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 病毒不只是造成子宮頸癌的元兇,也會引起頭頸癌、肛門癌和「菜花」等疾病。除了常見的高風險型 HPV16、18型外,台灣人感染52和58型的比例也不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超過九成的子宮頸癌、以及部分頭頸與生殖器癌都與 HPV 有關,因此無論男女,都應重視預防與接種疫苗。
HPV病毒種類
人類乳突病毒(HPV)目前已知超過兩百種型別,主要感染人體外陰、陰道、子宮頸、肛門及口咽等黏膜部位。根據感染後的致病風險,HPV 可分為「高危險型」與「低危險型」。
- 高危險型HPV :HPV第16型和HPV18型是台灣最常見的高致癌型別,約有七成的子宮頸癌是由這兩種型別所引起。感染HPV16也會增加頭頸癌、肛門癌等癌症風險。
- 低風險型HPV:第6型與第11型則是造成「尖型濕疣」(俗稱「菜花」)的主要型別。
雖然大多數HPV感染約有80–90%會在1至2年內自然清除,但「持續感染」高危險型 HPV,就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子宮頸癌前病變(CIN)或引發其他癌症。因此,接種HPV疫苗是預防相關疾病的關鍵。
HPV疫苗3大接種須知
在接種HPV疫苗前,應注意以下3個接種須知:
1. HPV疫苗接種建議性別與年齡
所有介於9~45歲的男女都可以接種HPV疫苗來預防菜花,以及由HPV所引發的癌症。
不過建議愈早接種HPV疫苗預防的效果愈好,在發生性行為之前施打的保護力最高。
HPV可藉由皮膚的接觸來傳播,從嘴巴、手指、手掌、生殖器都可以發現其蹤跡。也就是說,任何形式的性行為(包含觸摸)都能傳染HPV。(延伸閱讀:口交不只會得菜花!持續感染HPV癌症風險大增)
2. 有過性行為或感染過HPV仍可施打
即便已經有過性行為,或曾感染某一型HPV病毒,仍建議接種HPV疫苗。
- 疫苗能幫助身體建立對「其他型別」HPV的防護力,降低再感染不同型病毒的機會。
- 不過要特別注意,HPV疫苗無法治療已存在的感染或病變,疫苗的作用是預防而非治療。
簡單來說,即使曾經感染過,也別因此放棄打疫苗,因為接種後仍能提供額外保護。
3. 打過HPV疫苗也要定期抹片檢查
HPV疫苗能預防多種病毒型別,大幅降低罹患子宮頸癌風險,但保護力並非百分之百;建議女性從21歲開始,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和HPV病毒篩檢,同時維持安全性行為,才能達到最完整的防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2025年起,放寬子宮頸癌篩檢補助項目與對象,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與HPV檢測;根據癌症基金會,若搭配HPV檢測,「一抹二篩」精準度可達九成以上。因此,女性除了打疫苗外,也要記得定期檢查,才能更全面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HPV相關疾病。
| 公費篩檢項目 | 補助資格 |
| 子宮頸抹片檢查 (傳統) | 25-29歲女性,3年一次 30歲以上女性,1年一次 |
| 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 | 35歲、45歲及65歲女性,當年一次 |
HPV疫苗公費對象
為預防 HPV 相關疾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並於 114 年起擴大至男生;113年後入學的國中生,不論男女,皆可公費接種兩劑九價 HPV 疫苗。
HPV疫苗的副作用
施打HPV疫苗的副作用
HPV疫苗的疑慮
日本過去曾因少數人接種HPV疫苗後的嚴重副作用,而採行「不鼓勵」接種政策長達8年,但日本於2022年已重新鼓勵接種。台灣雖也有零星不良反應通報,但衛福部HPV專欄也指出,經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安全委員會(GACVS)評估結果顯示,HPV 疫苗與嚴重不良反應無明確關聯,整體安全性高且預防效果確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