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都以為糖尿病只有主要的兩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而且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關係密切。甚至有「大腦的糖尿病」之稱,究竟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有何關聯,又該如何改善?以下帶大家認識第三型糖尿病。
什麼是第三型糖尿病?
過往科學家認為只有胰臟會分泌胰島素,而中樞神經並不會受其影像,不過直到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內其實具有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因此部分神經系統機能的確會受到胰島素調控。在此之後,科學家接連發現胰島素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性。
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和同事們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胰島素受體是一種藉由胰島素發揮作用的目標細胞,若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較多的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與降血糖的作用就會增加。
蘇珊娜.德拉蒙特和傑克萬茲(Jack Wands)教授因此於2008年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大腦內的胰島素阻抗,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但目前仍尚未有大型健康機構將阿茲海默症正式列入糖尿病的類型之中。(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第三型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研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導致病患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增加,形成斑塊並沉積,進而逐漸損害大腦並導致認知能力嚴重地下降。
由於葡萄糖及其分解產物會通過稱為糖化(Glycation)的反應,破壞細胞中的蛋白質,因此研究學者透過精密的檢測方式,檢查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未罹患者的大腦樣本,發現於阿茲海默症的糖化作用早期階段,有一種稱為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以下簡稱MIF)的酵素,能在免疫反應和調節胰島素(Insulin)中發揮作用。
研究發現,MIF與一種稱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的腦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異常蛋白質堆積的活動有關。其中,MIF能幫助預防大腦中蛋白質異常堆疊,但是糖化作用則會降低MIF的活性和抑制功能,因此糖尿病患的高血糖便成為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且隨著罹病時間的推展,這些酵素的糖化現象還會增加。這項研究後來發表在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第三型糖尿病的風險與預防
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具有關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風險更高。但是目前還未有研究證實,控制血糖可幫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糖尿病患毋須控制血糖,以避免罹患其它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被認為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因為糖尿病患的高血糖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大腦血流減少或受阻造成大腦受損。一些研究學者認為,無論是罹患糖尿病或是失智症,會加劇另外一種疾病所造成的損害。
糖尿病也可能增加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下簡稱MCI)的風險,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發生在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失智症之前或同時發生,而這類人通常比正常衰老者面臨更多認知和記憶問題。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會增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惡化為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糖尿病會提高第三型糖尿病的機率,但是透過運動和飲食都可以幫助控制血糖,進而抑制糖尿病惡化而傷害其它器官的風險:
- 攝取健康天然的食物:蔬果、全穀類、瘦肉及低脂牛奶和起司。
- 過重者請減肥:研究指出,減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若有肥胖問題,請採用健康飲食並搭配運動減肥。
- 多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有助控制糖尿病?看看怎麼做:1週5天走30分鐘!散步走路降糖尿病)
- 檢查外傷:每天檢查身體有無未癒合之傷口,尤其腳部傷口較難察覺,容易提高細菌感染機率。
- 戒菸。
- 按醫囑服用處方藥。
可別小看上述這些方法,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血糖水平略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0%以上,同時也減輕5~7%的體重。
第三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並沒有針對第三型糖尿病的特定測試,但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式,通常會透過神經系統檢查、疾病史、神經生理學測試等方式幫助診斷。若患者發現自己出現記憶喪失、說話或書寫困難、失去時間或空間觀念等疑似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請盡快就醫請醫師進行專業檢查,盡早進行相關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