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動脈瘤

中風是一種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因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大腦組織得不到足夠血液而缺氧受損,主要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兩種,皆需立即送醫進行治療。

基礎知識

中風/動脈瘤

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一般人經歷頭暈時,時常會認為那是正常的,但您知道這種感覺有可能是中風(Stroke)的徵兆與警訊喔,不妨一起了解反映中風高風險的頭暈有哪幾種。 頭暈可能是中風警訊 許多研究顯示,頭暈的人有更高的機率發生中風;頭暈是一種輕微的病癥,大部分的病因也都很輕,但卻可能是潛在疾病的徵兆,頭暈有四種類型,包含如下: 眩暈(Vertigo):雖然沒有動卻覺得有在動。例如覺得自己或周遭環境在旋轉,一般在停止原地旋轉後,可能會感到暫時性的眩暈,但是非此情況下也感到眩暈,可能是內耳的平衡系統有問題的徵兆。 頭昏眼花:感覺快暈倒了,蹲下突然站起時,可能就有這類感覺。 失衡症候群(Disequilibrium):快要跌倒的感覺。 焦慮:您可能覺得害怕、擔心、憂鬱。 頭暈可能是大腦血液量不足的警訊,有時候血管膨脹或擴張會覺得頭昏眼花。有些情況是小中風(Mini Stroke),流至腦部的血液短時間被阻擋了,這是未來可能中風的警訊,而也有可能是缺血性中風,表示攜帶血液的動脈堵住了。 確診中風的測驗 雖然頭暈是中風的警訊,但是,僅以是否有頭暈以及嘔吐、麻木、虛弱、走路及語言困難等症狀,就確診病患有沒有中風絕非容易的事。就診時,醫師會詢問家族疾病史和醫療史、您的症狀和正在使用的藥物,接著,他們會確認血壓,並輔助器具來確認、聆聽心臟的狀況,適時會建議做幾項血檢來分析血液成分,也可能搭配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掃描等腦部掃描,提供腦部影像細節。 頭暈的其他原因 如上所述,突然的頭暈可能表示中風的風險增加。然而不只中風造成頭暈,其他病症也可能導致這類感受。 一般感冒、下痢或耳朵感染的感染狀況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 丹迪沃克綜合症(Dandy’s syndrome) 例如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等關節炎(Arthritis) 例如糖尿病等疾病 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s) 因此,若發生突然且嚴重的頭暈現象,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很重要,專業人士能提供意見,幫助預防中風,或至少預防上述嚴重病情。

看更多 中風/動脈瘤 相關文章

中風/動脈瘤

搶救中風黃金時間!醫師靠9方法診斷

中風(Stroke)屬於緊急狀況,一旦送醫,醫師們會立刻診斷病情,並在黃金搶救時間內,迅速採取治療措施,為的是盡可能地降低中風的後遺症及併發症的風險。而醫師除了有專業的知識之外,診斷中風的工具也十分多樣,以下9項就是醫師診斷中風最常用的方法與儀器。 1. 了解病史並檢查身體狀況 醫師會需要知道您的症狀、中風發生時間,以及您或家人已經採取的措施。如果您還醒著,醫師會先嘗試和您溝通,如果您已經無法應對回話,那麼醫師則會詢問陪伴就醫的家人或朋友。醫師的問題主要是要了解,引發您中風的原因,如是否有高血壓(Hypertension)、 心臟病(Heart disease)、抽菸,您的病史與家族心臟病史或中風史。除此之外,醫師也必須知道您正在服用什麼樣的藥物。 醫師還會檢查您的身體狀況,包括測量血壓、意識狀態、平衡程度、四肢協調能力,以及檢查您是否出現臉部、手腳麻痺狀況、行走或說話困難、視力等方面的改變。醫師也會檢查您動脈的血流情況,並檢查心臟病及心血管循環狀況。 2. 驗血和血液檢查 醫師會替您抽血做血液檢查,您的驗血報告會標示出您血液凝結速率、血小板數量、血糖值、血中化學物質的平衡狀況或您是否受到疾病感染。其中,因為低血糖患者會出現和中風相似的症狀,而血小板數量異常則可能是腦部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徵兆。 3. 頸動脈超音波 頸動脈超音波(Carotid Ultrasound)是利用超音波來建立頸動脈內部結構影像的無痛檢查,頸動脈超音波的影像可以顯示出頸動脈血管壁斑塊堆積及阻塞情形。 4. 心臟超音波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m)是利用超音波來創造詳細心臟影像的檢查方式,不具侵入性且無痛,它可以測量出心臟的大小、外形及工作效率。並且可以檢查出,您的中風原因是不是因為血栓流到腦部所造成。在檢查過程中,醫師會將一條帶有特殊裝置的細導管經由您的喉嚨向下延伸到食道,約莫在您的心臟後方,心臟超音波可清晰呈現出心臟影像。 5.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原理在於不同的細胞組織會因應脈衝而發出不同的頻率,相應的共振訊號會被記錄下來交構成核磁共振造影,顯示大腦結構的詳細影像圖,它可以讓醫師知道,您的腦組織因中風而產生的變化。磁振造影 MRI 提供的影像圖會比電腦斷層 CT 掃描更為詳細清晰。 6. 頭部電腦斷層檢查 頭部電腦斷層檢查(Brain computed tomography, Brain CT scan)可以提供腦部的詳細影像,如腦部的腫瘤、出血狀況、腦部受損範圍或其他各種情況,這是一種結合X光與電腦科技的無痛診斷工具。若您入院後需要做此項檢查,當您入院後,醫師隨可以將您送去做電腦斷層掃描,並且立即顯示出您的中風程度。 7. 腦血管造影 腦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m)是醫師利用細軟的導管,經過動脈延伸到適當的部位,注入顯影劑使腦血管顯影,並透過影像來了解腦血管及血流的狀況。 8. 磁振血管造影 磁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可以顯示腦部血管的各種不同的角度,這可以使醫師不用侵入人體,即可獲得關於大腦血栓及血流的影像。 9.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造影 在臨床上經常以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來檢查動脈血管。患者會在注射顯影劑之後進行快速的掃描,而醫師可以得到清晰的動脈顯影,並找出血管或血流異常部位。


中風/動脈瘤

小孩中風多突發!留意症狀發作快送醫

中風(Stroke)不分性別與年齡,不管您現在是古稀之年,還是正嗷嗷待哺,中風的風險都存在我們的身旁!而小孩中風則屬於較嚴重的狀況,因此,深入了解中風的照護和復健,都能讓您的小孩更有機會脫離危險期。 如何判斷小孩是否中風? 兒童中風通常都是立即性的,請多留意您的小朋友的身體狀況,若擔心您的孩子是否罹患中風,請注意他有沒有出現下列症狀。而且,若您的孩子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鐮刀型貧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血管相關疾病,罹患中風的機率則更高,可能出現的症狀有以下5種: 突發性嗜睡 (Sudden drowsiness) 突發性視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Blurred vision)、複視(Double vision)、失明(Loss of vision)。 突發性說話困難:口齒不清。 突發性走路困難或失去平衡感。 突發性身體一側出現麻木感。 如何治療兒童中風? 若發現孩子有中風的症狀,請立即尋求小兒科醫師或神經科醫師協助,並讓孩子立即接受治療,以降低中風相關併發症的風險。下列3項為兒童中風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醫師可能會開阿斯匹靈(Aspirin)、特殊的維生素或其他藥物給您的孩子,為的是要防止血液太濁造成阻塞。若孩子罹患鐮刀型貧血症,那麼可能必須服用羥基脲(Hydroxyurea)並接受輸血治療。 介入性神經放射線治療(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若兒童的大腦內血管出現異常,如血管壁太脆弱,可能會破裂,就可以使用此種治療方式。醫師會將導管插入有問題的血管,促進血液流動,避免堵塞。 手術:在某些情況下,若腦部血管壓力過大,醫師則會建議動腦部手術。 兒童中風手術後的恢復期 手術結束後,復健對於中風的患者非常重要。您可以配合醫護團隊為您的孩子設計適合他的復健計畫。因為您的孩子可能會有表達、視覺、語言、走路等障礙,而心理狀態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遵照醫師為您孩子,專門設計的的復健計畫是非常重要的。 兒童的恢復能力通常比成人好。因此正確的診斷、治療和復健計畫都有助於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兒童中風和成人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也會需要特殊的照護和復健才能回歸正常生活。若發現孩子有中風的跡象,請立即撥打119並馬上接受治療。


中風/動脈瘤

5種傲人新科技~中風後復健免煩惱

對大多數的中風(Stroke)患者來說,復原之路並不像唸教科書一樣那麼簡單,因為要想將身體狀況恢復到中風之前的狀態,或是完全地恢復健康,其實是一條非常有挑戰性,而且漫長的一條路。幸好現代醫學科技發達,可以提供給您的支援及幫助也較多元,而這些新科技,不但能夠刺激患者的學習能力,活化具有可塑性的神經,甚至幫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下列5種新科技,能確實地協助您在艱難的中風復健之路上,不再那麼辛苦。 1. 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是中風後復健的得力助手,也是許多患者依靠及復健治療師常依賴的工具。舉例來說,平板電腦可以儲存復健治療師經常使用的圖卡和字卡,可以儲存音樂和影片,方便患者在家或任何場所進行自我復健。 2. 行動應用程式(App) 每一位患者的復原時間都不同,這時候應用程式的使用,不但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一臂之力,更可以提供例如:追蹤就醫、服藥、語言治療或腦部訓練等功能。根據美國著名的復健應用程式持續療法(Constant Therapy)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中風後持續接受各類醫療刺激的患者恢復得更快更好。 然而,許多患者仍因為經常面臨各式的就醫困難,阻礙患者到醫院接受復健。這時,應用程式就可以用來訓練患者語言溝通、專注、記憶及認知能力,甚至也有應用程式可訓練活動力、肢體行動準確度和處理日常事務的速度。 3. 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科學家已經證實,神經可塑性能夠讓健康的腦組織與人體肌肉,藉由新的神經迴路重新建立連結,這樣子的連結能夠提供大腦及神經,重新適應發病後的生活能力。重塑的過程或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復建,甚至要經年累月地反覆訓練才能達成。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中風後的1~3個月屬於早期恢復期,沒受到影響的健康腦組織會特別活躍,積極地建立新聯繫。不過,這段時間也是患者面臨身心體力最嚴峻考驗的時刻,因此經常會錯失復原的黃金機會。 4. 外骨骼復健機器人(Robotic exoskeletons,又稱動力外骨骼) 對多數中風患者而言,想要回到生病前的活動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外骨骼復健機器人便成為目前科技中,最新的復健工具之一。藉由穿戴在身上的機器人外骨骼,患者可以恢復某種程度的活動力,這項發明不僅幫助了患者本身,更可以減輕復健治療師的負擔,減輕復健治療師需要徒手搬動或移動患者肢體的辛勞。 5. 遠距復健 中風患者不只有面對肢體運動困難的挑戰,更有面臨回歸日常生活或社交環境的不適感。因此,遠距復健可以利用3C設備,將患者放置於虛擬實境般的3D場景中,讓患者提前模擬路徑、感受氣氛、熟悉並融入環境。就像玩遊戲一樣,虛擬的世界,能夠給予患者現實的感受,並且有較輕鬆回歸生活的機會。


中風/動脈瘤

中風後遺症別煩!親友牢記4點助康復

中風病人即使痊癒後,還是可能在身心靈留下後遺症,不管是病人本身或是家人,都會因為後遺症而受到影響。中風病人痊癒後,根據先前中風的嚴重性、腦部缺血時間長短、腦部受損位置等不同病情,病人可能會出現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後遺症。以下為中風的相關後遺症,一一為您說明: 行動困難:中風病人初癒後,會覺得虛弱,肌肉活動不順暢,感覺無法控制臉部或手臂等肌肉,身體甚至出現一側癱瘓。 說話困難或吞嚥困難:中風會導致口腔和喉嚨等特定部位的肌肉失去控制,造成病人咬字不清,或無法正常吞嚥和進食。除此之外,病人可能產生語言障礙,包括閱讀、理解,或者書寫上程度不等的問題。 記憶受損,思考能力變弱:中風可能損害腦部某些控制思考、記憶和學習的區域,病人可能因此喪失記憶力和思考困難,也可能失去做決定、做計劃、判斷力、學習力、理解抽象概念,以及從事較複雜心理活動等能力。 情緒低落:因為中風可能導致病人行動不便,無法像過去一樣正常活動,也許病人會認為自己是累贅,造成親友的麻煩,而病人的情緒包袱,則可能衍生成人際關係上的潛在危機。 疼痛感:由於中風是腦部出問題,後續病人仍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其他感官上的變化。 病人中風初癒後,親友怎麼協助? 中風病人初癒後,自理生活總是備受艱辛,因此,關於病人的生活調適,還得屋簷下的一家人彼此努力,一同面對問題,親友除了要處理病人的行動不動或身體不適,針對心理上的問題,也得關心著墨。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初次面對中風後的病人,不知道該怎麼做,親友不是當事人,也較難感同身受,無法體會病人的壓力和焦慮,因此,可以參考以下整理的4點建議,希望能讓親友的協助更順利。 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醫療專業人士,諸如:醫師、護士、心理諮商師、語言治療師等,都是病人和親友能多諮詢的對象,平時建議參與中風病人的復健療程,也能同時幫助親友調適心情。 參加互助會:親友可以透過網路尋找中風病友的互助會,或者一些民間組織,例如: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能認識中風病友和親友,還會認識更多醫護人員,透過資訊的交流與傳遞,有機會討論中風的相關問題,並獲得有用的建議。 共同參與復健療程:親友對於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重要,建議親友也能陪伴病人一起參加復健,並透過醫師的指示,在病人復健時,給予協助和支持,彼此扶持之下,一切的困難處理起來就會輕鬆許多。 別忘了照顧好自己: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無法照顧病人,因此,親友也記得維持健康生活:規律飲食、多做運動,並且睡眠品質要好,這麼一來才有體力繼續奮戰,幫病人準備三餐、協助病人復健,以及任何事務。 若有家人中風,整個家庭可能陷入一片混亂,但生活還是得過,因此,隨時調適好心情,繼續向前邁進。希望閱讀完本篇文章之後,能讓親友們有所收穫。


中風/動脈瘤

中風後3種頭痛~醫師5方法助緩解

病人中風(Stroke)過後,可能會出現輕重程度不等的身體症狀,而頭痛可能就是一例,也許因為有中風的經歷,頭痛不禁令人提心吊膽,究竟中風後為何會頭痛?而遇上頭痛發作,又該怎麼辦呢?以下我們會分享更多關於此類的資訊,供讀者們參考。 為什麼中風後會頭痛? 病人中風或大腦血流改變,均會造成大腦腫脹和腦部受損,進而導致頭痛,若因為腦出血,而導致中風的病人,則更容易產生頭痛的症狀。其中,中風後頭痛可分為下列3種狀況: 服用藥物:若服用過多止痛藥,就有可能會造成頭痛。另外,服用中風藥物也可能造成頭痛,包括稀釋血液或降血壓等用途的藥物。 緊張型頭痛 (Tension Headaches):緊張型頭痛十分常見,會持續發作於頭部兩側,通常此類頭痛比較容易舒緩。 偏頭痛:偏頭痛發作時,病人會感到劇烈頭痛,通常還伴隨噁心和疲倦感,醫師則會開較強效的處方藥來治療偏頭痛。. 中風後頭痛該怎麼辦? 若中風後出現頭痛的症狀,請告知醫師,讓醫師進一步確認頭痛是不是因為中風所引起的,還是存在其他重大疾病所致,以便後續更確切的治療。所以,一般而言,頭痛不用太擔心,因為醫師會釐清頭痛的原因,根據不同種類的頭痛,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請參考以下常見的治療方式: 開立處方藥:能幫助舒緩疼痛與發炎。 多休息:好好躺在舒服的床上,別想太多, 讓大腦充分休息。 配合醫師設計的療程:醫師會針對情況不同的病人,有不同做法,因此請信任醫師,配合療程。 健康飲食 : 多攝取蔬菜水果 戒除壞習慣:例如:抽菸或飲酒過量。 通常中風後出現頭痛,多能有效改善,因此,別太過擔心,盡早諮詢醫師,便能盡快緩解頭痛。


中風/動脈瘤

預防中風~新型心臟監測器可測徵兆

中風(Stroke)是致命的緊急狀況,即使能夠倖存,嚴重的併發症也會影響生活。因此找出預防中風的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將介紹一個有助於擊退中風的新方法:心臟監測儀。 不正常的心律會引發中風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資料,第一次發生中風的患者,其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有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當左心上方腔室(心房)發生不正常的快速跳動時,就是心房顫動,心臟收縮比正常收縮弱,如此會導致血液凝結,可能形成血栓(血塊),只要有一枚血塊進入腦部,便會引發中風,因此有心房顫動的人,有較高的機會發生中風。 有些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並不會出現症狀,有些人會有胸悶、心臟上方不規律的顫動,以及頭昏眼花、暈倒、頭暈、疲累、虛弱或呼吸短促的現象。高血壓(Hypertension)、壓力、心臟病(Heart disease)、肺炎(Pneumonia)、甲狀腺機能亢進(Excessive thyroid hormone)、酒精濫用或吸菸,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會。 什麼是心臟監測器? 心臟監測器是一種用來記錄心臟節律的特殊儀器,是在心臟位置的皮膚上貼傳導貼片,這些貼片會以電線連接到攜帶式的記錄監測器上,監測器可放進口袋中。心臟監測器可在進行一般活動時穿戴,儀器會記錄心臟的電子活動,醫師會要求您在日誌中,記下穿戴此裝置時做了哪些事,以及覺得自己的健康狀況怎麼樣。經過一段時間後,醫師會看日誌,並確認心臟節律是否正常。 心臟監測器有助於監測中風成因 如上所述,心臟節律不正常(心房顫動)的人,有較高的機會發生中風。穿戴心臟監測器,有助於早期發現心房顫動,同時監測的效果更好,因為它會記錄心跳,並確認是否有任何不規則的節律。接著醫師會建議適當的治療,和預防中風的治療方式,能因此減少更多中風、併發症和死亡。 醫師會要求您在從事一般活動時,穿戴心臟監測器24~48小時,然而心房顫動不容易偵測,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偶發狀況,而這些與不正常心臟節律有關的偶發狀況,可能會在您和醫師注意到之前就消失了。因此有研究顯示,一些病人也許需要記錄心跳更長一段時間,才能發現不規律的心跳。 研究發現,一種稱為ICM(全名 Reveal LINQ 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的新型心跳監測器,是植入型的設備,因為能在病人體內幾天的時間,所以更能記錄心律不整。當病人穿戴這個設備時,能記錄所有不正常的徵兆。ICM已通過美國食藥署(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認可。 新型的心臟監測器能察覺部分中風類型,因此有助於減少得到中風這種緊急病症的機率。因此,廣泛使用心臟監測器,能幫助現代醫學更好地控制中風。


中風/動脈瘤

中風後肌肉痙攣~5種方式有效治療

中風(Stroke)患者的康復之路並不輕鬆,或者患者會注意到身體開始變得緊繃僵硬,無法像以往一樣好好活動,上述狀況稱作肌肉痙攣,幸運的是,醫療復健團隊能透過專業,幫助患者解決問題。 1. 運動 運動是治療肌肉痙攣的重要方式。中風後,醫師會建議患者和治療師會面,規劃復健療程,治療師會幫助患者重新學會某些技巧、再次增強身體功能、改善動作範圍,並預防永久性的肌肉萎縮,而患者的運動方式,可以單獨一個人、透過治療師的協助,或搭配特殊儀器,達到良好成效。在某些情況下,治療師會建議冷敷與電療,來幫助肌肉復原得更好。 2. 輔助器具 可以使用支架,讓肌肉維持在正常的位置,而打石膏或小夾板固定,能幫助拉長肌肉,避免收縮。 3. 藥物 藥物在肌肉痙攣治療中,佔有一席之地,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肌肉鬆弛劑,如下列幾種: (1) 倍鬆錠(Baclofen,或稱Lioresal)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倍鬆錠是治療肌肉痙攣最常見的藥物,能減少肌肉痙攣和緊張,緩解疼痛並增加動作範圍。副作用包括:喪失肌肉整合能力、幻覺、肌肉衰弱。 (2) 替扎尼錠(Tizanidine hydrochloride,或稱Zanaflex)影響神經衝動。這類型的藥物能減少肌肉痙攣,但是效果不長。副作用包括:嗜睡、口乾舌燥以及低血壓。 (3) 丹曲林(Dantrolene sodium,或稱Dantrium)。這類型的藥物用在阻擋引起肌肉收縮的訊號上,副作用包括:虛弱、噁心、嘔吐、憂鬱症以及下痢(拉肚子)。 (4) 其他例如丹祈屏(Diazepam,或稱Valium)或氯硝西泮類藥物(Clonazepam,或Klonopin)等其他藥物。 在很多情況下,醫師會要求您搭配使用幾種藥物。 注射神經阻絕劑,有助於肌肉痙攣,一般認為注射比口服藥更有效且安全。有兩種肌肉痙攣的注射針劑,包含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或稱 Botox)和苯酚(Phenol)。 (1) 肉毒桿菌藉由阻擋導致肌肉緊繃的化學物質來作用,可能會需要注射不只一次,效果並不會永久存在。肉毒桿菌的副作用包括:虛弱、吞嚥困難和注射處疼痛。 (2) 苯酚效果也許比肉毒桿菌長,常見的副作用包含:疼痛、灼熱感、刺痛、腫脹。 4. 外科手術 若經歷嚴重肌肉痙攣,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手術過程中,若上肢有問題,醫師會鬆開手部的二頭肌或三頭肌肌腱;若走路有問題,則會拉長病患的大腿後側肌群或腳趾的屈肌。 5. 居家療養 要把自己小心地照顧好,這裡還有一些您可以用來預防肌肉痙攣惡化的事: (1) 不要穿太緊的衣服。 (2) 壓力管理。 (3) 改變姿勢,直到找到舒服的姿勢為止。 (4) 睡眠充足,避免疲勞。 (5) 調整室內溫度,直到找到舒服的溫度為止,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 肌肉痙攣是中風引起的常見症狀,雖然會限制您的運動,但是能用復健療程、藥物甚至外科手術,來幫助您重新獲得身體功能,並改善活動的範圍。


中風/動脈瘤

中風6大後遺症!癱瘓、失語、認知障礙,復健照顧不可馬虎

中風的危險性眾所皆知,需要立即照顧與復健,但是您知道除了導致死亡和癱瘓,中風還會怎麼影響健康嗎? 這篇文章會帶您一起了解。 1. 癱瘓 癱瘓或肌肉無法運動是最常見的中風後殘障之一,通常會發生在身體其中一邊,影響臉部、一隻手、一條腿,或整個半身,這樣的情況稱作偏癱(Hemiplegia),又稱半身不遂,受半身不遂困擾的患者,會覺得穿衣、用餐或走路等日常活動變得困難,而飽受煎熬,另外,若傷及小腦( Cerebellum),可能導致運動失調 (Ataxia),產生走路、平衡和儀態方面的問題。 2. 知覺障礙(Sensory Disturbances) 某些中風患者無法感受到溫度、疼痛或觸碰,甚至無法辨別手上握著的物體, 而部分患者還是能感覺疼痛、麻木、四肢無力,又某身體部位會感覺異常(Paresthesias)等狀況。中風還可能影響控制排尿的能力,造成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讓患者無法意識到需要排尿,或是無法控制膀胱肌肉,衍生便秘和無法控制腸道的情況。 3. 語言障礙 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及中風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資料指出1/4中風患者會經歷語言障礙,傷害腦部的語言中樞,影響溝通能力,若傷及大腦布洛克區(Broca’s area)會導致表達型失語症(Expressive Aphasia),患者可能無法將文字在腦中組成正確流暢的句子,用書寫或口語表達想法;而若傷及大腦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會導致接受型失語症(Receptive Aphasia),可能會無法理解書寫的文字或別人說什麼。 4. 記憶力受損,思考能力變弱 中風可能損害腦部某些控制思考、記憶和學習的區域,患者可能會記憶力喪失和思考困難,也可能喪失做決定、做計劃、判斷力、學習力、理解抽象概念,以及從事較複雜心理活動等能力。 5. 情緒問題 中風患者可能感到焦慮、害怕、傷心、生氣,這些情緒是因為中風,而失去生心理功能的自然反應,然而,患者可能會無法控制情緒,演變成憂鬱症,憂鬱症是中風所引起的情緒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其症狀和徵兆包括體重暴增或暴減、疲勞、易怒或自殺念頭,還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家人負擔。 6. 行為改變 您的問題可能導致行為改變,會變得不擅長社交活動,不想要與他人溝通,包括家人、朋友、同事或生活圈任何人,並且家務和生活起居需要他人幫忙打理;關於患者可能面臨的情感壓力。(延伸閱讀:中風後壓力大~病人與親友的心理調適) 中風會影響腦部並導致病情,若從中風中存活下來,仍然可能需要面臨疼痛、麻木、虛弱、說話、飲食問題等等,因此,預防、照顧和復健至關重要,不可馬虎。


中風/動脈瘤

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出現中風時,會造成腦部血液循環受阻礙,讓腦細胞缺氧或葡萄糖供給不足,造成嚴重殘障、失能,嚴重時恐導致生命上的危險,而高血壓則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絕不容忽視。至於為高血壓為何會引起中風?要如何預防中風與高血壓?眾多的疑問就交給《Hello醫師》一一解釋。 什麼是高血壓?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正常血壓是低於120/80mmHg,意即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若血壓位於120~139/80~89毫米汞柱,則屬於高血壓前期(警示期),如果沒有繼續管控血壓,則衍生成高血壓,若血壓高於140/90mmHg,則建議急需向醫師求助。(延伸閱讀:吃懂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高血壓藥的副作用與用藥須知) 為什麼高血壓會引起中風? 罹患高血壓可能壓迫身體任何部分的血管系統,長期下來會導致血管變得脆弱、破損脆弱,一旦血管變得沒有彈性時,將有機會形成阻塞而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一些研究顯示,罹患高血壓使中風的風險提高4~6倍,有時高血壓可能導致大動脈硬化,間接造成腦部微小血管阻塞,嚴重後果即是血管腫脹,甚至破裂。依據研究顯示,中風分為以下2種: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和心臟病類似,只是它發生的部位在腦部,與腦部或通往腦部的血管栓塞有關,由於血栓導致腦部血液循環受阻,缺血性中風多半是由於脂肪或膽固醇阻塞腦部血管導致。(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出血性中風 :高血壓及動脈瘤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肇因,導致腦血管破裂,造成血管損壞,最終致使腦細胞受損。 如何治療中風 血栓終結者─血栓溶劑,亦即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激酶,是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唯一用來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藥物。此外,仍有許多新藥可在中風發生後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腦損。 人常言,預防勝於治療,藉由監控中風發生的風險因素,來預防中風造成的傷害, 而其中最需被嚴格觀察的即是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尤其高血壓的治療是預防中風最有效的方式。(推薦閱讀:中風後遺症別煩!親友牢記4點助康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中風/動脈瘤

做Spa力道別太重~避免中風的3點須知

人們為了美容和放鬆相約做Spa,是相當常見的活動,但是您有沒有想過Spa可能引發中風這類緊急醫療症狀呢?不幸的是,這樣的風險確實存在,然而,您依然可以去做Spa,只要記住以下3點簡單的祕訣,就能幫助降低中風風險。 1. 避免過度伸展頸部 有時候不想在家洗髮,所以去Spa給人服務,可能是洗髮姿勢所致;洗髮時當頸部從水槽邊緣向後折,導致經過頸部血管進入腦的血流變少,這時潛在症狀有嚴重頭暈(Dizziness)、不平衡感或臉部麻木,這對老年人來說尤其危險,因此,盡可能避免過度伸展頸部,如果能搭配頸椎支撐軟墊比較能減輕負擔,隨時調整身體,找到舒服姿勢洗髮。 2. 避免用力壓迫身體 運送血液至腦部的血管可能因臉部按摩,發生損傷或血栓的潛在危機,另外,使用手持電動按摩器,或親手按摩肩頸可能會引起頸部前後,甚至前胸的血管受傷,若有更大的壓迫則可能導致血栓形成,血栓會留至腦部引發中風。 3. 找可靠、技術優質的按摩專業人士 由於頸部容易受傷,一不注意可能導致嚴重就醫問題,若考慮去做spa,要找值得信賴的店家,無論您是要做哪一種按摩:臉、脖子、肩膀按摩、洗頭、 推拿、指壓按摩、整脊等服務,都應該由高品質、受過良好訓練,並且有純熟經驗的專業人士來執行,比較令人放心。若按摩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如上述所說的:疼痛、頭暈、不平衡感及麻木等現象,最好要求停止動作,先調整姿勢再繼續按摩,若覺得身體情況不對勁,應盡速就醫。 總結來說,雖然做Spa有風險,但記得這3項重點,切記找信任的師傅,避開強力按壓,保持身體舒服姿態,就能降低些中風風險喔!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