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攝護腺癌是每個男人的惡夢,其症狀與前列腺增生相似,例如頻尿或排尿困難。若攝護腺癌早期發現,十年存活率有 90% ,即便轉移,存活率仍高。

基礎知識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轉移性攝護腺癌新希望!鎦-177放射標靶精準狙擊癌細胞

本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授權《Hello醫師》轉載   諮詢/基隆長庚醫院院長 吳俊德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 曾敬仁醫師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美國前總統拜登驚傳罹患第四期攝護腺癌,引發國際關注。根據衛福部2022年統計,攝護腺癌已成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十年間幾乎翻倍成長,且約三到四成病人確診時已出現轉移,最常見的是骨轉移,造成劇烈疼痛與生活品質下降。病人一旦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會感到相當絕望,新一代的鎦-177 PSMA體內精準放射標靶療法,為這群病人帶來一線曙光。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醫師表示,目前晚期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是荷爾蒙療法,如果第一代藥物同時搭配第二代藥物,可延後抗藥性的發生時間,從九個月拉長至約三年,但最終仍會出現抗藥性。當病情再惡化時,病人還可有化療、標靶治療、鐳223、鎦-177等後線治療選項。 一般人較熟知的是化療及標靶治療,鐳223則是一種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可以治療骨骼轉移攝護腺癌,但若是轉移到骨骼以外,就得考慮鎦-177 PSMA體內精準放射標靶療法。 鎦-177透過放射標靶精準攻擊癌細胞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曾敬仁醫師解釋,鎦-177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能與識別攝護腺癌細胞的PSMA(攝護腺特異膜抗原)配體結合,進入體內後釋放輻射,精準破壞癌細胞。 根據統計,約九成攝護腺癌病人體內都有PSMA表現,因此多數人都適用此療法。臨床研究顯示,鎦-177治療可延長晚期病人超過四個月以上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期達六個月以上。 當61歲男子荷爾蒙療法無效 鎦-177精準治療帶來轉機 一名已全身淋巴轉移的病人,在接受四次鎦-177治療後,腫瘤訊號大幅下降,轉移點幾乎消失,療效顯著。不過,吳俊德醫師提醒,治療前須經正子攝影確認癌細胞具PSMA表現,並評估PSA指數、血球與肝腎功能,才能確定是否合適接受療程。 曾敬仁醫師分享另一名61歲病人,癌細胞轉移至骨盆腔,治療後三年再度復發,經質子及荷爾蒙治療皆失敗;他的PSA雖低、卻持續上升,經評估屬於轉移點少於5點的寡轉移,安排鎦-177療程後,第三次治療腫瘤已明顯縮小,第六次後PSA甚至降至測不到的程度,目前已完成療程。 另一名62歲病人則於手術與荷爾蒙治療五年後,出現全身骨轉移,鐳223治療無效、PSA飆升至800;而改用鎦-177治療後,PSA快速下降,腫瘤數量及活性均減少。儘管療程至第五次時,仍出現抗藥性,且病情最終無法逆轉,但在治療期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甚至曾短暫重返職場。 「三明治療法」合併鎦-177 為病人爭取更多時間 「現在的病人都很年輕,治療策略也要更積極。」吳俊德醫師指出,屬於寡轉移的病人,會採「三明治療法」,也就是結合手術、放療與荷爾蒙療法。但還是常常會陷於復發的窘境,因此會再加上鎦-177,期望延緩病情甚至達到長期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鎦-177屬放射性藥物,病人治療後需在特殊病房觀察4至6小時,待輻射值達安全標準方可返家。回家一週內應避免與人同床、使用同一浴廁,但生活與飲食不受限制。 副作用方面,部分病人會有口乾、疲倦、食慾不振、貧血等情形,但整體副作用比化療或傳統荷爾蒙療法輕微許多。 新療法為病人延長生命也守護生活品質 守住希望 攝護腺癌一旦轉移,面臨荷爾蒙療法抗藥性的難題,過往選擇有限。如今,鎦-177 PSMA精準放射標靶治療,不僅為晚期病人提供新選擇,更可兼顧存活期與生活品質。 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pse.is/7w97d5 攝護腺癌知識館:https://knowledge.pse.is/prostate_cancer

看更多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相關文章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攝護腺癌的症狀與警訊有哪些?

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又稱前列腺癌)症狀有哪些?根據美國莫菲特癌症中心(Moffitt Cancer Center)的資料,它屬最常見的男性癌症之一,更是排名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第五名,但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易與其他健康問題混淆,導致治療易被拖延。若有數個疑似症狀,仍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醫師了解,因為攝護腺癌早期是相對好治療的。 攝護腺癌早期極少症狀,宜主動就醫檢查 英國攝護腺癌慈善組織 Prostate Cancer UK 提醒,即使身體沒有任何攝護腺癌症狀,可能也潛在一些無法察覺的風險因子。 由於攝護腺癌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如擔心罹患攝護腺癌,建議還是求診醫師,請醫師診斷是否有攝護腺癌較為保險,特別是 50 歲以上、有家族史的族群更要當心。此外,當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現象時,建議就醫請專業醫師檢查評估。 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早期攝護腺癌症狀,是因為癌細胞生長處靠近尿道,並因為增生的癌細胞壓在尿道上,導致患者排尿習慣出現改變。 不過,一般而言,攝護腺癌會始於攝護腺的外部,或其他非尿道之處,因此少會出現壓迫到尿道並引發相關症狀的情況,再加上這種排尿變化,通常較可能是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健康問題引起,難以藉此判斷是否為攝護腺癌引起。 攝護腺癌症狀 換句話說,若呈現以下所述症狀,並不意味著罹患了攝護腺癌,反之,攝護腺癌患者也可能沒有任何以下症狀,所以建議民眾,特別是 50 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就醫諮詢檢查。 攝護腺癌雖「無感」,但仍應特別注意的以下五個攝護腺癌症狀,因為當攝護腺癌出現這些症狀時,通常都是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等地方的時候。 頻繁排尿,尤其於晚上。 排尿、射精時疼痛或有灼熱感。 開始排尿困難、停止排尿困難。 忽然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血尿、血精。 其他早期攝護腺癌症狀可能有: 尿流異常地弱。 排尿結束會滴尿。 突然尿急,有時還沒到廁所就漏尿。 清空膀胱有困難,或感覺膀胱無法正常清空。 呈坐姿時,攝護腺周圍無故疼痛。 攝護腺癌轉移症狀 若攝護腺癌轉移到攝護腺以外,或其他身體部位的情況,則可能引發以下症狀: 下半身腫脹。 血尿、血精。 勃起問題,或維持勃起困難。 異常排便習慣。 體重無故減輕。 背部、髖部或骨盆疼痛。 另外約有 20~30% 的攝護腺癌病患,因為癌症已經轉移到骨頭,尤其是脊椎並引發疼痛,在就診後才發現自己罹患了攝護腺癌。 【前往前列腺癌專區】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

攝護腺癌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一次看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或稱前列腺癌)不會致命,但其實並不然,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等就是因攝護腺癌而辭世。 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分占男性癌症的第5位及第6位,雖然早期發現的病友5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發生轉移,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成2,高死亡率堪稱是男人的無聲殺手。 究竟攝護腺癌是什麼?攝護腺有哪些症狀?會有前兆警訊嗎?致病原因為何?《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是什麼? 攝護腺癌屬生長緩慢的癌症,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多數男性患者都會輕忽,導致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並有轉移的狀況出現。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發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11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30人,死亡率10年上升47.5%,是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 攝護腺是什麼?位置在哪? 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外型就像一顆胡桃,位在膀胱下方、直腸前側,並裹著尿道。值得留意的是,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變大,有時會造成排尿困難等問題,通常發生於較年長的男性。 根據美國攝護腺癌基金會(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的資料,攝護腺可劃分成兩個區塊,分別如下。 攝護腺周邊區:攝護腺後側,接近直腸。 攝護腺過渡區:裹著尿道的區塊,接近攝護腺中間部位。 另外,攝護腺周圍也有其他重要部位和器官,一起幫助保持健康的男性特徵和性機能,如下: 儲精囊:位於攝護腺其上,分泌和儲存大部分的精液。 神經血管叢:由血管和神經線組成,或銜接於攝護腺的兩側,幫助控制勃起功能。 膀胱:位於攝護腺正上方,儲存尿液。 尿道:銜接膀胱、攝護腺及陰莖,將精液和尿液排出體外。 直腸:位於攝護腺後方。 https://helloyishi.com.tw/cancer/prostate-cancer/staging-and-types-of-prostate-cancer/ 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攝護腺癌有前兆嗎? 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導致多數病患經常忽略警訊,在確診時已是晚期。 攝護腺癌症狀多於第三或第四期出現,可能症狀包括: 頻繁排尿,尤其在晚上,有時甚至會緊急 排尿困難:尿會中斷、無法排空 尿流弱或不順、滴尿,或無法排尿 排尿不適、會痛,或有灼熱感 勃起困難 射精的量減少 射精疼痛 尿或精液有血 直腸有壓或疼痛 骨頭疼痛 下背、髖部、骨盆或大腿呈疼痛或僵硬 食慾減少 體重減輕 攝護腺癌原因? 通常在男生青春期,攝護腺會受雄性激素刺激而成長,幫助表現男性特徵和促進生殖力;然而,若攝護腺細胞發生癌變後,癌細胞也會藉由雄性激素來幫助生長。 攝護腺癌的常見風險因素包括: 家族遺傳: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99.9%),有15%病例與家族遺傳和基因有關。 基因:目前證實有8種基因與攝護腺癌有關流,尤其是HPC1。 發炎與感染:慢性發炎已證實與諸多癌症,例如攝護腺癌、大腸癌或食道癌等有關;研究顯示,有性病史或攝護腺炎的男性有較高機率罹患攝護腺癌。 其他因素:例如高脂飲食或攝取過多紅肉等。 攝護腺的細胞生長可分為兩種類型,詳情如下: 良性生長 多為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以下簡稱 BPH),此非攝護腺癌狀況。 很少對生命造成威脅。 不浸潤鄰近細胞組織。 不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可被移除且通常不會復發,即使復發的成長速度很慢。 惡性生長 成為攝護腺癌。 可對生命造成威脅。 可浸潤鄰近器官和組織,像是膀胱和直腸。 可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像是儲精囊、淋巴結或骨頭。 可被移除,但可能會復發。 基本上,近乎全部的攝護腺癌皆為腺癌,亦指癌細胞始於腺細胞,其他罕見的攝護腺癌類型則包括: 小細胞癌 神經內分泌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 移行細胞癌 攝護腺癌診斷與分期 做攝護腺癌早期診斷,通常醫師會使用以下兩種檢測,以檢查有無攝護腺癌症狀,建議民眾在決定接受攝護腺癌篩檢前,先和醫療照護人員諮詢。不過,其檢測仍有不足之處,若呈現異常結果,可能是感染或攝護腺肥大引起,並非攝護腺癌的緣故。 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中文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檢測 肛門指診 若檢測評估一個人可能有攝護腺癌風險,下一步亦是做生檢,其一般會以門診程序進行,泌尿科醫師將藉由細針和超音波,移除小部分的攝護腺組織做採樣,研究細胞為良性或惡性成長。 當生檢結果證實有攝護腺癌,病理學家會做分級(Grading)和分期(Staging),以定義攝護腺癌的成長進度和擴散程度,以下做解釋。 攝護腺癌分級:評估攝護腺癌細胞的成長和擴散速度。 攝護腺癌分期:闡述攝護腺癌細胞目前的位置、其擴散性,以及有無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攝護腺癌如何治療? 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以骨轉居多,約佔75%,其次是轉移至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 雖然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影響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根據標準治療指引,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ADT),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但通常在治療1~3年後癌細胞會產生抗性,當病友血清中睪固酮濃度低至去勢標(<50ng/dL),但癌細胞仍持續增長者,則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不僅治療棘手,還具快速高死亡率。 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為近年的新治療選項,透過抑制聚合酶PARP的活性,阻斷癌細胞DNA修復機制,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PARP抑制劑單獨使用於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病友,可以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較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高出三倍,而若是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併用,則可用於不分基因型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友,且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影像學無進展生存期增加8~11個月,疾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也降低3成以上。 此外,無論是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PARP抑制劑能使腫瘤縮小、降低PSA指數,亦讓病友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攝護腺癌預防與照顧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第五的癌症,且罹癌率和死亡率有年年成長的跡象,這可能與台灣社會高度發展,高齡化、篩檢攝護腺方便等脫不了關係,再加上現今國人高脂飲食的習慣,都是使攝護腺癌歷年登上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的因素。 想要預防任何一種癌症,包括攝護腺癌在內,得先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瞭解攝護腺癌的徵兆與症狀,並注意攝護腺癌的風險因素。 【點我前往前列腺癌專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