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當戲弄變成霸凌時!應保持正面的態度

戲弄、霸凌同樣都是取笑他人,只不過是用自己「認為」好笑的方法揶揄、奚落別人,把別人逗弄得好像傻瓜一樣,同時也對著他人從到尾不斷嘲笑、羞辱,或開玩笑。有時候,戲弄、霸凌不只是言語方面,也有肢體霸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戲弄、霸凌間,有重大差別。因此,本文將為您介紹,關於2著的差異,以及有可能發生的情形。 戲弄與霸凌的差異性 戲弄一般是指玩弄他人,對他人嘲笑、開玩笑的行為,但是霸凌就不只是玩弄別人,或對別人開玩笑那麼單純;霸凌通常是因為信仰、種族、外觀,或其他重要因素而發生。霸凌與戲弄的差別是所謂的「目的」。霸凌者的動機,是想要讓被霸凌者受到傷害;戲弄大多都只是沒有傷害性的開玩笑。戲弄通常在下列狀況是沒有問題的。 2人間的關係很堅固,戲弄可以更提升彼此情感。 戲弄的人,口氣純粹是開玩笑,同時帶有親切笑容,而不是挑釁、侵犯態度。 被戲弄的人,不會覺得苦惱、憂傷。 戲弄會演變成霸凌嗎 雖然戲弄可以加強人際關係,但它也會被用來孤立、批評、羞辱別人,造成人際關係變差。當被戲弄的人感到憂傷、苦惱時,戲弄就會變成一種不友善、有敵意的行為。下列情況,會將戲弄演變成霸凌的行為: 戲弄行為,從親切、有情感,變成有敵意。 存在著權力不平衡的情況,如戲弄的人,在同儕間,比被戲弄的人,有更多的權力。 戲弄重複發生。 戲弄的人,有意羞辱或傷害被戲弄的人。 被戲弄的人,感到生氣或受傷。請您了解,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不會輕易表現他們受到傷害。 當戲弄變成霸凌時 家長應該怎麼辦 請讓您的孩子清楚知道,霸凌是不會被接受,也不會被容忍的。 跟戲弄他人的孩子談談,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之後再跟孩子的同儕進行溝通,充分了解情況後,找出孩子被戲弄的原因。因為會戲弄他人的孩子,可能因為家裡環境有類似情況,讓他們有樣學樣,想要運用權力去傷害別人。因此,有必要確實告知戲弄他人的孩子,這種行為在團體中是不被接受的,而且必需改正。 跟被戲弄的孩子談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讓被戲弄的孩子知道,他們應該受到尊重。如果被戲弄的孩子沒有勇氣為自己出聲,請幫他們找出有自信的方法,可以當面告知戲弄、或霸凌他人的孩子,不可以再這麼做下去。此外,也要讓被戲弄的孩子知道,如果戲弄、或霸凌情況仍然持續,他們可以找信賴的師長協助處理。 相信自己的直覺本能 如果您覺得任何牽涉戲弄的人,已經帶來負面影響,那就得進一步調查清楚。大多數學校,對戲弄這個問題,都有很明確處理方法。與學校校長完全、公開溝通,是阻止學校裡發生戲弄、霸凌問題,最有效辦法。 請留意您對戲弄與霸凌的態度 使用戲弄這個字眼時,請多小心、留意,最好確認結果是正面的。 請您了解,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還不是很清楚戲弄的真正意義,尤其是諷刺、嘲笑的情況,而且會認為您所說的戲弄,是有傷害性的。 請您想想有關霸凌的經驗,這些經驗、感受,或想法,都可能會對您處理霸凌的情況有所影響。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不敢嚐新食物?趁幼時矯正食物恐新症

孩子的挑食行為,總讓爸媽傷腦筋,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足,導致發育不良,這時若是孩子又不敢嘗試新的食物時,那麼問題就會更棘手了。要讓孩子嘗試吃下多種營養的食物,的確不容易,對此,醫學上有個名詞,稱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又稱偏挑食),是指拒絕嘗試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的症狀。雖然,食物恐新症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但其實大人或老人,也都可能有這樣的傾向。當有食物恐新症時,可能會對身體健康,或是生活造成那些影響呢?以下介紹食物恐新症的特徵、疾病風險,以及如何改善或預防。 與挑食不同的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是描述一種進食障礙,指對新食物或陌生的食物,出現強烈的恐懼,其中,「恐新症」(Neophobia)是專指對新事物的恐懼。很多人只偏好某些種類的食物,且他們寧願吃他們早已熟悉的食物,也不想嘗試不認識的食物。而食物恐新症的患者是指一種,可能對社交和飲食產生影響,因為病人會主動避免一些不熟悉的用餐場合。 許多人會將食物恐新症和挑食搞混,事實上這2者是不一樣的,患有食物恐新症的人,害怕的是嘗試新的或不熟悉的食物,而挑食的人,則是避開他們熟悉的普通食物。 食物恐新症可能導致慢性病 目前,科學界針對食物恐新症對健康的影響研究並不多,不過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Fin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以及愛沙尼亞的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針對了食物恐新症,對飲食品質、生活、疾病等影響結果,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對新食物感到恐懼,可能會使飲食的品質下降,並造成使飲食中的纖維、蛋白質,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攝取不足,或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鹽的攝取量偏高。此外,研究也發現,食物恐新症與體內有害的脂肪酸增加、血液發炎指數升高,都有明顯的關聯性,並可能會增加慢性病的疾病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大家可能會認為,飲食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多多少少還是和體重有關,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無論體重、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性別或居住地為何,食物恐新症造成的影響,都能獨立成立。 遺傳性的食物恐新症:早期教育很重要 研究證實,食物恐新症具有遺傳性,其中,在兒童和老人族群中特別常見,目前很少有關於成人的食物恐新症的研究。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的研究教授馬庫斯·佩羅拉(Markus Perola)表示,這些研究可強化大家對多樣化飲食和健康飲食的重視。 如果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飲食異常行為,可以及早被發現和治療,也有助於及早預防未來的健康問題。而遺傳因素和我們的基因型(Genotype),只會決定我們有食物恐新症的傾向,藉由早期的幼兒教育和護理,及生活方式的指導,都能幫助飲食多樣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兒童健康

家暴缺乏愛~小孩變成霸凌者的原因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為何小孩間經常發生霸凌事件?他們傷害別人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家裡小孩會霸凌別人,請跟我們一起來探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小孩有這種行為,多了解他們才能協助他們改過。 家庭生活中存在暴力 首先,家庭生活中存在暴力,是霸凌事件最常見的主因之一。霸凌的行為,通常是從家暴中學習而來的,當小孩在家中目睹父母、手足或其他家庭成員有暴力行為時,他們也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依樣畫葫蘆。也就是說,在互動粗暴的家庭中生長的小孩,在外也會傾向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別人。 有行為障礙且沒有治療 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或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的小孩,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常不加思索地行動,也不在意受害者的感受,導致他們容易成為霸凌者。若延遲就醫治療,行為障礙在成年後會更難控制。在某些個案中,有家長甚至可能放任小孩對別人施暴,因為他們認為這只是病症的一部分。 得不到愛而產生的錯誤認知 霸凌者可以說是得不到愛的人,他們因為內心想獲得關注,又認為運用肢體權力獲得矚目看起來很酷,所以與其透過情緒管理或學習尊重他人,他們卻誤將暴力作為處理社交問題的方式。最後,霸凌者會因為用暴裡解決事情太容易,而永遠學不會適當處理生活問題的方法。 霸凌可能是報復行為 有些霸凌者曾經是被霸凌的對象,因為這段過去,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同等對待。另外有些小孩,則是會在發現過去霸凌他們的人變弱時,試著以牙還牙。 不當模仿的娛樂方式 現代小孩很容易透過科技、網路接觸到各種娛樂方式,其中很多與暴力行為有關。小孩如果模仿,又沒被適當糾正,就可能變成霸凌者。


其他健康問題

幫助注意力和記憶力提升的兒童飲食!

寶寶的大腦在出生後的幾年內會以驚人速度成長;到滿3歲之前,已經能夠成長到了有成人大腦的90%的功能。大腦的發育和成長需要許多營養,發育良好的大腦奠定了一生的學習能力和行為的基礎,因此若想要刺激兒童記憶力、注意力以及智力的發展,健康又營養均衡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早餐讓學習能力更好 專家認為有吃早餐的兒童學習能力更好,而且行為出現問題的機率也更少。但是,早餐中若含有大量的糖會讓兒童的血糖上升太快,反而會讓他們的能量在早晨過了一半時就提早耗盡,而無法好好學習最耗費精力及精神的數學或閱讀。理想的早餐應該要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因為它們的消化速度較慢,可以慢慢讓能量慢慢地釋放;以下為您列出理想早餐應該出現的食物。 雞蛋:膽鹼(Choline),這是雞蛋中含有的類似維生素的物質,能夠維持腦部健康需要的營養素,通常也存在於堅果及雞、豬、牛肉中。這個物質對於記憶幹細胞的生長非常重要,而且記憶幹細胞越多,記憶力越好。 燕麥:燕麥被稱為「大腦的糧食」。早餐食用燕麥的兒童,空間記憶的能力會增強,在相關領域的學習表現也會更出色;高纖的燕麥和蛋白質一樣,在緩慢的消化過程中能夠提供兒童源源不絕的能量。 草莓和藍莓:多汁的莓果是強力抗氧化劑,是數一數二的大腦超級食物。在以老鼠為研究對象的實驗中,已經證明食物中包含莓果可以促進老鼠的認知功能。 午餐決定下午的狀態 午餐的內容不只重要,更決定了兒童們在下午的能量狀態,因此儘管父母不在學校,也要清楚知道孩子們午餐都吃了些什麼。 全麥:全麥麵包除了富含纖維,也包含了葉酸。葉酸來自於烘焙麵包所使用的濃縮麵粉,屬於維生素B的一種,能夠幫助大腦的記憶細胞生長。 牛奶:脫脂牛奶富含鈣、蛋白質,也提供維生素D和磷。鈣會影響人體管理能量的方式,也會影響人體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能力;胰島素在人體內扮演著,將糖轉化成能量的關鍵角色。 水果:大多數水果不是直接補腦的食物,但他們有助於改善普遍存在於兒童中的便祕問題;水果、運動和大量的水可幫助兒童排便規律,間接提升學習效率。 零食選健康的吃下肚 兒童的精力在接近放學時也差不多耗盡了,為了應付接下來的課後活動、學習及作業,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及吃點心,因此選擇高纖穀類食品是最佳的選擇。 水:兒童在學校裡的飲水量經常會少到令許多父母驚訝。為了避免脫水危害健康,即使是非常輕微的脫水狀況也會造成兒童昏昏欲睡、易怒,因此吃飯時間要給孩子補充水分,特別是在活動滿檔的忙碌日子裡。 高纖穀類:即使早餐吃了一整碗穀類,它們仍是零食的好最佳選擇,富含葉酸、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更是維生素B12的良好來源,這個維生素和我們的記憶能力習習相關,因此要多鼓勵孩子吃此類食品來頭好壯壯。 牛肉:鐵質是人類最常見的營養缺乏項目;若是兒童學習成績差,可能和體內鐡質不夠有關。瘦牛肉是鐵的良好來源,每天在飲食中添加30公克牛肉,可大為改善健康的程度,遠遠超過其他來源的鐵。


親子教育

身教不如言教!值得教導孩子的價值觀

在這個物質當道的世界,很多道德觀與價值觀都不再受到重視,但身為父母,您仍然應該教導您的孩子,基本的人與人之間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避免沉迷唯物主義的危險,也能幫助他們養成更積極的人生觀。 仁慈與善解人意 當一個孩子習慣從父母那裡得到愛與關懷時,他們長大後可能會變得自我中心且難以理解別人的感受。仁慈、貼心、善解人意可能是孩子最難去理解的一件事。因此,請記得向他們解釋並分享這樣的價值觀;您可以舉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讓他理解,例如:當有人正在講電話時,提醒孩子不要發出聲音;或請他們分攤家務,像是幫忙拖地、洗菜等。 感恩的心慢慢來 感恩是需要時間建立的,「謝謝」2字則是其中的關鍵字。當有人為他們做了一件好事或給他們禮物時,請教導孩子要說「謝謝」。另一個教導的方式則是在日曆上訂特定的日子,要求孩子每天或每週分享一件值得感謝的事,這樣您的孩子會一步一步地學會感恩。 慷慨第一步從父母開始 透過「施與受」的互動過程可以讓人學會慷慨,因此別讓您的孩子總是習慣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反而要鼓勵他們邀請朋友來家開派對一起玩;活動過程中,教他們從與別人分享玩具、食物和飲料,這樣他們不僅能夠親自學會慷慨,還能建立好人際關係。此外,您也可以建議他們捐出不需要的玩具、書,或將頭髮捐給需要的癌症兒童。 禮貌 「請」、「謝謝」、「對不起」是表達禮貌的關鍵字,請慎重地教導孩子這些字眼的意義和重要性,讓這3個字變成他字典裡的愛用字,例如:當家政婦幫忙整理家務後,請孩子向對方說謝謝;您與您的伴侶也應常常將謝謝掛在嘴邊,這樣您的孩子就會模仿您們有禮貌的好行為,若是您發現,您的孩子不在您的提醒下表達禮貌時,請記得誇獎他。


親子教育

介入糾紛要謹慎~幫小孩發展社交技巧

小孩在6歲左右就會有最基本的社交能力了,而好的社交技巧,則能幫助小孩發展健康的自尊心。若社交不佳,低自尊的小孩會較不會面對困難,並容易產生焦慮與挫折感,讓他們在未來更容易錯失交朋友的機會。以下是幫助小孩發展社交技巧的方法。 幫小孩做好社交的準備 從小孩還是寶寶的時候,爸媽就應該要鼓勵他們主動社交。爸媽可以循序善誘地耐心教導他們與人應對的方法,例如打招呼。當他們成功做到時,也請記得讚美他們,並給予鼓勵,讓小孩提升對自己社交能力的自信,之後他們就會更勇於挑戰新事物。 讓小孩模仿你待人的優點 在教導小孩如何跟其他小朋友相處前,家長應要先跟自己的小孩有良好的親子互動。家長可以跟小孩訂一些互動的規則,例如「不要用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對待別人」。還有在玩遊戲時,如果他們做錯了,不要馬上指責他們,而是要好好解釋。跟小孩說話時語調要輕柔,因為小孩會模仿您對他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用愉快的方式和小孩聊天 家長可以創造讓小孩與同儕相處的機會,並花時間跟小孩談論他在學校發生的事,以及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跟小孩聊天時,請記得用愉快的方式進行,避免長篇大論。若您的小孩與同儕相處時受挫,請適度引導他們走出來,並給予有建設性的建議,讓他們之後能用正面的態度去改善自己的社交技巧。 介入小孩的糾紛時要謹慎 當小孩發生糾紛時,別急著介入處理,因為研究指出,家長過度的監督或干涉,會阻礙小孩的社交發展。除非必要,家長應該先讓小孩自己處理問題,這麼做,也可以為小孩提供從經驗中學習的機會。


親子教育

一關燈就受不了~陪伴怕黑小孩的方法

很多小孩都怕黑、怕鬼,如果您的小孩也屬於怕黑一族,可以參考本篇文章所介紹的方法,幫助他們擺脫恐懼的困擾,這樣他們晚上才可以安心地自己關燈睡覺,不再半夜哭著闖入爸媽的房間。 小孩怕黑的原因 很多小孩會在爸媽準備關燈時,開始露出害怕的表情,而父母都不知道他們的恐懼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其實每個人生活中,都有面臨恐懼的時候,但當沒有能力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恐懼時,對恐懼的感受就會非常強烈。大人看完恐怖片也會害怕,但可以用理智告訴自己不要相信電影虛構的劇情。而小孩的大腦因為還沒有發育完全,特別容易受電視節目或書中的恐怖情節刺激、影響,在黑暗中會特別不知所措。 幫小孩對抗怕黑的方法 常和小孩聊天、溝通,讓他們知道怕黑是正常,並且您對他的恐懼能感同身受。讓小孩覺得您重視他的恐懼及感覺很重要,因為和小孩站在同一邊,才能更加了解他。 若小孩在半夜大叫驚醒,或衝入您的房裏哭述他們的經歷,您要保持平靜,並仔細耐心地傾聽。切忌不要幫他們的故事加油添醋,以免加深小孩的恐懼。如果需要,可以陪小孩一同檢查床底下等四周環境,向小孩保證他們的安全沒問題,讓他們安心。家長要讓小孩知道,只要您在身邊,他們就是在最安全的地方,不用擔心。 此外,家長也可以提供小孩一些可以安撫他們的東西,例如絨毛玩具或柔和的夜燈,讓他們在黑暗中感到舒適和安全,幫助他們控制對黑暗的恐懼。但如果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小孩仍然無法克服怕黑的障礙,那可以向兒童心理醫師求助。


親子教育

懂得尊重小孩~青春期兒女就不難相處

當小孩逐漸長大,慢慢進入青春期時,會經歷許多身心上的改變,而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做的,就是在適當的管理下給予一定的自由。家長對待小孩的方式,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以及家庭的氛圍,若您對青春期小孩的管教方式感到很困惑,那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對小孩表達尊重 青春期的小孩喜歡證明自己的能力,常常會用不尊重長輩的態度來測試父母的底線。面對青春期的小孩,家長應保持冷靜,並且懂得表達對小孩的尊重,花時間跟他們溝通,這樣他們才可能用一樣的態度來面對您。 定期安排家庭聚會 當小孩長大後,會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家長確實應該給予小孩獨處的機會,但也別忘了每週至少全家聚會1次,例如固定在週六晚上一起出去吃晚餐。家庭聚會的時間,是傾聽小孩說話的好時機,家長可以從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小孩也會因此了解他們有自己的空間,也同時擁有家人的關懷。 試著委婉溝通不強迫 當您質問小孩在學校幹嘛,以掌握他的人生時,小孩只會覺得他們被嚴格監控,而為了不讓您得逞,他們可能會選擇說謊。如果想了解小孩,家長應試著委婉溝通,例如只要輕描淡寫地問「你今天過得如何?」就好。如果他們願意分享,他們就會說,若他們不願意,那就別再多問了,或許改天他們準備好了,就會對您敞開心房。 對小孩抱有合理的期望 與其幫小孩設定考試成績或上頂尖大學的目標,您更應該專注小孩是否有快樂的童年、是否做事細心、是否懂得尊重別人,或是否慷慨大方。因為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天賦,家長不能期待每個小孩都達到同樣的社會既有目標。對小孩抱有合理的期望,並教導他們成為更好的人,才是家長的首要任務。 不要執著而應多多鼓勵 很多家長都會太專注於矯正小孩正負面的行為,卻忘了最基本的讚美,因此當小孩當小孩表現良好,請別忘了給予鼓勵。當正面的行為被表揚時,小孩就會更願做類似的事。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