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糖尿病就在你身邊

第一型糖尿病

與糖尿病共存之道!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糖尿病會好嗎?」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所擔憂的心聲。第一型糖尿病多半發病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當被醫師確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後,相信患者和家人應該都很難在一時之間接受。 面對第一型糖尿病,除了要持續使用胰島素等藥物控制之外,也要注意心理和精神健康。《Hello醫師》今天將介紹第一型糖尿病的平均壽命,以及與第一型糖尿病共存的心態、方法、注意事項。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 根據英國糖尿病協會報告,估計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預期壽命可能會減少10年。但是根據過往的統計,第一型糖尿病的平均壽命較短,預期減少了20多年。不過近幾十年來對於糖尿病的照護越來越進步,讓第一型糖尿病壽命有大幅延長的現象。 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在2012年發布一項為期30年的研究,指出1965年以後出生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預期壽命為69歲。根據英國官方對近代新生兒的評估,男性的預估壽命平均為77歲,女性則為81歲。而目前年齡為65歲的人,男人的預期平均壽命為83歲,而女人的預期平均壽命為85歲。皆相差10年以內,並沒有差太多。 如何與第一型糖尿病共存 糖尿病患照顧好自己 就算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也還是可以有正常的生活平衡。第一型糖尿病病患可以透過藥物、運動和營養計劃來治療,無論身處何處,都可以隨時從醫療人員、家人或其他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那裡獲得幫助,不用獨自一個人面對這項挑戰。(推薦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照顧好自己可以減輕糖尿病的壓力,並幫助你應對病情。請好好遵循醫師所說的生活注意事項,記得飲食健康、多運動,並學習如何監測血糖值。 每晚保持充足的睡眠,花時間放鬆和享受生活也很重要。因為大腦和身體相連,因此在身體感覺良好時,精神和情感上也能更輕鬆地應對第一型糖尿病。 找到支持會更好 有良好的支持陪伴對於與第一型糖尿病共存來說很重要。花時間與親朋好友或與你信任的人交談,是解決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擾的好方法。雖然情緒支持看起來可能不太重要,但在糖尿病照護中,其實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記得與其他糖尿病病友保持聯繫。(推薦閱讀:情緒這樣顧!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變化) 學習管理壓力與心理健康 罹病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精神壓力,如果感到憂鬱或焦慮時,請記得和朋友、家人談談,也可以找諮商師幫忙,因為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也請記得,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不是你的錯,身邊一定有資源和支持都可以幫助你。(同場加映: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利用 App 協助用藥和計算碳水化合物 管理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具有挑戰性,但是新技術使其變得更容易了。 有許多新資源可用來幫助你管理第一型糖尿病,像是市面上有許多專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App可以幫助你計算碳水化合物,觀察血糖水平並追蹤飲食和運動的進度。(延伸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 GI 飲食這樣吃) 吸收更多第一型糖尿病的知識 正在第一型糖尿病共存的你,請記住要對自己保持耐心。 這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相信自己每天都會做得更好,更有效的管理糖尿病。 持續了解有關第一型糖尿病的所有知識,也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狀況,也更能好好照顧自己。 多久回診一次? 建議每3~6個月至少看一次醫師,檢查治療效果如何。醫師會做一些檢查,以確保孩子的血糖是否得到控制。根據檢查結果,醫生可能會更改孩子的治療計劃。另外,胰島素劑量以及可能使用的胰島素類型可能會隨著時間而不同,使用胰島素的方式(注射或裝設胰島素泵)也可能會改變,在孩子成長和變化很大的青少年時期更是容易改變。 隨著年齡增加,需要吃的食物種類和量也會有所不同。但是,碳水化合物是影響血糖最主要的營養素,因此務必紀錄每餐吃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才能幫助定血糖,控制病情。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友飲食指南

糖尿病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現代人追求健康的意識愈來愈強,無論是否為糖尿病患,多數人都曉得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也知道精緻的糖、碳水化合物(醣類)容易造成肥胖、胰島素阻抗等亞健康症狀。但現代人同時很多也是外食族群,外食通常都口味偏重,民眾常常不知不覺就吃進了很多的「隱形糖」 到底該如何吃外食同時控制好血糖呢?以下就由糖尿病專家-游能俊醫師提供大家外食的控糖技巧。 在台灣各大城市中,超商林立,生活便利,即使不能自己準備三餐,外食也有許多選擇!首先我們要先認識那些是醣類食物!「醣類食物」有的嚐起來是甜的,有些沒有甜味,如果只依味覺判別含醣食物,容易產生誤導,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所謂「醣類」,就是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轉換成葡萄糖,會直接影響血糖。(同場加映: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醣類食物包括: 1. 全穀根莖類:穀類、乾豆類(如紅豆、綠豆),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以及麵粉製品等。 2. 水果類:含有果糖。 3. 奶類:乳製品含有乳糖,例如鮮奶、奶粉、優酪乳等。(推薦閱讀:鮮奶、奶粉與配方奶:了解營養價值與優缺點) 4.糖:例如砂糖、果糖等。在外食選擇上,注意上述醣類食物份量,並且多攝取蔬菜類與蛋白質增加飽足感與營養,也能吃得健康又能掌握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掌握外食技巧控血糖 閱讀食品標示 當我們購買包裝食品時,除了要看產品的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限之外,記得要仔細閱讀營養標示喔! A牌餅乾舉例: 此類營養標示直接標出一個小包裝的營養成分,此盒餅乾含有六小包,所以吃一小包裝餅乾的熱量是 103.2 大卡,含醣量(碳水化合物)12.6 公克。   B牌餅乾舉例: 這是另一種營養標示的方法,標出每 100 公克的營養成分,但是每一小包裝只有 30 公克,所以必須乘以 0.3 才是每個小包裝的營養成分,所以每一小包含有 541*0.3=162 大卡;醣含量為 60×0.3=18 公克,其他營養成份依此類推。 外食族如何搭配超商的一餐 以下以三種常見超商外食為例: 麻辣豬血豆腐煲 一份麻辣豬血豆腐煲,含有 28.9 公克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 15 公克 一份醣類為 15 公克: 28.9 公克 /15 ≒ 兩份醣 一份蛋白質為 7 公克: 15 公克 / 7 ≒ 兩份蛋白質 若蛋白質不夠還可以加一顆茶葉蛋(一份蛋白質)或一份剝皮辣椒雞湯。 (關於醣類與蛋白質每日建議攝取份數,請參考游醫師其他專文: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剝皮辣椒雞湯 蛋白質: 15.5 / 7 ≒ 兩份蛋白質 醣類:2.8 公克可忽略不計 須留意的是兩者都是屬於高鈉的食品,所以建議麻辣鴨血煲的湯汁不要喝。(延伸閱讀: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奮起湖經典便當 醣類:90 /15 ≒ 六份醣 蛋白質:27 / 7 ≒ 四份蛋白質 若是把飯全部吃完約吃下一碗半的飯,這是大多數便當的飯量,因此若是一餐吃兩份醣,則須減去 2/3 的白飯,因為超商便的當蔬菜量通常較為不足,因此可以再增加增加一份生菜沙拉或是關東煮中的蔬菜,像是魯蘿蔔、香菇、高麗菜捲、海帶、蒟蒻等,都可以增加飽足感又不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

糖尿病飲食5大禁忌:這些地雷食物要少吃!營養品5大挑選重點

確診糖尿病後,血糖控制就十分重要,特別在飲食方面,是影響血糖的關鍵因素之一,若不謹慎控制,恐會導致糖尿病惡化,引發諸多併發症,甚至影響心血管健康。 究竟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哪些原則與禁忌?怎麼吃才能幫助穩定控制糖尿病?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又該如何挑選?《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清楚     。 糖尿病患的飲食重點原則 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有三大目的: 避免血糖升高。 避免引發與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例如心臟病和腎臟病。 避免體重急速增加或減輕。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表示,適合糖尿病病患的健康飲食包含4重點: 攝取蔬菜水果(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攝取瘦肉和植物性蛋白質 少糖 少吃加工食品 攝取過多熱量和脂肪,會導致血糖升高,長期下來便可能引發神經、腎臟或心臟等部位的併發症;因此,制訂糖尿病飲食菜單很重要,特別是需要注意體重控制的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患者。(推薦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善用糖尿病適用營養品,減輕備餐負擔 日常飲食碳水化合物的份量控制,對於糖尿病健康指標致關重要。然而為了維持營養穩定,長期需要執行飲食管理其實不容易。除了遵循飲食原則外,適時搭配糖尿病適用營養品,來幫助膳食掌握更完善! 糖尿病專用營養品5大挑選原則 1.符合多國學會營養建議,並取得衛福部認證 營養成份符合國際權威機構建議標準,包含: 蛋白質、醣類、低GI、纖維等,且通過衛生福利部核可的特殊營養食品,以提供糖尿病患者合適的營養需求。 2.水溶性膳食纖維,穩定餐後血糖 水溶性膳食纖維,如難消化麥芽糊精、菊糖等,具有保水及減緩醣類吸收作用,延緩餐後血糖急速上升。且可被益生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促進好菌生長、維持正常消化道機能。 3.低GI,有助血糖平穩 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或營養品,有助血糖波動平穩、胰島素適量分泌,減少胰臟運作負擔。目前市面上已有「0公克糖」的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可供糖友選擇。 4.質量兼具「鉻」,幫助正常醣類代謝 鉻是參與胰島素調控血糖關鍵促進劑,幫助醣類正常代謝。然而隨著年紀增長,體內鉻會逐漸流失。2022年美國健康營養調查《NHANES》研究顯示,40歲以上鉻不足高達91.7%,低鉻與引發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具有相關性,風險值提高近50%。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建議每日攝取量: 成年男性30~35微克,女性則是20~25微克。我國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吡啶甲酸鉻的每日攝取量不得超過200微克 「吡啶甲酸鉻」吸收率最高,是三氯化鉻的16倍: 不僅「量」要吃足,鉻的形式也很重要!美國公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人體研究證實,「吡啶甲酸鉻」為吸收率最高的鉻形式,是菸鹼酸鉻的3倍、三氯化鉻的16倍。 5.選擇大品牌信賴有保障 選擇大品牌安心值得信賴,品質安全有保證,且具有專業研發與營養團隊支持,保障使用者食品安全與營養需求。 糖尿病飲食菜單建議 以國內某大廠糖尿病適用營養品為例:每罐250大卡,組成有11.3克蛋白質、5.2克水溶性膳食纖維、32.7克碳水化合物(約為2份醣類),針對糖友營養需求,調配好3大營養素比例,可作為飲食計畫搭配,減輕準備的心力,補充所需營養素。依據2019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出的「食物代換表」,提供糖友以下日常飲食參考: 早餐輕鬆配 1罐糖尿病適用營養品 1顆水煮蛋或茶葉蛋 熱量325大卡、32.7克碳水化合物(約2份醣類)。 正餐自由搭 半顆小地瓜 1罐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取代8分滿的白米飯) 1~2碟蔬菜 1掌心大小的魚肉類 熱量490大卡、55克碳水化合物(約3.5份醣類),不僅方便代換醣類、定時定量進食,同時兼具營養管理。 糖尿病患飲食5大禁忌 飲食禁忌1:含糖飲料 市售含糖飲料的糖分皆非常高,一罐約360毫升的原味可樂中,就含有近10茶匙的糖;此外,有些飲品看似健康,仍隱含大量糖分,例如果汁就是很好的例子。 果汁雖然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少量纖維,但是市售果汁經常添加過多的糖;即使是不加糖的果汁中,也含有不少天然糖分,糖尿病患者飲用時要格外注意。 其他需要避免的飲料包括: 含糖茶、咖啡 運動或能量飲料 高糖分的調味乳、優酪乳或乳酸飲料 含糖的豆漿或植物奶 椰子水 含糖飲料不管從廣告中看來多麼健康或自然,都可能會提高血糖、導致胰島素阻抗,造成體重和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增加,糖友們需小心攝取。 飲食禁忌2:吃太多精緻澱粉 精緻澱粉也就是加工過的穀物,因已去除大量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成分大幅減少,且比起全穀類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更容易提高血糖。 常見的精緻澱粉食物包括: 白米 白麵條 白麵包 白麵粉 餅乾 建議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可以多選擇糙米、藜麥、大麥、小米、蕎麥、燕麥片等。 (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飲食禁忌3:吃太多水果乾、高GI水果 水果是富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優質食物,但是,糖尿病患需額外注意攝取份量。 葡萄乾、芒果乾、無花果等果乾,因為經過脫水乾燥處理,流失許多養分,含糖量和熱量也比較高。 以下是同樣一杯大小的新鮮葡萄和葡萄乾,其營養價值的差別: 一杯新鮮葡萄:含104卡的熱量和27克的碳水化合物 一杯葡萄乾:含433卡的熱量​​和115克的碳水化合物 由上可知,以相同體積為比較基礎下,新鮮水果所含的熱量及碳水化合物,比果乾少上許多,而且水果體積大,也較容易有飽足感,不會一不小心就吃過量。不過,鑒於水果的糖份普遍較高,應少吃高GI的水果,如西瓜、榴槤、芒果,並改吃低GI水果,如芭樂、蘋果、奇異果等。 建議一天攝取2份水果就好,1份的量約為1小顆水果,如小顆蘋果或柳丁,每份約含有15克碳水化合物。(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飲食禁忌4:吃太油,攝取過多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 油炸食物、加工零食及甜點所含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會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又稱壞膽固醇),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這些食品的熱量和糖分普遍都偏高,也容易導致血糖升高、肥胖。 此外,油炸食物也容易引起人體的發炎反應,提高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飲食禁忌5:吃太鹹、鈉攝取過多 外食或是市售食品普遍添加過多的鹽,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系統和腎臟的負擔,進而影響血糖波動、使糖尿病惡化;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6克食鹽),而糖友由於代謝能力較差,建議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5克食鹽)。 糖尿病飲食並非單一方式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認為,糖尿病飲食目前並沒有一套固定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即使是吃下相同的食物,在不同人身上的血糖起伏程度也可能不同,所以糖友們記得應遵照醫囑、維持監測並紀錄血糖的習慣。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搭配個人情況調整,以達到最佳的營養管理。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若罹患了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最大的不便就是得好好控制飲食。美食當前卻不能隨心所欲地大吃,這種感覺的確需要心境的轉變與取用食物的技巧來克服。不過糖尿病患者只能少油、少鹽又不能吃零食嗎? 今天要打破的迷思是「糖尿病很多食物不能吃」,當然要怎麼挑選食物都需要營養師的指示,把你的困擾告訴營養師,讓營養師教你如何分配飲食,你也能吃得自在又樂趣,《Hello醫師》今天為各位糖友們解釋日常飲食要怎麼吃才能降血糖又維持肌肉量。 糖尿病飲食要少油是迷思 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美食,而是份量需要控制,即便是甜食只要淺嚐即止,懂得運用「加1減1平衡法」,加了1樣就要減去另1樣的總量管制原則,或是使用餐食胰島素調整技巧來對應食物分量的多寡,飲食選擇是可以很有彈性的。 正確的飲食建議不是一味地減少油脂,而是看個人的身體情況去做調整,攝取適量及有益健康的油脂。對於肥胖的糖尿病患來說,的確應優先減少食物中熱量最高的過多油脂,把油脂減少,可以最有效地減少熱量攝取。 此外,有糖尿病的人常合併高脂血症,減少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取,也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除了烹調用油外,肉類食物與加工食品,例如麵包、糕點、冰淇淋、素食加工製品(如素肉)等都含有油脂,甚至牛奶類也含有脂肪,為了達到減輕體重的目標,這些藏在食物中的脂肪,都要注意攝取的總分量。不吃油炸食物、少吃加工食品、降低肉類食物比例,都是減少脂肪攝取的有效方法。 無論胖瘦,健康的飲食應該要提供身體適量的油脂,如果都不攝取油脂,會造成營養不均衡與體重減輕過多。由於一整天的熱量主要來自醣類、蛋白質與脂肪這三大類營養素,大量減少脂肪的飲食方式,醣類與蛋白質食物的攝取比例反而需要增加。 油脂攝取過少的人,除了肉類吃得少外,青菜也一律用燙的,這樣的飲食方式熱量攝取不足,短時間雖然可以降低體重,但長期會營養不均衡,肌肉消瘦無力,反而多了另一個健康問題。(推薦閱讀:燙青菜怕營養流失?這4種適合生吃、7種煮過更營養) 少油飲食容易缺少飽足感,所以醣類食物分量往往難以有效下降,因為關鍵的主食分量並沒有控制,加上容易飢餓,可能還沒到下一餐的時間肚子就餓了,會忍不住再吃點心,導致血糖與體重都未能順利降低。(推薦閱讀:吃籽超營養!4種堅果種子營養功效介紹) 營養攝取不足造成體重減輕和肌肉量減少 過去糖友們常被告誡少油、少鹽、少糖、少量多餐等飲食限制,有些人會覺得很難做到,索性就放縱自己;有人自律甚嚴,什麼都不敢吃,雖然血糖確實改善了,但在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下,造成體重不正常的減輕與肌肉量的減少。 在計算一天吃進去多少油脂時,不只是烹飪用油,我們所吃的肉類食物皆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堅果類則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麵包、餅乾、沾醬、沙拉醬等製品,也含有脂肪。要真的去計算攝食的油脂比例事實上不太可能,所以也就不必去追求所謂的黃金比例用油,較務實的做法如下: 1. 有三酸甘油酯過高問題者:應完全以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為家庭烹飪用油。 2. 三酸甘油酯正常者:可以準備2種用油交替使用,但仍以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為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為輔,完全不吃肉的人,也建議這種用油法。 3. 以蔬食為主或完全素食者:其實也不用擔心身體飽和脂肪會有不足的問題,因為蛋或奶類皆含有飽和脂肪,黃豆中也含少量飽和脂肪。(推薦閱讀:高纖血糖穩!糖尿病喝豆漿連豆渣一起喝) 堅果類已經被營養界列入每日必吃的推薦食物,每天一小把綜合堅果,也提供不少油脂,平日用油量謹慎控制者,可以放心吃;若用油量多或是肉食偏多者,就鼓勵少用一些油,用堅果類來替代。(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喝酒嗎?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有些人認為糖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但只要適量地喝,對血糖是沒有影響的。酒精本身不會讓血糖上升,但有些酒裡面可能含有糖分,例如甜酒或調味酒裡面可能添加了一些糖,喝了酒同時也會喝下很多糖。若不是這類含糖的酒,但在喝酒的隔天卻觀察到血糖增加,往往是下酒的食物含有醣類,才造成血糖升高。 酒精會抑制糖質新生 酒精本身其實會使血糖些許下降。酒精是由肝臟代謝,肝臟本身有將其它養分轉變成糖分的功能,稱作「糖質新生」,就是肝臟製造糖的過程。 酒精會抑制肝臟糖質新生的作用,所以當喝很多酒的時候,糖質新生作用會受到抑制,這時若發生低血糖是很危險的,病患可能沒有辦法分辨自己是不是低血糖。通常低血糖時,身體會出現一些警示,例如頭暈、冒冷汗等,如果酒醉加低血糖,自己沒辦法處理,別人又沒有發現,就非常危險,有可能會導致昏迷不醒。 糖尿病可以喝酒但不能空腹 糖尿病可以飲酒,但絕對不可空腹飲酒,也不要喝到茫!酒精會抑制肝臟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反應,當空腹飲酒,酒精抑制了被釋放進入血液的葡萄糖,在血糖無法保持平衡的情況下,就會産生嚴重的低血糖。(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 10 招) 除此之外,某些酒在製成時會另外添加糖等其他輔料,首先要避免的就是玫瑰紅酒、紅露酒、水果酒、水果啤酒或是日本清酒等,這類的酒精確實會越喝血糖越高。不同的地區對酒的甜度等級及標示方式規範也有所差異。 根據酒精濃度來訂定適量的範圍 所謂適量的酒是指,使用酒專用的杯子,男生1天2杯,女生1杯,例如紅酒使用紅酒杯,裝適當的量,1杯大約是100~120c.c.;蒸餾酒用高粱杯大約是30~40c.c.。 但是高粱不能用紅酒的杯子來裝,也就是說要用適當的杯子裝適量的酒,通常1個杯子的量剛好就是1個當量,糖尿病患者還是可以享受品酒的美好。(同場加映:適量喝酒小酌~7好處防感冒還顧心臟) 如果你想要精算,可以參考下列表格,例如:生啤酒的酒精濃度標示為3%,男生1天建議喝1份,女生1天建議喝1份,也就是說,所以男生1天可以喝1,000c.c.,女生1天可以喝500c.c.。(同場加映: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請謹記飲酒不過量,不可空腹飲酒!萬一發生低血糖時,很容易出現讓人混淆的情況,而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造成無可挽回的危險。而空腹飲酒時也容易因為降血糖藥物作用下引起低血糖,原本身體在輕微低血糖的狀態下可以自我調整,將肝臟的醣原分解為葡萄糖以提升血糖,但是酒精卻會抑制肝醣分解,因此空腹飲酒危險多多。 (參考資料來源:游能俊診所團隊)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罹患糖尿病(Diabetes)不代表你這輩子都不能吃糖了,只要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想吃少量的零食,其實是沒問題的,而且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本文將介紹關於糖的知識,並告訴糖尿病患者,想吃各種零食或是甜食時該怎麼攝取糖份才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健康。 零食的糖導致糖尿病?原因沒這麼單純 多數人認為,吃糖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凶,實際上吃糖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並沒有直接關聯。 至於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除了家族容易遺傳外,重要的致病因子是肥胖和體重過重,攝取過量的糖分是導致體重增加的其中1個潛在因素,因此我們不能直接說吃糖導致糖尿病,但這兩者確實有相對的關係。 如果常不忌口、吃下甜食後驟升的血糖,會導致胰島素逐漸出現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更提升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若你已經是糖尿病患者,吃糖的確會立即提高你的血糖濃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因此想吃零食、甜食之前,建議還是要諮詢醫師,因為如果控制得宜,仍然可以在血糖穩定狀況下攝取少量的糖解饞。 各種食物看不見的糖 如果你想吃甜食或可能造成血糖升高的任何食物,要學著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籤,上面會列出添加的糖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以藉著營養標示內容,來選擇不會威脅自己健康的甜食: 糖 糖大致上有白糖、黑糖、天然原糖(Raw sugar,又稱生糖、粗糖)、蔗糖、玉米糖(Corn sugar)、椰糖(Coconut sugar)、棕梠糖(Palm sugar)、蜂蜜、糖漿;而日常生活中的菜餚,時常也會加入糖,建議民眾要多注意。(延伸閱讀:糖尿病外食技巧與選擇:糖友做筆記並慎選餐廳) 碳水化合物 大致上包括了糖和澱粉,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身體會將其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就導致血糖升高,而碳水化合物除了糖類,也普遍存在於澱粉類食物,如白飯、麵條、年糕、羹湯勾芡類、麵包、餅乾、豆子、馬鈴薯、地瓜、玉米、水果、果汁、蛋糕、餅乾等。(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該怎麼吃糖? 建議糖尿病患者只在特殊日子享用少量的甜食,如出去玩、參加喜宴,和過年過節時,並時時注意食物中隱藏的糖份。這些場合會有的食物,很多都含有大量的糖,一定要加以注意並克制地吃,建議心裡要有個預設值才不會吃下過多的糖。 大部分時間可以避開含糖飲料、沾醬類、口味重的菜餚,或是淺嘗即可,如此才能留有空間給想吃的甜食;提醒有使用胰島素和服藥的糖尿病患,應時常注意自己的血糖值,特別是直接攝取糖份會快速提升血糖。 糖友想吃甜食時,應盡量找多人分享,避免1個人吃下1整份,可以減少1次攝取過量的糖份;如果只有自己1個人時,還是要克制自己不要看到就買、或看到就想吃。 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零食解饞,還有一個替代方法是使用低熱量的甜味劑或代糖,一般建議使用赤藻糖醇等天然的代糖,不過請記得控制添加量;另外有些研究顯示代糖(如蔗糖素)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但實際影響仍待更長期和更深入的研究。在日常飲食當中,仍然建議糖尿病友應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減少糖份的攝取。(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已經使用藥物控制糖尿病了,為什麼還要飲食控制

先了解糖在身體的旅程 血液中的葡萄糖簡稱「血糖」,葡萄糖是身體重要的養分,隨著血液送到人體每個角落,提供人體一整天大部分的活動熱量需求。除了由意識控制的動作,像是走路、擺手、運動、提物等,無法經意識控制的人體活動,像是心跳、呼吸、腸胃蠕動等,乃至大腦活動,都需要由葡萄糖做為熱量來源。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過少,也就是「低血糖」時,養分供應不足,人會感到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迷不醒。(推薦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葡萄糖除了由含醣食物供給外,為了有效利用這個養分,人體透過胰臟分泌管理葡萄糖的「胰島素」、腸道分泌的「腸泌胰素」及也在胰臟製造的「升糖素」,精密的調節血糖。(推薦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進食的訊號會快速傳遞至腸道,腸泌胰素便刺激胰臟增加進食所需的胰島素,緊接著胰島素會將葡萄糖帶到需要養分的細胞處,通常進食所產生的葡萄糖,不會完全被當成產生熱量的柴火般燃燒殆盡,部分會轉為肝醣儲存在肌肉與肝臟。當離前一次進食超過6小時左右,若不接續進食,升糖素會發出訊號,讓儲存在肝醣的肝臟分解成葡萄糖,繼續供應人體養分。 升糖素和胰島素的協同運作,也包括在進食後可獲得足夠葡萄糖來源的訊號下,升糖素分泌會處於被抑制狀態,不會在此刻錦上添花,又增加胰島素的工作負荷。一旦未進食達10小時,這時候來自肝臟的葡萄糖已接近耗盡,人體會利用乳酸代謝產出葡萄糖,這個過程稱為「糖質新生」,如果飢餓繼續持續,甘油及氨基酸會陸續被派用上場。這一切的運作,就是要維持血液中一直有穩定的葡萄糖濃度。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調節血糖如同開車上下山 血糖的來源主要來自食物及肝醣轉換,其中食物佔了大部份,食物也是血糖數值變動最最主要的因素,含醣食物會造成血糖急遽上升,因此每一次進食後就像開車上山一樣,血糖愈高坡度愈陡,需靠藥物調節更多胰島素才足以控制,當汽車油門不夠力時,就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才能到山頂,連帶的,下坡路也變長了。 在用餐後4~6小時,血糖很難下降至理想的80(90)~120(130)mg/dL 左右,緊接著又是下一餐進食,這就等於還沒回平地,又要再次爬坡。這樣的循環,車子一定是耗油多耗損快。有效調理飲食,就能讓你逆轉這個局面。(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含醣類是關鍵食物 「為什麼我飯都不敢吃了,血糖還是高,我的控糖之路為何還在高山峻嶺中盤繞呢?」(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的確,把重點放在飯要吃少一點,不要吃太甜,是對的方向,但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忽略掉其它影響血糖的關鍵性食物,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吃完一個正餐或點心之後,才驚覺血糖飆高。因此,一定要先認識影響血糖的「關鍵性食物」,「關鍵性食物」簡單的說就是含醣食物。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需要釐清,食物不是吃起來甜甜的才是含醣食物。「醣」又稱為「碳水化合物」,攝取後經由身體的吸收會轉換成葡萄糖,是身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維持全身各器官包括腦部、心臟等的生理活動,醣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水果類、乳品類以及糖,如下圖所示: 有些人會好奇,吃雞肉、魚肉或海鮮會不會影響血糖?不會的。在上圖中的(黃)豆魚肉蛋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幾乎不含醣量,而蔬菜類的醣最主要為膳食纖維,不僅不會使血糖升高外,更可以延緩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有效的幫助血糖不要快速爬升!所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要明辨「關鍵性食物」,利用這個方式有意識的抉擇食物是飲食控制的第一個步驟!(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經由以上的介紹,我們一起來動動腦,找找看醣類食物藏在哪裡? 在練習中你有沒有發現,舉例中的血糖數值,經常在點心後、下一餐前竄高。糖尿病並非都不能吃點心,只是要更慎選食物喔!有時以不增加血糖的堅果、青菜豆腐湯等,可以滿足想吃的慾望,對血糖的影響也有限。檢查一下你的平日飲食內容,有沒有遺漏掉沒有計算到的醣類食物呢?經過不斷地練習,相信你會越來越有心得。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

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減醣就降糖 含醣類食物包括米飯、麵食類、水果與奶類,這些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會產生葡萄糖,血糖便隨之增加。雖然醣類食物種類對血糖的影響不同,升糖指數(GI)高低,指的就是食物的相對比較程度,醣類食物的攝取分量仍是血糖增幅的最主要關鍵,學習醣類分量的調整,是每位糖友的必修課。相較於發病前的飲食,糖尿病患者幾乎都需要減少醣量的攝取,所有藥物治療也是建立在減醣的基礎上。(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多低才是低醣 在減醣的調整上,到底要減到剩下多少才算低醣飲食,醫學界並沒有經過大量研究與試驗得到共識與定義,過去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曾建議一日糖量130公克(約9份醣,1份醣=含糖15公克),但近10年來,已經不特別建議醣類的具體數量與百分比。 所以低醣不難,就從低於一日9份醣開始,例如平均一餐控制米飯分量約5~7分滿(熟飯80~100公克),只要注意水果不過量,就已經邁入低醣飲食的初級班。(同場加映: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低醣的好處 醣類食物除了會使血糖上升,也與脂肪生成有關,醣類食物是造成血糖高低起伏最重要的因素,固定醣類數量才能控制忽高忽低的血糖變化。在藥物治療下,餐後血糖的增幅會下降,但未必能控制至目標範圍,藥物對餐後血糖的下降能力不但因人而異,更是有限度的,需要檢測餐後血糖值才能確認。一般建議餐後兩小時血糖目標值是低於160mg/dL,或是餐後減餐前血糖差距需小於60mg/dL。   減少醣量,相對的餐後血糖一定比較低,可以得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效果,藥物使用也相對的有可能減少。當使用藥物有造成低血糖風險時,進行減醣飲食一定要增加血糖監測,醫療團隊需進行適度調整藥物,才能同時避免發生低血糖。(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醣類食物生成的血液葡萄糖在人體代謝途徑上,除了提供熱量外,會轉成肝醣儲存,若還有剩餘,就會生成脂肪。因此,減醣飲食也會有助於減少脂肪與體重,效果和減脂飲食不相上下。 游能俊診所比較了2016及2017新就診追蹤滿9個月個案,2016年病患接受傳統醣量修正建議(n=183),2017 年則接受低醣飲食衛教(n=156),證實低醣飲食讓更高比率病患減輕體重,在採行相同積極調整及追蹤治療基礎上,使用胰島素治療(2016:2017;34.2% vs. 31.3%)與血糖控制達標狀況相近(A1C < 7%, 2016:2017; 50.0% vs. 49.7%),2017年患者接受口服胰島素促泌劑比率較2016年低(2016:2017;43.7% vs. 17.0%)。(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減醣有配套 對一向飯麵主食量大的人,成功減醣的關鍵從改變進食順序開始,無論是蔬菜或是蛋白質先吃,延後吃主食,都可以兼顧飽足感與減醣。肌肉量不足者可以先吃一些蛋白質,以確保一餐的蛋白質可以達到足量;體脂肪過多者,可以先吃蔬菜,避免過多的高油脂肉類,造成熱量攝取過多,不利於減脂。肉的優選排行為:魚>雞、鴨、鵝>豬、羊、牛。 許多人注意到要減少米飯醣量,卻改吃麵食,對力行減醣者,可進食的麵食約與米飯等量。1份飯含醣約40公克;1份麵含醣約50公克,兩者差異不大,而吃麵時往往蔬菜與蛋白質比吃飯時少很多,如果不額外增量蔬菜與蛋白質,很難兼顧減醣與飽足。 減醣飲食並不會減少食物攝取總量,無論所增加的是蔬菜、蛋白質,或是兩者同時增加,這些食物在胃消化所需時間比飯麵延長許多,除了更容易得到飽足外,有許多人會增加腸道排氣與排便量。因此,當增量蔬菜時,儘量不要完全是粗纖維多的深綠色葉菜,搭配不同顏色(例如各種彩椒、紅白蘿蔔、菇類、瓜類等),可以吃得豐盛又美味,也比較好消化吸收。(同場加映:麥角硫因抗氧化!吃杏鮑菇3大好處) 蛋白質選擇上也同樣建議多樣化,但高油脂的家畜肉品比例要少一些,避免攝取過多熱量不利減脂;烹調上避免油炸,才能減少反式脂肪對血管健康的危害。相較於黃豆與肉,蛋是更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特別針對咀嚼功能減退的老人與偏向蔬食者。血液膽固醇的數量主要是內生性身體自己製造的,食物來源約只佔2成,新的醫學與營養學指引,已經不再限制蛋的攝取。 水果不僅含醣,過量果糖攝取,會使血糖上升,並增加脂肪,以水果替代減量的主食,是減醣者常犯的錯誤。每日5蔬2果的建議是針對一般大眾,並不適用於減醣控糖者。除了蔬菜需超過5份(1份=100公克生菜=半碗熟菜=5公克糖)外,2果必須是1天最多2次水果,1次不超過半碗,才能真正達到減醣效益。(同場加映: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醣是人體生理運作所需的基本營養素,極端的無碳水飲食與生酮飲食,連蔬菜都要限制攝取量,這類飲食沒有足夠的醫學研究證明有長期效益,更充滿了眾多注意事項及風險。減醣飲食不僅適用於控糖者,也適用於預防糖尿病及改善肥胖的人。改變飲食習慣,「減醣享食,控糖不難」,醫療團隊更應主動了解,並指導患者進行對健康有益的生活型態的改變。(延伸閱讀: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內文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經常應酬怎麼辦?糖尿病患這樣控制飲食跟血糖

經常工作忙碌或需要應酬的你,面對各式各樣的餐點,可以把握「低醣控油」的原則,透過挑選食物來達到血糖控制,以下提供糖尿病患者不同餐飲方式的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糖尿病患者在面對應酬時,要怎麼吃得健康又開心。 辦桌、合菜可以這樣吃 桌菜的搭配組合,經常超過個人所需,吃得盡興又顧及健康的技巧為: 海鮮或肉類不含醣,可以適量選擇;冷盤中大多是海鮮,或低油的肉類及海鮮,是很合適的選擇。 中菜須特別留意的烹調方式是勾芡,可以挑裡面的蔬菜或肉絲食用,避免喝羹湯。 陷阱食物如海鮮燴「板條」或是紅蟳「米糕」,湯品內的「山藥、蓮子、芋頭」、炸芋丸、甜湯、甜點、水果等,應包含在當餐的醣量內,並作適當的抉擇。(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不喝含糖飲料,以無糖茶品或白開水取代。 適時適量的飲酒,避免空腹喝酒及杯杯乾。 火鍋別吃加工火鍋料 湯頭:以蔬菜主湯取代大骨高湯,喝湯時要把浮油撈掉再喝。 火鍋肉類:多選用海鮮、雞肉、瘦牛肉、豬肉,避開高脂的肉類。 加工火鍋料:大多是含醣的加工食物,盡量不食用,可選擇蒟蒻、蔬菜等熱量低的食品。(推薦閱讀:燙青菜怕營養流失?這 4 種適合生吃、7 種煮過更營養) 火鍋料:玉米、芋頭塊、南瓜,應計算在當餐的醣類分量,若想要吃這些根莖類食物,則可減少這餐的附餐(飯、麵、冬粉等)。 沾料:醬油沾食即可,少用沙茶醬等含油量高之調味料,可多添加蔥、薑、蒜、辣椒來增加風味。(同場加映:健康和美味都兼顧~調味就「醬」吃) 速食可以偶爾吃 速食店的食物多屬油炸、高熱量、高澱粉類的食物,只要熟悉自己飲食計劃中的分量,偶而為之是可以的!大型的速食店裡多有提供營養成分資料,可以衡量後作為選餐時的參考: 漢堡大多含有2~3份的主食,薯條則依據所提供的分量有2~4份的差異,需慎選搭配的組合。 生菜沙拉內水果含量少可放心吃,佐和風醬較為健康。 奶昔、蘋果派、霜淇淋、聖代等含糖量高,盡量避免,或與主食取捨。 無糖茶品、咖啡、代糖可樂都是飲料的好選擇。(延伸閱讀: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西餐 西式料理整組套餐從前菜到甜點選對食物,控糖不困難! 生菜沙拉:多食有益,淋醬選擇以油醋醬為宜。 全穀根莖類:屬於全穀根莖類的麵包、馬鈴薯(泥)、玉米,可依據平日正餐醣類攝取量選食,1個小餐包、1/3根玉米、半個馬鈴薯即為一份醣。 湯品:勾芡玉米濃湯或南瓜濃湯升糖快速,選擇上以清湯較適當。 主餐:肉類選擇以海鮮、雞肉、較低脂的肉類為佳,烹調方式不油炸。 甜點:選擇新鮮水果取代蛋糕或布丁;點餐無法抗拒蛋糕誘惑時,用餐必須減少全穀根莖類的分量。 飲料:選擇無糖茶或咖啡,避免果汁、汽水。(延伸閱讀:改喝氣泡水較健康不傷牙?氣泡水好處與迷思大解密) 日式料理清爽中藏陷阱 清爽、精緻的日本料理有不少陷阱,特別是料理中蔬菜量較少,醃漬物較多,需留意的包括: 麵類以蕎麥麵為首選,升糖指數較一般麵食低。 壽司屬於主食類,必須按照適合自己的分量攝取。 炸物熱量較高,麵衣可以剝除後再吃。留意根莖類,例如炸地瓜、南瓜、山藥等,攝取時須扣除當餐醣量。 甜度高的日本甜點,淺嚐即可,且需要與主食代換。 少食醃漬物,避免鈉量攝取過多。 煮物可多選擇蔬菜及蒟蒻,增加纖維量。(推薦閱讀:膳食纖維分很多種~適量補充好處多) 飲料可選擇綠茶,減輕負擔。 夜市小吃與多人分享不過量 台灣小吃琳琅滿目,如何吃得盡興又可顧及健康呢?有一些撇步喔! 逛夜市前,先做點功課,計畫想吃的食物種類並規劃分量,糖尿病衛教學會出版的北中南小吃可作為選食的參考工具。 倘若想吃的種類很多,建議與親友分食。 粿類、米食、麵粉製品等屬於主食類,擇一品嚐,避免每樣吃透透。 羹湯、勾芡類食物使人體血糖波動大,多以清湯取代或是吃料少喝湯。(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不喝含糖飲料或果汁。(推薦閱讀:高纖血糖穩!糖尿病喝豆漿連豆渣一起喝) 分食肉類、海鮮、豆製品(例如臭豆腐),負擔才會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患動起來

糖尿病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愈來愈高,即便是銀髮族也很勤快保養、保持行動力和活力。然而,當糖尿病找上阿公阿嬤時,日常生活中就潛藏各種糖尿病地雷。究竟有哪些禁忌老人要避開,阿公阿嬤最常誤觸的糖尿病地雷又有哪些?《Hello醫師》邀來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為大家說分明,一起為家中的阿公阿嬤健康把關,健康快樂地度過人生下半場! 常見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的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所謂的添加糖即「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例如白糖、黑糖、蔗糖、糖霜、砂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但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原本存在水果食物內的糖。 黃南豪醫師表示,由上述規範可知,若每天喝1杯含糖飲料或手搖飲,其添加糖的攝取量就容易超過每日建議上限參考值。對於多數健康已大不如前、同時罹患慢性疾病的長輩而言,當一有不慎,就會影響身體的糖代謝而誘發糖尿病,甚至引起視網膜、腎臟、神經、血管與足部等相關併發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至於已有糖尿病徵兆或已確診的老人患者,黃南豪醫師並歸納出3大糖尿病地雷,提醒老人家和親友們一定要密切注意、小心避開。(推薦閱讀:糖尿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銀髮族糖尿地雷1:少肌力多澱粉 黃南豪醫師表示,多數銀髮族糖尿病患雖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維持飲食均衡,但經常被忽略的「維持肌肉量」,則是比起減重或少吃更常見的大地雷,尤其好發於老人家的「肌肉缺少症」,是老人糖尿病中發生率極高的合併症狀,當肌力不足,行走、登階或提取物品時就容易有跌倒的風險。(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所以對於有糖尿病的老人家來說,「節食」不是重點,而要維持好的「肌肉量」,適度運動增加肌力,只要不要吃太多澱粉致使糖份超標,並確認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遵守「少澱粉保肌力」的原則即可。(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 銀髮族糖尿地雷2:不控血壓有害健康 黃南豪醫師表示:「『控制血壓』保健康,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是很重要的事,當然血壓是隨時浮動的參考數值而非一成不變,適時的放鬆心情、控制情緒不要大幅起落也很重要,而非對數字斤斤計較,反而造成心理壓力導致血壓上升。」 銀髮族糖尿地雷3:亂信偏方成負擔 許多市售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琅滿目且部分常誇大療效,甚至常有老人聽信來路不明的廣告偏方,宣稱比按時吃藥還更能控制糖尿病。黃南豪醫師就提醒,這些健康食品是食品並非藥物,所以只能作為輔助,而不應視為藥物治療的替代品,若食用上有相關疑慮,也應該先請教專業醫師,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念才能有效管理糖尿病,以免因偏方不慎誘發嚴重的併發症,更加得不償失。 而對於老人家面對糖尿病自我管理時常不知從何著手、感到迷惘的窘境,黃南豪醫師則建議,只要遵循醫囑,不採信無醫學根據的鄰坊傳說,接受正規治療想要控制糖尿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大哉問一次解惑)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一型糖尿病

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運動注意事項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因體內胰島素不足,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才能控制血糖,否則容易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又稱糖尿病酮酸症,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等併發症。 而運動在治療第一型糖尿病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可以幫助維持身形和促進健康之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控制糖尿病的狀況和避免造成長期的併發症。究竟第一型糖尿病患運動 運動如何幫助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對於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減少每日胰島素的注射需求量,同時仍能維持血糖水平。若兒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應多多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病情,也有利於孩子消耗多餘脂肪,維持健康體重。(推薦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此外,運動還有助降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罹患長期併發症的風險,尤其是心臟問題。 因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因高血糖而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導致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動脈血管壁變厚,進而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透過運動可保持心臟健康和強壯,並能維持體內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水平,有助預防動脈硬化。 無論罹患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定期運動對整體健康和保健都很重要。運動的好處包含讓精力更充沛、幫助維持體重、降血壓,建立精瘦且更結實和強健的肌肉和骨骼。 第一型糖尿病運動前注意事項 如果你目前沒有運動的習慣,請在開始之前先尋求醫療方面的意見。尤其如果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則應該進行全面性的身體檢查,確認適合的運動有哪些。(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會影響的血糖水平,像是較長時間的中低強度運動,會讓血糖緩慢下降,而跑步或踢足球等高強度心肺運動則會造成血糖上升。因此在運動時,需要採取一些額外的步驟,來確保安全地進行運動: 運動前與運動中檢查血糖水平,並依此安排飲食與調整胰島素劑量。 記錄你運動時的血糖值與飲食,與醫師或營養師分享紀錄,討論如何調整胰島素、口服藥物和飲食內容。 若運動前血糖就過低,請先吃點碳水化合物或引用果汁等能快速幫助血糖提升的食品。 若運動前血糖超過 250mg/dL 且有酮酸產生,或血糖高於 300mg/dL,請等到血糖下降後再從事運動。 運動後持續監視血糖值變動,你可能會因此需要再睡前吃點碳水化合物或降低胰島素劑量。(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期間多喝水。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該怎麼做?請見: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假設你已有動脈血管硬化或高血壓,在開始規律運動前,應該諮詢醫師,檢查心血管狀況與其他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或神經病變的情形,以便擬定適合你自己且安全的運動方式,避免造成身體過度負荷。 若為本身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請記得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和運動時間,才能讓身體逐漸習慣並享受運動的好處,切勿一股腦地從事超出身體負荷的運動強度,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 然而,相較於成人患者,想紀錄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運動量相對困難。除了體育課之外,小孩也可能會選擇騎腳踏車去買東西再繞回家,或是在回家路上奔跑,所以很難確認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血糖過低。建議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高體型和年齡,維持每30分鐘就攝取5~15克的碳水化合物,並且需經常監測血糖值。(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適合糖尿病者運動有哪些? 建議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兩種運動都可以輪流做,確保持續運動的最佳方法就是將其結合起來,選擇你最喜歡的綜合性運動,加入一些社團或比賽也不錯。如果你喜歡跑步,不妨參加比賽,有明確的挑戰和目標。或者找個運動夥伴,會更容易執行。 請持續找時間並激勵自己維持運動習慣,盡量保持活動量,因為要長期維持運動才能有效促進健康。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運動和使用胰島素一樣重要,且運動還可幫助你避免嚴重糖尿病的長期併發症,例如心臟疾病、神經疾病或腎臟病。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Diabetes)及它所引起的併發症,是世界多國的10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藉由運動和健康飲食控制血糖,患者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在各種運動項目中,瑜伽、走路、散步等入門運動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瑜伽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如同其他疾病,壓力也會使糖尿病惡化,尤其是焦慮的心情,會影響升糖素(glucagon)分泌。不過若能持之以恆的練瑜伽,並搭配藥物,就能雙管齊下,降低壓力對身心的衝擊,以有效減少體內糖分,並促進胰島素規律分泌。 瑜伽也能幫助體重控制,對緩解糖尿病症狀、延緩病情惡化,和減輕併發症的機率都很有幫助。專家證實,瑜伽中的卡帕拉巴蒂調息呼吸法(Kapal Bhati pranayama)或拜日式流動(Sun Salutation),都是能有效減脂的運動練習。 高血壓(Hypertension)也會使糖尿病的病情惡化,因此推薦多做瑜伽中的大休息(Corpse Pose)、橋式(Bridge Pose)、嬰兒式(Child Pose)及瑜伽舒眠(Yoga Nidra)等練習,就可以用放鬆的方式,幫助血壓降低。 瑜伽冥想的療效 冥想是消除壓力的最佳管道,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壓力與糖尿病密不可分;當得知壓力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時,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會因為生病而缺乏自信,不過冥想能幫助他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並給患者對抗糖尿病的力量。此外,常態的冥想練習,也能幫助患者減少流汗的現象。 走路散步對糖尿病的幫助 走路、散步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病或惡化的風險,同時還能刺激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增加,可協助身體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成能量,讓血糖濃度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相對還可減少患者所需的糖尿病藥物量。(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而且走路、散步無需特別學習,人人都做得到,入門容易,安全,且容易堅持下去找一起運動的夥伴也容易,更不用說也不需要特殊裝備或場地,能省錢。(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糖尿病患者可以這樣走 每星期走5天,每次至少30分鐘。如果平時不喜歡動,可以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之後每個星期再依序延長3~5分鐘。 紀錄每次走幾步,以做比較。 開始走路之前,可先在原地做動態暖身操3~5分鐘。 散步結束後,可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 走路時,抬頭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看地面。 過程中隨時補充水分,因為走路散步也會出汗。 穿合適的鞋才舒適,又可以保護雙腳。 習慣後,可以愈走愈快,並延長走路的距離。 怕無聊的話可以找親友一起走,或邊走邊聽音樂。 伸展平衡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紓壓,能帶給身心正面的影響,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降低受傷機率,甚至可能可以降膽固醇和血糖。 以下運動適合平時居家進行,或也可於跑步或游泳等劇烈運動後緩和身體: 基本靜態伸展,或稱被動伸展,就是所謂的拉筋。 動態伸展,就是需要主動用力,但又有拉筋效果的動作,例如抬腿或後踢。 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拳中的動作,也都非常適合。 簡單動作練平衡感 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可以幫助提升身體與腳步的穩定度,避免跌倒或做其他活動時受傷,但要注意,平衡運動對老人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平衡感訓練動作: 倒著走或橫著走 腳跟先著地再腳趾著地的直線步行 單腳站立 半蹲,或懸空不要坐下。 鍛鍊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各種動作,也都能幫助改善平衡感。 糖尿病患運動注意這4點 隨時做筆記: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運動方式及時間點,並記下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藥物,以及關於血糖值的所有細節,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追蹤健康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測血糖:運動會降低血糖,因此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先測量血糖;若血糖>300mg/dl 應停止運動,如發現血糖超過>250mg/dl,應使用使用尿液試紙測量尿酮,以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運動前後補充營養:無論從事任何活動,身體一定會消耗葡萄糖,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運動前後,都要確保有攝取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防脫水:運動中和運動後,皆應補充足夠水分,以免發生脫水造成血糖飆高。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和體能訓練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而糖尿病患者或過度肥胖者更是如此。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改善心臟和肌肉機能,並降低體重。不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會逐漸降低,因此在運動當中和運動前後,都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運動對糖尿病患的好處 強化骨骼及肌肉(推薦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提高肢體協調、平衡感、支撐力、肌力與耐力 協助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讓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內。 消耗熱量,讓患者達到或保持理想體重。 緩解緊張和壓力,放鬆身體,振奮心情。(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從運動中學習團隊合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競爭力並訓練勇氣。 生活型態改變、增加運動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很困難。但一旦開始感受到運動的好處,大部分人就會愛上它。 糖尿病運動注意事項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是人體維持正常機能的能量來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於體內,當運動時身體需要能量,肝醣就會分解成葡萄糖,以供身體使用,而無論從事哪種型式的運動,葡萄糖都會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因此,糖尿病患為了好好控制血糖,請避免運動前讓血糖突然飆高或降低,保持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均衡,才能避免血糖不穩的狀況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前的準備 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方式及時間。 記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及藥物的服用劑量,以便於運動後觀察血糖的變動狀況。 測血糖,除了用於確保你當下的健康狀況適合運動,也可以用於檢視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尿液或血液中是否出現酮體,有的話會相當危險,因為若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保持飲食均衡,不要讓血糖過高或過低。  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每隔15~30分鐘測一次血糖,確保血糖有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為了防止血糖過低,請隨時補充能量,可吃燕麥棒、花生醬餅乾或乳酪等健康零食。血糖過低的現象如發抖、視線模糊、冒冷汗。 隨時補充水分,否則脫水會讓血糖飆升。  運動結束後要做的事 運動結束後要持續補充水分,並補充均衡的營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運動過後的48小時,有可能會因控制不好而驟然降低。因此即使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仍建議在運動過後規律地監控血糖。(延伸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

糖尿病

【線上 Q&A】糖尿病來不及問、不敢問的!專家全面解惑

Q1:我的家人真的非常排斥吃藥,如果單靠控制飲食與運動,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呢? 血糖控制是靠胰臟的胰島細胞,若胰島細胞有缺失就會造成血糖無法在理想範圍內,而造成各種慢性病變。而糖尿病的問題在於血糖控制已經沒有靠山,所以若沒養成習慣依賴口服藥物或額外施打胰島素,幾乎是不可能控制的。 不過,糖尿病前期的族群,也就是餐前或平時血糖相對較正常人高,但是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的這群人,餐前空腹血糖介在100~125mg/dL之間未達到126 mg/dL。這樣的族群,真的需要趕快改變自己的習慣,節制進食能量,定時間歇運動,就可以回復正常人的血糖標準。 呼籲已經有糖尿病診斷的病人朋友,如果已經有被醫師要求要接受糖尿病衛教,則定時量血糖和口服藥物都不能少,並做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養成好習慣,可以幫助預防晚年糖尿病控制不良,避免造成更多病變,維持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 Q2:什麼併發症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得到的? 末梢細微血管產生病變,導致血液供應不足,是糖尿病併發症多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併發症有3種: 周邊末梢神經病變:患者會出現手麻腳麻症狀,嚴重會導致糖尿病足,如果惡化,下肢會逐漸失去知覺,連有傷口都不知道,造成愈來愈嚴重的軟組織感染。 眼部視網膜病變:因為視網膜就是微血管供應的構造,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人晚期出現的慘況就是甚至連調整胰島素刻度,都不能精準配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 腎臟病變:腎臟血流與過濾尿液機制,是由腎絲球的小血管提供的功能,因此最常見的腎衰竭病因,其實大多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絲球過濾產生缺失,並伴隨蛋白尿的情況。 Q3:在失智的老人身上常發現有糖尿病,請問糖尿病有可能對認知功能退化造成影響嗎?原因是什麼呢? 失智症未必是糖尿病造成,但糖尿病會對血管造成病變,會因此影響腦部血液供應,所以糖尿病控制不佳,當然也會是腦部慢性病變的病因之一,也就加重失智的風險了。 嚴重的糖尿病會干擾神經功能,除了末梢神經病變而導致手麻腳麻、糖尿病足、加重失智之外,病人步態的平穩也可能受到影響,增加更多發生意外的機率。(延伸閱讀: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Q4:長期吃降血糖的藥會不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副作用有哪些? 每個血糖藥都有它的副作用,所以依照病人病情與條件的不同,服用的藥物組合也不同,考量藥效強度和其副作用的不同,互相加成搭配。以最基礎的血糖藥雙胍類(Biguanide)藥物為例,本身最大禁忌症就是心臟腎臟不好的病人,尤其該藥物著名的副作用就是在腎衰竭的病人身上造成乳酸血症(Lacticemia)。 其他藥物也有心、肝、腎的各種禁忌症,尤其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s)類的藥物很容易造成在病人的胃口突然改變,進食熱量不足而造成低血糖,也是臨床上常見危險狀況。 現在的糖尿病藥物已經有進步,副作用越來越少,如DPP4-inhibitor類,就看該國家該地區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否對於這些新藥物有所補助,成為病人的福音。 Q5:姜醫師您好,我的家族成員並沒有糖尿病的病史,但是我因為上班的關係,作息不正常加上又常喝咖啡,這樣會不會有機會得糖尿病?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中,遺傳佔很大一部份,但喝咖啡並不是原因之一,作息不正常也不能算是直接因子,而是在作息不正常後,很可能會導致不正常進餐,長期下來達到代謝症候群的生理病理標準(如肥胖、血壓、空腹血糖、血脂皆超出正常負擔範圍)而誘發糖尿病的發生。 Q6:醫師你好,如果我的 BMI 過重,是否比較容易得到糖尿病? 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腹圍過大(男性的腰圍 ≧90cm、女性腰圍 ≧80cm),是糖尿病的高度危險因子,建議適度控制體重。另外比較新的觀點,相同體重中減少體脂肪比例,增加肌肉量,會讓糖尿病發生的機率更低。(延伸閱讀: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Q7:家有長輩散步時摔跤,在網路上看過許多關於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特別難以照料,想知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糖尿病因為相對高血糖,將很多血液蛋白成分糖化,免疫蛋白受抑制造成免疫缺失之外,凝血與修復功能亦不例外,這是造成傷口癒合差又感染風險極高的原因。 又加上末梢神經病變,所以糖尿病的病人腳部因為創傷產生傷口,是沒有知覺的,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意思是常常不知覺造成傷口又不容易好,感染門戶大開。 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糖尿病長者足部創傷的機會,檢視居家環境與輔具,另外,傷口要勤用優碘消毒、紗布換藥。若傷口有滲漏的情形,未經臨床醫療人員同意,切勿濫用人工皮,這些都是在傷口癒合前,減少感染或惡化的撇步。 Q8:請問只有胖的人會得到糖尿病嗎?本身屬於吃不胖的體質,但算是很愛喝含糖飲料,心裡還是有點擔心。 其實不論胖瘦,都有機會得到糖尿病。臨床上,不少初次血糖失控的病人都是相當瘦的。 事實上,一般在確定沒有遺傳因素,以及從未歷經過發現血糖失控的情況之下,「吃不胖的體質」代表代謝還算佳,比較不用擔心糖尿病。 但是還是需要多注意,糖尿病在發生初期會有「多吃、多喝、多尿」的徵兆,病人的體重反而處於減輕的狀態,還比較得意自己身體較為苗條,忽略了這個警訊。 Q9:我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已20年了,最近被診斷多囊性卵巢,想懷孕生不了,做了兩次人工受孕也都流產,請問該怎麼做較適當?目前糖化血色素7.2,還有如果懷孕了小孩子會遺傳嗎? 糖化血色素僅是提供檢視個人是否長期穩定控制,與下一代狀況無關,不過您的測值仍算偏高,需要加強。另外,糖尿病有遺傳特性,尤其第一型糖尿病,會比別人提早經歷更多的血糖不穩與併發症,所以一旦懷孕,要有心理準備為孩子安排資源和做好的人生規劃。(延伸閱讀:糖尿病懷孕沒問題!血糖控制最重要) Q10:請問姜醫師,糖尿病是有機會根除的嗎?還是只能予以控制? 基本上,依據病患本身的健康狀況,維持良好飲食習慣避免代謝症候群,才有機會不靠藥物,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其實與糖尿病共存未必是負擔,只要控制得當,也可與正常人的生活一樣,只是需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型態,然而這也是一般人為了保持健康而需要培養的好習慣。 醫師的話 「糖尿病的照顧除了飲食、血糖控制,很多生活細節都要費心留意,患者也常常因此而焦慮、受苦。在我看過的病人中,糖尿病患實在不計其數。我也看過獨居病人因為視網膜病變,看不清針筒刻度,導致無法好好施打胰島素的情形,所以我相當清楚病友及親友照顧的辛苦,但是我要告訴所有糖尿病友,糖尿病不必是生命的負擔,我將藉這次機會,透過 Hello 醫師平台,幫助所有民眾解答關於糖尿病的疑問。」 - 整合醫學科 姜醫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內文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體內的高血糖值容易傷害眼睛,可導致許多眼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白內障(Cataracts)和青光眼(Glaucoma),此外,糖尿病患失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事實上,糖尿病是20~74歲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因此,糖尿病患一定要關心眼睛健康,並定期去看眼科醫師。以下列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眼睛病變。 視力模糊 視力模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部問題;高血糖將導致水晶體膨脹,對視力造成影響。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患者需控制好血糖水平,至於視力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主因為高血糖傷害血管功能,使得眼睛缺乏足夠血液供給而促使微血管增生導致一系列眼睛病變。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在範圍內,就會降低患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之前,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成人除非已至少有5年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史,否則也比較少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以下列出視網膜病變的2種主要類型: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為「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前期階段。病患在此時期的視力通常不會出現明顯減退,因此也導致許多人延誤就醫。若靠近觀察病患的眼睛,可看到眼球受高血糖的影響而出現出血點、 脂肪性滲出物或微血管瘤。 若患者經醫師診斷為非增生型病變,可能需藉由藥物或生活調整來降低血糖,而患者仍需定期回診,接受眼科醫師的追蹤檢查,以確保視力無進一步惡化。 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若基礎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持續發展,便很有可能成為「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而言,糖尿病患於此階段通常已能察覺自己出現視力模糊、扭曲或視物出現黑影的狀況。其原因來自高血糖導致眼睛的微血管大量增生,卻又容易破裂,造成眼睛的玻璃體出血而影響視力。不僅如此,微血管出血也會促使纖維組織的生成,可能拉扯視網膜而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病變造成的眼睛疾病 若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狀況未有改善,視網膜病變將持續發展並導致下列眼睛疾病出現: 青光眼 糖尿病患的視網膜病變會造成眼內壓力增加,房水(Aqueous humour,又稱水狀液)無法排出而壓迫到視神經,引發青光眼。在青光眼的早期階段,許多患者可能無任何症狀,但若視神經因壓迫而受損後,便會出現諸如頭痛、眼睛痛、視力模糊、光暈、眼睛流淚等症狀。相關治療方式包含使用藥物降低眼壓或進行青光眼手術。 統計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40%,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逐步增加。因此罹患糖尿病後應做好血糖控制,減緩視網膜病變的不斷惡化,同時也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白內障 眼睛內的水晶體可幫助我們看見並對焦影像,而白內障則是指本應正常清晰的水晶體,呈現渾濁的病變狀況,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雖然白內障好發於中、老年人,但統計發現,糖尿病人罹患白內障的可能性比健康者高出60%,而且發病的年齡也相對年輕,惡化速度也較快。 對於輕度的白內障患者,可以戴眼鏡、隱形眼鏡或其他視覺輔助裝置,來改善視力。但若白內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都不能改善視力時,那麼接受白內障手術將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會取下眼睛的水晶體,替換為人工晶狀體。(延伸閱讀:白內障好礙眼!銀髮族小心5大徵兆) 為了預防眼睛的問題,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好血糖和血壓,戒菸並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況。一旦發覺視力看起來模糊,請告訴你的眼科醫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懷孕保養

糖尿病孕婦不要怕!知道這7件事就好

若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想要懷孕生寶寶要怎麼辦?只要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能夠控制血糖,就可降低生產時的風險。除此之外,控制血糖還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常見症狀,尤其在懷孕期間,若有第1型糖尿病或第2型糖尿病,這些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棘手。 因此《Hello醫師》今天將帶大家了解若有糖尿病的女性想懷孕要怎麼做,以及需要注意那些事情,才能在孕期間也能輕鬆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孕婦這7件事一定要知道 若你有糖尿病卻又想有個寶寶怎麼辦?別擔心,《Hello醫師》為大家整理出糖尿病孕婦要注意的7件事情,除了管理好糖尿病,也能健康懷孕生出寶寶: 1. 計畫懷孕 懷孕前,請尋求醫療專業人士的建議,醫師必須瞭解糖尿病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他們會指導如何在懷孕期間控制血糖,必要時會需要更換藥物,以及後續的多次回診。若體重過重,醫師可能會建議在懷孕前減肥,維持體內的血糖穩定。 2. 早點看醫師、定期看醫師 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懷孕期間,需要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更頻繁地去看醫師,可以和醫師討論,預防妊娠糖尿病或是在孕期間控制血糖、體重。 3. 健康飲食 身為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健康飲食,而營養師可以幫助孕婦制定健康的飲食計劃,並指導孕婦如何在懷孕期間控制血糖。(延伸閱讀:妊娠糖尿病恐影響寶寶 孕婦務必注意飲食控制與產檢) 4. 規律運動 運動是控制血糖的另一種方法,因為它有助於平衡食物的攝入量。醫師可能會鼓勵婦女在懷孕前、懷孕期間和懷孕之後定期運動。 試著每天至少花30分鐘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包括快走、游泳都可以強健身體。 5. 按指示服藥和胰島素 如果醫師已經開了藥,請務必記得服用糖尿病藥或醫師開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 6. 控制、治療低血糖 控制血糖有時可能會造成低血糖。假如正在服用糖尿病藥或胰島素,建議隨時攜帶快速恢復血糖的小物,如硬糖、葡萄糖片或凝膠等。(延伸閱讀:怎麼看血糖正常值) 7. 經常監控血糖值 懷孕會使得身體對一天所需的能量進行適應,由於血糖值可能會變化得很快,因此,您需要定期檢查您的血糖。 根據血糖結果,了解該如何調整飲食、食物攝入量、體力活動、胰島素和其他糖尿病藥物,這也是很重要的。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變黑?孩子患糖尿病的原因、治療方法

過去兒童期糖尿病多屬於第一型糖尿病,但隨著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少動多坐等,造成肥胖兒童愈來愈多,使得通常只有成人才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現在也出現於兒童與青少年身上。 根據國內研究顯示,高中以下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約為第一型糖尿病的6倍,完全顛覆過去認為小孩不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觀念。 究竟應如何預防兒童糖尿病?兒童糖尿病會有哪些症狀?《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及早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 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理機轉與成人相同,雖然患者體內仍會產生胰島素,但是對身體產生的胰島素無法正常反應。因此葡萄糖不能順利進入細胞,完成其提供能量的工作。當葡萄糖不能以這種方式進入細胞時,醫生稱其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 儘管人體中存在大量胰島素,但由於胰島素不能正常運作,所以血糖值仍然居高,這會導致胰臟又製造更多的胰島素。若胰臟長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身體最終將無法再產生足夠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會變黑?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少年,症狀特徵也如成人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高之外,也包含以下症狀: 口渴 飢餓感增加 嗜睡 頻尿、尿量多 皮膚變黑又變厚(因為胰島素阻抗,引起黑色素增生) 另外,有胰島素阻抗的人,通常也可以從脖子和腋窩觀察看看是否有膚色較深的狀況。胰島素阻抗狀況下,身體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使得表皮層的角質細胞與真皮層的纖維母細胞增生,造成皮膚過度增生與角化,讓脖子或腋窩的皮膚色素沉澱,此稱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另外,患有胰島素阻抗的女孩,可能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簡稱PCOS )。經期通常會較不規則,且臉上和身體有較多毛髮。 兒童糖尿病6大原因 1. 肥胖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有許多風險原因,其中肥胖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美國一項針對年輕人罹患糖尿病的研究調查(The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study)指出,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中,所有人皆超過標準體重範圍,且近8成屬於過度肥胖。 在台灣,台大醫學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立民曾於2003年發表研究指出,肥胖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學生的18倍,第二型糖尿病的學生中則有5成屬於肥胖者。 2. 少運動 少運動與肥胖是相輔相成的,不運動就容易胖,體重上升後卻更懶得動,而脂肪的增加就會導致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造成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推薦閱讀: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體重過重是導致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3. 糖尿病家族史 第二型糖尿病也受遺傳基因影響,直系親屬中若有糖尿病家族史,則小孩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其中,父母的影響遠高於祖父母的影響,而媽媽的影響效果又比爸爸高。 4. 妊娠型糖尿病 除糖尿病家族史之外,若孕婦在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產後痊癒,寶寶長大後仍有較高機率罹患糖尿病。 5. 出生體重過高或過低 小孩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或高於4,000公克,長大之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將增加。體重過重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與脂肪較多有高度相關,研究指出,當出生體重超過4,000公克,將來肥胖的機率是一般出生體重小孩的2倍。 然而出生體重低之所以較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推測是當胎兒在媽媽的子宮環境吸取不了足夠營養時,會調整對於母親內分泌的敏感度以利生存,然而這也可能影響寶寶的胰島素敏感度或造成胰島細胞出現缺陷,提高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一可能原因是遺傳基因與媽媽子宮環境的交互作用所造成,導致長大後容易變胖。(延伸閱讀: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6. 高血壓 兒童也可能會有高血壓,而有兒童高血壓或病史的孩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 兒童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醫師會透過血液檢測來診斷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除了血糖之外,也可能會進行另一項血液檢查,稱為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簡稱HbA1c)檢查,檢測過去幾個月血糖值的變化。(欲了解更詳細的診斷方式,請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治療方法1. 藥物與胰島素治療 依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的規定,目前核准用於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用藥僅Metformin與胰島素兩種。(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在臨床上,醫師可能於糖尿病初期使用胰島素,等到血糖控制穩定後,再搭配Metformin進行治療。Metformin是一種降血糖藥物,不過其導致低血糖的風險較低,血糖監測需求較少,也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因此適合用於青少年和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治療方法2. 飲食和運動習慣 健康的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之一,也能幫助減重。 定時定量吃飯 天天吃5份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避免油炸食物或含糖的加工食品 主食選擇低GI(低升醣指數)的食物,如全麥、糙米等(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消除多餘脂肪,保持健康體重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值,並可以幫助減少或甚至不用藥物來控制糖尿病病情。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同時加上高纖飲食,可提升人體對胰島素敏感度20%以上。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過去我們都以為糖尿病只有主要的兩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而且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關係密切。甚至有「大腦的糖尿病」之稱,究竟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有何關聯,又該如何改善?以下帶大家認識第三型糖尿病。 什麼是第三型糖尿病? 過往科學家認為只有胰臟會分泌胰島素,而中樞神經並不會受其影像,不過直到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內其實具有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因此部分神經系統機能的確會受到胰島素調控。在此之後,科學家接連發現胰島素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性。 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和同事們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胰島素受體是一種藉由胰島素發揮作用的目標細胞,若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較多的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與降血糖的作用就會增加。 蘇珊娜.德拉蒙特和傑克萬茲(Jack Wands)教授因此於2008年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大腦內的胰島素阻抗,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但目前仍尚未有大型健康機構將阿茲海默症正式列入糖尿病的類型之中。(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第三型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研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導致病患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增加,形成斑塊並沉積,進而逐漸損害大腦並導致認知能力嚴重地下降。 由於葡萄糖及其分解產物會通過稱為糖化(Glycation)的反應,破壞細胞中的蛋白質,因此研究學者透過精密的檢測方式,檢查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未罹患者的大腦樣本,發現於阿茲海默症的糖化作用早期階段,有一種稱為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以下簡稱MIF)的酵素,能在免疫反應和調節胰島素(Insulin)中發揮作用。 研究發現,MIF與一種稱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的腦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異常蛋白質堆積的活動有關。其中,MIF能幫助預防大腦中蛋白質異常堆疊,但是糖化作用則會降低MIF的活性和抑制功能,因此糖尿病患的高血糖便成為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且隨著罹病時間的推展,這些酵素的糖化現象還會增加。這項研究後來發表在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預防阿茲海默症這樣做: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第三型糖尿病的風險與預防 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具有關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風險更高。但是目前還未有研究證實,控制血糖可幫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糖尿病患毋須控制血糖,以避免罹患其它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被認為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因為糖尿病患的高血糖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大腦血流減少或受阻造成大腦受損。一些研究學者認為,無論是罹患糖尿病或是失智症,會加劇另外一種疾病所造成的損害。 糖尿病也可能增加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下簡稱MCI)的風險,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發生在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失智症之前或同時發生,而這類人通常比正常衰老者面臨更多認知和記憶問題。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會增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惡化為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糖尿病會提高第三型糖尿病的機率,但是透過運動和飲食都可以幫助控制血糖,進而抑制糖尿病惡化而傷害其它器官的風險: 攝取健康天然的食物:蔬果、全穀類、瘦肉及低脂牛奶和起司。 過重者請減肥:研究指出,減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若有肥胖問題,請採用健康飲食並搭配運動減肥。 多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有助控制糖尿病?看看怎麼做:1週5天走30分鐘!散步走路降糖尿病) 檢查外傷:每天檢查身體有無未癒合之傷口,尤其腳部傷口較難察覺,容易提高細菌感染機率。 戒菸。 按醫囑服用處方藥。 可別小看上述這些方法,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血糖水平略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0%以上,同時也減輕5~7%的體重。 第三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並沒有針對第三型糖尿病的特定測試,但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式,通常會透過神經系統檢查、疾病史、神經生理學測試等方式幫助診斷。若患者發現自己出現記憶喪失、說話或書寫困難、失去時間或空間觀念等疑似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請盡快就醫請醫師進行專業檢查,盡早進行相關治療。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種由長期高血糖值所引起的神經傷害,這是一種嚴重且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也是多數糖尿病人產生不適的主因之一,約60~70%的糖尿病患者會經歷過某種型態的神經病變,主要的神經病變類型有4種: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局部性神經病變(Focal neuropathy)和近端神經病變(Proximal neuropathy)。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高風險群 馬偕醫院的林雅如醫師解釋,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因此控制好血糖對於預防神經病變相當重要。(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類 1.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最常好發於腳和腿部,或延伸影響到手掌、手臂、背部和腹部。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灼熱、 刺痛、 對觸覺的敏感度增加或喪失感覺(有可能變成永久性)、肌肉無力、 喪失反射能力,而發生於末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嚴重的足部問題,例如畸形、 感染、潰瘍。雖然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通常於夜間加劇。(推薦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2.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為第二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類型,發生在控制內臟器官的自主神經上,而由此系統控制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汗腺、性器官、心血管系統以及膀胱。 消化系統的神經損傷,會導致吞嚥困難、便祕、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即延遲性的胃排空)導致腹脹、噁心、嘔吐以及食慾不振;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性生活,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女性的陰道乾燥;心血管系統的神經損害則會改變血壓和心率,使患者感到頭暈、暈眩或昏厥,還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 3. 局部性神經病變 局部性神經病變也稱單一神經病變(Mononeuropathy),好發在特定的神經或神經群上,最常發生在臉、軀幹和腿部,常會突然地發病並導致劇烈疼痛。不過,症狀通常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且不會有任何持續的疼痛。此病變的症狀跟影響到哪種神經有關,症狀包括複視、注意力不集中、單一眼球後方疼痛、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單側的面部癱瘓)、小腿或足部疼痛、胸部或腹部疼痛、腰或骨盆疼痛、大腿骨疼痛等。 4. 近端神經病變 近端神經病變屬於較少見的神經病變類型,患者可能有大腿、髖部、臀部以及小腿疼痛,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一側,也稱為股骨神經病變(Femoral neuropathy)或糖尿病肌萎縮(Diabetic amyotrophy),更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無法治癒的,但可透過治療減緩疾病的惡化。治療還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症狀,例如消化不良、便祕、疼痛。患者可透過服藥來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藥,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其他止痛方式還包含鴉片類止痛藥物,或者使用光療、電神經刺激或針灸,也可能有助舒緩疼痛。 想降低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最重要的是便是將血糖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搭配定期運動和戒菸,也可以是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皮膚癢、皮膚問題很常見!控制血糖避免感染

糖尿病(Diabetes)在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到皮膚,導致糖尿病患的生活品質下降。 事實上,糖尿病患大部分都會遇到皮膚的問題,有些症狀如皮膚搔癢,可能較為普遍和輕微,有些感染則可能較為嚴重。 幸運的是,這些症狀或皮膚病變都是可以治療及預防的,只要透過血糖控制並細心地照顧皮膚即可。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皮膚癢? 糖尿病患容易皮膚癢的主因包括血液不流暢、皮膚乾燥或酵母菌感染;當血液流動不順暢時會出現瘙癢,足部及小腿部位發生的機率較高,建議可以塗抹乳液來保持皮膚濕潤和柔軟,避免皮膚因乾燥而引起瘙癢。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下列2種原因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皮膚癢的原因: 細菌感染 對於糖尿病控制不當的人,葡萄球菌會感染皮膚,讓皮膚癢的情況將會更常見且嚴重。當毛囊受到刺激時,這些細菌會引起發炎、紅腫或起水泡,也可能引發麥粒腫(Styes,俗稱針眼)和指甲感染。 真菌感染 有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念珠菌(Candida)、癬(Tinea)等微生物引發的真菌皮膚感染。皮膚念珠菌感染最常出現於皮膚的皺褶處,例如乳房、鼠蹊、腋下和臀部。此感染第1個出現的症狀就是膿皰,最後可導致皮膚增厚。 這些表面真菌感染的治療方式,幾乎都雷同,可以使用抗真菌藥膏來清除感染,每天塗抹2~3次、持續2~4週。請記得讓受損部位的皮膚保持乾燥,若感染的部位是在皮膚的皺褶處,請使用藥粉來減少摩擦和濕潤。如果上述的治療方式都沒有效,建議用口服的抗真菌藥物來改善。 常見的真菌感染4個部位 真菌感染幾乎會出現在任何部位: 腳:足癬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通常出現在腳趾之間或腳底,可能會瘙癢,紅皮膚,鱗屑剝落甚至有膿水的病變,如果赤腳走在地上,更有可能罹患足癬。建議在公共場所要穿著拖鞋或鞋子,以防止感染足癬。(推薦閱讀:預防糖尿病足|腳底腳背癢不停!做好足部保養與清潔) 手:手癬 手癬(Tinea manuum)的特徵是丘疹(Papules),形狀可能有小的、凸起的或腫脹的,症狀為水泡或呈鱗屑剝落,通常好發在慣用的那隻手,且與接觸到腳部(足癬)有關。 身體:體癬 體癬(Tinea corporis)或錢癬(Ringworm)則是在外觀上呈現出多個紅色或粉紅色的圓形病灶,具有明顯的鱗片狀邊緣。 鼠蹊:股癬 股癬(Tinea cruris)會使鱗片狀瘙癢的病灶處,從紅色轉為褐色,部位在鼠蹊處,有時會擴散到恥骨區和大腿上方部位。 維持對身體有益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持皮膚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均衡飲食、多喝水、控制壓力和控制血糖水平。良好的糖尿病管理尤其重要,因為許多皮膚病與高血糖引起的併發症有關。通過堅守健康的生活習慣,並密切觀察皮膚的狀況,就能避免許多常見的疾病,也會讓糖尿病患對皮膚狀況感到滿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患不舉機率高出3倍!高血糖與神經病變導致性功能障礙

儘管糖尿病(Diabetes)患者在性行為方面發生問題的機率偏高,但根據糖尿病護理雜誌(Diabetes Care)在2010年做的研究發現,只有約50%男性糖尿病患和19%女性糖尿病患者,就診時會跟醫師提及有性方面的問題。 《Hello醫師》建議糖友,面對醫師的問診,病人對於自己所有的健康問題,包括性行為、性功能等問題,都可以開誠布公地和醫師諮詢,不必害羞。 糖尿病患常見性功能問題 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和神經,這種損害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性生活的問題,因此將血糖水平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是防止血管和神經受損的重要方法,以下介紹糖尿病患可能出現的性功能障礙與相關性生活問題。 男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勃起功能障礙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損傷,也稱為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可能會損害生殖器或泌尿道等部位,因此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可能比一般男性,提早10~15年發生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也稱不舉、陽痿)。糖尿病男患者面臨的性問題,主要是以勃起功能障礙為主,在統計上,有勃起障礙的糖尿病男患者比例從20%~75%不等,是一般男性的2~3倍。(推薦閱讀: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 逆行性射精 糖尿病男患者可能會有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的情況,其中部分或全部的精液在射精期間,都會逆行進膀胱而不是排出陰莖外,這是因為括約肌的內部肌肉沒有正常運作;逆行射精的精液進入膀胱後,會在排尿時一起被排出,並不會傷害到膀胱。 佩洛尼氏病 糖尿病男患者是佩洛尼氏病(Peyronie’s Disease)的高風險群,這是因為陰莖內的疤痕組織,導致勃起彎曲和疼痛的症狀。陰莖形狀有小改變和彎曲,都不是大問題,但患佩洛尼氏症的人,陰莖的彎曲或低垂,都會讓勃起與性愛這件事變得困難且痛苦。 睪固酮低下沒性慾 睪固酮(Testosterone),也就是男性荷爾蒙,會隨著年紀逐漸下降,並可能導致一些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情緒低落、疲累等症狀,患糖尿病的男性更容易受睪固酮低下的影響,特別是年紀愈大或體重過重的人。 一些研究顯示,控制好糖尿病的病情,再搭配睪固酮低下的治療,性生活的問題可以緩解男性的性問題,不過睪固酮補充治療可能會有些風險,並不是用於每位男性,建議充分諮詢醫師後再做治療。(推薦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生育問題 一些研究指出,男性糖尿病患可能會有生育能力的問題,精子的活動力可能會較差、導致無法讓卵子確實受精;醫師有可能會針對逆行射精的症狀來治療,建議尋求不孕門診的協助,或是擁有不孕症專長的泌尿科醫師,也可嘗試人工生殖的方法。 糖尿病女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糖尿病女患者易有的出血問題,原因可能是神經或血管損傷,而這些糖尿病的併發症可能會使血液難進入陰道和陰蒂,限制血液流向生殖器和陰道組織,產生大多數的性問題。 沒有性高潮 雖說女性本來就比男性難達到性高潮,但糖尿病女患者想體驗高潮更是難上加難。據婦產科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需注射胰島素的中年糖尿病患,有8成的機率有性高潮障礙;至於男性病患若因糖尿病導致神經血管受損而使血流不足,也可能會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進而難以達到性高潮。 陰道乾燥、性交疼痛 糖尿病女患者在性行為中遇到的疼痛問題,陰道乾燥是主因之一,造成陰道乾燥的原因除了是更年期等原因,糖尿病女患者容易得的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和黴菌性陰道炎(Vaginal Yeast Infections)的風險也更高,這也會導致性愛時疼痛,嚴重影響性生活品質甚至是伴侶關係的維持。 為維護高品質性生活所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即使妳覺得害羞,仍應鼓起勇氣跟醫生討論性行為疼痛的問題,以便盡早對症下藥,尋回快樂性生活。(推薦閱讀:從沒高潮過?女生6個難啟齒的性愛煩惱) 性慾低下 性慾低下是每個人可能都會發生的問題,可能發生在男性或女性身上,不過在糖尿病患身上更為常見,經歷過性慾低的糖尿病患,常常是因為沒有控制好糖尿病才有此症狀。(推薦閱讀:沒性慾怎麼辦?10招找回活力免吃藥) 根據性功能障礙的程度,可透過控制血糖來改善,這包括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和減少壓力。良好的性生活有益健康,而健康會帶來更好的性生活,所以現在就開始改變,重新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