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抽親子渡假券多項好禮/健康速達

國際母乳週開跑:「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活動登場 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國際母乳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響應今(2025)年主題「優先考慮母乳哺育—建立永續支持系統(Prioritise Breastfeeding - Create sustainable support systems),特別舉辦「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除了提供知名親子度假券、無線吸塵器等多項好禮,也希望為哺乳媽媽營造更友善的哺乳環境。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六)、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右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左五)一同出席「一口母乳 一生守護」活動。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推廣母乳哺育,支持媽媽友善環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7月31日)出席活動儀式時表示,母乳不只是寶寶的天然美食,母乳哺育也是媽咪的健康小幫手;因此,為支持有意願哺乳的媽媽能成功哺餵母乳,國健署推動各項支持措施,包括目前全國已有140家母嬰親善及推廣醫療院所,每10個寶寶就有7位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 魏璽倫說,生產出院後,為讓哺乳媽媽出門在外能更自在地哺餵,目前全國共有4049處哺集乳空間,範圍包括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等,希望媽媽可以多利用這些讓自己安心舒適的環境中,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此外,國健署也製作《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及「家人支持母乳系列圖卡懶人包」,希望讓爸爸和家人也能成為支持母乳哺育的神隊友。 專家談母乳好處:寶寶頭好壯壯、媽咪苗條健康 今天兩位出席活動的母嬰醫學專家在座談時均表示,哺餵母乳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健康好處。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從孩子的健康來說,許多研究都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都「頭好壯壯」,除了認知發展較好,許多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肥胖等,都會明顯減少,是保護寶寶健康的最好食物來源。 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哺餵母乳對媽媽好處也很多;許多人產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瘦不回去」,據統計,餵母乳的媽咪可以比一般媽咪瘦0.5至1公斤,「現在減重市場價每公斤是2萬元,不只可以恢復身材,減重也有助避免三高疾病,活得更健康」;此外,餵母乳也有助減少癌症如:女性最常見的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發生率。 親餵母乳的媽咪最擔心寶寶是否有喝飽?彭純芝說,要先了解寶寶含著乳房是否真的在喝母奶,可從吸吮速度、有無吞嚥動作及喝飽嘴巴自然鬆開,綜合寶寶的睡眠、成長狀況等來評估;另外,只要頻繁哺餵母乳,「讓寶寶喝到飽,乳汁分泌就會增加」;她提醒,「這是一個良性互動,不要覺得自己乳汁不夠。」 黃建霈也從臨床角度說明,大多數乳汁分泌不夠的媽媽,都是因為執行錯誤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寶寶常吸母乳,因為對乳房的刺激,就會促進母乳分泌,理論上比較理想是每兩個小時餵一次,但最好是按照寶寶的需求,餓了就餵,寶寶也才吸得進去。另外,含乳的姿勢也很重要,因為常有媽媽抱怨被吸得好痛,寶寶若只吸到乳頭沒有含到奶暈,也會因為吸不到奶而生氣,可能也就因此不想多吸了。其他如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和多喝水,也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基本方法。(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名醫教你「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 為響應8月國際母乳週,國健署自8月1日起至29日止,推出「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只要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的短影音,上傳至FB或IG,並設定公開及標記兩位好友,就有機會抽中包括親子度假券、無線織物清潔機、輕量無線吸塵器、多功能氣炸烤箱及四大超商購物金200元等好禮。(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 為滿足民眾孕產育兒所需資訊需求,國健署在「健康九九+網站」及「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豐富的哺乳衛教資訊以及伴侶支持素材。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疑問,亦可撥打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媽媽或家人諮詢與協助。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Q&A Q1:什麼是「國際母乳週」?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第1週(8月1日~8月7日)訂為國際母乳週(World Breastfeeding Week),今 (108)年宣導主題為「增能家長,啟動哺乳(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Q2:「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活動如何參加? 自8月1日起至29日下午5點止,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短影音,上傳至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並標記兩位好友、設定公開即可參加抽獎。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圖:國健署活動頁面) Q3:國健署提供哪些哺集乳空間? 全國已設置4049處,分佈於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及量販店等,方便媽咪外出哺餵。 Q4:哺餵母乳有哪兩大健康好處? 寶寶頭好壯壯:減少呼吸道與腸胃道感染、過敏及肥胖風險,促進認知發展。 媽咪苗條健康:幫助產後減重(平均瘦0.5–1公斤)、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等發生率。 Q5:若對哺乳有疑問,怎麼獲得協助? 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或「孕產兒關懷網站」查詢衛教資訊,或撥打免費關懷專線 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協助。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皮膚疾病

小孩屁股長痔瘡!每天泡熱水舒緩疼痛

當直腸(Rectum,大腸最末端),與肛門(Anus)血管腫脹時,就會長痔瘡(Hemorrhoid)。曲張擴大的血管壁,會造成患者疼痛、搔癢。很多人以為只有成年人才會患有痔瘡,但事實上,很多小孩也都有。 小孩長痔瘡的症狀 如果小孩有下列情況,那可能代表他有長痔瘡: 覺得肛門有搔癢或疼痛的感覺 上完大號後,在擦拭的衛生紙上或馬桶裡發現有血跡。 在肛門邊緣附近,有粉紅色的凸起物或腫脹凸塊,並且會流出分泌物;凸起物可能是紫色或藍色的。 該戴小孩看醫師的時機 如果小孩直腸會流血,請儘快帶他去看醫師,因為流血可能是由其他更嚴重的病因,如結腸長息肉、結腸炎(Colit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憩室炎(Diverticulitis)、與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醫師診斷痔瘡的方法 醫師會用目視檢查小孩的肛門,醫師也會戴上塗有潤滑劑的手套,深入肛門進行旋轉觸診,或利用特殊檢查設備,確認情況。一般檢查是否患有痔瘡的工具是肛門鏡(Anoscope),它是一種中空、細長、有光源的軟管,適用於檢查肛門括約肌、肛門和直腸下半部。直腸鏡(Proctoscope)則與肛門鏡類似,但它可以讓醫師更完整檢查整個直腸。 如果痔瘡可能是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或是在排除其他會導致直腸流血的因素後,還有其他不明的致病原因,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小孩得痔瘡後的治療 得痔瘡的小孩每天都要洗熱水澡,並且用溫水浸泡肛門10~15分鐘,每天2~3次,再用吹風機吹乾。由於痔瘡受刺激會產生不適,清洗時請避免使用肥皂。小孩上完大號後,請幫他用濕紙巾擦拭乾淨,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冰敷布,舒緩不適。 除了上述居家療法,也可以請醫師開立外用的局部藥,不過藥物無法治好痔瘡,只能減緩疼痛。想要改善小孩的健康,就要讓小孩長期攝取富含大量纖維與液體的均衡飲食。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痛風(Gout),是一種發生於關節的常見關節炎(Arthritis)。雖然痛風對成人而言很普遍,但小孩也一樣會患有此疾。了解痛風的症狀及病因,將有助於幫小孩預防得到這個疾病,並在必要時加以治療。 注意有無以下痛風症狀 如果小孩患有痛風,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腫脹部位的觸感會柔軟、浮腫 小孩可能會發燒或打寒顫 疼痛關節的周圍皮膚可能會變成紅色或紫色 關節部位劇烈疼痛,可能是一處或多處的關節疼痛,如:手腕、腳趾,或踝關節。您的小孩可能會因為疼痛而無法運動,或承受不了體重,導致無法站立。小孩的疼痛可能在白天時會持續不斷,晚上睡覺時,又會因疼痛而醒來。 關節腫脹、發炎,小孩可能會告訴您他的關節有灼熱感。 小孩可能會沒有食慾,不想吃任何東西。 該帶小孩看醫師的時機 如果您認為小孩患有痛風,但是以前沒被診斷出來,或是小孩發燒,那就應該帶他去看醫師。小孩的病情,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才能確診,因為他可能會同時有其他疾病需要治療。如果小孩確診患有痛風,並在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幾天後情況仍沒改善,就可能需要改服其他藥物。若小孩出現異常症狀,請告知醫師。 小孩患痛風的原因與風險因素 尿酸是一種存在於食物中或體內細胞的物質,當小孩血液裡的尿酸過高,腎臟無法正常將它排出體外時,就會導致尿酸聚集在關節,形成結晶,進而造成關節腫脹,並產生劇烈疼痛。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小孩患有痛風的原因,研究只能推測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更小的時候曾受傷或接受治療 身體缺乏某些酵素 暴露在含鉛的環境 腫瘤、癌症(Cancer) 肥胖或過重 性別,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患有痛風。 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疾病,如: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 服用某些藥物會提高患有痛風的風險,如:利尿劑(Diuretic或Water pills)。 小孩痛風的治療方法 治療小孩的痛風,目標是要舒緩症狀造成的不適,並且預防可能的併發症。為了減緩小孩痛風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此外,將有痛風的關節部位抬到超過心臟的高度,有助於減緩發炎的情況。為了防止併發症發生,也請鼓勵小孩多運動、改變飲食習慣,並按時服藥,這樣才能有效降低血液裡的尿酸濃度。而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大人都可以與小孩一起進行。


6~12 歲兒童期

女生數學比較差?環境影響才是關鍵

「男生數學通常都比女生好啦!」、「女生的數學能力本來就比較不行啊!」您是否有聽過這些話呢?不管您的性別如何,在就學的過程中,都可能受到這些刻板觀念的影響,使您懷疑自己的數學能力,究竟是不是跟自己的性別有關。本文將帶您了解,性別與環境,到底對男女的數理能力有什麼影響。 男女數理能力小時並無差異 根據自然夥伴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的報導,有研究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RI)觀察100個介於3~10歲之間的小孩,發現他們的數學解題能力或考試成績,都沒有明顯性別差異。但是為什麼隨著時間拉長、年齡漸長之後,男性的數理能力會逐漸略高於女性?研究者認為,這項問題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環境影響。 環境與刻板印象造成差異 我們都知道人是群居動物,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之中,時常需要修正自己部份的行為或是個性,以融入社會。要如何在「做自己」跟「為了他人而改變」之間做出取捨,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些刻板的價值觀,就算您自身不想接受,也可能會在無形之中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小孩像白紙,受到環境影響之後會漸漸染色。由於長久的刻板觀念對於女性在數理能力上的質疑,使得女性自身也會對自己的數理能力產生懷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便有更高的機率選擇放棄或逃避,而非試著理解,並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性別,久而久之,她們在數理方面的表現就為漸漸弱於男性。 換個角度來看,性別刻板觀念所造成的影響,同樣也可能發生在男性身上。如果男性的數學很差,就可能只會被認為是他不夠努力,而不是因為他沒有興趣或真的沒天分。 也有研究指出,在某些性別角色觀念較傳統的國家,男女於數理上的成績差異會較大。其原因可能來自於傳統社會對男性的期待較高,如果成績不佳,不如早點脫離學生身分出去找工作,早點賺錢比較實際,使得能留在學校當中的男性,都是念書的料;反觀女性,通常在課業上,特別是理科,就比較不被要求。 此外,不僅是數學成績會受性別影響,單就學習這件事情來看,由於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多是開朗、大方和外向,統計指出,男性花在讀書的時間可能比女性要少,造就了男女在學業表現上的多方差異。 自身發展不該受性別限制 在現代社會,性別不該是阻礙我們成就任何事情的枷鎖,像是認為男生就不應該念護校,或是女生不適合當工程師等陳腐觀念,早就該隨著時代的演進一併淘汰。 在小孩的世界裡,主要的觀念傳授者不是老師便是家長,而成功的教育往往都需要家庭和學校互相配合,才能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適性成長,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 在台灣,有不少家長喜歡干涉小孩選學校、選科系甚至選工作的自由,為小孩鋪設自認為有前途或是喜歡的路給他走。如果您也認為我們不該用性別決定小孩的學習方向,那就不要讓社會的刻板印象,成為影響孩子選擇人生道路的絆腳石。發現小孩的學習表現不盡人意時,不論學科為何,請讓他了解學習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非由先天的性別所定,並支持他選擇自己的道路。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被醜化歧視的肥胖~胖小孩的心理健康

肥胖是現代小孩愈來愈常見的問題,有些胖小孩仍然很樂觀開朗,但並不是每個小孩都這麼想。如果您的小孩過胖,除了健康問題要注意,小孩也可能面臨情緒和心理的問題。 社會普遍將肥胖醜化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覺得瘦一點比較好,所以體重過重的小孩,有時會遇到被社會醜化所產生的心理問題。他們可能會認為大人比較不喜歡他們,並使自己的健康和自信因此受影響。 自尊心低在學校被欺負 肥胖的小孩在學校可能會較不受歡迎,交朋友比較困難,或常被欺負、冷落。與學校其他身普通或偏瘦的同儕相比,也可能使他們討厭自己的身體,並使自尊心過低。對自己感到羞恥的心情,有時也會使他們的課業表現變差。 容易憂鬱沒有歸屬感 受到肥胖帶來的負面、混亂情緒影響,如果無法排解和舒緩,小孩可能會覺得不被這個世界接納,沒有歸屬感,並陷入憂鬱寂寞的心境,無法從孤立的憂傷中走出來。 情緒失控變得更愛吃 心靈受傷而無從求助的小孩,有時會產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偏執行為,例如透過大吃緩和不滿的情緒,特別是吃很多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儘管身邊已經有大人告訴他們要少吃,他們可能還是無法克制,因為這個行為已經變成能讓他們快速獲取短暫快樂的來源。 肥胖會受到歧視 一些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很多人會歧視肥胖的人。有專家甚至指出,外表肥胖、體重過重的人,較不容易獲得知名大學的入學許可,或在知名公司任職。除此之外,體重過重的人,在尋找伴侶的時候也會比較困難。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使用茶油和薰衣草油安全嗎?

現在家中的許多產品,可能都含有茶油(Tea tree oil)、薰衣草油(Lavender oil)。不過,您可能會對含有這些天然成分的產品感到疑惑,並覺得兒童使用上是否安全?而且您知道正確的使用方法嗎?若是您有以上的疑問,那麼請您參考本文的說明,讓煩惱一次通通解決。 茶油與薰衣草油對孩子的影響 茶油一般都用來治療黴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如:指甲、陰道與足部感染、粉刺(Acne)、皮膚過敏反應,與維護口腔衛生。至於薰衣草油則有助於改善掉髮、焦慮(Anxiety)與壓力等情況,除此之外,針灸、按摩或整脊治療,也都會用薰衣草油。 若是您洗澡、沐浴時使用薰衣草油,有助於舒緩關節、肌肉疼痛,而且,薰衣草油也能治療一些皮膚問題,如:感染、傷口、濕疹(Eczema)、青春痘,降低皮膚乾燥與鱗狀皮膚的情況。手術後,有時也會用薰衣草油改善疼痛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研究顯示,茶油、薰衣草油會對兒童產生一些副作用;如果口服茶油,會引起過敏(Allergy)現象,如皮膚發炎、小水泡疹子。此外,茶油也會導致口中有異味、口臭、憂鬱、昏昏欲睡、腹瀉(Diarrhea)、嘴唇紅腫、噁心、胃痛、異常疲倦,與虛弱。如果茶油與薰衣草油一起使用,會引起大範圍的疹子。 研究另外也發現,茶油、薰衣草油會導致男孩胸部變大。這些精油與雌激素(Estrogen)效果極為相似;雌激素是一種女性荷爾蒙,會刺激男孩胸部長大。有些男孩在使用含有茶油、薰衣草油的產品,如:洗髮乳、定型髮膠或乳液,會出現胸部異常的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 4方法使用茶油和薰衣草油 請勿口服茶油、薰衣草油;您可以在皮膚上局部塗抹。 有些茶油、薰衣草油的產品配方,兒童使用是安全的。請事先諮詢醫師,為孩子選擇適合的產品。 開放性傷口,請不要使用茶油、薰衣草油。 由於茶油、薰衣草油會導致男孩胸部變大,請先諮詢醫師,才能確認讓您的孩子使用是否安全。 儘管茶油、薰衣草油能治療皮膚病、降低壓力與焦慮,但還是可能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在您讓孩子使用這些精油前,請先與醫師、醫療專業人員確認安全無虞。


寶寶營養

用杯子喝水!學步期小孩1天要喝4~6杯

家中如果有1~3歲學步期小孩,為了促進他們體重增加、身體成長,除了食物裡的營養素和脂肪不可或缺,一般也認為他們每天應該至少喝4~6杯的液體。但如果您的小孩用餐時吃不下,那很可能是他喝了太多液體。想要扭轉這個情況,家長可以先讓他們吃東西,再讓他們要喝飲料,此外,以下是協助小孩喝水的方法。 讓他們用杯子喝水 對小孩而言,裝滿液體的瓶子,是會吸引他們,讓他們想喝東西的原因。如果您的寶貝經常用吸管啜飲瓶子裡的飲料,那是應該讓他改用杯子直接喝東西的時候了。剛開始時,只要在杯子裡裝小杯的牛奶、水、或是果汁,並在用餐、吃零食的時候讓他們練習喝。此外,記得讓小孩用杯子練習喝水時,要在小孩喝奶之前進行。對小孩而言,用杯子喝東西是一種學習過程,他們可能會不小心打翻,因此請隨時做好準備。 給小份量的飲料 控制小孩喝的飲料內容物與飲用量,都十分重要。成長中的學步期小孩,每天要喝2~3次的奶,共2/3杯~1杯,再加上其他2杯~3杯的液體。天氣變熱時,每天飲用的液體量則可以增加。早上起床後,您可以注意小孩喝東西的情況,將1杯牛奶分3杯,或將1杯果汁分成2杯,並讓他在1天內飲用完畢。 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如:切丁西瓜、湯、冰沙等,也可以計算在小孩1天內的液體飲用總量。除了天氣狀況,小孩的心情、從事的活動量多寡、食慾,也會影響他們每天喝東西的量。 盡量選擇天然的果汁 學步期小孩最喜歡的飲料就是果汁了,但與其選擇加工、含有大量糖分,且不利胃部消化的果汁,您可以選擇天然、無添加人工糖的種類。因為很多從超市買來的罐裝果汁,裡面的果汁含量大多只有10%而已,而且糖分很高,還含有很多不必要的熱量。如果給小孩喝現榨果汁,要注意使用的水果來源乾不乾淨。 隨時隨地多喝水 學步期小孩口渴時,最佳的解渴飲料就是白開水,對他們的胃、牙齒都不會有負擔。從小就讓小孩養成愛喝水的習慣,以後他們長大就會習慣喝白開水,不喝飲料。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隱私問題!父母這樣做給予幫助

如果您的孩子是正值花樣年華的青少年,不太願意跟大人們談論自己的隱私,或是跟家長說話的時候有所顧慮,那最好讓您的孩子跟專業醫師談談,讓醫師給您的孩子一些專業的建議和協助。本文將為您介紹,醫師對青少年的影響,並且能在之中代替父母發揮什麼樣的功能。 與青少年談話的過程中醫師有這4功能 尊重青少年的隱私。 能解答所有青少年的各類型問題。 由於本身是專業醫療人員,醫師會詢問青少年個人健康狀況相關問題,並幫助他們做出有益身心健康的決定。 能協助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找出適當方法與父母,或是他們信任的人溝通、談話。 關於青少年隱私的一些問題 若您的孩子已經決定要與醫師談話,那麼恭喜您已經成功了一大步;不過,由於涉世未深的孩子仍然會有許多顧慮,因此,下列常見的3種問題,建議家長可以先有所準備,以方便模擬孩子的心理狀況,並給予適當的協助。 問題1:我跟醫師單獨會面時,該如何提到關於我隱私問題? 答:直接詢問醫師!每次看診時,醫師都會預留時間,單獨與您討論。 問題2:跟醫師諮詢、討論時,我應該問什麼問題? 答:任何的事、所有事情,您都應該、也要告訴您的醫師,甚至跟診間的護理師說也可以。有時候,醫師會問您關於學校、朋友、家人的問題,與其他私人問題,如:您的感受,喜歡從事的休閒娛樂。您的醫師對您了解愈多,愈能有效回答您的問題、顧慮。 問題3:醫師會告知我的父母,我們的談話內容嗎? 答:您的醫師會將談話的詳細內容保密,只有在有人會傷害你,或是您想傷害自己、其他人情況下,您的隱私才不會被保留。根據法律規定,如果有任何人可能受到傷害,醫師必需提供相關資訊。如果情況真的如此,您跟您的醫師討論後,要將訊息提供給相關單位,以確保每個人都是安全的。 回診時請您記得下列4件事 詢問醫師哪些事情會被保密。 跟醫師確認,你們之間討論的內容,有哪些可以分享給父母知道。 詢問醫師,誰可以存取您的病歷記錄,您的病歷是否列為機密。 如果您已經事先用電子郵件或電話跟醫師談過,請當面跟醫師說明您對隱私的相關顧慮。 若是自己尋求醫療協助的青少年,或許會有以下的顧慮,這時,請各位有勇氣踏出第一步的孩子不要擔心,因為所有的疑慮都可以被解決,也可以透過下列可能的模擬問題及解答解決您心中的疑問。 問題:如果我自己去看醫師,父母什麼時候會收到看診的診療費帳單? 答:取決於您的醫療保險是否涵蓋相關看診費用,請跟您的醫師確認。請您記得要詢問醫師,如果您的看診記錄需要提供給保險公司,或其他專業醫療照護人員,有哪些措拖可以保護您個人的資訊。 給家長的重要訊息 當您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後,身體、情感都不斷在改變,與孩子保持密切關係是很重要的。這同時意謂要多多鼓勵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孩子看診時,可以讓他們單獨與醫師談談。這樣有助於孩子多認識自己,並且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培養他們做出健康的決定。當然,醫師也會囑咐孩子,與父母分享談話訊息,然而孩子有時候可能只想要告訴醫師,而不願意讓家長知道,其實這樣的情況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孩子其實是想要向專業醫師,請教他們的個人問題而已。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女孩間的霸凌?家長這樣處理就對了

女孩間的霸凌事件已不是新聞,每天都有霸凌事件發生,而且愈演愈烈。您曾問過自己家的女孩是否是霸凌的受害者還是她自己就常是霸凌別人的加害者呢?本文我們將討論女孩霸凌事件的原因及如何停止這種現象。 女孩霸凌的原因 女孩間的霸凌事件是很值得探討的;缺發控制衝動的能力或缺乏同理心的忌妒女孩通常會成為霸凌者,因為他們必須感覺自己凌駕別人之上。依據研究顯示,女孩霸凌的心理因素是基於那些需要被接受、感覺融入、有控制,或自我價值的基本需求受到挫折,而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她們無所不用其極,因此就會導致很多霸凌事件的發生,例如,霸凌者可能只是單純因為在家受到家暴或童年遭受虐待,又或者是因為擁有某些特點也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受害者。 如何停止女孩間的霸凌 做為家長,若您的孩子是霸凌的受害者,請與她好好溝通,透過傾聽並協助他們找到具體的解決辦法,或許我們無法直接解決這個問題,但也許能夠幫助孩子重拾自信心。首先您可以尋求學校老師的協助,您也可以鼓勵她從事一些課外活動,除此之外,您更可以嘗試以下4個步驟來幫助您的女孩: 沙盤推演一些當受到霸凌時的應對方式,幫助孩子面對霸凌時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解決。 列出處理霸凌的標準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並讓她隨身攜帶。SOP可能包含忽略霸凌行為、通報老師、與朋友同行不要落單,或預備一些被霸凌時反抗的台詞。 確定她身旁還有一些可以保護她的朋友。 請她寫下「霸凌事件簿」,並定期追蹤內容,您便可以知道何時應該介入。 但如果您的孩子是施暴者呢?坐下來好好跟她聊聊是絕對必要的,或許她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那樣做就是霸凌,您可以用以下3種方法來幫助孩子: 教導她什麼是霸凌,以及提出一些她可能做的行為卻沒有意識到那就是霸凌。 幫助她控制自己的憤怒,並用正確的方式管理情緒,而不是將它發洩到別的女孩身上。 安排心理諮商以釐清她成為霸凌者的真正原因。 承認並化解女孩間的霸凌事件對父母來說並非易事,但協助您的孩子處理它,您必須認真傾聽、付出關心並讓孩子理解她們並非孤立無助的。


親子教育

當戲弄變成霸凌時!應保持正面的態度

戲弄、霸凌同樣都是取笑他人,只不過是用自己「認為」好笑的方法揶揄、奚落別人,把別人逗弄得好像傻瓜一樣,同時也對著他人從到尾不斷嘲笑、羞辱,或開玩笑。有時候,戲弄、霸凌不只是言語方面,也有肢體霸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戲弄、霸凌間,有重大差別。因此,本文將為您介紹,關於2著的差異,以及有可能發生的情形。 戲弄與霸凌的差異性 戲弄一般是指玩弄他人,對他人嘲笑、開玩笑的行為,但是霸凌就不只是玩弄別人,或對別人開玩笑那麼單純;霸凌通常是因為信仰、種族、外觀,或其他重要因素而發生。霸凌與戲弄的差別是所謂的「目的」。霸凌者的動機,是想要讓被霸凌者受到傷害;戲弄大多都只是沒有傷害性的開玩笑。戲弄通常在下列狀況是沒有問題的。 2人間的關係很堅固,戲弄可以更提升彼此情感。 戲弄的人,口氣純粹是開玩笑,同時帶有親切笑容,而不是挑釁、侵犯態度。 被戲弄的人,不會覺得苦惱、憂傷。 戲弄會演變成霸凌嗎 雖然戲弄可以加強人際關係,但它也會被用來孤立、批評、羞辱別人,造成人際關係變差。當被戲弄的人感到憂傷、苦惱時,戲弄就會變成一種不友善、有敵意的行為。下列情況,會將戲弄演變成霸凌的行為: 戲弄行為,從親切、有情感,變成有敵意。 存在著權力不平衡的情況,如戲弄的人,在同儕間,比被戲弄的人,有更多的權力。 戲弄重複發生。 戲弄的人,有意羞辱或傷害被戲弄的人。 被戲弄的人,感到生氣或受傷。請您了解,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不會輕易表現他們受到傷害。 當戲弄變成霸凌時 家長應該怎麼辦 請讓您的孩子清楚知道,霸凌是不會被接受,也不會被容忍的。 跟戲弄他人的孩子談談,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之後再跟孩子的同儕進行溝通,充分了解情況後,找出孩子被戲弄的原因。因為會戲弄他人的孩子,可能因為家裡環境有類似情況,讓他們有樣學樣,想要運用權力去傷害別人。因此,有必要確實告知戲弄他人的孩子,這種行為在團體中是不被接受的,而且必需改正。 跟被戲弄的孩子談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讓被戲弄的孩子知道,他們應該受到尊重。如果被戲弄的孩子沒有勇氣為自己出聲,請幫他們找出有自信的方法,可以當面告知戲弄、或霸凌他人的孩子,不可以再這麼做下去。此外,也要讓被戲弄的孩子知道,如果戲弄、或霸凌情況仍然持續,他們可以找信賴的師長協助處理。 相信自己的直覺本能 如果您覺得任何牽涉戲弄的人,已經帶來負面影響,那就得進一步調查清楚。大多數學校,對戲弄這個問題,都有很明確處理方法。與學校校長完全、公開溝通,是阻止學校裡發生戲弄、霸凌問題,最有效辦法。 請留意您對戲弄與霸凌的態度 使用戲弄這個字眼時,請多小心、留意,最好確認結果是正面的。 請您了解,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還不是很清楚戲弄的真正意義,尤其是諷刺、嘲笑的情況,而且會認為您所說的戲弄,是有傷害性的。 請您想想有關霸凌的經驗,這些經驗、感受,或想法,都可能會對您處理霸凌的情況有所影響。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不敢嚐新食物?趁幼時矯正食物恐新症

孩子的挑食行為,總讓爸媽傷腦筋,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足,導致發育不良,這時若是孩子又不敢嘗試新的食物時,那麼問題就會更棘手了。要讓孩子嘗試吃下多種營養的食物,的確不容易,對此,醫學上有個名詞,稱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又稱偏挑食),是指拒絕嘗試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的症狀。雖然,食物恐新症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但其實大人或老人,也都可能有這樣的傾向。當有食物恐新症時,可能會對身體健康,或是生活造成那些影響呢?以下介紹食物恐新症的特徵、疾病風險,以及如何改善或預防。 與挑食不同的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是描述一種進食障礙,指對新食物或陌生的食物,出現強烈的恐懼,其中,「恐新症」(Neophobia)是專指對新事物的恐懼。很多人只偏好某些種類的食物,且他們寧願吃他們早已熟悉的食物,也不想嘗試不認識的食物。而食物恐新症的患者是指一種,可能對社交和飲食產生影響,因為病人會主動避免一些不熟悉的用餐場合。 許多人會將食物恐新症和挑食搞混,事實上這2者是不一樣的,患有食物恐新症的人,害怕的是嘗試新的或不熟悉的食物,而挑食的人,則是避開他們熟悉的普通食物。 食物恐新症可能導致慢性病 目前,科學界針對食物恐新症對健康的影響研究並不多,不過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Fin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以及愛沙尼亞的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針對了食物恐新症,對飲食品質、生活、疾病等影響結果,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對新食物感到恐懼,可能會使飲食的品質下降,並造成使飲食中的纖維、蛋白質,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攝取不足,或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鹽的攝取量偏高。此外,研究也發現,食物恐新症與體內有害的脂肪酸增加、血液發炎指數升高,都有明顯的關聯性,並可能會增加慢性病的疾病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大家可能會認為,飲食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多多少少還是和體重有關,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無論體重、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性別或居住地為何,食物恐新症造成的影響,都能獨立成立。 遺傳性的食物恐新症:早期教育很重要 研究證實,食物恐新症具有遺傳性,其中,在兒童和老人族群中特別常見,目前很少有關於成人的食物恐新症的研究。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的研究教授馬庫斯·佩羅拉(Markus Perola)表示,這些研究可強化大家對多樣化飲食和健康飲食的重視。 如果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飲食異常行為,可以及早被發現和治療,也有助於及早預防未來的健康問題。而遺傳因素和我們的基因型(Genotype),只會決定我們有食物恐新症的傾向,藉由早期的幼兒教育和護理,及生活方式的指導,都能幫助飲食多樣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