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歲學齡前

學齡前的小朋友很可愛,但是如果生病或是耍性子的時候,家長都要崩潰啦!你可以在此分類了解學齡前重要階段為何;學齡前的照顧又有哪些需要特別留心,以及學齡前的生長與發展的注意事項。

基礎知識

1~5 歲學齡前

兒童弱視5大原因說明!矯正弱視要趁早,小孩弱視注意5特徵、症狀

兒童弱視在台灣並不少見,依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每100位小孩中就有5位弱視。而弱視的重點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現今仍有家長有「弱視長大就會好」、「長大了再接受治療」的想法,導致小孩錯過黃金治療期。弱視未在幼兒期矯正,視力將終身無法治癒,孩子會永遠斜視或有一隻眼睛看不清楚。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弱視是什麼?兒童弱視的原因?弱視的黃金治療期是幾歲?以及弱視的治療方法為何? 弱視是什麼? 弱視(Amblyopia)又稱作懶惰眼(Lazy Eye),指眼睛發育不良使大腦缺乏視覺刺激,造成兒童視力不佳,單眼或雙眼無法接收清晰影像。 若兒童矯正(配戴近視度數)後的視力未達同年齡應有的標準,例如: 4歲無法達0.6度 5歲無法達0.7度 6歲無法達0.8度 或雙眼視力相差兩行以上,例如0.5度和0.7度,即可視為「弱視」。 弱視原因:大腦的視覺中樞發育不良 嬰兒出生時的視力非常弱,必須藉由將眼睛所看到的影像,正常傳送到大腦後,大腦的視覺中樞才能發育成熟;若在視力發展的階段,有妨礙眼球正常接受影像的原因,便會導致兒童停止使用特定眼睛,造成視力開始減退。(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一般而言,小孩到9歲時的視力已發展成熟,因此超過9~10歲的弱視就難以治癒。兒童弱視最好的治療時機是6歲以前,所以滿3~4歲的兒童應前往眼科做初次檢查,及早確認兒童的視力是否在正常發展的範疇。 兒童弱視的5種原因類型 依據不同原因,兒童弱視可分為5種類型: 弱視原因1:斜視性弱視 斜視為最常見的弱視類型。因為眼球肌肉不協調,使雙眼朝向不同方向。為避免複視所造成的視覺混淆,大腦會抑制其中一隻眼睛的視覺發育,而過度依賴另一隻眼睛,造成一眼的發展阻礙,嚴重時可能會形成鬥雞眼。 弱視原因2:屈光不正性弱視 無論近視、遠視或散光,若度數過高皆會使影像模糊,無法對視覺中樞產生正常刺激。若發生此情況卻未矯正視力,就會造成弱視。 弱視原因3:雙眼不等性弱視 當雙眼度數相差甚多時,大腦會依賴視力較好的那隻眼睛,進而抑制另一眼的發育,造成弱視。 弱視原因4:剝奪性弱視 若小孩有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玻璃體病變、眼皮下垂或角膜混濁等眼睛疾病,會阻礙光線進入眼球,造成視網膜影像模糊,進而導致弱視。 弱視原因5:遺傳因素 家族有弱視或斜視病史,小孩有較高機率會有相同問題,因此家族成員有弱視,小孩出生後最好提早赴眼科檢查並定期追蹤。 兒童弱視如何治療?矯正弱視的4種方法 治療弱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配戴眼罩。戴眼罩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強迫使用弱視的那隻眼睛,促進弱視眼的視力逐步正常發展。 眼罩配戴的時間因治療開始時間或弱視程度而定,通常愈早發現則弱視程度愈輕微,治療時間相對愈短,這也是為何醫師建議及早檢查與治療的觀念。弱視兒童通常一週會維持5~6天的配戴頻率,每天配戴8小時以上,但此頻率與時間長度也會因不同個案或病情而有所變化,例如某些小孩十分排斥在幼稚園戴眼罩,父母可能會斟酌改成周末或在家時間才配戴。 基本上,配戴的時間愈長且頻率愈高,效果會愈好,但也不可連續好幾天配戴或不換眼配戴,以免視力正常的那隻眼睛反而退化。家長需遵從醫師指示配戴。通常配戴1~2個月後,弱視眼的視力就會開始進步。 其他治療弱視的方法包括: 配戴弱視眼鏡:若有屈光不正的問題,除了配戴眼罩之外,小孩還需配戴眼鏡調整焦距。 弱視訓練:透過讓小孩看視覺刺激儀、手機或平板上的弱視訓練app,刺激視覺發展,屬於輔助療法。 手術治療:若小孩為剝奪性弱視,即需透過矯正眼瞼下垂或白內障手術等治療方式,讓眼睛所見的影像可正常傳送至大腦。 5特徵判斷小孩是否弱視 嬰兒階段 滿月後,眼睛對玩具或小手電筒的光線沒有反應 幼兒滿3歲後 行動遲緩或手眼協調能力差 直視時有一眼會向內或向外偏移 經常有歪頭、瞇眼、皺眉或閉起單眼的習慣 經常眨眼、怕光或流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1~5 歲學齡前類別

看更多 1~5 歲學齡前 相關文章

1~5 歲學齡前

調查探訪做筆記!為孩子找對托兒所

爸媽都想多花時間陪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階段,許多爸媽都想要抓住那些寶寶的第一次。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對爸媽都能把一整天的時間留下來陪伴孩子,因為他們必須工作來支撐一整個家庭。對這些忙碌的職業父母來說,除了請親戚朋友幫忙帶孩子外,讓孩子去托兒所也是個選項,但托兒所的類型有很多,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托兒所,本文提供3個挑選托兒所時應該注意的事。 1. 背景調查 當爸媽開始找尋托兒所時,第一件事通常是列出選項清單,執行這個步驟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會上網搜尋居住地附近的托兒所,有些人則是問其他家人,或同事的意見,無論您使用何種方法,您都應該將搜尋範圍限縮,而不是徒留一張落落長的待選清單。 當您整理出清單後,瀏覽這些托兒所的官方網站,或者搜尋一些網路評價以及提供給孩子們的課程。若您有認識的人的小孩正在就讀這間托兒所,您可以諮詢看看他們的意見,這些熟人的看法也比上網孤軍奮戰所得到的資訊,更值得信賴與參考。 2. 實地探訪 親自實地探訪托兒所,察看設施以及整體運作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父母可以趁機觀察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是否夠親密。在孩子最初的前幾年,孩子需要與大人建立親密感以及良好的互動才能幫助他們成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托兒所的老師必須具備溫暖的人格特質,且對孩子們有責任感。留意每個老師平均被分配到幾個孩子,以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受到足夠且良好的照顧。 若您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找機會問幾個老師關於校規、餐飲、看電視的時間以及提供的課程內容,您當下詢問的問題愈多愈詳細,那麼日後您收到的意外會愈少。 3. 寫下筆記 您的寶寶與托兒所老師之間的連結影響著日後寶寶的發展,與大人有良好關係的孩子較能學會建立信任,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認知發展也會較完善,因此,若您正在考慮替孩子找托兒所,您可以詢問老師在此任職的時間,以及這間托兒所人員的流動率。


1~5 歲學齡前

托兒所新鮮人!6招讓午覺睡得更安穩

幼兒在托兒所不容易好好睡覺的情況,是很普遍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與父母親分開感到不安或難過,或是他們對新環境還沒有完全適應所導致。長期而言,兒童在托兒所如果不能好好的睡覺,會對健康產生影響。為了要改善情況,父母親應該與托兒所的老師、托育人員溝通,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以下列出6招一些對父母親有幫助的小撇步。 1. 養成孩子固定時間睡覺 如果要讓孩子習慣在固定時間睡午覺,在您將寶貝送去托兒所之前的一段時間,就先讓他們在家裡養成固定時間就午睡的習慣。如:托兒所的午睡時間是中午12點開始,您可以讓孩子在家裡時間快到時,就去午睡。當孩子漸漸習慣這個作息,接近中午12點時,他就會有睡意。培養孩子固定時間就睡覺,對他們更容易入睡是有幫助的。 2. 漸近式陪伴的幫助午睡 期待您的寶貝剛到托兒所的前幾天就好好午睡,似乎不太可能。有的家長會在午睡時去看看寶貝,讓孩子多些安全感,但這樣的作法卻會影響孩子作息。因為,若家長有一天沒有去看孩子,他們會因為等待爸媽而不睡覺。比較妥當的方法是,利用上課的時間探望、陪伴孩子1小時,午睡時間到了之前,家長就離開托兒所,讓孩子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午睡。 3. 尋求托兒所的老師協助 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多協助、關心、撫慰孩子的心情。孩子剛到托兒所的新環境,家長要讓他們認識老師,並主動告知孩子睡前的一些習性,如:喜歡聆聽睡前小故事,在家時旁邊會有人陪伴哄著入睡,或是有人會唸故事書等。家長可以請托兒所的老師,試著採取相同作法,這樣將有助於孩子在托兒所時,感到放鬆而更容易入睡。 4. 讓孩子帶熟悉的玩具陪伴午睡 有些孩子睡覺時,會抱著可愛動物造型,或是卡通圖案的填充玩具入睡。如果您的孩子在家睡覺時習慣有填充玩具陪伴,那去托兒所時,也讓他們帶著。因為剛上托兒所的孩子,有熟悉的填充玩具伴隨,他們在午睡時會更有安全感,睡得更安穩。 5. 為孩子尋找合適的托兒所 也許您的孩子在某家托兒所午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或是某家托兒所無法符合您的期待,那請您再多花點時間,為孩子找到合適的托兒所。 6. 尋求家庭其他成員的幫忙 如果您的孩子有其他兄弟姐妹,也可以請他們幫忙。當孩子獲得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支持,對於在托兒所睡覺一事,會覺得更是稀鬆平常。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學步期大躍進!3招培養小孩語言能力

學步期(1~3歲)的小孩,語言能力的發展非常快,大多數已經會組合單字,構成簡單的句子並說出來,也聽得懂指令,例如「給我你的瓶子」或「揮手掰掰」。雖然他們可能還無法描述複雜的事情,但家長們如果趁這個階段多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就有機會能讓小孩的語言能力大幅進步喔!以下介紹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3種方法: 1. 多和小孩說話 想培養小孩的說話能力,就多和他們說話吧!例如說段故事或告訴他們一些事情,讓他們多聽聽您在說什麼,同時注意以下要點: 隔絕干擾來源:為了讓小孩專心地和您溝通,先關閉如電視或電腦等容易使人分心的東西。 找話題:以小孩感興趣的話題來學說話的效果最好,不妨從他們當下正在專注的事物開始,例如小孩若在玩積木,就從積木開始聊,或是談談小孩感興趣的人,例如說說爸爸、爺爺等人的小趣事等等。 觀察小孩想表達什麼:除了讓小孩聽你說話,聆聽他們說話也很重要,即使他們還不太會表達,您還是可以多多延伸描述和問題。例如,問孩子狗狗在哪裡,當孩子指向狗時,父母可以做簡單的描述,如「牠是隻白色的狗狗」,並問孩子「狗狗現在在做什麼?你覺得牠等一下會做什麼?」等。 停頓接話:讓小孩練習運用詞語,像是「填空問句」的方式一樣,停頓下來讓小孩接話。 適時停止:如果小孩看起來疲倦、不安或暴躁時,不需勉強他們繼續聽,留到下次再說吧! 2. 教小孩更多詞語 除了說故事之外,小孩在1~2歲時,便會開始學習使用動詞,例如孩子可能會說「狗狗走開」或「媽媽來這裡」。當小孩在練習陳述時,大人可在小孩說一句話之後,幫他們用更清楚的描述方式,說出完整的句子來回應小孩,讓他們知道可以怎麼組合句子,例如「你想讓媽媽幫你把狗狗趕走是嗎?」。 3. 幫助小孩記得和理解 人在學習大量的新詞彙時,一開始都會容易忘記意思或是使用方式,所以父母們可重複使用相同的詞,來形容某樣物品,經過反覆提醒,小孩會較容易記住和理解其意。另外,用唱歌或押韻說唱的方式,除了能增加樂趣,小孩也容易朗朗上口,更容易記住詞語。


1~5 歲學齡前

學步期小孩和寵物!安全共處必知要點

寶寶和毛小孩在同個屋簷下相處時,有些安全上的要點需留意,畢竟狗狗仍是有獸性的動物,再和善都還是可能會咬人。以下介紹家中的小孩和寵物相處時需注意的細節,以及如何教導調皮好動,正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1~3歲學步期兒童,與寵物安全互動的方式。 讓毛小孩熟悉新成員 若是養狗狗的家庭,在寶寶出生前,多讓狗狗去嬰兒房認識新環境,在寶寶出生後、回家前的幾天,將帶有寶寶味道的毛巾,鋪在狗狗的休息環境讓牠熟悉味道。寶寶接回家後,讓牠們先聞寶寶身上的味道,來熟悉這個新成員,同時給狗狗零食當獎勵,未來只要狗狗對寶寶表示友好時,也都要給狗狗點心,讓牠們認為寶寶是可親近的朋友,並非敵人。 與寵物保持距離 通常獨留小孩和狗狗相處時,很容易發生咬傷意外,所以當狗狗和小孩不在您的視線範圍內時,必須確保兩者已隔離開了,而平時當毛小孩出現以下行為時,請讓寶寶與牠們保持適當距離: 睡覺時:提供寵物安靜的地方休息,別讓小孩打擾牠們。 吃飯時:千萬不可讓小孩在寵物用餐時接近牠們,更不可拿走寵物的碗。 被栓著時:如果為了懲罰狗狗而牽制牠們的行動時,可能會讓牠們心情不好,這時請別讓小孩接近牠們。 生病或受傷時:當毛小孩疼痛或不適時,可能會更易暴躁和衝動。 毛小孩和牠的寶寶互動時:當毛小孩和牠們的寶寶在一起睡覺或餵奶時,請別讓小孩接近牠們。 叼走小孩玩具時:請告訴小孩,若玩具或食物被狗狗搶走時,請不可擅自去跟牠們搶。 與毛小孩的互動須知 小孩無意間的動作都可能激怒寵物,所以當孩子與狗狗互動時,最好與狗狗保持約一隻手臂的距離,以便在意外發生時,可立刻介入處理。平時主人們也要多找時間來陪伴寵物,別讓寵物感覺因為小孩的關係,所以自己被冷落了。以下幾點小提醒供參考: 對小孩示範撫摸毛小孩的方式,以狗狗為例,請從頸部往尾巴方向來撫摸背部,不可拍打和撫摸頭部和屁股的部位。 請小孩平緩地走向寵物,不可跑向牠們,也不能對牠們大聲喊叫。 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平時溫柔善待動物,孩子也會模仿您的態度來對待牠們,此外,偶爾讓小孩嘗試給毛小孩獎勵,讓牠們認為小孩是友善的小主人。 避免直視陌生動物或是他人寵物的眼睛,請保持安靜、不能尖叫,維持站立的姿勢。 如果發現毛小孩和孩子的互動緊張,或是寵物出現狂吠和攻擊行為時,請立刻隔離牠們,並向寵物訓練師尋求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