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明、截肢等或危及性。將血糖控制得宜,可大幅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糖尿病併發症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糖尿病併發症

四季流行病挑戰大,寶寶「被退貨」?醫:選用「保護力配方」維持寶寶全勤力關鍵

新冠疫情過後,「免疫負債」讓寶寶面臨更大的流行傳染病威脅!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寶寶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反覆遭流行病感染,不僅身體受苦,還容易被托嬰中心「退貨」,甚至影響家庭作息。兒科王杏安醫師建議,幫寶寶慎選「保護力配方」,讓寶寶健康全勤,父母才能安心做自己。 「疫」年四季須注意!寶寶健康不能鬆懈 民眾常誤認為,冬天才是感冒流行高峰期,其實,病毒傳播不分季節;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2024年4月至11月,3歲以下嬰幼童就診人數不僅明顯增加,且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除腸病毒與流感病毒,多種病毒在不同季節皆可能影響寶寶健康,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寶寶,因減少外出,且都有戴口罩保護,遭病菌感染機率變低,但也可能因此減少「訓練免疫系統」機會,造成「免疫負債」,反而容易遭流行病感染。 部分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因擔心群體感染,常訂下內規,要求頻繁生病的寶寶待在家中,若是雙薪家庭,面臨寶寶「被退貨」,家長常承受莫大壓力,甚至影響日常作息。 保護力的重要性:影響寶寶健康、身高與學習! 在少子化趨勢下,父母照護寶寶更加重視。但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後,如何讓寶寶生活正常化,但又不必擔心流行病威脅,打造寶寶的保護力便是重要關鍵。 尤其,寶寶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仍需適度的學習刺激與保護力的營養支持,才能維持正常成長發展節奏。一項研究發現,在140對身高相差至少2.5公分的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位感染次數較多,成年後身高可能較矮。這項研究排除了基因與營養的差異,顯示幼兒時期(1至5歲)的感染經歷,可能與生長發育存在關聯。 因此,打造良好的保護力基礎,除了有助寶寶健康,也對生長曲線與學習發展有所幫助。 打造寶寶健康全勤力4法則 除了營造良好的環境,及早補充適當營養,提供寶寶穩定的健康基礎,更有助抵禦外來的變化與挑戰,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參考以下4法則: 預防接種:依照衛福部建議時程接種疫苗,為寶寶建立基本保護。 充足睡眠:睡眠有助身體修復與成長,是維持寶寶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建議一天總睡眠時間為12~15小時。 均衡飲食:多樣化攝取各類營養素,提供寶寶成長所需來源。 母乳哺育:母乳中含有天然活性成分,是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若不方便親餵,也可選擇營養結構接近母乳成分的成長配方,建構並支持寶寶營養。 「保護力配方」必備,建構寶寶健康全勤力 王醫師建議,挑選寶寶的配方奶時,可透過「保護力配方」的補給策略,有助寶寶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醫師舉例,可挑選結合母乳多元營養素的配方,例如:母乳益菌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不僅能補充寶寶營養所需,更有助維持寶寶菌叢的生態平衡,打造寶寶的完善保護力。 「保護力配方」為何能為寶寶維持健康?2大母乳關鍵成分好處如下: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專利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原始菌株篩選自母乳,存在於身體不同部位,例如腸道、皮膚中,可釋放LR保護因子,分泌物質包含羅伊氏素(Reuterin)、羅伊氏環狀素(Reutericyclin)、羅伊氏葡聚醣(Reuteran),進而扮演關鍵把關的角色。根據研究,此菌株有助於營養補給,透過抑制壞菌生長,主動保護寶寶;更有臨床實驗得出,寶寶補充此菌對維持消化與腸道健康,有正向作用。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為母乳中常見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因不易被人體腸胃消化,適合作為益菌的營養來源。 母乳中以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占比最高,據研究指出,補充母乳寡糖能幫助菌叢定殖,以及幫助維持腸道菌叢的多樣性,進而有助寶寶改變細菌叢生態,協同益菌加乘,高效守護健康。因此,挑選時,建議可選擇較高含量的HMO 2’-FL,維持保護力、幫助體內益菌生長及消化道吸收,提供寶寶適合的守護成分。  保護力配方兼顧攻擊與守護,有助掌握未來成長關鍵 寶寶健康「牽一髮動全身」,可能影響整個家庭作息的節奏,無論是父母生活、工作穩定性,或是寶寶的成長與學習進度,皆深受影響。唯有日常打造保護力基礎才是根本之道,也能避免送到托嬰中心的寶寶「被退貨」,讓寶寶擁有健康全勤力,隨時應對外在變化。 選擇添加專利羅伊氏菌LR及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讓無法親餵母乳的媽媽,給予寶寶結構與母乳相似的營養支持,幫助寶寶打造保護力、全勤力不中斷。

看更多 糖尿病併發症 相關文章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體內的高血糖值容易傷害眼睛,可導致許多眼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白內障(Cataracts)和青光眼(Glaucoma),此外,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事實上,糖尿病是20~74歲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因此,糖尿病患一定要關心眼睛健康,並定期去看眼科醫師。以下列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眼睛病變。 視力模糊 視力模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部問題;高血糖將導致水晶體膨脹,對視力造成影響。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患者需控制好血糖水平,至於視力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主因為高血糖傷害血管功能,使得眼睛缺乏足夠血液供給而促使微血管增生導致一系列眼睛病變。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在範圍內,就會降低患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之前,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成人除非已至少有5年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史,否則也比較少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以下列出視網膜病變的2種主要類型: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為「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前期階段。病患在此時期的視力通常不會出現明顯減退,因此也導致許多人延誤就醫。若靠近觀察病患的眼睛,可看到眼球受高血糖的影響而出現出血點、 脂肪性滲出物或微血管瘤。 若患者經醫師診斷為非增生型病變,可能需藉由藥物或生活調整來降低血糖,而患者仍需定期回診,接受眼科醫師的追蹤檢查,以確保視力無進一步惡化。 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若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持續發展,便很有可能成為「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而言,糖尿病患於此階段通常已能察覺自己出現視力模糊、扭曲或視物出現黑影的狀況。其原因來自高血糖導致眼睛的微血管大量增生,卻又容易破裂,造成眼睛的玻璃體出血而影響視力。不僅如此,微血管出血也會促使纖維組織的生成,可能拉扯視網膜而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病變造成的眼睛疾病 若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狀況未有改善,視網膜病變將持續發展並導致下列眼睛疾病出現: 青光眼 糖尿病患的視網膜病變會造成眼內壓力增加,房水(Aqueous humour,又稱水狀液)無法排出而壓迫到視神經,引發青光眼。在青光眼的早期階段,許多患者可能無任何症狀,但若視神經因壓迫而受損後,便會出現諸如頭痛、眼睛痛、視力模糊、光暈、眼睛流淚等症狀。相關治療方式包含使用藥物降低眼壓或進行青光眼手術。 統計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40%,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逐步增加。因此罹患糖尿病後應做好血糖控制,減緩視網膜病變的不斷惡化,同時也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白內障 眼睛內的水晶體可幫助我們看見並對焦影像,而白內障則是指本應正常清晰的水晶體,呈現渾濁的病變狀況,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雖然白內障好發於中、老年人,但統計發現,糖尿病人罹患白內障的可能性比健康者高出60%,而且發病的年齡也相對年輕,惡化速度也較快。 對於輕度的白內障患者,可以戴眼鏡、隱形眼鏡或其他視覺輔助裝置,來改善視力。但若白內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都不能改善視力時,那麼接受白內障手術將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會取下眼睛的水晶體,替換為人工晶狀體。(延伸閱讀:白內障好礙眼!銀髮族小心5大徵兆) 為了預防眼睛的問題,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好血糖和血壓,戒菸並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況。一旦發覺視力看起來模糊,請告訴你的眼科醫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