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曾報導過病人因小傷口感染而引發敗血症(Sepsis),短短數天就不幸過世了。敗血症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疾病,免疫系統為了消滅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應,可能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SIRS),這也成為判斷是否罹患敗血症其中一項因素。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每年美國境內約有170萬個敗血症的病例,造成27萬名病人死亡;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的統計,敗血症佔台灣女性死因的第10名,死亡人數約3千人。
敗血症的原因
許多感染都可能引發敗血症,尤其是免疫功能不全、有病在身者,或是老人等族群,都可能因血液中入侵的細菌,而引發敗血症。除了細菌之外,病毒和黴菌的感染,也可能造成敗血症,只是機率相對較低。
血液遭到細菌感染稱之為菌血症(Bacteremia),如果未經妥善照顧,菌血症可能會惡化成敗血症。此外,若本身就有疾病在接受治療,且使用了抗生素,在二次感染發生後,細菌可能會對抗生素產生抗體,就有更難消滅的風險。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敗血症原因:
- 肺炎(Pneumonia)
- 腹部感染(Abdominal infection)
- 腎臟感染(Kidney infection)
- 泌尿道感染(UTI)
- 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敗血症的 2 類感染症狀
1. 輕微感染
輕微感染也是診斷是否有SIRS症狀的依據,以下為輕微感染的症狀,至少要同時有兩種症狀發作,才較容易確認是敗血症。
2. 嚴重感染
嚴重感染時若血壓過低,還可能引發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的症狀。以下是嚴重感染時的一些症狀:
敗血症的治療及預防
在敗血症發生的初期及早接受治療,可以大幅減低死亡率。以下是2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1. 使用抗生素(Antibiotic)
抗生素是最常被用來避免感染擴大的方式,不過通常為了避免的細菌快速擴散,會選用「大多數」情況下適用的抗生素,而非在了解細菌種類後,才選擇特定的抗生素。若為嚴重感染的情況,可能需要透過大量的靜脈注射(IV)來輸入血液、藥液和營養液。
根據感染情況的不同,假使腎臟遭到感染,需要透過血液透析(俗稱洗腎)來維持腎臟的功能。
2. 切除感染的組織
將感染的部位切除,可避免進一步地擴散。若您因意外造成傷口,請妥善消毒擦藥,避免傷口因缺乏照顧而使細菌有機可乘,倘若您有疑似細菌感染的情況,請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將敗血症的發生機會降到最低,尤其是免疫系統本身就有缺陷的人,更要特別注意,一旦感染敗血症後,很容易因二次感染而一發不可收拾。
敗血症的後遺症
約有5成左右的敗血症患者,戰勝敗血症後,仍有後遺症。因為經歷嚴重感染的症狀,可能會在患者身體各處產生血栓的狀況,血栓會阻擋血液運送氧氣至身體各處的器官,容易引發器官衰竭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