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除了心理疾病之外,生活中很多情形都與心理的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恐懼、仇恨、 厭男 厭女 、自戀、自卑、 自信 、哀傷、性別平權等等。舉凡攸關乎情緒的日常,都與心理健康脫不了關係。

基礎知識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壓力山大」做什麼都不對?3招助您睡好、養顏、有活力

台灣平均工時長,高居全球第6,許多人每天面臨「壓力山大」,感覺做什麼都不對;壓力如影隨形,有人卻可能因長期處於高壓之中,漸漸對壓力感到麻痺;其實,壓力對生活與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Hello醫師》帶您了解壓力3大影響,並提供3種簡單有效的減壓方法,助您睡好、養顏、有活力。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時長,壓力倍增! 上班時,郵件和訊息如雪片般飛來,會議有如「車輪戰」,一場接著一場;有時連午休也不得閒,只能邊吃飯邊處理未回覆的訊息;下班後,主管又奪命連環叩,傳來新任務。每天周而復始,隔天一早,戰鬥行程又重新開始。 這樣的場景,您是否很熟悉呢? 根據勞動部最新國際勞動統計,2023年台灣年工時高達2020小時,排名高居全球第6名,在亞洲更僅次於新加坡。長時間的工作與快速節奏,讓現代人每天像陀螺般轉個不停,幾乎無法停下腳步,更可能導致壓力不斷累積,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小心被壓垮!壓力3大影響 1.健康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高醫醫訊》指出,壓力會透過「直接途徑」與「間接途徑」影響健康。 直接途徑:直接造成生理影響,短期內可能讓人不適,長期下來則會影響身體健康、破壞平衡。 間接途徑:指的是壓力造成行為改變,間接影響健康,例如:飲食不正常,吃得更油、更鹹或更甜、睡眠時間變短、沒有時間運動,或因忙碌無暇留意身心狀況而延誤就醫等。 2.生活 壓力也會對生活造成影響,長期處於高壓之下的人,生活步調可能遭受影響,也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自我懷疑,否定自己的價值 經常對事物抱持著憤世嫉俗或負面的看法 刻意遠離人群,孤立生活 容易對他人發脾氣,影響人際關係 依賴某種特定物質 頻繁從事特定事物,例如使用社群媒體、購物或賭博 3.工作 當身、心都出問題時,工作表現便容易更差;表現一旦變差,工作壓力又更大,最後便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英國非營利組織《Mental Health UK》指出,長期工時過長與壓力過大,會對職員造成以下影響: 注意力不集中 效率、生產力下降 拖延並花更長時間完成工作 經常遲到 缺席率上升 由此可知,學會適時調節壓力十分重要。壓力對人的影響是無形且漸進的,壓力從日常生活各個面向影響我們,對於亞健康族群或想要追求養生與美容的族群,更應該特別注意。 適時充電、調節壓力,健康維持有3招 有人用出國旅遊、吃一頓大餐或和朋友出遊等方式調節壓力,雖然可快速轉換心情,但有時硬擠出時間從事娛樂,反而讓自己忙上加忙,還可能造成反效果,更無法立即從根本為身體充電。 其實,調節壓力不難,關鍵在於良好的睡眠,加上規律的運動,並視個人需求搭配紓壓產品,便可達到健康維持的良好效果。 1.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維持健康、緩解壓力的重要基礎。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成人每晚需要7~9小時的優質睡眠,才能讓大腦與身體充分恢復。 以下提供5種提升睡眠品質的方法,幫助您睡好,讓身體能充分休息: 建立固定作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即使是假日也維持規律作息,幫助身體建立生理時鐘。 睡前放鬆儀式:例如泡澡、閱讀、冥想或深呼吸等,讓身心進入放鬆狀態,幫助更快入睡。 調整睡眠環境:確保臥室保持昏暗、安靜與涼爽,避免刺眼的光源造成刺激,降低外在干擾。 減少入睡刺激:入夜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品,同時也避免睡前滑手機,干擾睡眠週期。 規律運動:每天適量運動能幫助身體釋放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但避免睡前過於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2.運動 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也是最好的紓壓方式之一。運動時,身體會釋放腦內啡(Endorphins),這是一種「快樂荷爾蒙」,讓心情變得更愉悅。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沒有時間運動是最常見的困擾。其實,運動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簡單「10~20分鐘」的高效運動也能有效緩解壓力,例如: 快走或慢跑:幫助調節體內機能正常運作。 瑜伽或伸展:透過深呼吸與肌肉伸展,放鬆緊繃的身體。 居家阻力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透過肌肉收縮,增加身體能量。 每天只要抽出短短的10分鐘,就能有效舒緩壓力,讓身心靈同步獲得紓解,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也能同時提升。 3.紓壓產品 除了睡眠與運動,坊間也有創新科技產品能幫助舒緩壓力。例如透過光能與聲波技術,打造更舒適的居家放鬆環境。 「mira lite 曜樂組合」結合曜樂儀與曜樂貼片,透過光能科技與聲波共振技術,為身心帶來多面向的紓壓體驗。 曜樂儀:穩定輸出紅光、藍光、近紅外光與遠紅外光,透過不同頻率的光波與聲波,有助體內循環與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狀態,帶來放鬆體驗,更可幫助提升活力,展現青春美麗。 曜樂貼片:採用水凝膠材質,發揮遠紅外光轉換技術,並結合經穴理論,輕鬆貼敷關鍵部位,有助入睡及調整生理機能,讓健康更容易維持。 相較於市售僅強調單一光療或聲波產品,「mira lite 曜樂組合」以更全面的技術,結合光療、聲波共振與經穴調理,以「三合一」加乘效果,提供完整的健康調理,讓因壓力而疲憊不堪的身心靈,可以充分放鬆、恢復能量。

看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男生下面太小好心煩?3方法改善尺寸焦慮,重振男性雄風!

「十個禿子九個富」、「男人愈老愈值錢」這些話聽起來,彷彿社會對男人外貌似乎沒有太多意見,一群人在茶餘飯後聊天時也鮮少計較男人的髮量及年紀,但若聊到男人的「長度」那可就不同了。 儘管無數研究及訪談都證明性愛技巧比長度重要,男人仍對此斤斤計較,彷彿下面愈長,男性雄風及性愛能力就一定愈好。《Hello醫師》和你談談為何男生對尺寸如此計較,以及該如何改善因此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1. 平均長度未必是真的 如同男人會彼此謊報自己的長度,在填寫各種與性相關的問卷調查時,男人也會誇大下面的數據,畢竟有多少人會認真測量自己的陰莖,並如實將數據告知他人呢? 性與婚姻治療期刊(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研究指出,受測者所提供的陰莖長度數據,通常小於由研究人員所測量的平均數據,並指出男性為面子容易謊報自己的尺寸。所以網路上各種陰莖長度、粗度的數據,其實可能都與真實情況有所出入。 2. A片男優都有「精挑細選」,別和他們比較 因為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A片變得唾手可得,但也造就男生會以A片男優比較陰莖長度的情況。 A片男優通常都經過篩選,並不適合作為平均標準,就像時裝雜誌中瘦骨如柴的名模、電影明星被視為女性的理想身材一般。若過度沉迷於A片,容易陷入認為自己尺寸過小的想法當中。(同場加映:A片看到無法自拔~8點檢視是否成癮) 3. 換個角度看就不焦慮 美國科學家Seth Stephens-Davidowitz表示,男性在Google搜尋引擎中,找尋與男性性器官相關議題的數量,大過於搜尋肺、肝、足、耳、鼻、喉、腦等器官相關議題的總量。 男生擔心自己的小弟弟太短,如同一般人會擔心自己的口袋不夠深一樣,但或許這僅僅代表人類演化過程中,我們最在乎兩件事:溫飽與繁衍後代,因此不妨更放輕鬆地看待自己的身體。 若你擔心到茶不思、飯不想,嚴重影響生活的話,或許可以和枕邊人聊聊,若很難啟齒,也可以諮詢專業的醫師與諮商心理師,千萬別只是埋首於網路上不實資訊、影片或廣告,讓自己愈發焦慮!(同場加映:那話兒偏短好焦慮?小小鳥真的不是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堅持下去直到成功!4方法訓練你的毅力,不再輕言放棄

台灣奧運代表團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2面金牌、5面銅牌,包括「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創下奧運「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頂住壓力,在女子57公斤量級,奪下台灣首面拳擊金牌。其實,不管成功或失敗,每一位選手都是我們永遠的「台灣英雄」。 你是個有毅力的人嗎?許多人堅信,成功是經由反覆不斷地嘗試,即使失敗或遇到瓶頸也永不放棄,最終得到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無懼挑戰和挫折,選擇擁抱、接受或解決它,並在過程中獲得成長及激勵自己的力量,而能堅持朝目標邁進。 然而,要持續保持熱忱、堅持下去直到成功實非易事。《Hello醫師》為你整理出4大保持毅力的小撇步,幫助大家每一次掙扎中,都能再次激起我們內心對夢想的熱情和飢渴,帶你我到達理想的目標! 1. 毅力可訓練 面對挫折適時停下腳步走更遠 毅力並非與生俱來的才能,即便你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也可透過訓練加強你的毅力;你可以試著訂定一項渴望的獲得東西或想達成的目標,當你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雖然可能會因擔心無法達成目標而感到焦慮或氣憤,這時可適著透過運動、聽音樂、閱讀等方式,紓解心中的壓力,避免持續陷在負面情緒中或繼續埋頭苦幹,反而容易於下次面臨困難時而放棄。 當遇到瓶頸,或事情已經發展到您無法改變的情況時,請專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同時也可多與共事者交流彼此的想法、虛心請教,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有時便能找到目前困境的突破口。(同場加映:生活不只是工作!遊戲人生健康自信) 2. 堅持是為了不後悔,樂於助人拓人脈 切勿輕看自己所做的每個決定和行動,你可能就是某人心坎裡的榜樣和偶像。其實,我們都有突破自我的無限潛力,只是可能還未被發掘而已。 即使你所努力的方向不見得受他人認同,目前也尚未有明顯成果,甚至產生想放棄的念頭時,只要沒辦法說服自己,並肯定將來會為此後悔,那麼便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與其期待在過程中受人幫助、遇見伯樂,不妨換個角度,保持樂於助人的行為,不僅有助拓展人脈,幫助你達成目標,甚至也能帶給周遭的人正能量,吸引更多與你價值觀相同的人與你並肩作戰。 (同場加映:其實你怪美的~別讓自卑綁架人生) 3. 堅持需要承諾推動 動機是產生毅力的火花,但隨著挑戰愈來愈艱難,這股熱情終將耗盡,但承諾則能使它繼續延燒,激勵我們不輕易放棄,並持續對現況不滿足,進而催逼自己繼續往前走。 想想當初是否有對任何人事物做出承諾,或是在設定目標時,就許下承諾幫助自己下定決心,都能幫助你繼續堅持下去。 遇到困難時,我們可能會出現情緒,而影響了表現或是決心,面對眼前的挑戰,我們在保有毅力的同時,也應多多思考,調適自己的心態,嘗試其它方式來打開眼前的結。 (同場加映:7招穩固愛情~讓您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4. 保持生活平衡 適時自省找回初衷 適時的自我覺察是保持毅力、通往成功的潤滑劑,在滿腔熱忱、勇往直前時,仍應保持生活平衡,別因為堅持而放棄社交,身邊的人看見你對生活如此抱有熱情和期待,也許他們也會燃起鬥志追求更卓越的自己。成功不只關乎自己的成就,而是跟同伴一起成長,肩並肩跨越任何生命障礙。 在堅持努力的過程中,請不時地問自己:我心裡的動機是什麼、我的信念是什麼、我擅長和不擅長什麼、是什麼造就今天的我。幫助自己重新整理思緒,找回初衷,亦有助於避免在努力的道路上走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星二代男扮女惹議?易裝嗜好其實正常

近日,知名藝人的兒子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他扮女裝的相片,經媒體報導後卻引發網友褒貶不一的評論。其實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所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並未把異性裝扮(Transvestism,又譯異裝或易裝)列入其中。這表示,無論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都不是精神疾病!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不乏易裝者(Cross-dresser),像是女扮男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男扮女的京劇名伶梅蘭芳,還有傳說中代父從軍的花木蘭。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這個跨越性別疆界的族群吧。 易裝者可能是同性戀或想變性? 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的易裝者都不是同性戀。不過的確有些男同性戀偏好扮成女性表演,或是展現自己,這一族群稱為「變裝皇后」(Drag queen)。 另外,也並非所有男性易裝者都想要改變原本的性別,有些人只是單純享受穿著女性服飾的體驗。然而,有變性慾的男性則大多不喜歡當男人,也不想要當男人。覺得自己明明是女人的靈魂,卻被困在男人的身體中,精神科學將這種狀況稱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同場加映:為什麼「恐同 」?因不了解與沒安全感) 易裝 以理想的形象呈現自己 易裝者以男扮女裝為大宗。在台灣以及中日等國,我們會用「偽娘」(日文:男の娘,發音:Otokonoko)稱呼這個族群。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無法解釋,為何有些男性發展出打扮成女性的慾望。這些易裝者覺得扮成女性非常舒壓,且在情緒緊繃的時候會更想要扮裝,或是在男裝裡面穿上女性的絲質睡衣。大部份的易裝者還會化妝、噴香水,讓自己看上去愈像女人愈好。 有些人會把易裝者視為「為了性快感」而扮裝,但是這樣的定義並不全面。的確,我們不能排除少數男性易裝者會打扮成女生,再跟女性發生性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性幻想。但是大多易裝者穿上異性的服飾,只是為了感到怡然自得,享受被異性服裝包裹的感覺,並喜愛以異性的形象呈現自己。 此外,美國的心理學家也認為「易裝」在男性情慾分類中屬正常現象,除非易裝者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讓身心受創,那麼就該諮詢醫師。 公布易裝須謹慎 易裝者若要跟親友、同事公開自己易裝的祕密,得非常小心謹慎地拿捏!對某些易裝者來說,需要隱藏自己的喜好其實是件痛苦的事,而這樣的痛苦有天可能爆發,讓他們跟同事坦白,卻引發同事的震驚、誤解,甚至無法接受。更不用提與妻子、女友討論此事有多麼困難! 研究顯示,大部份的易裝者從來不認為自己需要任何的治療,或是行為上的改變。他們覺得扮裝之於他們,很自然、很OK。但是有些個案,在易裝的祕密被發現之後,非常痛苦,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事一樣。 建議易裝者若遭遇相關困難,應與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師討論易裝帶來情緒上的創傷。決定要公開易裝的身份前,也需要專業醫療相關人員、團體的支持及評估。 外界如何看待易裝者 台灣算是非常包容少數族群的社會,有些易裝者在開放的氛圍中活得很好,像是網路名人「織田紀香」就非常有名。他不僅事業成功,還是個「偽娘爸」,有支持他的妻子與女兒。 不過歧視的狀況仍持續發生,畢竟有些男性易裝者的打扮若「不到位」,或是因為工作、求學因素住進了男生宿舍,很容易被旁人側目。若遇到心懷歹念的惡人,這些易裝者很容易身陷險境。 遙想戒嚴時期,奇裝異服的市民可是會被當時的「警備總部」盯上。以台北市為例,在 1971 年 1 月 9 日,城中分局動用大量警力,取締了 279 位頭髮過長的男子,要求他們須自行支付理髮費剪髮。對比現在,同志婚姻合法已過一年、通姦除罪,某些網友仍對易裝者大加撻伐,表示我們整個社會還是有許多改進空間。無論是面對帶著光環的星二代,還是你我身旁男扮女、女扮男的親友,我們都可以多些關懷、少點批評。 (同場加映:同婚合法一週年!婚姻平權促同志健康)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群眾心理演變暴動 美國面臨二波疫情高峰?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至今還沒有解藥或疫苗研發出來,然而,在各國漸進式解除封鎖後,看似恢復正常的生活,其實還是有些許改變,美國不僅仍未脫離疫情高風險國家行列,近日更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是什麼樣的心理因素,讓原本的抗議活動演變成媒體政府口中的「暴動」?而疫情尚未結束,這一波抗議活動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本文和你一探究竟。 種族歧視至今猶存才是暴動主因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在1967年的演講中提到,與其單向譴責暴動的肆無忌憚與大規模破壞,不如在最開始就先了解暴動的根源及訴求,便能避免暴動發生。暴動就像是疾病的某個症狀,治好這個症狀就可以治療疾病,而這次的暴動起因,就是馬丁.路德.金恩被暗殺的50多年後,美國依然存在的種族歧視。 事情發生在今年(2020) 5 月 25 日,美國一名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警員暴力執法致死,根據當時的影片,警方將他壓制在地上,把自己的左腳壓在他的頭部和頸部之間,弗洛伊德不斷抗議掙扎, 8 分多鐘過去,他當場斷氣身亡。雖然執法過當的警察已經被捕,但並不包含一旁觀看的 3 名警察,如此執法過當的行為,加上喬治.弗洛伊德的非裔身分,立刻引來一場抗議行動。 出乎意料的是,這場抗議從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的明尼亞波里斯市(Minneapolis )開始,延燒到全美超過 16 個州、 25 個城市。此外,包含Disney、Netflix、Facebook、Nike等大廠牌,都紛紛改變自家Logo,響應這一場暴動。也許是各項抗議行動與社會輿論奏效,旁觀的 3 名警察已經在近日以協助與教唆二級謀殺的罪名遭到逮捕。 群眾心理學催化暴動產生 我們常認為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思考和行為,但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可不這麼認為。社會心理學指的是研究人們如何思考、相互影響和彼此關係的科學,人類是群體動物,且每天都會想和人交談、互動,研究顯示,我們其實沒辦法和想像中一樣控制好自己,身邊的人和環境都會大大影響我們的行為。 抗議通常是為了平反社會的不公不義,這些不正義可能是針對一個團體或是個人,然而,這場抗議已然演變成一場暴動,而群眾心理學(Crowd psychology)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但讓這場抗議變成暴動,更讓這種情緒擴展到其他城市。 當置身在人群中,你會很容易跟隨其他人的行為,即使這項行為違背你的意願,而抗議的團體愈大、人群愈多,抗議的人之中就愈有可能會有反社會傾向的人,無論抗議的訴求為何,他們往往訴諸暴力或大搞破壞,這在社會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行為也會具有「傳染性」,人們會把自己包裝起來,在這場混亂之中找機會做出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 (同場加映:暴動如何形成與轉變?從心理學了解背後原因) 大型抗議活動反而更可能加速疫情傳播 除了抗議活動中的炮火可能傷及民眾,學者專家最怕的還是病毒在抗議期間加速傳播,民眾齊喊口號或吼叫時會噴口水、被噴到辣椒噴霧劑時會打噴嚏,甚至吸入催淚瓦斯時也會咳嗽,這些都是新冠肺炎的傳染途徑,加上抗議者不但沒有辦法維持社交距離,也不一定會戴口罩,擁擠的人群成為病毒滋生的溫床,而狹小的空間也很容易傳染,例如警用廂型車或是拘留所,所以當鎮暴警察大規模逮捕抗議民眾的同時,也大大增加感染的風險。 美國許多公衛專家都警告,參加抗議與暴動的警察、民眾應該自我隔離 14 天,也希望能戴口罩再參加抗議活動,甚至也有醫師提議要普篩檢查,以防更多人感染新冠肺炎,但相關方針都尚未擬定,暴動也還沒落幕。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身份認同讓你變成暴徒!從心理學探討群眾暴力的形成

2020年5月1名美國警方執法過頭,不幸造成一位非裔嫌犯枉死,沒料卻因此引發各州「遍地開花」的種族抗爭,甚至在民情激憤之下,暴動四起。到底為什麼和平的社會運動會演變為硝煙四起的暴力?讓《Hello醫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你理解群眾暴力的形成與轉變吧! 仇警➜仇強權➜仇富,身份認同讓你變成暴徒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史蒂芬.大衛.萊赦(Stephen David Reicher)教授發現,傳統上我們以為暴徒都是無頭無腦、容易被煽動的烏合之眾,但這些看似發狂的示威群眾,其實全都帶著強烈的動機與清楚的目的。萊赦以 2011 年英國騷亂(2011 England riots)為例,警方誤殺非裔嫌犯讓群眾非常不滿,而原本就帶著「反對警方」認同的示威者搖身一變,從良民成了暴徒。他們的行為有著特定的群體規則(group norms),因此他們並非無差別地攻擊,而是專門針對警方和警局下手。 由於警方的公權力在騷亂中被削弱了,連帶讓民眾感覺到強權「可以」受到打擊,而強權容易讓人聯想到富裕階級,從而使帶有「反對有錢人」認同的民眾也加入戰場。這場暴動從「仇警」變成「仇強權」再進化為「仇富」,所以只要是與少數族裔、經濟弱勢和外來移民等特質相反的團體,全都成了共同敵人。這也是為何銀行和大企業旗下的知名連鎖店,也躲不過示威者的縱火與石擊。(同場加映:報復後開心嗎?聊聊復仇心理的影響 ) 你的想法會隨著加入一個群體而轉變 其實群眾暴力的生成非常不易,畢竟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同時想要搞破壞並不常見。社會心理學家以精細化社會認同模組(Elaborated Social Identity Model,或稱Extended Social Identity Model)來解釋:當一個人加入某個團體的時候,自我認知會逐漸轉變,他不會以自身原有的特點來認同自己,反而會更貼近隸屬團體的特質。 參與抗爭的示威者一開始並不見得想要放火砸店,但是當警方或軍隊以武力鎮壓整個示威團體時,突然間新的界限被重新劃定,整個群體成為「我們」,而軍警成為「他們」。看到隸屬「我們」的夥伴掛彩了猶如痛在我身,反擊的情緒自然高漲,這可能會導致群眾與對立的一方開戰,並引發全面性騷亂。 社運與暴動只有一線之隔,別讓行動失焦 當我們譴責暴力的同時,也要明白暴動背後代表人民的不滿,如種族歧視、高失業率、貧富差距、爭取民主自由,以及反貪腐等,這些才是群眾運動的導火線。 成功的社運是革命,失敗的社運則被定調為暴動。我們在參與集會遊行時,也要切記自己的俠義之心很有可能因為敵我之分而走偏,引發流血事件。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你不胖,是韓國明星太瘦了!教你4招擺脫「我很胖」的錯誤想法

韓國流行文化席捲全球,連帶影響了許多年輕族群對身形的標準,但面對這股「韓流」,也有些人不盡然認同。 繼第一篇「你不胖,是韓國明星太瘦了!淺談K-Pop影響」,《Hello醫師》將更進一步介紹其他國家的K-Pop粉絲,針對韓國明星所帶來激瘦審美觀在網路上所發起的運動,並介紹4種擺脫我很胖等錯誤想法的方法。 棉花糖女孩的逆襲,誰說胖就不好看! 韓語中 Momjjang(몸짱)一詞,依字面的翻譯為「身體大師」,用來形容一個人身材很好。K-Pop明星的外在都必須夠完美才能符合「身體大師」的高標準,但是有些粉絲是「棉花糖女孩」,或有人稱厚片女孩、肉肉女孩,一般指體型較大的女生,覺得「身體大師」的概念可能會擠壓到她們的自我認同,便在社群媒體上一起貼文、貼圖,以特定的主題標籤(Hashtag)倡議發聲。 K-Pop粉絲習慣在偶像的照片旁附上一張自己的自拍照, 並分享至社群媒體。美國一位網友亞蓮塔(Arletta)卻發現這些按讚次數名列前茅的相片裡全都是「瘦骨嶙峋」的粉絲。這也代表,歌迷要跟偶像同樣擁有「身體大師」一般的外表,才能獲得最多的讚賞。 但是身型偏向棉花糖女孩的亞蓮塔也觀察到:比較胖的粉絲確實不願意上傳自己與偶像並排的照片。她與朋友討論後,便發起「胖胖K-Pop惡女團」(# BigKpopBitches )的主題標籤,希望以此囊括體型較大的K-Pop粉絲,讓大家一起串聯,更能夠欣然展現自己的相片。沒想到活動大獲好評,許多網友都給予正面的反饋。這些棉花糖女孩收到「畢生以來數量最多」的讚賞,所以也變得更有自信!(同場加映:討厭自己!與負面自我意象有關的疾病) 停止覺得自己胖的4方法 為了滿足觀眾對美的想像,K-Pop偶像與歐美名模卯起來致力成為「紙片人」,但是我們也被這種瘦更好的審美觀所綁架,各位讀者不妨參考以下4點方法,擺脫總是認為「自己很胖」的錯誤想法。 1. 減肥只是煙霧彈 也許「我好胖」是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花點時間思考一下你潛在真正的感覺是什麼。假如是恐懼的話,進而思考為何會覺得害怕,是怕自己不夠好看嗎?還是怕太胖沒有人喜歡?請把這些思緒紀錄下來,準確地識別「減肥煙霧彈」之下的情緒、念頭、困境等,這都有助於應對「我好胖」這樣的思想。 2. 停止有關「我好胖」的話題 停止與親友討論與「我好胖」相關的任何話題,若你冒出「我好胖」的念頭,還是要接受這種感覺的存在,但用不著一直攻擊自己的身形。 切記,當下對自己的身材大放厥詞看似發洩了情緒,但很有可能讓您一整天都鬱鬱寡歡,就像被蚊子叮了忍不住抓癢,之後傷口發炎卻痛了好多天,非常不值得。 3. 肯定自己,不在乎體重 照鏡子的角度、坐姿、揮手的力道、翹二郎腿等時刻,都可能會讓自己感覺到自己很胖,雖然很難避免,但是不妨有意識地對自己喊話,例如,將每天量體重的習慣改為一週一次,或也可以在心中默唸自創的肯定語,如「我的身材很OK」、「我的體態夠好了」,來取代「我好胖」的念頭。 4. 做運動不一定要為了減肥 我們都知道「要減重、多運動」,但是運動其實不必一定要帶著特定的目的。如果我們純然享受運動中揮灑汗水的樂趣,而不用細細計算消耗了多少的卡路里,其實我們可以更開心,也可以自我感覺更好。(同場加映: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也許這個時代的對苗條、精壯的苛求,跟上個時代流行的「裹小腳」陋習一樣,都有害我們身心的健康。我們無法停止媒體無孔不入的轟炸,但是如果能夠參考上述的範例、運用這些建議,也許可以培養出對主流審美標準的免疫力。Hello醫師提醒你愛美之餘,也一定要記得要兼顧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你不胖,是韓國明星太瘦了!淺談K-Pop影響

千禧年初韓劇風靡全台,隨後韓國流行音樂(Korean Pop,簡稱K-Pop)、韓國的綜藝節目與電影也愈來愈受歡迎,韓星知名度大開,各個年齡層的粉絲趨之若鶩,一片「星光燦爛」之中,韓系美學不只改變了我們的穿搭品味與美妝髮型,也影響我們對自己身型與體重的標準。 韓流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影響我們的審美觀,使我們認為自己的身材不好、太胖。本篇文章《Hello醫師》從韓流對大眾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切入,講述韓國及台灣人普遍對外貌特別苛求的情況。 韓國人對自己的身體最不滿 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心理教授Sarah Grogan在她的著作《身體意象:理解男人、女人、兒童對身體的不滿》(Body Image: 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暫譯)提到:如果我們所觀賞的綜藝節目、MV、廣告等等都強調「窈窕、精壯」的重要性,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身材跟明星相比之下「天差地遠」,這必定會引發對我們對自身外貌的焦慮。 你不胖,是韓國明星太瘦了!淺談K-Pop的影響(上) 該教授坦言,世界各國的電視節目多多少少都有上述的問題,不過南韓的電視台卻安排最多的時段播放與節食、美貌相關的節目。韓國的主持人與來賓言談間以毫無批判的口吻流露出:「整型會帶給您工作與愛情上的成功」諸如此類的訊息。 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2016年所發佈的資料顯示,2015年南韓的整型外科醫師估計有2150人 ,比起臺灣的600人高出3.6倍之多,然而韓國的總人口數只有台灣的2倍,可見在韓國以各式各樣的媒體散播「減肥是女性的首要任務」的觀念,不僅讓韓國人接受整型手術比率偏高,也讓女性高度關注自身的美貌與身型,導致女性對自己外表的滿意度,與自我肯定的程度雙雙下降。(同場加映:整型等一下!請先自我評估這9點) 韓國2018年發表研究也指出,台韓2國的受試者以醫學定義來說都沒有過重,但是都覺得自己過胖。不過韓國人比起台灣人,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更低,也更容易高估自己的體重,且韓國出現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s),而產生厭食(Anorexia)或暴食、憂鬱症、自殺等狀況比在西方國家、中國、日本還要普遍。(同場加映:吃還不吃?青少年是厭食症的好發族群) 韓星極端的節食計劃 印尼網紅Avissa Fabrianne於2018年10月 上傳了一支她本人依照韓國女星IU所公佈的食譜來減重的影片,至2020年5月已創下超過280萬的點閱,表示全球的粉絲著迷於韓星苗條的身型與吸睛的臉蛋之外,更想進一步透過飲食擁有韓星的身材。 但是韓星的節食方式不見得健康,以IU的例子來說,她的減肥食譜早餐只吃1顆蘋果,實在不足以提供充足的營養與熱量。據雅加達郵報(The Jakarta Post )2018年的報導,一位名為佐伊・艾亞(Zoe Alya)的18歲學生在2016年依循IU的食譜過了一個月之後,深感這種減肥法「極其危險」。 艾亞在節食期間疲累不堪,時常發抖,有時候還會昏過去,有如記憶斷片一般。她無時無刻覺得頭痛,心情也大受影響,最後因為過度節食,身體承受不了開始反撲而大吃大喝,艾亞被醫師診斷出狂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 BED,又稱嗜食症),由此可見,K-Pop的影響無遠弗屆,連飲食習慣也是。只要上網查閱,就可以輕鬆找到許多韓星的減重方式,但如果用過於極端的方法減肥,卻可能讓身體越來越不健康。(同場加映:從愛自己開始~暴食症患者再也不孤單)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選擇性失憶、身分重塑不是電影情節,認識解離性漫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又稱解離性遁走症)屬於解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的一種,它並不像典型的失憶症,如忘記自己是誰、遺失某段記憶,或喪失某些個人特質等,解離性漫遊症患者有時候會暫時失去個人身分感,無預警地忽然離開家或工作場所,出走去流浪或旅行。 因患者無法想起自己部份或全部的過去,在某些時刻,他們會變得對自己的身分或所處的環境感到很困惑,在少數個案中,患者可能會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身分。 《Hello醫師》為你說明何為解離性漫遊症,解離性漫遊症的成因、診斷及治療方法。 解離性漫遊症的原因 解離性漫遊症經常與重大壓力或創傷有關,經歷過戰爭或天然災害等,可能會提高發病的機率,此外,個人因素的壓力也可能加重病情,而導致患者離家出走,例如經歷所愛逝世或工作壓力都有可能使人想短暫逃離或抹除自己的過去。 (推薦閱讀:難察覺的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如何診斷解離性漫遊症 當醫師發現患者對於自己的身分,或對於提起過去的行為感到困惑時,才會懷疑是否是解離性漫遊症。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的症狀,並做檢查,以先排除因生理性因素所導致的記憶喪失,同時也會進行精神狀態檢查。 一般來說,解離性漫遊症患者會在突然回歸到自己的身分時,或對於自己身處於陌生環境而感到困惑時,才會發現問題並診斷出來,而醫師通常會調閱病史,並蒐集患者離家、外出遊走,或建立新生活之前的資訊才能確診。(同場加映:壓力大好焦慮怎麼辦?3 分鐘認識壓力和焦慮) 如何治療解離性漫遊症 解離性漫遊症經治療和復原後,過去記憶通常會完整保留下來,因此患者通常並不需要任何治療。 多數個案的心理治療,可能會包含催眠,而催眠也可能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記憶。治療師通常會鼓勵患者去回想和面對造成漫遊症的壓力事件,畢竟創傷事件往往是導致解離症狀的根源,而讓患者面對創傷,治療那些造成混亂的感覺和情緒,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為創傷事件可能會使一個人逃離以及忘卻過去,必須讓患者去面對那些所造成悲痛、憂鬱、害怕、憤怒、悔恨,或導致精神問題的記憶。(同場加映:4症狀檢測!您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總是莫名暴怒生氣?檢視4種憤怒原因

您是否有時候會莫名地生氣?憤怒是人人皆有的情緒,而每個人處理和發洩憤怒的方式不同,有的會透過運動、冥想或藥物治療控制怒氣,有的則採取較極端的方法發洩出來,像是喊叫、威嚇、施暴、冷戰、自我封閉,或甚至是自殘。其實生氣沒有分好壞,它只是一種情緒反應,以下介紹造成生氣的4種原因,幫助您更認識自己或身旁的人的情緒原因,以及其應對方式。 也許人們生氣的原因,可能背後隱藏著什麼傷痛,美國家庭輔導中心的朱莉·阿茲維多·漢克斯(Julie de Azevedo Hanks)博士指出,怒氣往往是一種次級情緒的表現,也就是,為了要掩蓋更脆弱的情緒,例如孤獨、悲傷或恐懼,而使內心更難被理解。也許大家在生氣時,往往會想藉由調適心情來抑制怒氣,但其實,好好正視憤怒的情緒,再釐清為什麼生氣,才能有效幫助自己走向正向和健康的情緒。 (同場加映:什麼都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1. 因為傷痛再次浮現 當回想起過去的傷痛事件,而感到恐懼和生氣視正常的情緒反應,就算您覺得自己已經能敞開心坦然面對了,創傷事件依然會留下難以揮去的陰影。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協助,他們能幫助您更有效地分析憤怒的引爆點,處理內心的負面情緒,並為下一次的情緒事件做好準備。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新的人事物,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可能都會對心理造成影響,若長期處於壓力和焦慮的人,更要提醒自己多察覺自己的情緒反應,生氣發怒前,先自問為何生氣,這也能幫助我們理解潛在的情緒,以及該如何處理它。 2. 路見不平或感覺無力感時 要彰顯公正之舉,使社會秩序歸正,無疑是好事,但有些人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用怒氣詆毀或貶低對方,而不是雙向的溝通對話。以網路言論為例,只要涉及2方對立的關係,尤其是關乎政治,許多偏激的言論就會一一浮現,因為我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立場,所以當對方不是站在同一陣線時,我們可能就會視之為敵人,並想辯贏對方,所以也產生了酸民。 事態順心或萬事都在掌控之中時,應該會感到開心、信心滿滿吧!但是相反地,當事情或環境沒有按照計畫走的時候,就會出現無力感,伴隨而來的,可能就是生氣的情緒。的確,失去掌控真的會讓人感到沮喪和絕望,包含像身體疾病、感情危機以及心理掙扎等等,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不斷鼓勵自己,抓住信心的意念,或是讓自己轉換一下心情,然後再回來面對,也是不錯的方式。 3. 因為感覺不被在乎或不懂拒絕 如果持續關心他人,卻始終得不到他人的關心,內心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被在乎,或是我們對人有期待,但因為對方沒有給予如預期般的回饋或反應時,這樣單方面的付出,容易漸漸衍生出憤怒的情緒。 如果您常常覺得很難感受到別人的關心,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跟對方坦承,同時您也可以問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期待,以及害怕的事情。只要彼此有良好的溝通,相信就會漸漸減少恐懼和生氣的情緒。此外,因人際關係而容易生氣的人,可能也不太懂得拒絕,即使心裡百般不願意,他們仍會為滿足對方需求,選擇犧牲自己的益處。久而久之,自然會變得情緒耗竭,這樣的人,應學會更愛自己,對自己更好一點,而別怪罪對方欺騙或是利用自己。 4. 抑制情緒與被動攻擊 經常壓抑憤怒情緒並不好,這樣的人往往不太會表達負面情緒,但是一旦情緒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時,就會像火山爆發般怒氣沖天。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管理生氣的情緒,若放任不管,可能只會愈積愈多,不認識的人可能會覺得危險而避開,而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可能會因此而受傷。 另外一種情況是,即是生氣,但選擇用不破壞對方關係的方式宣洩情緒,這被稱為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ve,或稱消極攻擊)憤怒。舉例來說,母女吵架後,當女兒被吩咐要做家事,因為女兒還在生氣,所以隨便敷衍了事,而有人也會用言語來發洩,例如口是心非,或是語調中突顯生氣。雖然看似可愛,但最好避免這種方法來處理憤怒的情緒,因為這樣只會製造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建議大家,當有任何不滿時,最好用溫和方式,誠實地說出來,這樣對方才能清楚明白。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世界快心則慢~學習等待的3種美好

您還記得小時候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最愛的卡通節目播放的那份喜悅嗎?長大後,我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漸漸不願意花時間等待,應對這樣的生活節奏,可能會讓人等待,所謂「世界越快,心則慢」這句電信公司的廣告詞,也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當遇到想要的東西,就迫不及待馬上得到的話,可能會在得到之後,讓內心感到失落。以下介紹等待的3種美好,但是每個人對時間的感受並不一樣,跟著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地走才是重要的! 1. 期待使等待的結果更令人滿足 如果我們太急著得到某樣東西,在得到後,可能強烈的激情馬上就煙消雲散了,但是相反的,當我們耐心隨著時間耐心等待,讓一切或情感慢慢地推進,一開始也許會很不習慣,但相信最後會有甜美的果實。 此外,由於過程中,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會報著一種期待的心情,這就好比看著藝術家的繪畫過程,觀眾可以觀察他們在畫紙上的一筆一畫,享受觀看創作的過程,直到作品完成後,呈現在眼前的那一瞬間,心裡感到滿足,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延宕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 或稱延遲獎賞)。 2. 等待可以幫助自我省思和認識自己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等待是我們一生的課題,生活中有許多時候需要等待,例如買東西要排隊,或者是等待對的人出現,這些零零總總的等待,都是奠定自我品格的基礎。所謂的等待,並不是指靜靜地待在原地,什麼都不做,而應該是要相信未來,對未來懷抱希望,如聖經所言的「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正是這個意思。 在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省思自己,從精神的層面來看,花時間認識自己非常重要,包含像喜歡和討厭的東西、擅長與不擅長的事,或是渴望在情感得到什麼等等,透過這些,才能幫助我們成為更成熟的人,不要奢望只看見他人改變,卻不願學習為自己努力。 3.等待讓您學習放下自我 不懂得等待的人,通常可能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只在乎自己,沒辦法看見別人的需要,但當我們開始練習等待時,您可能會發現的您看事情的角度改變了,不再只是「我想要」,而會看見他人的需要。與其活在公主與王子般自我陶醉的世界裡,不妨跨出舒適圈,主動融入他人的生活,成為彼此的支持與幫助。 等待確實是一門學問,它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但若能掌握這些觀念,相信在接下來的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都能駕輕就熟的。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