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愛吃太鹹要注意!小心高血壓與腎衰竭找上你

愛吃太鹹要注意!小心高血壓與腎衰竭找上你

鹽分,是人體的重要養分之一;在遠古時代,人體對鹽分的需求來自於天性,自然會想尋找含有鹽份的食物;但隨著人類演化及各種烹調食物技術的發展,鹹食雖已無所不在,不像原始生活如此難以取得,但我們對鹽分的渴望,仍深植於大腦之中,使我們仍有慾望想吃鹹的食物。

其實,攝取過多的鈉,是導致許多慢性疾病的主因之一。當鹽分攝取超出人體所需標準,人體的血壓就會逐漸升高,漸漸地形成高血壓(Hypertension),進而更影響人體的腎臟功能,嚴重時則可能造成腎衰竭(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又稱為末期腎臟病)。

攝取大量鹽分可能導致腎衰竭

鹽會導致水分滯留在身體裡,進而影響到腎臟的運作。如果你的飲食鈉含量太高,身體就會累積多餘的水分,除可能水腫外,還會使血壓遽升,並對身體各處器官造成損害。(延伸閱讀:虛胖還是真胖?判斷與簡單 3 招消水腫

攝取過量鹽分容易使身體水腫

腎臟負責排出無用的液體,這些多餘的水分經過濾系統後,會形成尿液被送到膀胱,等待排出。上述的過程仰賴(Sodium)和鉀(Potassium)的平衡,協助將血球細胞壁的水引到通往膀胱,攝取過多的鹽則會破壞這個平衡,讓腎臟難以完成正常的運作,並導致水分滯留體內,從而使血壓上升。

當血壓過高,施加在血管壁上的額外壓力會逐漸損害腎臟;時間一久,除了腎臟會出現病變外,也會逐漸失去排毒功能,若不治療,將引發腎衰竭,並造成自體中毒。

鹽分攝取過量是導致高血壓的主因之一

攝取過量鹽分也會形成壓力,削弱動脈壁。為了對抗壓力,血管的動脈壁會開始增厚,使動脈變得更狹窄,壓力升高,最後導致動脈破裂或阻塞,而連接這些動脈的器官,則會因此無法獲得氧氣,出現缺氧,嚴重時器官則可能因此永久死亡。若此情形發生於連接心臟的動脈時,則可能出現胸痛不適,易導致心臟病發。

攝取大量鹽分可能導致腎衰竭和高血壓

6招減鹽小撇步

  1. 少吃加工食品:現代人鹽分的攝取來源多數皆來自加工食品,因此減少食用加工食品,即能減少鹽分的攝取。
  2. 養成閱讀食品成分表的習慣。
  3. 預先規劃每日的飲食內容。
  4. 注意每日鈉攝取量,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的鈉總攝取量為2400毫克(6克的鹽)。
  5. 下廚時,以適量的辛香料,如香料或辣椒取代鹽巴,讓料理維持一定程度的風味,但又不會太鹹。
  6. 外食時,盡量選擇提供以天然食物製成料理的餐廳,而非漢堡、薯條、玉米片等這類的加工食品。
  7. 選擇減鈉或減鹽的日常食品,但在食用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因食品本身減鹽就過量食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鹽」多必失 !天然A卡好 少食用加工或調理食品 看營養標示鈉含量(衛福部)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1&pid=2233#:~:text=%E8%A1%9B%E7%94%9F%E7%BD%B2%E5%BB%BA%E8%AD%B0%EF%BC%8C%E6%88%90%E4%BA%BA%E6%AF%8F,%E6%AF%94%E9%81%8E%E5%8E%BB%E5%90%83%E7%9A%84%E9%B9%B9%EF%BC%81 Accessed Mar 21, 2022

越年輕吃越鹹 漢堡加濃湯鈉含量破千(衛福部)
https://www.mohw.gov.tw/cp-3212-23432-1.html Accessed Mar 21, 2022

Why Do You Crave Salt?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why-do-you-crave-salt/ Accessed Mar 21, 2022

Salt’s effects on your body
http://www.bloodpressureuk.org/microsites/salt/Home/Whysaltisbad/Saltseffects Accessed Mar 21, 2022

How to eat less salt
http://www.bloodpressureuk.org/microsites/salt/Home/Howtoeatlesssalt Accessed Mar 21, 2022

現行版本

2024/08/19

文: Tizianna Hsieh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張如青 更新


相關文章

預防高血壓必知的7大方法:血壓值、BMI定期測替你把關!

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Tizianna Hsieh · 更新日期:2024/08/19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