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有近3千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排名第9。
為何會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哪些治療方法?《Hello醫師》為您說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起因、症狀、分期及治療。
什麼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指人體中的淋巴球轉為惡性腫瘤,生長的部位不受限制,可從單一的淋巴結擴散至全身,俗稱淋巴癌。淋巴癌又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以及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又以下列2種最為常見: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 非特定周邊T細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
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目前醫學界認為可能導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 免疫系統功能不全:曾接受器官移植並服用免疫制劑者,或本身有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HIV感染者,較容易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 細菌、病毒感染:病毒會影響淋巴球,進一步轉變成淋巴癌;有可能造成感染的病毒,例如第1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C型肝炎病毒或伊波病毒(Epstein-Barr virus)。
- 環境:長期暴露在殺蟲劑或染髮劑等化學製劑環境中,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機率也較高。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狀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依侵犯部位不同,會出現6大症狀:
- 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常見的淋巴結腫大部位如頸部、胯下、鼠蹊部。
- 肝脾系統:若肝脾腫大,會造成腹痛。
- 腸道系統:腸道系統的淋巴腫大會出現胃潰瘍、胃出血或胃穿孔等問題。
- 呼吸系統:以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主。
- 骨髓系統:若骨髓遭侵犯,造血功能會變差引發貧血;血小板減少則會造成不正常之出血。
- 神經系統:癌細胞入侵脊椎管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甚至出現神智異常。
除了上述症狀外,病患也會有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或疲勞等問題。
淋巴癌分期:第一、二、三、四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臨床上以侵犯廣泛程度作為分期基準,其差異說明如下:
- 第一期:僅有1處淋巴結有癌細胞。
- 第二期:2處以上的淋巴結有癌細胞,且這2處淋巴結在橫膈膜的同一側。
- 第三期:癌細胞已擴散至橫膈膜的2側。
- 第四期:身體有多處淋巴結被癌細胞侵犯,或是單一臟器伴隨遠端癌細胞侵犯,例如肝或肺。
以上4期皆有A、B期之分,若病患症狀出現超過38度發燒、夜間盜汗、體重在半年內突然減輕10%時,可診斷為B期,若無這些症狀者則為A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診斷方法
除了詢問病史、臨床症狀之外,醫師也會藉由下列方式檢測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
- 觸診:觸摸頸部、胯下、鼠蹊部是否有不正常的淋巴結腫大。
- 抽血:若有貧血、血小板減少,可能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所造成。
- 胸部X光:檢查胸腔是否有遭癌細胞侵犯。
- 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或脾臟是否有被侵犯跡象。
- 骨髓切片:檢查骨髓是否受到侵犯。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3種治療方法
- 放射線治療:以鈷六十為主,主要治療第1、第2期的病患。
- 化學治療:若為惡性腫瘤病患,則需使用化療。化療為每3至4週施打1次,總共需要6至8個療程;部分醫師會採取密集治療的方式,提高治療效率,每週施打1次化療,隔週使用不同的藥物來減少抗藥性。
- 混合放射線與化學治療:適合腫瘤侵犯至鼻腔、腦部、脊椎或是腫瘤已經大於8公分的病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