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與健康

睡眠是人體主要的休息方式,其主要功用是消除機體的疲勞和促進體力的恢復。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外,原來還可以促進發育(大約 70% 的生長激素是在睡眠中產生)和增強人體的免疫力。睡眠時間的長短是因人而異,反而睡眠的質量比睡眠時間的長短更為重要。 睡眠的週期 我們一晚的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又稱慢波睡眠)和入快速眼動睡眠(REM,rapid-eye movement,又稱快波睡眠)兩種循環交替,進行 4~6 次,約 90 分鐘變換一次。。 非快速眼動睡眠又可循序由淺至深被劃分為思睡、淺睡、中睡、深睡四個階段。經過約 90 分鐘的非快速眼動睡眠後,便會進入快速眼動睡眠。在快速眼動睡眠的階段,體內各種代謝功能都會明顯增加,以確保腦組織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質的補充,為第二天的活動積存能量。在這期間,全身肌肉的張力極低,並不時伴有肢體或身體其他部分的局部運動;夢也多發生在這段時期。 睡眠不足影響 睡眠不足影響,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憊。低品質或時數不足的睡眠也會在精神和情感上出現狀況,可能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短暫、甚至憤怒。睡眠不足也意味著缺乏動力和敏銳的決策技巧、健忘和焦慮。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可令人體內免疫細胞的活動能力減弱 28%。

基礎知識

睡眠與健康

【醫師幫幫我】「高枕」無憂?「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您挑選五類枕頭 改善打鼾2大訣竅

睡眠品質除了與身、心狀態有關外,寢具的挑選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其中選對適合的枕頭,有助於改善打呼的情形。國內第一位「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授接受《Hello醫師》邀請,在「醫師幫幫我」節目中和民眾分享挑選枕頭的2大訣竅。 枕頭高度有助改善打鼾 想改善打鼾問題,除了藥物、戴陽壓呼吸器或採行手術治療外,選對一顆適合的枕頭也有幫助。吳清平教授說,就跟買鞋要試穿、挑對符合自己腳型的鞋子一樣,每個人的頭型也不同,枕頭的挑選也應該有所不同;由於東方人臉型較多下巴後縮、呼吸道較窄,因此,睡覺時較容易有打鼾與呼吸中止的問題。這時如果選錯枕頭,不僅讓打鼾更嚴重,還可能引發脊椎問題。 選枕2大訣竅 考量脖子與枕骨  吳清平教授表示:從過去幫病人插管的經驗,領悟維持呼吸道通暢的道理,他說,「要改善打呼,呼吸道一定要通暢,當咽部與喉部在同一個軸線上,也就是下巴向上抬起、頭往後仰的動作時,呼吸道是最暢通的狀態」。然而,維持這樣的姿勢卻可能導致頸椎受傷,吳清平教授強調,所以,枕頭要有一定的弧度,必須考慮脖子的厚度與枕骨的大小,「高枕無憂」不見得是真的對健康「無憂」。 挑選枕頭時一定要是躺,觀察躺下時下巴與頸椎的位置。 下巴高於頸椎:呼吸道變窄,容易呼吸中止。 下巴低於頸椎:呼吸道雖然打開,但頸椎容易痠痛。 下巴微抬頸椎平行:下巴微微抬高,暢通呼吸道;枕頭支撐著頸椎,避免頸椎痠痛。 想了解與關睡眠呼吸中止、打呼相關內容:《Hello醫師》【《鼾聲雷動?小心健康亮紅燈》AI與雷達 智慧醫療助您一夜好眠】 更多【醫師幫幫我】資訊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探索更多睡眠與健康類別

一夜好眠

睡眠呼吸中止症小測驗

看更多 睡眠與健康 相關文章

失眠

為什麼會失眠?睡不著就是失眠?失眠症的種類、症狀、原因、治療

台灣安眠藥的用藥人口多達400萬人,每年吃9億顆安眠藥,而且用藥量仍持續攀升,可見失眠是十分普遍的問題。 多數人認為睡不著、睡不好就是失眠,因此就應該求診、吞藥改善失眠問題,但其實偶爾入睡困難、睡得不安穩並構成臨床上的失眠症(Insomnia)。 《Hello醫師》為你介紹失眠症是什麼,並進一步說明失眠的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 失眠有4種,你是哪一種? 在醫學上,失眠依其症狀可分為以下4種: 入睡困難:難以入睡,需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入睡 維持睡眠困難:難以深眠或睡眠容易中斷 早醒:睡眠週周期較一般人短,會提早起床且通常難以繼續睡覺 睡不飽:即使晚上睡眠時間充足,白天仍感到非常疲倦 若上述失眠症狀每週超過3次以上,導致白天生活作息及情緒受到影響,其影響時間超過3個月,便就構成臨床上的「失眠症」。 失眠依持續時間可分為以下2種: 短期失眠(又稱急性失眠):持續數天或數週,但症狀不超過3個月,且通常有可識別的壓力及成因。 慢性失眠:每週發生至少3次,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通常成因複雜且難以辨識。 失眠症很常見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在全球有近3成的人曾經有過睡眠困難,且女性的影響多於男性,因為女性較為敏感,更易產生焦慮和憂鬱。失眠症影響的患者涵蓋各種年齡,但隨著年齡增長,失眠的機會也會提高。 失眠的症狀 失眠症的特性就是難以入睡,不過還有其他症狀也是由於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常見的徵兆與症狀如下: 夜間難以入睡 會在半夜醒來,或者太早醒 睡醒後仍沒有休息過的感覺 白天疲倦、想睡 煩躁,憂鬱或焦慮 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工作與記憶變差等問題 頭痛或緊張 胃腸不適 對睡覺感到擔心 何時該去看醫師? 若失眠問題超過3個月以上,或短期內失眠情況十分嚴重,便建議赴醫院求診,找尋失眠原因,並避免睡眠問題繼續惡化。 失眠的原因 諸多狀況都會導致失眠,如焦慮和憂鬱等精神疾病,以下簡列常見的失眠原因: 壓力:舉凡學業壓力、生活壓力、家庭壓力等,都會讓影響思緒及自律神經,使人難以入睡。(延伸閱讀: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焦慮:焦慮和緊張會導致失眠,多數失眠患者皆患有焦慮症。(延伸閱讀: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睡眠習慣不良:如在睡前玩樂、睡眠環境不舒適,或者將床用在睡眠或性行為以外的活動上。 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在接近傍晚或夜晚時間飲用這些咖啡、茶及酒,會影響睡眠品質,使人難以深眠。此外,尼古丁也會對睡眠有不良影響。 傍晚吃得太多:這會使您在躺下時感到身體不適、難以入睡。吃太多之後,也可能產生胃灼熱(Heartburn)、胃食道逆流(GERD)等,這可能都會讓你睡不著。 特定疾病:如纖維肌痛(Fibromyalgia)和關節炎(Arthritis)等慢性疼痛症狀,或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胃灼熱以及頻尿。 藥物:特定藥物會造成失眠,如抗憂鬱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高血壓藥物,以及其他非處方藥。 失眠的風險因素 失眠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性別:因為月經週期、停經期間的荷爾蒙變化等因素,女性有時較容易出現失眠症狀。 年齡:尤其是超過60歲之後,睡眠模式和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時,失眠狀況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心理問題:如憂鬱(Depression)、焦慮(Anxiety),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等。 工作:若工作要求您在夜間上班或輪班,都會增加失眠的風險。 旅行:如果需要長途旅行,您的風險就會更高。穿越多個時區的時差,會導致失眠。 失眠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所提供的訊息不能取代任何醫療建議。 請務必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更多訊息。 如何診斷失眠症? 醫師會向您詢問一些問題,以診斷您的病情。他們可能會要求您填寫問卷調查,以確定您的睡眠與清醒模式,以及您在白天的睡意程度。醫師可能會給您一本睡眠日記,藉此來檢視您的睡眠模式。 若醫師懷疑有其他狀況導致您的失眠,他們會要求進一步的醫學檢查,以確定潛在的病情。在某些狀況下,若有可用的設備,他們可能會需要在您睡覺時,監控和記錄您的身體活動,包括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和身體動作等。 如何治療失眠症? 您可能需要調整自己的睡眠習慣,並改變您的藥物,以期恢復安寧的睡眠。醫師也可能會向您介紹一些行為治療法,讓您學習睡眠技巧,以及改善睡眠環境的方法。 如果這些方法對您的狀況都沒有幫助,醫師可能會建議您並開給您處方藥以幫助放鬆和睡眠,如使蒂諾斯(Zolpidem/Ambien),右佐匹克隆片(eszopiclone/Lunesta),扎來普隆 (zaleplon/Sonata)或柔速瑞(ramelteon/Rozerem)。 不過,安眠藥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此您需要確認哪些藥物可以短期使用、哪些藥物可以長期使用。(延伸閱讀:安眠藥有幾種?藥局買得到嗎?安眠藥種類、功效及適應症詳解) 醫師也可以為您提供非處方的睡眠藥物。這些藥物含有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s),可以助眠,但也會引起副作用。 失眠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方式和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對抗失眠症: 培養運動的習慣 檢查定期服用的藥物,看看它們是否可能導致失眠 避免或限制小睡的時間,小睡最好不超過30分鐘,且下午3點後不要午睡 避免或限制咖啡因和酒精,也不要使用尼古丁 睡前避免吃大餐和飲料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才能更了解並找出最適合解決方式。


一夜好眠

黑眼圈好重怎麼辦?簡單5招擺脫它

若上班時看到同事掛著厚重黑眼圈,常不禁會直覺地問:昨天沒睡飽嗎?有黑眼圈的人,除了看起來老態,還容易在工作時給人沒精神的感覺。究竟為什麼會有黑眼圈,答案除了沒睡飽,還有更多需要注意的,請接著看下去,了解是什麼造成黑眼圈,以及如何消除黑眼圈,讓雙眼炯炯有神! 這3種人容易有黑眼圈 一般來說,有3種類型的人,較容易有黑眼圈的問題,包括老年人、亞洲與非洲等膚色較深的種族,以及先天體質就容易有黑色素沉澱在眼周的人。 造成黑眼圈的5個原因 1. 疲倦:熬夜讀書、工作加班太多、就寢時間比平常晚,都容易造成睡眠不足,而一旦睡眠不夠的話,皮膚會較暗沉、蒼白,容易看見眼皮下的深色組織和血管,而且眼皮也容易腫脹,形成眼袋。 2. 缺乏水分:不少上班族常因工作太忙碌,而忘了喝水,特別愛面子的人請注意,體內水分不足,也是衍生黑眼圈的常見原因;若缺乏水分,眼皮容易暗沉、眼窩凹陷,同樣也會跑出貓熊眼喔! 3. 身體老化: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所需要的脂肪和膠原蛋白會漸漸流失,使臉上肌膚變得鬆弛,也變得較薄,因此,就容易看見皮膚底下的深色血管。 4. 過度曬太陽:偶爾曬曬太陽有益身體健康,但陽光會促使身體生成黑色素(Melanin),讓肌膚顏色變深,所以太常曬太陽,會導致眼周旁的色素沉澱,而形成黑眼圈。 5. 過敏或乾眼症:如果身體有過敏反應,或患有乾眼症(Dry Eye Syndrome, DES),都可能造成黑眼圈。過敏時,身體會產生組織胺(Histamines),除了會感到搔癢、發紅、眼睛腫脹等,血管還會擴大,同樣的道理,眼皮下的血管就變得顯而易見。另外,眼睛覺得搔癢時,千萬別東抓西揉,這樣只會導致發炎、腫脹,或者造成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 避免黑眼圈的5個方法 知道了造成黑眼圈的原因後,就可以採取以下5種方法來改善! 1. 水要喝得夠:建議成人每天要喝2000c.c.以上的水,如果有從事運動、或發生腹瀉等容易消耗水分的狀況,則要額外多攝取,才能避免因缺水而形成黑眼圈。 2. 每天睡飽飽: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指出,成年人(18~64歲)建議睡足7~9小時,而年紀小的兒童,需要的睡眠就更多了;因此,每天早睡早起、睡眠充足,才能有精神、氣色紅潤。如果有睡眠障礙,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才好安穩入眠。 2. 睡前遠離手機:現代許多人晚睡的原因,要歸咎手機的使用,或許您可能覺得滑一下臉書,標記一下IG(Instagram)花不了多少時間,但到頭來,往往會比正常時間晚個30分鐘~1小時就寢,漸漸就會變成夜貓族,也養出厚重的黑眼圈,因此睡前請務必勇敢地把手機擺得遠遠的,才能擺脫心魔。有心想「社群排毒」的人,建議參考網路成癮了?4方法「社群排毒」一下這篇文章。 3. 墊高頭部睡覺:在頸部多加上1~2顆枕頭,把頭部墊高入眠,能讓眼部四周的血液循環較好,避免眼睛浮腫。 5. 眼睛也要防曬:出門前,除了在臉部、四肢皮膚擦上防曬乳之外,別忘了眼周也需要防曬,為了眼睛健康,請毅然決然戴上防曬效果佳的太陽眼鏡,避免強烈的陽光在眼周附近留下黑色素,那可就要多花時間保養了。


失眠

焦慮、壓力讓你睡不著?醫師3招助你調節心情、戰勝壓力型失眠!

現代人常有失眠問題,許多人會把失眠原因歸咎於攝取過多咖啡因或睡前滑太久手機等生活作息,卻忽略心理因素可能才是失眠的主因之一;若沒有正確釐清失眠原因,只是一昧服藥或調整生活習慣,可能無法達到明顯的改善效果。 《Hello醫師》為您解析失眠的常見原因,說明心理因素對睡眠的影響,教您如何從生活、飲食及心理等各個面向,了解與改善失眠問題,有效提升睡眠品質。 每10人就有1人失眠,你睡好了嗎? 從醫學觀點來看,失眠依症狀可分為3種類型: 入睡困難:每次上床要花超過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 難以維持睡眠:難以進入深度睡眠階段,或睡眠容易中斷;若睡眠中途醒來,須花30分鐘以上才能重新入睡。 提早醒來:醒來的時間會比平時提早至少30分鐘,而且通常醒來後,難以繼續入睡。 若上述失眠症狀次數達每週3次以上,導致白天生活作息及情緒受到影響,其影響時間超過3個月,便構成臨床上的「失眠症」。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年度調查,全台灣上班族的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換言之,每10人就有1人失眠;輪班工作者的慢性失眠症盛行率更來到23.3%,為一般上班族的2.18倍,其中,因此導致交通事故或工作意外超達25.3%,失眠已然成為相當普遍且不容忽視的問題。 失眠7大常見原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顯示,失眠可分為7大原因: 生理疼痛:頭痛、牙痛、肌肉痠痛、骨骼疼痛或其他慢性疾病。 心理因素:焦慮、憂鬱、躁鬱、亢奮或精神疾病。 婦女特有的生理變化:懷孕或更年期造成的荷爾蒙變化。 生活作息:因工作或家庭其他因素而導致日夜顛倒,影響睡眠。 睡眠環境不佳:居家環境噪音強烈、溫度過高或光線過亮。 藥物影響:服用容易影響睡眠的藥物成分,例如止痛藥中的咖啡因、感冒藥中的麻黃素,或在睡前服用利尿劑導致夜尿頻繁。 物質因素:過量攝取酒精、咖啡因,或有抽菸習慣。 40%失眠患者有心理健康問題 上述原因中,心理健康問題為多數人失眠的一大主因,依據國外調查指出,高達40%的失眠症患者有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不僅容易失眠,失眠本身也會創造心理問題,例如對睡不著感到焦慮、煩惱,或甚至加劇原有的心理問題,變得更躁鬱或憂鬱,陷入愈加嚴重的惡性循環之中。 3方法調節壓力、改善睡眠 以下提供3個步驟,幫助您從根本上改善失眠問題: 1.注意自身心理健康,症狀嚴重請考慮就醫 若您長期有以下情況,代表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到需要接受專業治療的程度,建議赴身心科、心理諮商所諮詢。 長期心理壓力:家庭、人際、工作或感情壓力,導致情緒長期低潮或不穩定。 情緒症狀:經常憂鬱、煩燥、害怕、緊張不安或易怒。 身體反覆出現沒有病因的症狀:胸悶、頭痛、心悸、發抖、冒冷汗、腸胃不適、自律神經失調、全身痠痛、失眠、疲倦、食慾不佳。 2.改善失眠必做3招基本功 規律的睡眠作息:白天避免補眠,午睡不宜超過1小時;假日上床與起床時間應與平日相同,替身體和大腦培養規律的睡眠作息。 注意睡前飲食:睡前4小時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飲品(咖啡、茶)、抽菸或飲酒;避免在晚餐大量進食及喝太多流質食物。 睡前避免從事過度興奮的活動:睡前3~4小時內,不適宜做劇烈運動、玩網路遊戲,或看令人心情緊張或亢奮的影片或劇集。 3.使用精神益生菌如PS128能幫助改善睡眠 精神益生菌是一種特殊益生菌,其「菌株」經嚴謹科學實證,具備特殊功效,有助調節神經,改善睡眠及心情等,近年在歐美國家蔚為流行。多數人對益生菌的認知,通常限於改善腸胃、調整體質,但其實腸道健康與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關聯,只要給予合適的菌株、養分及神經傳導物質,腸道運作正常,也有助於調適情緒、改善睡眠。 腸道俗稱人體的「第二大腦」,擁有5億個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大腦。諸多研究發現,腸道的微生物群,也就是腸道菌群,可透過交感神經,直接與腦神經溝通;這個溝通路徑稱為「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是近年相當熱門的研究主題 相關研究顯示,腸道菌不僅參與人體代謝與免疫系統的運作,在神經方面,對於大腦維持多巴胺濃度有重要作用,而且腸道菌本身也含有特殊酵素,有助於促進多巴胺合成及其代謝物的分解。 此外,腸道也是負責產生血清素的器官。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對大腦傳遞各種訊息,幫助調節情緒、壓力及睡眠。血清素不足時,容易出現畏縮、恐懼、悲觀、記憶衰退、失眠及心悸等問題;反之,當血清素分泌充足時,會讓人感到平靜、專注及自信,睡眠和生理狀態也會改善。 知名的精神益生菌菌株,如:PS128、JB-1等,原理就是藉由調節血清素、多巴胺等有助改善調節神經與情緒的物質,透過腸道與大腦在神經方面的緊密關聯,幫助放鬆身心、舒緩壓力,以及提升睡眠品質。(點此了解更多關於PS128精神益生菌的資訊) 精神益生菌PS128與安眠藥、褪黑激素的差別 精神益生菌PS128和一般益生菌一樣,透過調整體質,達到長期功效;作用速度雖不如安眠藥或褪黑激素快,但安全性高、沒有副作用,且不會成癮,更適合作為改善睡眠的優先選項;再搭配生活及飲食調整,從各個面向著手,提升睡眠品質的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睡眠與健康

熬夜 晚睡 會怎樣?熬夜定義?睡眠不足5大症狀 對身體的影響

熬夜、晚睡,是多數人曾有過的經驗,短期容易出現身體疲累,精神難以集中、情緒低落等情形外,長期還可能造成肥胖、甚至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然而,只有一天晚睡就是熬夜嗎?對身體健康會造成哪些影響?《Hello 醫師》整理相關研究資訊,讓您對熬夜有更多的認識。 熬夜的定義?怎樣才算是熬夜? 人體運作有一套規律的生理時鐘,習慣幾點起床、幾點就寢;「熬夜」指的是,在常規的睡眠時間後才入睡;由於延後入睡,會造成睡眠時間不足,並導致生理時鐘混亂,除了影響睡眠品質,更可能造成健康問題。 熬夜會怎麼樣?睡眠不足5大健康問題 生理時鐘和我們幾點起床、幾點入睡等生理運作息息相關,同時也影響著人體器官的運作。 熬夜問題1:學習能力、專注力下降 英國研究發現,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大腦中的視覺皮質比起沒有熬夜的人,活動力大幅下降,同時也會出現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熬夜問題2:心情容易低落、憂鬱 密西根大學學術醫學中心團隊研究發現,長期不規律的睡眠,可能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經常熬夜、睡眠時間較少的人,行為較符合憂鬱症的症狀,情緒也相對低落。 熬夜問題3:肥胖、代謝性疾病 熬夜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腎上腺素和胰島素阻抗增加,以及血壓與血糖上升;此外,睡眠時間較短的人,體內的瘦體素分泌減少,因此容易感到飢餓,增加進食量,進而造成體重容易增加。 熬夜問題4:心血管疾病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當睡眠時間長期不規律,冠狀動脈鈣化的風險比睡眠時間規律的族群高;睡眠時間變化大於90分鐘以上,易導致心血管發炎,血管變得僵硬與狹窄,造成冠狀動脈鈣化的機率提升,使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熬夜問題5:免疫力下降、兒童發育遲緩 睡眠不足時,體內的免疫T細胞會受影響,導致免疫力下降;此外,原本夜間分泌的生長激素,也會因為熬夜而減少分泌,造成生長發育遲緩等發展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 [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師幫幫我6】「AI與雷達」智慧醫療助您一夜好眠!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授來幫您

人的一生中,睡眠約佔1/3時間,舒適睡眠也跟健康息息相關;根據長庚醫院調查,台灣15~70歲的人口中,有51.9%的人有打鼾現象,2.6%的受訪者有睡眠呼吸中止情形,粗估約50萬人受打鼾及呼吸中止症所困擾。 您是否認為打鼾代表熟睡或睡得好嗎?其實鼾聲除了影響枕邊人,更是判斷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重要警訊! 《Hello醫師》推出【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節目,第6集為您邀請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名譽院長、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授,為您親自示範4種不同的鼾聲及各自代表的意義;藉由鼾聲分辨呼吸道阻塞的位置,以及什麼樣的鼾聲代表已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時,為您說明治療呼吸中止症最有效的方法,以及如何透過選擇適合的枕頭解決惱人的打呼問題!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六集(完整版): AI與雷達 智慧醫療助您一夜好眠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授來幫您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五集(完整版): 一小時暫停呼吸30次? 您不可輕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型男查克醫師來幫您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四集(完整版): 肺癌躍升台灣「新癌王」! 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 教您掌握肺癌關鍵密碼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師幫幫我5】1小時暫停呼吸30次?您不可輕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型男查克醫師來幫您

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顯示,40歲以上男性中,有25%的人存在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然而就醫率僅1%;此外,研究指出打鼾和睡眠呼吸中止症,這兩者都可能對血管產生影響,進而對全身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民眾不可輕忽。 《Hello醫師》推出【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節目,第五集為您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庭碩,又名「查克醫師」,為您說明什麼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有什麼差別?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造成那些影響?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五集(完整版): 一小時暫停呼吸30次? 您不可輕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型男查克醫師來幫您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四集(完整版): 肺癌躍升台灣「新癌王」! 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 教您掌握肺癌關鍵密碼 【醫師幫幫我】FB線上直播第三集(完整版): 疫情後大反撲 兒童RSV、流感、腺病毒大爆發? 【醫師幫幫我】FB線上直播第二集(完整版): 小心臟大影響,兒童肥胖會有心臟病嗎? 【醫師幫幫我】FB線上直播第一集(完整版): 換季鼻子癢不停?查克醫師教您對付過敏性鼻炎必看絕招!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14症狀!治療看哪科?3大原因、4招改善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什麼?只要晚上睡覺呼吸不順或打呼,就是呼吸中止症嗎?哪些人容易得到?診斷標準為何?《Hello醫師》為您講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症狀及危險性,說明如果懷疑有呼吸中止症時該看哪一科,以及治療與改善方法。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什麼?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也簡稱「呼吸中止症」,指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含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阻塞呼吸道,使呼吸變淺、不順或容易打呼,嚴重者更可能阻塞而導致窒息。 睡眠呼吸中止症 = 打鼾或睡到一半呼吸困難? 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須住院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簡稱PSG),檢測睡眠時一系列的生理指數,其中最重要的診斷指標為「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簡稱AHI)」。 AHI能顯示出睡眠期間內,每一小時內,暫停呼吸的次數與呼吸短淺的次數,其指數越高,代表睡眠呼吸中止症越嚴重。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查項目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的其他檢查項目包括: 腦波 眼動圖 肌電圖 心電圖 血氧飽和濃度 脈搏 口鼻呼吸流量 胸腹呼吸動作 若您有出現以下介紹的症狀,或接受下列自我檢測小測驗,發現自己為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群,可能有呼吸中止症,建議赴醫院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 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 白天常見臨床症狀 慢性疲勞、精神不濟 嗜睡、容易打瞌睡 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 記憶力變差 頭暈、頭痛,特別是起床後 耳鳴 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 性慾降低 夜晚常見臨床症狀 失眠或淺眠 多夢或有夢遊、夢囈 睡覺呼吸不順、困難或停止 睡覺時容易嗆到或喘氣 頻尿 嚴重打鼾 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 睡眠呼吸中止症雖不易根治,但能透過下列方式改善及減緩症狀: 1.減重 由肥胖所引起的呼吸中止症,可透過減重大幅改善症狀,而減重也是針對呼吸中止症,唯一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 2.持續性呼吸道陽壓呼吸器 屬於標準的治療方法,藉由在睡覺時配戴鼻罩或口鼻面罩,將空氣持續打入呼吸道中,以增加呼吸道的擴張氣壓,避免呼吸道塌陷。 3.配戴止鼾牙套 針對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止鼾牙套可減少打鼾及呼吸中止的發生次數。 4.阻塞性呼吸中止症手術 依照病因、病患年齡及病症嚴重度,施行不同的手術,常見手術包括:懸壅腄整形手術、扁桃腺摘除手術、鼻中膈鼻道成形術及舌根減積手術等;手術工具則可能以雷射、無線電波或電漿刀執行。 睡眠呼吸中止症看哪一科? 若懷疑有呼吸中止症,可先赴醫院耳鼻喉科看診,接受專業檢查與診斷,再經醫師轉介至適合專科治療。 睡眠呼吸中止症原因分3種 睡眠呼吸中止症依原因分為下列3種類型: 1.阻塞型呼吸中止症 為最常見的類型,九成病患都屬於此類;原因為咽喉部位的軟組織,受下列因素影響而阻塞呼吸道,造成上呼吸道狹窄或完全阻塞。 阻塞型呼吸中止症的可能原因 鼻中膈彎曲 鼻甲肥大 鼻息肉增生 懸雍垂過長 扁桃腺肥大 舌根肥大等 呼吸道肌肉過度鬆弛 肥胖 2.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因,可細分為2種: 腦部受到中風、創傷或其他問題影響,無法發出呼吸訊號 中樞神經異常,導致呼吸訊號無法正常傳遞 3.混合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同時患有阻塞型與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高危險群 符合下列條件者,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 男性或停經後女性 40~50歲以上 有高血壓 經常睡前飲酒 經常服用安眠藥或鎮定劑 肥胖:BMI大於35 頸圍過大:男性大於43公分(領口為17吋)、女性大於41公分(領口為16吋) 上呼吸道結構異常:例如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大或扁桃肥大 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死亡? 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會造成患者白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變差之外,患者也可能在騎車或開車時,因為疲累、打瞌睡而發生車禍;此外,呼吸中止症長期下來,也會對血壓、心臟及腦部血管功能造成影響,提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 睡眠呼吸中止症自我檢測 睡眠呼吸中止症4個改善方法 睡前4小時不飲用酒精類飲料 避免在睡前服用鎮靜或安眠藥物 睡覺時側睡可減少呼吸中止症的發生率 有鼻塞症狀者可使用緩解鼻塞的藥物,幫助改善呼吸中止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台北醫師公會會刊)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睡眠障礙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多數人大半未曾有夢遊經驗,對它抱持著既恐怖卻又有趣的想像,試想枕邊人或小孩半夜睡覺時突然從床上坐起,如同清醒般在家中四處走動、坐下或甚至打開冰箱拿東西吃,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十分不安,不知該叫醒夢遊者抑或靜靜看他「表演」? 事實上,偶一為之的夢遊可能無傷大雅,但若夢遊三不五時發作,甚至在過程中造成危險,如攻擊他人,則對夢遊者及家人皆會造成極大困擾。別擔心,《Hello醫師》將為你說明為什麼會夢遊、哪些人特別容易夢遊,以及夢遊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為什麼會夢遊? 夢遊(Sleepwalking)的正式名稱為夢遊症(Somnambulism),指人體在睡眠時行走或執行其他動作,屬於睡眠障礙及異睡症(又可稱睡中異常)的一種。 一般而言,每個人每晚都會經歷4~6個睡眠週期,其中包含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與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而各週期由以下4階段組成: 第1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5分鐘,開始打瞌睡及放鬆身體。 第2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25分鐘,身體進入更放鬆的狀態,如體溫下降、肌肉放鬆、呼吸及心率變慢等。 第3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20~40分鐘,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大腦活動量減少,是身體進行休息及恢復的主要階段。 第4階段: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60分鐘,睡眠由深入淺,大腦活動量增加,通常夢境都在此階段出現。 夢遊通常發生在睡眠週期第3階段,因此多數人夢遊時,其實沒有做夢,而是因大腦神經調節異常,大腦應休息卻未休息,觸發身體做出夢遊的動作。 夢遊的常見原因 造成夢遊的原因繁多,諸如疾病、生活作息不正常皆可能導致夢遊,以下簡列常見的夢遊原因: 遺傳與家族史:若父母一方有夢遊病史,小孩有較高機率會出現夢遊行為。 睡眠剝奪:過度剝奪睡眠時間,如刻意熬夜或作息不正常,可能導致深度睡眠時間拉長,促使夢遊發生。 藥物:部分藥物如安眠藥,因具有鎮定安眠功效,易影響人體睡眠週期,提高夢遊發生率。 酒精:酒精易導致睡眠不穩定,增加夢遊風險。 大腦損傷:舉凡各種影響大腦的疾病,如腦炎或腦腫脹皆可能引起夢遊。 發燒:好發於兒童,因病痛而導致睡眠不正常,進而誘發夢遊。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因睡眠時呼吸短促、頻頻中止,造成睡眠中斷、睡眠週期異常。 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因睡眠時四肢,尤其時腿部難以控制地頻繁抖動,進而影響睡眠狀況,亦可能提高夢遊發生率。 壓力:各類壓力如心理壓力、生理壓力,甚至環境變化所引起的壓力,如旅遊或出差,皆可能導致睡眠不穩定,進一步引起夢遊。 6~12歲孩童易夢遊,多數於青春期改善 6~12歲的小孩是夢遊常客,原因為大腦神經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一旦進入青春期後,夢遊的次數就會明顯減少或消失,但仍有少數孩童直到長大成人後,仍受夢遊所擾,其原因則可能來自於上述成因,如遺傳、壓力大、過累或睡眠狀況不正常。 夢遊會持續多久?有哪些症狀? 夢遊的持續時間不長,通常不超過10分鐘,但也可能長達半小時,其發作和持續時間與睡眠週期關係緊密,因為多數人通常在前1/3的睡眠時間內睡得較沉(深眠時間較長),睡眠時間愈到後半,第3階段的深眠期會愈來愈短;快速動眼期則會增加。 多數人夢遊結束後,可能會回到床上重新入睡,或是就此醒來,但對夢遊毫無印象。夢遊時,夢遊者的眼睛可能閉著或睜開,表情呆滯且說話語無倫次,常見夢遊行為包括: 走路 跑步 揮動四肢 拿取或移動物品 但夢遊者有時也可能上廁所、嘗試從事性行為(又稱睡眠性交症,指在睡眠且無意識的狀態中,從事與性相關的活動)或更暴力、更複雜的行為,甚至危害自己或枕邊人的人身安全。 夢遊可以治療嗎? 夢遊的治療取決於夢遊者的年齡、成因、夢遊的頻率及危險性。多數情況下,夢遊不需積極治療,隨著年齡增長、壓力調適,以及睡眠作息恢復正常,夢遊的問題多能逐漸改善。 針對夢遊頻率高、夢遊行為危險者,醫師通常會採取以下治療及照護方法: 減少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的危險因子:將鋒利物或易碎物收好、關閉及鎖上特定門窗,以及減少環境中可能會讓人絆倒或是撞傷的物品。如有必要,可安裝感應警報器,在夢遊者起床或開門的時候響鈴。 治療根本原因:如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或大腦損傷等夢遊成因。 建立健康睡眠作息:如遵守固定時間就寢及起床、避免熬夜或睡眠不足、以及午後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提高睡眠品質與穩定度。(延伸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 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改善睡眠問題,調適壓力及焦慮情況,進而減少夢遊發作。 藥物治療:部分藥物如抗憂鬱藥或鎮定安眠藥物可用於改善睡眠、減少夢遊發作。(推薦閱讀:安眠藥副作用很危險?吃過量會上癮、致死?安眠藥正確用法及常見問題解惑) 可以叫醒夢遊的人嗎? 若夢遊動作輕微,如在床上擺動身體或揮動四肢,多數情況下不用叫醒夢遊者,過一段時間夢遊就會結束。 但若夢遊行為異常激烈或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傷害,可嘗試輕輕引導夢遊者遠離危險、回到床上,或輕輕觸摸夢遊者的身體,將他們喚醒。 切記千萬不要用力碰觸或大聲叫喚夢遊者,讓他們從睡眠中驚醒,因為夢遊者意識不明,過度的刺激可能會引起夢遊者感到恐懼、困惑或憤怒,進而做出更激烈的動作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一夜好眠

研究證實聽音樂可改善失眠,但選錯音樂恐愈聽愈難睡!4撇步提升音樂助眠功效

不少人會在睡覺前聽音樂,或聽著音樂入睡,認為音樂可幫助睡眠;但也有人認為音樂會使大腦亢奮,讓人愈聽愈睡不著。 究竟音樂是否可以幫助睡眠?聽流行音樂還是古典樂好?《Hello醫師》為你解惑音樂對睡眠的影響、告訴你何種音樂有助於睡眠,並提供4種音樂助眠的小撇步。  音樂可以幫助入睡嗎? 自古以來,父母就經常哼歌或唱搖籃曲哄小孩入睡,其實音樂可以哄幼童入睡,並非口耳相傳的習俗。 研究證實音樂可以改善嬰兒睡眠,讓嬰兒長時間處於平靜且穩定的生理狀態,如心跳趨緩、呼吸放慢。 另一研究則指出音樂有助於改善小學生的睡眠情況,讓小學生更快入睡且睡得更沉。由此可知,無論是嬰兒或小學生,聽音樂皆可幫助睡眠。 音樂對成年人也有助眠功效嗎? 一項研究招募60位有睡眠困難的台灣老人(年齡60~83歲),讓他們在睡前聆聽45分鐘的舒緩音樂,為期3週。研究結果發現從第1晚開始,老人們的睡眠問題就獲得顯著改善,他們睡得更快、睡更沉,睡眠品質顯著提升。(延伸閱讀:年紀大睡不好?老人失眠原因、治療與預防) 另一研究則明確指出音樂可改善失眠,大幅縮短失眠患者的入睡時間。 種種資料顯示,音樂可幫助入睡,增加睡眠長度與品質,使身體獲得更大程度的休息及恢復。 為什麼音樂會影響睡眠? 當人聆聽音樂時,大腦會將耳朵所接收到的聲波,轉換為電訊號,進而觸發一系列的化學作用,其助眠功效包括: 調節荷爾蒙:音樂可幫助調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當壓力過大時,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升高,提高警覺性,進而影響睡眠,而音樂則有助於降低皮質醇,使人感到放鬆、減輕壓力,幫助入睡。 釋放多巴胺:聽音樂有助於大腦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樂、心情愉悅,並改善睡眠及身體機能,以及緩解身體疼痛與各種不適。 放鬆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負責控制心臟、肺、腸胃,以及其他內臟器官,並可調節心跳、體溫、呼吸頻率、消化及流汗。音樂可放鬆自律神經系統,讓呼吸減慢、心率降低及血壓降低,進而達到助眠效果。(延伸閱讀: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除上述3種功效之外,聽音樂也可改善心理狀況,讓人心情變得平靜、安心,緩解焦慮不安或悲傷等負面情緒。 聽什麼音樂才能改善睡眠?可以聽流行樂嗎? 選對音樂對於改善睡眠非常重要。一般而言,睡眠專家較推薦使用古典樂、鋼琴樂或電子合成的輕音樂,並選擇BPM落於60~80之間音樂。 BPM指的是每分鐘節拍的數量,不僅可用來測量心率(心臟跳動的速率),也是衡量音樂節奏快慢的單位。 由於人體的正常靜止心率為60~100BPM,因此聆聽與人體心率相近的音樂,可幫助人體放鬆,進而改善睡眠。(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除以上方法外,你還可參考以下4點建議,進一步提升音樂助眠的效果: 選擇音樂播放平台上的助眠音樂清單,如自然聲、古典樂、鋼琴樂及各類輕柔音樂,多方嘗試何種音樂最能令你放鬆、幫助睡眠。 養成在入睡前45分鐘或更長時間聽舒緩音樂的習慣,讓身體有時間放鬆,產生睏意。 避免聆聽容易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音樂,如搖滾樂或悲傷情歌,強烈情緒反應會刺激大腦亢奮、思緒混亂,導致入睡困難,甚至加重既有睡眠問題。 建議使用低亮度的播放設備(喇叭、音響),不要戴著耳機聽音樂,以免聽到一半睡著,因音量過大而傷害聽力,或導致耳垢堆積,提高耳朵感染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睡眠障礙

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幾乎每位父母都曾遇過小孩在半夜睡覺時,突然尖叫、揮舞雙手,或是坐起來神色慌張地望向四周,彷彿房裡存有恐怖的事物。 此時,無論如何安撫或勸慰小孩,孩子仍然十分害怕不安,但幾分鐘過後,小孩又會漸漸安靜下來,再度陷入睡眠,有些長輩知道後則會建議父母帶小孩去收驚。 依據研究,5歲以下的小孩中,超過40%的兒童曾發生過夜驚。《Hello醫師》向你介紹什麼是夜驚?為什麼會夜驚?夜驚與惡夢之間的關聯以及預防夜驚的方法。 什麼是夜驚? 夜驚(Night terrors)是異睡症(又稱睡眠異常、睡中異常)的一種。舉凡夢遊、說夢話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失調症皆屬於異睡症。 異睡症好發於孩童身上,因為孩童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較容易出現清醒與睡眠狀態的神經調節異常。 當小孩在睡覺時發生夜驚時,小孩通常會感到極度恐懼、恐慌,並出現以下症狀: 尖叫 揮舞雙手、踢腿 心率及呼吸加快 皮膚潮紅 出汗 瞳孔擴大 肌肉緊繃 此外,有些幼童發生夜驚後,雖然雙眼已睜開,但卻出現對周遭聲音及動靜沒有反應,並表現出對周圍事物感到害怕,或是失去定向感,突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等狀況。 夜驚發作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0分鐘,但有時則可能持續長達30~40分鐘。多數孩童會於夜驚結束後,再次陷入深度睡眠,並於次日醒來後對於夜驚毫無記憶。 為什麼會夜驚? 如上所述,夜驚起因於孩童大腦發育尚未成熟、神經調節異常,但青少年或成人也可能因孩童時曾發生過夜驚,或有過暴力或其他不堪的記憶,並因此對睡眠感到恐懼或壓力,而復發夜驚。 夜驚好發於12歲以下兒童,特別是1~2歲幼童,不過當孩童進入青春期後,發生次數就會逐漸減少。  夜驚通常發生於深眠期間,也就是睡眠週期的非快速動眼期之第3階段,因此若孩童放假出遊作息紊亂、缺少午睡,或是玩樂時間過於亢奮,便可能導致晚上深眠時間拉長,進而引起夜驚。 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任何可能導致睡眠異常的因素皆可能引起小孩或成人夜驚,其常見的因素包括: 藥物 頭部創傷 偏頭痛 心理創傷或精神疾病 睡眠不足、睡眠作息不正常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不寧腿症候群 夜驚和惡夢沒有關係,是大腦在搞鬼! 夜驚通常發作於不容易做夢的非快速動眼期,因此多數小孩發生夜驚時並沒有做夢,僅因大腦神經調節異常,而出現尖叫、揮動四肢等恐懼現象。 無論是小孩或成人,做惡夢的時候通常較少發出聲音或活動身體(但也有可能發生),僅擁有強烈負面情緒,如憤怒、悲傷及恐懼等,且對夢境歷歷在目,可以清楚記得夢境細節。但相對於此,多數發生夜驚的小孩醒來之後,都對所發生的事情毫無記憶。 如何預防小孩夜驚? 一般而言,隨著孩童年齡增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成熟,夜驚的發作次數會逐漸下降,因此無需特別求診治療。 然而,若擔心孩童夜驚打擾鄰居或自身的睡眠,則不妨讓小孩維持健康的睡眠作息,有助減少夜驚發作的次數及可能性,以下提供4點改善建議: 維持固定的睡眠作息時間,即使放假出遊也不要讓小孩晚睡(延伸閱讀:小孩晚睡容易長不高?這時段入睡是關鍵!7大晚睡常見問題一次看) 維持充足睡眠,1~2歲小孩每日建議的睡眠時間為11~14小時,3~5歲為10~13小時,6~13歲為9~11小時。 適時午睡,補充體力,特別是白天玩樂過於亢奮、精力消耗過多的時候。 維持睡覺環境陰暗、安靜且舒適,避免小孩因睡眠反覆清醒,而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引發夜驚。 小孩夜驚可以叫醒他嗎? 夜驚發作時,小孩通常處於無意識且心理恐懼的狀態,因此可能會因為旁人叫喊或大力碰觸,而做出激烈的動作反應,並因此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 若父母發現小孩夜驚時,其實不必叫醒孩子,僅需在旁靜靜守候,避免小孩因動作過大掉下床,或是撞到床邊的事物而弄傷自己。 若夜驚持續時間過久,陪伴者可輕摸小孩的臉、手臂和背部,嘗試將小孩喚醒,且在小孩喚醒後輕聲安撫他。若症狀逐漸緩和,可環抱小孩、輕拍小孩背部,給予小孩安全感,避免小孩因夜驚而留下負面記憶。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