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肌肉痠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常見的原因大多是過度勞動、運動引發的延遲性肌肉痠痛或肌肉拉傷,不過發燒或疾病也可能造成肌肉痠痛。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肌肉痠痛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2025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鈣片為補鈣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但市面上鈣片品牌、種類繁多,究竟該怎麼選才能找到適合的鈣片?《Hello醫師》為您說明補鈣保健食品有哪些、鈣片推薦怎麼挑、不同種鈣片的含量與吸收率,並推薦15大鈣片品牌,幫助您找出最佳的補鈣選擇! 段落傳送門 15款鈣片推薦產品詳細介紹(價格、鈣片種類、含量、劑型、份量) 鈣片是什麼?推薦什麼人吃? 鈣片為鈣補充劑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補鈣保健食品。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成年國人有9成以上鈣質攝取不足,13~18歲國中及高中生則近100%,6歲以下幼兒的鈣攝取不足率也有6成。 鈣質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若攝取不足,不分族群或年齡都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任何族群都須注重鈣的攝取。 補鈣保健食品有哪些?鈣片推薦怎麼挑? 依據劑型與使用方式,補鈣保健食品可分為下列6種;多數時候,鈣片也泛指鈣膠囊、鈣粉等其他吞服劑型的補鈣保健食品。 鈣片 鈣膠囊 鈣咀嚼錠 鈣粉 鈣水 含鈣飲品,例如鈣乳、高鈣奶粉、 鈣離子是維持骨骼健康所需的元素,服用鈣片主是為了攝取鈣離子。依據成分,鈣片可分為6種,每種鈣片的鈣離子含量不同(簡稱鈣含量),身體吸收率也不一樣,以下說明各類鈣片的成份來源、鈣含量、吸收率及優缺點: 碳酸鈣 檸檬酸鈣 海藻鈣 胺基酸螫合鈣 葡萄糖酸鈣 乳酸鈣 碳酸鈣 為最常見的鈣片類型,優點是價格平實、容易購買,缺點是需胃酸的作用,才能分離鈣離子,而且分離後,易在腸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脹氣。 鈣片成分:貝殼或動物骨萃取 鈣含量:40% 吸收率:27% 鈣片什麼時候吃: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檸檬酸鈣 為碳酸鈣的改良型,由碳酸鈣和檸檬酸結合而成,因成分有檸檬酸,所以無需透過胃酸吸收,飯前飯後皆可食用,缺點是鈣含量偏低。 鈣片成分:碳酸鈣、檸檬酸 鈣含量:21% 吸收率:35% 鈣片什麼時候吃:空腹、隨餐或飯前飯後皆可 海藻鈣 海藻鈣是近年興起的鈣片種類,原料取自紅藻,屬於植物性來源,適合素食者,並含有鎂、鋅等藻類常見的微量元素。 海藻鈣具有蜂窩多孔狀結構,吸收率較高,但價格通常也較高,而且海藻鈣也是碳酸鈣的一種,容易造成脹氣。 鈣片成分:海藻 鈣含量:32% 吸收率:39% 鈣片什麼時候吃: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胺基酸螫合鈣 由胺基酸與鈣組合而成,雖然鈣含量較低,僅15~18%,但吸收率很高,最高達80%,補足了含量低的缺點。 鈣片成分:胺基酸、鈣 鈣含量:15~18% 吸收率:80% 鈣片什麼時候吃:空腹、隨餐或飯前飯後皆可 葡萄糖酸鈣 國內鈣片產品較少;經常作為臨床藥物,治療鈣不足所引起的相關症狀,例如手足搐搦、膽囊及輸尿管絞痛、枯草熱或蕁麻疹等。 鈣片成分:碳酸鈣、葡萄糖酸 鈣含量:9% 吸收率:27% 鈣片什麼時候吃:由於含有碳酸鈣,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乳酸鈣 乳酸鈣是由碳酸鈣和乳酸結合而成,經常作為食品添加劑,幫助穩定、增稠或固化食品,在台灣相關的鈣片產品較少;此外,乳酸鈣雖含有乳酸,但並不含乳糖,有乳糖不耐症者也可食用。 鈣片成分:碳酸鈣、乳酸 鈣含量:13% 吸收率:29% 鈣片什麼時候吃:由於含有碳酸鈣,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建議隨餐或飯前飯後服用 鈣片是否可素食,請依產品的實際標示為主,因為部分鈣片產品可能會添加出自於動物來源的其他營養素。 鈣片推薦什麼時候吃?早上吃還是晚上吃? 服用鈣片有許多注意事項,而且不同種類的鈣片,服用時機也不一樣,《Hello醫師》統整出4大規則,幫助您掌握鈣片的服用時機,有效提高吸收率: 成分有碳酸鈣,飯前飯後或隨餐吃:碳酸鈣、海藻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鈣片,成分都含有碳酸鈣,需搭配胃酸提高吸收率。 分次攝取吸收率更高:小腸對鈣質的吸收力有限,將一日所需的鈣質分次攝取,吸收率比單次攝取好,例如若欲透過鈣片補充500毫克的鈣,可分成2次攝取,每次攝取250毫克的鈣。 單次攝取不超過500毫克:500毫克為小腸可吸收的最大值,超過500毫克,吸收率會大幅下降。 建議選擇含有維生素D的鈣片:維生素D可幫助小腸吸收鈣質,增加骨吸收;若選購的鈣片沒有維生素D,可與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維生素D保健品一同服用。 鈣的每日推薦攝取量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11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各年齡層的每日鈣質攝取量如下: 4~6歲:600毫克 7~9歲:800毫克 10~12歲:1000毫克 13~18歲:1200毫克 19歲以上成人、銀髮族:1000毫克 鈣片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服用鈣片時,請不要與下列食物或保健食品一同服用,避免降低吸收率: 高纖食物:膳食纖維所含有的植酸,會影響鈣質吸收。 高草酸食物:草酸也會與鈣質等礦物質結合,進而影響吸收;常見的高草酸食物包含菠菜、莧菜、芹菜、杏仁、榛果及花生等。 鐵劑:鈣與鐵都屬於二價礦物質,在身體的吸收路徑相同,同時服用會彼此競爭 含咖啡因飲料:咖啡、茶等飲品都含有草酸,不利於鈣質吸收。 酒精:酒精不僅會影響胰臟對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也會抑制肝臟活化維生素D,降低鈣質吸收率。 高磷、高鈉食物:磷會與鈣結合,加速鈣質排出,鈣則會提高尿鈣的排出量,建議少吃零食、蜜餞、泡麵、香腸、火腿、可樂汽水等高磷高鈉的加工食物。 提醒您,上述衛教訊息與產品功效無涉,選購及使用前請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鈣片推薦品牌:15款 大研生醫 綜合鈣+D3 […]

看更多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相關文章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不可不知!坐骨神經痛的2項小知識

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一種脊髓問題,會影響到您下肢的神經根部,而引發疼痛,不過只要透過有效的治療,那麼您的症狀就會改善。大部分的人,一生中都有可能經歷過一次這樣的痛。因此,認識一個屢見不鮮的疾病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當您有一天有可能會遇到的時候,預防就是最好的治療,因此,下列幫您整理了這個常見疾病您不可不知道的 2 項知識。 1. 坐骨神經痛並非基因所引起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您的下背出了問題,像是脊髓退化或受傷,而並非基因的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就會引發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是位處脊髓內兩個骨頭之間的盤,若外部破裂,會導致內部柔軟的部分,突出到堅硬的外部,這樣子話就會對神經產生壓迫、引起疼痛。坐骨神經痛是屬於個人的疾病,並不會遺傳。因此,若您的家人有坐骨神經痛,您也不一定會罹患本疾病。 2. 引發坐骨神經痛的5種症狀 很多人以為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籠統的疾病名稱,而非專門的病症。但是事實上,坐骨神經痛不只是個名詞,還是一種疼痛的症狀。坐骨神經痛這種疾病,是其他脊髓部位,如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而引發背部、往下到腿部、腳與腳趾頭的疼痛感。坐骨神經痛的診斷,著重於引發疼痛的原因,若治療好這個原因,那麼您的疼痛的情形就會獲得改善。最常見的5種原因包括: 腰椎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umbar slipped disc):若外部破裂,導致內部柔軟的部分突出到堅硬的外部,就可能對附近的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 椎間盤退化:椎間盤老化後就會變得脆弱,這樣子會產生過度的運動,進而刺激神經並引發疼痛。 狹部脊椎滑脫症(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其中一個脊椎盤向前滑落到下方的脊椎盤,而影響神經的根部,進而引發疼痛。 腰椎管狹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脊髓的管道變得狹窄,影響到脊髓。 其他病因:以上幾點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病因。然而,還有其他比較不常見的原因,像是脊髓感染,或是會影響到脊髓的脊髓腫瘤,都有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痛。


肌肉痠痛/骨頭疼痛

久站腳酸痛怎麼辦?選對鞋子消除小腿酸痛,舒緩3方法一次看

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站著或走動,各種行動都需靠雙腿的支撐。人在走路時,每踏一步,腳所承受的總重量是體重的1.5倍,因此穿著舒適的鞋子非常重要。若穿著不合適的鞋長時間站立或走動,除了可能腳痛之外,腳踝、膝蓋、臀部和背部也會感覺不適。 如何挑選適合的鞋? 一般而言,造成足部不適都是因為鞋型不符腳型,以及鞋跟過高的緣故。若穿著尺寸不合的鞋子易導致腳畸形,甚至足底筋膜炎、拇指外翻、長雞眼和繭等。根據研究,若因工作需要久站,最佳的腳跟高度並非完全平底,而是大約比鞋尖高0.6公分,最高至5公分。 此外,挑選能提供足弓支撐的鞋墊是很重要的,它可幫助減少足部的疼痛。為此,足外科醫生建議買鞋最好在晚上,因為腳會比較腫大,而購買尺寸稍微大一點的鞋,可幫助腳適應足弓支撐的鞋墊或是矯正器。 特殊腳型的選鞋要點 對正常腳型者而言,挑選低跟、薄且柔軟的鞋,通常較舒適與理想。但有扁平足和高足弓的人,通常雙腳容易感到疲累,需要慎選鞋款與鞋墊。對扁平足的人來說,不適合穿夾腳拖等平底鞋。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影響,足弓塌陷而使足板變平,需要有足弓支撐功能的鞋墊。 而高足弓的人多半因為先天內側足弓過高,使身體重心落在足部外側,因此鞋墊需要具吸震能力,減少腳部受到衝擊的機會。這兩類的人在選購支撐足弓的鞋子或鞋墊時,建議多多試穿或找專業人員訂做,因為足弓支撐的弧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好。 請經常更換穿著的鞋款 長時間穿高跟鞋除了導致前腳疼痛,還可能導致骨盆前傾、下背部疼痛。若因工作不得已需要穿高跟鞋,請在休息時將高跟鞋換下改穿低跟鞋,如此可防止足部肌肉和關節過度使用。此外,即使平常不穿高跟鞋也建議定期換鞋穿。若每天穿同雙鞋,可能在無形中使腳長期受到同種壓力而造成傷害。 如何改善久站的不適? 伸展:整天站立或走路會使肌肉僵硬和疼痛,建議每小時盡可能地伸展,放鬆並拉長肌肉。可偶爾踮腳尖或利用樓梯與台階,將腳尖踩上台階邊緣,稍微將腳跟踩低,伸展後腳踝至小腿肌。若辦公室不易找到台階,也可直接將腳跟觸地,腳掌整個垂直地向上翹,與地面愈垂直愈能感覺到腳踝與小腿肌肉被拉扯,這動作不管是站著或坐著都能做。 冰敷:若您沒有心血管疾病,不妨在脫完鞋後,馬上試試裝桶冰水將腳泡在水中,可舒緩長時間站立產生的腫脹和發炎現象。 按摩:溫和按摩足弓和腿部可以放鬆肌肉,幫助腳復原得更快。 抬腳:將雙腳抬高至牆上或墊高的枕頭上,有助於減少腿部的腫脹。 如果感覺雙腳持續疼痛或情況惡化,或甚至有麻麻的、刺痛感等現象發生,請盡速找專業醫師檢查。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