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抽親子渡假券多項好禮/健康速達

國際母乳週開跑:「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活動登場 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國際母乳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響應今(2025)年主題「優先考慮母乳哺育—建立永續支持系統(Prioritise Breastfeeding - Create sustainable support systems),特別舉辦「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除了提供知名親子度假券、無線吸塵器等多項好禮,也希望為哺乳媽媽營造更友善的哺乳環境。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六)、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右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左五)一同出席「一口母乳 一生守護」活動。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推廣母乳哺育,支持媽媽友善環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7月31日)出席活動儀式時表示,母乳不只是寶寶的天然美食,母乳哺育也是媽咪的健康小幫手;因此,為支持有意願哺乳的媽媽能成功哺餵母乳,國健署推動各項支持措施,包括目前全國已有140家母嬰親善及推廣醫療院所,每10個寶寶就有7位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 魏璽倫說,生產出院後,為讓哺乳媽媽出門在外能更自在地哺餵,目前全國共有4049處哺集乳空間,範圍包括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等,希望媽媽可以多利用這些讓自己安心舒適的環境中,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此外,國健署也製作《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及「家人支持母乳系列圖卡懶人包」,希望讓爸爸和家人也能成為支持母乳哺育的神隊友。 專家談母乳好處:寶寶頭好壯壯、媽咪苗條健康 今天兩位出席活動的母嬰醫學專家在座談時均表示,哺餵母乳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健康好處。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從孩子的健康來說,許多研究都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都「頭好壯壯」,除了認知發展較好,許多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肥胖等,都會明顯減少,是保護寶寶健康的最好食物來源。 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哺餵母乳對媽媽好處也很多;許多人產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瘦不回去」,據統計,餵母乳的媽咪可以比一般媽咪瘦0.5至1公斤,「現在減重市場價每公斤是2萬元,不只可以恢復身材,減重也有助避免三高疾病,活得更健康」;此外,餵母乳也有助減少癌症如:女性最常見的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發生率。 親餵母乳的媽咪最擔心寶寶是否有喝飽?彭純芝說,要先了解寶寶含著乳房是否真的在喝母奶,可從吸吮速度、有無吞嚥動作及喝飽嘴巴自然鬆開,綜合寶寶的睡眠、成長狀況等來評估;另外,只要頻繁哺餵母乳,「讓寶寶喝到飽,乳汁分泌就會增加」;她提醒,「這是一個良性互動,不要覺得自己乳汁不夠。」 黃建霈也從臨床角度說明,大多數乳汁分泌不夠的媽媽,都是因為執行錯誤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寶寶常吸母乳,因為對乳房的刺激,就會促進母乳分泌,理論上比較理想是每兩個小時餵一次,但最好是按照寶寶的需求,餓了就餵,寶寶也才吸得進去。另外,含乳的姿勢也很重要,因為常有媽媽抱怨被吸得好痛,寶寶若只吸到乳頭沒有含到奶暈,也會因為吸不到奶而生氣,可能也就因此不想多吸了。其他如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和多喝水,也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基本方法。(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名醫教你「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 為響應8月國際母乳週,國健署自8月1日起至29日止,推出「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只要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的短影音,上傳至FB或IG,並設定公開及標記兩位好友,就有機會抽中包括親子度假券、無線織物清潔機、輕量無線吸塵器、多功能氣炸烤箱及四大超商購物金200元等好禮。(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 為滿足民眾孕產育兒所需資訊需求,國健署在「健康九九+網站」及「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豐富的哺乳衛教資訊以及伴侶支持素材。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疑問,亦可撥打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媽媽或家人諮詢與協助。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Q&A Q1:什麼是「國際母乳週」?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第1週(8月1日~8月7日)訂為國際母乳週(World Breastfeeding Week),今 (108)年宣導主題為「增能家長,啟動哺乳(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Q2:「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活動如何參加? 自8月1日起至29日下午5點止,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短影音,上傳至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並標記兩位好友、設定公開即可參加抽獎。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圖:國健署活動頁面) Q3:國健署提供哪些哺集乳空間? 全國已設置4049處,分佈於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及量販店等,方便媽咪外出哺餵。 Q4:哺餵母乳有哪兩大健康好處? 寶寶頭好壯壯:減少呼吸道與腸胃道感染、過敏及肥胖風險,促進認知發展。 媽咪苗條健康:幫助產後減重(平均瘦0.5–1公斤)、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等發生率。 Q5:若對哺乳有疑問,怎麼獲得協助? 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或「孕產兒關懷網站」查詢衛教資訊,或撥打免費關懷專線 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協助。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在家排行老幾~是影響小孩個性的關鍵

根據研究,小孩在家排行老幾就跟擁有什麼性別一樣,會影響父母對待他們,以及教養他們的方式,進而影響小孩日後的個性。而很多在家裡排行位置相同的人,也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排行老大通常倍受照顧 第1個小孩通常都是新手父母的白老鼠。父母會將從親友、書籍、網路等地方蒐集而來的育兒經,全部拿來放在小孩身上實驗,並一邊學中做、錯中學。 因為是第1個小孩,父母也會投注比較多注意力關心育兒的各種細節,並花很多時間紀錄小孩的一舉一動。而父母這樣的行為,往往讓很多排行老大的小孩變成父母的縮影,並在日後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或成為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傾向追求成功的人。此外,很多老大也都有負責、可靠,和有教養的特質。 排行中間通常善解人意 父母生第2胎時,一定都比第1次生還要有經驗,而且因為現在有不只1個小孩要顧,父母的專注力會被分散,比較不能和之前一樣面面俱到,使所有在老大之後出生的小孩,容易變得比較會去討好別人,以得到自己需要的關注。 在家排行中間的小孩,通常也會比較善解人意和隨和,並懂得如何和人相處,使他們容易有很多朋友;而親密廣泛的朋友圈,正好可以彌補父母對他們不足的關心。但可能是因為常常被拿來和哥哥姊姊比較,當弟弟妹妹的也會比較愛跟別人競爭。 排行老么通常光芒四射 因為該經歷的經歷過了,父母通常比較容易忽略老么的成長里程碑,使家裡最晚出生的小孩,為了得到大家的關注,會想辦法把自己變成派對的焦點。父母也可能因為育兒經驗較豐富,比較懂得放手,因而放寬對老么的要求和規範。活潑的個性加上自由的管教,通常都會使老么成為一個有魅力、擅長吸引他人的人。 獨生子女通常個性成熟 身為家裡唯一一個小孩,因為總是在大人的圍繞下長大,會有很多學習、模仿大人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比較成熟,口語表達能力也會比較好。獨生子女也因為較常獨處,會常有需要自己發揮創意、想辦法解決事情的時候。


親子教育

小孩把話當耳邊風怎麼辦?6 招教你如何應對

小孩不理家長,不只是因為父母說的話他們不想聽,而是因為小孩有自己的想法;當事情與他們想法不同時,他們就會假裝沒聽到;或者他們可能只是想知道不聽話時會怎樣。小孩選擇性聽父母的話,或許會讓家長感到不解,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不要覺得難過、受挫或生氣。以下是小孩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時,你可以採取的措施。 小孩把話當耳邊風怎麼辦? 給予明確和實際的指令 給小孩的訊息或指令,請確定是他能了解、處理的。如果小孩不了解,或是無法完成,他可能就不回應。此外,指令要明確,不要太籠統,例如應該要說「把帽子放在衣櫥裡」,而不是「把衣服收好」,因為小孩如果不知道要怎樣做,就可能會乾脆不回應。如果要確認小孩是否了解指令,你可以將指令再重複一次。 顧及小孩的感受 小孩不理你時,可能他當下正覺得很累、沮喪、注意力無法集中、興奮或開心。這些情緒都會影響他對聽話的專注程度,因此小孩有情緒時,先不要給他們太多指令。 給小孩一些緩衝時間 小孩在遊樂場正玩得開心時,如果準備要帶他們回家,請先確認你有提早告知他們,給他們一點時間準備離開。時間到了之後,如果小孩還是不想走,再溫柔和緩地將他們從溜滑梯或其他遊樂設施帶走,並可以讓他們知道,即使他們故意不回應、拖延回家時間,他們還是得聽話。 多稱讚小孩的良好行為 小孩表現良好時,總會希望得到父母的稱讚。因此如果小孩每次都能做到你的要求,請對他們多說一些讚美的話,這樣他們也會更願意聽從指令。 讓小孩知道聽話有好處 讓小孩知道,聽話對他們是有好處的。例如可以告訴小孩:「如果把玩具都放回收納箱,下次要玩的時候很快就找得到它們。」 儘量不要對小孩說不 小孩很聰明,如果常對他們說不可以,他們就會直接不理你,假裝沒聽到。因此,與其告訴小孩你覺得他們不該做什麼事,不如用正面、直接的方式告知他們你的想法。例如把可以「不可以在室內玩球」,改成「把球拿到外面玩好嗎?」或當小孩問你可不可以爬一個東西時,不要說「不」,而是可以說「最高只能爬到這裡。」總之就是不要反對或冷落他們。 父母什麼時候要尋求協助? 小孩不理父母是常有的事,但如果有下列情況,請尋求專業協助: 小孩不理人比聽話的時候還多。 小孩對你的要求,都用挑釁的態度回應。 小孩總是不在乎周遭事物的情況、反應。 小孩會無意識的發出奇怪的聲音。 小孩甚至連對他的朋友,都經常不理、不回應。


青少年心理健康

追星好嗎?明星帶給青少年的正面鼓勵

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喜愛的明星影響,尤其是他們所崇拜的偶像,受到的影響更是明顯。因此,只要明星向大眾宣導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並為自己行為、決定負責,這些都會帶給青少年許多正面的鼓勵作用。 外觀形象受影響 一份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有接近50%的青少年女生都認為她們的體重過重,此外,13歲的女生當中大約有80%的人,都會刻意節食想要變瘦。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每個明星的身材都是完美無瑕,因此,青少年要了解,那些看似沒有缺點的理想身材,其實不如擁有健康、快樂的心更重要。 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青少年可以從模仿偶像的優點,學習如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可以透過穿著漂亮的時尚流行服飾,並儘量避免食用垃圾食物,來讓自己活得更健康。明星也可以多倡導、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孩子在人群中表現得更自信。 幫助角色楷模的建立 很多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一舉一動都會模仿、跟隨明星腳步。因此,當明星投入對社會有幫助的公益活動時,青少年大多也都會學習跟進,例如:許多明星參與人道援助活動,募款幫助弱勢族群,與遭遇不幸事件的人們、或為保護動物發聲,在慈善活動上捐款,幫助只有孕育人類的大自然,這些行為都可以為青少年建立一個楷模。所以生活型態健全完善的明星,是青少年可以學習的最佳正面角色。 健康生活的榜樣 有些明星因為服用毒品、濫用酒精而把生活搞砸。但是還有很多其他明星,擁有健康、亮麗的美好生活,是青少年很好的學習對象。請父母不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並不是所有在鎂光燈下的明星,都會迷失自我。 明星幫助小孩個性變得活潑 流行音樂歌手、明星、模特兒、運動員、電影或電視演員,都是娛樂產業的成員。美國執業藥師兼醫療專欄作家珍妮佛吉布森(Jennifer Gibson),在她的部落格裡指出,一般而言,以娛樂為目的,常常關注明星動態的青少年,大多都是個性外向的人。這些青少年會有崇拜明星行為,如:從雜誌上將喜歡的明星圖像、照片剪下來貼在房間牆上;在網路上搜尋、做功課,找到喜歡的明星個人相關訊息。事實上,青少年孩子這樣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好,父母不用過於擔心。 提升青少年智能 跟一般人相同,大部分明星的成長過程,也會接受正規、良好的教育,有些明星在成名後,會出版暢銷書,到海外舉辦演唱會、活動,更有人轉身投入參與政治。這些明星的成長背景、人生出路,都是青少年人生發展的一本參考書,並能夠刺激他們對未來前途的認知。青少年也能從中能學到,即使未來有機會成名之後,還是有長遠的路要走下去。 對性行為負責任的態度 青少年懷孕的現象,很多是受到被吹噓、誇大不實的明星生活方式,或刻意安排的電視劇情影響造成。其實大多數明星,仍然是珍惜自己,遵守嚴謹端正的自我規範,服從各種承諾過的誓言,並且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以求表現更出色,而不是像報導所說沉迷、放縱於性愛。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教小孩面對挫折~運動看書調適心情

小孩成長過程中,隨時都面臨許多挑戰,也經常遭遇挫折。身為父母,看到小孩受挫難免會失望和不捨,不過如果可以教他們學會自己克服困難,就可以讓他們成為有抗壓力的人。 教小孩學會選擇快樂 父母可以教小孩用樂觀的態度看待事情,例如小孩去朋友家參加生日派對,回到家裡表現得並不開心。與其直接問小孩發生什麼事讓他不開心,可以改問他喜歡生日派對裡的哪裡,鼓勵他們往事情好的方向看。 對小孩展現同理心 當小孩受到打擊時,找機會與他們坐下來好好聊聊是很重要的。談話一開始可以直接告訴小孩,對於他們內心的感覺,你感同身受,這樣小孩才會知道原來父母對他們有同理心,並了解他們的感受。可以把過去的經驗與小孩分享,讓他們知道你也曾經遭遇類似的困難,這樣可以讓小孩會知道其實不是只有他們才會碰到問題。另外,也請教小孩回應失敗的方法,並從當中學習經驗。 教小孩自我調適的方法 可以教小孩一些自我調適的方法,例如: 多做動態伸展和運動,如深呼吸、慢跑、跳躍,藉由消耗體力的方式,幫助轉移對挫折的注意力。 聆聽音樂或與朋友聊天,都能幫小孩冷靜,重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多看美麗的風景,或閱讀一本好書,讓心靈沈澱,會更容易專注。 發揮另類創意,如畫畫、或烹飪,能暫時轉移注意,忘記不快。 給小孩一個深情的擁抱、讓小孩喝些溫開水、鼓勵小孩洗個舒服的熱水澡,都能舒緩小孩的心情。 觀賞好笑的電影,或閱讀一篇幽默好玩的故事,對小孩都很有幫助。 幫助小孩發現自己的優點 小孩常常因為自尊心低而與朋友比較時,卻又容易因此感到挫折。身為家長,應該盡力幫小孩找到他們的長處。請記得,每個小孩的優點、能力是不同的。鼓勵小孩專注在他們擅長的才能上,會讓他們變得更有自信。 為下次機會做好準備 教導小孩做好準備,面對下一次可能遇到的挫折。鼓勵他們自己處理事情的同時,也別忘了讓他們知道,如果有需要,你隨時都會在身邊幫助、支持他們。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濫用抗生素!必知4風險與副作用

孩子生病時,父母當然希望他們儘快康復,因此可能會忍不住想要給他們服用抗生素(Antibiotics)。但是,抗生素往往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藥,有時候對身體會造成更嚴重傷害。抗生素在現代醫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因此濫用,可能會產生有害的副作用。 抗生素無法治療所有疾病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症狀的必需藥品。不過,並不是所有疾病都是因為細菌引起的;像是真菌、病毒導致的疾病,抗生素就無法起作用。如果濫用抗生素,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問題,因為存在於體內很多健康的細菌,會被抗生素破壞。而這些體內好的微生物、細菌、真菌與病毒,是促進身體健康有重要角色。如:腸道菌相平衡、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共生夥伴。簡單的說,正確服用抗生素是很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真正需要時,才能服用它。 濫用抗生素可能導致的4種風險 1. 提高致命性腹瀉風險 很多人都認為,抗生素會提高小孩有致命性腹瀉(Diarrhea)風險。大多數的感冒,都是病毒造成,如果治療時服用抗生素,其實是無法消滅體內感染的情況,而且可能會引發嚴重副作用。 多數的研究結果顯示,經由醫師開立處方藥,兒童服用的抗生素,有一半是用來治療感冒時的上呼吸道感染。 2. 殺死腸道的好菌 抗生素也會造成孩童敏感的腸道裡,細菌叢不適的情況。人體腸道含有大約100兆各種不同的細菌菌株,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體有益,但是抗生素會殺死腸道裡的一些細菌。對身體有幫助的細菌稱為腸內菌叢(Intestine flora),它們能提升免疫力、促進消化。 因此,具有攻擊性的抗生素,雖然治療嚴重感染效果很好,但卻會消滅體內好菌、降低免疫力,使抗生素在體內反而變得活躍。 3. 讓好菌變成壞菌 科學家發現,抗生素會讓好菌變成壞菌。抗生素進入細菌後,會干擾細菌製造新細胞的功能,進而阻礙細菌繁殖;不過在基因水平轉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過程中,細菌會發展出抵禦抗生素的能力。這是因為細菌找到對付抗生素的方法,細菌繁殖時出現基因突變,將抗藥基因傳給後代。由抗藥基因所產生的酵素,讓細菌受到保護,而不會受到抗生素攻擊。 長久下來,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有更多的生存資源,造成原本可以消滅某些病菌的抗生素,無法對這些菌株產生抑制效用。 4. 可能導致嚴重感染 濫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腹瀉、發燒、喉嚨痛,甚至一些嚴重感染,例如:耳部感染。 預防孩子濫用抗生素的6方法 詢問醫師,是否會做菌種檢驗,以確定醫師開立的抗生素處方藥是正確、有效的。 遵照醫師囑咐,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抗生素,不要自行停藥。即使您的孩子症狀改善,請記得要把整個療程的藥物吃完,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避免身體產生抗藥性細菌。 由於不同感染症狀,必須服用不同抗生素,因此請您讓孩子服用醫師針對他的症狀開立的抗生素,不要拿別人的藥物,或是服用先前剩下的藥物。如果服用的藥物不對,會耽誤正確的治療時機,導致細菌大量增加。 請不要把抗生素留到下次需要時再服用。 如果醫師認為您的孩子不需要服用抗生素,切記勿再要求醫師開立這個藥物。請您了解,抗生素一般都會產生副作用。 鼓勵孩子多注意個人衛生保健,並接受必要的疫苗注射,能更有效預防感染發生。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學齡

恐怖情人4大特徵要注意!6攻略幫助孩子擺脫恐怖情人,安全提分手

你是否注意到小孩交男友或女友後,心理及身體都有受到傷害?如果你的小孩開始跟異性交往,卻出現沒有安全感、情緒失控、身體健康異常、遭受言語霸凌或性虐待等徵兆,極有可能是碰到恐怖情人了! 究竟恐怖情人的特徵有哪些?父母可透過何種方法幫助孩子擺脫恐怖情人?《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一次介紹! 恐怖情人4大特徵 現實社會當中,因遭恐怖情人報復的案例可說是層出不窮,諸如拿刀追砍或引爆瓦斯同歸於盡等,為了避免憾事一再上演,當孩子的伴侶有以下4種行為出現,應提高警覺,才能提早預防悲劇發生: 對方控制慾強烈、情緒反覆無常,易怒或開始暴力歐打。 對你的日常生活及週遭親朋好友有強烈敵意,或是對他們說一些傷害你的話語。 要求不合理的性行為,或是拍攝性愛影片及私密照片等。 有酗酒及吸毒的習慣。 如何擺脫恐怖情人?爸媽快學會6招幫助孩子 1. 跟小孩聊聊到底發生什麼事 請找一個適當的時間,面對面好好跟小孩單獨聊聊。仔細傾聽他說的每句話,並且當他在說話時,不要打斷插嘴。但如果小孩不想在當下聊,那請不要給他太多壓力,只要不要拖太久,是可以等他願意再坐下來談的。(推薦閱讀:跟小孩談敏感話題~6方法父母老實說) 2. 讓小孩了解何謂健康男女關係 跟小孩解釋什麼是健康與不健康的兩人關係;健康的兩人關係會彼此互相尊重,傾聽對方的意見,並同意各自為家人或朋友保留相處的時間;而不健康的兩人關係則會一味地控制對方、不懂得尊重另一半,由於想要控制與佔有對方的欲望過於強烈,便可能經常強迫對方做某些事,甚至對另一半使用肢體暴力。因此,父母應從旁協助小孩了解,情人以基本的尊重態度對待他,是他應得的權利。 3. 告訴孩子縱容恐怖情人的後果 爸媽應讓小孩知道,如果他與恐怖情人在一起,極有可能會患性病、意外懷孕、濫用毒品、被施暴,或者因身心受折磨,而使整個人陷入悲傷或憂鬱的狀態,往後可能會愈來愈難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4. 建議小孩與恐怖情人先暫時分開 由於立即叫小孩與恐怖情人分手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所以各位爸媽可先建議孩子暫時和對方分開一陣子,去自己做些事,如跟同性朋友一起出去玩,或者去從事體育活動等,很快地他就會知道其實沒有情人在身邊,他也可以過得很好。 5. 確保小孩談判分手時的安全 為了小孩的安全,如果他要跟恐怖情人談判分手,建議父母最好陪同前往。如果你真的忙不過來,建議可找你能信賴的大人陪伴他。前往談判前,記得告知小孩談判的過程要盡量簡單明瞭,並應避免雙方當場發生口語或肢體衝突。 6. 不要刺激孩子的恐怖情人 如果要見小孩的情人,見面時請不要用言語刺激他,因為如果這麼做,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你應該要和緩地向他說明,兩人不適合在一起的原因。 此外,《家暴防治法》於105年2月4日開始施行第63條條文,只要被害人年滿16歲,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施以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情事者,即準用家暴法訂定的保護措施,也可聲請民事保護令。 因此,若發現孩子曾遭到恐怖情人施以精神或身體暴力,應協助他聲請保護令,以有效維護自身安全,防止恐怖情人靠近。(同場加映:「性侵、家暴」女性一輩子的傷痕: 6大平台助受害者身心重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青少年心理健康

父母應學傾聽引導~陪女兒度過青春期

每個人畢生都會經歷過一次青春期,而對女生來說,由於她們的大腦在這個階段特別容易受壓力和兩極化的情緒影響,青春期對她們來說可能會特別難度過。這篇文章要探討的就是,若青春期的女兒跟同儕起衝突,父母應該採取的態度。 傾聽女兒的心聲 女兒跟朋友產生衝突時,她可能會感到受傷和孤立,並很需要父母的關心。父母不應在這時數落她們的人格,而是應該跟她們坐下來好好聊聊,聽聽女兒對衝突事件的觀點。 不要受到女兒的遷怒影響 如果女兒跟別人起衝突,卻遷怒把氣出在家人身上,與其跟她們爭論,還不如退一步給雙方一點冷靜的空間,等可以心平氣和地談話時再討論事情爆發的原因為何。 引導女兒解決問題 女兒遇到衝突時,父母可以向她們詢問事情的原委,藉此了解她們的困難所在。如果女兒被別人錯怪,父母要教她們相信自己;但若女兒犯了錯,父母就要教她們道歉。此外,父母也可以給女兒解決問題的建議,並引導她們冷靜思考。 鼓勵女兒把事發經過寫下來 如果女兒不想開口談論心事,父母可以鼓勵女兒把生活裡發生的不順記錄下來。如果發現女兒被霸凌,父母可以尋求學校輔導老師的幫助。但如果發現自己的女兒會霸凌別人,父母應想辦法勸阻。而當父母發現女兒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傾向,如經常哭泣、孤立自己、拒絕上學等,應盡快尋求專業心理人員的協助。


嬰兒期的照顧

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讓寶寶仰睡,可以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的機率,但卻有可能增加寶寶產生頭頸問題的機會,例如斜頭畸形(Plagiocephaly) ,也就是扁頭,或斜頸(Torticollis),一種頸部肌肉僵硬的症狀。這都是因為仰睡的寶寶比較難活動和伸展的緣故,不過這並不代表仰睡就是不好。只要做好預防措施,父母還是應該讓寶寶健康仰睡。 一天多次適時讓寶寶趴臥 寶寶趴著時較可以自由運動,對他們的肩頸肌肉發育有益。一天當中,試著多次讓寶寶趴臥,一次約半小時到一小時,當然,過程中大人一定要在旁監看。這個運動大約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第一次回診檢查完畢後開始實行。寶寶四到六個月大時,應該就會自己翻身,讓自己趴著運動了。(延伸閱讀:醫:嬰兒未滿1歲仰睡、側睡或用枕頭恐有窒息風險,建議這樣做顧頭型) 為寶寶輕輕地按摩頸部 如果發現寶寶的頸部肌肉很僵硬,或寶寶很喜歡把頭轉到特定位置,父母可以輕輕按摩寶寶的脖子,幫助他們放鬆肌肉,以提升頸部的活動度。不過要注意,如果寶寶已經太習慣固定姿勢,這麼做時,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 多多讓寶寶環顧四周 寶寶大約兩個月大時,就會開始用眼睛環顧四周,會在醒著的時候設法到處移動,看看周遭有什麼東西。父母應多鼓勵寶寶這麼做,因為這樣可以多讓他們運動頸部。(延伸閱讀:嬰兒第3週:眼睛聚焦 預防嬰兒猝死) 跟寶寶玩遊戲 拿寶寶喜歡的玩具或吸引他們的東西,在寶寶的身邊晃來晃去,讓寶寶的頭為了看到你而轉動,這麼做可以讓寶寶的眼睛和頸部得到運動。 不要讓寶寶在車裡久坐 寶寶坐在安全椅或安全搖籃時,頭部容易維持在固定的姿勢不動。如果寶寶要在車上睡覺,最好讓他以仰躺的姿勢躺平,好讓頸部肌肉處於在一個正常伸展的狀態。(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其他健康問題

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關於童年,你還記得多少呢?童年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甚大,舉凡行為、個性及習慣皆受影響,近年研究甚至發現,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影響成年後的健康! 究竟這些逐漸模糊的兒時回憶,是如何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個性及健康呢?讓《Hello醫師》透過介紹以下心理研究,帶你認識童年回憶與晚年健康的關聯。 童年親子關係影響終生,不只比較幸福,也比較健康!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研究,童年親子關係較好,充滿著較多快樂回憶者,成年後較不易沮喪和憂鬱,也較少罹患慢性病。研究人員William J. Chopik博士認為,童年的快樂回憶可幫助減輕壓力,使人更積極、活潑,也更容易保持幸福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健身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直到成年及中年。 此研究的受試者超過2萬名,並分成2個部分;第1組研究鎖定年齡約40歲的人,追蹤長達18年時間,第2組則追蹤年齡50歲以上的人6年,並深入調查兩組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與父母的感情狀況,以及對慢性病和憂鬱症的看法。 研究結果發現在幼兒時期與媽媽關係較好的人,長大後身體較健康,較少有憂鬱症。而童年時從爸爸獲得較多支持者,則也少有憂鬱傾向。此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同樣擁有快樂的童年回憶,第1組受試者較少得到慢性病,但第2組受試者卻無顯著差異。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因這第2組受試者年紀較輕,少有糖尿病(Diabetes)、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或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等慢性病的關係。 在親子關係中,媽媽和爸爸的影響有差嗎? 此項研究雖指出與媽媽親子關係較好的人,未來的健康狀況較好,但這也有可能是普遍的家庭結構及文化所導致,因為從過去至今,多半是由母親擔任小孩的照顧者。若針對由父親帶大的人進行相同研究,或許也可能發現相似結果。 無論小孩是由母親或父親帶大,不可否認的是童年的親子關係將對一個人造成碩大影響,直至終身,因此為小孩留下美好童年、維持親密的親子關係,對小孩而言非常重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子教育

權威式父母怎麼分?原來虎爸虎媽長這樣

一般會把僵化死板的教養風格稱為「獨裁式的教養風格」或「權威式教養風格」。獨裁的父母渴望孩子能守規矩且能飛黃騰達,然而這種嚴格的教養風格也意味著缺乏彈性。父母只會期待孩子達到他們的要求,並不會多加解釋自己的要求內容,儘管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無庸置疑,但是卻可能對孩子造成反效果。例如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會自信心不足,因此,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權威式父母?本文將帶您剖析自己的教育方式。 權威式父母的特性 權威式父母會訂定明確的規則,而孩子則必須遵守這些規矩。這類型的父母要求非常高,同時認為沒有必要跟孩子多解釋自己的立場,他們認為孩子需要服從父母所說的內容,且沒有質疑或討論這些規則的空間。權威式父母沒有讓孩子有太多發揮創造力的機會。因為權威式父母很擅長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自己的孩子。 權威式父母教出來的孩子 雖然權威式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多半很乖巧,但那只是因為他們很習慣別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以及該怎麼想。這些孩子可能從小就學會隱藏自己的感受,並知道怎麼逃過懲罰,而且在父母身邊時幾乎都會過於謹言慎行,除此之外,權威式父母教出來的孩子通常壓力也都很大。 孩子如何面對權威式父母 雖然有的孩子會覺得父母的要求無傷大雅,但是也有不服從父母的孩子。青少年可能會抗拒軍事化的管教,也有可能開始說謊,或表現出投機取巧或偷偷摸摸等行為,這些都是因為害怕家長知道他們的感覺或意見。另外也有些孩子會出現暴力行為或對他人展現出敵意。 權威式教養的反效果 權威式父母可以讓孩子服從,但長期下來卻可能造成反效果。根據積極育兒聯盟網站(Positive-Parenting-Ally.com)指出,嚴格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會缺乏自信。因為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常會有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思考也比較僵化。 由於從父母那裡接受到很多批評,因此這樣的孩子也比較會去批評自己的行為和評論其他人。他們容易屈服於同儕壓力也容易被霸凌。另外,在往後的人生中面對親密關係可能會有困難,也比較容易被虐待情感關係(Abusive relationships)影響。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