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明、截肢等或危及性。將血糖控制得宜,可大幅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糖尿病併發症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糖尿病併發症

聰明健走4步驟!糖友一起存滿體力,慢醣健步走!

規律運動好處多,對糖友尤其重要,不僅有助於健康,更能增強體力!健走是一般民眾都適合,且隨時隨地可做的運動,更是糖友的運動好選擇!但健走該怎麼走、走多久、運動前該注意什麼?這其中可是有不少學問。《Hello醫師》教您聰明健走4步驟,幫助您健康運動、存滿體力,邁向新生活! 糖友親身分享:調整飲食勤運動,增強體力活出精采人生! 糖友人生,也可以很精采!蔡女士被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為了能更安心有好體力出遊,便聽從醫師建議,透過調整飲食及勤健走達到健康目標;她也分享一個小秘訣,就是每日早餐固定補充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不僅可補給多元營養素,也方便管理營養份量。 和蔡女士一樣,姜先生的母親也患有糖尿病,身為糖友照顧者,他特別關注糖友照護,重點之一便是遵照醫師建議,定期運動並搭配飲食調整,因此,他常陪媽媽運動健走,也挑選適合糖友的營養補充品,全家人一起陪媽媽面對糖尿病,更有信心活出精采人生。 許多糖友都希望自己人生更多采多姿,營養與運動是維持糖友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門!如何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作為日常補充、幫助維持體能續航力,《Hello醫師》整理以下挑選原則: 低升糖指數¹:升糖指數為衡量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指標;低升糖指數能幫助穩定吸收營養,內含多元的水溶性膳食纖維,促進新陳代謝。 16倍高吸收率鉻²:鉻有助維持醣類正常代謝。 優質蛋白:蛋白質有助於肌肉生長,增強體力。 0公克糖:無糖不甜,少負擔。 多元營養補給:鈣、鎂、鋅等30多種營養素。 營養充足擁有好體力 更加享受新生活! 蔡女士積極面對糖友生活,平時能走就不坐,每天維持健走習慣,她笑說:「希望有體力陪孫子一起玩!」所以,她精挑細選希望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營養品;她說,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喝起來不甜,既能補足30多種身體所需營養,又能提升體力,「現在健走都走得比以前更遠,陪孫子玩體力也能維持住!」 改變生活型態,是糖友亟需面臨的重要課題,除了透過飲食控制、定期監測及檢查外,規律運動更不可少;鼓勵糖友們,可從輕鬆健走開始,培養飯後健走30分鐘的習慣,長期持續下來,也能慢慢養成好體力。 聰明健走4步驟 健走看似簡單,但出發前,還是應該做好準備,維持心情愉悅,才能讓身心維持最理想的狀態,逐步提升體能表現! 以下為您整理糖友健走4步驟: 步驟1. 挑選合適的運動時機 建議運動時間為飯後1~2小時,若有早上晨運習慣,也請先進食,避免空腹運動;另外,如果在運動前,已經長時間進行其他活動,請視自身狀況調整,以免造成體力不支。 步驟2. 準備充足水分及補給食物 健走前,請先確認準備充足水分及食物,建議可隨身攜帶適量糖果、餅乾或葡萄糖片,或是低升糖指數的營養品;糖友家屬姜先生提到,在與家人一同健走時,他都會幫忙準備一份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營養品,因為它升糖指數低,無糖不甜,家人在健走過程中或結束後,都可視身體狀況進行補給。 步驟3. 運動前先檢測自身狀況 運動前檢測數值,若未在正常範圍內,可適量補充一些小點心,攝取約15公克含糖食物,或飲用低升糖指數的營養品。 步驟4. 暖身開始運動,適量運動不過度 健走前,請先暖身10~15分鐘,提升關節與肌肉的柔軟度,避免運動傷害。衛生福利部建議,糖友每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因此每次可健走至少30分鐘,並且視身體狀況調整步伐,穿插快走或慢走,以提升運動效果。 在健走過程中,請密切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若發現身體不適,請先歇息進食或補充營養品,同時保持穩定,以確保身體狀況不受影響。 註1:根據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 48(2): 84-94.” 顯示低GI值(升糖指數)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並釋放到體內速度的指標。 註2:J Trace Elem Med Biol. 2007;21(2):120-124 ,吡啶甲酸鉻與三氯化鉻之吸收率比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糖尿病併發症 相關文章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失明前兆4大症狀: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10大死因中,糖尿病的排名高居第6名,較2019年增長3.2%。糖尿病易引起各種併發症,身體各個器官都有可能受到併發症傷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就是糖尿病患者經常遇到的眼部併發症。 《Hello醫師》為您介紹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原因,說明可視為病變前兆的4大症狀,以及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3種治療方法。 糖尿病眼睛病變原因 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的原因,主要是因血液糖分過多,導致視網膜的微小血管阻塞,從而切斷其血液供應。為了獲得足夠養分,眼睛不得不從旁長出新的細小血管,但新生血管常發育不良且脆弱易破裂,容易滲漏液體與血液。 當這些液體佈滿眼睛的玻璃體,會進一步導致黃斑部水腫,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新血管干擾正常的液體流出眼睛,眼球就會產生壓力外,當眼壓超過身體能承受的極限時,就會損害視神經,導致青光眼發生。 糖尿病失明前兆4大症狀,及早發現才有救! 原來糖分會堵塞眼睛血管並非危言聳聽,那麼糖尿病友究竟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諾貝爾眼科總院院長張朝凱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科症狀除了視力模糊,或視覺變暗之外,甚至看東西會開始變得扭曲。 也許糖尿病初期並不會產生任何症狀,或只會引起輕微的視力問題,但張朝凱醫師提醒:「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除了造成視網膜病變,也會成為罹患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狀況,因為這些眼睛新生血管在增生又滲漏的過程中會產生疤痕組織,這些眼睛深處的疤痕會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時將導致失明。 糖友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4種視力變化的症狀,請迅速至眼科進行專業檢查。 視力模糊 眼前有局部黑影 模糊或空白區域 視力忽好忽壞 張朝凱醫師也建議,糖尿病患就算眼睛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的感覺,最好每半年定期到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造成視網膜病變。建議無論病史多長都應定期安排視力檢查。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預防更勝藥物、手術治療 任何類型的糖尿病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無論一型或二型,甚至是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都有可能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引發糖尿病併發症。一般來說,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長,血糖控制得愈差,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就愈大。 張朝凱醫師指出,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方法有下列3種,包括: 藥物治療:適當的藥物治療為控制視網膜病變持續惡化的方法,但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視力。 雷射手術: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藉由雷射光凝固療法及玻璃體切除術恢復視力。當視網膜病變惡化至到可能產生新的血管,即須接受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內出血。 玻璃體切除術:若是網膜內的新生血管出血,流入玻璃體使原本清澈玻璃體變得混濁,而不能自行恢復透明時,即須施行玻璃體切除術,注入清澈的人工玻璃體以取代原本已混濁的玻璃體。 然而,張朝凱醫師也提醒,想要避免糖尿病帶來嚴重的眼睛併發症,首要最應注意的,仍是定時服藥控制血糖、定時測量血糖、定期眼睛檢查,若病患等到視力不清楚時才就診,往往會錯失最佳治療的機會。因此平時多留意視力的細微變化,預防勝於治療。(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皮膚癢、皮膚問題很常見!控制血糖避免感染

糖尿病(Diabetes)在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到皮膚,導致糖尿病患的生活品質下降。 事實上,糖尿病患大部分都會遇到皮膚的問題,有些症狀如皮膚搔癢,可能較為普遍和輕微,有些感染則可能較為嚴重。 幸運的是,這些症狀或皮膚病變都是可以治療及預防的,只要透過血糖控制並細心地照顧皮膚即可。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皮膚癢? 糖尿病患容易皮膚癢的主因包括血液不流暢、皮膚乾燥或酵母菌感染;當血液流動不順暢時會出現瘙癢,足部及小腿部位發生的機率較高,建議可以塗抹乳液來保持皮膚濕潤和柔軟,避免皮膚因乾燥而引起瘙癢。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下列2種原因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皮膚癢的原因: 細菌感染 對於糖尿病控制不當的人,葡萄球菌會感染皮膚,讓皮膚癢的情況將會更常見且嚴重。當毛囊受到刺激時,這些細菌會引起發炎、紅腫或起水泡,也可能引發麥粒腫(Styes,俗稱針眼)和指甲感染。 真菌感染 有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念珠菌(Candida)、癬(Tinea)等微生物引發的真菌皮膚感染。皮膚念珠菌感染最常出現於皮膚的皺褶處,例如乳房、鼠蹊、腋下和臀部。此感染第1個出現的症狀就是膿皰,最後可導致皮膚增厚。 這些表面真菌感染的治療方式,幾乎都雷同,可以使用抗真菌藥膏來清除感染,每天塗抹2~3次、持續2~4週。請記得讓受損部位的皮膚保持乾燥,若感染的部位是在皮膚的皺褶處,請使用藥粉來減少摩擦和濕潤。如果上述的治療方式都沒有效,建議用口服的抗真菌藥物來改善。 常見的真菌感染4個部位 真菌感染幾乎會出現在任何部位: 腳:足癬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通常出現在腳趾之間或腳底,可能會瘙癢,紅皮膚,鱗屑剝落甚至有膿水的病變,如果赤腳走在地上,更有可能罹患足癬。建議在公共場所要穿著拖鞋或鞋子,以防止感染足癬。(推薦閱讀:預防糖尿病足|腳底腳背癢不停!做好足部保養與清潔) 手:手癬 手癬(Tinea manuum)的特徵是丘疹(Papules),形狀可能有小的、凸起的或腫脹的,症狀為水泡或呈鱗屑剝落,通常好發在慣用的那隻手,且與接觸到腳部(足癬)有關。 身體:體癬 體癬(Tinea corporis)或錢癬(Ringworm)則是在外觀上呈現出多個紅色或粉紅色的圓形病灶,具有明顯的鱗片狀邊緣。 鼠蹊:股癬 股癬(Tinea cruris)會使鱗片狀瘙癢的病灶處,從紅色轉為褐色,部位在鼠蹊處,有時會擴散到恥骨區和大腿上方部位。 維持對身體有益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持皮膚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均衡飲食、多喝水、控制壓力和控制血糖水平。良好的糖尿病管理尤其重要,因為許多皮膚病與高血糖引起的併發症有關。通過堅守健康的生活習慣,並密切觀察皮膚的狀況,就能避免許多常見的疾病,也會讓糖尿病患對皮膚狀況感到滿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小心致命併發症

「本來只是腳不小心踢到椅子,腳趾擦傷。怎麼知道後來腳趾就愈來愈黑。醫師說要切掉腳趾頭。但是,切完腳趾頭後傷口還是沒好,又再一次清瘡。醫師說,這次如果再好不了,可能就要切到小腿了!」這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有的問題,又稱為「糖尿病足」,每年平均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因嚴重糖尿病足住院治療,且截肢率高達3成,嚴重可能因此喪命;究竟什麼是糖尿病足?哪些併發症要特別注意?《Hello醫師》帶您了解該如何預防與篩檢。 每年11月14日是糖尿病日,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1年統計指出,全球79億人口中就有高達5.37億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國內情況也不樂觀,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顯示,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口突破230萬人,且以每年約25,000人速度增加,更高居十大死因的第5名,2019年死亡 人數達9,996 人。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自知率為6成6,3成以上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依據2017-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 什麼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有的問題,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產生血管病變,血管不健康則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就容易導致神經病變,特別是腳趾與手指,症狀通常由腳趾開始出現,慢慢往上延伸,而且下肢比上肢嚴重。因為神經病變,皮膚容易乾燥龜裂,而且病人對疼痛的感覺變遲鈍,患者容易碰傷或裂傷卻不自知,繼發造成細菌感染,加上血液循環不好、組織缺氧,白血球沒辦法殺菌,因此容易形成糖尿病足潰瘍。 為何會有糖尿病足? 血糖過高會造成血管壁發炎及受損,引發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的管徑越來越狹窄,容易造成下肢動脈阻塞。足部受傷,傷口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環,才有辦法修復組織。如果下肢動脈狹窄或阻塞,血液循環不佳,傷口便難以修復,如此小傷口就可能變成足部潰瘍。若對淺層傷口掉以輕心而延誤就醫或迷信偏方,可能導致傷口惡化至深層,甚至因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引發全身性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為何糖尿病足篩檢很重要?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菀茹指出,根據2009年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平均100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因嚴重糖尿病足住院治療,且截肢率高達3成;一旦發生糖尿病足潰瘍,其平均餘命只有6.1年,而截肢患者平均餘命只有3.3年;因此,做好足部篩檢與護理,對於糖尿病患者特別重要。 成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林菀茹(成大醫院提供) 糖尿病足部病變原因為何? 林菀茹說,糖尿病病人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身體的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久而久之,糖尿病破壞全身的血管,產生血管病變,若血管不健康,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就容易導致神經病變;造成糖尿病患者足部病變的3大因素為: 下肢血管病變 神經病變 局部感染 一般非糖尿病患者傷口經適當照顧可於1-2星期復原,相較之下,糖尿病患者就很容易產生足部潰瘍,嚴重時導致截趾到截肢的後果。 糖尿病患者足部保養建議 林菀茹提醒,不論有無足部問題,糖尿病病人 每天應該自我檢查雙腳,包括腳趾縫、腳側、腳底等 若有厚皮或厚繭,可在洗澡後或溫水泡腳後,用浮石輕輕磨掉厚皮 預防皮膚乾燥,可抹上不含酒精的乳液,但不宜抹在腳趾之間,以免引發香港腳。 https://helloyishi.com.tw/diabetes/diabetes-complication/10-ways-to-avoid-diabetes-complications/ 糖尿病患者應進行神經病變篩檢 依據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所有糖尿病患都要接受周邊神經病變篩檢,以及早發現神經病變,避免症狀持續惡化。以下為周邊神經病變篩檢建議時間: 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便應接受神經病變篩檢,之後每年至少做1次 第1型糖尿病患者:診斷後5年開始接受神經病變篩檢,之後每年至少做1次 糖尿病患者6大併發症要注意 林菀茹指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後續併發症包括: 慢性腎臟病 視網膜病變 神經病變 冠心病 腦中風 糖尿病足 建議糖尿病病友掌握A到G原則,做好糖尿病控制,以免產生嚴重併發症: A(HbA1C) 糖化血色素 B( blood pressure)血壓 C(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D(drug)遵醫囑按時服藥 E(eye)每年至少一次眼底檢查 F(foot) 每年至少一次足部檢查 G(eGFR) 每年至少一次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定期偵測腎功能 從上述指標做好糖尿病管理,若已出現併發症,請不要灰心,配合自己的主治醫師,及時接受治療,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與胰臟癌也有關係?4大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胰臟癌早期因沒有明顯症狀,相當難發現,也是預後效果最差的癌症之一,因此,又有「癌王」稱號;值得注意的是,若50歲以上才被診斷出糖尿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究竟胰臟癌與糖尿病有什麼關聯?哪些人是高危險族群?就讓《Hello醫師》為你一一解釋。 什麼是胰臟癌 胰臟位在後腹膜腔位於脊椎後側,且體積小,很容易被忽略。不過,胰臟在人體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因為胰臟同時具有內分泌以及外分泌的功能,也有「大內高手」稱號。 胰臟可以分為頭部、體部和尾部,當惡性腫瘤長在胰臟上,即為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依據腫瘤位置各有不同症狀。 早期的胰臟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當癌細胞持續擴大,會出現上腹痛、黃疸及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長在胰頭,癌細胞有可能侵犯膽管,膽汁無法順利分泌到十二指腸,會造成眼角膜發黃、皮膚發癢、發燒等症狀;若癌細胞長在體部或尾部,則會出現上腹痛及背痛等症狀,患者身體必須前傾,才能舒緩疼痛。 胰臟癌很容易擴散到其他器官,不少病患認為可以開刀代表病情還有轉機,但其實癌細胞早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致預後效果相當差,復發機率也高。(延伸閱讀: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後存活率不到一成) 糖尿病與胰臟癌關係 胰臟會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醣類、蛋白質及脂肪消化作用,也會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和新陳代謝。胰島素會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為身體提供所需能量;然而胰島素分泌失調,會讓體內血糖持續升高,長期會導致糖尿病,並合併一連串併發症,像是腎病變、失明或心血管疾病等。(延伸閱讀:糖尿病久了居然要洗腎?醫師個訴你糖尿病腎病變的注意事項)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胰臟癌致病因素仍不清楚,但以下為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遺傳:若有胰臟炎家族史,發生胰臟癌機率會高出30~40倍。 抽菸:家族遺傳加上抽菸,會讓罹患胰臟癌風險高出100倍。 糖尿病:超過50歲才診斷出有糖尿病的人需要特別注意,這時的糖尿病恐怕不是本身血糖問題,而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 留意血糖值及早發現胰臟癌 要如何預防胰臟癌的發生?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抽菸、喝酒,以及維持標準體重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血糖值。若無糖尿病家族史,且50歲之後才被診斷出有糖尿病的人,需要特別注意。若沒有被診斷出糖尿病,但血糖值總是無緣無故升高,也要請醫師判斷是否與胰臟癌有關。(同場加映:死亡率超過8成!「癌王」胰臟癌如何預防?)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高20倍」糖尿病末期要洗腎?前兆、分期一次看

不少洗腎患者都合併有糖尿病,當體內都是高血糖的時候,全身的器官就像泡在糖水一樣,讓腎臟過濾的負擔越來越重,使許多糖尿病患者相當恐懼洗腎的到來。 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避免洗腎的命運?腎病變後還能逆轉或控制病情嗎?別擔心,讓《Hello醫師》為你解釋。 糖尿病腎病變風險大增20倍 根據長庚醫院統計,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失明機率是4倍;心血管疾病是2倍;中風則是有5倍。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更要小心,若出現微量白蛋白尿,且未積極治療,10到15年內,有80%會變成腎病變。因此糖友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若有任何異常務必進一步諮詢醫師。 糖尿病腎臟病變的原因:為什麼會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腎病變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主要是與血糖、血壓、微白蛋白尿的控制情況,以及是否有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或是遺傳有關。 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在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都有可能會發生,不過2者的機率有些微的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患的發生率約35%左右,男性比女性稍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生率約30~50%。 糖尿病腎病變的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最初沒有任何明顯的徵兆,最容易有異常的是微量白蛋白尿,也就是尿液中的蛋白微量有開始增加的現象。因為體內的高血糖會影響到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讓腎絲球不斷肥大、增生,使得腎絲球開始出現病變,讓血液中些許的蛋白質流進尿液中。(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水腫恐患腎臟病!3分鐘自我檢測,揪出腎臟病7大前兆) 糖尿病腎病變的分期及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程可分為5期: 第1期: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這個階段的腎臟功能依然正常,沒有明顯的症狀。 第2期:又稱為靜止期,此時的腎絲球過濾速率沒有第1期快,但是腎絲球已經開始出現病變,不過這時期的尿液並不會出現白蛋白。 第3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依然正常,但腎絲球卻持續受到損害,尿液中則開始會有微量的白蛋白,尿液白蛋白排出量介於20-200mg/min。 第4期:此時的尿蛋白會明顯增加,尿液中流失的白蛋白已經大於200mg/min。這時有些病患會出現高血壓,腎臟會逐漸失去過濾老廢物質的能力,讓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的腎病變與高血壓是同時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患則是有腎病變之前就出現高血壓) 第5期:進入末期的腎臟病變,也就是腎衰竭時期,腎絲球過濾速率低於10ml/min。此時需要進行洗腎,也會出現貧血、水腫、血尿、倦怠的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可以預防嗎? 除了定期抽血、篩檢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時時注意血糖以及血壓的變化,讓《Hello醫師》教你如何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糖:一旦被診斷有糖尿病,應立即控制血糖,讓腎絲球過濾的負擔減少,才能有效預防腎病變。 控制血壓:將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下,這能夠減輕尿蛋白,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控制膽固醇:控制膽固醇不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也能 維持標準體重:保持規律運動以及維持體重標準可以控制血糖,也能減少腎病變的機率。 飲食均衡:降低鹽分的攝取,高鹽飲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讓腎功能惡化速度加快。(同場加映: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糖尿病出現腎病變後通常會急速惡化,且無法根治,因此能夠定期檢查、抽血,時時注意血糖、血壓的變化,才能夠盡早預防腎病變的出現。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過去我們都以為糖尿病只有主要的兩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而且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關係密切。甚至有「大腦的糖尿病」之稱,究竟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有何關聯,又該如何改善?以下帶大家認識第三型糖尿病。 什麼是第三型糖尿病? 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和傑克萬茲(Jack Wands)教授於2008年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大腦內的胰島素阻抗,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但目前仍尚未有大型健康機構將阿茲海默症正式列入糖尿病的類型之中。(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過往科學家認為中樞神經並不會受胰島素影響,不過直到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內其實具有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部分神經系統機能的確會受到胰島素調控,科學家接也連發現胰島素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性。 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研究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也高了10倍,若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較多的胰島素受體,會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幫助降低血糖。 第三型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研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導致病患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增加,形成斑塊並沉積,進而逐漸損害大腦並導致認知能力嚴重地下降。 由於葡萄糖及其分解產物會通過稱為糖化(Glycation)的反應,破壞細胞中的蛋白質,因此研究學者透過精密的檢測方式,檢查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未罹患者的大腦樣本,發現於阿茲海默症的糖化作用早期階段,有一種稱為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以下簡稱MIF)的酵素,能在免疫反應和調節胰島素(Insulin)中發揮作用。 研究發現,MIF與一種稱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的腦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異常蛋白質堆積的活動有關。其中,MIF能幫助預防大腦中蛋白質異常堆疊,但是糖化作用則會降低MIF的活性和抑制功能,因此糖尿病患的高血糖便成為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且隨著罹病時間的推展,這些酵素的糖化現象還會增加。這項研究後來發表在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同場加映: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第三型糖尿病的風險與預防 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具有關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風險更高。但是目前還未有研究證實,控制血糖可幫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糖尿病患毋須控制血糖,以避免罹患其它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被認為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因為糖尿病患的高血糖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大腦血流減少或受阻造成大腦受損。一些研究學者認為,無論是罹患糖尿病或是失智症,會加劇另外一種疾病所造成的損害。 糖尿病也可能增加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下簡稱MCI)的風險,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發生在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失智症之前或同時發生,而這類人通常比正常衰老者面臨更多認知和記憶問題。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會增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惡化為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糖尿病會提高第三型糖尿病的機率,但是透過運動和飲食都可以幫助控制血糖,進而抑制糖尿病惡化而傷害其它器官的風險: 攝取健康天然的食物:蔬果、全穀類、瘦肉及低脂牛奶和起司。 過重者請減肥:研究指出,減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若有肥胖問題,請採用健康飲食並搭配運動減肥。 多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有助控制糖尿病?看看怎麼做:1週5天走30分鐘!散步走路降糖尿病) 檢查外傷:每天檢查身體有無未癒合之傷口,尤其腳部傷口較難察覺,容易提高細菌感染機率。 戒菸。 按醫囑服用處方藥。 可別小看上述這些方法,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血糖水平略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0%以上,同時也減輕5~7%的體重。 第三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並沒有針對第三型糖尿病的特定測試,但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式,通常會透過神經系統檢查、疾病史、神經生理學測試等方式幫助診斷。若患者發現自己出現記憶喪失、說話或書寫困難、失去時間或空間觀念等疑似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請盡快就醫請醫師進行專業檢查,盡早進行相關治療。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定義 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或稱糖尿病酮酸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通常發生在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常見嗎? 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患,由於其天生缺乏胰島素,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又未按時注射胰島素,就可能出謝糖尿病酮酸血症,不過也可能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甚至是糖尿病前期的人身上。建議避開以下提及的危險因子,可以避免酮酸中毒的情形發生,如果有其他疑問建議向醫師諮詢。(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原因 在身體缺乏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或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時,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身體會轉而使用脂肪酸和胺基酸來產生能量,造成酮體累積,當累積過快過多時,血液會開始呈酸性,導致酮酸中毒。 常見的糖尿病酮酸中毒原因: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未按時施打胰島素或擅自停藥。 使用胰島素療法的作用導致體內的胰島素量減少,導致酮酸中毒。 因感染或某些疾病,可能導致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Adrenaline)或皮質醇(Cortisol)等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進而導致糖尿病人發生酮酸中毒,較常見的元兇為肺炎和泌尿道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酮酸血症。 其他造成糖尿病患酮酸中毒的危險因子致病原因還包括: 心臟病。 酗酒或吸毒。 身體或精神疾病。 使用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或利尿劑等藥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 臨床症狀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常見症狀: 多尿 常口渴 疲累無力 腹痛 呼吸急促 高血糖/高酮體(可自行測量) 呼氣有水果味(丙酮)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感到不舒服或壓力大,或是近期生病或受傷了,可以先前往藥局購買血糖及尿酮檢測試紙測驗自己的尿酮和血糖值。(點此了解如何自己檢測尿酮) 如果出現了以下狀況就應就醫諮詢: 嘔吐、吃不下或喝不下。 尿中的酮(酮體)值一般或過高。 血糖值高於標準且一直居高不下。 若有下述症狀,則屬於緊急狀況,請立即就醫: 血糖值持續高於300 mg/dL或16.7mmol/ L。 尿液中測出酮體,且數值超出標準範圍。 高血糖/高酮體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 尿液分析。 胸部X光檢查。 血液電解質分析。 血液檢驗以檢測量血糖值、血酮值及血酸濃度。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測量心電傳導及心臟節律。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治療 醫療方式主要是在靜脈中補充有助於提升胰島素的物質,如含有鈉、鉀和氯化物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電解質,其他可為身體補充水分的液體,或是胰島素等。 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 嚴格控制胰島素劑量。 維持健康飲食和日常體能訓練,遵照醫囑規律服藥。 當生病或生活壓力大時,比平日更密切測量血糖和血酮值。 旦發現血糖或血酮值異常,就要提防糖尿病酸酮症的發生。(推薦閱讀: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了解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Diabetes)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問題,例如:皮膚乾燥、瘙癢、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這些煩人的症狀可能會使你的皮膚容易受傷。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大多數可以預防或輕易治療。請記住,保持皮膚濕潤是擁有健康皮膚的關鍵。以下有好幾種關於皮膚上的狀況,以及護膚方法供你參考。 9個糖尿病護膚小技巧 如果有你無法解決的皮膚問題,請立刻諮詢醫師。以下提供保護皮膚的9項小技巧。 服用處方藥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在寒冷或有風的天氣中,請使用室內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中添加水分。 避免使用熱水浴和長時間淋浴,因為它們可能會使你的皮膚乾燥。 使用護唇膏以防止嘴唇乾裂。(延伸閱讀:別再舔或咬~養出水潤唇靠這幾招) 用中性肥皂洗完澡或淋浴後,徹底沖洗並擦乾身體後,使用潤膚乳保持皮膚濕潤。 輕拍皮膚乾燥的部位遏制發癢的不適。 多喝水有助保持皮膚水分,但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滋養皮膚,例如:沙丁魚、鮪魚、鮭魚、大豆製成的產品,如核桃。(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為了避免腳部因受傷而引發感染,因此建議糖友選擇一雙適合你的鞋子。在穿鞋之前,請先檢查鞋子是否有異物,以免導致腳部痠痛或受傷。 皮膚傷口照護有步驟 避免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因高血糖的緣故,導致傷口的復原速度要比一般人緩慢,因此在照顧傷口上應更加細心,以下提供常見皮膚傷口的處理方式,供糖友們參考。(延伸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5步驟處理皮膚長水泡 不要弄破或擠出水泡,因為覆蓋的皮膚可以保護它免受細菌的侵入。(延伸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仔細清洗傷口。 在水泡上塗抹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它。用防過敏紙膠帶固定好。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4步驟治療皮膚上的小切口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 塗上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切口,並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5步驟照顧皮膚輕微燒傷 用涼爽、乾淨的自來水撫平皮膚燒傷周圍的區域。 不要破壞因為燒傷生成的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然後拍乾。 用紗布墊覆蓋燒傷。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切記在皮膚上發現任何傷口後,請立即輕柔地處理。注意任何紅斑,瘡和水泡,以便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感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種由長期高血糖值所引起的神經傷害,這是一種嚴重且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也是多數糖尿病人產生不適的主因之一,約60~70%的糖尿病患者會經歷過某種型態的神經病變,主要的神經病變類型有4種: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局部性神經病變(Focal neuropathy)和近端神經病變(Proximal neuropathy)。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高風險群 馬偕醫院的林雅如醫師解釋,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因此控制好血糖對於預防神經病變相當重要。(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類 1.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最常好發於腳和腿部,或延伸影響到手掌、手臂、背部和腹部。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灼熱、 刺痛、 對觸覺的敏感度增加或喪失感覺(有可能變成永久性)、肌肉無力、 喪失反射能力,而發生於末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嚴重的足部問題,例如畸形、 感染、潰瘍。雖然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通常於夜間加劇。(推薦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2.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為第二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類型,發生在控制內臟器官的自主神經上,而由此系統控制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汗腺、性器官、心血管系統以及膀胱。 消化系統的神經損傷,會導致吞嚥困難、便祕、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即延遲性的胃排空)導致腹脹、噁心、嘔吐以及食慾不振;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性生活,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女性的陰道乾燥;心血管系統的神經損害則會改變血壓和心率,使患者感到頭暈、暈眩或昏厥,還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 3. 局部性神經病變 局部性神經病變也稱單一神經病變(Mononeuropathy),好發在特定的神經或神經群上,最常發生在臉、軀幹和腿部,常會突然地發病並導致劇烈疼痛。不過,症狀通常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且不會有任何持續的疼痛。此病變的症狀跟影響到哪種神經有關,症狀包括複視、注意力不集中、單一眼球後方疼痛、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單側的面部癱瘓)、小腿或足部疼痛、胸部或腹部疼痛、腰或骨盆疼痛、大腿骨疼痛等。 4. 近端神經病變 近端神經病變屬於較少見的神經病變類型,患者可能有大腿、髖部、臀部以及小腿疼痛,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一側,也稱為股骨神經病變(Femoral neuropathy)或糖尿病肌萎縮(Diabetic amyotrophy),更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無法治癒的,但可透過治療減緩疾病的惡化。治療還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症狀,例如消化不良、便祕、疼痛。患者可透過服藥來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藥,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其他止痛方式還包含鴉片類止痛藥物,或者使用光療、電神經刺激或針灸,也可能有助舒緩疼痛。 想降低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最重要的是便是將血糖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搭配定期運動和戒菸,也可以是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穿鞋挑襪也要注意!糖尿病足4大護理方式及7大護足重點

糖尿病(Diabetes)患者若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併發神經病變,進而出現足部潰瘍等各種問題,稱為糖尿病足;可能因傷口感染且不易癒合,得面臨截肢,甚至因感染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其實,良好的足部護理可幫助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Hello醫師》帶您了解如何做好糖尿病足護理,以及從穿鞋、挑襪了解7大護足方式。 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務必小心的致命併發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即便足部出現傷口也沒有痛覺,警覺性降低,就可能疏於照護傷口,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糖尿病患者常因一個小小傷口,卻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遭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甚至需要截肢或因此喪命。 預防糖尿病足4大足部護理方式 患有糖尿病的人應該仔細觀察並照護自己的腳,特別是在腳的頂部和底部。 保持足部的清潔和乾燥。 尋找向內生長的腳趾甲、水泡,雞眼和老繭。 如果你有水泡,應用繃帶包紮,避免直接弄破水泡。 雞眼或硬皮應該去找足科醫師就診。(延伸閱讀: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觸摸任何腳部區域時,請檢查是否有紅腫或觸痛感。 妥善照顧腳趾甲,建議在洗澡後腳趾甲較軟化時剪趾甲,但不要磨掉腳的角質層。 (同場加映: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患必看7大護足方式 糖尿病患者不應該赤腳走路,特別是在花園或海灘上,要避免割傷、擦傷、瘀青,或地面上的任何凸出物。 穿上鞋子或靴子來保護雙腳,免於受到天氣變化所影響。 避免翹二郎腿、盤腿坐著,這樣會阻礙血液循環。(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選購尺寸適合的鞋子,切勿勉強穿上不合腳的鞋子,以致摩擦到雙腳。 勿穿著新鞋太久,每次不要穿超過1小時。 避免穿高跟鞋和尖頭鞋,因為會對腳趾帶來壓力;不建議穿著露趾鞋或涼鞋,因為腳趾容易受傷和受到感染。 定期更換襪子,並使用天然織布的襪子,幫助排除腳部皮膚上多餘的汗水。 若醫師建議的話,糖尿病患者應該穿著特殊鞋子。 戒菸有助預防糖尿病足 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戒菸就顯得更重要。 因為抽菸會影響血液循環,並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足部和腿部問題。 當腳上有開放性潰瘍時,糖尿病患者應該要更加地小心。 要避免活動或任何運動,一直到潰瘍癒合為止。也請不要試著自己治療雞眼、老繭或任何腳部的問題,必須立即就診,並遵照醫師的指導來治療腳部受傷或感染等問題。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