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關於童年,你還記得多少呢?童年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甚大,舉凡行為、個性及習慣皆受影響,近年研究甚至發現,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影響成年後的健康! 究竟這些逐漸模糊的兒時回憶,是如何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個性及健康呢?讓《Hello醫師》透過介紹以下心理研究,帶你認識童年回憶與晚年健康的關聯。 童年親子關係影響終生,不只比較幸福,也比較健康!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研究,童年親子關係較好,充滿著較多快樂回憶者,成年後較不易沮喪和憂鬱,也較少罹患慢性病。研究人員William J. Chopik博士認為,童年的快樂回憶可幫助減輕壓力,使人更積極、活潑,也更容易保持幸福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健身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直到成年及中年。 此研究的受試者超過2萬名,並分成2個部分;第1組研究鎖定年齡約40歲的人,追蹤長達18年時間,第2組則追蹤年齡50歲以上的人6年,並深入調查兩組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與父母的感情狀況,以及對慢性病和憂鬱症的看法。 研究結果發現在幼兒時期與媽媽關係較好的人,長大後身體較健康,較少有憂鬱症。而童年時從爸爸獲得較多支持者,則也少有憂鬱傾向。此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同樣擁有快樂的童年回憶,第1組受試者較少得到慢性病,但第2組受試者卻無顯著差異。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因這第2組受試者年紀較輕,少有糖尿病(Diabetes)、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或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等慢性病的關係。 在親子關係中,媽媽和爸爸的影響有差嗎? 此項研究雖指出與媽媽親子關係較好的人,未來的健康狀況較好,但這也有可能是普遍的家庭結構及文化所導致,因為從過去至今,多半是由母親擔任小孩的照顧者。若針對由父親帶大的人進行相同研究,或許也可能發現相似結果。 無論小孩是由母親或父親帶大,不可否認的是童年的親子關係將對一個人造成碩大影響,直至終身,因此為小孩留下美好童年、維持親密的親子關係,對小孩而言非常重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子教育

權威式父母怎麼分?原來虎爸虎媽長這樣

一般會把僵化死板的教養風格稱為「獨裁式的教養風格」或「權威式教養風格」。獨裁的父母渴望孩子能守規矩且能飛黃騰達,然而這種嚴格的教養風格也意味著缺乏彈性。父母只會期待孩子達到他們的要求,並不會多加解釋自己的要求內容,儘管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無庸置疑,但是卻可能對孩子造成反效果。例如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會自信心不足,因此,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權威式父母?本文將帶您剖析自己的教育方式。 權威式父母的特性 權威式父母會訂定明確的規則,而孩子則必須遵守這些規矩。這類型的父母要求非常高,同時認為沒有必要跟孩子多解釋自己的立場,他們認為孩子需要服從父母所說的內容,且沒有質疑或討論這些規則的空間。權威式父母沒有讓孩子有太多發揮創造力的機會。因為權威式父母很擅長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自己的孩子。 權威式父母教出來的孩子 雖然權威式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多半很乖巧,但那只是因為他們很習慣別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以及該怎麼想。這些孩子可能從小就學會隱藏自己的感受,並知道怎麼逃過懲罰,而且在父母身邊時幾乎都會過於謹言慎行,除此之外,權威式父母教出來的孩子通常壓力也都很大。 孩子如何面對權威式父母 雖然有的孩子會覺得父母的要求無傷大雅,但是也有不服從父母的孩子。青少年可能會抗拒軍事化的管教,也有可能開始說謊,或表現出投機取巧或偷偷摸摸等行為,這些都是因為害怕家長知道他們的感覺或意見。另外也有些孩子會出現暴力行為或對他人展現出敵意。 權威式教養的反效果 權威式父母可以讓孩子服從,但長期下來卻可能造成反效果。根據積極育兒聯盟網站(Positive-Parenting-Ally.com)指出,嚴格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會缺乏自信。因為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常會有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思考也比較僵化。 由於從父母那裡接受到很多批評,因此這樣的孩子也比較會去批評自己的行為和評論其他人。他們容易屈服於同儕壓力也容易被霸凌。另外,在往後的人生中面對親密關係可能會有困難,也比較容易被虐待情感關係(Abusive relationships)影響。


親子教育

教孩子學好榜樣!溝通了解舉例帶頭做

一個人若具有對他人影響深遠的特殊才能,便可稱作「榜樣」。一般來說,父母、家庭成員是幼兒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榜樣。隨著孩子的成長,社交圈擴大,老師、教練,或朋友都可能成為理想的榜樣。除此之外,藉由媒體或網路認識的名人、運動員、演員也可能成為孩子的偶像。身為父母,您應該讓孩子了解哪些才是合適的榜樣。 解釋舉例助孩子了解好榜樣 互相理解很重要: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如何欣賞、評價別人,這當然也包含他的偶像。 推薦適合的人選:很多方法都能讓孩子了解哪些是好的榜樣。您可以分享您年幼時的偶像,並解釋為什麼喜歡他們,也可以透過提及傑出或有成就的成功人士,給孩子更多參考。 讓孩子與合適對象往來:讓我們訝異的是,比起名人或公眾人物,經常與孩子互動或關係親密的人,大多是帶來負面影響的壞榜樣。因此,請確保孩子身邊的人能讓他正向成長。 小孩能有效透過模仿學習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曾提出一個理論,只要滿足下列條件,小孩就能有效地透過模仿來學習。 行動的意願 優良的榜樣 實踐榜樣的行為 獲得正向評價 有時,青少年見到偶像出現不良行為時,會認為這些舉動是正常且可接受的。若伴隨同儕壓力,可能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向孩子解釋,抽菸或喝酒等行為是不好的。 帶孩子當志工學規矩與好行為 讓孩子了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也有各自的優缺點。提醒孩子保持清醒,做出正確決定,學習良好的行為,並避免不好的部分。並盡早讓孩子置身於良好道德價值觀及行為的環境。您可以藉由全家集體從事志工活動來建立良好的榜樣。例如:向鄰居打招呼、不亂停車、不遲到、開車時遵守規矩等,都是可以讓孩子學習的好行為。 若是家長過度地控制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因此,避免管太多,您可以自己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最後,建立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讓孩子了解愛、尊重、寬容及寬恕,才是樹立孩子成為優秀大人的一大途徑。


親子教育

父母看過來!教您與孩子談論身心障礙

有時候,學齡前的小朋友可能會對路上有人少一條腿或坐輪椅,會產生好奇和有疑問。小孩4歲時,可能會發現每個人說話、走路或吃飯的方式不太一樣。這個時候,孩子心裡可能會懷疑他是否也會變成那個樣子而與父母討論。因此,本文將介紹,如何與孩子談論身心障礙,並且讓他知道,儘管身體機能不同,仍然不可以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人。 如何與孩子談論身心障礙 關於身心障礙的議題,您回答孩子的方式會建立他對這群人的看法,影響孩子往後如何對待身心障礙人士。下列是您應該做的5件事: 為第一次做好準備:孩子第一次發現身心障礙人士時,請立即與孩子展開談話。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正常的,並向他解釋剛剛看到的人事物。例如:那位女士使用手語是因為她無法說話。 用淺顯易懂的方法:請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直接回答,因為過長的答案,或拐彎抹角只會造成孩子混亂。若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請誠實面對,告訴孩子您真的不知道,但是您會先查資料再告訴他,盡力幫孩子找到他想知道的答案。 注意用字遣詞:留意您描述身心障礙人士的用詞,請避免使用過時的貶抑詞彙,如「智障」或「殘障」。此外,請顧及身心障礙人士的感受。例如:經過他們身邊時,不要說「別看了」或「繼續走」,因為這些話語可能使身心障礙人士感到受傷;與其說「自閉症兒童」,不如說「罹患自閉症的兒童」。除此之外,不要刻意將一般孩子視為「正常」兒童,這意味身心障礙者「不正常」。 記得強調共通點:嘗試找出孩子與身心障礙孩子間的共通點,可能是年紀一樣大、喜歡同一本書或愛吃同一個冰淇淋口味。向孩子說明那位小朋友也喜歡某件事,只是沒辦法用一樣的方式達成,這樣強調共通點是非常重要的。 教導孩子尊重:若您聽到孩子與身心障礙者說話時,使用「好笑」或「笨」等負面用語,請立即阻止。因為父母應該要讓孩子了解,這些霸凌及調戲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無法接受,而且是不對的行為。請父母要確保孩子了解這些無情的言論會傷害到別人。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呼吸道疾病

兒童肺炎等級這樣分!發生呼吸困難快送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的報告指出,全球每 20 秒,就有一位小孩因為肺炎(Pneumonia)而喪命。每個小孩出現肺炎的症狀都不同,並不是每次都會有嚴重咳嗽、發高燒,或有什麼明顯的感染。這也使得要辨別小孩患有哪種肺炎,變得有些困難。因此以下提供一些參考線索,幫助家長分辨小孩是否罹患肺炎、哪種肺炎,以及哪種症狀該就醫。 輕度肺炎 如果疾病是因為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肺炎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e)等菌株引起,那就算是輕度肺炎,或稱「走路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這種肺炎常見於學齡期的小孩,症狀包括乾咳、輕微發燒、頭痛與疲勞。 中度肺炎 學齡期的小孩罹患的中度肺炎,大多都是由病毒所引起。常見的症狀有喉嚨痛、咳嗽、輕度發燒、鼻塞、腹瀉(Diarrhea)、食慾降低,以及疲勞等。 (同場加映: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嚴重肺炎 學齡期的小孩、青少年,若有以下症狀則代表狀況嚴重:發高燒、不停冒汗、畏寒、皮膚出現紅疹、嘴唇或指甲周圍皮膚發紫、喘鳴(Weezing),以及呼吸困難等。 寶寶的肺炎症狀 寶寶如果患有肺炎,症狀可能不會很明顯,而且由於寶寶無法描述身體不適的情況,要確定他們是否罹患肺炎並不容易。患有肺炎的寶寶,可能會有下列症狀:皮膚蒼白、身體虛弱、嗜睡、異常哭鬧、不易餵食、受到刺激時容易興奮、躁動、嘔吐等。 愛哭難哄睡!高需求寶寶特質&照顧撇步 何時該尋求醫師協助 當小孩有下列徵兆時,請立即帶小孩去看醫師。 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 膚色變藍或灰白 六個月以下的寶寶高燒體溫達攝氏 38 度 治療小孩肺炎的方法 醫師會檢查小孩的身體外觀、呼吸情況、脈搏、體溫等生命徵象,以及肺部是否會發出聲音等。另外,醫師也可能幫小孩做胸部X光檢查、抽血,以及對咳出來的黏液進行細菌培養,以了解肺炎是由哪種細菌造成的。 確診罹患肺炎後,口服抗生素並在家多休息,大多就能痊癒。但請記得,不要給小孩服用止咳糖漿,因為它會抑制小孩把黏液從肺裡咳出來的能力。因此讓小孩服用止咳糖漿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 需要住院的情況 小孩有下列情況時,可能需要住院進一步治療,以避免家人間互相傳染: 因為百日咳(Whooping cough)導致的肺炎 持續發高燒,且呼吸一直有問題 需要氧氣治療 肺部感染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嚴重嘔吐 肺炎病情復發 患有嚴重肺炎的兒童,可能需要送至加護病房照顧 (同場加映:COPD 患者請小心!缺氧有致命的風險)


其他健康問題

小女生的生殖器創傷~流血過久請送醫

小女生的生殖器創傷,指的包含陰唇和陰道等部位的受傷。這種創傷通常都是由意外導致,有可能是瘀傷、腫脹及小切割傷等。雖然這些傷可能很快就會痊癒,但因為陰部非常敏感,又有充分的血液供應,就算只是小傷口,也能引發大量的出血。 生殖器創傷的類型 雖然小女生的生殖器很少有嚴重受傷的情況,但常見狀況有: 切割傷:這些小傷口通常很淺,且很快就會癒合。 瘀傷:陰唇的瘀傷及腫脹通常是源自於跨騎式傷害,一般也很快就會痊癒。 血管栓塞或血管瘤:陰脣流血可能會導致血管瘤;小血塊通常會自己消失,但大血塊可能就需要醫療協助,如引流。 陰道撕裂傷:症狀包含持續疼痛和流血,若有陰道撕裂傷,則代表情況非常嚴重,無論由什麼東西穿刺造成,都需要立刻安排檢查。 尿道受傷:尿道受傷並非由外傷引起,反而通常是因骨盆裂開而導致,症狀包括血尿及排尿困難。 什麼是跨騎式傷害? 當小女生從馬鞍型的物體上跌落,就會產生跨騎式傷害,常見的例子有玩遊樂設施、騎腳踏車、跨越圍籬等,都會導致外陰部瘀傷或小切割傷。而陰道和尿道因為被外陰唇保護,所以通常跨騎式傷害不會讓這兩個地方受傷。 居家護理輕微外陰部受傷 以無菌紗布直接壓迫患部,以治療輕微出血。 以肥皂及清水清洗患部5分鐘。 依照小孩的接受程度冰敷,以減少腫脹,但不要超過20分鐘。 依建議用量給予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以緩減疼痛。 什麼時候應該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若有下列症狀,應立即叫救護車: 陰道出血 陰部流血超過10分鐘 大量失血,或因大量出血而昏倒 認為小孩的傷勢嚴重 因為被物體刺穿而導致受傷 有開放性傷口,需要縫合 排尿時疼痛、排尿困難、血尿 下體嚴重疼痛 受傷的小孩年齡小於1歲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頭症是什麼?媽媽可以這樣預防和治療

小頭症(Microcephaly,又稱小腦症) 是一種神經系統缺陷,會使寶寶的頭變得很小,發育不完全,腦部也會停止生長,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小頭症有可能發生在胎兒時期,不過也有可能發生在出生後前幾年。 造成小頭症的原因是什麼 此症狀的多數情況與實際成因目前並不清楚,目前普遍認為是基因缺陷影響腦部發育,而導致先天性小頭症。唐氏症及其他有基因缺陷的兒童,也是罹患小頭症的高風險族群。可能的成因包含: 基因問題導致先天性小頭症 環境因子導致後天性小頭症 若兒童在環境中接觸到的物質影響生長及發育,則會導致後天性小頭症。這些物質可能有: 病毒感染:德國麻疹(Rubella)、水痘(Chickenpox)或茲卡病毒(Zika)。 寄生蟲感染:弓漿蟲(Toxoplasmosis)、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有毒化學物質,如鉛。 缺乏營養。 酒精及毒品。 其他可能導致後天性小頭症的原因包含: 新生兒出血或中風(Stroke) 出生後腦傷 出生後脊髓或腦缺陷 小頭症有哪些症狀 小頭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頭很小;輕微的小頭症會導致頭的外型很小,不會有其他嚴重的問題,雖然頭會持續成長,但是永遠不會和正常兒童的頭部一樣大。不過,有些小頭症兒童有學習障礙的問題,但是也有孩子的智力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另外即使您的孩子有智力方面的問題,未來也不會再惡化。其他症狀還包含: 平衡和統合障礙 坐姿、站姿、走路等動作發展遲緩 吞嚥困難及餵食問題 聽力受損 過動 癲癇(Seizure) 身形矮小 說話及視力問題 如何治療小頭症 目前並沒有治療小頭症的方式,醫師只能提供治療發育,和預防癲癇的方法。小頭症病童會需要定期健康檢查以確保成長及發展步調有在軌道上。嚴重小頭症患者會需要終身治療,並需要控制症狀。這是因為某些症狀可能致命。透過終身治療,孩子的生活品質會比較好。其治療方式包括: 治療癲癇及過動等精神問題,以改善神經和肌肉功能。 語言治療。 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 小頭症如何預防 先天性小頭症無法預防,不過懷孕婦女可透過下列步驟避免後天性小頭症: 擁有健康飲食計畫,吃良好的食物,補充產前維生素。 避免攝取酒精。 避免化學物質。 勤洗手。 定期治療所有疾病。 避免清理寵物的排泄物,因為這些東西是寄生蟲的溫床。 使用有標示懷孕期能安全操作的除蟲劑。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有牙沒牙都要顧~兒童口腔照護須知

不管長牙沒,父母都要留意小孩的口腔健康,以確保他們將來能擁有甜美的笑容。以下是一些兒童口腔的照護須知,爸爸媽媽們有做到幾樣呢? 定期給牙醫檢查 每年都要帶小孩去給牙醫檢查,及早照護可以預防很多口腔問題,節省日後的荷包花費。 養成清潔的好習慣 從小就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小孩就會終生受益。即使小孩1顆牙都還沒長,也要用牙刷或軟布清潔他的牙齦,不過這個時期還不需要使用牙膏,用水就足夠了。 小孩長出牙齒後,每天都可以用兒童專用的牙刷和含氟牙膏,在睡前和起床後各刷1次。小孩的牙齒長齊後,也可以開始使用牙線幫他清潔牙齒。注意睡前刷完牙後,除了水,就不要再吃喝任何東西了。如果小孩會把嘴裡的液體吐掉,那牙醫也可能會建議他開始使用漱口水。 預防「奶瓶齲齒」 如果小孩習慣一邊喝牛奶或果汁,一邊喝到睡著,當果汁或牛奶所含的糖分附著在牙齒上數小時,琺琅質就會被侵蝕,導致所謂的「奶瓶齲齒」,會在門牙上出現白斑、坑洞或脫色。 每天不要讓小孩喝超過120毫升的果汁,並只在用餐時間提供食物和含糖飲料。如果小孩喜歡帶奶瓶上床,或喜歡整天拿著吸管杯到處走,那請確定裡面裝的只有水。 控制奶嘴的用量 用奶嘴來安撫哭鬧的小孩很有效,但如果讓正在長牙的小孩吸奶嘴的話,可能會弊多於利。因為吸奶嘴會影響牙齒生長,導致牙齒排列不整,甚至影響嘴形。 小孩拒刷牙?父母請堅持立場 不是每個小孩都喜歡刷牙,如果小孩拒絕刷牙,父母應該堅持立場,讓他們知道這件事情沒得選。此外,也不妨試試以下方法來哄小孩刷牙: 保持耐心,你可以在小孩2~3歲時開始教他們刷牙,但他們可能到6歲左右都還無主動完成這項任務,甚至要到10歲,才能學會使用牙線。建議父母可以在睡前和剛起床時,一邊示範,一邊陪他們刷牙。 別太晚刷牙,因為如果小孩累了,配合度肯定很低。 讓小孩自己選牙膏,5歲以上就可以開始這麼做。當然,小孩只能從你提供的選擇裡面挑。 讓口腔清潔變成家庭活動,看到大人們同時都在刷牙時,小孩應該也會很樂意加入。


親子教育

離婚如何告訴小孩?5重點事先準備

已經上學的小孩,能理解離婚代表婚姻的結束,爸爸媽媽將不再住在一起。但是,理解不代表做好準備。收到爸媽離婚的消息,小孩仍然會擔心不已。小孩可能會沒有安全感、行為退化、調皮搗蛋或不願意配合。有些小孩可能會十分難過,或是變得冷漠,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有時,小孩甚至可能會把父母當成可怕的人,這是因為離婚對他們的世界造成了很大的改變。但如果父母能完善的解釋離婚的事情原委和後續安排,有些小孩夠堅強,是足以應付這些變化的。以下,就是父母告訴小孩他們要離婚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選擇適當的時間 夫妻倆若還沒討論好要不要離婚的話,請先不要告訴小孩,因為若事情未定案就說,可能會為小孩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如果已經決定好要離婚,那什麼時候跟小孩說都可以,只要確保宣布消息時,父母都能陪在他們身邊,和他們一起度過這個充滿不安全、寂寞及空虛感的階段就好。 夫妻倆一起告訴小孩 夫妻一起出面把離婚的決定告訴小孩,目的是要讓他們了解這是父母雙方的共同決定。為了小孩,就算兩人很恨對方,在宣布離婚消息時,至少還是一起出面說明,如此一來,才能避免小孩因為聽到不同版本的故事而感到困惑。 談話要簡單明瞭且準備充足 如果小孩較小,請使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簡單用幾句話開場後就可以直接說重點。在宣布這件事之前,夫妻倆別忘了要先私下討論好以後的居住情況等安排,以回答任何小孩可能詢問的問題,並讓他們知道無論如何,都還是能見到父母,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也永遠不會變。 告訴小孩不是他的錯 請說服小孩放心,離婚絕對不是他的錯,因為就算小孩沒說出口,心裡可能還是會認為自己是造成父母離婚的罪魁禍首,例如懷疑是自己功課不好,或是沒整理房間害的。 別講到一半吵起來 告訴小孩離婚消息時,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請不要在小孩面前責怪另一方或是吵架。即便是有外遇或經濟問題,都應先暫時瞞著小孩。因為若告訴小孩他爸是個大騙子、偷吃犯,那麼小孩可能會覺得自己也是個騙子,因為他擁有爸爸一半的基因。


親子教育

我愛我的國家!培養孩子愛國情操3技巧

國家生日除了要好好慶祝一番,還可以趁假期好好放鬆、跟家人或朋友一起旅遊外,鼓勵父母也要利用此機會教育小孩關於國慶日的一切,讓孩子清楚知道雙十節的由來及歷史,從小就培養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識與愛國情操,同時建立其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價值。「我愛我的國家」不只是一個口號,以下舉出培養小孩愛國精神的3個教育技巧。 1. 歷史景點旅遊培養孩子愛國情操 若有計畫出去旅遊,可以挑有歷史古蹟的景點,您會發現,多數台灣打卡勝地都有它的歷史和故事,除了拍的好看,還能增長課外知識。此外,父母也可將國慶遊行納入行程規劃中,讓孩子親身去體會慶典的熱鬧,也藉此機會教育他對這塊土地的感恩之心。 不管您是支持哪個黨派,都不要強制灌輸自己的政治主張在他人身上,作為父母更要教導孩子正確的愛國情操,要對自己的國家有成見和想法,並學習尊重每個人所做的決定。儘管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我們依然是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一起為著明天努力打拼,少一點爭執內鬥,會活得更快樂。 2. 尊重和感恩社會各種職業角色 構成一個國家的最主要元素是人民,並且每個人在其社會結構上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安居樂業、國泰平安。因為每個人的角色都不同、責任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工作也有不同的使命,甚至有的職業是有付出生命風險的,例如:軍人、警察、消防員、醫師,以及老師。 因為有軍人和警察的保護,我們才能安全地度過每一天,讓孩子知道享受生活安逸並不是理所當然;自由是藉由有人願意犧牲時間、冒生命危險所換來的。因此,我們更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3. 父母率先做好體諒和包容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對象,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若要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和愛國情操,爸爸媽媽們需要先做好模範。簡單的說,愛國就是對自己的國家有尊榮和歸屬感,並且以生在這裡而感到驕傲,即使國家正在面臨各種問題,我們依然可以很光榮地說:「我愛我的國家」。 沒有人是完美的,因此,這世上也不存在一個完美的國家,領導國家的總統跟你我一樣,有別人欣賞的優點,但也有需要進步的缺點。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多去體諒和包容,不論是人民或國家,都有值得感恩的地方,以台灣為例,我們擁有良好的治安,以及提倡言論自由的民主制度,這是很多國家所羨慕的。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