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抽親子渡假券多項好禮/健康速達

國際母乳週開跑:「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活動登場 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國際母乳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響應今(2025)年主題「優先考慮母乳哺育—建立永續支持系統(Prioritise Breastfeeding - Create sustainable support systems),特別舉辦「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除了提供知名親子度假券、無線吸塵器等多項好禮,也希望為哺乳媽媽營造更友善的哺乳環境。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六)、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右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左五)一同出席「一口母乳 一生守護」活動。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推廣母乳哺育,支持媽媽友善環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7月31日)出席活動儀式時表示,母乳不只是寶寶的天然美食,母乳哺育也是媽咪的健康小幫手;因此,為支持有意願哺乳的媽媽能成功哺餵母乳,國健署推動各項支持措施,包括目前全國已有140家母嬰親善及推廣醫療院所,每10個寶寶就有7位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 魏璽倫說,生產出院後,為讓哺乳媽媽出門在外能更自在地哺餵,目前全國共有4049處哺集乳空間,範圍包括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等,希望媽媽可以多利用這些讓自己安心舒適的環境中,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此外,國健署也製作《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及「家人支持母乳系列圖卡懶人包」,希望讓爸爸和家人也能成為支持母乳哺育的神隊友。 專家談母乳好處:寶寶頭好壯壯、媽咪苗條健康 今天兩位出席活動的母嬰醫學專家在座談時均表示,哺餵母乳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健康好處。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從孩子的健康來說,許多研究都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都「頭好壯壯」,除了認知發展較好,許多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肥胖等,都會明顯減少,是保護寶寶健康的最好食物來源。 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哺餵母乳對媽媽好處也很多;許多人產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瘦不回去」,據統計,餵母乳的媽咪可以比一般媽咪瘦0.5至1公斤,「現在減重市場價每公斤是2萬元,不只可以恢復身材,減重也有助避免三高疾病,活得更健康」;此外,餵母乳也有助減少癌症如:女性最常見的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發生率。 親餵母乳的媽咪最擔心寶寶是否有喝飽?彭純芝說,要先了解寶寶含著乳房是否真的在喝母奶,可從吸吮速度、有無吞嚥動作及喝飽嘴巴自然鬆開,綜合寶寶的睡眠、成長狀況等來評估;另外,只要頻繁哺餵母乳,「讓寶寶喝到飽,乳汁分泌就會增加」;她提醒,「這是一個良性互動,不要覺得自己乳汁不夠。」 黃建霈也從臨床角度說明,大多數乳汁分泌不夠的媽媽,都是因為執行錯誤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寶寶常吸母乳,因為對乳房的刺激,就會促進母乳分泌,理論上比較理想是每兩個小時餵一次,但最好是按照寶寶的需求,餓了就餵,寶寶也才吸得進去。另外,含乳的姿勢也很重要,因為常有媽媽抱怨被吸得好痛,寶寶若只吸到乳頭沒有含到奶暈,也會因為吸不到奶而生氣,可能也就因此不想多吸了。其他如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和多喝水,也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基本方法。(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名醫教你「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 為響應8月國際母乳週,國健署自8月1日起至29日止,推出「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只要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的短影音,上傳至FB或IG,並設定公開及標記兩位好友,就有機會抽中包括親子度假券、無線織物清潔機、輕量無線吸塵器、多功能氣炸烤箱及四大超商購物金200元等好禮。(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 為滿足民眾孕產育兒所需資訊需求,國健署在「健康九九+網站」及「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豐富的哺乳衛教資訊以及伴侶支持素材。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疑問,亦可撥打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媽媽或家人諮詢與協助。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Q&A Q1:什麼是「國際母乳週」?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第1週(8月1日~8月7日)訂為國際母乳週(World Breastfeeding Week),今 (108)年宣導主題為「增能家長,啟動哺乳(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Q2:「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活動如何參加? 自8月1日起至29日下午5點止,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短影音,上傳至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並標記兩位好友、設定公開即可參加抽獎。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圖:國健署活動頁面) Q3:國健署提供哪些哺集乳空間? 全國已設置4049處,分佈於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及量販店等,方便媽咪外出哺餵。 Q4:哺餵母乳有哪兩大健康好處? 寶寶頭好壯壯:減少呼吸道與腸胃道感染、過敏及肥胖風險,促進認知發展。 媽咪苗條健康:幫助產後減重(平均瘦0.5–1公斤)、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等發生率。 Q5:若對哺乳有疑問,怎麼獲得協助? 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或「孕產兒關懷網站」查詢衛教資訊,或撥打免費關懷專線 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協助。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了解玻璃娃娃!脆骨病9成是家族遺傳

「玻璃娃娃」也被叫做成骨發育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簡稱OI),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罹患原因是因膠原蛋白(Collagen)出現病變,造成患者出生後骨頭容易斷裂,所以,嚴重者更會損傷脊髓和聽覺,甚至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以下是玻璃娃娃的疾病症狀和形成原因,讓我們一起來關心此病患者。 4種常見成骨發育不全症 由於成骨發育不全病患的骨頭比一般人脆弱,因此普遍稱之為脆骨病(Brittle bone disease),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院(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NHGRI)的資料,估計每2萬人就會有1位玻璃娃娃,目前已證實8種脆骨病類型,其中有4種較為常見。 第一型OI:最常見且輕微的一種,因為小孩的身體還沒有足夠的膠原蛋白,因此造成骨頭易脆,但這不會有骨頭畸形的問題,過了青春期,症狀就會大幅減少了。 第二型OI:屬於嚴重的一種,出生的嬰兒通常會有很短的手、腳、胸、臀部外折,以及軟顱骨,身體也可能出現骨折。因為肺部構造的不完整,嬰兒會有呼吸困難,所以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子宮中就會死。 第三型OI:相較嚴重的一種,多發生在第二型OI嬰兒成長後,不同小孩有不同的狀況,且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常見的情況包括有:頭大、三角形臉、矮個子、脆齒、骨頭畸形、脊椎彎曲、呼吸困難。 第四型OI:可輕微,也可惡化的一種,通常新生嬰兒會有弓形腿(Bowed leg),骨折狀況可能在開始爬或走路才會出現,也可能隨著年紀增長就慢慢改善。 9成病例是家族遺傳 骨頭病變有機會透過父母單方或雙方傳給孩子,對此,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資料顯示,高達85~90%的OI病例都是顯性基因(Dominant gene),意思是父母其中一方或雙方患有脆骨病。此外,即使父母沒有脆骨病,但帶有其基因突變的話,生下的孩子還是會有10~15%的機率會是玻璃娃娃。在較罕見的情況下,儘管家族並無相關基因病史,小孩仍有可能因自發性突變(Spontaneous mutation)而得脆骨病。 如果要知道孩子是否是玻璃娃娃,可以依照專業醫師的建議做檢測,包括像是X光、DNA試驗、血液檢查、尿液檢查、骨骼活組織檢查(Bone biopsy)、超音波等等。父母請留意,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見症狀,其他可觀察情形包含有:脊椎側彎(Scoliosis)、眼睛鞏膜出現或藍或紫的顏色、皮膚容易瘀青,以及軟或無色的牙齒。 保護骨頭不受傷是關鍵 目前來說,成骨發育不全症仍無藥可醫,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骨頭不要受傷,對玻璃娃娃的孩子而言,物理治療和服用藥物是很好的輔助方法,一方面可以強壯骨骼,一方面也能提升肌肉力和呼吸量。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用手術固定骨頭,避免其斷裂。 骨折和骨頭畸形對孩子來說或許會很痛,父母若需要,可以找嬰兒護理專家詢問,同時也要保持孩子的清潔衛生,包含勤打疫苗、流感期間遠離人群。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也許需要開始面對在肢體能力上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他情感上的支持,並幫助他做好體重管理。


親子教育

繼母不好當!4招理解小孩與減緩摩擦

可能是受到很多童話故事的影響,即使繼母沒做錯任何事,孩子還是有很高的機率會抗拒繼母這個角色;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種,根據近期的研究,雙方的衝突可能是來自於忠誠度(Loyalty binds)、前任情結(The Ex Factor)、孩子的忌妒心與憤怒(Jealousy and anger),或父母溺愛的教養方式(Permissive parenting)而產生。因此下列4點要告訴您,如何幫助孩子化解對繼母的複雜情緒, 1. 忠誠度 對有些孩子來說,愛他們的繼母就等像是背叛生母一樣,因此就算從繼母那得到溫暖和愛,也會在孩子心中造成矛盾,這個情形會導致孩子傾向與繼母保持距離;若發生這種狀況,唯有生母或者父親不斷鼓勵孩子放開心胸、給繼母一個機會,才能協助孩子解決忠誠度的問題,並與繼母建立健康的關係。 2. 前任情結 通常孩子們會認為生母才是最重要的母親,原生母親對於家中所做的一切都會成為孩子依循的標準;當繼母嘗試整理家務或用她自己的方式做事時,便會面臨到孩子的抗拒。而若是因為離婚後前妻對於前夫有著劇烈的憤怒,那麼孩子們也可能會感受到同樣的情緒,並將它投射在繼母身上。 3. 佔有慾和忌妒心 根據心理學家馬維斯·希斯靈頓(Mavis Hetherington)表示,前青少年期或青少年時期的女孩相較男孩有更多的佔有欲和忌妒心,這是因為她們與自己的父親很親密,而在離婚後,她們可能感覺繼母是她們與父親之間的障礙,因此導致對於繼母的態度不會太友善。 4. 溺愛型教養 研究指出,民主威信型教養(Authoritative parenting)帶給孩子的溫暖和管教的程度較高,對孩子的影響也最正面,但在離婚後,生父為了彌補孩子經歷父母離婚而產生的罪惡感,也怕孩子生恨,因此容易出現寬容溺愛型的教養(Permissive parenting)方式,這時候為了平衡父親對孩子有求必應的管教,以及為了重建家中秩序的繼母,有可能會產生對孩子來說不公平的待遇而產生隔閡。 想要解決繼子女與繼母間的種種不適應,繼母應在婚前就與繼子女成為朋友,也請試著不要干涉孩子們的私生活,並適時提供孩子與生父獨處的時間,讓自己也能去做個按摩放鬆或購物,這都能讓孩子們理解繼母並無意帶走他們的父親,而讓摩擦隨著時間慢慢消失。


呼吸道疾病

孩子當心「行走型肺炎」!黴漿菌肺炎症狀及感染途徑詳解

肺炎黴漿菌成為台灣兒童社區型肺炎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患病後日常精神及活動力不太受影響,素有「行走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 之稱。《Hello醫師》帶您了解肺炎黴漿菌是什麼?症狀及傳染方式各為何? 黴漿菌肺炎是什麼? 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不具細胞壁,大小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且是目前發現最小並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可以在動植物身上發現,分佈很廣。黴漿菌是兒童非典型肺炎常見致病菌之一,一年四季都有感染案例,在春、夏之交及秋天特別容易發生。 黴漿菌肺炎會出現何種症狀? 黴漿菌感染可能導致任何程度的呼吸道症狀,但肺炎感染是最常見的表現,主要特色為明顯的咳嗽及發燒;不過,黴漿菌感染通常不會流鼻涕,臨床上,也可藉此作為區分黴漿菌感染或其他感染所導致的肺炎。 雖然黴漿菌肺炎只是輕微的感染,一般來說會慢慢痊癒,但有些情況下,它仍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父母要多加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此病的潛伏期可持續二到三個禮拜,常見的症狀如下: 咳嗽 喉嚨痛 支氣管炎(Bronchitis) 疲勞 發燒 耳朵感染 頭痛、胸痛或肚子痛 身體忽冷忽熱、 嘔吐 皮疹(Rash) 哮吼(Croup) 鼻竇炎(Sinusitis) 若是5歲以下的孩子被感染,有可能不會出現發燒的症狀,而是出現類似感冒的病症,包括嘔吐及腹瀉。另外,哮喘病患需要特別注意,黴漿菌感染可能讓病情更嚴重。 在一般情況下,小孩感染的黴漿菌肺炎並不需給予治療,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修復,但若其症狀持續了數天仍沒好轉,請務必找專業醫師求助。 (同場加映:小孩氣喘控制有招!父母這樣就安心) 黴漿菌肺炎傳染方式 黴漿菌肺炎感染隨時都可能發生,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由飛沫傳染,感染後潛伏期為 1至4 週;通常需要在近距離接觸的環境,像是透過講話、咳嗽、打噴嚏所傳播的空氣飛沫,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染。 因此,當孩子在學校跟其他同學玩在一塊的時候,黴漿菌就可能藉由口水或痰被傳開來;其他高風險場所還包括,密閉的家中、宿舍、夏令營、軍營,以及演唱會。   肺炎黴漿菌好發族群為何? 國內在全面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根據台灣小兒感染症聯盟 (Taiwa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Alliance, TPIDA) 在 2011 年到 2012 所做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肺炎黴漿菌為第二常見的致病原 (約佔 22%),僅次於肺炎鏈球菌(約佔 30%),5 歲之後的學齡兒童族群為最好發族群,唯 2 歲之後所佔比例便逐漸有上升的趨勢。 防感染 衛生觀念要正確 根據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黴漿菌肺炎感染佔了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簡稱 CAP)在學兒童的4成,因此,正確衛生觀念要做好,除了要勤洗手,也要避免小孩共用餐具,並且教導孩子打噴嚏後用紙巾擦拭,再丟進垃圾桶。


學齡

父母硬起來!門禁對青少年的正面效果

做為父母,有時您可能會對孩子訂下門禁的時間,因為當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通常會花更多時間跟朋友外出,為了讓青少年們能夠準時回家,門禁的訂定有時候是必要的。本文將介紹門禁的效果,以及能夠防止的事項。 治安為最大考量 除了成為犯罪的受害者,青少年深夜在外,也會時常面臨到,或者涉及犯罪活動,因此門禁能降低青少年捲入暴力和幫派犯罪紛爭的風險。為了能讓青少年們早點安全回家,以及遠離做非法勾當的那群人,這種為了治安考量設下的門禁,有時候是很必要的。 避免毒品和酒精濫用 毒品和酒精濫用,是每年層出不窮的意外的主要原因;當青少年們深夜出門,有很大的風險會受到藥物和酒精的誘惑,懵懂無知的他們也可能會隨時受到傷害,甚至造成死亡;就算他們自己沒有使用那些藥物,或酒精,但他們仍可能被其他酒駕的車撞或受到攻擊。 充足睡眠很重要 當青少年晚歸,他們就無法獲得充足的睡眠,這對青少年有負面影響,他們可能因為睡眠不足無法在課堂上專心、缺乏精力來做其他事情,或整天昏昏欲睡;因此門禁是能幫助他們能有充足睡眠的有效方式之一。 門禁理由合理效果最好 若是沒有考量到孩子的需求,就冒然實施門禁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反彈,這樣一來,他們可能只會我行我素,導致反效果;因此,建議父母先和孩子們討論,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覺。門禁必須基於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合理的門禁可以幫助您的孩子遵守規距,並且心甘情願地配合。 未遵守宵禁的規範訂清楚 懲罰孩子們之前,請先確認孩子們清楚的知道未遵守宵禁的後果,也能機會教育他們對於自己行為的因果關係;如果孩子未在約定的時間回家,請嚴格執行事前說過的規範,否則下一次他們就不會再把門禁當一回事。您也可以在特殊狀況下准許他們晚歸,例如舞會,這樣他們也不會錯過社交生活,畢竟太過嚴格最後也只是為難到父母自己。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睡覺牙齒嘎嘎響!了解睡覺磨牙的常見原因與解決方法

一般人都會認為睡覺會磨牙,是因為壓力大所致,因此不少爸媽發現小孩睡覺時磨牙,會以為他們是不是有說不出口的壓力,而感到十分擔心。其實小孩磨牙的情形相當常見,研究顯示,約有6%~50%兒童會於睡覺時磨牙,但此問題通常在小孩長大後就會消失。 究竟為何小孩會磨牙?而磨牙會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又可透過何種方法解決孩子的磨牙問題?《Hello醫師》以下將為各位爸媽一一解惑! 為什麼小孩睡覺會磨牙?常見原因有這些 造成磨牙的原因繁多,在某些個案中,小孩會磨牙是因為上下排齒列不整;有些小孩則會透過磨牙來減緩耳痛、長牙或肌肉痠痛的不適感,但上述的這些情形,通常等到小孩長大後自然就會好了。 此外,造成小孩磨牙的原因可能是壓力、焦慮等心理因素;若小孩在學校跟人吵架、擔心考試成績、患有過動症、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等疾病或服用特定藥物,也可能會使其於深層睡眠時,出現磨牙或咬緊下顎的狀況。(延伸閱讀:小孩晚睡容易長不高?這時段入睡是關鍵!7大晚睡常見問題一次看) 磨牙對小孩的影響 若小孩太常磨牙,就可能會出現頭痛、耳痛、琺瑯質磨損、牙齒斷裂、牙齒對溫度變得更敏感、嚴重臉部疼痛、上下顎相關疾病等症狀。 如何診斷孩子磨牙? 許多小孩會不自覺地磨牙,因此父母應該要多加注意小孩是否會在睡覺時,發出磨牙的聲音,或者在早上起床後,覺得下巴或臉很痠或是於咀嚼時感到疼痛。 若已經確定小孩會磨牙,且面部或口腔還會出現疼痛感,建議可盡快帶他去看牙醫。醫師除了會問診外,還會檢查孩子的牙齒是否有不正常的敏感反應,來確認主要造成磨牙的原因,進而提供有效的治療。 孩子磨牙的治療方法 雖然大部份的小孩長大後就不會磨牙了,但若有父母的細心觀察與定期看診,更可以隨時掌握病情。若牙醫發現小孩牙齒會痛或出現損傷,可能會提供孩子夜間防磨牙套,給小孩睡覺時配戴。 如何協助小孩睡前放輕鬆,度過磨牙期? 父母可於睡前,讓小孩洗個熱水澡、聽聽輕柔的音樂或說故事給小孩聽,以幫助小孩在睡前放鬆身心,緩解磨牙的症狀。(推薦閱讀: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磨牙時間長短與造成磨牙的原因有關,雖然大部份的小孩在乳牙掉光的時候就不會磨牙了,但有些人到青春期還是會磨牙。 另外,若小孩磨牙的是因為壓力,那就只有消除壓力才能解決磨牙的症狀了,可以詢問他們在煩惱什麼,並且與他們一起想出解決辦法,進而緩解他的壓力,但如果情況較為複雜,無法透過舒緩壓力的方式替小孩解決磨牙的問題,則應及早諮詢醫師。 磨牙難以預防!減緩壓力即可有效改善 磨牙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小孩成長的自然反應。然而,壓力造成的磨牙症狀則可透過時常分享心事,來達到舒緩的效果。除此之外,家長也能定期為小孩安排檢查,確保牙齒沒有任何口腔疾病。(同場加映:有牙沒牙都要顧~兒童口腔照護須知)


呼吸道疾病

2歲以下很危險!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症狀與治療

過去曾報導月子中心出現嬰兒群聚感染,而主因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 RSV)感染;在多數情況下,RSV 病毒並不會造成寶寶的危險,幾乎所有兩歲以下的小孩至少都會經歷一次這場病。不過,請各位父母要注意,RSV病毒的感染力很強,也可能導致嚴重的症狀,甚至有致命風險,以下進一步帶你認識 RSV 病毒,以及你需要知道的發病症狀和治療方法。 RSV 病毒類似感冒 症狀嚴重可導致肺炎 RSV 是嬰幼兒呼吸道常見的病毒感染,為幼兒罹患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與肺炎(Pneumonia)最常見的病因,雖然常見包括流鼻涕、咳嗽、發燒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和感冒極為相似,但嚴重時可能引發呼吸急促與困難、肋間凹陷、呼吸聲有哮鳴、缺氧等症狀,也可能併發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器官等合併症,因此在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與高危險群都須特別留意,甚至可能導致長大後易有氣喘,家長不可不慎。 每個孩子的症狀雖然都不太一樣,但一般上都會持續 3~8 天,免疫力較弱的孩子甚至可能會病好幾週,若發現其病症愈來愈嚴重,請儘速就醫。父母應注意的症狀包括有以下幾點:異常不舒服或活動力低下、拒絕喝奶、脫水、唇舌及指甲發紫、咳出黃綠色痰液、呼吸困難,甚至出現耳朵感染、氣喘(Asthma)。 RSV 病毒主要為接觸感染 並非飛沫 RSV病毒通常易發生於秋末至初春的季節,因為這段期間我們在室內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就有可能把外面的病菌傳染給免疫力較差的寶寶,而病毒傳播途徑主要為人與人直接接觸傳染或體液間接接觸傳染,並不是飛沫傳染;而避免接觸感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手部清潔,所有照護者、家人都一定要嚴格洗手、遠離人群等高風險的地區。 早產兒易被感染 家裡處處都是風險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嚴重的RSV病毒感染多發生在早產兒、小於六個月的寶寶,以及小於兩歲的慢性心肺疾病孩子,由於至今沒有無疫苗能對付 RSV 病毒,因此基本的清潔衛生、幫助孩子正確地洗手,並且遠離病人和感冒的人是很重要的。 在家照顧寶寶的父母也要留意,RSV 病毒會透過口水和黏液傳播,它也會殘留在不乾淨的手上長達 30 分鐘,甚至更久,其他還包含地板、玩具、鍵盤、門把等。一旦發現孩子被感染了,可以試著移除鼻腔和嘴巴中多餘的黏液,幫助他正常地呼吸及進食,此外,也要確保孩子補充足夠的母乳或水分。 防 RSV 病毒 政府補助早產兒及先天性心臟病童 由於早產兒及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抵抗力較差,若感染 RSV 可能導致嚴重病情,因此,衛福部將一種預防性藥物 Palivizumab(西那吉斯凍晶注射劑)納入健保補助範圍;對於一般人來說,此種藥物雖然可減少重症比例,但這種藥物要價不斐,因此最重要還是要確保孩子保持手足的清潔,並且平常在家就要做好消毒。 加強免疫力 預防嚴重 RSV 症狀 除了基本清潔和正確洗手之外,寶寶的免疫力也相當關鍵,免疫力愈好,就愈能抵抗細菌病毒的入侵。而除了疫苗接種、環境因素,影響免疫力的關鍵絕對少不了營養,有研究指出,配方奶寶寶在出生 13 週內,感染RSV機率,是母乳寶寶兩倍。 遠離 RSV 病毒感染,只能餵母乳嗎? 雖然配方奶與母乳在支持寶寶免疫力上,有巨大差異,但近期研究發現了母乳中的第三大成份:HMO 母乳寡糖 ,是母乳寶寶免疫力較好的關鍵因素,根據臨床研究發現:當寶寶的腸道內沒有母乳寡醣 HMO 時,病原菌會直接與腸道黏膜接觸,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而 HMO 於腸道中的角色,如同「壞菌清道夫」,可作為病原菌的誘餌,誘使病原菌與 HMO 結合,將壞菌打包帶走。如此一來,即可防止細菌、病毒沾附腸道;研究更顯示,與一般配方奶的寶寶相比,HMO 母乳寡醣明顯降低寶寶 66% 的上呼吸道感染、52% 一般常見感染的風險。 不過不方便餵母乳的媽媽,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 HMO 已經以加入配方奶中,大大縮短了配方奶與母乳之間的距離,因此只要挑選貼近母乳成份的配方奶家長也能更加放心。


其他健康問題

哮吼: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哮吼的定義 哮吼(Croup/Laryngotracheobronchitis)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受到病毒感染所致。哮吼會使喉部、氣管甚至是肺臟發炎、腫脹,並引起嚴重的咳嗽,長期哮吼可能導致肺炎(Pneumonia)或肺部嚴重細菌感染。 哮吼有多常見 哮吼好發於6個月~3歲的嬰幼兒,而1歲左右的兒童則是發病率最高的族群,然而,3個月大的嬰兒及15歲的孩子也有罹患哮吼的個案。 哮吼的原因 哮吼的病因多半是因為病毒傳染,例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Parainfluenza RSV)、麻疹(Measles)、腺病毒(Adenovirus)或流感病毒(Influenza),您的孩子可能經由空氣中咳嗽或鼻涕的飛沫接觸到病毒而傳染,飛沫中的病毒也能附著並生存在玩具或其他物品的表面上。 若孩子的眼、鼻、口接觸到這些汙染源,便可能因此感染病毒;此外,哮吼也可能是因過敏、吸入刺激物或胃酸逆流所致的併發症。(推薦閱讀:天氣冷會感冒?真正的隱形元凶就是它) 哮吼的常見症狀 哮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包括臉色潮紅、流鼻水、發燒或喉嚨痛,當咳嗽症狀加劇時,便會造成病童聲音沙啞(Hoarse voice)、犬吠樣咳嗽(Seal barking)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者則可能會缺氧發紺,而上述症狀通常會在夜間睡覺時加重,需要特別注意。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吸氣及呼氣時發出喘鳴聲。 開始流口水或吞嚥困難。 感覺焦慮、情緒激動或疲倦。 呼吸較平常急促。 呼吸困難。 鼻、嘴或指甲呈現藍色或灰色等發紺(Cyanosis)症狀。 哮吼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哮吼? 醫師會先詢問患者的基本病史,並透過兒童頸肺部X光的結果,來呈現頸部是否腫脹、存有異物、膿或血塊阻礙呼吸道,而導致哮吼。若醫師懷疑是細菌感染所導致,則可能會進一步為病童做血液檢查。 https://helloyishi.com.tw/cough/asthma/singulair-side-effects/ 如何治療哮吼? 大部分的哮吼都可以居家治療,讓孩子多喝水以避免脫水,若孩子的症狀持續超過3~5天或病況惡化,您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開立類固醇(Steroid),如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來抑制呼吸道發炎。 如果您的孩子有呼吸方面的問題,那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施打腎上腺(Adrenaline)或戴氧氣罩。 哮吼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幫助您預防哮吼發生: 請孩子勤洗手,以免遭到病菌感染。 避免接觸患有感冒或上呼吸道疾病者。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親子教育

父母把握3招!多傾聽敞開孩子的心房

幼稚園的孩子放學後總是會抓著爸媽說個不停,每天您總是能聽見孩子說起一些幼稚園的事。但是,在孩子上小學後,許多孩子會比較少與父母分享自己的事。這個時候,您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房說話呢?以下列出3大重點,幫助孩子對父母更敞開心房,分享更多生活點滴。 1. 以退為進別逼迫 若是孩子對父母的詢問沒有正面回應,這時也請別氣餒,因為孩子心中開始掛念其他事情了,包括功課、足球或最新的遊戲,或許,父母已不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位,但轉念一想,只要有想著父母提點的事情,就是件好事,不需要逼孩子馬上回應您的問題,給他們點時間,只要這麼做,孩子會明白您會永遠為他們留下位置。 2. 別為孩子想法突然暴怒 若是孩子語出驚人時,請提醒自己,也許您的孩子不是故意鄙視或諷刺。之後,透過適當的時機表達想法,您的孩子可能會向您道歉,並學到一些處理人際關係的知識,另外,孩子也可能感到悻悻然,但父母須堅持信念循循善誘。 3. 隨時扮演傾聽者 若孩子們有話要說時,他們會自願與您交談,尤其父母能扮演很好的傾聽者時,相信他們會更願意。如果您太積極地想要跟孩子對話,那可能造成反效果,導致孩子避開父母。有時候不需要提供太多建議,甚至根本不需要多說! 您的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聽他們的話,如果他們不繼續講話,您可以問一個問題延續之間的對話,但保持語調友好,而不是質疑的口吻。最重要的是,隨時準備好自己的心情,去傾聽孩子的聲音,他們就會感覺到您永遠都是他們的靠山,漸漸地會開始與您談心。


親子教育

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身為一位家長,我們責任之一就是確保小孩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使他們能夠成為有能力、有自信的成年人,而這當中的關鍵,就是為他們打下良好的自我照顧基礎,也就是讓他們學會幫助獨立的生活技能。 教小孩照顧自己的重要 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都會對小孩非常保護,甚至不讓他們幫忙做家事。因此,許多小孩長大後,都還不知道如何打掃、洗碗等基本生活技能。這些看似呵護他們的行為,其實是在剝奪他們學習新技能的機會。愛小孩的最好方法,應該是教他們愛自己,並幫助他們在社會上獨立,好讓他們在未來能夠照顧自己,打理生活。 給小孩做決定的機會 小孩要做決定時,即使他們在選擇的事情對成年人來說微不足道,但做決定對小孩而言,不管多小的事都意義重大,因此家長應支持小孩為自己做決定。 開始教小孩獨立的時機 大多家長通常都在小孩13~16歲時開始訓練小孩獨立,不過獨立其實從小孩出生就可以開始教了,畢竟他們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太晚教,小孩會愈難學會。 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的方法 不管幾歲的小孩子都可以學習生活技能,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動手速度會比較快,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對他們獨立的過程只是有害無益。教小孩時可以把1件事分成多個步驟,例如教小孩洗衣服時,可以先請他們把深色和淺色的衣服分類,再教他們怎麼操作洗衣機。 建議教小孩的重點技能 以下讓小孩獨立重點技能,日積月累慢慢教小孩學會,小孩以後長大就能自己在社會立足。參考以下列表,從小就開始訓練吧: 自己穿衣服 知道什麼時候該洗手 早上起床要梳洗 飯後睡前要刷牙 打噴嚏時會注意禮貌 會自己弄一點吃的 會把零用錢存起來 遇到壞人會大聲呼救 在不熟悉的地方會保持警惕 不接受陌生人的任何禮物或糖果 看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


其他健康問題

齒列不整

齒列不整的定義造成齒列不整、牙齒重疊、牙齒歪斜的原因有很多,舉例來說,有些人口腔較小,因此牙齒生長時會擠在一起,導致牙齒受擠壓移位。又或著,有人的上下顎大小不一或不正常,就可能會導致垂直覆咬(Overbite)或戽斗(Underbite)。 齒列不整可會影響咀嚼功能;使牙齒清潔難做好,因而較容易蛀牙或得牙齦炎(Gingivitis);造成牙齒、上下顎和內部肌肉因壓力較大,而提升斷牙的機率;並會讓人因在意自己的外表,而影響自信;若齒列不整的話,牙齒也可能無法發揮它的功能。 齒列不整有多常見? 齒列不整屬於十分常見的狀況,但是可和醫師討論改善的方法。 齒列不整的症狀根據齒列不整類型的不同,症狀可能從輕微至嚴重,而典型的齒列不整症狀如下: 牙齒排列不整齊 影響臉型 經常性咬到臉頰內側或舌頭 咬合或咀嚼時感到不適 語言問題,像是講話時大舌頭。 習慣用嘴巴呼吸,而非鼻子呼吸。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任何上述的徵兆或症狀,請向醫師諮詢。及早就醫,進行診斷與治療可以避免讓齒列不整的狀況變糟 。每個人的狀況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請和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齒列不整的原因齒列不整通常都是因為遺傳的關係,但有些情況或是習慣,可能會改變上下顎的形狀與結構,如下: 唇顎裂(Cleft lip and palate) 3歲後還常吃奶嘴 孩童時期吸奶瓶的時間拉長 孩童時期有吸大拇指的習慣 受傷導致上下顎咬合不整 口腔或上下顎長腫瘤 牙齒形狀異常或受到外力撞擊 牙齒照護沒做好,可能會導致補牙的填充物、牙冠或是戴牙套的不適。 由於過敏,或是腺樣體或扁桃體腫大,導致呼吸道因阻塞而習慣用嘴巴呼吸。 齒列不整的風險因素造成齒列不整的確切原因仍不清楚,但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是由遺傳造成的結果。 齒列不整的診斷與治療本篇文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齒列不整如何診斷? 通常定期檢查牙齒可以發現齒列不整,牙醫也可能會照X光來確認患者牙齒是否整齊。若發現齒列不整,醫師會評估其種類與嚴重程度,主要可分為3大類,如下: 第1種:這種齒列不整最常見,也就是上排牙齒咬合時,會些微超出並蓋住下排牙齒,但咬合功能正常。 第2種:這種則為嚴重垂直覆咬,又稱為下頜後縮(Retrognathism或Retrognathia ),也就是上排牙齒與上顎咬合時,會超出下排牙齒與下顎太多。 第3種:這種為嚴重戽斗,又稱為下頷前突(Prognathism),意即下顎過於突出,咬合時會造成下排牙齒蓋住上排牙齒與上顎。 齒列不整如何治療? 大多情況下,輕微的齒列不整無需進行治療,但若情況過於嚴重,牙醫可能會將患者轉診至齒顎矯正醫師。而齒顎矯正醫師會依據齒列不整的狀況與種類,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如下: 戴牙套矯正牙齒 拔牙以改善牙齒過度擁擠的問題 牙齒重塑、黏接與修補覆蓋 進行手術重塑,讓上下顎縮短 用鐵絲或骨板來穩固上下顎的骨頭 但治療齒列不整可能會導致併發症,如下: 蛀牙 疼痛或不適 戴某些輔助器時,如牙套時,產生口腔刺痛感 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咀嚼或說話困難的問題 齒列不整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要預防齒列不整其實蠻困難的,因為大多情況都是由遺傳造成。家長只能盡量不讓小孩在發育時吸太多奶嘴與奶瓶,來降低齒列不整的機率。此外,及早發現能讓症狀不再惡化,也能縮短矯正的治療時間。若有任何相關問題,請向醫師諮詢並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