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肺癌是台灣國民的頭號殺手,症狀如胸痛、臉部或頸部靜脈腫脹、不停 咳嗽 、咳血、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喘鳴、血痰、體重減輕等。吸菸、 空汙 、遺傳是主因。治療以手術、化療、放療、標靶為主。

基礎知識

肺癌

肺癌悄悄找上年輕不抽菸女性!一次看懂ALK基因突變標靶治療重點

本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授權《Hello醫師》轉載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  柯皓文主任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肺癌經常來得無聲無息,多數病人都沒有症狀,一名44歲的女性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健檢時意外發現,肺部有顆腫瘤且已侵犯到肺膜,竟是第四期肺腺癌。基因檢測為ALK基因突變,所幸經過抗ALK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腫瘤明顯縮小,穩定控制已超過兩年,從絕症走向「慢性病」。 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任柯皓文醫師指出,肺腺癌中有4-6%的病人會出現ALK基因突變,雖然比例不高,但好發於年輕、不抽菸的女性,惡性度高、進展迅速,特別容易腦轉移。在初診斷的病人中,竟有四成已出現腦轉移。不過,ALK突變雖然惡性度高,但對標靶藥物反應極佳,治療成果相當好。  早期開刀、晚期標靶,肺癌治療有策略 肺腺癌分為四期,其中第一、二、四期可區分為A、B期,而第三期則是分為A、B、C。第一期到第三期A的病人可接受手術治療,被歸為早期肺癌。第三期的3B、3C期為局部晚期,第四期晚期則已遠端轉移。 柯皓文醫師表示,肺腺癌病人,若落在1A,五年內不復發的機率高達九成以上;1B期不復發機率則降至70-80%;但若已進展至3B期以上,復發機率高達一半。雖然早期可手術切除治療,術後標靶藥物輔助治療還是很重要,可以大幅降低復發率。 針對肺腺癌ALK基因突變3B、3C期局部晚期病人,治療策略是「同步化療與放療+標靶治療」;若病人體力差、年紀大,則優先使用標靶藥物。至於已發生遠端轉移的病人,直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  第二代ALK標靶療法讓無惡化存活期達近3年 目前已問世的ALK標靶藥物共有三代,由於第二代與第三代的效果遠遠大於第一代,因此醫師建議從第二代開始使用。柯皓文醫師解釋,第二代標靶藥物不僅對腫瘤控制效果好,可以有效控制腦轉移,無惡化存活期平均可達20~30多個月。 第二代標靶藥物,依處方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副作用也略有不同,症狀有腸胃不適、心率下降、肝腎功能異常、肺纖維化等副作用,可透過調整劑量來減少副作用的程度。 第三代藥物療效好,但副作用強,包括體重、水腫、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上升,甚至少數人會出現情緒與認知障礙,有可能因此要犧牲生活品質,病人可依自身狀況來選擇。 https://helloyishi.com.tw/cancer/lung-cancer/late-stage-lung-cancer-treatment-2/ 第二代標靶有效控制 44歲女性第四期肺腺癌成功手術切除 柯皓文醫師有一名44歲女性病人,因為健康檢查發現是第四期肺腺癌,基因檢測後確定有ALK基因突變,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後,腫瘤縮小到一定程度,經手術切除,化驗後,已看不到癌細胞,但仍建議她持續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 ALK突變的肺腺癌病人數不多,因集中在年輕族群、發病時惡性度高、轉移風險大,常讓病人與家屬措手不及。幸好,現在已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且治療效果相當好,美國FDA已核准第四代ALK標靶藥物,雖然尚未在台上市,仍為病人帶來更多希望。最後,柯皓文醫師說,肺腺癌病人在標靶治療下有機會大幅延長存活時間,癌症已轉化為可控制的「慢性病」。 *感謝公益夥伴支持本篇文章 *文章內數據由醫師分享或其個人經驗所得 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pse.is/7r3rur 肺癌攻略:https://line.me/R/ti/p/%40028qfntl

看更多 肺癌 相關文章

肺癌

【醫師幫幫我】基因檢測有助肺癌治療?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解析 「新癌王」治療大戰略

根據最新統計資料,肺癌是台灣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平均每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由於肺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約有6成以上患者在發現時,已經進入晚期肺癌。然而,在醫界的持續努力下,不論哪一期的肺癌患者,皆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醫師吳教恩,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詳細解說肺癌在不同階段的治療方式、基因檢測等相關的資訊;《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更了解肺癌的治療方式與有哪些選擇。 在肺癌治療指引中,根據不同的癌症期別,有多種治療方式;肺癌的診斷需要透過切片檢查、全身電腦斷層、正子掃描等,以確認肺癌的種類及期別,吳教恩醫師表示:「在肺癌尚未轉移時,在第1期到第3A期的範圍內,開刀治療是首要選擇,若患者發現時較晚期,或是手術無法將腫瘤切除乾淨,則會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或免疫治療等方式。」 肺癌5種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 標靶藥物 免疫治療 基因檢測是什麼? 當正常細胞受到各種環境、致癌物等因素的刺激,導致基因突變時,可能演變成癌細胞。吳教恩醫師進一步解釋:「這稱為驅動基因變異或突變,是癌症產生的關鍵;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變異的基因,再使用適合的藥物來治療,可以有效抑制癌症的生長。」 若處於肺癌晚期的患者,除了可以透過基因檢測選擇適當的標靶或免疫藥物外,當患者出現抗藥性時,需採用基因檢測找出突變的基因,並更換其他的藥物。 此外,對於早期的肺癌患者,手術後若需進行標靶或免疫藥物的輔助性治療,同樣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找出變異的基因。吳教恩醫師強調:「基因檢測有許多種類與方式,選擇時需考慮患者的經濟環境與疾病狀況,建議進行檢測前,和主治醫師進行詳細的討論。」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體重減輕影響治療效果 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通常會因為治療或疾病因素導致體重減輕,當體重過輕時,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會增加副作用發生的機率;吳醫師在治療時,會考量體重下降是藥物引起或疾病因素造成,除了考慮調整藥物外,也提醒患者盡可能均衡飲食,增加營養補充品,以滿足身體每日所需之熱量。  觀看【醫師幫幫我】肺癌躍升台灣「新癌王」!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 教您掌握肺癌關鍵密碼,完整直播影音,請點以下連結: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肺癌

肺腺癌是什麼?症狀前兆、原因、分期病況、檢查治療一次看

肺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延誤診斷。《Hello醫師》解析肺腺癌前兆、原因與分期,說明各期存活率與治療建議,並提供檢查方式與預防方法,幫助您掌握肺部健康。 文章目錄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症狀與前兆 導致肺腺癌的6大原因 肺腺癌分期與病況 肺腺癌各期存活率 肺腺癌檢查方法有哪些? 肺腺癌治療完整解說 肺腺癌照護4大重點 如何預防肺腺癌?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是最常見的肺癌亞型,屬於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一種。 肺腺癌通常起源於肺部外圍的小氣道或肺泡上皮細胞,腫瘤生長速度相對較慢,但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容易延誤診斷。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吸菸外,還包括二手菸、室內燃燒油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如石棉、氡氣)、家族病史與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ALK、KRAS等)。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腺癌症狀與前兆 肺腺癌早期通常缺乏明顯症狀,腫瘤可能在肺部周邊緩慢生長多年而不被察覺,因此常於健康檢查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中意外發現。隨著腫瘤體積增加或侵犯周圍組織,可能出現下列症狀與警訊: 持續性咳嗽:超過2~3週未改善,或原有慢性咳嗽明顯加重。 咳血或痰中帶血:因腫瘤侵犯血管或氣道黏膜所致。 呼吸困難:腫瘤阻塞氣道、引起肺不張或伴隨胸腔積液時發生。 胸痛或肩背痛:腫瘤侵犯胸膜、肋骨或神經時,疼痛位置通常固定且持續。 聲音沙啞:若腫瘤壓迫或侵犯迴喉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反覆肺炎或氣喘樣症狀:腫瘤引起局部阻塞與感染。 全身性症狀:如體重減輕、食慾下降、疲倦、骨骼疼痛等,可能提示疾病已進展或轉移。 部分患者在初診時即因腫瘤轉移症狀就醫,例如: 腦轉移:頭痛、嘔吐、癲癇發作或神經功能異常。 骨轉移:局部骨痛、病理性骨折。 肝轉移:黃疸、右上腹不適。 腎上腺轉移:可能長期無症狀,僅在影像檢查發現。 由於肺腺癌的臨床表現多樣且不具特異性,若為高風險族群(例如50~74歲且有吸菸史、長期暴露於油煙或空污環境、具肺癌家族史),即使僅出現輕微症狀,也應儘早進行胸部影像檢查,以爭取早期診斷與治療時機。 導致肺腺癌的原因?不只抽菸、空汙! 肺腺癌的發生與多種環境、生活型態及基因相關因素有關,其中部分因子在台灣具有特殊流行病學意義。常見原因與危險因子包括: 1.吸菸與二手菸 吸菸是肺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雖然肺腺癌與吸菸關聯性相較鱗狀細胞癌、小細胞肺癌略低,但吸菸者罹患風險仍顯著高於非吸菸者。 二手菸暴露同樣增加肺腺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長期暴露二手菸的非吸菸者,其罹患肺癌的風險約增加20%~30%。 2.空氣污染與室內污染 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PM2.5)、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與肺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台灣常見的室內污染來源包括長時間使用瓦斯爐烹飪、油煙、燃燒香或蚊香等,其中廚房油煙在亞洲女性肺腺癌患者中特別值得關注。 3.職業暴露 接觸石綿(Asbestos)、砷、鎳、鉻化合物及氡氣(Radon)等已知致癌物質會顯著提高風險。 氡氣是一種天然放射性氣體,可從土壤或建材釋放進入室內,長期吸入會損害肺細胞DNA。 4.家族病史與遺傳因素(含驅動基因) 具有肺癌家族史者,風險顯著高於一般人,可能與遺傳基因變異或共同環境暴露有關。 臨床上,肺腺癌常見驅動基因(Driver alterations)包括EGFR、ALK、KRAS、ROS1、BRAF、MET exon 14 skipping、RET、NTRK、HER2/ERBB2等;這些基因異常不僅影響致癌機轉,也決定了標靶治療的適用性與效果。 5.APOBEC酵素與突變印記 APOBEC(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為一群胞嘧啶去胺酶(Cytidine deaminases),在特定壓力或炎症環境下會對單股DNA產生C→U去胺反應,導致特徵性的突變印記(常見為SBS2/SBS13)。 多項研究顯示,在東亞、尤其是不吸菸女性的肺腺癌中,APOBEC相關突變活動比例偏高;這提供了「非吸菸者肺腺癌」的重要分子線索,亦可解釋部分病例與吸菸暴露不相符的致癌途徑。 臨床意涵,APOBEC活性增加與腫瘤內異質性與演化相關,可能促進耐藥與復發;雖非傳統環境危險因子,但屬於內在分子機轉,在台灣女性肺腺癌的流行病學觀察中特別值得一提。 APOBEC並非「單一元凶」,而是與遺傳背景、慢性發炎、環境暴露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6.慢性肺部疾病與其他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結核病史、間質性肺病等會增加肺腺癌的發生機率。另外,飲食中抗氧化物攝取不足、長期免疫抑制狀態(如器官移植後)亦可能影響發病風險。 重點整理 肺腺癌的致病過程同時涉及可改變的外在暴露(吸菸、油煙、空汙、職業致癌物、氡氣)與不可改變或難以偵測的內在機轉(家族史、驅動基因、APOBEC突變印記)。 對高風險族群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篩檢,並在確診後完成分子檢測,是目前預防與精準治療的關鍵策略。 肺腺癌分期與病況 肺腺癌的分期(stage)是根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淋巴結轉移狀況與遠端轉移等因素綜合判定,常用的系統是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第8版TNM分期。分期的準確判定對治療規劃、預後評估及臨床試驗納入條件皆至關重要。 肺腺癌TNM分期系統說明 1.T(Tumor,腫瘤):依據原發腫瘤的最大直徑與侵犯鄰近結構的情況進行分級(T1~T4)。例如: T1:腫瘤≤3公分,未侵犯肺葉支氣管近端或臟層胸膜。 T2:腫瘤>3公分且≤5公分,或伴有臟層胸膜侵犯、主支氣管受累(距隆突≥2公分)、部分肺塌陷或阻塞性肺炎。 T3:腫瘤>5公分且≤7公分,或侵犯胸壁、膈神經、心包等鄰近結構。 T4:腫瘤>7公分,或侵犯縱隔、心臟、大血管、氣管、食道、椎體等重要結構,或同側不同肺葉多發腫瘤結節。 2.N(Node,淋巴結):依轉移淋巴結的位置分為N0(無轉移)至N3(雙側縱隔或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3.M(Metastasis,轉移):M0表示無遠端轉移,M1則依轉移部位細分為: M1a:對側肺轉移、胸膜或心包播散。 M1b:單一遠端器官轉移。 M1c:多個遠端器官或多個部位轉移。 肺腺癌臨床與病理分期的差異? 臨床分期(cTNM):根據影像學(CT、PET-CT、MRI)、支氣管鏡檢查與組織學檢查等資料判定。 病理分期(pTNM):在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檢查(包括切緣、淋巴結數量與受累範圍)來最終確定。 病理分期通常比臨床分期更準確,但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只能依臨床分期作為治療依據。 肺腺癌分期與治療方向 第1、2期(早期):腫瘤局限於單側肺葉或鄰近結構,通常可考慮手術切除,術後視病理結果評估是否需輔助化療或放療。 第3期(局部進展期):常伴有縱隔淋巴結轉移,治療策略較複雜,可能採化療合併放療、術前新輔助治療或綜合治療。 第4期(晚期/轉移期):以系統性治療為主,包括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化療,並視情況進行緩和醫療 肺腺癌各期存活率 根據國際大型統合分析與台灣癌症登錄資料,肺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會隨分期明顯下降: 第1期:約68%~92% 第2期:約53%~60% […]


肺癌

肺癌症狀與 9 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癌(Lung cancer)是個無聲又致命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調查,2012 年世界各國因肺癌死亡的人數最多,總計約有 159 萬人。這數字如此之高,是因為肺癌初期的幾乎無症狀可言,甚至會被誤診為一般的肺炎、感冒或過敏等等。更有四成的肺癌患者是在病情持續惡化之後才被確診,而其中的三分之一被發現的時候已是肺癌第三期(推薦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本文將細論肺癌的前兆,讓讀者能更加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請民眾多加注意,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也提醒,若察覺有任何不妥,可以在看診時堅持表達立場,好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醫療判斷,進而提高肺癌治療的成功率,畢竟只有你最了解你的身體狀況。 為什麼肺癌早期無症狀、前兆? 肺癌症狀初期之所以不存在,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感覺到的疼痛和不適,是我們體內神經所觸發的身體反應,但我們的肺部裡卻少有這些末端神經,所以得以悄悄地增生,這也是為何肺癌症狀初期十分「無感」。美國肺癌基金會(Lung Cancer Foundation of America)指出,很多肺癌早期診斷都是於非關肺癌檢測及篩檢時偶然被發現的。(同場加映: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九個不可忽視的肺癌症狀 以下列出肺癌患者可能會呈現的肺癌症狀,不過症狀可能會因人而異。但若呈現多個所述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務必諮詢醫師了解狀況。 認識肺癌—了解肺癌的分類、症狀、風險與治療 1. 久咳不癒 每個人都會咳嗽,可能是感冒或被食物嗆到等原因。但是如果服藥後還是一直咳嗽,或是咳嗽、嘶啞持續三週以上,那你一定要再去看醫生、照肺部 X 光片。 2. 注意咳嗽的類型 慢性咳嗽通常是其他疾病的病症,如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GERD)、氣喘(Asthma)或花粉熱(Hay fever)。然而,若咳嗽的型態改變,例如從乾咳變成會咳出黏液、咳出血液(即使是少量的血也要注意),或是痰的顏色變成鐵鏽色等等,就必須去醫院報到了。(同場加映:酷酷嗽現警訊!7 種咳嗽沒那麼簡單) 3. 沒事也會呼吸急促 如果你經常呼吸急促,這也很有可能是肺癌的症狀。因為腫瘤擋住了呼吸道,或是肺部周圍的液體變多,擠壓到肺部,以至於呼吸不順暢。偶爾喘不過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們也因此常常忽略這一點。但若你在爬樓梯、搬雜物或以往做起來很輕鬆的正常活動後,會感到無法呼吸,請務必向醫師尋求協助。 4. 胸痛、肩痛、背痛 雖然在肺部中央生長的腫瘤不會引起疼痛,但發生在肺的邊緣或胸壁的特定肺癌,則有可能引發不適。肺癌可能會導致胸部、肩膀或背部疼痛。當肺癌引起胸痛時,有可能是淋巴結腫大或癌細胞轉移至胸壁、胸膜或肋骨所致。所以當你咳嗽、大笑,或深呼吸時有更加惡化的胸痛、肩痛、背痛,真的應該認真考慮到胸腔科掛個號了。 5. 能聽見自己的喘息聲 當肺收縮、阻塞或發炎時,會發出如同口哨聲的喘鳴音(Wheezing),這可能是許多不同身體狀況的症狀,如過敏(Allergy)和氣喘。若呼吸時持續有喘鳴音,請立即就醫,弄清來龍去脈,總比自己胡亂猜想來得好。 6. 聲音改變 你的聲音若在感冒後或長時間未使用後,如睡醒後變得沙啞。或是聽到自己的聲音改變,或有人指出你的聲音有變,例如變得低沉,或是刺耳,請找醫師檢查。服藥兩週後,沙啞的症狀若沒有好轉,最好再找醫師檢查,因為肺癌腫瘤可能會影響聲帶,進而改變聲音。 7. 體重無故下降 體重快速下降,從來都不是個好現象。肺癌患者常在短時間內,體重迅速下滑,因為癌細胞正在消耗所有的能量和營養。當你沒有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時,千萬不要忽視體重的變化,這可是我們健康狀況變化的線索。 8. 感到骨頭疼痛 晚期肺癌可能會轉移到骨髓,而引起骨頭痛。大多數骨癌(Bone cancer)患者都是老年人,而肺癌引起的骨痛,通常集中在背部、肩部、手臂或頸部。當我們休息時或是在夜裡,肺癌引起的疼痛往往會加重。痛感從來都是需要注意的警訊,要儘快檢查。 9. 如影隨形的頭痛 肺癌引起的疼痛中,屬頭痛最危險,因為這表示癌症可能已經從肺部,轉移到腦部,腫瘤壓迫到穿過胸部的神經,引起頭痛。應立即就醫。 還有其他與肺癌相關的徵兆,諸如: 極度疲勞 當癌細胞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還可能會造成以下肺癌症狀: 沒食慾 血栓 骨痛或骨折,像是在背部或髖部 肺癌轉移到腦,造成神經系統變化,症狀包括像頭痛、暈眩、癲癇、手腳無力或麻痺、平衡障礙 肺癌轉移到肝,造成黃疸 淋巴結腫脹,像是在頸部或鎖骨以上的部位 如果你有肺癌家族病史或是有抽菸的習慣,那你可能需要按時篩檢,早期診斷可以使肺癌的存活率大幅提高。 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可能引發的肺癌症候群 有的肺癌可引發其他的症候群,包括以下三種病症。再次提醒,多數這些症狀並不是肺癌症狀,而很有可能是因其他身體問題所致,有任何問題請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備及早診斷和治療。 霍納氏症候群 當肺癌位在肺的上半部位,或稱潘科斯特腫瘤(Pancoast tumor),可能會影響到連結於眼睛和部分臉部肌肉的神經,進而引致霍納氏症候群(Horner` syndrome)。值得留意的是,潘科斯特腫瘤較可能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且可能會造成嚴重肩痛。 上腔靜脈症候群 上腔靜脈為一個大血管,負責將頭部和手部的血液傳送到心臟,會進入右肺的上半部和胸部的淋巴結。當肺腫瘤生長在此部位,將造成血液的擠壓,這就是上腔靜脈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其症狀包括臉部、頸部、手臂、上半胸部的腫脹,胸部可能也會有瘀血的狀況,若影響腦部,則會有頭痛、暈眩,以及意識變化等症狀。 伴腫瘤症候群 有的肺癌細胞會分泌荷爾蒙類的物質,使其侵入患者的血液,影響遠端的組織與器官,但癌細胞尚未轉移至該部位。此病症叫做伴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syndrome),可能發生於各種不同的肺癌上,但最常見於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伴腫瘤症候群也可能會以早期肺癌症狀呈現,讓醫師誤判實際狀況。 癌症疫苗:幫助免疫系統分辨並消滅癌細胞 若是癌症能早期診斷,則可以手術治療,雖然手術治療很關鍵,但也會造成患者的身體疼痛與負擔,術後可能產生虛弱和呼吸短促等症狀。因為肺癌而死亡的患者比其他癌症患者高出許多,因此,為健康把關的第一步便是戒菸、此外,別忘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開致癌物,並定期健康檢查。 【點我前往肺癌專區】


肺癌

【醫師幫幫我】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解析 10年數據一次看懂肺癌為何躍升台灣「新癌王」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首度擠下15年發生率第1名的大腸癌,躍升為台灣「新癌王」;最新統計顯示,每年新增肺癌人數高達16,880人。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醫師吳教恩,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解析肺癌攀升的原因;《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更了解肺癌的發生與掌握預防的好方法。 低劑量電腦斷層 揪出無症狀肺癌 近年來肺癌發生人數上升,除了吸菸、空汙及家族史等因素外,吳教恩醫師也透過數據,比較民國100年與110年的肺癌發現期別與人數比例,找出「關鍵密碼」;吳醫師表示:「100年時,第0期和第1期的發生人數比例,僅占13.7%,但到了110年,早期發現的比例已經上升到35.4%,代表著民眾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在還沒有症狀時,早期揪出無症狀的肺癌,並且及早進行治療」。 肺癌期別與存活率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肺癌患者發現期別愈早,5年存活率愈高。 第0期 存活率100% 第1期 存活率94.3% 第2期 存活率59.2% 第3期 存活率31.6% 第4期 存活率12.6% 肺癌期別與復發率 第0期 原位癌,手術後復發機率0% 第1期 手術後復發機率10%以下 第2期 治療後復發機率30%-40% 第3期 治療後復發機率60%-70% 第4期 治療後復發機率70%以上 吳教恩醫師指出:「發現的期別愈晚,復發機率愈高,這時除了主要治療,還會搭配輔助性治療,包括進行基因檢測,並且定期追蹤,萬一真的復發,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處理,例如手術或放射線等治療」。 肺癌發生的7大原因 菸害 空氣汙染 職業暴露 肺部病史 肺癌家族史 炒菜油煙 其他 肺癌主要症狀 肺癌早期絕大多數沒有明顯症狀,吳教恩醫師表示:「第0期、第1期、甚至是第2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若等到有症狀去檢查,確診時大多已是第3期或第4期的肺癌;依照癌細胞侵犯的部位不同,而引起不同症狀」。 初期無明顯症狀 咳嗽 呼吸急促 胸痛、肩痛、背痛 喘鳴聲 聲音改變 體重下降 骨頭痛 頭痛 肺癌分類 肺癌是一個總稱,還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吳教恩醫師指出:「非小細胞肺癌人數占台灣肺癌人數8成以上,每年約1萬五千多人;而小細胞肺癌人數約占6%,每年約一千例個案,多好發於男性,和抽菸有很大關係。」 非小細胞肺癌 肺腺癌 鱗狀細胞肺癌 大細胞肺癌 小細胞肺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肺癌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是什麼?存活率、初期症狀、治療與原因

80歲李爺爺菸齡長達60年,5年前因接受肺結核治療,聽從醫囑開始戒菸,原以為病情可獲控制,最近卻突然聲音沙啞10多天,先至耳鼻喉科求診,發現聲帶麻痺,懷疑病灶與縱膈腔有關,經轉診至胸腔內科檢查,結果竟是罹患「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 鱗狀上皮細胞癌聽起來很陌生,究竟哪些原因容易引發這種癌症?可能出現何種症狀?經過治療後是否就能治癒?本文將帶您一同了解! 鱗狀上皮細胞癌是什麼(SCC)? 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又稱作鱗狀細胞癌)因癌細胞形狀扁平,如同魚鱗的模樣而得名,好發於長期抽菸的男性,屬於肺癌中「非小細胞癌」的種類之一,佔所有肺癌病例中約2成。(推薦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多長在肺部中間、靠近肺門的位置,容易堵住氣管,使病患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且會發生縱膈腔淋巴結擴散;相較於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非小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生長速度較慢,因此惡化速度也較慢。 鱗狀上皮細胞癌4大高危險族群 以下為4種易患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高危險族群: 長期吸菸者: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跟小細胞肺癌一樣,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長期吸菸所致,其中不只有抽菸者,長期吸入二手菸者也容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延伸閱讀:死於二手菸者女性占6成 女性抽菸傷害大) 工作環境常接觸致癌物者:工作環境會接觸到石棉、苯、菸草以及焦油等致癌物,以及常吸入工作中所產生的礦物或金屬粉塵者,較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 身處空氣汙染環境者: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也含有不少致癌物,長期接觸且未配戴口罩,易提高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風險。(延伸閱讀:空汙好致命!口罩、禁菸遠離空汙,改善空汙6大Tips這樣做) 有鱗狀上皮細胞癌家族史:少部分患者是因有鱗狀上皮細胞癌家族史或基因遺傳所致。 鱗狀上皮細胞癌6大常見症狀 鱗狀上皮細胞癌腫瘤生長速度慢,因此,當腫瘤較小時,患者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症狀;若腫瘤長大到某個程度後,病患可能會出現以下6種症狀,必須特別留意: 咳嗽 咳血 胸痛 發燒 聲音沙啞 呼吸急促 鱗狀上皮細胞癌如何診斷? 若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若是鱗狀上皮細胞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應定期安排肺癌篩檢,以便發現肺部結節,及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醫師一般會透過以下4種方法,為患者檢查是否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 胸部X光檢查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LDCT) 支氣管鏡切片檢查 基因檢測 鱗狀上皮細胞癌常見治療方法 鱗狀細胞肺癌初期以手術治療為主,醫師會依腫瘤生長情況差異,替患者進行節狀切除術、楔狀切除術、肺葉切除術或肺切除術等,以有效切除癌細胞。 若不適合接受手術或已轉移的病患,醫師則會建議先進行化學治療,透過從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癌藥物,則可控制癌細胞生長或減輕不適症狀,並視情況搭配放射治療,以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或者使用標靶治療,抑制體內腫瘤生長,達到治療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效果。經治療後,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22%。 鱗狀上皮細胞癌預防3撇步報你知 戒菸: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成因中,吸菸佔了極大多數,戒菸能有效降低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機率,並避免讓身邊的親友吸入二手菸,成為間接受害者。 避免與化學物質接觸:長期需接觸易致癌的化學物質的工作者應配戴口罩與手套,將化學藥物身體接觸的機率降到最低,以降低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避免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出入公共場所應配戴口罩,減少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同場加映:年輕人不會得肺癌?肺癌手術後不會復發?破解肺癌5大常見迷思!)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癌王「小細胞肺癌」是什麼?小細胞肺癌存活率、症狀及治療解說

肺癌是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小細胞肺癌最為棘手,病患可能出現久咳不癒、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小細胞肺癌為何發生?小細胞肺癌又會引發哪些症狀?如何診斷及治療?《Hello醫師》為您完整解答! 小細胞肺癌是什麼? 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與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顧名思義,「小細胞肺癌」就是癌細胞較小的癌症,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10%。 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常出現在肺部中央、靠近肺門的位置,相較於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等非小細胞肺癌,除了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還容易擴散到支氣管,造成氣管堵塞,最後導致肺葉萎縮。(推薦閱讀: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小細胞肺癌存活率? 小細胞肺癌惡化速度快,當確診時,癌細胞常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導致存活率極低,能活過5年的患者不到5%,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癌王。 小細胞肺癌的高危族群 小細胞肺癌患者約90%為長期抽菸的男性癮君子,是高危險族群;其他致癌的高風險因子還包括:長期接觸石綿、鎘、砷等致癌物、有家族史或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等,都會提高罹患小細胞肺癌的風險。 小細胞肺癌10大症狀 罹患小細胞肺癌後,因肺門腫塊合併縱膈淋巴結腫大,導致患者會有以下10種症狀: 咳嗽、可能還咳出血痰 聲音沙啞 吞嚥困難 食慾不振 胸痛 容易喘 呼吸困難 疲憊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臉部或頸部靜脈腫脹 小細胞肺癌患者除了容易出現局部症狀外,相較其他種類的肺癌,癌細胞也更易轉移至其他器官,例如轉移至骨頭,造成骨頭疼痛、或轉移至腦部,導致頭暈及頭痛等,嚴重時還可能引發中風。(延伸閱讀:無早期肺癌症狀?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小細胞肺癌如何診斷? 若患者長期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臨床診斷多以下列4個步驟,確認患者是否罹患小細胞肺癌,並進一步了解癌細胞擴散的程度和嚴重級別: 個案諮詢:醫師透過病患個人提供之病徵和過往之家族病史進行綜合診斷 健康檢查:如肺癌篩檢 診斷成像結果:如胸部X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或胸部電腦斷層攝影( CT)掃描等 篩檢報告:如血液檢查、痰液細胞學檢查或肺切片檢查等 小細胞肺癌分期與治療方法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增生速度較快,約6至7成患者在接受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因此,小細胞肺癌多以化學治療為主,並以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為輔。醫師經診斷確認癌細胞發生位置,判斷患者屬於哪個階段的小細胞肺癌,並按病程發展程度進行相應的治療方式。 局限期:病灶局限於單側肺部,並可能侵犯到肺門、縱膈腔或鎖骨上的淋巴結,但沒有惡性肋膜積水,或癌細胞轉移至遠處的病症。 此階段醫師大多使用克莫或佳鉑帝等藥物,替病患進行化療,以阻止病患肺部癌細胞增生,先消滅此處腫瘤細胞,並以放療作為輔助。少部分患者需要進行開胸、胸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擴散期:當病灶超過侷限期範圍,擴散至整個肺部或其他器官,並有惡性肋膜積水時,醫師會以化療為主,並搭配免疫治療,避免患者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傷害體內正常細胞,反造成病況惡化。(延伸閱讀: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小細胞肺癌病患對於化療反應效果極佳,但多半在半年至一年半內復發;更嚴重的是,再復發後的腫瘤常已產生抗藥性,即便再進行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效果通常也不佳。 小細胞肺癌如何避免? 想要避免小細胞肺癌找上門,建議平時有抽菸習慣的癮君子,應及早戒菸,並維持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降低罹癌風險;若是小細胞肺癌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以便儘早治療,避免病況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年輕人不會得肺癌?肺癌手術後不會復發?破解肺癌5大常見迷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中,肺癌高居第一位,而台灣108年共有9,701人死於肺癌,佔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近2成,意指全台每5位癌症死亡患者中,即有1人死於肺癌,堪稱台灣「新國病」。 難道年輕人就不會得肺癌?當肺癌手術治療後就不會復發?《Hello醫師》彙整出肺癌最常見的5大迷思,為你一一破除。 肺癌5大迷思 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媒體人陳文茜及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太太陳珮琪在內,都曾患肺癌最常見的種類「肺腺癌」。 然而,不少人都會認為只有抽菸會引發肺癌,且初期症狀通常也較不明顯,因此患者相當容易輕忽病況,而延遲就醫時間,直到肺癌末期症狀加劇,才發現自己已罹患肺癌。而讓許多人輕忽病情的原因也多因下列5大迷思所造成: ❌迷思1:只有抽菸才會得肺癌?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否有抽菸習慣,都必須做好對肺癌的防治,而不抽菸可說是維持肺部健康相當重要的關鍵。(推薦閱讀:二手菸別放任!肺癌心臟病恐致命) 然而,長期抽菸確實是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但並非是唯一成因。除了抽菸、二手煙之外,身處空氣汙染環境、暴露於重金屬物質(如鎘、鉻、砷等)環境當中、有肺部相關病史或肺癌家族病史,甚至是烹煮時未使用抽油煙機,長時間吸入油煙,皆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 ❌迷思2:年輕人不會得肺癌? 肺癌近年來已有趨向年輕化的傾向,根據奇美醫學中心每年約200例的個案當中,以50~70歲患者最為常見,但40歲以下也佔約7%,最年輕的個案甚至只有26歲。 想避免肺癌發生,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任馮瑤表示,30歲前戒菸,即可降低約9成罹患肺癌的風險;此外,平時也應避免室內空氣汙染,並改變烹調方式,採低油烹調為宜,保持廚房良好通風;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尤其是空汙嚴重時,更應避免至戶外從事激烈運動。 同時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任馮瑤也建議,民眾可於45歲開始在健康檢查項目中加入肺癌篩檢。若有肺癌家族史者,更須提高警覺,可依照家族發生肺癌的平均年齡再提早10年,為自己安排肺癌篩檢,以利於早診斷與治療,防止肺癌惡化。 ❌迷思3:罹患肺癌多男性,不抽菸、不下廚就不會得? 台灣肺癌發生率近30年男性患者增加2.8倍,女性患者更大幅攀升4倍之多,其中罹患肺癌的男性有2成沒有抽菸習慣,女性更有高達90%從不抽菸。 然而即便不抽菸,也不下廚,並不代表就不會罹患肺癌,如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空氣汙染的環境下,甚至身處於充斥著有機化合物的情境(如燃燒煤、燒香),都可能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 據中研院於2020年曾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所有肺癌病患當中,74%從未吸菸年輕女性(小於60歲)和所有無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突變的女性患者的APOBEC突變特徵程度較高,顯示APOBEC的突變特徵可能為女性早期肺癌的驅動因素。 此外,研究也發現,暴露於致癌物(如二手菸、三手菸、油煙、金屬化合物等),亦可能引起基因突變,其中又以大於70歲年長女性中突變程度較高。因此,民眾應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率,才可有效預防肺癌。(延伸閱讀:女性肺癌人數激增!8種療法一次看) ❌迷思4:肺癌篩檢做胸腔X光攝影就夠了? 透過胸部X光攝影可觀看肺部是否有明顯異常,如肺炎、肺結核、肺癌、肺氣腫或氣胸等各種肺部病變。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醫師指出,由於肺癌早期不易察覺,僅靠胸部X光檢查是無法察覺小於1公分的微小病灶,還可能會因病灶生長位置在心臟後方、橫膈部位、或與肋骨陰影重疊處,而造成偵測盲點。 建議長期抽菸、有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等高危險族群,可定期就醫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檢查,偵測小至0.3公分的肺部結節,並依照結節的大小和檢查影像的型態,評估良性和惡性的可能性,提供醫師參考。 4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定期篩檢救一命 以下4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以利及早發現肺部結節,並定期檢查,有效控制病況: 年齡介於50~80歲,且抽菸史每年超過30包的民眾(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者)。 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 有肺部病史者(如肺結核、慢性肺阻塞性肺病)。 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 ❌迷思5:肺癌手術治療完就不會復發? 目前臨床上醫師會考量肺癌患者癌細胞的類型、疾病分期及病患身體狀況等因素,而分別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合併療法。 多數人都會認為透過肺葉切除術、楔形和肺小節切除術或全肺切除手術,將肺癌患者體內的腫瘤切除後,便能有效治癒,且不會再次復發。事實上,不論是非小細胞肺癌(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還是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後,僅能降低復發的可能性,但並不代表不會復發。 尤其是非小細胞肺癌末期及小細胞肺癌,通常發現時癌細胞大多都以擴散至縱膈腔淋巴結或側肺,或者已轉移至遠處器官,如氣管、心臟等器官,所以即使經手術治療,並搭配化療或放射治療也無法完全有效根治肺癌。 以小細胞肺癌為例,約60~70%患者就醫診斷時,皆已轉移至其他器官,無法透過手術切除體內病灶,也因其容易復發,所以能活超過5年的病患幾乎少之又少,僅不到5%。(同場加映: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提醒民眾若您為肺癌高風險族群,請定期安排肺癌篩檢,以早期發現病灶、儘早治療,以防腫瘤惡化或轉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癌

不抽菸也得肺癌?罹患肺癌5大原因、預防肺癌這樣做

肺癌死亡率和發生率在國內都高居第一,成為名符其實的「癌王」。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統計,癌症為十大死因之首,肺癌更是頭號殺手,共奪走1萬多條人命,其中高達7成是肺腺癌。據統計,在數千位肺腺癌病患中,超過半數男性、9成女性為不抽菸的患者,顛覆多數人認為抽菸是肺癌主因的印象。 《Hello醫師》帶您認識肺癌在台灣的最新現況,究竟造成肺癌的原因為何,為什麼不抽煙也會得肺癌?預防肺癌又該怎麼做?一起來了解! 不抽菸≠肺癌主要原因:5大元兇要小心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指出,除了吸菸為致癌因素之外,導致肺癌的其他原因還有下列幾項: 菸害(二手菸、三手菸) 油煙:烹調油煙中含有不少危害物質如懸浮微粒、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多環胺、硝基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等 空汙:如室內外的細懸浮微粒(5)可深入肺泡,引發呼吸道疾病與肺癌的風險 居家空氣汙染:祭拜燃香與金紙產生的煙、蚊香、薰香、石棉裝潢或具輻射性的氡氣 職業空氣汙染:長期暴露於化學物質當中如有機溶液、棉塵等。 5大因素中,其中又以空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台灣各縣市肺癌人數以北、中、南部最多,特別是台北、新北、嘉義、彰化、高雄等空汙較嚴重的城市;相較之下,東部及外島最少,足見空汙對肺部健康的影響。 對於多數空污城市嚴重的居住者而言,日常外出或居家即應培養穿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預防措施,以因應環境污染對肺部的侵襲。(延伸閱讀:肺癌症狀與 9 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癌確診者:女性佔多數、9成以上未抽菸 根據衛福部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罹患肺癌的患者中有近4成8為女性,但其中9成女性患者都不抽菸,包括名人陳文茜、台北市前市長夫人陳珮琪也在其列。由於早期肺癌幾乎毫無症狀,等發現時常已是晚期,又被稱為「無聲殺手」。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癌分類:近9成為非小細胞癌 肺癌依據其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2類: 1.小細胞癌 常發生於粗支氣管,生長、轉移及惡化速度較快。 2.非小細胞癌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高達近9成的肺癌為非小細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為NSCLC)。 肺腺癌:台灣最常見的肺癌種類,常發生於肺部周圍。 鱗狀細胞癌:多長於肺部中央,生長速度較慢。 大細胞癌:常長於肺臟表面、生長及擴散速度快,易轉移至淋巴結和其他器官。 以下為國內4種肺癌的佔比、腫瘤倍增時間(意即腫瘤增大1倍所需時間),以及與抽菸的關聯: 小細胞癌:約7%,腫瘤倍增時間30天,吸菸病患佔9成。 肺腺癌:超過70%以上,腫瘤倍增時間180天,女性佔7成,且多數未吸菸。 鱗狀細胞癌:約14%,腫瘤倍增時間90天,吸菸病患佔9成。 大細胞癌:約1%,腫瘤倍增時間120天。 由於不抽菸的女性肺癌患者比男性多,抽菸所致的肺癌(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如今僅佔肺癌總數不到3成。 抽菸所致的肺癌比肺腺癌危險? 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增長速度快,惡化速度也比較快,看似比較危險,但事實上,肺癌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當病患察覺不適時通常已為末期,存活率僅4%,存活時間不餘1年,因此無論種類為何,肺癌都十分危險。 預防肺癌2大重點:遠離汙染源、定期篩檢 為預防肺癌發生,可歸納為以下2大重點,除了應盡可能減少接觸致癌因子,並建議可安排定期肺部檢查,及早預防肺癌發生: 預防肺癌重點1:4大致癌因子out 1.避免菸害(包含二手菸、三手菸) 抽菸會導致小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相對於未抽菸者,抽菸者罹患肺腺癌的治療效果較差。即使不抽菸,二手菸因燃燒不完全,其有害物質和致癌物質是一手菸的20倍,也會殘留於環境表面之中,形成三手菸,對幼兒肺部發展造成影響。長期吸入二手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4倍。 2.減少接觸油煙 不少家庭主婦煮菜時習慣大火快炒,但油溫過高、冒煙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避免如煎、炸或大火快炒之高油量烹調方式,並使用抽油煙機。煮菜時若能戴上口罩防禦效果更佳。 3.減少居家空氣污染 祭拜用的香、檀香及蚊香在製作時皆添加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如滑石粉、化學膠粘劑,長期吸入易對肺部造成傷害並致癌,建議祭拜時以手代香、減少使用其它香材,若需用香,請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順暢。 4.避免吸入空汙 空汙散佈於空氣之中,看似難以預防,但其實只需避免在霧霾或空氣品質較差的日子出門,並減少開窗通風(仍需在夜晚通風,疏通室內空氣汙染)、使用空氣清淨機等便能減少暴露於空汙之中。若需長時間待於室外,建議在空氣品質較差時配戴專業防塵口罩,一般口罩對空汙的防護力有限。 預防肺癌重點2:2大肺部篩檢 肺部檢查有二,一為胸部X光,二為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前者為肺部自費健康檢查或體檢的基礎項目,可偵測大小超過1公分的肺癌病灶,後者為肺部進階檢查,可偵測小至0.1公分的肺癌病灶。 胸部X光的價格便宜、檢查快速,但照射時易有死角,只能照到較大的肺癌病灶,較難在早期發現肺癌;反觀,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的價格雖高,只有一定規模的醫院才有設置,但偵測的精密度卻很高,照射範圍也無死角,可在極早期發現癌細胞,預先接受肺癌治療,避免診斷延遲,錯失治療時機。 建議成年者滿40歲後可接受1次LDCT篩檢,以3年為單位定期檢查,確認肺部有無異常變化。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可提前至30歲檢查,提早做好預防工作。但LDCT篩檢若需歷經長期追蹤的頻率,仍有曝露於輻射下的風險,應先行與醫師針對自身病況諮詢後斟酌進行。 衛福部提供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公費補助篩檢,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官網查詢醫事機構名單,並撥打諮詢專線((02)2522-0888 轉分機 896、897、898)詢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肺癌

無早期肺癌症狀?多症狀呈現是關鍵

通常肺癌(Lung cancer)在早期都無症狀,有出現症狀的肺癌患者,較有可能是因其他身體問題引起,甚至有的人會被誤診為一般肺炎、感冒,或過敏。本文將介紹肺癌症狀前兆,請民眾多加注意。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也提醒,若病患察覺有任何不妥,可以在看診時表達所見與想法,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醫療判斷,進而提高肺癌治療的成功率,畢竟只有你最了解你的身體狀況。 肺癌初期為什麼無症狀 肺癌初期之所以沒有症狀,是因為肺的神經末端少,人之所以會感覺疼痛等不適症狀,是因為神經線所觸發的身體反應,所以肺腫瘤可以在不引起任何疼痛或不適下成長。對此,美國肺癌基金會(Lung Cancer Foundation of America)指出,很多肺癌早期診斷都是於非肺癌的檢測及篩檢時,偶然被發現的。(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可能呈現的肺癌症狀 以下列出患者可能會呈現的肺癌症狀,其症狀或會因人而異,請留意,當只有其中所述的一個症狀,大可不用太擔心,但若呈現多項以下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請務必諮詢醫師並進一步檢查。 常見肺癌症狀: 咳嗽、沙啞持續三週以上,或逐漸惡化,或長期的咳嗽出現變化。(延伸閱讀: 肺癌的症狀與9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咳血(即使是少量也要注意),或鐵鏽色的痰。 持續胸痛或肩痛,在咳嗽、大笑,或深呼吸時更痛。 沒有原因的喘鳴或呼吸困難。 肺感染頻繁或復發,包括像肺炎、肺氣腫,或支氣管炎。 疲勞或無力。 當癌細胞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則可能會造成以下肺癌症狀: 骨痛或骨折,像是在背部或髖部。 血栓。 沒食慾。 體重無故減輕。 肺癌轉移到腦,造成神經系統變化,症狀包括像頭痛、暈眩、癲癇、手腳無力或麻痺、平衡障礙。 肺癌轉移到肝,造成黃疸。 淋巴結腫脹,像是在頸部或鎖骨以上的部位。 可能引發的肺癌症候群 另要留意,有的肺癌可引發其他的症候群,包括以下三種病症。但這些症狀多半並不是肺癌症狀,而很有可能是因其他身體問題所致,所以若有任何問題請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備及早診斷和治療。 當肺癌位在肺的上半部位,或稱潘科斯特腫瘤(Pancoast tumor),其可影響有些連結於眼睛和部分臉部的神經,進而引致霍納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值得留意的是,潘科斯特腫瘤較可能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且有時會造成嚴重肩痛。 2. 上腔靜脈症候群 上腔靜脈為一個大血管,負責將頭部和手部的血液傳送到心臟,其會經入右肺的上半部位和胸部的淋巴結,而當肺腫瘤生長在此部位,將造成血液的擠壓,這就是上腔靜脈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其症狀包括臉部、頸部、手臂、上半胸部的腫脹,胸部可能也會有瘀血狀況,若影響腦部,則會有頭痛、暈眩,以及意識變化的症狀。 3. 伴腫瘤症候群 有的肺癌會分泌荷爾蒙類物質,使其侵入患者的血液,於遠端組織和器官引發健康問題,但實際上,癌細胞還未轉移至該部位,此病症叫做伴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syndrome)。此為一種綜合症,可發生在任何肺癌類型,但最常見於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有時候,它可能會以早期肺癌症狀呈現,造成誤診。 【點我前往肺癌專區】


肺癌

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斷層掃描或生檢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多數肺癌(Lung cancer)都是因患者身體出現明顯的症狀後才被發現的。本文將剖析肺癌治療與診斷的各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肺癌診斷是在實驗室裡做的細胞樣本研究,而只要給予透徹的分析,就可知道其肺癌類型及癌細胞特性,這可幫助醫師做預後治療的判斷。 肺癌診斷 倘若患者身體呈現可能為肺癌的症狀,醫師可進行不同的檢測,以確認有無癌細胞,或其他疾病情形。請留意,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可透過低劑量的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CT)掃描作肺癌診斷,而一般來說,肺癌篩檢通常會針對 55 歲者以上的重度抽菸者,或過去 15 年已戒菸的人。 以下列出肺癌診斷的主要方法,於診斷後,再判斷其癌症分期和擴散之程度。不過,檢測方法的合適性可能會因人而異,需與專業醫師討論。 (同場加映: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首先,醫師會為患者做身體檢查,以找出或會呈現的肺癌症狀和警訊,包括其他健康問題,此外,藉由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可進一步了解症狀及可能的風險因子。 成像檢測 此檢測以 X 光、磁力、聲波、放射性物質呈現患者體內的狀況,可於肺癌診斷前或後進行,方法如下。 胸部 X 光 電腦斷層掃描(又稱 CT 掃描)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 PET) 骨骼掃描 痰液細胞病理檢驗 若患者有咳嗽症狀且產生痰,採樣研究或能觀察其有無癌細胞。此檢測較適用於診斷位在氣管的肺癌,像是鱗狀細胞肺癌。基於這樣,若醫師判斷患者可能有肺癌,即使其痰中無呈現癌細胞,也需要透過其他檢查方式進一步觀察。(你也想知道:陳文茜不抽菸也得肺癌?遠離肺癌2大必知、40歲以上這檢查做起來) 胸腔穿刺術 當患者有肋膜積水的狀況,醫師可藉由胸腔穿刺術移除部分積水,生檢查看其是否為因為癌細胞擴散至肋膜所致,或是有其他疾病因素。而如果證實是惡性肋膜積水,且患者呈呼吸困難症狀,透過此穿刺術移除肋膜積水,或能讓患者呼吸較順暢。 生檢 指異常細胞採樣,方法包括以下七種: 支氣管鏡術:藉由輕導管放入嘴巴,一直延伸到喉嚨和肺部,以檢查主要氣道有無腫瘤或阻塞狀況。 縱膈腔鏡:在頸部做切口,並從胸骨後採淋巴結樣本。 胸腔鏡檢查:在患者胸部和背部做小切口,然後以一根細管子檢查內部組織。 穿刺生檢:有別於支氣管鏡切片檢查,皮膚的 CT 掃描指引肺部穿刺檢查採取細胞樣本,取得的檢體比較充分。 細針抽吸細胞:以細針從肺部或淋巴結中取出組織或液體樣本。 開胸手術:做長切口打開胸腔,並取出淋巴結和其他組織進行生檢。 支氣管鏡超音波:使用超音波技術,引導支氣管鏡由定位和拍攝腫瘤,並採樣研究。 肺癌治療 按照肺癌類型與分期,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與意願,醫師或會進行不同的肺癌治療,以下逐一舉出。特定病例的患者也有可能會選擇不接受治療,通常是治療肺癌副作用大過治療肺癌本身的好處時,醫師或會建議給予緩和療護,目的僅為治療肺癌症狀。 當癌細胞僅僅在肺部,醫師會進行手術移除該肺癌腫瘤及部分健康細胞組織,此外,胸部淋巴結也可能會被採樣做生檢。肺癌治療的手術可依切除部份分成: 肺楔狀切除:移除肺部小區塊,其連同腫瘤和部分健康細胞組織一併移除。 肺節切除:移除大部分的肺部,但不指整個肺葉。 肺葉切除:移除整個肺葉。 肺部分切除:移除一整個肺。 化療 此治療藉由藥物殺死癌細胞,其可使用一個或多個化療藥物進行治療,方法為口服或靜脈注射。通常藥物的混合使用會有幾個治療階段,或數週,或數個月,好讓患者有足夠的康復時間。化療可單獨進行,也可搭配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方式進行。另外,針對肺癌末期患者,其也可作舒緩疼痛和症狀使用。 (同場加映:肺癌末期的肺部積水與治療方法) 放射線治療 藉由高能量光束殺死癌細胞,能源包括像 X 光和質子,在治療過程,患者會先呈躺姿,然後會有放射線儀器繞著其移動,使能量精確的導入特定的身體部位。同樣的,放射線治療可搭配手術或化療使用,也可作舒緩疼痛和症狀使用。 另有一種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簡稱 SBRT),屬強烈的放射線治療。這是從各個角度導入很多輻射能量,適用於不能接受手術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及當肺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患者。 標靶治療 藉由阻隔癌細胞中的特定異變,進而將導致癌細胞死亡,多使用在肺癌末期或肺癌復發的狀況。請注意,有的標靶治療只適用於有某些基因突變的人,因此,患者的癌細胞或需要先經過實驗研究,才能判斷此類藥物有無治療效果。 免疫治療 如果患者本身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無基因突變),等於沒有標靶藥物可以用。免疫治療的目的為增強或是調整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藉此來打敗癌細胞。通常此治療會用於肺癌局部末期及已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症。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