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肝」通常用來形容一人過度勞累,身體不堪負荷,但其實在醫學上並沒有這種診斷,較接近的疾病為「猛爆性肝炎」,兩者雖然名稱相似,但意義與病理卻大不相同。
猛爆性肝炎為肝病的一種,初期症狀與其他肝病相似,但病程發展更快,死亡率也高。《Hello醫師》帶您了解何為猛爆性肝炎,解說猛爆性肝炎的原因、前兆、症狀及治療方法。
猛爆性肝炎是什麼?
猛爆性肝炎也稱急性猛爆肝衰竭,正式醫學名稱則是「急性肝衰竭」,指肝細胞突然大量死亡,造成肝的排毒、代謝及製造等功能降低,甚至喪失;若未即時接受治療,體內毒素會隨血液抵達腦部,傷害中樞神經,引發肝性腦病變。(延伸閱讀:肝病4階段:肝發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
猛爆性肝炎對肝功能的影響
人體會透過肝細胞進行各種複雜的代謝活動,包括:
- 生成與分泌膽汁
- 調節血糖濃度、膽固醇
- 合成脂質與分泌血漿脂蛋白
- 合成尿素、血清蛋白、凝血因子和其他蛋白質
- 代謝藥物及其他外來物質
AST、ALT是一種酶,平常存在於肝臟細胞中,當肝臟發炎、肝細胞壞死時,AST、ALT會從肝細胞釋出到血液中,此時抽血檢驗就會驗出指數異常,因此又稱為肝發炎指數。當肝細胞因為某些因素而大量損傷時,上述肝功能就會受到影響,AST、ALT急遽上升,進入急性肝炎的階段。
猛爆性肝炎為急性肝炎中最嚴重的一種,病患在短期內喪失肝功能,造成身體許多器官,例如腦、腎及血液系統都受到影響,必要時需洗肝、換肝才能醫治。
猛爆性肝炎的原因?
猛爆性肝炎的發病原因,可歸類為以下4類,其中以肝炎病毒最為常見,特別國內較多帶原者的B肝病毒。
1.病毒性肝炎
無論A、B、C、D、E型肝炎,都可能因發炎過劇,導致肝細胞大量死亡,引發猛爆性肝炎。
依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解說,B型肝炎約有1%機率會發生猛爆性肝炎,A型肝炎的發生率為0.1~0.35%。(延伸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2.藥物過量、亂服草藥或偏方
肝負責代謝多數藥物,服用過量藥物或具有肝毒性的中草藥,會增加肝臟負擔,進而影響肝功能。
在藥物引發猛爆性肝炎的病例中,以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普拿疼最常見,單顆普拿疼的劑量為500mg,單日只要服用8顆以上,就可能導致急性肝炎。
3.代謝疾病、其他因素
- 遺傳疾病威爾遜氏症:因為無法正常代謝銅,導致銅過量累積,引起肝炎。
- 急性妊娠脂肪肝:罕見且發生原因不同,多出現於懷孕末期,需中止懷孕才能改善。
- 甲狀腺機能亢進:因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引起肝昏迷(肝性腦病變)。
- 中暑、熱衰竭:肝細胞對體溫變化非常敏感,當中暑體溫過高時,全身多處器官,包括肝臟、心臟及腎臟等,都會產生熱傷害,而這種發炎反應又會引起呼吸衰竭、凝血障礙,惡性循環之下,就會對肝臟造成缺血性傷害。(延伸閱讀:中暑症狀有哪些?中暑和熱衰竭差異?輕微、嚴重中暑的處理方法)
猛爆性肝炎前兆、症狀有哪些?
猛爆性肝炎的初期症狀與其他肝病相似,包括:
隨著肝細胞大量壞死,肝的代謝功能降低,膽紅素、氨或細菌分解等毒素,在經由血液流到其他器官後,膽汁中的膽紅素會先累積於皮膚、眼睛,使病患排出茶色尿液,皮膚與眼白變黃,形成黃疸現象;此時,若病情仍未受到控制,氨會隨血液送至腦部,引發肝性腦病變,病患開始出現情緒及性格劇變,並逐漸嗜睡及意識昏迷,嚴重時會併發腦水腫,或因感染而引發敗血症。
猛爆性肝炎的診斷標準?
除了問診、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外,只要病患在出現黃疸後8週內,發生肝性腦病變,即確定罹患「猛爆性肝炎」。
猛爆性肝炎的死亡率?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資料,猛爆性肝炎的死亡率高達8成,為死亡率最高的肝炎,其存活率會受「黃疸後發生肝性腦病變」的時間影響:
- 黃疸「1週內」發生肝腦性病變:存活率約36%
- 黃疸「1~4週內」發生肝腦性病變:存活率約7%
- 黃疸「4~26週內」發生肝腦性病變:存活率有14%
猛爆性肝炎如何治療?
確診猛爆性肝炎後,首先要找出肝細胞突然壞死的原因,從源頭阻止肝細胞繼續損壞,若由肝炎病毒引起,需趕緊服用抗病毒藥物,降低病毒量;若是藥物過量所致,則需施打解毒劑;同時,病患需接受支持性療法,解決肝炎所引發的併發症,為肝臟爭取恢復時間,若支持性療法無效,就需洗肝或換肝。
- 支持性療法:藉由給予營養和藥物,例如抗生素、白蛋白及凝血因子等,控制相關併發症及提升肝細胞的再生能力。
- 洗肝:類似洗腎的急救處理方式,利用儀器將毒素洗出,並給予體內缺乏的凝血因子等成分;但是肝功能既廣泛且複雜,所以洗肝不如洗腎般能長期使用,至多只能維持1~2週,為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爭取部分的緩衝時間。
- 肝臟移植(換肝):針對猛爆性肝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一旦患者有嚴重黃疸,凝血時間延長,並出現肝腦病變,就需進行肝臟移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