然暴露療法相當有效,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仍需要透過β受體阻斷劑(β-blockers)或是鎮靜劑,來降低患者在懼怕時,飆升的腎上腺素導致心跳加速、顫抖、血壓上升等情況,讓治療的過程能夠更加順利。 足夠的決心: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暴露療法一樣,如果患者自己有足夠的動機與毅力,也能自己在家利用想像的方式,嘗試自行克服對狗的恐懼。當然由於沒有專業人員陪同,建議不要跳級挑戰,直接接觸狗,以免患者一下被恐懼感壓垮而崩潰,或是狗狗不受控而咬人,使得恐犬症的治療不僅回歸原點,甚至因此惡化。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沒這麼愛你~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戀愛觀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人常常照鏡子或自拍,我們可能會開玩笑說他很自戀。自戀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一位美男子納西瑟斯(Narcissus),因為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無法自拔而死。而精神疾病對自戀的定義,則是指過度自我膨脹、活在完美愛情幻想裡的人格特質。本文將介紹自戀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特徵、造成的原因以及患者的戀愛方式,帶您知道跟自戀的人談戀愛,會發生什麼事。 從神話衍伸出的精神疾病名詞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提到,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很容易被別人的批評刺傷或擊倒,他們可能會不屑一顧、愛生氣,甚至會有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就是減少與外界接觸的頻度和程度)的行為。若同時出現下列多種特徵,就可能有屬於自戀型人格: 需要別人過度的讚美 缺乏同理心 過度自負,把自己看得格外重要。 過度專注幻想擁有無止境的成功、無限大的權力、過人的美貌和過於完美的愛情。 喜歡掌有特權,或是擁有特殊待遇。 喜歡利用、剝削別人。 會嫉妒、羨慕別人,但又常常認為是別人嫉妒、羨慕自己。 自大,態度或行為舉止傲慢。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原因 罹患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確切原因,至今還未完全確定,但專家相信,不論是基因、生長環境,還有早期的生活經歷,都有可能造成此病。 奧地利知名精神分析醫師漢斯.柯赫(Heinz Kohut)也認為,自戀是人格發展重要的一環,而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只不過是發展停滯,需要透過更多培養,才能正常發展。 自戀型人格疾患的愛情觀 和自戀的人談戀愛,多少都會讓人懷疑:「他真的喜歡我嗎?」事實上,大部分有自戀型人格的人,他們的愛情模式都是遊戲之愛(Ludus love)。對他們而言,談戀愛像是一筆交易,或一場遊戲,目的是從感情中獲得地位和權力,甚至提高自尊心。自戀型人格的遊戲之愛,會有以下幾種特徵: 拒絕討論彼此的感情瑣事 在另一半面前跟別人調情 不讓家人朋友知道另一半的存在 指望另一半會讀懂自己的心 常常讓對方找不到人,也不會主動打電話、傳訊息。 忽冷忽熱,欲拒還迎。 喜歡承諾做不到的事,或是乾脆不遵守承諾。 說謊成性,滑頭滑腦,很難定下來。 約會初期進展快速,甜言蜜語,會送禮,並善於誘惑對方。 喜歡責怪另一半,扮演受害者。 不過,自戀的人談戀愛時,並不是只會利用伴侶而已,他們對伴侶還是會產生正向的情感,只是可能不會深愛對方,所以才稱為遊戲之愛,並經常會讓另一半傷心。當一段感情已經偏離他們原本預期的路線之後,他們會變得冷酷、易怒、喜歡批評另一半,然後繼續尋找下一個交往對象。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顏色影響消費?操縱人心的色彩心理學

生活中處處都是顏色,但顏色不光只跟藝術美感有關,還能影響、並反映出我們的心理情緒和生理狀態,甚至還會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聯想。因此許多廣告設計、室內裝潢都有參考顏色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色彩心理學(Color Psychology),或稱色彩療法(Chromotherapy)。下列將為您介紹色彩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各自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色彩會影響行為和生活 色彩療法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科學家對它抱持懷疑,但色彩療法在人類歷史上其實已經超過2000年,包括德國詩人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都有著作《論色彩學》(Theory of Colors)來闡述自己對色彩的觀察,這對現今研究色彩和精神層次關係的學者來說,都非常重要。不過近來已經有一些實驗,證明顏色的確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生活,例如: 暖色系(紅色、橘色、黃色)的安慰效果,比冷色系(綠色、藍色、紫色)來的好。 藍色的街燈具有冷靜的效果,可以降低犯罪率和自殺率。 運動員如果全隊都穿著黑色,受罰的機率偏高。 紅色可以激發速度和力量,所以在有些體育賽事上常常看到。但學生若在考試前看過紅色的東西,對考試的表現會有負面的影響。 顏色會影響品牌印象和購買意願 雖然顏色對人體的影響,目前還在研究階段,但生活中我們所見的廣告、品牌,或是網站的配色,早已運用了色彩心理學,來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以及品牌印象。以下舉一些知名品牌為例子: 紅色:代表熱情、活力,不但吸睛,還可以引起購買慾,例如:可口可樂(Coca-Cola)公司。 橘色:雖不如紅色強烈,但一樣吸引人,同時也代表創造力,例如:美國家庭裝飾品與建材的零售商家得寶(The Home Depot)。 黃色:讓人聯想到正面的、陽光的形象,例如:家居品牌 IKEA的商標。 粉色:通常是女性用品最優先採用的顏色,例如:知名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官方網站。 綠色:讓人聯想到大自然,例如:加拿大衣服品牌Roots的海狸商標。 藍色:會讓人有質感佳、安全又可靠的感覺,例如:社群媒體Twitter就是用這樣的配色。 紫色:在色彩學中,紫色多半會令人聯想到皇室,象徵力量和知識,例如:知名網站雅虎(Yahoo)的商標就是紫色。但大面積的紫色會讓人產生挫折感, 棕色:和綠色一樣,棕色同樣會讓人聯想到大自然,同時也讓人產生安全、可靠的感覺,例如:世界最大的快遞承運和包裹運送公司優比速(UPS),商標底色和官方網頁上方都是以棕色為底,凸顯出品牌的可信度。 白色:一般來說,白色會讓人聯想到純真,常常以黑色當底,以便吸引消費者,例如:愛迪達(Adidas)的官方商店,網站上方就使用黑底加白色商標。 黑色:在色彩學中,黑色代表高雅、神秘,例如:知名的時裝品牌香奈兒(Chanel),就是黑色設計成的商標。 金屬色:許多科技產品都是金屬色,所以常常讓人產生前衛、現代、新穎的感覺,例如:蘋果公司 (Apple)商標。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購物狂為何失心瘋?3種心理突破盲腸

對現在的人來說,購物(Shopping)已經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不論是出去逛街或是線上購物,它都能刺激人購買的慾望。我們會買需要的東西,也會買想要的東西,有的人將後者當作給自己的獎賞和娛樂,有的人卻把它定義為提升自我價值的點綴品,對此,以下將舉出購買行為的3個常見心理,提醒您不要衝動購買,買東西前務必三思,才能避免花不該花的錢。 1. 購物要理性還是感性 普遍上,比起衝動性購買行為(Impulse buying),多數人會認為理性購買才是好的,但其實這兩者都需要做到平衡,因為人並非機器人,我們沒辦法做到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以購買手機為例,使用者不會主觀只憑外形和顏色就決定要不要買,他當然也會去查看其內部功能、晶片處理器、支援系統等等客觀因素,再考慮該不該購買。 另外,我們可能並不是要購買產品本身,而是它的服務或其消費行為的附加價值,好比說,申辦健身房會員卡者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會員而已,乃是要用健身房所有的設施,幫助鍛鍊身體肌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購買動機,若仔細觀察,您會發現,我們往往不是為買東西而買,就像年輕人買美食只求曬美照,情侶互送禮物是要拉近彼此關係。 2. 名牌和跟風本身就有盲點 情感和自我價值可以說是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它也是人基本需求的一種,對有的人來說,它甚至能超越其物件原本的價值,像是父母或另一伴贈送的禮物。此外,東西本身也帶有一定的象徵性價值和社會地位,尤其是名牌配件或明星代言的產品,消費者會覺得只要穿戴和擁有它,就意味著自己得到了某種權威,走起路來也有風。 大部分人都是跟風的消費者,亦是所謂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在台灣更是常見,只要有人排隊的地方,我們都想過去湊熱鬧。按照社會認同(Social Proof)的理論,其主張跟著群眾做準不會錯,然而,這思想卻有很大的盲點,因為消費者需要自行判斷是非,而多數人在當下是沒辦法做出冷靜分析的,所以才會造成排隊人潮愈來愈多,看見別人有我也要有。 3. 誘因推陳出新超勸敗 為回饋消費者的支持,賣方或店家想必會給予相較的獎勵機制以示感謝,特別對於忠實的老顧客來說,這種肯定方式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已經對貴公司產生了難以磨滅的情感及回憶,並不會輕易離開「舊愛」。 除了對產品或服務的熟悉,「簡單」是刺激消費者購買的不可或缺要素,我們都想要一看即懂的東西,尤其在今天資訊量爆炸的時代中,多數人不再有心思和耐心慢慢看,過於複雜、難理解就將其略過,反而愈簡單易懂的產品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說到心理諮商,大部分浮現的畫面皆為病患和諮商師面對面坐著,或者是諮商師仔細聆聽患者的困擾等,但當其想法與情感無法透過言語清楚表達時,藝術治療(Art psychotherapy)便能夠派上用場。 究竟藝術治療是什麼?如何從中分析創作者的心理狀態?《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您詳細介紹藝術治療的定義與適合的對象,並分享其可能帶來的好處。 藝術治療重視創作過程與分享 你可能在某些電影或是影集中看過類似的場景:治療師拿著某個人的作品,指著畫面上的圖來解釋作畫者的心理狀態,這是影視中常見的一種藝術治療。 不過,正式的藝術治療可不只畫圖而已,廣泛的藝術治療還包含著色、畫圖、創意寫字、黏土、拼貼畫、雕刻等各種手作藝術,診療室會擺放各式各樣的工具,讓患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藝術治療最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和結束後的分享。創作過程中,病患多半會降低防禦心,專心一意在創作上,並藉此抒發情緒,而諮商師便能從患者用心完成的作品中,察覺不少蛛絲馬跡,並依照成品去解釋其心理狀態,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藝術治療無關美術能力 有些人會認為「藝術治療」只適合有美術天分的患者,但是這種治療方式跟美術能力沒有關係,比起「藝術」本身,它更像是一種溝通的橋樑。下列為6種適合進行藝術治療的對象: 還不太會說話的小孩,或是喪失語言能力者。 任何類型的精神病患者。(延伸閱讀:認識精神病疾患)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者。 具有學習或社交發展障礙的人。 被施暴,或是被性侵的被害者。 患有失智症、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症狀的病人。 除了上述各類型的病人之外,能受到藝術治療幫助的對象十分廣泛,一般人不論什麼年齡,透過個人或是多人進行也都可以。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藝術治療,下面舉個經典的藝術治療題材,與它的解析方式。 從繪畫的內容分析創作者心理 「雨中人」是心理諮商一個很有名的繪畫主題,它可以衡量受試者的壓力狀態、心理防禦機制、焦慮程度等。其方法是讓受試者畫下「自己在雨中」的場景,治療師可根據以下6點進行重點分析: 雨具:雨具代表受試者的「保護措施」,有畫出雨具的人代表面對壓力可以有效處理;沒有畫出雨具的人則代表受試者現在很無助、缺乏安全感。 人物對象:如果受試者畫出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這些人則代表受試者面對壓力時會尋求抒發出口。 雨的大小:雨滴大小和雨量都代表環境壓力的嚴重性,雨滴愈大愈多,代表壓力愈大。 鈕扣數量:如果人的衣服上畫有鈕扣,鈕扣數量愈多代表受試者愈需要依賴別人。 畫面的大小:畫面大代表受試者有虛榮心、需要認可;畫面小則代表受試者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 人物的面對方向:畫面中的人物面對正前方代表面對壓力的能力;面對側面代表渴望避免兩難的情況;背對的人物則代表不想要被關注。 藝術治療也可幫助人格發展 除了正式的治療、復健之外,藝術治療也有助於人格發展、刺激創作潛能;即使自己在家也可以做些藝術相關的小活動來放鬆心情,例如幾年前曾在全世界颳起一陣「曼陀羅著色本」旋風,市面上擺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著色本,很多人說上了色之後覺得「很療癒」,這是因為著色後的成品可以帶給他們成就感,放鬆心情之餘還能刺激創造力。(同場加映:心理防衛機制是什麼?你我的潛意識都會保護自己) 研究更指出,雖然自己在家從事藝術相關活動算不上正式的藝術治療,但閒暇之餘,或是壓力大、心情煩躁時,都可以有效的幫助心情緩和,也具備自我療癒的功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爭執時,經常會聽到有人脫口而出,某某人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甚至有時我們也會出現有人要加害的念頭,不過一般來說,偶爾出現這種情形是正常的,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但若情況十分嚴重,那便有可能是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 disorder)。 被害妄想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其中一種,通常會伴隨其他精神疾病發作,以下《Hello醫師》為您介紹被害妄想症的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 被害妄想症的症狀 被害妄想症患者經常覺得有人在監視或想傷害自己,甚至常覺得遭人跟蹤而報警,但一切卻只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就算親友解釋實際情形,患者通常仍會堅持己見,以下是其可能述說的話: 「鄰居晚上偷闖進我的房間,偷走我的衣服。」 「警察在跟蹤我,而且想要審問我。」 「同事偷在我的茶裡下毒,所以味道很奇怪。」 「街上有人在監視我,而且想偷走我的東西。」 被害妄想症患者在描述時,可能會表達地很模糊,像是:「他們要來抓我了。」但卻說不清楚他們是誰;有時患者會到警局報案,在警方證實安全後,他們仍認為是政府的陰謀,藉此說服自己;此外,患者也常覺得孤立無援,沒有人相信或幫助自己,甚至對於親友的無作為而生氣。 被害妄想症的原因和徵兆 童年的創傷跟精神疾病的產生有很大關係,被害妄想症也不例外,目前仍不確定有哪些特定原因,會引起被害妄想的症狀,不過患者通常會有以下情形: 過度擔憂和反芻思考(Ruminations):總是擔心東擔心西,是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典型症狀,不少研究都發現,妄想症患者擔憂的頻率與焦慮症不相上下,長期的擔心很可能會引發被害妄想症,因此,減輕焦慮可能可以預防妄想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沒自信、內心負面:容易妄想的人,通常都覺得自己很脆弱、無法融入人群,或者低人一等。學者發現可以透過一個人的對自己負面想法,來預測一個人是否有被害妄想症,另外,被害妄想症患者也容易對自己太過挑剔。 人際敏感度太高:學者發現被害妄想症患者的人際敏感度通常較高,代表他們在面對批評或拒絕時,容易看得太重,甚至在一般的相處,也容易過度解讀,認為其他人有惡意。焦慮和憂鬱程度愈高,人際敏感度也愈高。 有失眠問題:研究指出失眠者發展出妄想意念(Paranoid ideation)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了3倍,因此治療失眠和改善睡眠品質,可能是降低罹患被害妄想症的重點。 不理性且擅下斷論:根據2014年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刊登的研究,有被害妄想症狀的人,較武斷和衝動,容易擅下斷論,例如:看見路人拿起手機,就以為是在拍自己的照片;或看見一群人在笑,就以為在笑自己。研究也指出,這類人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表現較差、智力下降、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如何治療被害妄想 許多精神疾病可能都有妄想症狀,所以治療方式會依不同疾病而不同,不過,若曾有創傷或者失眠的問題,一定要優先處理。另外,減輕患者的焦慮也有助於病情,因此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或其他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也是一種選擇。 此外,研究發現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能有效減輕焦慮和反芻思考的症狀,進而降低被害妄想的發生機率。 患有妄想症的病人,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需要專人協助才能正常生活,但是,有時候妄想症患者會不信任專業人士,會讓治療難上加難,因此有時候妄想症患者需要住院照護。 同理被害妄想症,協助分辨真假 照顧有被害妄想症的病人相當辛苦,因為即使知道不是真的,還是得聆聽病人敘述整個受迫害的過程,有時候,病人還會認為你也想傷害他。所以有時候,雖然很想告訴親人真相,並告訴他這些都只是幻想,但是可能也只是有害無益,較好的方式應該是陪伴病人,並嘗試同理他,以關心的口吻表達:「我知道你壓力很大…」,進而達到同理的目的。 建議照護者可以諮詢專業人士,學習如何替病人執行現實測驗(Reality testing),幫病人練習分辨事物的真假,並分析病人妄想內容給他聽,關於哪部分是真實、哪些是想像出來的,協助病人慢慢恢復對現實的判斷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懼怕的東西,從無形的事物,例如怕黑、怕獨處,一直到怕蛇、昆蟲或懼高症等。 恐懼感在我們日常生活很普遍,若平時不容易遇到這些刺激,或情況不嚴重,其實不一定需要治療;相反地,如果情況嚴重,就成了恐懼症,以下《Hello醫師》將詳細介紹恐懼症的類型、成因、症狀與治療。 恐懼症的3大類型 恐懼症的類型有很多,根據懼怕的事物或情況,可分為以下3種主要類別。 特定、單一恐懼症(Specific/Simple Phobia):這是最常見的恐懼症,包括懼怕特定事物,例如:動物或人物,或害怕小丑、看牙醫等;怕黑或怕打雷等環境因素;甚至是某種情境,例如:怕坐飛機或幽閉恐懼症等。某些特定恐懼症似乎跟遺傳相關,整個家庭的人都懼怕同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面對人群,或和他人交流,患者也會避免使用公共廁所,或在公共場所吃飯,較害羞或孤僻的小孩,或小時候有過負面的社交經驗,都較容易導致社交恐懼症。 懼曠症(Agoraphobia,又稱廣場恐懼症):患者發作時,會害怕待在難以離開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演唱會或搭大眾交通,許多患者都會有恐慌症的症狀,出現身體不適、冒汗、發抖或心悸(Palpitation)的情形。 長期恐懼症多在成年形成 小孩的恐懼症,通常發生在5~9歲之間,而且通常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長期的恐懼症都較晚發生,尤其是在20多歲間形成。跟小孩相比,成人的恐懼症會持續較多年,而且較難自我痊癒,恐懼症可能會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其他類型的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憂鬱症(Depression)或毒品濫用。 恐懼症的4種典型症狀 患者受到特定刺激後,會出現持續、且源源不絕的恐懼感或焦慮, 對特定事物,產生誇張、不合理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例如:若是野狗衝上來,害怕是合理的,不過若是繫了牽繩、溫馴的家犬經過,卻極度的害怕或是逃跑,那就是恐懼症的症狀。 患者會明顯避開特定事物、行為或情形, 出現和焦慮症相關的症狀,例如:顫抖、心悸、冒汗、呼吸急促、頭暈等症狀。 恐懼症的2種治療方法 幾乎所有類型的恐懼症都能成功痊癒,藥物較少用於治療恐懼症,若是醫師有開藥,通常是為了降低病患嚴重的焦慮感,以下為2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特定恐懼症治療:透過減敏感療法(Desensitization),刻意讓患者逐漸接觸懼怕的事物,漸漸降低恐懼感。 廣場、社交恐懼症:需要花更多時間治療,並且需要專業協助,像是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療法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父或母身故!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成長中的孩子,可能遭遇的最大壓力、重大事件,莫過於父或母身亡。而且,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他們處理情緒的方法也會不一樣。一般而言,在孩童時期經歷父母身故的情況,會在孩子的精神、心理上,以及人際關係方面,留下一些創傷,並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精神與心理的悲痛 父母身故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造成精神、心理上重大悲傷。精神、心理上的悲痛有不同類型,如:感到悲傷、不幸、焦慮(Anxiety),和增加壓力。此外,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其中之一存活下來的人,對身故另一半的態度,也會對孩子心理壓力有深遠影響,因此需要正向面對,以免造成對孩子的影響。 小學階段孩童會有的悲傷表現 若在小學階段時失去父親或母親,孩子們感到很哀傷,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因為他們跟大人一樣,也會有傷心的感覺。美國學校心理師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NASP)專家指出,這階段的孩子,已經會表達他們面臨的情緒衝擊,與親人間分離後的感受,行為會退化、並出現暴躁行為,或是不斷重複相同的問題。 青少年會有的悲傷表現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了解,父親或母親身亡,表示將永遠與他們天人永隔。他們可能會出現退縮的徵兆,變得更依賴朋友,或是很不願意與存活下來的爸爸或媽媽分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青少年處理情緒的方法,與年紀較小的孩子大相逕庭;當他們面對情緒上的高度難題、悲傷時,可能會求助毒品或酒精慰藉,以逃避面對現實。 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影響 儘管孩子可以慢慢克服悲傷的心情,回到正常生活,但對於父親或母親身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可能會一直持續;有時候,甚至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讓他們的自尊,或在與別人建立關係上出現問題。除此之外,性別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男孩將來大多會表現得更自主,女孩則可能會出現憂鬱(Depression)的傾向。 幫助孩子克服父或母身故帶來的悲傷 面對父親或母親身故,每個孩子的感受、復原能力、情緒反應都不同。孩子若能與存活的家長更貼近彼此、關係變得更緊密,將更能幫助孩子克服父或母身故,帶來的悲傷。存活的爸爸或媽媽,對孩子投入更多愛心、照顧,讓他們儘早遠離悲痛、哀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不敢直視一群孔洞?原來是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與治療方法報你知

看到密密麻麻的孔洞時,你是否會感到一陣的不舒服呢?在網路上有許多相關圖片,供大家挑戰對於觀看縝密孔洞或點點的忍受極限,對於這種畫面有反感的人,很可能是有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然而,密集恐懼症真的是一種疾病嗎?需不需要治療?《Hello醫師》以下帶你進一步認識密集恐懼症的定義、原因與治療方法。 什麼是密集恐懼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密集恐懼症雖然被解釋為「對洞的恐懼」,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突起物或其他密集聚在一起的圖案,也同樣能令患者感到不舒服。根據統計,近15%成年人曾患密集恐懼症,其中以女性占多數。 當密集恐懼症者看到觸發物(Trigger)時,容易出現嚴重害怕、噁心、搔癢、出汗、顫抖或恐慌等症狀。 (延伸閱讀:為什麼會怕黑?4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密集恐懼症是精神疾病嗎? 關於密集恐懼症是否算是一種疾病,科學界仍然還有一些爭論。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定義,真正的恐懼症,需要引起並達到一定程度的恐懼和擔憂,並足以干擾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密集恐懼症仍不符合條件。 目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即美國最常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還沒有正式承認這種精神疾病,不過只要症狀持續發生或是過度嚴重,並導致嚴重的障礙或困擾,就可廣泛地被歸類為特定的恐懼症,而專家表示,比起恐懼,密集恐懼症者更容易對密集孔洞感到厭惡。 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 研究家們目前對密集恐懼症,推測出4種可能的原因: 遠離動物的攻擊:地球上許多有毒動物的表皮,都是密集的排列圖案,例如眼鏡蛇、河豚或毒蛙等。因此,人類可能會對些圖騰,做出強烈的反應,以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侵害。 避免致命的疾病:如麻疹(Measles)或天花(Smallpox)等致命的疾病,會使皮膚出現圓形的皮疹(Rash),所以密集恐懼症狀也可能是人們為了避免生病,而發展出的反應。 純粹不喜歡畫面:有些人可能會對孔洞排列產生的明暗組合,感到特別敏感。研究家表示,類似孔洞的圖案組合,可能會產生一種令人不舒服的視覺能量。 有社交焦慮:有些研究家認為,對空洞的恐懼可能是來自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因為這群圓圈可能看起來就像是正在盯著我們的眼睛或臉。 觸發密集恐懼症的物品 根據2013年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有16%的受試者在看蓮花的種子莢時,感覺厭惡或不舒服。 諸如蜂窩、蓮子莢、石榴的剖面、草莓、果肉中排列的種子、泡泡紙、昆蟲的眼睛、珊瑚或皮膚病所出現的孔洞或腫塊等,皆為密集恐懼症相當常見的觸發物。另外,人工設計的圖騰或是某些動物外皮,也可能會引起密集恐懼症者的反感。 如何治療密集恐懼症? 害怕密集孔洞的人,也還患有其他精神疾病,例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社交焦慮、恐慌症(Panic disorder)、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等,但由於密集恐懼症不是真正的疾病,若還不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就不需要進行治療。 若經醫師診斷後,認為需要,一些研究指出,可以依照醫師指示,服用一些抗憂鬱藥,如舍曲林(Zoloft),並配合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談話來改變潛在的想法和行來獲得改善。(同場加映: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PTSD的定義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以下簡稱PTSD)指的是一種精神疾病。您會因過去的經歷而引發恐慌發作。對許多人來說經歷創傷之後,心裡會受到毀滅性的傷害,但是有些人在歷經事故或戰爭之類的痛苦,或令人震驚的事件後,會發展為PTSD。患者會發現自己一直在思考創傷事件,它會影響您的生活,且很難適應這一段時間的變化,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使您逐漸康復。 PTSD有多常見? PTSD很常見,通常它對女性的影響多於男性。這是因為大多數女人比男人對變化更敏感,因此她們會感受到更強烈的情緒。這個疾病會影響任何年齡的患者,甚至是兒童。不過,可以通過減少風險因素來避免和管理。 請與您的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 PTSD的症狀 PTSD的常見症狀有: 無法停止思考致病的事件:當您患有PTSD時,您會不斷反芻思考、產生幻覺,以及做惡夢,反覆地重現受過的創傷。 迴避社交生活:由於擔心自己會恐慌發作,患者會不希望與其他人見面,或者避免會使您想起創傷的人、事、時、地、物。而這樣迴避的結果,是與家人和朋友分離和孤立的感覺愈來愈強,以及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情緒比以前更強烈:這意味著您可能會更煩躁或更沮喪,或者經常情緒低落。 與人相處有困難:包括感覺或表現出愛意,或者感到非常緊張不安或容易被嚇到。 睡眠障礙:您可能難以入睡,難以專心。 生理上的症狀:在身體上,您可能會遇到血壓和心率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緊張,噁心和腹瀉等症狀。 可能有些症狀或症狀未在上面列出。如果您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生。 PTSD的原因 PTSD的病因目前仍然未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您若經歷過實際的創傷,或曾經受到死亡威脅、嚴重傷害或性侵事件,這些都會導致您罹患PTSD。另一方面,下列也是罹患PTSD的原因: 焦慮和憂鬱症(Depression)等心理問題。 從兒童時期就經歷過嚴重創傷。 受性格所影響 您的大腦在控制身體,及在壓力下所釋放的化學物質和激素所導致。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通常會對尋求治療感到羞愧,並希望延遲去看醫師。但是,PTSD是可以治癒的。您愈早尋求治療,便會越早康復。如果您有以下任何情況,請聯繫醫師: 如果您對創傷事件的想法和感覺困擾超過1個月。 如果您的消極想法和感受很嚴重。 如果您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如果您認為自己可能會受傷或自殺。 PTSD的風險因素 造成PTSD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尤其是經歷過人生中的難關時。但是,某些因素可能使您在發生創傷後發展為PTSD,例如: 遭受強烈或持久性的創傷。 年輕時曾經歷過其他創傷,包括童年時期的虐待或受到忽視。 從事容易增加創傷風險的工作,例如軍人和醫護急救人員等。 還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或憂鬱。 缺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家族中有人患有精神健康問題,包括創傷後壓力症或憂鬱症。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面臨著壓力,但是有些人更容易患上PTSD。導致PTSD發展的最常見事件包括: 歷程戰爭 童年受到忽視和身體虐待。 受過性侵。 曾遭受身體上的攻擊。 曾受武器威脅。 其他許多創傷也可能導致PTSD,例如發生火災、自然災害、搶劫、車禍、飛機失事、酷刑、綁架、罹患絕症、恐怖攻擊,以及其他威脅到生命的事件。 PTSD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PTSD? 受到創傷事件後以來至少一個月,醫師才能確診是否罹患PTSD。如果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您遇到上述症狀,則應去看醫師。出現PTSD症狀,醫師會檢視您的完整病史和身體檢查來進行評估。儘管沒有專門用於診斷PTSD的方法,醫師仍可使用各種測試來排除身體疾病作為症狀的原因。 如果未發現身體有其他疾病,您可能會被轉介給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或其他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家會使用專門設計的訪談和工具來評估一個人的焦慮症狀。醫師會根據報告診斷您是否罹患PTSD,包括由症狀引起的任何功能問題。然後,醫師確定症狀和功能障礙後,若PTSD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則會確診為PTSD。 如何治療PTSD? 治療PTSD意味著您需要控制自己的生活。最一開始的治療方法是心理治療,通常會與藥物結合使用。當您結合使用這些治療方法後,您的症狀即可得到改善。此外,您需要學習技巧以解決症狀,並幫助自己感覺更好。如果再次出現任何症狀,您的醫師會教您如何應對。這些療法將有助於治療與創傷經歷有關的問題,例如:憂鬱、焦慮、吸毒,或濫用酒精。 有許多心理學方法,能幫助您發現問題並正確解決,例如認知療法,暴露療法和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 認知療法:可以幫助您了解自己為什麼陷入創傷記憶的原因。 暴露療法:可以幫助您安全地面對令人恐懼的事物,以便您可以學會有效地應對它。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通過一系列引導的眼球運動使眼球運動減敏和重新處理,有助於您處理創傷記憶,並改變您對創傷記憶的反應。 您可能需要一些藥物,來治療PTSD症狀。如抗憂鬱藥,能幫助緩解憂鬱和焦慮症狀。抗焦慮藥物可改善焦慮和壓力感;當您的症狀涉及失眠或反復發作的噩夢時,使用哌唑嗪(Prazosin)。 PTSD的生活調整與居家治療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PTSD: 遵守您的治療計劃並保持耐心。 了解有關PTSD的資訊,這樣做可以幫助您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訂定有效的治療策略。 充分休息、飲食健康、運動、放鬆。 避免咖啡因和尼古丁,這會使焦慮更加嚴重。 請勿濫用酒精或藥物來麻木您的感覺,否則可能會引起更多問題,並阻礙真正的康復。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