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情緒失控?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10大孩子不聽話處理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常因進入叛逆期,而與父母關係疏遠,不願主動分享近況,對父母態度冷淡。若父母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加深親子之間的隔閡,令溝通更加困難。 對多數父母都必須面對這些挑戰,偏偏青少年時期,也正是孩子成長與社會化最重要的階段,所以,與其「硬碰硬」或「放生不管」,父母們不妨善用以下溝通方式,不僅可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更能提升彼此的互動關係: 1. 尊重與傾聽青春期孩子 孩子想表達想法時,請練習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予機會表達心理的想法,表現出真心想傾聽孩子的態度,讓孩子較願意與您交談,也較容易說出心聲;在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和相處時,這個觀念尤其重要,因為孩子會開始有主見、獨立思考,父母先尊重和傾聽孩子,孩子才會同樣地聆聽您的想法。 2. 避免只有單方說話,而無溝通 溝通應該是雙向的,並非單方面「自言自語」,另一方只是聽。請別抱怨孩子,不與您分享他們的近況,建議先檢討自己是否會一味地傳達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意見,最後淪為只是不自覺地一昧抱怨孩子不願意聽話。 建議以交換想法的方式,與孩子進行對話,如此才能有效溝通,並能以身作則,成功地教育孩子。 3. 青少年易不耐煩、避免講話落落長 在成長過程中,身為兒女,一定有不少人曾在父母尚未說完話前,便想逃離現場,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此時,建議父母在與孩子溝通前,應先理解孩子不喜歡被嘮叨的心情,盡量精簡扼要地表達想法,避免冗長或過度叨念,讓孩子失去耐心,甚至引發衝突。 最佳做法是父母在孩子表現出反感之前,迅速結束話題,以提升溝通效率並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4. 利用場合並掌握機會教育 機會教育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無需刻意安排深度談話,避免增加親子間的心理壓力。建議家長利用日常偶然場合,例如車上談話或深夜與子女共進宵夜時,進行自然的交流。 在這些輕鬆的氛圍中,家長可真誠地分享想法與建議,達到教育與溝通的目的,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與理解。 5. 令人舒適的動作與環境 肢體語言與眼神交流在親子溝通中扮演極重要的功能。對於多數青春期孩子來說,比較傾向在開放性的談話空間進行對話;建議在和孩子溝通時時,避免長時間與孩子直接對視,可降低孩子的壓力及不安感;建議可在走動或坐著時,偶爾將目光移開,以營造更輕鬆的對話環境。 6. 先別急著批判 父母要盡量先假設孩子有充分的理由,去做他們所做的事,建議表達出你對他們做出的選擇感到好奇,並尊重他們的想法。若父母消除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不預先判斷是非或對事物貼上標籤,孩子就更有可能談論他們的想法,與分享更多事情。 7. 家長不是青少年、應保持該有的成熟 有些家長可能為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開始揣摩青少年說話的語氣,但別忘了自己已是成人,應保持成人應有的高度與智慧,成熟地和孩子互動與對話。 8. 展現願意幫助孩子的心意 如果您懷疑孩子有些行為例如抽菸或喝酒,或有些需要輔導的偏差行為,請保持溫和的態度,並試著依循以上幾點原則,直接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協助,你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9. 孩子都在看,家長別忘以身作則 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之一,舉例來說,父母若食言而肥,除了是對孩子的最壞示範,也會讓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產生反感。若父母親曾表示決定要做某件事,或戒掉某個壞習慣,就請努力實踐目標與承諾,要曉得父母的一舉一動,小孩全都看在眼裡,甚至會學習你的行為。 10. 青春期少年有想法、幫助孩子獨立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如兒童般需要父母協助做決定,此時家長應適時放手,並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討論不良行為的潛在影響,以輕鬆的語氣,反問孩子對某事物的想法如何,幫助他們批判性地思考,理解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此外,請適時地肯定孩子,使他們對生活和未來,都充滿信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