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醣就降糖
含醣類食物包括米飯、麵食類、水果與奶類,這些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會產生葡萄糖,血糖便隨之增加。雖然醣類食物種類對血糖的影響不同,升糖指數高低,指的就是食物的相對比較程度,醣類食物的攝取分量仍是血糖增幅的最主要關鍵,學習醣類分量的調整,是每位糖友的必修課。相較於發病前的飲食,糖尿病患者幾乎都需要減少醣量的攝取,所有藥物治療也是建立在減醣的基礎上。(延伸閱讀:糖尿病酮酸中毒、酮酸血症的症狀、原因、診斷和治療)
多低才是低醣
在減醣的調整上,到底要減到剩下多少才算低醣飲食,醫學界並沒有經過大量研究與試驗得到共識與定義,過去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 ADA)曾建議一日糖量 130 公克(約九份醣,一份醣=含糖 15 公克),但近十年來,已經不特別建議醣類的具體數量與百分比。
所以低醣不難,就從低於一日九份醣開始,例如平均一餐控制米飯分量約五到七分滿(熟飯 80~100 公克),只要注意水果不過量,就已經邁入低醣飲食的初級班。(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 5 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低醣的好處
醣類食物除了會使血糖上升,也與脂肪生成有關,醣類食物是造成血糖高低起伏最重要的因素,固定醣類數量才能控制忽高忽低的血糖變化。在藥物治療下,餐後血糖的增幅會下降,但未必能控制至目標範圍,藥物對餐後血糖的下降能力不但因人而異,更是有限度的,需要檢測餐後血糖值才能確認。一般建議餐後兩小時血糖目標值是低於 160mg/dL,或是餐後減餐前血糖差距需小於 60mg/dL。
減少醣量,相對的餐後血糖一定比較低,可以得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效果,藥物使用也相對的有可能減少。當使用藥物有造成低血糖風險時,進行減醣飲食一定要增加血糖監測,醫療團隊需進行適度調整藥物,才能同時避免發生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