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善用卡通教小孩~正面影響力父母必知

親愛的父母,您家中小孩沉迷看卡通嗎?這也許並不是件壞事,只要爸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卡通節目也可以是塑造孩子價值觀的好方法。隨著時代進步,從黑白電視到網際網路,卡通也在不斷進化,它不只是逗我們大笑的虛擬角色而已,還能成為陪伴小孩成長的好夥伴。以下列舉卡通帶給小孩的4個正面影響力,供父母參考跟進! 1. 卡通角色豎立好榜樣 隨著卡通節目的多元化,衍生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和特質,在相較單純的卡通世界中,好人是勇敢善良的寫照,壞人則是心存詭詐且多作惡。從這些角色中,小孩可以學習好的品格,避免不好的行為,因此父母的陪伴是關鍵,透過指導他們分辨正確與錯誤,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通常卡通有孩子喜歡和討厭的角色,父母可以趁此機會,教育他們角色中值得效法的榜樣,並嘗試去理解他們心理上的感受,情緒管理從小就開始教,孩子的成長經驗會更不一樣。 2. 卡通教導做朋友要真誠 其中最重要的一門功課,就是卡通教導小孩建立真誠的朋友關係,好比說,佩佩豬(Peppa Pig)和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就是最好的教育題材,他們教導小朋友要接受別人的不同,並誠實地對待他人,用最大的善意跟對方做朋友。 另外,卡通之所以比學校課本更有效,是因為它運用了動畫的呈現方式,且融合了生活的常識和知識,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快樂的,比起讀一字一句的文字,卡通動畫絕對更吸引小朋友。 3. 卡通培養創意與想像力 由於卡通是虛構的故事,可以間接培養小孩的創意和想像力,像是會說話的動物和火車,這種跳脫現實生活的規則,正是啟發人創新的核心能力,同時也是大部分成人欠缺的思考模式。所以,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看卡通,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新事物,還能找回父母年輕時的瘋狂和熱情,一舉兩得! 對小孩來說,放學回到家,看看卡通或許是很好的紓壓管道,父母若擔心孩子看太久,可以限制時間,並陪孩子一起看,挑選有教育性質的節目,結束後還能一起分享和討論觀後感。 4. 卡通有生命教育的作用 只要挑選適合的卡通節目,都能達到生命教育的作用,教導孩子親情、犧牲、勇敢、誠實、忠心等正確的價值觀。有時候,比起父母和老師的說教,這些卡通人物流露出的真性情,更能吸引小孩,也更容易烙印在腦海裡,成為他們一生的典範。 此外,卡通能跨越地理和時空的限制,將不同的人放在一起,並且帶領觀眾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開啟孩子的新視野,可能也不知不覺栽下一顆環遊世界的夢想種子呢!


其他健康問題

保持孩子的口腔健康!父母一起跟著做

從小培養好的口腔照顧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避免許多口腔的問題。父母可能會有疑問:什麼時候該開始帶孩子去看牙醫呢?什麼時候該開始幫孩子刷牙呢?大多數人感覺好像知道答案,但其實都不知道該如何正確保護孩子的牙齒。這篇文章會詳細介紹父母照顧孩子牙齒的必備知識。 什麼時候該開始照顧孩子的口腔健康 在孩子長牙前,就應該好好照顧孩子的口腔健康,而且,不能因為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牙齒,就忽略了孩子牙齒的保健。在懷胎的第2~3個月,孩子的牙齒其實已經開始形成了,等到出生的時候,孩子可能早就有高達20顆的牙齒,有些看得到、有些看不到。因此,全面性的照顧是很重要的,以下為照顧小小牙齒的6個實用技巧: 在孩子開始長牙前,父母應該用乾淨、柔軟的布擦拭牙齦,以去除不好的細菌。 在孩子長牙後,父母應該用嬰兒專用的牙刷和牙膏幫孩子刷牙。 在孩子的牙齒長出,且並排後,請用牙線清牙縫。 孩子2歲後,就要開始學漱口。 3歲以上的孩子,牙膏的量可用豆子大小的份量。 6歲以下的孩子,刷牙時應有大人看著,因為孩子通常會把牙膏吞下。 兒童牙齒的常見問題 1. 孩子蛀牙 為了預防孩子蛀牙,請用柔軟的布輕輕幫孩子清理牙齒、請只給孩子喝配方奶或母奶,避免給孩子喝含糖飲料,例如果汁。 2. 緊急狀況 父母有可能會碰到以下狀況: 牙齒撞掉:請將掉落的牙齒放在孩子的嘴中或牛奶中,以保持濕潤,然後迅速去看牙醫。 牙齒裂開:請馬上用溫水漱口,並在臉上冰敷以減輕腫脹。 咬到舌頭:若孩子咬到舌頭或嘴唇,請清潔咬到的地方,然後冰敷。 牙線清潔:若食物卡在牙縫,請用牙線清潔,不可以使用尖銳的物品。 3. 吸允手指 吸允手指是孩子很常見的行為,大多數的孩子4歲就會停止這個習慣,然而若孩子長出恆齒後還是持續吸手指,可能會影響到牙齒的排列。若您很擔心孩子的這個習慣,請諮詢牙科醫師;孩子的牙齒還可能會出現其他的狀況,因此請務必維持孩子的口腔健康,以防牙齒受到更多損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寶寶 0~1 歲

愛亂咬流口水!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和時間

覺得寶寶最近怎麼很愛流口水、咬東西嗎?可能是他們要長牙齒囉!寶寶通常會在六個月大時長出第一顆牙,但是也可能早一點或晚一點長。等到大約三歲時,寶寶就大概會有 20 顆乳牙。以下是寶寶長牙階段的徵兆、時間等相關注意事項。 寶寶的長牙的時程 寶寶的牙齒通常會兩兩成對地長,可能是下排中間的兩顆牙先長出來,一個月後再一次長兩顆門牙。也有的寶寶會先長下排四顆牙,而門牙一顆都沒長。 下列是寶寶各階段長牙的時間: 五個月:或四到七個月間,開始長牙。 六個月:或五到七個月間,長出下顎正中門齒。 七個月:或六到八個月間,長出上顎正中門齒。 9~16 個月:長出上顎側門齒,然後長出下方側門齒。 14 個月:或12~15個月,長出第一顆臼齒。 18 個月:或16~22個月,長出犬齒。 26 個月:或20~30個月,長出第二顆臼齒。 26 個月:或25~33個月,長出第二顆上排臼齒,然後長出下排第二顆臼齒。 長牙會有什麼徵兆? 若寶寶出現以下徵兆,就代表可能正在長牙: 咀嚼東西 牙齦紅腫,看得到一點牙齒 流很多口水 比平常難搞 喜歡拉自己的耳朵 改變飲食習慣 怎麼讓寶寶長牙時舒服點? 把手洗乾淨後,按摩寶寶的牙齦,一次兩分鐘。雖然寶寶一開始會反抗,但這樣做其實很舒服。 給寶寶一些安全的東西咀嚼。 若寶寶真的太痛,可以給他適合寶寶吃的止痛藥,但請記得不可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20 歲以下的人若使用阿斯匹靈,可能會導致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一種很罕見的重病。 請謹慎思考是否真的需要使用長牙舒緩凝膠,因為有些長牙凝膠會讓喉嚨麻木,導致吞嚥困難。 絕對不可以給寶寶咀嚼硬的食物,像是胡蘿蔔、冷凍貝果、冷凍香蕉等,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讓寶寶噎到。 絕對不可在寶寶的牙齦上塗抹酒精,因為只要一點點都可能導致寶寶中毒。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拔乳牙了!拔牙後的照護8要點

每次拔乳牙,就代表小孩就又長大了一些。然而,小孩因為年幼,因此還是需要父母幫忙維持口腔健康。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家長如何面對小孩每次拔牙後的照護。 拔牙後的照護8要點 請將小孩頭保持抬高,並避免讓小孩做劇烈運動。 拔牙後為了止血,請將一塊無菌紗布折好、放在拔牙的地方。拔牙處會持續流血一段時間,大約45分鐘,咬著無菌紗布的目的是要更快止血。 若醫師有開止痛藥或其他處方藥,請在一旁監督,以確保小孩有正確依照指示劑量和時間服用。 拔牙後的24小時內,請盡量不要讓小孩漱口。拔完牙24小時過後,請準備1杯溫水和1匙半的鹽混合均勻,讓小孩輕輕漱口後吐掉,然後再刷牙。記得要提醒小孩,刷牙時要特別小心拔牙處。用軟毛的牙刷,比較不會戳到或刺激拔牙處。 一般來說,拔牙的第1天應該要吃軟的食物,例如湯或粥,之後才能吃硬的食物。但1天過後,若小孩不想吃硬的食物,或吃了會痛,就不要強迫。也請注意,拔完牙的第1天,不要讓小孩喝太燙的水等飲料。 小孩拔牙後張嘴會痛,是正常的。若疼痛難耐,請用冰塊或冷凍蔬果冰敷下巴,以緩解疼痛和腫脹。 而為了避免感染,請提醒小孩要保持口腔清潔。 若拔牙後,口腔出現異常腫脹的現象,請馬上去看牙醫或小兒科,以迅速處理、治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青少年健康

小孩變了~青春期前後的各方差別

儘管小孩青春期前後還是同一個人,但跨入不同年齡層,小孩在思考模式、感受、外觀與行為舉止上,還是會有很明顯的差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青春期會對小孩造成什麼變化! 成長速度與變化的差別 小孩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因人而異,有的小孩可能早在10歲就進入青春期。從快進入青春期之前的頭幾年開始,小孩的生理、心理會快速地變化。另一方面,青春期快結束後,直到20多歲後的幾年裡,小孩的成長會變得較為緩慢、穩定。小孩的變化、成長速度,就是小孩在青春期前後最明顯的差別。 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差別 對青春期之前的小孩而言,要好好調適、控制情緒,是件很困難的事,有時候他們能表現得成熟穩重,但有時候就跟一般的小孩一樣。小孩進入青春期時跟小時候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已經能慢慢發現父母的弱點和缺點,並意識到父母不是永遠都是對的,然後慢慢習慣這些發現帶來的改變,情緒也會慢慢更加穩定。 無論何時  小孩都渴望獨立自主 青春期之前與青春期的小孩,都渴望能獨立自主。然而大多數處於青春期之前的小孩,除了很想要獨立外,同時也需要父母引導、協助。但是,父母如果過度介入小孩的事,尤其是在公開場合,或他們有朋友在場時,會讓小孩覺得很不自在。如果是青春期的小孩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就很可能會挑戰父母的權威。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小孩,通常比以前對自己更有自信,也比較容易受同儕壓力困擾的緣故。 網路使用行為的差別 過去大家都認為,小孩的網路使用習慣,在青春期前後都一樣,不過近期的研究顯示,現在已經不同了。現在小孩的網路使用習慣是,青春期之前的小孩大多都在玩線上遊戲,而進入青春期的小孩,則較專注使用社群媒體。這是因為當小孩進入青春期後,會對社交活動愈來愈重視、感興趣的緣故。 腦部發展的差別 小孩的心智發展在青春期前後,是一定有差異的。專家指出,小孩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大腦的額葉皮質會有一段快速成長期,大腦會不斷製造新的細胞、r建立神經元路徑,是腦部發育最快的時候。進入青春期後,有些之前建立的神經元路徑會逐漸消失,大腦也會減緩成長,並慢慢成熟,完成發育。因此如果家長能在小孩青春期之前,多鼓勵他們表現積極的行為,對他們大腦未來的發展,會有正面的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注意!這些話不要對領養孩子的父母說

很多時候有些話,不應該對領養孩子的養父母說出口。因為旁人無意間說出口的話語,可能會傷害到養父母,或是被領養的孩子;這不僅是不禮貌、也是不應該有的行為。以下這些問題請不要對領養孩子的父母說。 領養孩子的代價是多少 孩子是無價之寶,並不是買賣的產品,因此千萬不要提到這個問題。當養父母決定要收養孩子時,是經過仔細考慮後,才做出的決定;領養孩子後,讓養父母宛如多了一個好朋友,也使得家變得更完整。如果問養父母、被領養的孩子這個問題,會讓他們覺得好像是有如物品交易一樣,有心裡說不出來的百般無奈。 孩子的親生父母為什麼不要他 孩子的親生父母,願意讓別的家庭領養小孩,可能有成千上萬個理由,包括個人健康因素變差、遭逢意外、生活條件驟然巨變等。因此,將孩子交由別人領養,對親生父母而言,是極為困難的決定。即使您知道真正的領養原因,也請不要對養父母、被領養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 領養孩子後很快就會懷孕            領養孩子後,養母懷孕速度會變快的迷思,其實是很神祕的。這種領養孩子就會生孩子的情況,確實曾經發生過,在領養孩子後,不孕夫妻因為對懷孕不再有心結,身心壓力獲得減輕,同時有孩子在身邊也讓不孕夫妻更加開心;精神放鬆後,不知不覺間排卵恢復正常,因此就懷孕了,儘管如此,不孕並不是許多人決定領養的唯一因素。因此請不要問養父母是不是為了懷孕,才領養小孩。 (同場加映:男性不孕症?了解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因為無法生才領養孩子嗎 這種說法,似乎是告訴養父母,領養孩子是他們不得已的最後手段,而且斷然破壞了養父母與被領養孩子間的親子關係。 (同場加映:想懷孕怎麼那麼難?不孕的可能原因) 什麼時候才會生自己的孩子 如果問領養孩子的養父母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會深深傷害養父母內心的感受。因此,在這麼做之前,要先設身處地站在養父母的立場去體會他們的想法。請您了解,要領養孩子的養父母,比任何人都想要將孩子帶回家照顧、疼愛。 領養的孩子會欺負兄弟姊妹 很多人總是認為,被領養的孩子在情緒、精神或心智上,很容易會出現異常狀況。然而,請不要誤信這種以訛傳訛的說法,將每個被領養的孩子貼上不好、負面的標籤;事實上,很多被領養的孩子,都曾經有不愉快、受傷害的經驗。對這些孩子而言,新的養父母、家庭,代表嶄新的生活、滿滿的幸福。 親生父母可能想要回孩子 由於領養孩子的養父母是經過合法的法律途徑領養孩子,依民法規定,出養、領養雙方家長會先訂立書面契約文件,並向法院聲請認可,法院在通過領養許可前,會先評估各項情況、條件。法院認可裁定確定後,便發生效力,等於是親生父母拋棄任何權力、義務,而養父母則是承接對領養孩子必須的父母義務。因此,親生父母想要回孩子,其實是難上加難。


6~12 歲兒童期

孩子上學第一天~紓解離別焦慮看3重點

孩子終於到了要上幼稚園的年紀,可是第一天送孩子上學時,孩子把父母攬牢牢,哭哭啼啼不願離開怎麼辦?本文將提供您3大重點、12種方式來改善孩子的上學意願,讓孩子滿懷期待去學習。 重點一:上學前的心理準備 事先探勘環境:可以的話,在孩子正式上學前,帶他先去看看他之後上課的環境,讓孩子在第一天踏進校園時,不會那麼陌生。 提前讓孩子習慣:如果您的孩子在上學之前都跟您形影不離的話,要他們瀟灑的離開您走進教室可能會有點困難,可以在平時找機會讓親友幫忙您看顧孩子或是讓孩子參加一些娛樂活動,讓孩子習慣跟別的小朋友相處,接受父母不在身邊的環境,對於避免在上學時嚎啕大哭有所助益。 帶孩子購買上學用品:帶孩子購買書包、文具和鉛筆盒等上課會用到的東西,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卡通圖案,提高他們對上學的興趣。 闡述上學的樂趣:告訴孩子上學是一件好玩的事,可以認識新朋友、遊樂場有鞦韆和溜滑梯可以玩以及可以穿漂亮的新制服等,塑造出孩子對上學的正面想像。 說明上學要幹嘛:讓孩子知道上學這件事是怎麼進行的,老師會教他們新東西、孩子可以交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有點心可以吃、上課要聽老師話等,讓孩子對於學校活動有基本的認識,以做好心理準備。 重點二:與孩子道別有技巧 信任學校讓小孩安心:與孩子分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對父母或小孩來說都一樣,尤其是孩子哭著抓著您不放,想要您陪他們一起上課的時候,但是許多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身邊待得愈久,孩子就更難冷靜和停止哭泣,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明學校很安全、老師會教他很多有趣的事情,抱抱或親一下孩子之後,便遵循自己原先的時間規劃,把孩子留給老師照顧,不要因為孩子的挽留而不願離去,這也是相信老師專業能力的表現。 與孩子約定好說再見方式:如果您習慣在離開孩子之前,捏捏他的鼻子或親臉頰,請每次送孩子上學時都記得做這件事,孩子會把它當成專屬於你們的說再見方式,讓他們更加的有安全感且信任父母。 記得說再見不要偷溜:有些人因為害怕跟孩子分別或是因為孩子不願意走進教室,趁孩子注意力被轉移的時候偷偷離開,雖然這樣的確能夠讓您從孩子的哭哭啼啼中脫身,但是孩子需要了解說再見是父母送他們上學的必經過程,父母趁孩子不注意偷溜,會讓孩子覺得不安,認為自己被父母丟下了,無法改善上學焦慮的狀況,再說,假如隔天上學時,孩子又哭個不停,難道又要找機會偷溜嗎?面對解決孩子上學焦慮的問題,才是長久之計。 微笑面對孩子別擔憂:父母擔憂或是不安的表情,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很容易察覺的,臉上帶著笑容的跟他們告訴他們不用害怕,媽媽/爸爸下課後馬上就會來接你,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是被父母丟在學校,增加他們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一件有趣,且您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家長打開心防:讓孩子了解其他的小朋友也都跟他一樣對上學感到害怕,而且老師也知道他們會害怕,所以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來幫助他們適應環境了,所以害怕不是你的問題,其他人也都跟你一樣。 重點三:孩子放學父母關心 準時接孩子回家:遵守與孩子的約定是讓孩子願意信任父母的重要關鍵,孩子放學後卻遲遲看不到父母的身影,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拋棄了,而且遲到的行為會讓孩子更加排斥上學,因為他根本沒辦法確定爸爸媽媽到底會不會來接他。 課後關心:孩子放學之後,可以抱抱他們,聊聊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或者有沒有交到新朋友等,關心他們在學校的狀況,了解他們有沒有遇到困難,協助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也能提升他們的上學意願。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0~1 歲嬰兒期

孩子教養分階段~0到3歲的育兒方法

身為家長,當孩子犯錯時,您是否曾經不知道怎樣處罰他,以及怎樣教育才是最適合的作法?本文將為各位爸媽提供一些方法,讓您了解什麼時候應該處罰孩子、什麼時候該柔性勸說,以及每個階段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方法。 1. 新生兒至8個月階段 專家指出,孩子還在嬰、幼兒階段時,家長就可以規範他們的行為,以避免種下偏差行為的種子。會鼓勵父母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嬰幼兒對於語言的認識很有限,而且也不會受到環境影響。父母在教養嬰幼兒時,可以採用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如:轉移孩子注意力、故意忽略不理他們,因為當孩子做錯時,這個技巧,可以幫助家長避免使用激烈、負面方式回應孩子。 2. 8~12個月階段 8個月大時,嬰兒已經開始會爬行了,這意謂家長應該要對孩子設立一些規範。嬰兒在這個階段,都會好奇地想要探索周遭事物,他們很有可能趁父母不注意時,從餐桌的桌腳,慢慢爬到浴室的浴缸旁,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這是充滿危險的。 因此,為了避免嬰兒受傷,專家建議,家長要將所有東西,放在他們拿不到的地方,只保留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在身旁陪伴他們就好。此外,父母可以對孩子發出稍微大聲、或具有小小驚嚇效果的「啊哈」回應聲,讓他們注意、並停止動作。只要父母對孩子重覆多做幾次後,他們就學會並知道要遵守規則。 3. 12~24個月階段 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開始要求孩子遵守一些基本規則,但是避免用粗暴、激烈的方式對待孩子。在某些需要認真對待的情況下,父母可以用和緩、平順語氣告訴孩子:「寶貝,這麼做並不妥當。」避免孩子受到驚嚇。另外,父母也可以請孩子先回到他們自己房間裡,或是取消他們的特權,讓孩子了解必需遵守規矩,否則會受到處罰。 此外,家長也要了解不同孩子有不同安撫方法;受到處罰時,有些孩子很快就會冷靜下來,而有些人則需要較多的耐心來教導他們,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是不妥當的,這樣有助於孩子改善他們不恰當的行為。 4. 24~36個月階段 孩子在這階段大多會前往托兒所就讀,他們的社交圈也會跟著擴大,家長的教養方式也要隨著調整、改變。父母要多跟孩子溝通,讓他們了解要遵守的規則、以及原因,並讓孩子清楚知道,如果不服從規則,就會受到處罰。如:當孩子在幼兒園搶了別人的玩具時,父母要告訴孩子:「從別人手中拿走玩具是不對的,這麼做別的小朋友會傷心、難過,玩具要一起分享才會好玩。」 值得注意的是,專家同時也建議家長,規範孩子遵守規則時,要盡量做到愈簡單愈好,因為如果太複雜,孩子是無法理解的。


寶寶 0~1 歲

寶寶到底會不會做夢?科學家這樣說

看著寶寶安詳入眠,是許多父母感到最溫馨的時刻,但您是否曾察覺寶寶在睡眠中,偶爾會出現抽搐、微笑或吸吮的動作,難道寶寶正在做夢嗎?《Hello醫師》帶您了解寶寶會不會做夢的真相。 寶寶會不會做夢? 關於寶寶會不會做夢,至今只能靠科學論證推測,畢竟要能說清楚夢境,仍需要做夢者闡述才行;寶寶因還在學習思考和講話的階段,所以究竟是否做夢?可能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也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存有兩派截然不同的推論,一派相信寶寶會做夢,另一派自然就是不相信的一方。 若以一般成人來看,夢境最常發生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 REM);與成人相較,胎兒和寶寶的睡眠時間更長,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時間也比較久,因此推斷寶寶的做夢時間會更長。(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相信派:寶寶的睡眠循環比成人短 此外,成人睡眠階段每次循環約 90 分鐘,但寶寶只要 60 分鐘,因為睡眠循環所需時間縮短,便提高了進入快速動眼期的次數,使做夢變得更頻繁了。 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從第三階段的妊娠期(Third trimester,懷孕後期約 28~42 週)開始,胎兒就會做夢了,等於有一半的睡眠時間都是在快速動眼期;但隨著寶寶成長,做夢次數也會陸續減少。(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寶寶都做些什麼夢呢? 對於相信寶寶會做夢的科學家來說,寶寶的夢境跟成人還是不太一樣,因為人要到7、8歲,才有完整的自我覺察及構思邏輯,包含身分認同、知識、想像力及空間感等認知能力;所以,在此之前的夢境多為以下無情緒、無性格的平淡內容: 吸吮母乳的畫面 觀望人臉部的特寫 其他日常生活寫照。 否定派:寶寶構思能力不完整難做夢 與相信派的部分論點相同,否定派不認同寶寶會做夢的原因,正是因為寶寶的構思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在情緒及感官經驗欠缺的條件下,寶寶無法構成夢境。 不過,無論你支持哪一方,父母能做的,都是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做惡夢的時候安撫他們情緒,等孩子到了能溝通表達的年紀時,再鼓勵他們說出夢境。(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親子教育

讓孩子夢想不設限!父母請做這3件事

我們常聽人說「人因夢想而偉大」,但隨著年紀增長,當我們漸漸得到社會和團體的認同,責任和影響力也愈來愈大時,膽子反而愈來愈小,不知不覺,小時候的夢想就這樣被丟進垃圾筒裡,或被埋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現代的孩子身上,愈來愈多的小孩不敢再追求夢想,而身為父母和老師,建議可參考做到以下3點,幫助孩子們重拾信心和夢想,翻轉自己的人生! 1. 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第一件事就是,父母要學習並做到真的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自己與這個世界,包括喜好、興趣、才能等等,訣竅就是讓孩子不設限地多方面嘗試,允許孩子在失敗中學習爬起來,讓孩子有犯錯和掙扎的機會,父母需要做的僅僅就是簡單的陪伴。東方的父母往往因為過於保護孩子,且不忍心看見孩子受傷,導致他們一直等到長大後,甚至是高中或大學畢業離開家之後,才開始學習「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這門功課。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語非常關鍵,建議父母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像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潛力。另外,請一定要避免提及家庭經濟的缺乏,或是一些消極負面的話,因為如此會打擊到孩子對未來的期待,以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此外,還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想法,這麼做不但能提升他的表達能力和對自我的信心,也能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2. 不強迫且尊重孩子自己的夢想 孩子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個體,當然會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您不應該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讓您用來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父母的職責只是幫助孩子找出他們的興趣與夢想,並陪伴他們長大,讓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換句話說,醫師的孩子不一定要學醫,藝術家的孩子不一定要學藝,決定權在於孩子,因為父母只是陪伴者,請不要剝奪孩子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力。 每個人擅長的東西可能不太一樣,孩子亦是如此,家族事業有人繼承當然好,但若沒有也沒關係,只要孩子能夠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出人頭地,父母就該感到驕傲與欣慰。 3. 夢想要搭配品格教育才美麗 與追求夢想同等重要的,就是品格教育,若少了品格和性格的塑造,夢想再美好,也都會逐漸走偏,最後可能毀了整個人生。因此,父母不管多忙也要抽時間陪伴孩子,可以趁週末有空的時間,挑一本心靈勵志的書或電影,和孩子一起觀賞,再一起分享觀後心得,透過仿效故事中的好角色,以及避免做出不好的行為,這些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教育素材。 此外,建議在家時多跟子分享激勵人心的好領袖特質,或是歷代偉人的道德價值觀,讓孩子熟悉這種正面的價值觀與氛圍,進而培養孩子們成為一位好領袖。信仰宗教也是另一種方式,藉由追求真善美,也能同時建立好的品格特質,教導孩子不能只是完全照著自己的夢想活,也要懂得照顧別人的需求,體現出愛與包容的真諦,這樣的夢想才美麗!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