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便便學問大!從大便顏色形狀看健康狀況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Adam Wu · 更新日期:2 週前

    便便學問大!從大便顏色形狀看健康狀況

    大便的作用是將我們體內不需要的雜質和廢物給排出來,上完廁所後,有沒有注意過自己的糞便長什麼樣子其實從大便的各種特徵如:顏色、形狀、大小等,可以稍微判斷出自己的健康狀態。如果大便出現了不尋常的樣貌,可能代表身體出了一些狀況。所以,平時就要好好照顧腸道,讓便便呈現正常的模樣,才能避免一些疾病找上門!

    正常的大便特徵

    大便裡大致包含了未消化完的食物、蛋白質、細菌、鹽分,以及腸道製造和排出的其他物質,正常的大便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來斷定:

    1. 顏色:一般來說是棕色,呈棕色的原因和膽紅素(Bilirubin)有關,膽紅素是紅血球分解後形成的色素。
    2. 形狀:因為腸道是長條型的,所以便便也應當跟著腸道,形成長條狀。
    3. 大小:不應該是一顆一顆的,而是數公分長的條狀物,粗細度適當,以能夠舒服地排出來為主。
    4. 軟硬度:硬度應介於軟和硬之間,太軟或太硬都不好。

    7種大便型態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不同類型的大便有不同的樣貌,以2,000人為樣本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便便可大略分成7類:

    1. 堅硬且呈現一塊一塊的,看起來像堅果,很難排出來。這樣像顆粒一般的大便,代表了便祕。
    2. 條狀,像香腸一樣,但表面凹凸不平,這表示有輕微便祕。
    3. 像香腸一般的條狀,表面有裂痕,這是正常的大便。
    4. 像香腸或蛇一樣的條狀,表面光滑,這也是正常的大便。
    5. 小小的,一團一團的,但軟軟的,邊緣光滑平整,很容易排出來,這表示身體缺乏纖維
    6. 蓬鬆狀、糊狀,邊緣粗糙,這個狀態代表輕微腹瀉。
    7. 完全呈液體狀,沒有固體狀,代表糞便在腸子內快速移動,沒有形成正常的糞便,這是腹瀉的狀況。

    5種大便顏色

    大便顏色和吃進肚的食物,以及大便所含的膽汁多寡有關,膽汁由肝臟製造用來分解脂肪,一開始膽汁是淡黃綠色的,當體內的色素給了膽汁顏色後,會進入消化系統,經化學作用轉成棕色。而以下5種顏色的大便,各代表了不同的情形:

    1. 綠色:一般來說,綠色或淡綠色的大便是正常的,可能是因為吃了綠色蔬菜如波菜或羽衣甘藍(或稱芥藍),或喝了有綠色物質的飲料或是補充鐵質。如果是因為腹瀉而有綠色大便的話,則可能是因為食物在腸道內移動太快,膽汁來不及轉成棕色所致。
    2. 黃色:餵母乳的嬰兒大便常常呈現黃色,但若是黃色的大便看起來油油的,而且很臭的話,那可能代表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並不是很好。
    3. 白色或淺色:服用一些治療腹瀉的藥物,如次水楊酸鉍(Bismuth Subsalicylate),可能導致大便呈現白色。另一種可能就是糞便裡缺少膽汁,肝炎會讓膽汁無法進入大便裡;而膽結石或腫瘤,則可能讓運送膽汁的導管堵塞。
    4. 黑色:出現黑色糞便可能和服用一些藥物、補給品,或是食物有關。次水楊酸鉍、補充鐵質的補給品、黑甘草、藍莓等,吃完後的大便顏色可能是黑色。另一個較嚴重的可能,就是消化道上半部出血了,可能的原因包括潰瘍、胃酸逆流造成的食道潰傷、良性腫瘤、癌症等。
    5. 紅色或淡紅色:如果發現大便是紅色或淡紅色的話,先想想自己是否吃了紅色的食物如甜菜、番茄,或是喝了含紅色物質的飲料,若沒有的話,則顏色來源可能是血。若顏色是鮮紅色的話,血可能是來自消化道的下半部。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包含良性腫瘤、癌症、結腸炎、結腸長息肉大腸憩室炎(Diverticular Disease,結腸壁上的囊所造成的疾病)、痔瘡等等。

    5招保持腸道健康

    當大便的顏色或型態有異樣時,代表身體可能有狀況,健康出問題。因此,平常就要讓腸道保持在健康狀態,以下有五招維持腸道健康的方式:

    1. 吃足夠的纖維:50歲以下的女性,每天要攝取25克,男性則是38克;50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攝取21克,男性30克。
    2. 多喝水:一天要喝約1,800~1,900毫升的水,攝取纖維時,也要保持身體的水分充足。
    3. 多運動:可以讓腸道運作更正常、緩解便祕情況;壓力是造成不正常便便的原因之一,運動則可以紓解壓力。
    4. 吃益生菌:這種益菌可以從膠囊,或是一些優格、飲料裡攝取到,益生菌可以舒緩便祕和感染性的腹瀉。
    5. 可服用氫氧化鎂(Magnesium Hydroxide):氫氧化鎂常用來治療便祕,不建議患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服用,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安全的。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Adam Wu · 更新日期:2 週前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