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甲狀腺低下: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定義若在嬰兒時期患有嚴重的甲狀腺低下(Hypothyroidism),會造成生長及發展遲緩,並產生明顯的智能障礙。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症狀甲狀腺低下的症狀很少在剛出生時顯現,症狀出現的時間和嚴重程度,也會視該兒童的甲狀腺而定。 新生兒 新生兒會在出生幾週,或幾個月後開始出現症狀,並且有時會被父母和醫療人員忽略,可能的症狀包括: 皮膚和眼白泛黃 便祕 餵食困難 皮膚冰冷 變得比之前少哭 呼吸大聲 睡得比之前多,活動量也減少 頭部出現大片軟塊 舌頭很大 小孩 甲狀腺低下的症狀可能會依年齡不同,而有所變化,但通常都會有以下10種症狀,並且有基因相關病症的小孩,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罹患甲狀腺低下的風險會較高: 比平均身高還矮,手腳也比一般小孩短 比較晚長恆齒 較早進入青春期 心智發展緩慢 心跳異常緩慢 毛髮脆弱 五官腫腫的 疲倦 便祕 皮膚乾燥 青少年 青少女比青少年更容易甲狀腺低下,且通常都是由自體免疫疾病而起,如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格雷氏病(Graves’s disease,或葛瑞夫茲氏病)、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有家族史的人要特別注意。此年齡的甲狀腺低下症狀,與成人類似,但通常更不明顯,如下: 體重增加 男生睪丸會變大 皮膚乾燥,且毛髮和指甲脆弱(延伸閱讀: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便祕 臉腫、聲音粗糙、甲狀腺腫大 肌肉和關節疼痛、僵硬 發育緩慢,青春期延遲。可能比同年的人矮,年紀看起來也比較小。 女生胸部會發育較慢,月經也會比較晚來,或是月經不規則、月經量很大。 行為改變,包括疲倦、健忘、產生情緒或行為問題、在學校表現不好、心情憂鬱、有困難專心。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以上可能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若出現上述症狀,也請諮詢醫師,盡早發現才能盡早治療,並避免病情惡化。每人身體不同,有問題時諮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方法。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為家族史,其他常見原因還包括以下4種: 飲食缺碘。 甲狀腺天生沒有功能或根本沒有甲狀腺,便為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平均4000個寶寶當中,會有1個罹患甲狀腺低下。 媽媽在懷孕中沒有妥善處理自己的甲狀腺問題。 腦下垂體異常。   https://helloyishi.com.tw/pregnancy/getting-pregnant/infertility/how-does-an-underactive-thyroid-affect-conception/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風險因素 有甲狀腺低下家族史,或者有會影響免疫系統的病症的家族史。 患有橘本氏甲狀腺炎或格雷氏病,較容易在青春期後甲狀腺低下,且女性機率高於男性。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兒童甲狀腺低下? 診斷方式會依年齡不同,但醫師通常會為患者進行體檢,並進行某修檢測,如驗血、甲狀腺促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 和T4(四碘甲狀腺素)檢測。 若這些數值不正常,醫師會再進一步實行抗甲狀腺抗質(Antithyroid)檢測。醫師也可能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造影(MRI)。若患者因甲狀腺腫大而有困難呼吸、吞嚥,醫師會進行頸部的觸診。 如何治療兒童甲狀腺低下? 治療兒童甲狀腺低下的方式很多,通常患者須每天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進行荷爾蒙治療,並且劑量會依年齡不同。新生兒若能在出生的頭幾個月就被診斷出來,並進行治療,效果會最成功。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在寶寶出生4週後,就會開始為他們注意此病的徵兆。


親子教育

想讓小孩敞開心房~父母請別語帶批判

大部分小孩上幼稚園後總是說個不停,每天一直講學校發生的事。但小孩如果很少分享自己的事怎麼辦?如果覺得跟小孩好像很疏遠,以下列出一些方法,希望能幫助父母讓小孩敞開心房。 注意小孩想開啟對話的提示 當小孩開始說一些事時,父母應認真聽,而不要假裝回應,會隨便打發。容易親近小孩的父母,通常都很會傾聽。如果要讓小孩感到他們比其他事物重要,小孩就比較不會關上自己心房的大門,切斷與父母的情感連結。 父母發問時不要帶著批判 很多以「為什麼」開頭的問題,通常會讓小孩充滿防衛心,例如「你為什麼要這樣穿?」此外,有些問題就算沒有「為什麼」三個字,也是滿批判,很讓人反感,例如「你確定要穿這樣出門?」 別立刻給建議或解決方法 當小孩在學校遇到的困難時,他們不會想聽到父母的建議或解決方法,因此聽他們描述問題時,別動不動就立刻發表意見。請給小孩時間找到適合他自己的解決方式,這會幫助他們發展自信和處理問題能力,否則直接提供答案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無能。父母只要在小孩訴苦時展現同理心即可,這樣以後小孩才會比較願意主動找父母談話。 情感連結每天都要努力培養 請確保每天都有與小孩聊天,即使只是短短的對話。但別期待小孩每次跟你談話時,都會表現出親密等其他正面情緒。請耐心定期給予小孩發表的機會,久了小孩就會慢慢懂得回饋,變得也願意聽父母說話。 安排和小孩獨處的時間 每隔一段時間,就與小孩單獨吃飯,或是一起去一些地方,小孩通常會因為這些活動,而與父母更親近。


親子教育

家有遲到大王!8招培養孩子獨立守時

「XXX,快一點,再不起床我要拿棍子了喔!」這台詞可能每個愛賴床的孩子都聽過,早上讓孩子準時起床準備上學,總是會讓人氣到快抓狂!不論是用說的、唸的甚至威脅的,孩子起床盥洗的速度還是跟龜爬沒兩樣,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能乖乖聽話呢?本文將告訴您為什麼孩子常常遲到,又有哪些方式能改善遲到狀況。 孩子總愛遲到怎麼辦? 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時間的概念和感知較差,即便是再差幾分鐘就要遲到的狀況,他們仍然還是會慢條斯理的慢慢穿上襪子或者緩慢嚼著嘴裡的早餐,因此通常需要家長叫他們起床或協助穿衣等,來確保不會遲到。 隨著孩子年紀逐漸長大,通常到了小學之後就應該慢慢讓孩子練習自己起床,學著自己掌控和安排時間,這也是讓他們走向獨立的第一步,接下來就為您介紹,可以幫助孩子起床,避免遲到的8種方式: 建立睡眠規律習慣:確實管理好孩子的睡覺時間,不要安排太多活動,例如:補習班或才藝班,不少家長讓孩子補全科班,孩子 5 點半後便直奔補習班到 9 點或 10 點才回家,孩子回家後可能還要處理明天的功課,這種情況下,要求孩子在早上 6 點就準時起床,未免強人所難,除了平日的睡眠時間要固定外,不要因為假日就讓孩子晚睡或晚起床,讓孩子養成固定的起床和睡覺時間,可以大幅改善遲到的情形。(讓小孩乖乖睡覺,爸媽才有得休息啊!請看:小孩想賴皮不睡?父母快用這5招化解) 表達您的期許:孩子還小的時候您可以叫他起床,但當孩子年紀漸長後,如果仍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脫離棉被的掌握,您可以考慮找個時間跟孩子談談,讓他知道他已經長大了,您認為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起床而且也相信他能夠達成掌控時間,準時上學的任務,讓孩子知道您相信他有能力可以做到。(引導孩子學習獨立很重要!請看:孩子長不大!行為仍像小寶寶怎麼辦) 表達同理心: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起床後便想要玩耍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孩子起床喜歡先看個電視,玩玩具等行為,直接叫他們停止玩耍去上學相當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抗或不願意的情緒,您可以嘗試跟他們說:「我知道你很想看電視(或其他娛樂),但我們現在必須趕快準備好出門上學,如果你沒有遲到,乖乖準時到學校,等你回家之後再讓你看電視好嗎?」孩子會比較能感受到您有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思考,而且您也知道要中斷玩樂行為對孩子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 了解根本原因:分析孩子早上爬不起來是出自於什麼原因,因為晚上玩遊戲玩太晚?孩子有失眠問題?遭到霸凌而排斥去學校?找出根本原因,才能有效改善孩子遲到的問題,也能避免您錯怪孩子,認為孩子是因為任性不聽話,每天早上要您三催四請才願起床。(童年霸凌不可小覷!請看: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預先做好準備:如果您的孩子遲到的原因,是因為早上起來收書包拖拖拉拉,一下衣服找不到、一下東西忘記收進書包,建議您協助孩子在前一晚睡前便把隔天去學校要帶的東西收進書包,要穿的衣服先從衣櫥裡拿出來摺好放在床邊或是椅子上,避免在早上緊湊的時間,手忙腳亂的整理東西。 早點叫他起床:如果孩子動作總是慢半拍,也許您可以嘗試早個 15 分鐘叫他起床,讓他有比較充裕的時間盥洗穿衣,做好上學的準備。 設定小懲罰:您可以跟孩子約定,假如遲到的話,便要從他的零用錢裡扣 10 塊,或是其他能剝奪或減少他們現有的權益的懲罰方式,用這種方式讓孩子知道,您對於準時這件事非常重視,而且他們也會了解自己需要為遲到的行為付出代價。 讓他自己面對後果:上了國高中之後的大孩子,應該要為自己遲到的行為負責,像是因為遲到而缺考被扣成績、遲到被記警告或處罰等,克制自己不要再充當人體鬧鐘叫孩子起床,孩子如果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那也是他們自己要接受的結果,讓孩子理解您的幫忙並不是理所當然,乖乖起床準時上學是他們自己的責任。當然,一開始使用這個方法時,孩子可能會因常常很晚才到校,使得導師打電話來關切學生家庭狀況,不過只要您說明您的教育方式是為了讓孩子提升自己的責任感,相信導師也能夠理解您的想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

愛潮物4原因~青少年關心時尚難自拔

昨天才穿這套,明天又換這款,您開始發現小孩很頻繁地換造型,穿著不同的衣服與搭配不同的配件嗎?有時候,孩子們做出不同的服裝搭配,會因為缺乏金錢而向父母要求更多錢去買衣服,這可能會造成家庭紛爭。所以,現在不妨去了解為何青少年要花大把鈔票關心流行時尚吧! 1. 自我認同漸強 當小孩漸漸長大,他們也會想要建立屬於他們的形象,所以孩子們會透過外觀穿著,來向世界說明他們是誰,如果小孩有這種改變,別擔心太多,因為這是每位大人年輕時都走過的路。 2. 透過外表展現獨立 由於青少年無法決定課業或家規之類的事情,因此,流行時尚能操之在己,也是一種表達獨立的方式。與其告訴青少年該穿什麼,還不如和他們討論適合的風格。有時候,青少年透過流行時尚表現自我,可能是對父母、朋友,或社會的無聲對抗。 3. 融入同儕所趨 同儕間的比較與影響,容易帶動青少年的穿衣風格。青少年往往希望穿得潮,來融入朋友圈裡,如果發現女兒近來突然穿得很辣,很可能是受身旁朋友所影響,這時候與其擔心穿得過度暴露,不如先擔心女兒最近身旁的朋友都是什麼樣的人。 4. 模仿明星追求潮 明星的一舉一動格外引人矚目,也因此容易帶起流行時尚,影響許多青少年去模仿,希望自己也能看起來光鮮亮麗,特別如果小孩一直扮演團體中的焦點人物,那麼他也會更加重視打扮。


親子教育

小孩這樣玩藝術~培養創造力好處多

你知道嗎?藝術創作或藝術遊戲,對小孩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尤其1~3歲的學步期小孩,還在學習和熟悉語言的表達方式,通常很難好好說出為什麼感到生氣、沮喪、害怕或開心。但是透過具創造力的活動或遊戲,如畫畫、演戲、唱歌或跳舞等,除了能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能促進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能幫助感官的發展。以下介紹各種藝術練習的好處及形式,若家有小孩不妨試試看。 藝術練習對小孩的3大好處 激發獨創性和創造力:接觸藝術可以激發創造力,而創造力能讓小孩產生創新的思維,或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國際兒童藝術基金會(International Child Art Foundation)表示,研究證實接觸藝術的小孩,會較有創意思考和獨創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日後造就成功的關鍵之一。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藝術是種可以藉由自我發揮、選擇,並得到結果的創作過程。經常進行,不但能讓小孩對不確定性感到更加自在,也能讓小孩保持靈活的思想,成為日後創造力和自信的關鍵來源。小孩對各種媒材和技能的藝術體驗越豐富,就越有可能對同個問題產生多種想法。 幫助小孩表達和理解自己:藝術的任何媒材或呈現方式,都可以成為小孩表達情緒或想法的一種工具。無論是透過肢體動作、顏色、構圖、線條或聲音,都可能比言語還能更貼切,或是運用起來更自在。藉由鼓勵小孩用藝術來表達和探索自己,也能幫助小孩更了解自己,並知道自己的喜好。 藝術可以讓小孩這樣玩 美術創作 繪畫和美勞的練習,對學齡前的小孩很有幫助,不僅可以訓練小孩手指的肌肉,也能增加手眼協調。美術創作不只是手拿筆畫出點、線、面,而是可以大膽將顏色混合,或用剪刀、手撕、黏土等,增加小孩的手指靈活度和協調度。而且對大多數的小孩來說,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活動,也會愈練習愈進步。 戲劇表演 可別小看小朋友的模仿功力,像是說話和日常動作等,其實都是小孩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學來的。如果大人可以多陪小孩一起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就可以訓練小孩針對情境提出具有意義的問題,讓他們自己想出有創意的回答,進而增進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操作布偶的遊戲也是一種不錯的互動方式,除了可以幫助小孩學習表達自己之外,也能幫助他們探索人際關係和社交互動的方式。 音樂演奏 唱歌可以幫助小孩練習使用單字和詞彙,並增進他們的記憶力。因為學步期小孩的記憶力還沒有發展得十分完全,所以往往1次只記得住短短幾句大人的話,就會忘記。但若透過唱歌,就能幫助他們記住更多單字。 此外,小孩也喜歡玩樂器,尤其是可以搖晃或敲打的種類,所以除了讓小孩聆聽,也不妨讓他以不同的音量和音調製造聲音、旋律和節奏,嘗試演奏樂器的樂趣。 盡情跳舞 即使小孩沒有真正學過舞蹈,他們也會舞動自己的肢體,跳出有自己風格的舞步。舞蹈可以幫助小孩發展肢體運動技能、平衡感,以及手眼協調的能力。跳得拍子或舞姿好不好看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讓小孩好好感受音樂的節奏,和肢體動作的表現。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不是故意大叫~這樣了解妥瑞氏症

小孩子活潑好動是很正常的,但若發現家中的小孩,開始經常眨眼、做一些奇怪表情,或是時而大叫,那可能不是他們故意在調皮搗蛋,而是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的症狀喔!罹患妥瑞氏症的人,也被大家稱為妥瑞兒,知名的例子如台灣藝人邵庭,也曾大方承認自己是妥瑞兒,所以觀眾有時候可能會發現她在鏡頭前,會出現眨眼或臉部肌肉抽動的樣子。以下介紹妥瑞氏症的原因和症狀,以及治療方式和生活挑戰。 什麼是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是種神經系統疾病,特徵是無法控制地出現動作和聲音的抽動(Tics,即肌肉顫動),且皆為突然、快速並反覆地發作。症狀通常會在7~10歲左右開始出現抽動症狀,並隨著年齡增長,到青春期之前最嚴重,而到成年後才逐漸減緩或消失。而有些則比較晚,且通常男生罹患的機率是女生的2倍。 妥瑞氏症的症狀 妥瑞兒通常會有「動作抽動」和「聲音抽動」2種無法控制的表現,動作抽動如不自然的眨眼、臉部表情抽蓄、搖頭或聳肩等;而聲音抽動則如突然喊叫,咳嗽、發出奇怪的嗡嗡聲,或是重複某些單詞等,通常必須要同時有這2種症狀,才能被判定是妥瑞氏症。有時患者可能會因為壓力大,使症狀更嚴重,或抽動更頻繁、持續更久,甚至是抽動的類型改變等等。許多患有妥瑞氏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也同時伴有其他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強迫症(OCD)、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或焦慮症(Anxiety)。 妥瑞氏症的原因 妥瑞氏症是一種由基因遺傳的疾病,而一些研究指出,妥瑞氏症的症狀是因為腦內的變化,及神經細胞傳遞方面的問題所致。進一步來說,體內的化學物質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具有將大腦中的神經信號,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的功能,而因為這種化學物質失衡,所以造成妥瑞氏症患者的抽動反應。 妥瑞氏症的診斷與治療 若發現小孩有頻繁的抽動症狀,不妨帶給專業醫師檢查。通常若症狀發作持續至少1年以上,包含動作抽動和聲音抽動2種抽動症狀,並出現多種抽動表現時,則極可能被診斷為妥瑞氏症。雖然妥瑞氏症無法被治癒,但可以藉由藥物和心理治療來穩定症狀,並且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後,症狀會漸漸緩和,甚至消失。 妥瑞兒的生活挑戰 妥瑞兒在學生時期,很可能會遭受同學的模仿及嘲笑,且雖有些孩子可以暫時控制抽動,但仍無法長久,若專心抑制抽動,即很難專心在其他的事情上,所以在校園以及在課堂中,還是會影響妥瑞兒的說話和學習表現。若家裡有妥瑞症的小孩,爸媽們別忘記多給點耐心和鼓勵,可以帶他們多運動、培養興趣,讓他們練習集中注意力,也能建立自信心喔!


親子教育

獨生子女問題多?4方法引導孩子成長

在社會的變遷下,家庭的組織也從以往的大家庭,轉變成核心家庭,一個家庭中只有1~2個小孩已經變成常態。因此,獨生子女也常被貼上過度寵愛或缺乏同理心的標籤。本文將帶您了解獨生子女是否真的像許多人所想的缺點多多,又或只是一場誤會。 少了兄弟姊妹真的有負面影響嗎 事實上,關於獨生子女的相關研究一直都沒少過,而且不少研究提出,因為少了兄弟姊妹的陪伴,獨生子可能會有缺乏同理心和難以與人相處的問題,因為他們缺少在家裡學習如何與人分享的機會,例如:衣服、玩具或是父母的愛。 或許是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小孩,所以父母會特別的疼愛他,使得孩子認為父母的愛是理所當然,而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有趣的是,近來又有研究提出獨生子並不如刻板印象裡所想的那樣,反而可能比有兄弟姊妹的孩子,更加懂得社交、與父母感情更好和更加有創造力,在如此矛盾的研究情況下,很難去定義獨生子女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4種教導獨生子女的方式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2018年出生率僅1.06%,顯示獨生子女的狀況已逐漸變成勢不可擋的趨勢。有兄弟姊妹當然很好,但若只有一個孩子也不用擔心,只要父母懂得付出關愛和正確的教育方式,獨生子女就不會因為少了兄弟姊妹的陪伴而感到寂寞,以下就為您提供4種陪伴獨生子女成長的教育方式: 提早讓他們學習獨立:由於獨生子女缺乏手足的陪伴,一旦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的時候,爸媽是他們唯一的幫手,但也因為如此,父母必須提早讓孩子練習自己解決困難,或者練習處理情緒的方式,畢竟父母不可能陪在孩子身邊一輩子。假如孩子跟同學起了爭執尋求您的幫助,您可以告訴孩子您認為怎麼做比較好,給出您的建議,但把處理人際關係的任務交給孩子親自完成。此外,現在社會不婚不生的族群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到了老年往往最缺乏的就是陪伴,也少了來自兄弟姊妹的關心與問候;又或者在家庭出現變故的時候,缺乏手足可以一起討論,獨生子女往往得自己思考這些問題,依靠自己的判斷做決定,這也是為什麼獨立對他們來說如此重要的原因。 多讓他們與人互動:獨生子女已經缺乏手足陪伴成長了,多接觸人群、認識新朋友,可以讓他們比較不會變得孤單甚至孤僻。 避免過度保護及溺愛:身為家中唯一寶貝,獨生子女可能會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溺愛,父母應該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因為孩子提出要求就馬上答應、一哭鬧就心軟。畢竟小孩的品格與他們的未來生活很有關係!因此從適時的踩著界線是很重要的。 避免過度施加壓力:有溺愛的父母當然也有嚴格的父母,獨生子女承受著父母的所有期待,不少家長可能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各項才藝,對於孩子學校的成績非常要求,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雖然從父母的角度來說,這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也需要喘息的空間,當父母的期待轉變成巨大壓力,又怎麼能期待親子關係能親密與和諧呢?有些父母甚至連孩子未來的路都安排好了,或者希望孩子能夠彌補自己當年的缺憾,而限縮孩子的發展方向。請爸媽給孩子多一些空間,讓孩子獨立思考,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孩子身上的壓力,也能讓他學習獨立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學齡

家有迷妹~小孩有名人崇拜症候群怎辦

你家是否有正值青春期的小孩,把他們所崇拜的明星海報,大幅在房間裡貼得到處都是?或是幾乎把所有零用錢,都花在演唱會和周邊商品上呢?其實這是小孩成長過程中,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若小孩對明星過於沉迷,那可能就患有名人崇拜症候群(Celebrity worship syndrom)。以下提供一些小撇步,希望父母能幫助小孩擺脫過度迷戀明星的現象。 名人崇拜症候群的定義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醫學院的心理學家詹姆士何藍(James Houran)指出,名人崇拜症候群是一種精神性的異常狀態,患者會對他所喜愛的明星,有強烈的個人崇拜。名人崇拜症候群不只青春期的小孩才會有,其他年齡層的人,如家庭主婦,也很常見。 名人崇拜症候群可以分為強烈個人型(Intense-personal),和瀕臨病態型(Borderline pathological)。它們常見的症狀都包括:不理性的自認為與明星之間,存在著奇怪的情感;個性上顯得較為神經質、緊張與情緒化,同時出現憂鬱、焦慮與壓力。這些症狀,會使父母很難與有名人崇拜症候群的小孩溝通,進而造成彼此關係的疏遠。 介入小孩對明星之愛的時機 小孩成長過程中,對明星感到興趣與著迷,是很普遍的。不過,如果小孩自認為他和明星有某種特別的關係,而且只要喜愛的名人叫他們做什麼,甚至是違法的事,他們也會照辦的話,就代表小孩已深深陷入瀕臨病態型的不健康狀況。這是名人崇拜症候群裡,最嚴重的崇拜成癮行為。當小孩有這種情況,或是不理會父母,便是該介入的時候。 幫助小孩脫離對明星的依戀 如果小孩著迷的程度不是很嚴重,只是出現一些徵兆,那可以先採取以下措施,避免小孩愈陷愈深: 確認小孩迷戀明星的動機,並不是因為對生活感到厭煩。 鼓勵小孩多參與新活動,如運動健身、參加學校社團等。 鼓勵小孩在閒暇時打工。 幫助小孩找到他們的優點、專長與興趣。 規範小孩使用網路的時間上限。 週末多帶小孩一起從事適合全家人的活動,如爬山、去戶外野餐。 在家賦予小孩更多挑戰、任務,轉移他們對明星的注意力。 最重要的事情是,多花時間坦率誠實地跟小孩溝通,讓小孩知道有仰慕對象是好事,但生活中還有其他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他探索與體驗,不要只把時間拿來關注別人。父母平常也應適當給予鼓勵和正面回饋,或在必要時求助心理諮商的協助,以幫助小孩建立自尊,這樣當小孩憂鬱或焦慮時,才不用依靠依戀明星來逃避現實。


其他健康問題

手腳黏黏很困擾?這3招擺脫多汗症

手心出汗是很多孩子在青春期會面臨到的困擾,這是因為荷爾蒙的分泌量、慢性疾病,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所導致。而當孩子處在靜止狀態,身體卻出現異常性的排汗,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症狀。因此,以下舉出3種治療多汗症的方法,供各位父母參考,不過必要時,仍要找專業醫師協助,一起幫助孩子擺脫皮膚黏黏的困擾! 1. 止汗劑於皮膚乾爽時使用最佳 為了減低汗水的分泌,可以使用止汗劑(Antiperspirants)或抗膽鹼劑(Anticholinergic),這能阻塞汗腺的神經,並且降低排汗。不過,父母要注意,在使用這類藥物時,請先確保孩子的皮膚處於乾爽的狀態,好讓其成分能滲透進皮膚,而且睡前使用的效果更佳。 不過,這種治療方法並不一定行得通,因為其藥物成分很難滲透皮膚裡面,以及每個人能吸收的效果也不同,使用前務必找專業醫師商量。另外,口服抗副交感神經雖然有相同的效用,但卻有副作用,像是口乾、視線模糊、心跳加速、排尿困難,以及便祕。 2. 勤換衣物並保持身體清潔 多汗體質的小孩要勤換衣物,除了是確保身體清潔,更重要的是避免細菌滋長,因為若長時間穿著充滿汗水的衣物,不但會破壞衣服的材質,更會招來痤瘡(Acne)、香港腳(Athlete’s Foot)、臭汗症(Bromidrosis)等病菌感染疾病。 若在外運動,建議穿上透氣性好的衣服,像是棉質或亞麻布的布料,配上吸水性佳的襪子,例如:美麗諾羊或芯吸性較好的運動襪,且只要常換洗衣物,保持身體的衛生,細菌就不會來了。此外,把自己的汗水狀況紀錄下來,更能幫助去理解出汗的原因,父母也可以趁此機會關心孩子,讓他了解多汗症不是一種病,並懂得正確地看待自己。 3. 肉毒桿菌和電滲法屬高風險治療 醫師有時會建議較高風險的治療方法,例如:離子電滲法(Iontophoresis),這是一種低壓電療,病患需要將手或腳放進水中,並讓電流透過水接觸肌膚,干擾汗腺的功能,一次療程約20~30分鐘,且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此治療方式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仍會有副作用,包括乾皮及脫皮。 多數針對腋下的治療,會使用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或稱Botox),這是透過針孔注射在皮膚上,並干擾汗腺的神經線的一種療程。雖然聽起來很痛,但其副作用相較很低,像是痠痛和淤血。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病患會需要手術將導致異常排汗的神經線切斷,這就是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ectomy,簡稱ETS),這是一場大手術,因為切斷的神經不會再重新生長,而且副作用包括出血、感染、神經受損。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是多汗兒?造成異常排汗的 3 原因

一般而言,小孩流汗是健康的表現,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不過如果在涼爽、無運動的環境下,孩子依然大量地出汗,且皮膚顯得濕濕的,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徵兆了。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排汗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尤其常見於寶寶和青春期的青少年,但異常的排汗通常伴隨著以下三個原因,提供給各位父母參考。 1. 多汗症導致異常排汗 多汗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局部的身體部位大量排汗,像是手掌、腳掌、腋下,以及臉部,家族遺傳的可能性很高;另一種則是全身都可見大量的排汗症狀,多數情況下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 根據美國兒科護理醫院兒童國家健康系統(Children’s National Health System)的資料,身體局部大量排汗的孩童估計佔了全球兒童人口 2~3%,並且它是因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出了問題,造成身體功能失調,進而影響排汗系統。 至於全身性的大量排汗,通常是因為感染、慢性病,或由影響體內荷爾蒙的疾病所引起,包括有,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等,另外,有些藥物也會刺激汗水的分泌。 2. 緊張或焦慮時易排汗 人在緊張或焦慮時會出汗,小孩當然也不例外,因為在面對威脅時,身體會進入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又稱戰鬥或逃跑反應)來與之抗衡,且隨著腎上腺素飆升(Adrenaline rush),皮膚毛孔就會開始排汗,其他症狀也會一一表現出來,像是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四肢抖動,以及噁心、想吐。 若只是輕微、不頻繁的排汗,也許只是當下的不舒服而已,但如果演變為長期、嚴重的排汗時,它會造成小孩身體虛弱,甚至影響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並打擊其自信心。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平日行為,去了解多汗症造成的影響,像是握筆寫字手會否發癢、回到家腳會否發臭,以及學校跟同學相處的狀況。 3. 酷熱加上辛辣食物致排汗 在酷熱或潮濕的環境下,孩子很容易流汗,尤其如果父母喜歡讓孩子穿上很多衣物更要注意,這樣做會使他們身體更熱,排汗也會更嚴重。此外,吃辛辣的食物也會刺激排汗,記得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脫水而暈厥。若小孩出現暈眩的情況,父母要留意的症狀包括,手出汗、頭暈,以及噁心,建議這時幫助孩子坐著或平躺,並且讓他喝液體來補充水分,並邊注意其身體的狀況。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