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6~12 歲兒童期

小孩偷看A片怎麼辦?家長必學應對6招

撞見小孩偷看A片怎麼辦?其實現在網路發達,小朋友想找什麼資訊幾乎都找的到,對於生於網路世代的這一代兒童青少年更是容易,根據 2009 年凱澤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調查,網路上幾乎過半的資訊,都含有情色相關的內容,代表家長不論再怎麼小心,很可能都是防不勝防。關於小孩看過 A 片或過早地接觸這些情色內容,相信不少父母都相當擔心,過早接觸情色內容可能會產生下列五種負面影響,並在最後建議六種簡單的方法應對,提供家長參考。 1. 小學就看過A片 青少年平均接觸 A 片的年齡,男生約為 11 歲、女生 13 歲,不過,這只是平均值,也就是說,許多小孩可能在更早、甚至在青春期前就開始接觸到色情內容,而如今隨著網路的發達,平均年齡也更為下降,因此,家長需要更早教育小孩,否則可能導致小孩對性有錯誤的認知。(推薦閱讀:A片看到無法自拔~8點檢視是否成癮 ) 2. 過早發生性關係 電影和音樂常過度美化酒精、毒品和性愛等行為,如果青少年接觸這些內容,就很容易去嘗試,此外,電影內的情色內容,都會影響青少年對性愛的態度,並可能模仿電影的行為。也有研究顯示,男孩在接觸較露骨的內容後,兩年內發生關係的比率,比起從未接觸過的小孩,高了三倍,另一份調查也指出,愈早接觸情色內容,發生性關係的年齡愈早,並且更傾向發生危險性行為。 3. A片誘導危險性行為 小孩越早接觸A片等情色內容,就越容易發生危險性行為,研究顯示,13 歲前就有過性行為的人,未來較有可能有多重性伴侶、性愛成癮、危險性行為,或是性愛前使用酒精或毒品等情形;詹寧斯布萊恩醫師(Dr. Jennings Bryant)的研究更指出,66% 的男生和 40% 的女生,都表示自己想要嘗試,在網路或媒體上看過的危險親密行為,這相對也增加了未婚懷孕及傳染性病的風險。 4. 模仿A片性暴力內容 有些研究指出,過早、或 14 歲前接觸A片,以及其他較露骨的情色內容,都會增加性暴力的發生率,可能成為受害者或加害者。有些習慣看A片的人,更容易尋求暴力或較變態的內容,包括強暴、虐待等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會模仿這些行為,並產生犯罪。 5. A片導致性愛成癮 並不是每個接觸情色內容的小孩都會有成癮問題,但研究顯示,過早接觸這些內容,跟未來性愛成癮或心理上有很大的影響,根據一份對性愛成癮者的調查,高達90%的男性和77%的女性承認,早期接觸色情片是他們成癮很大的因素之一。 這 6 招幫助小孩建立正確觀念 媒體傳達的內容五花八門,孩子在早期接觸這些情色內容,可能會導致他們對關係或性愛,有錯誤的認知,以下提供給家長幾點建議,以傳達正確觀念給自己的小孩。 限制小孩使用網路的時間 使用軟體過濾色情內容 注意小孩接觸到的內容,如果發現孩子正在看不適當、或情色的內容,要趁這個時候機會教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觀念。 對於關係和性等難以啟齒的話題,要適時和小孩討論,並告訴他們自己的觀念和期待。 父母應維持好榜樣,設立良好的伴侶關係和自我價值,孩子都會看在眼裡。 教導小孩應主動質疑媒體播放內容,或網路內容的正確性和目的,尤其是關於「性」、「關係」和「性別」角色的呈現,父母應和孩子相互討論,幫助小孩建立媒體判讀的能力。 雖然限制小孩接觸情色的方式,效果可能很有限,不過可以傳達給孩子一個概念,有關於情色或關係的問題,應該來找父母或師長,才能獲得較正確的觀念,但也要特別小心,過度權威或一昧地限制他們,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因此,建議父母應保持開放的心胸,了解小孩遲早會接觸性,適當的性教育搭配適時的機會教育,才能同時讓孩子健康成長,並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寶寶 0~1 歲

寶寶長牙會不舒服嗎?了解長牙的症狀、診斷和治療

當爸媽看到寶寶的牙床開始冒出小小白白的牙齒一定很高興,不過長牙時一定會伴隨著不舒服的症狀,家長要怎麼陪伴長牙中的寶寶呢?如果不舒服的話要怎麼緩解呢?本文帶你來了解嬰兒長牙會有什麼症狀,以及如何舒緩長牙的不適。 嬰兒長牙時間 「長牙」是藉由體內分泌荷爾蒙,讓牙齦內的細胞死亡並分離,接著才讓牙齒長出來。 大部分的寶寶在 6~10 個月大時,會先長出下顎的 2 顆門牙,接著於 8~12 個月大時長出上顎 4 顆門牙;9~13 個月大長出下顎兩顆側門牙;12~18 個月大長出 4 顆前臼齒;12~24 個月長出 4 顆犬齒;24~36 個月長出 4 顆後臼齒,通常在 3 歲之前 20 顆乳牙會全部長牙完成。 長牙是寶寶成長和發育的必經之路,然而過程中的疼痛和不適,可能會讓家長感到擔憂,不過家長得放寬心,這些症狀會隨著時間慢慢緩解,不過要是寶寶真的很不舒服,建議立即就醫。 寶寶長牙有什麼症狀? 寶寶長牙時,可能會同時出現很多症狀,狀況因人而異,最常見的就是脾氣不穩定和沒食慾,會有流口水特徵,由於牙齦會痠痛、紅腫,寶寶也會想要咬堅硬的品。 牙醫如何判斷長牙? 通常牙醫和牙醫助理會將寶寶放在桌上,或是讓您將寶寶放在大腿上,並扶著他進行檢查,以下為牙醫及牙助的檢查內容: 評估寶寶的口腔清潔與健康狀況。 教導並示範如何正確清潔。 檢查舌頭、臉頰內側和口腔上方是否有長瘡或凸起物。 評估吃奶嘴和吸大拇指等習慣造成的影響。 長牙後怎麼處理 很多寶寶長牙時可能只會有極輕微或根本沒有症狀,所以也無須處理。但若有出現任何不良症狀,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輕揉牙齦:用乾淨的手指輕柔寶寶的牙齦,可以減緩疼痛。也有許多寶寶覺得咬著冰涼乾淨的物品可以舒緩症狀,如涼感橡皮或塑膠環、涼感乾淨濕絨布,或是吃冰涼的蔬果。 藥物:若寶寶因為長牙在痛,或許可以考慮服用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Paracetamol),請依照寶寶年齡服用適當劑量。 輔助治療:如草藥粉末,但對長牙疼痛是否有幫助還沒有確切的證明。 長牙舒緩凝膠 :市售凝膠通常含有利多卡因(Lidocaine),有麻醉或輕微的殺菌功效。但因為目前並沒有證據指出凝膠對長牙痛有幫助,而且還可能造成傷害,所以專家建議不要使用。 有不少案例是因為寶寶誤食過多的麻醉成分造成嚴重的後果,若真的要選擇凝膠,請務必按照醫師指示來服用,以確保其安全性。 長牙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若寶寶因為出牙痛感到不適,可以下列簡單的方法: 輕柔寶寶的牙齦:用乾淨的手指或是濕紗布,輕柔寶寶的牙齦,用壓力減輕他的不適。 冰涼的東西:冷毛巾、湯匙、涼感橡皮或塑膠環,都可以舒緩疼痛。但請不要用冷凍的東西,因為直接接觸太冰的物體可能會凍傷。 試試看較硬的食物:若寶寶已經開始吃較硬的食物,不妨試試冰涼且去皮的小黃瓜或紅蘿蔔,但一定要多注意他進食的過程,因為有可能會不小心噎到。 口水要擦乾:長牙的過程會導致口水流太多,為了防止過度刺激皮膚,請準備一條方便攜帶的布,輕輕擦乾寶寶的下巴,也可以考慮擦保濕霜,像是水性乳霜或是乳液等。 市售藥品:若寶寶還是不斷哭鬧,乙醯胺酚或是布洛芬可能可以舒緩疼痛。 醫師建議,寶寶還沒有長牙時就要以濕紗布清潔牙齦,讓寶寶熟悉清潔口腔的動作,等到寶寶長第 1 顆牙的時候,請開始用軟毛小牙刷或軟布清潔;大約到 3 歲時,小孩知道如何把水吐掉,就可以用一點含氟牙膏刷牙了。


其他健康問題

了解玻璃娃娃!脆骨病9成是家族遺傳

「玻璃娃娃」也被叫做成骨發育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簡稱OI),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罹患原因是因膠原蛋白(Collagen)出現病變,造成患者出生後骨頭容易斷裂,所以,嚴重者更會損傷脊髓和聽覺,甚至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以下是玻璃娃娃的疾病症狀和形成原因,讓我們一起來關心此病患者。 4種常見成骨發育不全症 由於成骨發育不全病患的骨頭比一般人脆弱,因此普遍稱之為脆骨病(Brittle bone disease),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院(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NHGRI)的資料,估計每2萬人就會有1位玻璃娃娃,目前已證實8種脆骨病類型,其中有4種較為常見。 第一型OI:最常見且輕微的一種,因為小孩的身體還沒有足夠的膠原蛋白,因此造成骨頭易脆,但這不會有骨頭畸形的問題,過了青春期,症狀就會大幅減少了。 第二型OI:屬於嚴重的一種,出生的嬰兒通常會有很短的手、腳、胸、臀部外折,以及軟顱骨,身體也可能出現骨折。因為肺部構造的不完整,嬰兒會有呼吸困難,所以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子宮中就會死。 第三型OI:相較嚴重的一種,多發生在第二型OI嬰兒成長後,不同小孩有不同的狀況,且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常見的情況包括有:頭大、三角形臉、矮個子、脆齒、骨頭畸形、脊椎彎曲、呼吸困難。 第四型OI:可輕微,也可惡化的一種,通常新生嬰兒會有弓形腿(Bowed leg),骨折狀況可能在開始爬或走路才會出現,也可能隨著年紀增長就慢慢改善。 9成病例是家族遺傳 骨頭病變有機會透過父母單方或雙方傳給孩子,對此,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資料顯示,高達85~90%的OI病例都是顯性基因(Dominant gene),意思是父母其中一方或雙方患有脆骨病。此外,即使父母沒有脆骨病,但帶有其基因突變的話,生下的孩子還是會有10~15%的機率會是玻璃娃娃。在較罕見的情況下,儘管家族並無相關基因病史,小孩仍有可能因自發性突變(Spontaneous mutation)而得脆骨病。 如果要知道孩子是否是玻璃娃娃,可以依照專業醫師的建議做檢測,包括像是X光、DNA試驗、血液檢查、尿液檢查、骨骼活組織檢查(Bone biopsy)、超音波等等。父母請留意,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見症狀,其他可觀察情形包含有:脊椎側彎(Scoliosis)、眼睛鞏膜出現或藍或紫的顏色、皮膚容易瘀青,以及軟或無色的牙齒。 保護骨頭不受傷是關鍵 目前來說,成骨發育不全症仍無藥可醫,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骨頭不要受傷,對玻璃娃娃的孩子而言,物理治療和服用藥物是很好的輔助方法,一方面可以強壯骨骼,一方面也能提升肌肉力和呼吸量。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用手術固定骨頭,避免其斷裂。 骨折和骨頭畸形對孩子來說或許會很痛,父母若需要,可以找嬰兒護理專家詢問,同時也要保持孩子的清潔衛生,包含勤打疫苗、流感期間遠離人群。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也許需要開始面對在肢體能力上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他情感上的支持,並幫助他做好體重管理。


親子教育

繼母不好當!4招理解小孩與減緩摩擦

可能是受到很多童話故事的影響,即使繼母沒做錯任何事,孩子還是有很高的機率會抗拒繼母這個角色;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種,根據近期的研究,雙方的衝突可能是來自於忠誠度(Loyalty binds)、前任情結(The Ex Factor)、孩子的忌妒心與憤怒(Jealousy and anger),或父母溺愛的教養方式(Permissive parenting)而產生。因此下列4點要告訴您,如何幫助孩子化解對繼母的複雜情緒, 1. 忠誠度 對有些孩子來說,愛他們的繼母就等像是背叛生母一樣,因此就算從繼母那得到溫暖和愛,也會在孩子心中造成矛盾,這個情形會導致孩子傾向與繼母保持距離;若發生這種狀況,唯有生母或者父親不斷鼓勵孩子放開心胸、給繼母一個機會,才能協助孩子解決忠誠度的問題,並與繼母建立健康的關係。 2. 前任情結 通常孩子們會認為生母才是最重要的母親,原生母親對於家中所做的一切都會成為孩子依循的標準;當繼母嘗試整理家務或用她自己的方式做事時,便會面臨到孩子的抗拒。而若是因為離婚後前妻對於前夫有著劇烈的憤怒,那麼孩子們也可能會感受到同樣的情緒,並將它投射在繼母身上。 3. 佔有慾和忌妒心 根據心理學家馬維斯·希斯靈頓(Mavis Hetherington)表示,前青少年期或青少年時期的女孩相較男孩有更多的佔有欲和忌妒心,這是因為她們與自己的父親很親密,而在離婚後,她們可能感覺繼母是她們與父親之間的障礙,因此導致對於繼母的態度不會太友善。 4. 溺愛型教養 研究指出,民主威信型教養(Authoritative parenting)帶給孩子的溫暖和管教的程度較高,對孩子的影響也最正面,但在離婚後,生父為了彌補孩子經歷父母離婚而產生的罪惡感,也怕孩子生恨,因此容易出現寬容溺愛型的教養(Permissive parenting)方式,這時候為了平衡父親對孩子有求必應的管教,以及為了重建家中秩序的繼母,有可能會產生對孩子來說不公平的待遇而產生隔閡。 想要解決繼子女與繼母間的種種不適應,繼母應在婚前就與繼子女成為朋友,也請試著不要干涉孩子們的私生活,並適時提供孩子與生父獨處的時間,讓自己也能去做個按摩放鬆或購物,這都能讓孩子們理解繼母並無意帶走他們的父親,而讓摩擦隨著時間慢慢消失。


呼吸道疾病

孩子當心「行走型肺炎」!黴漿菌肺炎症狀及感染途徑詳解

肺炎黴漿菌成為台灣兒童社區型肺炎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患病後日常精神及活動力不太受影響,素有「行走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 之稱。《Hello醫師》帶您了解肺炎黴漿菌是什麼?症狀及傳染方式各為何? 黴漿菌肺炎是什麼? 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不具細胞壁,大小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且是目前發現最小並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可以在動植物身上發現,分佈很廣。黴漿菌是兒童非典型肺炎常見致病菌之一,一年四季都有感染案例,在春、夏之交及秋天特別容易發生。 黴漿菌肺炎會出現何種症狀? 黴漿菌感染可能導致任何程度的呼吸道症狀,但肺炎感染是最常見的表現,主要特色為明顯的咳嗽及發燒;不過,黴漿菌感染通常不會流鼻涕,臨床上,也可藉此作為區分黴漿菌感染或其他感染所導致的肺炎。 雖然黴漿菌肺炎只是輕微的感染,一般來說會慢慢痊癒,但有些情況下,它仍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父母要多加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此病的潛伏期可持續二到三個禮拜,常見的症狀如下: 咳嗽 喉嚨痛 支氣管炎(Bronchitis) 疲勞 發燒 耳朵感染 頭痛、胸痛或肚子痛 身體忽冷忽熱、 嘔吐 皮疹(Rash) 哮吼(Croup) 鼻竇炎(Sinusitis) 若是5歲以下的孩子被感染,有可能不會出現發燒的症狀,而是出現類似感冒的病症,包括嘔吐及腹瀉。另外,哮喘病患需要特別注意,黴漿菌感染可能讓病情更嚴重。 在一般情況下,小孩感染的黴漿菌肺炎並不需給予治療,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修復,但若其症狀持續了數天仍沒好轉,請務必找專業醫師求助。 (同場加映:小孩氣喘控制有招!父母這樣就安心) 黴漿菌肺炎傳染方式 黴漿菌肺炎感染隨時都可能發生,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由飛沫傳染,感染後潛伏期為 1至4 週;通常需要在近距離接觸的環境,像是透過講話、咳嗽、打噴嚏所傳播的空氣飛沫,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染。 因此,當孩子在學校跟其他同學玩在一塊的時候,黴漿菌就可能藉由口水或痰被傳開來;其他高風險場所還包括,密閉的家中、宿舍、夏令營、軍營,以及演唱會。   肺炎黴漿菌好發族群為何? 國內在全面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根據台灣小兒感染症聯盟 (Taiwa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Alliance, TPIDA) 在 2011 年到 2012 所做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肺炎黴漿菌為第二常見的致病原 (約佔 22%),僅次於肺炎鏈球菌(約佔 30%),5 歲之後的學齡兒童族群為最好發族群,唯 2 歲之後所佔比例便逐漸有上升的趨勢。 防感染 衛生觀念要正確 根據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黴漿菌肺炎感染佔了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簡稱 CAP)在學兒童的4成,因此,正確衛生觀念要做好,除了要勤洗手,也要避免小孩共用餐具,並且教導孩子打噴嚏後用紙巾擦拭,再丟進垃圾桶。


學齡

父母硬起來!門禁對青少年的正面效果

做為父母,有時您可能會對孩子訂下門禁的時間,因為當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通常會花更多時間跟朋友外出,為了讓青少年們能夠準時回家,門禁的訂定有時候是必要的。本文將介紹門禁的效果,以及能夠防止的事項。 治安為最大考量 除了成為犯罪的受害者,青少年深夜在外,也會時常面臨到,或者涉及犯罪活動,因此門禁能降低青少年捲入暴力和幫派犯罪紛爭的風險。為了能讓青少年們早點安全回家,以及遠離做非法勾當的那群人,這種為了治安考量設下的門禁,有時候是很必要的。 避免毒品和酒精濫用 毒品和酒精濫用,是每年層出不窮的意外的主要原因;當青少年們深夜出門,有很大的風險會受到藥物和酒精的誘惑,懵懂無知的他們也可能會隨時受到傷害,甚至造成死亡;就算他們自己沒有使用那些藥物,或酒精,但他們仍可能被其他酒駕的車撞或受到攻擊。 充足睡眠很重要 當青少年晚歸,他們就無法獲得充足的睡眠,這對青少年有負面影響,他們可能因為睡眠不足無法在課堂上專心、缺乏精力來做其他事情,或整天昏昏欲睡;因此門禁是能幫助他們能有充足睡眠的有效方式之一。 門禁理由合理效果最好 若是沒有考量到孩子的需求,就冒然實施門禁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反彈,這樣一來,他們可能只會我行我素,導致反效果;因此,建議父母先和孩子們討論,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覺。門禁必須基於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合理的門禁可以幫助您的孩子遵守規距,並且心甘情願地配合。 未遵守宵禁的規範訂清楚 懲罰孩子們之前,請先確認孩子們清楚的知道未遵守宵禁的後果,也能機會教育他們對於自己行為的因果關係;如果孩子未在約定的時間回家,請嚴格執行事前說過的規範,否則下一次他們就不會再把門禁當一回事。您也可以在特殊狀況下准許他們晚歸,例如舞會,這樣他們也不會錯過社交生活,畢竟太過嚴格最後也只是為難到父母自己。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睡覺牙齒嘎嘎響!了解睡覺磨牙的常見原因與解決方法

一般人都會認為睡覺會磨牙,是因為壓力大所致,因此不少爸媽發現小孩睡覺時磨牙,會以為他們是不是有說不出口的壓力,而感到十分擔心。其實小孩磨牙的情形相當常見,研究顯示,約有6%~50%兒童會於睡覺時磨牙,但此問題通常在小孩長大後就會消失。 究竟為何小孩會磨牙?而磨牙會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又可透過何種方法解決孩子的磨牙問題?《Hello醫師》以下將為各位爸媽一一解惑! 為什麼小孩睡覺會磨牙?常見原因有這些 造成磨牙的原因繁多,在某些個案中,小孩會磨牙是因為上下排齒列不整;有些小孩則會透過磨牙來減緩耳痛、長牙或肌肉痠痛的不適感,但上述的這些情形,通常等到小孩長大後自然就會好了。 此外,造成小孩磨牙的原因可能是壓力、焦慮等心理因素;若小孩在學校跟人吵架、擔心考試成績、患有過動症、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等疾病或服用特定藥物,也可能會使其於深層睡眠時,出現磨牙或咬緊下顎的狀況。(延伸閱讀:小孩晚睡容易長不高?這時段入睡是關鍵!7大晚睡常見問題一次看) 磨牙對小孩的影響 若小孩太常磨牙,就可能會出現頭痛、耳痛、琺瑯質磨損、牙齒斷裂、牙齒對溫度變得更敏感、嚴重臉部疼痛、上下顎相關疾病等症狀。 如何診斷孩子磨牙? 許多小孩會不自覺地磨牙,因此父母應該要多加注意小孩是否會在睡覺時,發出磨牙的聲音,或者在早上起床後,覺得下巴或臉很痠或是於咀嚼時感到疼痛。 若已經確定小孩會磨牙,且面部或口腔還會出現疼痛感,建議可盡快帶他去看牙醫。醫師除了會問診外,還會檢查孩子的牙齒是否有不正常的敏感反應,來確認主要造成磨牙的原因,進而提供有效的治療。 孩子磨牙的治療方法 雖然大部份的小孩長大後就不會磨牙了,但若有父母的細心觀察與定期看診,更可以隨時掌握病情。若牙醫發現小孩牙齒會痛或出現損傷,可能會提供孩子夜間防磨牙套,給小孩睡覺時配戴。 如何協助小孩睡前放輕鬆,度過磨牙期? 父母可於睡前,讓小孩洗個熱水澡、聽聽輕柔的音樂或說故事給小孩聽,以幫助小孩在睡前放鬆身心,緩解磨牙的症狀。(推薦閱讀: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磨牙時間長短與造成磨牙的原因有關,雖然大部份的小孩在乳牙掉光的時候就不會磨牙了,但有些人到青春期還是會磨牙。 另外,若小孩磨牙的是因為壓力,那就只有消除壓力才能解決磨牙的症狀了,可以詢問他們在煩惱什麼,並且與他們一起想出解決辦法,進而緩解他的壓力,但如果情況較為複雜,無法透過舒緩壓力的方式替小孩解決磨牙的問題,則應及早諮詢醫師。 磨牙難以預防!減緩壓力即可有效改善 磨牙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小孩成長的自然反應。然而,壓力造成的磨牙症狀則可透過時常分享心事,來達到舒緩的效果。除此之外,家長也能定期為小孩安排檢查,確保牙齒沒有任何口腔疾病。(同場加映:有牙沒牙都要顧~兒童口腔照護須知)


呼吸道疾病

2歲以下很危險!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症狀與治療

過去曾報導月子中心出現嬰兒群聚感染,而主因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 RSV)感染;在多數情況下,RSV 病毒並不會造成寶寶的危險,幾乎所有兩歲以下的小孩至少都會經歷一次這場病。不過,請各位父母要注意,RSV病毒的感染力很強,也可能導致嚴重的症狀,甚至有致命風險,以下進一步帶你認識 RSV 病毒,以及你需要知道的發病症狀和治療方法。 RSV 病毒類似感冒 症狀嚴重可導致肺炎 RSV 是嬰幼兒呼吸道常見的病毒感染,為幼兒罹患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與肺炎(Pneumonia)最常見的病因,雖然常見包括流鼻涕、咳嗽、發燒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和感冒極為相似,但嚴重時可能引發呼吸急促與困難、肋間凹陷、呼吸聲有哮鳴、缺氧等症狀,也可能併發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器官等合併症,因此在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與高危險群都須特別留意,甚至可能導致長大後易有氣喘,家長不可不慎。 每個孩子的症狀雖然都不太一樣,但一般上都會持續 3~8 天,免疫力較弱的孩子甚至可能會病好幾週,若發現其病症愈來愈嚴重,請儘速就醫。父母應注意的症狀包括有以下幾點:異常不舒服或活動力低下、拒絕喝奶、脫水、唇舌及指甲發紫、咳出黃綠色痰液、呼吸困難,甚至出現耳朵感染、氣喘(Asthma)。 RSV 病毒主要為接觸感染 並非飛沫 RSV病毒通常易發生於秋末至初春的季節,因為這段期間我們在室內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就有可能把外面的病菌傳染給免疫力較差的寶寶,而病毒傳播途徑主要為人與人直接接觸傳染或體液間接接觸傳染,並不是飛沫傳染;而避免接觸感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手部清潔,所有照護者、家人都一定要嚴格洗手、遠離人群等高風險的地區。 早產兒易被感染 家裡處處都是風險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嚴重的RSV病毒感染多發生在早產兒、小於六個月的寶寶,以及小於兩歲的慢性心肺疾病孩子,由於至今沒有無疫苗能對付 RSV 病毒,因此基本的清潔衛生、幫助孩子正確地洗手,並且遠離病人和感冒的人是很重要的。 在家照顧寶寶的父母也要留意,RSV 病毒會透過口水和黏液傳播,它也會殘留在不乾淨的手上長達 30 分鐘,甚至更久,其他還包含地板、玩具、鍵盤、門把等。一旦發現孩子被感染了,可以試著移除鼻腔和嘴巴中多餘的黏液,幫助他正常地呼吸及進食,此外,也要確保孩子補充足夠的母乳或水分。 防 RSV 病毒 政府補助早產兒及先天性心臟病童 由於早產兒及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抵抗力較差,若感染 RSV 可能導致嚴重病情,因此,衛福部將一種預防性藥物 Palivizumab(西那吉斯凍晶注射劑)納入健保補助範圍;對於一般人來說,此種藥物雖然可減少重症比例,但這種藥物要價不斐,因此最重要還是要確保孩子保持手足的清潔,並且平常在家就要做好消毒。 加強免疫力 預防嚴重 RSV 症狀 除了基本清潔和正確洗手之外,寶寶的免疫力也相當關鍵,免疫力愈好,就愈能抵抗細菌病毒的入侵。而除了疫苗接種、環境因素,影響免疫力的關鍵絕對少不了營養,有研究指出,配方奶寶寶在出生 13 週內,感染RSV機率,是母乳寶寶兩倍。 遠離 RSV 病毒感染,只能餵母乳嗎? 雖然配方奶與母乳在支持寶寶免疫力上,有巨大差異,但近期研究發現了母乳中的第三大成份:HMO 母乳寡糖 ,是母乳寶寶免疫力較好的關鍵因素,根據臨床研究發現:當寶寶的腸道內沒有母乳寡醣 HMO 時,病原菌會直接與腸道黏膜接觸,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而 HMO 於腸道中的角色,如同「壞菌清道夫」,可作為病原菌的誘餌,誘使病原菌與 HMO 結合,將壞菌打包帶走。如此一來,即可防止細菌、病毒沾附腸道;研究更顯示,與一般配方奶的寶寶相比,HMO 母乳寡醣明顯降低寶寶 66% 的上呼吸道感染、52% 一般常見感染的風險。 不過不方便餵母乳的媽媽,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 HMO 已經以加入配方奶中,大大縮短了配方奶與母乳之間的距離,因此只要挑選貼近母乳成份的配方奶家長也能更加放心。


其他健康問題

哮吼: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哮吼的定義 哮吼(Croup/Laryngotracheobronchitis)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受到病毒感染所致。哮吼會使喉部、氣管甚至是肺臟發炎、腫脹,並引起嚴重的咳嗽,長期哮吼可能導致肺炎(Pneumonia)或肺部嚴重細菌感染。 哮吼有多常見 哮吼好發於6個月~3歲的嬰幼兒,而1歲左右的兒童則是發病率最高的族群,然而,3個月大的嬰兒及15歲的孩子也有罹患哮吼的個案。 哮吼的原因 哮吼的病因多半是因為病毒傳染,例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Parainfluenza RSV)、麻疹(Measles)、腺病毒(Adenovirus)或流感病毒(Influenza),您的孩子可能經由空氣中咳嗽或鼻涕的飛沫接觸到病毒而傳染,飛沫中的病毒也能附著並生存在玩具或其他物品的表面上。 若孩子的眼、鼻、口接觸到這些汙染源,便可能因此感染病毒;此外,哮吼也可能是因過敏、吸入刺激物或胃酸逆流所致的併發症。(推薦閱讀:天氣冷會感冒?真正的隱形元凶就是它) 哮吼的常見症狀 哮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包括臉色潮紅、流鼻水、發燒或喉嚨痛,當咳嗽症狀加劇時,便會造成病童聲音沙啞(Hoarse voice)、犬吠樣咳嗽(Seal barking)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者則可能會缺氧發紺,而上述症狀通常會在夜間睡覺時加重,需要特別注意。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吸氣及呼氣時發出喘鳴聲。 開始流口水或吞嚥困難。 感覺焦慮、情緒激動或疲倦。 呼吸較平常急促。 呼吸困難。 鼻、嘴或指甲呈現藍色或灰色等發紺(Cyanosis)症狀。 哮吼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哮吼? 醫師會先詢問患者的基本病史,並透過兒童頸肺部X光的結果,來呈現頸部是否腫脹、存有異物、膿或血塊阻礙呼吸道,而導致哮吼。若醫師懷疑是細菌感染所導致,則可能會進一步為病童做血液檢查。 https://helloyishi.com.tw/cough/asthma/singulair-side-effects/ 如何治療哮吼? 大部分的哮吼都可以居家治療,讓孩子多喝水以避免脫水,若孩子的症狀持續超過3~5天或病況惡化,您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開立類固醇(Steroid),如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來抑制呼吸道發炎。 如果您的孩子有呼吸方面的問題,那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施打腎上腺(Adrenaline)或戴氧氣罩。 哮吼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幫助您預防哮吼發生: 請孩子勤洗手,以免遭到病菌感染。 避免接觸患有感冒或上呼吸道疾病者。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親子教育

父母把握3招!多傾聽敞開孩子的心房

幼稚園的孩子放學後總是會抓著爸媽說個不停,每天您總是能聽見孩子說起一些幼稚園的事。但是,在孩子上小學後,許多孩子會比較少與父母分享自己的事。這個時候,您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房說話呢?以下列出3大重點,幫助孩子對父母更敞開心房,分享更多生活點滴。 1. 以退為進別逼迫 若是孩子對父母的詢問沒有正面回應,這時也請別氣餒,因為孩子心中開始掛念其他事情了,包括功課、足球或最新的遊戲,或許,父母已不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位,但轉念一想,只要有想著父母提點的事情,就是件好事,不需要逼孩子馬上回應您的問題,給他們點時間,只要這麼做,孩子會明白您會永遠為他們留下位置。 2. 別為孩子想法突然暴怒 若是孩子語出驚人時,請提醒自己,也許您的孩子不是故意鄙視或諷刺。之後,透過適當的時機表達想法,您的孩子可能會向您道歉,並學到一些處理人際關係的知識,另外,孩子也可能感到悻悻然,但父母須堅持信念循循善誘。 3. 隨時扮演傾聽者 若孩子們有話要說時,他們會自願與您交談,尤其父母能扮演很好的傾聽者時,相信他們會更願意。如果您太積極地想要跟孩子對話,那可能造成反效果,導致孩子避開父母。有時候不需要提供太多建議,甚至根本不需要多說! 您的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聽他們的話,如果他們不繼續講話,您可以問一個問題延續之間的對話,但保持語調友好,而不是質疑的口吻。最重要的是,隨時準備好自己的心情,去傾聽孩子的聲音,他們就會感覺到您永遠都是他們的靠山,漸漸地會開始與您談心。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