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心理疾病之外,生活中很多情形都與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恐懼、仇恨、 厭男 厭女 、自戀、自卑、 自信 、哀傷、性別平權等等。舉凡攸關乎情緒的日常,都與心理健康脫不了關係。

基礎知識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您的腦海裡會時常反覆上演過去的負面回憶,或常覺得悔不當初嗎?這稱為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或稱反芻思維),指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反覆想著過去的事。 若長期反芻思考容易讓人感到悲傷、焦慮和憤怒,並消極且悲觀地思考自己的事情,較無法解決問題。同時也會感覺缺乏動力、注意力降低等,甚至出現暴飲暴食與自殘的行為,以及趨向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的症狀。 根據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比其他人更難轉換想法,因為憂鬱症會讓人難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此外,容易陷入反芻思考的人,也可能會愈憂鬱。 究竟該如何阻止這種反芻思考的模式?《Hello醫師》以下將提供6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教你如何不讓負面情緒影響日常生活。 1. 做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 當您發現自己又陷入反芻的思緒時,請開始做別的事情,以轉移注意力,例如打電話給家人或朋友、看電影、運動或看書等。(推薦閱讀:失敗又怎樣!這樣建立自信愛自己) 2. 設定有辦法完成的目標 抱持完美主義或是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時,可能會引起反芻思考。因為太多做不到的目標,可能會讓我們只糾結在為什麼沒有達成,或是如何才能達成等。因此,不妨設定一些有辦法完成的目標,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以及過度檢討的風險。 3. 練習冥想 冥想可以有效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並保持心理的平靜。若您發現自己又陷入重複的想法時,請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來並深呼吸,練習只關注在自己的呼吸上,不要去想任何事。(延伸閱讀: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4. 找出引起反芻思考的原因 當您發現自己又陷入思緒時,記記錄當下的周遭環境,包括地點、時間、身邊有誰,以及當天做過的事等。幾次以後,您就知道自己最好避免去哪些類型的場合,以免一不小心又開始回想過去。 6. 原諒自己建立自信心 愛反芻思考的人通常會過度自我反省,因此,請多多肯定自己的成功,原諒自己的錯誤。可透過不斷地照顧自己,以及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來建立自信心。 5. 寫下具體的解決步驟 要終止反覆回想的思維模式,不妨展開實際的行動。當下次又陷入思緒時,不妨想出一套解決方法和期望,具體地寫在紙上,這麼做除了可中斷反芻思考,也能幫助您向前邁進。當你列出解決方法後,不妨照著這些步驟,開始慢慢地逐一實踐。 反芻性思考會讓我們感覺孤獨,所以如果能找親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諮商師,和他們聊聊,除了能分散注意力與幫助中斷反芻思考之外,您還可能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而得到意外的收穫喔!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過度換氣:定義、症狀、原因、治療與改善方式

過度換氣的定義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意即頻率又快又深的呼吸,又稱過度呼吸,或超呼吸。通常健康的呼吸活動會在吸入與呼出的二氧化碳之間達到平衡,一旦過度換氣,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大於吸入的量,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快速降低,破壞體內平衡。而體內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致供應腦血流的血管變窄,減少腦血流供應,發生頭暈及手指發麻等症狀,嚴重的過度換氣甚至會使人喪失意識。 對某些人來說,過度換氣不常見,僅是遭遇壓力或恐懼的偶發性驚恐反應。但對有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的人來說,過度換氣的現象會因為情緒狀態起伏(例如憂鬱、焦慮或憤怒),而頻繁發作。若需要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過度換氣的症狀過度換氣的症狀包括: 感到焦慮、緊張或緊繃。 頻繁嘆氣或打呵欠。 心跳加速,心臟好要跳出來。 頭重腳輕、暈眩、重心不穩。 手、腳及嘴巴周邊感到麻木或刺痛。 胸悶,胸口感到壓迫或疼痛。 下列是較少發生,且可能較不明顯的其他症狀,不過仍然與過度換氣有關: 頭痛。 放屁、脹氣、打嗝。 抽搐。 冒汗。 視力變化,如視力模糊或視野狹隘。 注意力或記憶出問題。 失去意識、昏倒。 以上可能沒有列出所有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若出現上述症狀、反覆出現上述症狀,或對症狀有任何疑惑,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都不太一樣,建議與醫師討論,以獲得最妥善的照顧。此外,過度換氣可能十分嚴重,症狀持續20-30分鐘,若出現下列症狀,請群求醫療協助: 第1次過度換氣發作。 即便嘗試居家療法,過度換氣的症狀仍然持續惡化。 疼痛。 發燒。 出血。 過度換氣的原因諸多因素都可能造成過度換氣,最常見的原因是焦慮、驚恐、緊張或壓力,通常會以恐慌症的形式發作。其他可能導致的因素包含: 出血 使用興奮劑 用藥過量,如過量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 嚴重疼痛。 懷孕。 肺部感染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或氣喘(Asthma)。 心臟疾病,如心臟病發作。 糖尿病酮酸中毒,即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併發症。 頭部受傷。 前往海拔超過1800公尺的地區。 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 下列危及性命的問題也可能造成過度換氣:心臟問題、肺部問題、神經系統問題、感染、肝病、藥物交互作用或藥物中毒。 過度換氣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醫師將會快速檢查患者的呼吸與循環系統,若對生命沒有立即威脅,醫師將詢問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並排出各個可能的原因。檢查時,醫師可能會替患者實施靜脈注射,並在評估過程中連接監控設備。下列是醫師可能進行的檢查: 動脈血檢查等其他血液檢查 胸部X光 肺部灌流或通氣掃描 胸部電腦斷層掃描 心電圖 若醫師懷疑患者不單純是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而可能有更嚴重的疾病,醫師可能會建議住院治療,以進一步檢查與觀察。 如何治療過度換氣? 若過度換氣急性發作,保持冷靜十分重要。若有人在旁邊引導,較能幫助呼吸頻率緩和下來。發作期間的治療目標也是試著降低呼吸頻率,以增加體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 居家照護 噘嘴式呼吸。 慢慢將氣吐入紙袋或呈杯狀的雙手,並只從紙袋或手心呼吸一下。 嘗試將氣吸入腹部(橫膈膜),而不是只吸到胸腔。 屏住呼吸,維持10-15秒。 吸一大口氣,閉住2~3秒再吐掉,並重複幾次。 閉上嘴巴並交替鼻孔呼吸,直到呼吸恢復正常。 有些人可能會發現進行劇烈運動時(如快走或慢跑),使用鼻子吸氣、吐氣,能改善過度換氣的情形。 減少壓力 若患有過度換氣症候群,且處於焦慮或壓力的狀態,就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師的幫助,或學習紓壓以及呼吸技巧。 針灸治療 針灸能有效治療過度換氣症候群,是一種中醫替代療法,有助於透過減輕焦慮來減緩過度換氣的嚴重程度。 藥物治療 根據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開立處方藥物,可能的藥物如下: 阿普唑侖(Alprazolam,商品名:贊安諾Xanax) 多慮平(Doxepin,商品名:Silenor) 帕羅西汀(Paroxetine,商品名:克憂果Paxil) 改善過度換氣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過度換氣: 冥想。 交替使用鼻子、腹式呼吸及全呼吸法。 鍛鍊身心,如太極拳、瑜伽或氣功。 定期運動,包含跑步、走路、騎自行車等活動。 若過度換氣,請保持冷靜,並練習上述呼吸法,使呼吸漸漸平緩,並看醫師追蹤病情。過度換氣不是不治之症,可能是因為身體已出現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才會發作,醫師可以幫助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複雜性悲傷

複雜性悲傷的定義失去摯愛是一件很痛苦,卻十分常見的事。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通常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悲傷、麻木,甚至罪惡和憤怒。不過這些感覺通常會隨著時間消逝,讓人得以走出傷痛。 但是當失去的感覺不管過多久,都沒有改善,卻一直讓人感到很無力,就叫複雜性悲傷(Complicated grief),或持續複雜哀慟疾患(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disorder),會讓人陷在痛苦的情緒裡面很久,且感覺很強烈,使之無法重拾原有的生活。 每個人經歷傷痛的過程都不同,但如果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走出以下1種或多種困難,就屬於複雜性悲傷,並可能需要靠專業協助,才能使內心恢復平靜: 接受失去的現實 允許自己感受失去帶來的痛苦 適應失去摯愛後的生活 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 複雜性悲傷有多常見 請與醫師討論可能的原因。 複雜性悲傷的症狀常見的複雜性悲傷症狀有: 想到摯愛時會感到強烈的悲傷和痛苦 除了摯愛的失去,不太會關注其他事情 極力避免會讓人想起摯愛的事物,或對能讓人想起摯愛的事物過度執著 對失去的摯愛有強烈的渴望和思念 有困難接受死亡 感到麻木或抽離 對失去充滿怨懟 覺得人生了無新意 易怒、煩躁 無法信任別人 不再能享受人生,或無法回想和摯愛有關的美好回憶 在失去摯愛後的幾個月內,經歷上述現象都是正常的,但當這些症狀始終無法消失,甚至變嚴重,就屬於複雜性悲傷。另外,以上可能並未包含所有症狀,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疑問時,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諮詢醫師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複雜性悲傷的原因複雜性悲傷通常是因摯愛過世而引起的,如果很親近的家人或配偶突然逝世,就可能會讓人很難接受,並一直傷心好幾年,以致影響個人的人際和工作關係。複雜性悲傷通不像憂鬱症(Depression),會有生理上的致病原因,例如基因、體內化學平衡、個性或環境。 複雜性悲傷的風險因素複雜性悲傷的眾多風險因素如下: 摯愛意外地或暴力地死亡,例如經歷車禍、謀殺或自殺 喪子 和死去的人有非常親密或依賴的關係 缺乏支持系統或能給予支持的朋友 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問題的疾病史 有童年創傷,例如被虐待或拋棄 對人生的改變缺乏抗壓力和適應力 有其他重大的生活壓力來源 複雜性悲傷的診斷與治療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資訊。 複雜性悲傷如何診斷 經歷悲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過程,因此複雜性悲傷很難確診,目前心理醫學界對症狀持續多久才算確診,也沒有一致的標準。有些醫師會在患者失去摯愛後的幾個月,發現症狀沒有減緩後確診;有些醫師則會在患者症狀出現超過6個月,並發現症狀有持續且強烈的現象時確診。 另外,複雜性悲傷跟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有時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此得到正確的診斷很重要。以下是醫師可能用來診斷複雜性悲傷的標準: 過世的人和患者十分親近 悲傷的症狀過一陣子仍沒有明顯減緩的徵兆 悲傷的狀況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的能力 複雜性悲傷如何治療 醫療人員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有時可以治療此症,其方法與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類似。患者可以透過這種治療方式得到以下助益: 認識關於悲傷的反應以及複雜性悲傷的症狀、適應失去的能力,並重新定義人生目標。 和失去的摯愛展開假想對話,透過重述經歷死亡的過程,讓自己不要對關於摯愛的想法和畫面感到那麼心疼和痛苦。 探索和處理情緒。 增進自己應對傷痛的能力。 減少怪罪和罪惡的感覺。 藥物 目前還沒有很多關於複雜性悲傷治療藥物的研究,但對同時經歷憂鬱症的人來說,服用抗憂鬱藥或許會對病情有幫助。 複雜性悲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幫助患者應對複雜性悲傷: 遵守醫療計畫,定期進行心理治療或服藥。 多運動,因為可以減緩憂鬱、壓力和焦慮,並幫助轉移注意力。 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維持健康的飲食,並不要用毒品、酒精等物來紓壓。 訓練自己對抗壓力、管理壓力的能力,不要讓自己陷入憂鬱、暴食等不健康負面情緒和行為中。 和自己信任的人保持聯絡,不要孤立自己,需要時才有人給予支持。 事先規劃特殊節日的度過方法,找到一個能讓人無憂的慶祝方法,因為節慶、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特別容易勾起對摯愛的痛苦回憶。 學習新事物,例如煮飯、理財等,特別當您是那種對摯愛很依賴的人。過程中可以向親友尋求協助,或報名相關課程。 加入支持團體,雖然您可能不會想在失去摯愛後馬上加入,但或許能讓您在那裡找到同病相憐相惜的對象,並發展出別具意義的人際關係。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並找出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的定義特殊壓力事件發生後引發的某些症狀,就稱為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急性」表示這樣的症狀發作快速,但一般不會持續太久,而引發這種狀況的事件通常非常嚴重,例如嚴重的意外、突然喪失至親或其他創傷事件等。 除此之外,路上的交通事故每年都會導致許多傷亡人口,這類非預期事故也會對人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急性壓力反應也可能是性侵或家暴案件的後果。 急性壓力反應有多常見 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通常會在壓力事件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發作。一般很快就會穩定下來,不過有時候也會持許幾天或數週。下列為急性壓力反應的可能症狀: 焦慮、情緒低落、易受刺激、情緒起伏、睡眠品質不佳、不易專心、想獨處等心理症狀。 夢境一再重複或回憶重現(Flashback),這些畫面帶有侵入性且令人不悅。 避開會引發回憶的事物,如避開人、對話或其他情況,因為這些事物會引起痛苦和焦慮。 莽撞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有自我毀滅的特性。 感覺麻木或抽離感。 生理症狀可能有: 心悸 噁心 胸痛 頭痛 腹痛 呼吸困難 可能有些症狀未列出。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上述任何徵兆或症狀,亦或是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急性壓力反應的原因急性壓力反應通常由下列因素導致: 嚴重意外 突然喪親 創傷事件 交通事故 性侵 家暴 急性壓力反應的風險因素具下列經驗的人會有罹患急性壓力反應的風險: 經歷恐怖攻擊事件 經歷重大災害 經歷戰爭 軍人也有更高的風險會發生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的診斷和治療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更多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急性壓力反應 更進一步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治療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也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療,因為通常隨著壓力事件結束且有好好處理的話,症狀就會消失。不過了解造成症狀的原因,並和朋友或家庭成員討論壓力來源也許會有幫助。不過有些人有的症狀可能較嚴重,或會導致長期的症狀,這時下列3種方式可能有幫助: 1.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透過聊天來進行的療法,這種治療方式會使用某些思考方式可能引發或強化的特定心理健康問題為基礎。治療師會幫助您了解自己當前的思考模式,並找出所有具傷害性、沒有幫助以及錯誤的認知或想法。 這個治療方式目標是改變您的思考方式,避開這些想法並協助您建立更實際且更有幫助的思考模式。用來治療急性壓力反應的認知行為治療又稱為以創傷為焦點之認知行為治療(Trauma-focused CBT)。 2. 心理諮商 若症狀持續或很嚴重的話,心理諮商可能是個選擇。心理諮商能幫助您探索自己面對壓力和壓力症狀的方式。心理諮商一般由當地醫療單位提供,不過有些慈善團體提供線上資源和生命專線諮商(Helpline)的方式,也很有幫助。 3. 藥物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是一種能幫助舒緩因壓力荷爾蒙引發身體症狀的藥物。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不具成癮性,不是鎮定劑(Tranquilizer),也不會導致頭暈或影響表現,平時若需要時可以使用。 地西泮(Diazepam):是一種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鎮定劑。一般很少使用,通常會只會在特殊案例下短期使用。這是一種具成癮性的藥物,而且會在使用後幾天效果就不再明顯。 急性壓力反應的生活調整和居家療法若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忘記或害怕想起來?心理防衛機制是什麼?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法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這句話是電影《返校》的知名台詞之一,事實上,不論是真的忘記了,還是只是害怕想起來,在心理學上都屬於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一個最初由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的概念,也就是潛意識用來保護內在自我(Inner Self)的策略(Unconscious Strategy),以維持一個人的人格和自我意象(Self-image),並且幫助降低焦慮感和負面想法。 協調超我與本我的衝突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3個層面: 本我(Id):負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 超我(Super-ego):屬於人格中的道德部份,由道德原則支配。 自我(Ego):由生物慾望和社會規範相互協調,所折衷而產生的。 防衛機制就是自我用來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衝突的方法,不過防衛機制並不是想阻擋我們邪惡的想法,而只是想減少讓我們產生低自尊(Low Self-esteem),並消除我們對自己失望的想法。 另外,防衛機制可以幫我們減輕壓力、有效地轉移我們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Irrational Belief),所以防衛機制並不全是壞事,只有當一個人太常運用防衛機制,才算不健康。 防衛機制及實際應用 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防衛機制也有原始及成熟之分,防衛機制愈原始,也代表行為會愈接近兒童時期的防衛機制,比較簡單,且不會太持久。 不過,隨著防衛機制成熟,作用的時間會更長,影響人格的層面也會比較深。以下依照成熟度,分別介紹12種防衛機制: 原始的防衛機制 否認作用(Denial):一般來說,否認作用會讓人拒絕接受現實,或假裝某個傷人的想法、事件、行為從來沒有發生過。例如有些沉醉於酒精的人,他們會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酒精上癮者,並會不斷強調自己的事業或是感情關係多成功。 退化作用(Regression):根據佛洛伊德理論,當一個人承受過多壓力,就有可能回到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s)的口腔期(Oral Stage),行為反應都會變得像個小孩子一樣,因為這樣可以讓人感到比較有安全感,也比較開心。 行動化作用(Acting Out):指的是以較極端的方式來宣洩心中的負面情緒,比如有的人生氣時會丟東西、捶牆壁,或甚至是自殘。小朋友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大聲哭鬧,也屬於行動化作用。 解離作用(Dissociation):小時候經歷過家暴的人,特別容易發生解離作用。解離是指一個人失去時間感,或是暫時失去人格完整性,所以有可能失去某些片段的記憶,例如電視劇中常常出現的車禍喪失記憶的橋段,其實就是解離作用。(家暴會有什麼影響?請看:家暴缺乏愛~小孩變成霸凌者的原因) 投射作用(Projection):指的是將自己沒辦法接受的想法或舉動,施加於其他人身上,或是推卸責任藉此得到解脫。舉例來說,有的人會很氣自己的另一半沒在聽自己說話,但事實上,往往是生氣的那個人,對另一半說的話常常心不在焉。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指做出的行為和心裡的想法總是相反,例如有些男生喜歡捉弄自己喜歡的女生。 比原始成熟一點的防衛機制 潛抑作用(Repression):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潛抑作用是最基本的防衛機制,只要遺忘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就不會再度受傷或是被事件影響,例如電影《返校》的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替代作用(Displacement):將接收到的情緒反應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特別是身邊親密的人。比如說,在工作上被上司責備,員工不會反擊回去,但是回家後,可能會對自己的家人或是寵物大吼大叫。 理智化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指的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是某件事的結果不如預期,會想出一套說詞來安慰自己。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指的是用看似合情合理的藉口去解釋某個行為,例如一個人遇到非常完美的對象,卻一直說服自己,對方可能有什麼讓人難以接受的缺陷。 抵消作用(Undoing):或稱抵消行爲的效果,指的是一個人試圖挽回下意識傷人的行為或是話語。比如說,某個人對著身邊重要的親友,下意識講了一句很傷人的話,那麼他接下來會花很多時間去誇獎對方,彌補前面講出來或是做出來的事情。 成熟的防衛機制 昇華作用(Sublimation):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昇華作用可以說是最健康的防衛機制,指的是將心中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有的人以運動壓制性慾,或是利用幽默感傳達讓人難以接受的說詞。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指的是自己生理或是心理上,有某些地方有缺陷,或是不盡滿意,自我就會發展其他的部分來彌補這個缺陷,例如從一場大病中逃過一劫的小孩,長大之後立志當醫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不僅有許多專家研究支持這個療法,實際的應用效果也相當卓越,最常見於治療飲食失調、憂鬱症(Depression)或受焦慮所苦的患者。有些醫師會建議,在輕、中度的憂鬱症,可以先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效果可能比服用抗憂鬱藥物來得有效。《Hello醫師》以下將詳細介紹認知行為治療,並與傳統心理治療做比較。 認知行為治療速度快效果佳 傳統的心理治療,大多是使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式,一步步找出造成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檢視和檢討過去是一大重點,但是這種方式需要長時間反覆地面談,過程不僅耗時、花費也較昂貴。 儘管患者最後可能仍能卸除心理防備、意識到自己的感情,達到覺知(Awareness)的狀態,不過,問題本身卻不一定能夠解決,因為背後的情感因素可能依舊存在。(推薦閱讀:家長看不見的問題!情感忽視造成的影響) 相反地,認知行為治療的重點較不放在檢討過去,而是著重於當下,並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不適當、想根除的行為;這種方式因療程不長,且應用範圍廣,也讓認知行為治療成為近代相當重要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 認知行為治療的3大核心理念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3種: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任何困擾或問題,其實都是由人們自己賦予某個事件的意義,所以雖然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想法,仍是可以改變的。不過,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很容易受慣性的思考模式影響,就像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世界。 因此,行為認知治療的目標,就是希望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戴的有色眼鏡,進而能改善認知扭曲的問題、並藉以轉變自己的思考模式。(同場加映:反芻性思考有毒!6 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常見認知行為治療作法 認知行為治療希望教導患者,雖然人們無法控制身旁的每一件事,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藉由改變對事情解讀的方式,幫助人們應對各種情況。舉例來說,一個沒自信的人可能會對自己的外表或能力相當沒自信,甚至抱有負面想法,而漸漸形成一種負面思考模式,並開始逃避工作或上學等與社會接觸的機會。 一般情況下,心理師會先做功能性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請患者找出造成他沒自信的關鍵點,並加以分析。然而,此步驟對於患者而言其實並不容易,一旦當患者開始對這個信念有自我覺知之後,治療師就能開始專注於要改變的行為或信念,教導患者應用技巧,例如:有毒癮的人,治療師並不會直接命令患者戒除,而是透過一些技巧,模擬自己犯毒癮的情形,並加以避免或預防。 認知行為治療的應用 50多年前,心理醫師就開始利用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憂鬱症,不過,認知行為治療能應用的領域其實相當廣,從心理疾病一直到減輕生活壓力、面對複雜難解的人際關係、走出傷痛等生活中各種的困難,都能夠處理。 能應用CBT的常見疾病或症狀包括: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廣泛性焦慮症、失眠症(Insomnia)、各種恐懼症、兒童憂鬱症、物質上癮(毒品)、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飲食失調等心理疾病,甚至是夫妻爭吵或一般情緒問題,皆能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而達到改善的效果,以避免壓力導致更嚴重的問題發生。(同場加映:焦慮症是什麼?6 大類型您可能都聽過) 4種認知行為治療 根據英國認知行為治療協會,認知行為治療的基礎,是藉由個體的情緒與行為的模型所建立,治療方式相當多元,甚至讓患者也能自我治療。以下介紹4種常見的認知行為治療種類: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這種方式的目標在於辨別、並改變患者不理性的信念,藉由不斷挑戰這些信念,最終讓病患發現自己的問題,進而改變信念。 認知治療:重點在於辨別和改變不正確或扭曲的思考模式、情緒反應或行為。 多重模式治療:此種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治療,考量到不同個體可能面對不同狀況,並以7個層面來解釋人格,並加以治療,而這7個層面分別為:行為(Behavior)、情感反應(Affective Processes)、感覺(Sensation)、形象(Images)、認知(Cognition)、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和藥物效應(Drug / Biological Function),簡稱BASIC I.D.。 辯證行為治療:此種認知行為治療主要能處理人的思考模式,並結合情緒控制以及正念冥想(活在當下)的概念,來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主要能運用在自殺防治或治療邊緣性人格患者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看不慣打破常規的女性?不一定只有男性會仇女!公開厭女症常出現的15種特徵

如果您有看過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原文名稱:82년생 김지영),或許能更了解電影中想傳達韓國社會的性別歧視及不平等,以及潛藏在社會中的「厭女文化」。 諷刺的是,電影上映後,韓國各大評分網站,男性都給電影過低的評價,女性則給到近滿分的好評。這樣的社會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厭女症(Misogyny,又稱女性貶抑),《Hello醫師》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厭女症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不論男女都可能會有厭女症 在心理學上,厭女症並不是真的討厭女性,而是因為看不慣女性某些「反常」的行為,或是認為女性「該有身為女性要有的樣子」。舉例來說,整個社會認為傳統女性應該遵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觀念。然而,當女性開始站出來為自己發聲、打破成規,看不慣的人就會產生這樣的厭女心態。 因此,厭女症並不只限於韓國,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別認為男生才有這樣的心態,甚至女生也會有。厭女雖然算不上是疾病,但心理學上,它仍是大男人主義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學中的意識形態(Ideology),也就是社會大眾的共識。 厭女症的形成 一般來說,有厭女症的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心態。厭女症屬於無意識的仇恨,除了前面提到的社會意識形態外,根據研究,也有可能是在早期發展時,特定的女性造成了某些心理創傷,例如母親家暴、母親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或是姐妹、女老師,甚至是被女朋友用錯誤的方式對待。 這些都有可能在大腦的皮質下區域(Subcortical matter)種下仇恨的種子,而這樣的種子會持續在腦中成長,經過大腦中的恐懼處理(Fear processing)和記憶區域(Memory areas),最後影響感性及理性的決策,形成日後的厭女症。 男女表現出不同的厭女症行為 男生、女生所表現出的厭女行為是不同的,且並不容易察覺,這是因為他們不一定會全部都表現出來,以下為您舉例男女間的表現有何差異。 女性的厭女症特徵 認為女人就該結婚生子、勤儉持家、維持溫柔婉約的形象,並且沒有過任何婚前性行為。 認為女人就該永遠站在男人身後,成為男人的溫柔鄉。 看不慣嘗試打破成規的女人。 男性的厭女症特徵 將女性視為獵物。 性格轉換很快,像是有雙重人格。 對女生的承諾常常光說不做,但是卻十分遵守對男生的承諾。 和女生約會習慣遲到,與其他男生出去則很守時。(延伸閱讀:問世間情為何物?4種愛情心理症狀) 在女生面前總愛表現出驕傲自大、控制慾強,且以自我為中心。 對女人的好勝心特別強,如果輸給女人會感到特別挫敗,但若是贏了,反而能夠客觀地面對。 對待男性朋友及女性朋友的方式不同,尤其會對女性朋友和女同事品頭論足。 無意識地讓女性難堪,例如開不得體的玩笑,或是在感情中強行要求發生性行為。 約會時喜歡反其道而行,比方說,女生喜歡傳統的紳士行為,這時有厭女心態的男生對女生就像對待兄弟一樣,甚至直接要求女生買單。如果女生是較獨立,想各付各的帳單時,男生反而想唱反調,直接幫忙點餐、買單。 發生關係時,容易忽略女生的感受,或是只享受女生口交,性愛時也喜歡採用後背位,避免眼神交流。(推薦閱讀:別再一招打天下!4種經典愛愛體位學了嗎) 一夫一妻制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容易劈腿,並且認為女人就只是他們的所有物。 常常無緣無故消失、結束一段感情,隔一段時間後出現,再以花言巧語挽回女生。 如果沒有在厭女症初期形成時,開始修正的話,就很難改變這樣的想法,雖然聽上去很讓人難過,但改變一個觀念所需要的時間本就長,女生們應該要有自信和想法地去做想做的事,別被厭女文化限制。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如何克服自卑感?學會13招提升自信心,不讓自卑綁架人生!

其實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會有暗自自卑的地方,即使是蔡依林這麼紅的歌手也會。她的其中一首歌《怪美的》,MV以自黑的方式呈現過去的減肥史,更坦言自己缺乏自信。 然而,當人在長時間缺乏自信,甚至產生憂鬱情緒時,極有可能會轉為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開始變得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與認同,還會因一件小事,而難過好幾週。 究竟為何會產生自卑?如果有自卑情結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又可透過何種方法增強自信心?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學會如何不被自卑感綁架。 自卑源自於過去經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把自卑情結分為2種: 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指的是在孩童時期,尤其是常常被拿來和其他人比較的小孩,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成年後形成自卑感。(推薦閱讀:別再比較了!低自尊父母有低自尊小孩) 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是指成人後,為了掩蓋小時候的不足,而設立了某個目標,但卻無法達成,進而產生自卑感。 不同於阿德勒,現今的心理學者大多以低自尊(Low Self-esteem)來統稱自卑感或自卑情結等現象。 自卑情結的8大症狀 適當的自卑有時會是讓人進步的動力,但是過度的自卑,有可能讓人變得脆弱,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自卑情結,可以參考以下8種特徵: 不斷需要他人的認同: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缺少爸媽的肯定,所以長大後就特別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讚賞,或是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要問過別人的意見。 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們多少會在乎別人的看法,或是因為負面的評價,而傷心難過,但是,如果太在乎每一件枝微末節的小事,讓自己承受過多壓力,那有可能是自卑情結。 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有的人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好像自己一文不值,但是時間一久,可能會讓自己感到憤怒或怨恨。 無法承受太具體的批評:有時候具建設性的意見可以讓人進步,但是有自卑情結的人,即使只是一件小事,都可能讓他們心情低落好幾個星期。 過度渴望奉承:小小的奉承的確能讓人心情愉悅,但有的人會到「沒有得到誇獎就不想做事」的程度,就有些嚴重了。 容易拖延:因為擔心自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所以有自卑情結的人會一直拖延進度。(延伸閱讀:做事拖延有好有壞!專家研究這麼說) 與社會脫節:有自卑情結的人,覺得別人會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會避免與人交流。 喜歡挑別人錯誤:因為覺得自己有許多不足,轉而點出別人的錯誤,轉移其他人的注意力。 如何增強自信心?跟著13個小撇步克服自卑感 產生自卑情結的原因可能包括經歷過家暴、霸凌、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或創傷事件,嚴重時也可能會併發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B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或是焦慮症(Anxiety)。 而治療自卑情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心理治療,透過談話可重新導正患者的負面想法。然而,除了受自卑情結所苦的人之外,一般容易自卑的人,也可以嘗試以下13種方法增加自信心: 條列出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放在顯眼又安全的位置,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時刻提醒自己是個特別的人,雖然有些缺點,但是對自己要抱持正向想法。 多花一些時間整理自己的儀容,多學著打扮自己。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健康的生活可以提升自信心。 少給自己一些壓力。 保持居住空間乾淨舒適,也可以做些小裝飾。 多做一些喜歡的事。 休閒時間從事藝術活動,例如藝術、音樂、詩歌,或是唱歌跳舞等可以表達自我的活動。 訂下小目標,並且是一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增加成就感。 一步步完成一直拖著不做的事情。 學著對人友善,替別人做一些小事。 多和關係好的家人朋友聚在一起。 遠離會傷及自尊的人事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6類人最容易被過勞壓垮!7症狀自我檢測預防過勞死

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驚傳心臟驟停倒地,經搶救仍回天乏術,根據報導,除了身體狀況及當時的氣溫較低之外,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及工作過度造成他的身體無法負荷,也被質疑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因之一,甚至可能是過勞死。 究竟可以透過何種症狀自我檢測是否過勞?哪類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工作才能防止過勞死的憾事發生?就讓《Hello醫師》為你一一介紹! 加班超過100小時屬於過勞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因此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但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最新的過勞認定,在生病前1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可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時數可以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難道需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一般所說的過勞,它的概念相當地廣,不論從心理狀態,還是一直到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而工作過度、工作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或加重許多病症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今年(2019)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而WHO所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工作效率降低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若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雖然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者,常會有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經常抽菸或喝酒等不良習慣,而容易患有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過勞或工作過度的7大症狀 許多人將重心擺在工作時,常常不知不覺會工作過度,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那要怎麼樣評估自己是否工作過度了呢?民眾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以下7種症狀,視情況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達成平衡。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有許多形式,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慮(Anxiety);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可能從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而無精打采。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有感覺總像感冒或病懨懨的樣子,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生病。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9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都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症(Insomnia)。 工作效率降低:發現自己都在加班,完成的工作卻沒有以前多?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很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這也是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是產生負面的想法。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死的主因之一,而根據勞動部對「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不規律的工作者 工時長的工作者 經常出差者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過長工時外,自己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從家中帶些堅果、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坐式生活會提高整體死亡率,避免久坐不動,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還有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關。(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恐怖谷理論:機器人好可怕?認識深藏腦內的恐怖谷

在動畫電影《瓦力》(WALL-E)中,雖然是機器人,但長相非常討喜的瓦力,擄獲了許多人的芳心,但是您可能也看過新聞報導,新研發出的機器人,主打著跟人類更加相似,但是它的樣貌卻讓您有種怪異、不寒而慄的感覺,這種現象稱作恐怖谷(Uncanny Valley)。本文將為您介紹恐怖谷理論,了解為什麼人害怕與自己相似,卻非人的物體。 什麼是恐怖谷? 恐怖谷一詞最早是由精神科專家恩斯特∙詹奇(Ernst Jentsch)於1900年提出,但是一直到1970年,日本的機器人專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在其論文發表了恐怖谷於機器人身上的應用,以及喜好曲線的變化後,才被廣為使用形容「與人類過於相似的機器人」,隨著這項理論愈來愈廣為人知,也被擴展至形容那些精緻,但是卻引起人不適感的動畫或是人偶、擬真娃娃等。 恐怖谷理論:機器人的好感度變化 如果我們將人對於機器人的好感度畫成一張表格,您會發現表格一開始會由低點等比例上升,低點部分的機器人我們可以將之歸納為,沒有太多人類特徵的機器人,例如:工業用機器人,在這個區間內,機器人與機器其實非常模糊,有些人會將機械手臂稱為機器人,或是許多人家中都會有的清掃機器人,它們的外表看起來完全不像人類,因此我們通常也不會對其有特別的喜愛,只會將其看作是一種機器。 但是,在加入一些擬人的要素之後,人們對機器人的好感度便會大幅提升,像是前面提到的《瓦力》,雖然它沒有跟人類相似的身形,但是製作團隊幫它加上了兩顆大大的眼睛,突然間,我們便覺得它變得好可愛而且充滿人味,理論上來說,人類對機器人的好感度應該會隨著似人特徵的增加一併成長,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當機器人的製造者,將機器人披上人類的皮膚、加上頭髮,試圖讓它們模擬人類的說話方式,人們卻不再認為它們可愛或感覺親近了,因為它們嘗試「變成人類」,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對於如何辨識人類以及如何與人溝通,再清楚不過,只要這些機器人有一點不像人的感覺,無論是動作太僵硬、皮膚不夠真實、眨眼的速度不對等等,我們都能輕易察覺到有哪裡不對勁,並對這些嘗試模擬人類的機器人產生反感,這時,我們對機器人的好感度便會急遽的下降,產生所謂恐怖谷的現象。 不過,每個人的忍受程度不同,因此恐怖谷的區域也可大可小,比較明顯的差別在於,忍受程度較高人的可能會察覺到機器人的不自然,但是還不至於感到害怕。 恐怖谷存在與否的爭議 其實恐怖谷並非一個正式的「症狀」,然而,無論是支持或是反對者,都無法提出確切的證據指出產生恐怖谷的原因。而究竟為什麼人會對過度與人相似的非人物體感到懼怕,充滿了各種說法,像是因為人對死亡或是屍體有恐懼感,而仿真人機器人的行為,可能會讓人跟那些負面感受產生連結,使得我們感到恐懼。 另一方面,也有說法認為,人類會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了解其他人是不是有「異狀」,包括:生病、生理或心理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陌生人,明明我們沒有與他接觸,卻可以透過觀察發現,他的行為有點奇怪或反常,也因此想要跟他保持距離;若將同樣的情況應用在仿真人機器人身上,我們覺得不對勁的時候,便會想要遠離他或者產生厭惡感。 恐怖谷的成因:可能跟基底核相關 根據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的一篇研究,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觀察腦部在觀看過於擬人的機器人時,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結果發現,當機器人表現出怪怪的非人行為時,腦內的基底核(Basal ganglion)活動程度會增加,而基底核跟人體的動作控制與認知有所關聯,當機器人的不尋常動作被基底核發現時,恐怖谷也就產生了。 從這項研究來看,若想要避免恐怖谷出現,也許應該針對「不引起基底核過度反應」的方向來設計機器人,因為就算外觀再怎麼與人類相似,只要機器人的動作無法達到人類那般流暢且自然,恐怖谷的狀況可能還是會不停出現。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癡愛加害者!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常見症狀與治療方法

在電影《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故事中,貝兒代替爸爸被監禁,最後反而愛上了野獸,解除了野獸身上的魔咒。如此浪漫的故事,其實也暗藏一種心理學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稱作人質情結,指的是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情愫,甚至認同加害者的觀點,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情結。《Hello醫師》將於本文帶您認識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典故、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什麼?典故來自這裡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來自1973年的一宗綁架案。當時2名歹徒搶劫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並且挾持  4位銀行行員,歹徒在與警察僵持了100多個小時後才投降。但事件落幕後,被挾持的銀行行員非但不痛恨歹徒,還和歹徒成為朋友,甚至對警察產生敵意,拒絕出庭指證歹徙,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因此得名。 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觀:傷得越深就越癡迷!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除了可能發生在綁架案的人質、集中營的囚犯身上之外,還可能發生在一般的情侶關係中。一段關係中,如果對方很常說:「如果你愛我,你就會如何如何」、「我真的很愛你,但是怎樣怎樣」,這樣的話聽上去很棒,實際上卻是以愛為名、控制另一半的行為。(推薦閱讀:問世間情為何物?4種愛情心理症狀) 我們的身邊可能也有這樣的人,他的另一半常常用言語羞辱、以分手威脅,甚至以冷暴力相逼、不理不睬,但只要另一半送個小禮物,或講一句暖心的話,讓原本想要離開、想要分手的伴侶,又立刻放棄分開的念頭,而且還會對身邊的人說:「他其實對我也很好啊!」這樣的戀愛態度,就屬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人質情結可能出現在你我身上 童年有經歷過家暴陰影的人,的確更容易產生人質情結,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美國知名法庭心理學家史蒂芬諾頓(Steven Norton)表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非正式的疾病診斷,反而是一種解釋特殊反應的心理學名詞。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症狀的受害者,通常會有以下7種症狀: 對加害者抱持正向看法。 當警方或是政府機關提供協助時,不願意配合辦案。 不願逃跑或是逃跑意願不高。 只相信加害人好的那一面。 認為站在加害者那一邊,就可以降低自己被傷害的機率。 對加害者產生同情,認為加害者本身才是「受害者」,甚至想要拯救加害者。 忠於加害者,甚至不願意離開加害者去接受治療。 如何治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透過諮商或心理治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有機會被治癒的,以下舉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常見的6種治療方式: 心理教育:告訴受害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相關知識,包括症狀和成因等。 委婉勸說:避免太直接告知加害者的危險特質,這樣可能會讓受害者一心幫加害者辯護。 蘇格拉底詰問法(Socratic Method):詢問受害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感受如何,有什麼想法,或是他們認為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不帶批判的傾聽:展現出同理心,不要看輕受害者,但也不要給意見,治療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讓受害者可以重拾做決定的信心。 調整認知失調:身處一段強制操縱的關係中,被害人會出現認知失調的現象,所以要幫助他們看清真相,也要鼓勵他們更相信自己。 找出原因:幫助找出受害者潛在的需求,釐清他們從這一段暴力關係中,所尋求的是什麼。(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如果您發現身邊有疑似正在經歷暴力事件,或符合上述描述症狀的親友,不妨幫助他們尋求諮商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