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明、截肢等或危及性。將血糖控制得宜,可大幅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糖尿病併發症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糖尿病併發症

【亞洲人先天基因缺陷 容易造成血糖過高】43歲糖友掌握這關鍵!糖化血色素從9%降至6%

「其實我很怕死,也很擔心洗腎和其他併發症」43歲的上班族楊小姐平時不喝含糖飲料,卻在健檢時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她試圖「自力救濟」,血糖值卻遲未下降;後來,她下定決心就醫,並配合用藥,短短6個月,糖化血色素就從超過9%降到6%,堪稱模範糖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忠擇醫師說,亞洲人普遍有胰島β細胞分泌不足的問題,只要配合醫師診斷,「針對不同族群給予合適的治療」,就能「把握上天給我們的最後一次機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楊小姐接受《Hello醫師》訪問時表示,她在3年前接受公司健檢時,發現空腹血糖超標,當時不以為意,認為只要透過調整飲食和運動,就能將血糖降至標準範圍;沒想到,隔年健檢發現血糖超標問題依舊存在;到醫院檢測糖化血色素,數值更超過9%,「真的非常震驚,我不喝含糖飲料、不吃甜食,為什麼糖尿病還會找上門?」 楊小姐說,當下雖然難以接受,但她很快地整理好心情,配合醫師進行治療,6個月後再測糖化血色素,數值已經降到6%。楊小姐認為,「糖尿病不可怕,它就是一種慢性病,可怕的是罹病後還置之不理,讓自己出現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擔憂引發併發症 嚴格控糖不鬆懈 楊小姐回想確診時的心情表示:「其實我很怕死,也擔心糖尿病引發腎臟病變」;原來她有家人是洗腎患者,在照顧過程中,清楚感受洗腎病人的辛苦之處」;因此,就算起初無法接受,她仍然理性面對,「把血糖控制好之後,應該就不容易走到洗腎的那一步」。 楊小姐的主治醫師吳忠擇主任接受《Hello醫師》訪問時說明,因血糖會隨血液出現在全身,若血糖沒控制好,很容易出現全身性的併發症,「根據統計,超過5成以上洗腎族群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所致;此外,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失明等,也是常見的共病或併發症」。 亞洲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先天不足 確診糖尿病僅剩20%功能 吳忠擇主任指出,像楊小姐這種平時不愛吃甜食、沒有家族史卻罹患糖尿病的糖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由於亞洲人體質中,分泌胰島素的細胞──β細胞缺陷,若以造成糖尿病兩大因素「胰島素敏感度差」與「胰島素分泌不足」來看,亞洲人大多屬於第二種類型。 吳忠擇主任進一步說明,胰島素由胰臟中的β細胞製造,除了先天分泌較少,容易造成血液中血糖過高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人被診斷為糖尿病後,β細胞已經凋亡80%,只剩下20%能正常作用」;他特別提醒,「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後,更要及早保護β細胞,避免細胞持續凋亡」,因為β細胞凋亡得愈多,未來勢必使用更多藥物,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吳忠擇主任說,及早使用藥物控制血糖,配合飲食調整,可讓β細胞獲得減少製造胰島素的喘息機會;想避免β細胞凋亡,用藥部分有多種選擇,除了先從控制血糖著手,也可利用DPP-4抑制劑維持腸泌素正常分泌,補充或維持腸泌素在體內的濃度,達到保護β細胞的效果。 另外,透過飲食調整與規律運動,也有機會恢復β細胞。吳忠擇主任補充,有研究發現,運動時,身體會產生多種激素,對於修復β細胞也有幫助。 什麼是β細胞(β cells、Beta cells)? β細胞是一種存在於胰臟的細胞,其主要職責為分泌胰島素以調節血糖,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關鍵角色,就像是一把打開身體細胞大門的「穩糖鑰匙」。   由於澱粉食物在亞洲人的飲食習慣中佔較高比例,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因此,為了降低血糖,β細胞需要更努力地分泌胰島素。不過,歷經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可能導致β細胞提早衰退;一旦「穩糖鑰匙」損毀,血糖就無法從血液進入身體細胞,導致血糖升高,進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和維持β細胞的健康,對於預防糖尿病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 持續控糖穩糖 避免胰島素中的β細胞凋亡 楊小姐確診糖尿病後,坦承在控制血糖過程中,難免因忘記吃藥、生活壓力大等因素,導致血糖波動。吳忠擇主任說,類似楊小姐的情況在糖友圈其實很常發生,但多數糖友都輕忽血糖波動的嚴重性。 吳忠擇主任表示:「血糖波動愈大,對器官的傷害愈大,像是大腦、心臟等器官都會受影響,此外,因為沒有穩定用藥,導致血糖飆升,等於是在蹂躪β細胞,加速β細胞凋亡;如果將血糖控制好,可以生活得和一般人差不多,也不會因為出現相關併發症,造成健康困擾」。 糖尿病治療藥物不斷更新,其中有一種DDP-4抑制劑藥物能達到降低血糖、保護β細胞的功效;吳忠擇主任解釋,使用DDP-4抑制劑藥物,有助於維持腸泌素在體內的濃度與作用時間,進而實現控制血糖、保護β細胞的功效。同時,吳忠擇主任也提醒,病患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因為停藥又吃藥會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等於是讓身體不斷在欠債,有一天總要還的」。 藥物 飲食 運動 三管齊下控糖不卡關 楊小姐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除了配合醫師治療計畫,認真用藥控制血糖外,也戒掉大量吃麵食的習慣,同時盡量多補充蛋白質與纖維質,透過調整飲食份量與用餐時間,讓自己吃得更健康;此外,她也安排每周三天在住家附近散步30分鐘,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楊小姐分享,控制血糖沒有捷徑,唯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且規律用藥,加上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所以,她才能成功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楊小姐說,現在生活更有自信,「身邊的人都說我變得比較有精神,體態也變好了」。 模範糖友小檔案 楊小姐 年齡:43歲 糖齡:3年 初期糖化血色素:9.6% 模範事蹟:配合醫師治療6個月內,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 控糖藥物:2顆 家族遺傳史:無 控糖秘訣:配合醫師治療定期服藥、每日散步30分鐘、少吃澱粉多吃蔬菜、纖維質與蛋白質,並且調整吃飯時間,避免吃完就睡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糖尿病併發症 相關文章

糖尿病併發症

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過去我們都以為糖尿病只有主要的兩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而且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關係密切。甚至有「大腦的糖尿病」之稱,究竟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有何關聯,又該如何改善?以下帶大家認識第三型糖尿病。 什麼是第三型糖尿病? 過往科學家認為只有胰臟會分泌胰島素,而中樞神經並不會受其影像,不過直到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內其實具有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因此部分神經系統機能的確會受到胰島素調控。在此之後,科學家接連發現胰島素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性。 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和同事們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胰島素受體是一種藉由胰島素發揮作用的目標細胞,若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較多的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與降血糖的作用就會增加。 蘇珊娜.德拉蒙特和傑克萬茲(Jack Wands)教授因此於2008年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大腦內的胰島素阻抗,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但目前仍尚未有大型健康機構將阿茲海默症正式列入糖尿病的類型之中。(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第三型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研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導致病患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增加,形成斑塊並沉積,進而逐漸損害大腦並導致認知能力嚴重地下降。 由於葡萄糖及其分解產物會通過稱為糖化(Glycation)的反應,破壞細胞中的蛋白質,因此研究學者透過精密的檢測方式,檢查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未罹患者的大腦樣本,發現於阿茲海默症的糖化作用早期階段,有一種稱為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以下簡稱MIF)的酵素,能在免疫反應和調節胰島素(Insulin)中發揮作用。 研究發現,MIF與一種稱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的腦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異常蛋白質堆積的活動有關。其中,MIF能幫助預防大腦中蛋白質異常堆疊,但是糖化作用則會降低MIF的活性和抑制功能,因此糖尿病患的高血糖便成為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且隨著罹病時間的推展,這些酵素的糖化現象還會增加。這項研究後來發表在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預防阿茲海默症這樣做: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第三型糖尿病的風險與預防 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具有關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風險更高。但是目前還未有研究證實,控制血糖可幫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糖尿病患毋須控制血糖,以避免罹患其它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被認為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因為糖尿病患的高血糖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大腦血流減少或受阻造成大腦受損。一些研究學者認為,無論是罹患糖尿病或是失智症,會加劇另外一種疾病所造成的損害。 糖尿病也可能增加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下簡稱MCI)的風險,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發生在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失智症之前或同時發生,而這類人通常比正常衰老者面臨更多認知和記憶問題。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會增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惡化為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糖尿病會提高第三型糖尿病的機率,但是透過運動和飲食都可以幫助控制血糖,進而抑制糖尿病惡化而傷害其它器官的風險: 攝取健康天然的食物:蔬果、全穀類、瘦肉及低脂牛奶和起司。 過重者請減肥:研究指出,減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若有肥胖問題,請採用健康飲食並搭配運動減肥。 多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有助控制糖尿病?看看怎麼做:1週5天走30分鐘!散步走路降糖尿病) 檢查外傷:每天檢查身體有無未癒合之傷口,尤其腳部傷口較難察覺,容易提高細菌感染機率。 戒菸。 按醫囑服用處方藥。 可別小看上述這些方法,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血糖水平略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0%以上,同時也減輕5~7%的體重。 第三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並沒有針對第三型糖尿病的特定測試,但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式,通常會透過神經系統檢查、疾病史、神經生理學測試等方式幫助診斷。若患者發現自己出現記憶喪失、說話或書寫困難、失去時間或空間觀念等疑似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請盡快就醫請醫師進行專業檢查,盡早進行相關治療。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定義 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或稱糖尿病酮酸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通常發生在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 糖尿病酮酸中毒常見嗎? 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患,由於其天生缺乏胰島素,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又未按時注射胰島素,就可能出謝糖尿病酮酸血症,不過也可能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甚至是糖尿病前期的人身上。建議避開以下提及的危險因子,可以避免酮酸中毒的情形發生,如果有其他疑問建議向醫師諮詢。(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原因 在身體缺乏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或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時,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身體會轉而使用脂肪酸和胺基酸來產生能量,造成酮體累積,當累積過快過多時,血液會開始呈酸性,導致酮酸中毒。 常見的糖尿病酮酸中毒原因: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未按時施打胰島素或擅自停藥。 使用胰島素療法的作用導致體內的胰島素量減少,導致酮酸中毒。 因感染或某些疾病,可能導致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Adrenaline)或皮質醇(Cortisol)等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進而導致糖尿病人發生酮酸中毒,較常見的元兇為肺炎和泌尿道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酮酸血症。 其他造成糖尿病患酮酸中毒的危險因子致病原因還包括: 心臟病。 酗酒或吸毒。 身體或精神疾病。 使用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或利尿劑等藥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 臨床症狀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常見症狀: 多尿 常口渴 疲累無力 腹痛 呼吸急促 高血糖/高酮體(可自行測量) 呼氣有水果味(丙酮)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感到不舒服或壓力大,或是近期生病或受傷了,可以先前往藥局購買血糖及尿酮檢測試紙測驗自己的尿酮和血糖值。(點此了解如何自己檢測尿酮) 如果出現了以下狀況就應就醫諮詢: 嘔吐、吃不下或喝不下。 尿中的酮(酮體)值一般或過高。 血糖值高於標準且一直居高不下。 若有下述症狀,則屬於緊急狀況,請立即就醫: 血糖值持續高於300 mg/dL或16.7mmol/ L。 尿液中測出酮體,且數值超出標準範圍。 高血糖/高酮體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診斷 尿液分析。 胸部X光檢查。 血液電解質分析。 血液檢驗以檢測量血糖值、血酮值及血酸濃度。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測量心電傳導及心臟節律。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治療 醫療方式主要是在靜脈中補充有助於提升胰島素的物質,如含有鈉、鉀和氯化物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電解質,其他可為身體補充水分的液體,或是胰島素等。 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 嚴格控制胰島素劑量。 維持健康飲食和日常體能訓練,遵照醫囑規律服藥。 當生病或生活壓力大時,比平日更密切測量血糖和血酮值。 旦發現血糖或血酮值異常,就要提防糖尿病酸酮症的發生。(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向醫師諮詢,了解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Diabetes)是相當常見且惱人的慢性病,如果病情和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失明、截肢甚至危及性命。不過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就可以預防、並大幅度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本文將為你提供10個有效方法,幫助控制糖尿病情並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1. 積極管理糖尿病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學習有關糖尿病的知識並培養每天運動的習慣,都有助了解自身狀況,幫助控制糖尿病和預防相關併發症。另外,糖尿病患應定時測量血糖值,並按照醫師指示服藥來控制血糖濃度。請注意,若是發生緊急狀況,患者一定要向盡速就醫。(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2. 戒菸才是王道 抽菸會提高罹患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神經系統損傷,而且還會破壞腎小球的正常機能,進而引發腎臟病。另有研究指出,吸菸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較高,足見吸菸對於血糖控制的不良影響。 萬一戒菸一直無法成功,也請不要氣餒,不妨多嘗試幾種不同戒菸方式,持之以恆直到成功為止。(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3. 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都會損害血管,並會引發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若是你患有糖尿病,又同時高血壓及或高膽固醇的狀況,那麼這對你的血管和健康損害會更加嚴重。因此,請患者一定要定時檢測血壓和膽固醇,讓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在良好的狀態。(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4. 預防眼疾要定期視力檢查 除了常見的血糖值測量外,視力檢查也能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視網膜有沒有損傷,以及是否患有白內障(Cataracts)及青光眼(Glaucoma)等其他眼睛疾病。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應於5年內接受初次詳細眼部檢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應於確診糖尿病後盡快接受詳細眼部檢查。若經上述檢查發現視網膜並無病變,則應每年接受1次眼科檢查。(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5. 接種疫苗 糖尿病患可能會因為血糖值過高,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所以患者可能須考慮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等,以避免感染後合併糖尿病引發嚴重併發症。至於該接種什麼疫苗,不妨諮詢醫師後再做決定。 6. 口腔健康需照顧 糖尿病會提高牙齦受感染的機率。因此建議每天應至少刷牙2次、用牙線潔牙1次,並且每半年前往牙科診所檢查牙齒的健康狀況。若平時發現自己有牙齦發紅、出血或腫脹,請立即諮詢牙醫,及早治療降低進一步的感染風險。 糖尿病患應多留意腳部有無出現不明創傷。 7. 注意腳上的傷口 高血糖會導致神經病變,損害你的腳部神經,並減少流動到腳趾的血液,因此糖尿病患對於傷口的感知和恢復能力皆不佳。然而若不及時治療,一個小傷口或水泡也會導致嚴重的感染,因此建議糖尿病患可利用每日洗澡時或睡前,檢查身上有無未癒合的傷口存在,盡早處理讓傷口痊癒以免病菌伺機而入,造成感染擴大。 8. 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指出,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臓病和中風的風險。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每天服用阿斯匹靈,由於其降低血液凝集的作用,也可能提高出血性中風的風險,請患者與醫師討論後再考慮有無每日服用阿斯匹靈的必要。 9. 飲酒要節制 飲酒要節制並配合用餐時間,因為飲酒過量及空腹飲酒可能會導致低血糖。 10. 溫柔而堅定地面對壓力 壓力會讓血管難以放鬆,進而提高罹患心臓病及中風的風險。專家建議患者可以透過音樂、運動、放鬆及冥想有助於舒解壓力及改善心臟健康。(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護膚指南!這幾種膚況要當心

糖尿病(Diabetes)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上的問題,例如:皮膚乾燥、瘙癢、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這些煩人的症狀可能會使你的皮膚容易受傷。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大多數可以預防或輕易治療。請記住,保持皮膚濕潤是擁有健康皮膚的關鍵。以下有好幾種關於皮膚上的狀況,以及護膚方法供你參考。 9個糖尿病護膚小技巧 如果有你無法解決的皮膚問題,請立刻諮詢醫師。以下提供保護皮膚的9項小技巧。 服用處方藥以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在寒冷或有風的天氣中,請使用室內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中添加水分。 避免使用熱水浴和長時間淋浴,因為它們可能會使你的皮膚乾燥。 使用護唇膏以防止嘴唇乾裂。(延伸閱讀:別再舔或咬~養出水潤唇靠這幾招) 用中性肥皂洗完澡或淋浴後,徹底沖洗並擦乾身體後,使用潤膚乳保持皮膚濕潤。 輕拍皮膚乾燥的部位遏制發癢的不適。 多喝水有助保持皮膚水分,但應避免攝取過多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滋養皮膚,例如:沙丁魚、鮪魚、鮭魚、大豆製成的產品,如核桃。(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為了避免腳部因受傷而引發感染,因此建議糖友選擇一雙適合你的鞋子。在穿鞋之前,請先檢查鞋子是否有異物,以免導致腳部痠痛或受傷。 皮膚傷口照護有步驟 避免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因高血糖的緣故,導致傷口的復原速度要比一般人緩慢,因此在照顧傷口上應更加細心,以下提供常見皮膚傷口的處理方式,供糖友們參考。(延伸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5步驟處理皮膚長水泡 不要弄破或擠出水泡,因為覆蓋的皮膚可以保護它免受細菌的侵入。(延伸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仔細清洗傷口。 在水泡上塗抹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它。用防過敏紙膠帶固定好。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4步驟治療皮膚上的小切口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 塗上抗菌藥膏。 用繃帶或紗布覆蓋切口,並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5步驟照顧皮膚輕微燒傷 用涼爽、乾淨的自來水撫平皮膚燒傷周圍的區域。 不要破壞因為燒傷生成的水泡。 用溫和的肥皂和溫水輕輕清洗該區域,然後拍乾。 用紗布墊覆蓋燒傷。用防過敏紙帶或紙帶固定。 每天至少更換1次繃帶。 切記在皮膚上發現任何傷口後,請立即輕柔地處理。注意任何紅斑,瘡和水泡,以便立即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感染。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糖尿病患要積極控制血糖,除了可以透過血糖機進行血糖檢測,自我檢測尿酮是控制血糖的一項重要工具,雖然醫師不會以尿液檢查來診斷糖尿病,但監測患者體內的尿酮體(Urine ketones)濃度,能夠即早發現並預防高、低血糖併發症,也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狀況發生。 為什麼會尿酮體過高? 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糖份無法進入細胞提供熱能,身體會轉而分解脂肪做為能量來源,脂肪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酮體(Ketone)至血液,再經由尿中排出,因此高血酮或當尿酮呈「陽性」時,表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或胰島素作用相對不足,顯示糖尿病控制狀況不佳。 當血液裡的酮體累積過多,身體就會發生酮酸中毒,並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更多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資訊可參考: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檢測尿酮或血酮的時機與狀況 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 遇有外傷、感染症或大手術時。 早上空腹血糖濃度超過250mg/dL 時或任意時間血糖大於300mg/dL。 第一型糖尿病人,且當血糖持續升高(>250mg/dL)時。 生病時,例如:一般感冒或流感。 出現疑似酮酸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腹痛、疲倦感、口乾、暈眩、或是呼氣有水果味。 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包括妊娠糖尿病)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未進食前檢測。 積極嘗試藉由限制熱量減重的糖尿病患。 檢驗尿酮體步驟 準備品質良好尿酮試紙。 1. 用尿杯取出半杯中段尿,取出一張試紙,蓋緊紙蓋。 2. 將試紙檢驗區浸入尿液1秒鐘。 3. 取出試紙時,沿著容器邊緣,去除多餘的尿液。 4. 等待1分鐘,讀取試紙的顏色。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與血液檢查 驗尿主要是用來監測患者的尿酮體濃度,以及尿液中的葡萄糖。如果這兩項尿液檢測結果,有任1項為異常,就可能表示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 需要做尿液檢查的人為血糖值超過250mg/dL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測量和監控酮體濃度。若體內酮體濃度呈中等以上或過高,則是危險徵兆,代表糖尿病的病情沒有控制好,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延伸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過去,醫師可能還會透過尿液,檢查患者尿裡的葡萄糖濃度,以診斷和監控病情,不過這種作法並不像血液檢查普遍。現在醫師大都採用血液檢查方式觀察糖尿病,因為比起尿液檢查,血液更能精確地測量出體內的葡萄糖濃度。(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種由長期高血糖值所引起的神經傷害,這是一種嚴重且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也是多數糖尿病人產生不適的主因之一,約60~70%的糖尿病患者會經歷過某種型態的神經病變,主要的神經病變類型有4種: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局部性神經病變(Focal neuropathy)和近端神經病變(Proximal neuropathy)。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高風險群 馬偕醫院的林雅如醫師解釋,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因此控制好血糖對於預防神經病變相當重要。(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類 1.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最常好發於腳和腿部,或延伸影響到手掌、手臂、背部和腹部。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灼熱、 刺痛、 對觸覺的敏感度增加或喪失感覺(有可能變成永久性)、肌肉無力、 喪失反射能力,而發生於末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嚴重的足部問題,例如畸形、 感染、潰瘍。雖然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通常於夜間加劇。(推薦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2.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為第二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類型,發生在控制內臟器官的自主神經上,而由此系統控制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汗腺、性器官、心血管系統以及膀胱。 消化系統的神經損傷,會導致吞嚥困難、便祕、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即延遲性的胃排空)導致腹脹、噁心、嘔吐以及食慾不振;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性生活,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女性的陰道乾燥;心血管系統的神經損害則會改變血壓和心率,使患者感到頭暈、暈眩或昏厥,還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 3. 局部性神經病變 局部性神經病變也稱單一神經病變(Mononeuropathy),好發在特定的神經或神經群上,最常發生在臉、軀幹和腿部,常會突然地發病並導致劇烈疼痛。不過,症狀通常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且不會有任何持續的疼痛。此病變的症狀跟影響到哪種神經有關,症狀包括複視、注意力不集中、單一眼球後方疼痛、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單側的面部癱瘓)、小腿或足部疼痛、胸部或腹部疼痛、腰或骨盆疼痛、大腿骨疼痛等。 4. 近端神經病變 近端神經病變屬於較少見的神經病變類型,患者可能有大腿、髖部、臀部以及小腿疼痛,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一側,也稱為股骨神經病變(Femoral neuropathy)或糖尿病肌萎縮(Diabetic amyotrophy),更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無法治癒的,但可透過治療減緩疾病的惡化。治療還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症狀,例如消化不良、便祕、疼痛。患者可透過服藥來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藥,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其他止痛方式還包含鴉片類止痛藥物,或者使用光療、電神經刺激或針灸,也可能有助舒緩疼痛。 想降低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最重要的是便是將血糖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搭配定期運動和戒菸,也可以是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體內的高血糖值容易傷害眼睛,可導致許多眼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白內障(Cataracts)和青光眼(Glaucoma),此外,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事實上,糖尿病是20~74歲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因此,糖尿病患一定要關心眼睛健康,並定期去看眼科醫師。以下列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眼睛病變。 視力模糊 視力模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部問題;高血糖將導致水晶體膨脹,對視力造成影響。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患者需控制好血糖水平,至於視力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主因為高血糖傷害血管功能,使得眼睛缺乏足夠血液供給而促使微血管增生導致一系列眼睛病變。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在範圍內,就會降低患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之前,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成人除非已至少有5年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史,否則也比較少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以下列出視網膜病變的2種主要類型: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為「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前期階段。病患在此時期的視力通常不會出現明顯減退,因此也導致許多人延誤就醫。若靠近觀察病患的眼睛,可看到眼球受高血糖的影響而出現出血點、 脂肪性滲出物或微血管瘤。 若患者經醫師診斷為非增生型病變,可能需藉由藥物或生活調整來降低血糖,而患者仍需定期回診,接受眼科醫師的追蹤檢查,以確保視力無進一步惡化。 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若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持續發展,便很有可能成為「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而言,糖尿病患於此階段通常已能察覺自己出現視力模糊、扭曲或視物出現黑影的狀況。其原因來自高血糖導致眼睛的微血管大量增生,卻又容易破裂,造成眼睛的玻璃體出血而影響視力。不僅如此,微血管出血也會促使纖維組織的生成,可能拉扯視網膜而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病變造成的眼睛疾病 若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狀況未有改善,視網膜病變將持續發展並導致下列眼睛疾病出現: 青光眼 糖尿病患的視網膜病變會造成眼內壓力增加,房水(Aqueous humour,又稱水狀液)無法排出而壓迫到視神經,引發青光眼。在青光眼的早期階段,許多患者可能無任何症狀,但若視神經因壓迫而受損後,便會出現諸如頭痛、眼睛痛、視力模糊、光暈、眼睛流淚等症狀。相關治療方式包含使用藥物降低眼壓或進行青光眼手術。 統計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40%,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逐步增加。因此罹患糖尿病後應做好血糖控制,減緩視網膜病變的不斷惡化,同時也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白內障 眼睛內的水晶體可幫助我們看見並對焦影像,而白內障則是指本應正常清晰的水晶體,呈現渾濁的病變狀況,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雖然白內障好發於中、老年人,但統計發現,糖尿病人罹患白內障的可能性比健康者高出60%,而且發病的年齡也相對年輕,惡化速度也較快。 對於輕度的白內障患者,可以戴眼鏡、隱形眼鏡或其他視覺輔助裝置,來改善視力。但若白內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都不能改善視力時,那麼接受白內障手術將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會取下眼睛的水晶體,替換為人工晶狀體。(延伸閱讀:白內障好礙眼!銀髮族小心5大徵兆) 為了預防眼睛的問題,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好血糖和血壓,戒菸並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況。一旦發覺視力看起來模糊,請告訴你的眼科醫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皮膚癢、皮膚問題很常見!控制血糖避免感染

糖尿病(Diabetes)在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到皮膚,導致糖尿病患的生活品質下降。 事實上,糖尿病患大部分都會遇到皮膚的問題,有些症狀如皮膚搔癢,可能較為普遍和輕微,有些感染則可能較為嚴重。 幸運的是,這些症狀或皮膚病變都是可以治療及預防的,只要透過血糖控制並細心地照顧皮膚即可。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皮膚癢? 糖尿病患容易皮膚癢的主因包括血液不流暢、皮膚乾燥或酵母菌感染;當血液流動不順暢時會出現瘙癢,足部及小腿部位發生的機率較高,建議可以塗抹乳液來保持皮膚濕潤和柔軟,避免皮膚因乾燥而引起瘙癢。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下列2種原因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皮膚癢的原因: 細菌感染 對於糖尿病控制不當的人,葡萄球菌會感染皮膚,讓皮膚癢的情況將會更常見且嚴重。當毛囊受到刺激時,這些細菌會引起發炎、紅腫或起水泡,也可能引發麥粒腫(Styes,俗稱針眼)和指甲感染。 真菌感染 有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念珠菌(Candida)、癬(Tinea)等微生物引發的真菌皮膚感染。皮膚念珠菌感染最常出現於皮膚的皺褶處,例如乳房、鼠蹊、腋下和臀部。此感染第1個出現的症狀就是膿皰,最後可導致皮膚增厚。 這些表面真菌感染的治療方式,幾乎都雷同,可以使用抗真菌藥膏來清除感染,每天塗抹2~3次、持續2~4週。請記得讓受損部位的皮膚保持乾燥,若感染的部位是在皮膚的皺褶處,請使用藥粉來減少摩擦和濕潤。如果上述的治療方式都沒有效,建議用口服的抗真菌藥物來改善。 常見的真菌感染4個部位 真菌感染幾乎會出現在任何部位: 腳:足癬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通常出現在腳趾之間或腳底,可能會瘙癢,紅皮膚,鱗屑剝落甚至有膿水的病變,如果赤腳走在地上,更有可能罹患足癬。建議在公共場所要穿著拖鞋或鞋子,以防止感染足癬。(推薦閱讀:預防糖尿病足|腳底腳背癢不停!做好足部保養與清潔) 手:手癬 手癬(Tinea manuum)的特徵是丘疹(Papules),形狀可能有小的、凸起的或腫脹的,症狀為水泡或呈鱗屑剝落,通常好發在慣用的那隻手,且與接觸到腳部(足癬)有關。 身體:體癬 體癬(Tinea corporis)或錢癬(Ringworm)則是在外觀上呈現出多個紅色或粉紅色的圓形病灶,具有明顯的鱗片狀邊緣。 鼠蹊:股癬 股癬(Tinea cruris)會使鱗片狀瘙癢的病灶處,從紅色轉為褐色,部位在鼠蹊處,有時會擴散到恥骨區和大腿上方部位。 維持對身體有益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持皮膚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均衡飲食、多喝水、控制壓力和控制血糖水平。良好的糖尿病管理尤其重要,因為許多皮膚病與高血糖引起的併發症有關。通過堅守健康的生活習慣,並密切觀察皮膚的狀況,就能避免許多常見的疾病,也會讓糖尿病患對皮膚狀況感到滿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穿鞋挑襪也要注意!糖尿病足4大護理方式及7大護足重點

糖尿病(Diabetes)患者若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併發神經病變,進而出現足部潰瘍等各種問題,稱為糖尿病足;可能因傷口感染且不易癒合,得面臨截肢,甚至因感染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其實,良好的足部護理可幫助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Hello醫師》帶您了解如何做好糖尿病足護理,以及從穿鞋、挑襪了解7大護足方式。 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務必小心的致命併發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即便足部出現傷口也沒有痛覺,警覺性降低,就可能疏於照護傷口,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糖尿病患者常因一個小小傷口,卻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遭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甚至需要截肢或因此喪命。 預防糖尿病足4大足部護理方式 患有糖尿病的人應該仔細觀察並照護自己的腳,特別是在腳的頂部和底部。 保持足部的清潔和乾燥。 尋找向內生長的腳趾甲、水泡,雞眼和老繭。 如果你有水泡,應用繃帶包紮,避免直接弄破水泡。 雞眼或硬皮應該去找足科醫師就診。(延伸閱讀: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觸摸任何腳部區域時,請檢查是否有紅腫或觸痛感。 妥善照顧腳趾甲,建議在洗澡後腳趾甲較軟化時剪趾甲,但不要磨掉腳的角質層。 (同場加映: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患必看7大護足方式 糖尿病患者不應該赤腳走路,特別是在花園或海灘上,要避免割傷、擦傷、瘀青,或地面上的任何凸出物。 穿上鞋子或靴子來保護雙腳,免於受到天氣變化所影響。 避免翹二郎腿、盤腿坐著,這樣會阻礙血液循環。(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選購尺寸適合的鞋子,切勿勉強穿上不合腳的鞋子,以致摩擦到雙腳。 勿穿著新鞋太久,每次不要穿超過1小時。 避免穿高跟鞋和尖頭鞋,因為會對腳趾帶來壓力;不建議穿著露趾鞋或涼鞋,因為腳趾容易受傷和受到感染。 定期更換襪子,並使用天然織布的襪子,幫助排除腳部皮膚上多餘的汗水。 若醫師建議的話,糖尿病患者應該穿著特殊鞋子。 戒菸有助預防糖尿病足 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戒菸就顯得更重要。 因為抽菸會影響血液循環,並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足部和腿部問題。 當腳上有開放性潰瘍時,糖尿病患者應該要更加地小心。 要避免活動或任何運動,一直到潰瘍癒合為止。也請不要試著自己治療雞眼、老繭或任何腳部的問題,必須立即就診,並遵照醫師的指導來治療腳部受傷或感染等問題。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