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身相關

其他相關健身問題都將收錄於此類別。

基礎知識

其他健身相關

運動員壓力有多大?焦慮症狀分2種:不只手抖,還可能呼吸困難

台灣選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兩面金牌,除了「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在羽球男雙決賽中擊敗中國,創下奧運史上首次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在拳擊57公斤級決賽中,頂住壓力,勇奪台灣首面拳擊金牌。 在男雙羽球決賽中,雙方你來我往,分數互有領先,讓觀眾看得心跳加速;其實,不只是球迷,在比賽過程中,也可看到選手們臉上難免會因失分而有情緒起伏。 在接受賽後採訪時,王齊麟也坦言:「第一局我很緊張,因為我很想拿下這場比賽,所以表現不如平常;好在隊友李洋表現得穩定,他也一直給我信心,後方教練也一直鼓勵我;因此,在第三局時,我成功用戰術取得優勢。」 運動員在激烈賽事中面對的壓力,不只來自對自我的要求,也來自球迷、教練的期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究竟運動員壓力有多大?比賽時,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生理可能出現哪些焦慮症狀?《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運動員壓力大恐出現「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文為「Sports Performance Anxiety」,也稱「Sports Anxiety」或「Competitive Anxiety」,指運動員因為龐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症狀,進而影響比賽表現;據研究指出,約30~60%的運動員都曾發生過運動競賽焦慮症。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表現分2種 生理症狀 身體顫抖:例如手抖而無法緊握球具,或腳不自覺顫抖等。 手汗過度分泌:這也是運動員在場上經常擦拭手汗的原因。 心跳加速:因為腎上腺素而導致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因為緊張而導致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可能感到缺氧或無法呼吸。 肌肉緊繃:身體肌肉因為緊繃而疼痛,有時也會造成頭痛、頭暈。 腹痛、胃痙攣:因為過度緊張而刺激腸胃,造成腹痛或內急。 心理症狀 對輸掉比賽產生強烈恐懼感:思緒不斷專注在「輸掉比賽怎麼辦?」「會不會輸掉比賽?」等念頭上,有時也會過度推想輸掉比賽後,可能發生的負面情境,例如讓親友失望、被他人嘲笑等。 注意力分散:比賽時,注意力過度專注在其他事物上,例如對手的言行舉止或特定動作,或是教練、親友及周邊觀眾的反應。 自信心降低:出現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會取勝。 出現情緒問題:朝對手或隊友憤怒大叫,或產生肢體衝突。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原因複雜 運動競賽焦慮症的主因為「壓力」,但運動員的壓力會隨許多因素而有變化,例如: 不同類型的運動 不同規模的運動比賽 運動員本身的個性、訓練、心理素質或團隊關係 以下介紹6點較常見的壓力因素: 運動員的自我認可:頂尖的運動員多經常必須為運動付出一切,外界也多以「運動員」的身分來看待他們,因此,運動員有時會將勝負與自我身分的認可做連結,認為「輸了比賽,自己什麼也不是」。 年紀:據研究統計,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有運動競賽焦慮症,也更常出現相關症狀。 經驗:經驗愈豐富的運動選手,通常抗壓性愈高,愈不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相較於此,經驗或年資較少的運動員,壓力通常較大。 比賽規模:愈大型的比賽所產生的壓力愈大;2021年,曾奪下4面體操金牌的美國知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即因為長年的心理壓力,退出當年的東京奧運。 主、客場:選手在自家的賽場比賽有主場優勢,因為對場地更熟悉,也更適應環境與天氣,因此壓力會比較小;反之,若在客場比賽,選手壓力就會比較大。 個人賽、團體賽:個人賽時,選手須獨自背負勝負與所有的心理壓力,因此壓力往往較大;團體賽中,隊員可互相支持與打氣,一起承擔壓力,就如前文所引述王齊麟的話,「在賽程中,林洋不斷支持我,給我信心」。 運動員如何應對壓力? 壓力雖可能影響運動員的表現,但適度的壓力並非壞事,對許多頂尖的運動員來說,適度的緊張感,反倒是身體已經做好應戰準備的表現。 不同運動員應對壓力的方式皆不一樣,有些選手有獨特的賽前儀式,有些選手會冥想或自我對話;此外,在訓練時,模擬實際比賽的狀況,或持續增加訓練的難度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然而,有時即使是經歷過嚴苛訓練、通過無數賽事的頂尖選手,也可能無法調適心理壓力;對此,運動界也愈來愈重視選手的心理健康,例如這屆巴黎奧運,美國代表隊即安排15位心理師,預計為592名美國運動員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協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看更多 其他健身相關 相關文章

其他健身相關

掌聲鼓勵!原來拍手可以帶來這些好處

一般來說,「拍手」都會讓人聯想到正面的事情,例如頒獎典禮上,大家會拍手祝福得獎者,或是精采的電影、表演結束時,觀眾會拍手叫好,而有些人在大笑時也會拍手。事實上,拍手不光只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它同時也是一種運動,而且已經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拍手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以下為您介紹拍手為身體帶來的好處。 手掌上的穴道連通器官 人體內的器官是會互相牽連和影響的,我們的手上有超過30個穴道,以及神經和血管;我們在拍手的同時會刺激這些穴道,再傳導至身體其他部位,如頸部、下背部、心臟、腎臟、肺、胃等等。除此之外,拍手還有以下功效: 可以強健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提高白血球(Leukocyte)數,增強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 藉著拍手的傳導可以強健神經末梢(Nerve ending)連接的器官,改善氣喘(Asthma)相關問題。 規律的拍手運動能夠強健骨骼,降低關節炎(Arthritis)、改善下背痛、痛風(Gout)等症狀。 提高兒童大腦的運作,可以讓小孩的字跡更端正,還可以加強專注力,減少拼字錯誤的事情發生。 對憂鬱症(Depression)、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而言,拍手除了能當作運動,還可以帶來正能量。 拍手運動能幫助全身各部位的健康 不過,不是每一種拍手對身體都有效,就像是鼓勵性的拍手和拍手運動仍有不同,對身體也有不同的影響。以下舉幾個對應的例子: 雙手緊貼,手指對手指,掌心對掌心:刺激血液循環。 指尖對指尖:指尖上有許多連接眼睛和鼻子的穴道,可以減緩過敏性鼻炎(Anaphylactic Rhinitis)、鼻竇炎(Sinusitis)等症狀。 掌心對掌心:手掌心上的穴道連接的是內臟器官,因此,掌心對掌心的拍手可以增強器官功能、預防疾病。 手背對手背:這一種拍手方式,有益於人體的腰、背、脊椎等部位,尤其是常常背痛、或是有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問題的人,可以多做這樣的運動。 拳頭對拳頭:這種硬漢式的拍手,可以改善頭痛和肩膀痛。 適量的拍手才有助健康 雖然拍手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但這並不代表只要拍手就能完全預防這些疾病症狀。它的道理和一般運動一樣,過度拍手或是使用錯誤的方式拍手,對身體也不好。拍手運動的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速度不用太快,規律地進行即可。建議早上剛睡醒、或是晚上睡前可以進行拍手運動,運動前在手上塗抹一點嬰兒油,也可以稍微按摩一下雙手,如此一來不但能減緩拍手時的疼痛,同時也能滋潤皮膚。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身相關

訓練荒廢1週掉肌肉?3週內還有得救

隨著健身的觀念席捲全球,每個人都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不管是剛接觸重訓的新手,又或是訓練有成的老鳥,可能都產生過一個疑問,那就是多久沒練會掉肌肉?對於部分工時較長的人來說,可能下了班之後就沒有時間或沒有心力再逼自己到健身房報到,他們可能1個禮拜裡就只有週末2天的時間能利用,但如果週末安排了別的行程,一不小心就要到下個週末才能補齊訓練進度。本文將帶您了解多久沒進行訓練會導致肌肉量下降,以及其他可能減少肌肉量的因素。 1週沒練會掉肌肉但能速恢復 在講缺乏鍛鍊會掉肌肉這件事之前,首先要知道,並不是每天健身把每個部位都操一遍就會長肌肉。事實上,過度的訓練反而不利於肌肉生長。因為受到訓練所破壞的肌肉纖維,需要透過休息來修復並增加肌肉量,過於頻繁的鍛鍊,等於是一直再破壞,沒有給肌肉充足的時間修復,長肌肉的速度自然就慢了。 根據營養綜論期刊(Nutrition Reviews)的研究指出,1週沒進行訓練就可能減少肌肉量。看到這邊您可能會覺得緊張,但是其造成肌肉量減低的原因,是來自於肌肉中的肝醣(Glycogen)和水分流失。如果您的肌肉組成內容裡少了肝醣,肌肉體積將會縮小將近16%左右,這也是為什麼當您停止訓練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自己的肌肉看起來縮小了。不過一旦您恢復訓練,失去的肝醣和水分會很快補充回來,因此1週沒有訓練,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肌肉流失。 另外,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上的一篇研究,將實驗對象分成了2組,並每週進行3次高強度訓練;其中一組會持續訓練24週,而另外一組則在24週的訓練期間內,以每訓練6週休息3週的方式進行。雖然練6休3的組別在休息週結束時,所測得的肌肉量都比持續訓練組低,但是一旦恢復訓練,又會再次趕上對照組的肌肉量,而實驗結果也顯示,他們最後所獲得的肌肉量近乎相同。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休息組別之所以肌肉量有明顯的浮動,主要是來自於肌肉內的肝醣與水分含量增減,只要不是真的完全荒廢運動,肌肉量就不會輕易離您而去。(推薦閱讀:BCAA是什麼?支鏈胺基酸6大功效!這樣吃就對了) 3週以上沒練才會流失肌肉 就像前一項研究所設的休息時間一樣,當肌肉超過3週以上缺乏鍛鍊時,便可能會產生較為顯著的肌肉流失現象。因此不管工作再怎麼忙,最好還是在這段期間內,進行一些重量訓練的活動,就算真的沒時間去健身房,也能在家中透過徒手訓練的方式,減少肌肉消失的問題。 心肺耐力比肌肉量更易下降 比起肌肉量下降的問題,也許您更應該煩惱心肺耐力下降的問題,因為有研究指出,3~4個禮拜的休息,會讓運動員在進行有氧運動時的心肺耐力,下降4~25%。 而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將近1個月的休息時間,很可能會讓您的心肺耐力降回原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一般人是指1週運動不到5~6次,並已這樣長達1年的人。但如果您有固定運動習慣並堅持不懈,您在有氧運動的表現可能會像運動員一樣只降低一部份,而並不會完全歸零。 年紀和性別有關肌肉的流失 根據醫學、運動科學與運動期刊(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的研究指出,半年沒有進行肌肉訓練後,65~75歲的老人比起20~30的年輕人,會多減少2倍的肌力。其中,又以老年女性的肌力下降最多,甚至退回開始訓練前的水平。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女性更年期所造成的雌激素(Estrogen)下降有關。雌激素下降會導致體重增加與肌肉量下降,缺乏足夠肌肉量的人,會因此提高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機率。所以老人家更需要持之以恆的保持肌肉訓練,以維持足夠的肌肉量應付日常生活行動,並減少需要依靠他人或輔助器具行走的機會。 肌肉記憶讓養肌事半功倍 凡走過必留下「恆肌」,如果您曾經有訓練的習慣,卻因為不可抗因素而荒廢了一年半載,重新回歸訓練雖然會因為肌力明顯衰退,而感到不少沮喪和失落,但是肌肉記憶可以幫助您快速重新回到增肌的跑道。 就像學習騎腳踏車一樣,一開始可能要付出相當多的耐心和專注力,才能保持平衡,但是一旦學會之後,就算幾個把月不騎腳踏車,只要跨上椅墊,身體還是記得邊移動邊保持平衡的方法。 愈長鍛鍊肌肉的人,肌肉記憶也愈強。以重量訓練為例,在肌肉記憶的幫助下,久沒練重返戰場的人,增加肌肉量的速度,會比初次從來沒訓練過的人還快。因此,就算您已經中斷很久沒有運動也不要沮喪,只要再次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回復理想的運動表現和身材並不是難事。


其他健身相關

人人都有腹肌?揮別脂包肌的方法

大多數人對於腹肌的定義,就是腹部有線條明顯的肌群。但您相信,其實每個人都有腹肌嗎?儘管是圓滾滾的肚子,其實底下也有「深藏不露」的基礎腹肌,只是因為被一層厚厚的脂肪蓋住,再加上肌肉缺乏鍛鍊,所以看不太到線條。以下告訴大家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揮別肚子上的肥肉,秀出漂亮的腹肌。 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礎腹肌 腹肌是由以下4個主要肌群所組成: 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s):外斜肌位於上腹部2側,是負責支撐軀幹左右扭轉的肌肉。 內斜肌(Internal oblique):內斜肌在​​胃的下方和外部,通常會和外斜肌一起支撐身體的扭轉。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腹直肌是由2條從胸骨周圍,向下延伸的肌肉帶所組成,它們中間有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造就了腹部獨特的6或8塊肌線條。同時,腹直肌對姿勢的維持和呼吸也很重要。 腹橫肌(Transverse abdominis):腹橫肌是行跨身體2側的深層肌肉,雖然外觀上不太能看到腹橫肌的形狀,但它們是負責穩定和強化軀幹的重要肌肉。 男女腹肌養成的不同之處 想要有明顯的腹肌線條,就必須從飲食和運動下手,只要將消除腹部脂肪,再稍加肌肉鍛鍊,人人都有機會秀出漂亮的腹肌。但是受到遺傳和荷爾蒙的關係,對女性來說,要練出塊塊分明的腹肌,的確會比男性更難一點。 女性:女性的睪固酮(Testosterone)比男性少,雌激素(Estrogen)較多;而睪固酮能促進肌肉生長,雌激素卻會讓身體較不易燃燒脂肪。因此女性如果想要有明顯的腹肌,可能需要比男性減少更多的體脂肪,且追求目標身材的過程中,身體狀況也可能會出現變化。根據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的研究,當女性的體脂肪降太多時,可能會影響月經,並且增加疲勞的機率。 男性:男性的肌肉量通常比女性多一些,腹肌不但比女性更容易練成,也不需要擔心減脂影響月經的問題。但男性也需要像女性一樣,控制飲食和運動,才能練就完美腹肌。 2招喚醒沉睡腹肌 1. 飲食 想要有明顯的腹肌,就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肌肉的主要構成元素。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對大多數人來說,每1公斤體重,就需要攝取0.8克的蛋白質。優質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包含雞肉、火雞肉、豆製品、蛋、堅果等等。如果擔心但蛋白質攝取不足,也可以買乳清蛋白(Whey protein)來補充。 2. 運動 哈佛健康期刊(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建議,每天做30~6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控制體重,並且減少腹部脂肪。而運動是否達到中等強度的判斷方式,是讓人覺得喘,但仍然可以說話的程度。最好選擇喜歡並可以堅持做下去的運動,慢跑、騎腳踏車或游泳皆可。 除了有氧運動之外,每週也至少做2次全身性的肌力訓練,手臂、肩膀和腿等部位都要練到。這是因為美國運動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表示,沒有人能用自然的方法局部減肥,因為身體本來就有較容易瘦和比較難瘦的部位。而全身性的肌力訓練,如深蹲等動作,不僅能消耗卡路里,也能建造肌肉,幫助人在靜止不動時仍持續燃燒熱量,以利減少腹部脂肪,和緊實身體整體線條。


其他健身相關

愈痛愈要動!改善慢性疼痛就靠3運動,6大功效你知多少?

當身體疼痛時,一般人的立即反應通常是休息。對急性疼痛(Acute pain)而言,休息可能有幫助,但若是慢性疼痛(Chronic pain),卻可能讓疼痛時間變得更久。 一般而言,慢性疼痛通常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透過適度運動,不僅可緩解慢性疼痛的症狀,也能改善慢性疼痛所引起的心理問題。《Hello醫師》向你說明為何運動能改善慢性疼痛、哪些運動對慢性疼痛最為有效。 運動為何能改善慢性疼痛? 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眾多,諸如頭痛、慢性疾病、關節炎、癌症或肌肉骨骼問題等。患有慢性疼痛時,人通常會下意識避免會造成疼痛的活動,然而適度運動可緩解疼痛、改善疼痛加劇的惡性循環。 相對於不運動者,運動者更擅於調適疼痛,心理狀態也更正面積極。運動之所以能改善疼痛,主要原因為心血管功能的強化。此外,運動也能讓身體更靈活、更有彈性,全面提升生、心理健康。 運動改善慢性疼痛的6大功效 減少疼痛復發反應 降低疲勞 改善情緒 改善與憂鬱、焦慮有關的症狀 改善睡眠品質 改善姿勢 哪種運動對改善慢性疼痛最有效? 伸展運動:如瑜伽、太極拳,此2種運動的運用部位較多,能提高身體的靈活度,並緩解疼痛。 力量訓練或阻力訓練:如伏地挺身或二頭肌彎舉,來加強訓練支撐關節的肌肉,或是藉由重量訓練、阻力繩、水中運動,並搭配個人的體重,執行強化肌肉力量的訓練。 強化心血管的有氧運動:如騎自行車、游泳或步行。根據一項針對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研究,維持步行運動8週,患者的疼痛會明顯降低。 請記得最初從事運動時,速度要緩和,以免運動傷害或讓疼痛變得更加劇烈。建議最好尋求專業的運動教練,提供適切的安排、指導與照護。 開始前,請先看這4個運動小撇步 先諮詢運動方面的專業人士:如果您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在開始您的運動計畫前,請尋求專業健身教練的協助。 從小地方開始著手:與其一開始運動時,就專注在身體疼痛的地方,應該先從讓全身都能簡單運動的基本動作著手。 輕度疼痛很正常:在您剛開始運動時,可能會產生一些疼痛,請稍微忍耐這些不適。儘可能慢慢的克服這些不舒服感覺,並不要因此感到挫折。 找個同伴一起運動:有人與您相陪伴,運動時將會得更積極、活絡。彼此之間互相支持、鼓勵,是運動時的最佳動力,也讓運動變得更有趣,進行時更認真、賣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身相關

不穿鞋慢跑可以嗎?赤腳跑步優缺點告訴你

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要是不穿鞋該如何出門,因為不管是上班、上學、辦事或運動,我們都不太可能真的打赤腳。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各種新科技跑鞋推陳出新,包括標榜穿起來如同沒穿鞋一樣的赤足鞋,但如果真的不穿鞋赤腳跑步呢?能不能回歸原始,用赤裸的雙腳直接感受大地?而打赤腳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嗎?以下將介紹赤腳跑步的優缺點,以及赤腳跑步的五個要要點。 赤腳跑步 4 好處 解放雙腳感受土地:不穿鞋可以讓我們實際體會腳踏實地的感覺,感受大地,而且還可以省下不少買鞋的錢。此外,也避免了萬一買到不合適的跑鞋,而受傷的風險。  降低受傷機率:由於穿鞋子跑步時,我們習慣腳跟先著地,因此容易造成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和小腿肌肉拉傷,赤腳跑步也就減少了上述問題的機率。 增強腳部肌肉:不管平常有多常鍛鍊自己的雙腳,幾乎都是穿著鞋子做的訓練,由於鞋子會輔助支撐雙腳,腳部肌肉可以稍微偷懶;但若是赤腳跑步,所用的腳部肌肉以及參與程度會更高,鍛鍊的效果會更好。 增強腳部連結:不穿鞋跑步,更能感受並且學習控制腳部肌肉運動,增加協調度。另外,赤腳跑步也可使核心肌群、臀部與膝蓋間的感受提高,改善平衡感。 赤腳跑步 3 缺點 要經歷適應期:剛開始嘗試赤腳跑步的新手,可能還是會嘗試原本穿鞋時的訓練量,但這樣做常造成腳受傷,因為雙腳還沒適應,應循序漸進,否則反而容易受傷。 小心地面雜物:雖然前面才說赤腳跑步能減低受傷機率;然而一旦不穿鞋子之後,失去保護的腳就像離開溫室的花朵,對於地面的碎石、碎玻璃、垃圾等,毫無防衛能力,這可能增加受傷或細菌感染的機率。此外,赤腳跑步的初學者,也可能因為突然失去了跑鞋的支撐,產生足底疼痛(Plantar pain)的問題。(同場加映:走路好痛?足底筋膜炎這樣做復原快) 摩擦起水泡:失去了跑鞋的防護,雙腳因跑步產生摩擦,難免會發生長水泡、長繭之類的狀況,對於重視外觀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接受。(同場加映: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5 要點讓赤腳跑步更上手 先以赤腳融入生活:如果您是在家也習慣穿拖鞋的人,建議先從室內開始,如瑜伽教室等地方,體會雙腳光溜溜的感覺,若直接嘗試跑步較容易受傷。 先以跑和走輪流進行:如此可以讓腳逐漸適應運動強度,例如:走九分鐘,跑一分鐘,循環多次。接著持續跑十分鐘後,再嘗試單次跑 15 分鐘,然後增加至 20 分鐘、 30 分鐘,最後慢慢提升到原本穿鞋時的運動強度。 慎選赤腳跑步路段:挑選比較安全的道路當跑道,可減少意外受傷的機率,最好避免草地、沙地等看不清路面情況的路段。建議可以從室內跑道開始練習,比起外面的路段,跑道不會有高低差,也沒有什麼土石或障礙等可能傷害到雙腳。 安全第一別硬撐:倘若在跑步的過程中,感到任何疼痛或不適,請立即停下腳步,千萬不要因為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訓練量,而硬撐著跑完,如果因此受傷而需要休養好幾個星期,就得不償失了。 跑完務必檢查腳:養成每次跑步完都檢查腳底的情況,確認有沒有傷口並妥善處理,若有傷口,那麼直到傷口痊癒前,先暫緩赤腳跑步的計畫。


其他健身相關

爬樹超讚!手腦並用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爬樹很危險?事實上,只要穿好安全裝備,它的好處並不亞於其他運動,攀爬者可以藉由雙手去感受樹皮的粗糙和林木的芳香,然後一步一步地往更高的樹幹爬,當到達最高支撐點後,放眼眺望遠方,你將看見不一樣的視野。假日與其待在家無所事事,何不揪團去體驗爬樹的刺激,讓身體貼近大自然,以下列出爬樹的五個好處! 1. 爬樹鍛鍊全身肌肉和平衡感 這是一項需要運用全身肌肉的運動,包含四肢伸展、手眼協調、核心肌肉和平衡、上半身與下半身力量,以及手腕與著腳的位置。在攀爬過程中,眼睛要跟手腳同步,如果樹幹與樹幹之間空隙夠大,四肢和腹部就能達到很好的伸展。 為了維持平衡,要使用核心肌肉和腹肌的力量,去支撐身體的重量,回到地面後若感覺腹部疼痛,這是正常的。請留意,當往上攀爬時,你會運用到上半身的肌肉群,包括肩膀、背部、手臂、手肘、手腕、手指、關節、肌腱;而當往不同的樹幹移動時,則會使用下半身的肌肉群,像是屈身或單腳蹲,這些動作非常考驗勇氣和毅力。 此外,從一個樹幹到另一個樹幹,手腕的部分是關鍵,請確保你的手抓緊樹幹,新手們則建議戴上手套,以免被樹屑割破皮。 (同場加映:6招預防抽筋~拉筋暖身要做足) 2. 爬樹提升工作記憶與解決問題能力 爬樹能同時運用我們的體力和腦力,根據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簡稱UNF)公共關係所的研究,它能提升人的工作記憶容量達 50%,因為過程中你需要留心觀察每棵樹的生長狀況,並決定對應的攀爬路徑。 此外,爬樹也可以刺激我們的批判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思考不同的攀爬路線,來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包括身體的移動、平衡感、空間警覺性等,而當你從高處往下看時,或許會感受到一種既興奮又平靜的心情。 3. 爬樹幫助放鬆並培養小孩的探索力 親近大自然會帶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而爬樹更是一個全新的體驗,透過觸摸樹皮和枝幹、邊感受風吹的涼快,身心靈頓時得到放鬆和平靜,這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是不可能找到的。 對小孩而言,在爬樹中探索大自然能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並且學習用感官去感受周遭的自然生態,同時戶外活動也能幫助降血壓、刺激思考能力,以及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 (同場加映:從小玩到老!遊戲人生4大好處與方法) 4. 爬樹提升信心和成就感 當爬到樹的最高處,它不僅證明了一個人攀爬的能力,也提升了其突破困境的自信與成就感,特別從樹上往下看時,相信這種居高臨下的心境,會給你不一樣的體會,打開你的經驗開放度。 5. 爬樹訓練團隊精神 爬樹不是一個人的運動,它需要發揮團隊精神,隊友之間可以互相扶持和鼓勵,然後在樹上一起俯瞰腳下景觀。另外,千萬別急於登頂,而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中,紮穩每一步才是安全,攀爬者要專注在肢體的每一個動作上,切記爬樹不是一場競賽,慢慢享受攀爬的過程才是關鍵。


其他健身相關

基礎瑜珈動作必看「居家/辦公室」的6款瑜伽運動、5大瑜珈好處

您有沒有想像過,即使工作需要長時間久坐,您還是可以時不時地活動筋骨?您是否曾經因為長時間坐著工作,而覺得背部疼痛?如果有的話,那您可以考慮在辦公室做些簡單的瑜伽。以下是您應該練瑜伽的5個好處: 5大瑜珈好處:從裡到外釋放壓力 瑜珈好處1. 紓壓 研究顯示,連續練習瑜伽6週,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都有正面的影響。練完瑜伽後,您的身體會有放鬆的感覺、大腦會感受到平衡的狀態,能夠促進身體細胞的癒合能力。 瑜珈好處2. 提升專注力 研究顯示,練瑜伽顯著提升了大腦運作的速度與準確度,可以讓人更專注自我意識,進而提升工作效率。瑜伽講究呼吸的調節,有助於您釐清混沌的精神思緒,讓您更加專注與集中。 瑜珈好處3. 身體排毒 很多人認為熱瑜伽比普通的瑜伽更能排毒,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雖然流汗是很好的排毒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透過肌膚流汗排出的毒素,只占了 1%,其餘 99% 的毒素,都要透過消化系統中的肝臟排出來。藉由伸展、扭轉、適當壓迫身體,可以促進體內的血液流動,提升消化系統以及肝臟功能。 另外,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從練瑜伽後,他們更注重身體健康與飲食,比以往更加注意食物的選擇。 瑜珈好處4. 改變感知能力 人體中的生物化學反應,會直接影響到您的感覺,而瑜伽能夠觸發人體分泌催產素(Oxytocin),讓您備感活力與開心。不只如此,研究人員也指出,透過瑜伽達到的身心平衡,是改善心情、釋放壓力,最好也最天然的方式。當您覺察到心靈與生理上的連結與平衡時,就能感受到開心與豁達,對於周遭環境與世界的感知,也會有所改變。 瑜珈好處5. 男女老少皆宜 瑜伽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適合從事的運動。無論您是要治療關節炎(Arthritis),或只是單純想調整體態,都會有適合您體能程度的瑜伽動作。而且無論是在旅行中或辦公中,瑜伽幾乎隨時隨地都能練習。您需要的,就只是一張瑜伽墊,與舒適合宜的服裝。 基礎瑜珈動作:6招在家、辦公室就能做! 如果您無意嘗試瑜伽,也可以在辦公室用以下6個簡單的動作,放鬆身心: 瑜珈動作1. 轉頸 閉上雙眼 下巴下垂至胸口 右耳靠向右肩,順時鐘方向慢慢轉動脖子,頭自然向後仰,最後使左耳靠向左肩 過程中保持肩膀放鬆 順時針轉頸 3 ~ 5 次後,以相同動作,改以逆時針方向,同樣轉頸 3 ~ 5 次 瑜珈動作2. 牛式伸展 雙腳掌著地 雙手放在膝蓋上 吸氣時背挺直、微微抬頭,眼睛看向天花板 吐氣時頭自然向下低,背向前微弓,眼睛看向肚臍 持續整組動作,做 3 ~ 5 次呼吸   瑜珈動作3. 椅上坐姿向前彎 將椅子推離辦公桌 保持坐姿,雙腳平放在地上 背部挺直,雙手來到下背處,並且十指交扣 身體從腰部開始慢慢前傾,交扣的雙手慢慢抬起至背部上方 胸口靠在大腿上、頸部放鬆 瑜珈動作4. 鷹式伸展手臂 雙手向前平伸、平行地面,手掌面向天花板 將右手疊在左手上(如果需要的話,手肘處可以微彎),手掌由面向天花板轉為雙手掌相對 最後抬起雙手肘,過程中記得肩膀放鬆 停留幾個呼吸後,換邊重複相同動作 瑜珈動作5. 坐姿扭腰 身體坐在椅子的前端,不需要完全坐滿 雙腳平放在地 雙手扶住椅背,腰部慢慢地往右後方扭轉 相同動作反方向再做一次,左右兩邊做完為一組,重複這組動作數次 瑜珈動作6. 按摩太陽穴 手肘放在桌面上,雙手按在太陽穴上 先順時針方向輕輕畫圓按摩,接著換逆時針方向 這個動作建議持續 10 ~ […]


其他健身相關

辦公久坐身體卡~7種小物運動舒展

職業百百種,有很高比例的人是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一整天大多數時間都是黏在椅子上,沒怎麼活動身體,手指頭大概是動最多的身體部位了。因此,歐美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有辦公桌運動(Deskercise,Desk + Exercise)的概念,意思是指在辦公室可做的各種小運動,包括簡單的肢體伸展,或利用小物來按摩與幫助身體活動。 久坐對身體其實很不好,不但血液循環會變差、易發胖,甚至坐久了,罹患心血管疾病(Angiocardiopathy)、糖尿病(Diabetes)、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癌症等疾病的機率都會增加,可謂百害而無益。 在辦公椅上除了可做些簡單的肢體伸展外,還可藉由一些工具和小物來協助活絡身體,以下就來看看有哪些東西可以在上班時使用吧! 1. 握力器(Grip-training tool) 放在手上使用,外型為兩手把,上頭有強力彈簧連接兩手把,可用來訓練握力和手臂的力量,體積小,輕便。 2. 握力球(Hand exercise balls) 軟軟的小球狀物,放在手中握,可以訓練手、手腕、手臂的力量,能緩減關節疼痛。 3. 按摩球(Massage balls) 通常為橡膠製的球體,表面佈滿橡膠軟釘,使用時直接將它按壓在不舒服的部位,並輕輕來回滾動,那些軟釘有類似指壓按摩的作用。 4. 彈力帶(Stretch bands) 這是一條有彈性的帶子,通常是用環保的乳膠製成。使用時套在雙手或雙腳上,拉它並伸展身體,可用來強化肢體力量或受傷後的復健。 5. 舉重小啞鈴(Small free weights) 體積小,兩側為橡膠啞鈴,中間是握把,重量輕,使用時握住,舉起再放下,再重複一樣的動作。 6. 按摩平衡墊(Stability cushion) 外型為圓盤狀的橡膠充氣軟墊,坐在上頭必須嘗試去保持平衡、穩定。上班族可以將它放在椅子上當坐墊,使用過程中可以訓練核心肌群、屈曲肌(Flexor)、伸展肌(Extensor)。 7. 輕便型踏步機(Portable stair stepper) 它的體積小巧,不到7公斤,但最多能載重113公斤,上班時可利用講電話或看影片時使用,不使用時可收納在辦公桌下方。使用時請站立,將雙腳各放在一邊的踏板上,背挺直,雙手輕鬆自然下垂,左右腳交替上下踏步時,身體可同時自然地順勢左右微轉,訓練到胸部。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身相關

快走好處多!正確快走姿勢、快走速度和5大健康好處報你知

「快走」是很適合生活忙碌族群的簡單運動,不需要上健身房,只要擺動雙腿,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實踐。白天上班快步走進公司趕開會,晚上快走下班趕著接小孩,雖然忙碌,但這些行為其實也有附加價值哦!已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規律且持續的快走可以為健康帶來非常多好處,甚至更長壽!本文將帶你一起來了解「快走」的驚人好處,以及如何維持這個好習慣。 快走的 5 大健康好處 1. 快走改善心情 快走促進血液循以及新陳代謝,有助消除疲勞。 2. 降血壓 輕強度的運動,如快走,可以幫助降低血壓,減少因高血壓造成的心臟損害,而減低罹患心臟病的危險。 3. 降血糖 規律的有氧運動可幫助身體有效地利用胰島素 ,幫助控制血糖、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什麼是胰島素阻抗? 台灣人每 4 人就 1 人有糖尿病前期風險,而血糖值出問題,一大主因就是「胰島素阻抗」,通常有血糖問題的人,胰島素敏感性低,本應降血糖的胰島素功能愈來愈差,當血糖降不下來時,身體又會分泌更多胰島素,導致惡性循環,身體便越來越難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4. 提升心肺功能 快走是種有氧運動,長期且規律的有氧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能讓身體持續長時間運動的能力)。 5. 加強骨骼和肌肉 多活動身體可增加肌肉和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力量,快走能增加骨骼血液流量和增強骨骼的耐受力,建立更強壯的骨骼,減緩骨質疏鬆症。因為比起跳躍式運動,快走算是溫和型運動,也很適合骨質疏鬆者。 (同場加映: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 最佳的快走速度 快走速度建議維持在「感覺稍微喘但仍可以說話」的程度,此時的速度約為6~7公里/小時,比一般走路快,比慢跑慢一些。 快走30分鐘能消耗多少熱量 根據國民健康署,若維持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以一個60公斤的人來說,快走半小時大約可以消耗165大卡。 快走消耗熱量的計算 快走的代謝當量(METs):5.5(大卡/公斤體重/時) 只要把「5.5(METs) x 體重(公斤) x 時間(小時)」,就等於快走消耗的熱量囉! 例如: 60公斤快走「半小時」等於消耗「5.5 x 60 x 0.5 = 165 」大卡 50公斤快走「一小時」等於消耗「5.5 x 50 x 1 = 275」大卡 正確的快走姿勢 快走時的姿勢也很重要,建議將腰背挺直,不前傾或後仰,頸部與肩部保持放鬆,腹部也要稍微收緊,手肘自然微彎並隨著左右腳步伐擺動。踏出的每一步都請先從腳後跟著地,再將重心移至腳掌和腳尖。 對健康的成人來說,理想的運動建議量是,每天至少 30 分鐘、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再加上二次的肌力訓練,肌力訓練是指能夠增加肌肉力量的訓練,全身各部位的動作都可,例如大家熟悉的深蹲、伏地挺身等。如果你無法做到上述的建議量,也請利用零碎的時間,做任何運動都可,至少比起都不活動來得好,在這種情況下,快走就是個好選擇! 幫助建立快走習慣的 3 方法 設定簡單且具體的目標:先從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開始,例如在午休時間步行十分鐘,或是下班後走二十分鐘等具體的時間,幫助你成功做到以前從未想過可以辦到的事。 備好耳機和歌單: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快走很無聊,可以試試邊聽音樂邊走,除了讓心情更好,音樂的節奏也有助於加快腳步和心率。 追蹤紀錄:如果你有智慧手錶或計步器,可善用這些產品來追蹤每天的步數。當你看到自己的運動表現並比較前後紀錄時,會特別有成就感,並激勵自己更努力地持續下去。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快走時請記得選擇適合的鞋子,注意包覆性、支撐性、穩定性,以及有鞋底有無吸震功能,足部有問題的人則需要有足弓支撐功能的鞋。如果夜晚在戶外快走,記得穿戴亮度高或反光的衣物,以提高自己被別人看見的能見度。每次快走前也建議先拉筋熱身,尤其是天冷時,建議先以慢速度開始走五到十分鐘暖身,讓肌肉溫暖,整個快走結束後,再多慢走五到十分鐘,讓身體緩和下來,最後再伸展肌肉。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