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或稱鼻瘜肉)是鼻塞、打呼、嗅覺異常等症狀的常見原因之一,但多數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有鼻息肉,往往等到症狀無法忍受而就醫檢查時才會發現。
究竟什麼原因會讓人長出鼻息肉?鼻息肉生成後會出現何種症狀?又可藉由哪些方法治療鼻息肉?《Hello醫師》帶大家一同了解鼻息肉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吧!
鼻息肉是什麼?
當鼻黏膜反覆受刺激,引發黏膜發炎及腫脹,就可能逐漸長出鼻息肉(Nasal Polyp)。鼻息肉是鼻腔內柔軟的贅生物,常見於鼻腔雙側,外觀多呈現蒼白色,好發於30至40多歲成年人;當鼻息肉發炎或受外傷,會因充血由原本的白色轉為紅色。
造成鼻息肉的5大原因
鼻腔內部容易長出鼻息肉,主要是由於以下5種原因,反覆刺激鼻腔黏膜發炎與水腫所致:
與感冒症狀相似!鼻息肉的8大常見症狀
當鼻息肉較小時,通常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在鼻腔黏膜反覆感染之下,息肉就會慢慢增長。以下8種是鼻息肉常見症狀:
- 流鼻水(延伸閱讀: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 鼻涕倒流
- 鼻塞
- 竇性頭痛
- 打呼
- 嗅覺異常或喪失
- 味覺喪失
- 經常流鼻血
鼻息肉引發的症狀與感冒或慢性鼻竇炎相似,若上述症狀持續超過10天,就應及早至耳鼻喉科就醫檢查,確認鼻內是否長出鼻息肉,還是其他疾病所造成。
2方法診斷鼻息肉
醫師除了會先詢問您有無過敏或鼻炎的相關病史外,會再藉由下列2種方式診斷有無鼻息肉:
- 纖維鼻咽喉鏡檢查:透過1支直徑2.9毫米、長度30公分的鼻腔內視鏡,幫助醫師觀察患者鼻腔內是否長了鼻息肉。
- 電腦斷層掃描:利用X光射線穿透鼻腔,取得其內部的影像,以詳細確認鼻息肉的大小與位置,並對於腫脹及發炎的嚴重程度做出評估。
鼻息肉手術該做嗎?治療選項一次看
醫師會視患者鼻腔內的息肉大小,建議接受不同的治療方式。若鼻息肉較小,沒有造成嚴重的症狀,可先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或其他治療鼻炎的藥物,來縮小或消除鼻腔內的息肉。
不過,當鼻息肉變大,造成鼻腔嚴重阻塞,甚至有鼻蓄膿、鼻竇炎等問題時,醫師通常會進一步安排鼻竇內視鏡手術,替患者切除鼻息肉。手術後,病患還需配合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及鼻內食鹽水沖洗鼻腔,維持鼻腔清潔,以降低復發機率;然而,許多鼻息肉病患,在手術後,鼻息肉仍可能復發,因此又反覆接受多次藥物及手術治療。
隨著醫學進步,除了傳統藥物及手術外,新的治療方式如生物製劑,也提供醫師與不想開刀的患者新的選擇;手術可以快速改善鼻腔結構,取出增生息肉,但無法改善造成鼻息肉生長的發炎因素,而生物製劑的作用是針對全身性第2型發炎反應進行精準治療,降低鼻息肉的復發風險。
生物製劑有助術後縮小鼻息肉 逾6成病患有感嗅覺改善
針對全身第2型發炎的患者,過去透過傳統手術方式,只能短暫改善症狀,約35%的患者在手術後半年內,鼻息肉還是會復發,並出現鼻塞及嗅覺喪失等症狀。
透過生物製劑治療第2型發炎的優點之一,就是可透過人體免疫系統,幫助調節發炎反應,減輕鼻竇內的組織腫脹和發炎。
根據研究,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後,除了鼻息肉體積明顯縮小或消失外,患者鼻塞改善程度也達到50%;更特別的是,原本已經喪失嗅覺的病患,部分甚至最快在治療後第3天後就開始改善嗅覺,再次聞到味道;在持治療第24週時有近62%患者嗅覺獲得改善,在52週治療期間,不僅可降低76%全身性類固醇與手術的使用,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預防鼻息肉,先治療鼻部疾病
預防鼻息肉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徹底治療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及各種鼻部疾病,才可避免鼻腔黏膜反覆發炎長出鼻息肉。
平時也應維持家中整潔,避免讓鼻腔吸入外來刺激物,導致鼻竇發炎或腫脹;使用室內加濕器也能有助於維持呼吸道濕潤,促進鼻竇黏液流動,進而防止鼻息肉生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